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
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正色为例

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正色为例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Taking the Positive Colors in the 24 Solar Terms as an Example李婷婷/哈尔滨学院Li Tingting/Harbin University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文化中具有民间色彩代表的“二十四节气”体现着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五行说、五色观等来探究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正色,分析中国传统五种正色“青、赤、黄、黑、白”在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特征,探讨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正色;传统色彩;服饰设计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oday's society. The "24 Solar Terms" with folk color representation in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sdom. From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five colors view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olors in the 24 Solar Terms,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five colors "green, red, yellow, black, white" in traditional clothing,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s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24 solar terms;authentic colors;traditional colors;costume design0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在如今的文化教育、日常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国传统色彩蕴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古老的文化沉淀,中国传统色彩也是民间色彩、民族色彩、宫廷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总称[1],其中民间色彩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其专属的色彩风景,这些色彩风景里同时又蕴含着代表自然界万千事物的五种正色。
两宋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分析的开题报告

两宋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以精细细腻的笔触和色彩层次丰富的特点著称。
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工笔花鸟画有其独特的色彩语言,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表现了画家对物象的生动描绘和创造力。
在两宋时期,工笔花鸟画达到了一个高峰,其色彩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对该时期花鸟画的发展和演变、画家的艺术成就、色彩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所了解。
二、选题意义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意义。
本文研究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旨在从一定程度上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审美理念和艺术成就,拓宽人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观念。
此外,探究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方法,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三、选题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分析其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颜色使用的特点:探究两宋花鸟画的颜色使用特点,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画家的色彩表现方法,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对花鸟画色彩使用的影响;
2. 色彩层次的构建:分析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层次构建方法,探究画家如何运用颜色层次和明暗对比表现物象的特点和情感;
3. 色彩表现的技法和风格:通过比较不同画家的作品,探究不同画家之间在色彩表现技法和风格上的区别和相似点,了解画家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收集两宋工笔花鸟画的相关文献和实物,通过对文献和实物的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两宋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特点和表现方法,辅以图片的展示,达到对研究内容的描述和分析。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研究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将唐宋服饰色 彩与现代设计理念相互融合,既保留了传统美学元素, 又注入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气息。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服饰色彩与文化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受到当时文化、经 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研 究服饰色彩,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和思想信仰。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研究
2023-11-03
目 录
• 唐宋时期服饰概述 • 唐宋时期服饰的色彩 •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文化内涵 •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影响与传承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唐宋时期服饰概述
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01
02
03
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实行严格的封建 制度,宋朝则以文治为主 ,虽然有过战乱,但整体 上社会相对稳定。
02
色彩搭配与时尚
唐宋时期的服饰色彩搭配独具特色, 反映了当时的时尚和流行趋势。研究 这些色彩搭配有助于揭示当时社会的 流行文化和风尚。
03
纺织技术与发展
唐宋时期的纺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服饰色彩的丰富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当时的纺织技术,可以了 解其在服饰色彩表现方面的作用和影 响。
研究展望
色相对比
冷暖对比
如黑注目的效果。
如红配绿、黄配紫等颜色的搭配 ,能够营造出鲜明、活泼的效果 。
如冷色系与暖色系的搭配,能够 营造出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效 果。
多色搭配
三色搭配
在唐宋时期的服饰中,常见的三色搭配有红、绿、黄三色搭配,以及蓝、绿、紫三色搭配等。这种搭配能够营 造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绿色系
绿色在唐宋时期的服饰中也非常常见。唐朝时期,绿色被视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象征,常用于春夏季节的 服饰。宋朝时期,绿色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常与清新、自然和舒适联系在一起。在绿色系中,常见的 颜色包括翠绿、深绿、橄榄绿等。
中国历代色彩搭配研究

中国历代色彩搭配研究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华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同样是构成世界服装色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地位,把握中国服饰色彩的精髓,进一步推动我国色彩文化建设与发展,促进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石有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植根于古代存在于近代,现代,既有民间,民族服饰色彩,又有宫廷宗教服饰色彩,同时她又不失一种鼓励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附属于物质在体制上的主题没得物化形态,是中国社会服饰主体审美观念的艺术的表现.纵观中国服饰史,其色彩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服装的离异而演变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国的服装文化作为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已不是简单的身穿衣物而是作为社会民族的文化的产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中华衣冠的绝美,从秦汉的高雅庄严,到当升的雍容华贵,再到金元的清新自然,清代的繁琐细致,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服饰在其形成过程中于中国的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色彩的使用,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强调线条和纹饰图样寓意的表达.前秦的服饰,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为了衬托祭祀活动庄严的气氛,从夏商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官服制度,每一种花纹,式样都被寓以特定的含义.怒同的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能使用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服饰图案与色彩的.因此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商周时期的主流服饰的图案色彩搭配.商周时期,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而服饰样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想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这种服饰被称为冕服.书中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是指用五彩色把十二章花纹用画和绣的施于衣裳上,来做冕服.十二章花纹是寓意纹,是仰视俯察天地万物之象择而之与服饰上的图案的源泉,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后来统治阶级将这些统治阶级这些图案为阶级的划分,于是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周礼>>,他严格的对人们的吃,穿住行进行了划分,统治阶级在服饰的福安和用色上进行了严格的界限,是原来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直接影响力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服饰的图案和色彩的审美意识和选择观念.汉代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但是在服饰福安的追求上一改商周两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它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文和龙纹的图案,其特色是流动的互相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出现掉急促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从服饰色彩的表现等级上看,汉代服饰色彩的等级性并不明显.西汉早期马王堆一,三号汉墓中墓中主任的服饰为紫色其他是从不使用紫色,说明除紫色的等级较高外,其他有关服装色彩的考古资料的等级并不鲜明.汉代女子服色较男子的服色丰富且鲜艳,汉代服饰服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早期侍从佣的内衣衣领多为红色.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符合文人自我超脱的思想,魏晋,畅谈玄学之风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反本归真,任意而自然.它的费事图案除了沿袭汉以来的艺术风格外在线条的设计上趋于粗狂,给人一种肥厚之感,并不刻意地追求局部,而主要是追求服装的整体线条美.飘逸美,以此来表现复试的美感效果.如在服装商出现的舒展,飘逸的大裙摆,宽松袖口,都以整体的造型美来表现生活的,当时,人们在一桌的整体表现上以丰满肥壮,飘逸为时尚.到了隋代,尽管隋只统治了37年,但在服饰的表现上却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服饰趋于华贵,图案纹样的运用还是以云纹居多.这种华贵之风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机器哦啊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特色.唐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由于唐代的开放政策,唐代女性服饰色彩时代特色鲜明,呈现出富丽堂皇,明快艳丽的艺术风格.服饰色彩引进了新的配色方式,色调由古朴沉郁变为明快华丽,实现了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的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美术作品遗存和大量出土文物都能证实这一点.唐代的官服色彩有严格的规定.文物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按固安捷大小服不同色彩.妇女依据其夫其子的品级可衣同级或低于自己级别的色彩,从唐代绘画中可以看出,女装色彩以纯色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绘画中女装色彩的雍容华贵,柔美大气,书写了女性服饰艳丽的基调.唐墓出土的三彩俑身着褐色长袖衫,黄白底绿纹半壁,翠绿色高腰裙花结飘然下垂,黄绿色调的运用清新雅致,衬托出华美的贵妇形象.唐代,一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思想和物质的巅峰,在装饰中普遍使用活泼自由丰满圆润的花卉图案,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缠枝纹就此诞生了,它承袭前代而来又最终自成体系,这是唐代一个纹身般的一个印记,它代表的时代寓意是花朵与活泼.宋代服装也承袭了唐代,只是从另一方面它恢复了中国本身的风格朴实而雅致的中国传统.男装多是黑白两种颜色,头上戴着潇洒的东坡巾.女装则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还有下摆镶着边或者装饰图案,这些装饰多事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这些宁静的花卉,色调淡雅同时采用了很多高级的中性灰色调,形成了蓝印花,于是蓝印花也成了宋代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一种花型.明代对已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去唐宋,对服饰制度做了新的规定.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回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的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明代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色,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黄色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它的装饰美化只是一方面.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的装饰作用在这时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事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侍女服饰内容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清代女装多用黑色和蓝色等较为深重的颜色,都是明度较低的色彩,及时是选用了浅淡的颜色也会用深色衮边进行间隔,这时证件服装显得厚重,整体视觉效果严肃,中规中矩.衫,袍的颜色大多为月白,湖色,枣红,雪青,蓝,灰诸色,其中浅色的竹布长衫最为多用,形成上深下浅的整体色调.浅色部分用镶衮工艺缘边,缘边上配有粗细不同的深色花边.给人清楚明了的感觉.清代满汉女性的很多服饰是选用锦缎作为面料,由于近段的光泽感非常的柔和,在视觉上也能给人柔软,舒适的感觉.清代女装选用的色彩多为纯度较高的颜色给人视觉很强的冲击力,加上周边的装饰色后会有所缓和.时尚,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审美维度.中国五千年历史和五十六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基于传统中国画色彩问题的研究

中 国 画 之 用 色 比较 注 重 主 观 性 , 自有 其 历 史 文 化 和 哲学 土壤 , 先秦 的儒 学 , 理 性 精 神 解 释 传 统 “ 乐 ” 将 理 性 引 向 用 礼 , 现 实 的 日常 生 活 ,伦理 情感 及政 治 观 念 之 中 ,在 色彩 的 认 知 上 ,则 表 现 为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色彩 的主 观 性 格 予 以肯 定 ,巧 笑 “
从 以 黑 自为 主 的 中 国 水 墨 画 色 彩 系 统 的 形 成 和 变 化 看 ,
这种新的色彩系统 ,新 的色彩观是渊源有 自的 ,它不 中断传
统 , 反 叛传 统 , 是执 着 于 新 的追 求 , 的 突破 , 种 突 破 主 不 而 新 这
要 表 现 为 对 “ 有色 ” 固 的超 越 。
率地指 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 丰富和缺 乏视觉冲击力 ,他们喜 用西洋 绘画的色彩传统和 成就 ,在 不经意 中贬低我国传统绘
画 色彩 语 言 的价 值 , 种 割 裂 传统 的认 识 和 价值 取 向。不利 于 这 中 国绘 画事 业 的 革 新 与发 展 。
当 然 , 了解 这 样 一 个 历 史 过程 , 们 也 不 可 能 冷 静 地 全 不 我
使 人 产 生 丰 富 的联 想 , 具 有 表 现 性 , 而 达 到 以 虚 当实 , 更 从 虚 实 相 生 。 不似 之 似 的艺 术 效 果 。
背离了历史审视 的 目光 ,也会 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 的锐气
和 方 向 。 同样 , 阻碍 中 国 画的 发 展和 提 高 。 会 首 先 , 要 指 出 的 是 , 古 代 , 国 画 又 叫丹 青 , 见 , 需 在 中 可 中 国 画 本 来 是 重 色 彩 的 。远 在 新 石器 时代 的彩 陶上 已有 相 当复 杂 的 色 彩 : 秋 战 国和 西 汉 色彩 斑 驳 的 帛画 : 阳棒 台子 汉 魏 春 辽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研究

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服饰发展的时期,服饰色彩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流行趋势、代表性服饰的色彩运用以及色彩的社会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流行趋势可以说是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存。
在唐代,服饰色彩多以鲜明明亮的颜色为主,如红、黄、蓝、绿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代表了盛世景象和国家的繁荣。
宋代则以素雅的色彩为主,如浅黄、淡蓝、淡紫等。
这种色彩的选择更加注重服饰的质感和细节,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其次,代表性服饰的色彩运用也是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研究的重要内容。
唐代的代表性服饰有梳篦、襕衫等。
梳篦是一种升平的长衫,色彩以纯净的白色和鲜明的红色为主,白色象征纯洁和高贵,红色象征喜庆和兴旺。
襕衫则是一种上衣,色彩以多种鲜艳明亮的色彩为主,如黄色、红色、蓝色等。
宋代的代表性服饰有褙子、对襟等。
褙子是一种较为宽松的长袍,色彩以素雅的浅黄色和淡蓝色为主,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对襟则是一种两片前襟相对合拢的上衣,色彩以淡紫色为主,象征着高贵和尊贵。
最后,唐宋时期服饰色彩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唐代,服饰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官员身上,代表了他们的身份和职位。
例如,红色象征着丰收和喜庆,常被皇帝和高官使用;绿色象征着希望和平安,常被医生和药师使用。
这些颜色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唐代官员的权威,同时也在民众中产生了一定的模仿效应。
宋代的服饰色彩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如淡色调的服饰多被文人雅士所使用,而艳丽和鲜亮的色彩则多被富商豪门所使用,体现了阶级和身份的差异。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服饰色彩的研究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趋势的重要方式之一、唐代服饰色彩丰富多样,呈现出盛世景象和国家的繁荣;而宋代服饰色彩则更加注重质感和细节,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
服饰色彩在唐宋时期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同时也具有着丰富的社会象征意义,代表了人们的身份、职位和地位。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

五色 五行 五方 五帝 五神 五兽 五时 五常 五脏 五气 五味 五声 音 太 东 太嗥 句芒 青龙 春 仁 脾 燥 酸 角 赤 火 南 炎帝 祝融 朱雀 夏 义 肺 阳 苦 徽 黄 土 由 黄帝 后土 黄龙 季夏 礼 心 和 白 盎 西 少昊 胃 嵌 白虎 秋 智 肝 湿
闺 女 儿 的红 头 绳 到 女 儿 出 嫁 时 的红 嫁 衣 ;从 本命 年 的 红腰 带 到 老 寿 星 的 寿 桃 ; 过 年 时 张 贴 的春 联 、 花 到 压 岁 红包 、 从 窗 红 灯 笼 … …红 色 始 终 被 认 为是 幸福 吉祥 的化 身 ,是 我 国吉庆 色 彩的主打色。 ( ) 三 黄
千 古 绝唱 。
( ) 四 白
( ) 一 青
“ 。 也 ” 象 征着 生 机 勃 勃 的 春天 。 古 人 的 观念 中 , 青 生 , 在 青
色 是 生 命 之 色 。 有 生 命 之 意 。 “ ” 象 形 字 是 草 从 土 中长 又 生 的 出, 而草 色 为 青色 ,青 ” “ ” 象 形 两方 面 同 出一 源 。古 人 “ 和 生 对 天地 人 事 的 关怀 。 同
关 键 词 : 统 文化 ; 色体 系; 道佛 ; 传 五 儒 色彩 观
一
、
中国 传统 五 色 体 系
仪 。 色 的赤 铁 矿 粉 被 认 为 是 鲜 血 的 象征 , 生 命 的来 源 和 灵 红 是 魂 的 寄生 处 。 死 者 周 围撒 赤 铁 粉 , 意 是 为死 者 祈求 新 的 生 在 其 命。 代传说中的“ 乌”“ 兔”“ 鲤” 古 赤 、赤 、赤 皆为 祥瑞 之 物 。 中 在 国 民俗 文 化 中 , 色 象 征 喜 庆 、 祥 , 消灾 驱 邪 的功 能 。 添 红 吉 有 从 丁 进 口时 门 楣 挂 的 红 布 条 到 孩 子 满 月 时 做 的 “ 月 圆 ”从 深 满 ;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

两宋陶瓷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北宋时期
汝窑:汝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天青釉色而闻名,给人一种静谧、淡雅的感觉。其器 型多以小件为主,工艺精湛,透露出一种内敛和朴素的美感。
官窑:官窑的瓷器以厚重、大气为主要特点,釉色以粉青、灰白为主,器型也多以 大件为主,展现出一种庄重、沉稳的美感。
两宋陶瓷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两宋陶瓷的概况 •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的“素”文化内涵 •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的“素”文化影响 • 两宋陶瓷颜色审美中“素”文化的形成原
因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两宋时期无疑是一个文化繁盛的阶段。 其中,陶瓷艺术在此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工艺精湛 ,而且其颜色审美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素”文化。这种“素” 文化,既体现在陶瓷的釉色、胎质上,也渗透于当时的社会风 尚和审美情趣中。研究两宋陶瓷的颜色审美,有助于我们深入 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
影响了社会风气
两宋时期,崇尚“素”文化的社会风气盛行。这种风气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当时,人们注重节俭、追求朴素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这种价值观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对后世陶瓷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宋时期,陶瓷的“素”文化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在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两宋“素”文化审美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简约、朴 素的美感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一大特色。
色彩运用
装饰手法
两宋陶瓷在色彩运用上,追求自然、柔和 的色调,如青瓷、白瓷等,强调色彩的纯 净和整体的和谐。
中国传统色彩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色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传统色彩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更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尤其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传统色彩的应用更是能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讨中国传统色彩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中国传统色彩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感受和表达。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四大主色,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象征:红色代表火的象征,表达了对繁荣昌盛的祝愿;黄色象征土地的丰饶,寓意着丰收和富裕;蓝色象征天空和河流,代表了宁静和清新;绿色则象征着植物,代表了生机和成长。
除了这四大主色之外,中国传统色彩中还有许多其他颜色,如白色代表纯洁和祭奠,黑色代表庄严和沉着,紫色代表皇权和尊贵等等。
这些色彩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更是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的表达。
1. 以红色为主导色的应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象征色,红色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热情。
在城市的主广场或商业中心广场,可以大面积地采用红色的地面铺装,或者设置红色的雕塑、喷泉等装饰,让人们在热烈的氛围中尽情享受城市生活。
也可以在广场的景观灯光设计中运用红色灯光,增加夜晚的色彩变化和视觉冲击,吸引游客和市民的注意力。
红色还可以作为城市节庆活动的主题色,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广场的布置和装饰都可以以红色为主导,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黄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另一大主要象征色,代表着土地的丰饶和富裕。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可以运用黄色的装饰材料和景观元素,如黄色的地面铺装、黄色的雕塑或装饰物等,来表达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的祝福。
在公园广场或景观广场中,蓝色的应用也能够增强广场的宁静和清新感。
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研究.pdf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
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
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
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
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
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
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
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色彩理论知识:如何呈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

色彩理论知识:如何呈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服饰、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色彩,传统色彩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中国独有的审美特点。
本文将基于色彩理论,探讨如何呈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
传统色彩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普遍使用的颜色,是一种文化符号、精神标志。
中国传统色彩是在中国长时期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古老、神秘、深厚、含蓄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色彩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而形成的。
中国地域广袤,山川起伏,四季分明,因此在传统色彩中体现了四时变幻的自然色。
比如,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所以用翠绿色来表现;夏天炎热的气息,自然用红色来象征火焰;秋天落叶纷飞,用金绿色来表现;而冬天则是寒冷凝重,用黑色来象征玄冥。
这样就呈现出季节之间的饱和度和色调的变化,使传统色彩在不同季节中更加和谐统一。
其次,中国传统色彩也是基于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王朝,每个王朝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传统色彩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比如黄色在古代表示封建帝王的神秘权威,红色象征着喜庆以及红太阳思想的奉行,紫色则是帝王之色,在东汉时期才渐渐地成为皇帝的服色。
此外,中国传统色彩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
如五行学说,其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每种元素都有着对应的颜色。
黄色对应着土,绿色对应着木,蓝色对应着水,红色对应着火,黑色对应着金。
中国民谚中也有“五色令人眼观六路,六味令人口爱胜肥”,强调颜色对人类感官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
最后,如何呈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色彩呢?在设计中,需要将色彩的特性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同时还需要注重对作品的整体风格的统一性。
具体操作上,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尊重传统色彩,在颜色的选择和搭配上尽可能地体现传统色彩的韵味。
我探索了色彩搭配

我探索了色彩搭配自人类文明之初,色彩便如同语言的诞生,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美感的重要方式。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色彩搭配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从古至今,无论是瓷器、绘画、建筑还是服饰,色彩的搭配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出于对这种魅力的好奇,我踏上了一段探索色彩搭配的旅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观了一场艺术展览,其中一幅画作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吸引了我的注意。
画家巧妙地将对比色搭配在一起,使得画面富有张力和节奏感。
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了解色彩搭配的奥秘。
我开始研究色彩的基本理论,了解三原色、互补色以及色彩的冷暖属性。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色彩搭配并非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比如,在同一色系中进行搭配,可以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而对比色的搭配,则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探索过程中,我尝试将色彩搭配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在服饰搭配上,我学会了根据场合、季节和自身的肤色来选择合适的颜色。
这不仅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还赢得了他人的赞美。
此外,我还尝试将色彩搭配运用到家居设计中,使得家居环境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我还发现,色彩搭配在心理学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颜色能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如蓝色给人宁静、稳重的感觉,红色则代表热情、活力。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
通过这段探索色彩搭配的旅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色彩的神奇魅力。
色彩搭配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如今,我已经将色彩搭配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色彩的美丽,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精彩。
而这段探索色彩搭配的经历,也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宋金时期红绿彩中“线”的独立审美特征探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
通过对宋金时期红绿彩中“线”的表现手法、形式美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研究, 探究其独立审美特征。
采用文献资料梳理、图像学分析、跨学科比较等方法,对宋金时期红绿彩中“线 ”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宋金时期红绿彩的工艺流程与特色
红绿彩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材、制胎、绘画、上釉等步骤。其中,绘画是关键环节,需要熟练的画 工和精湛的技艺。在绘画过程中,线条的运用非常重要,它可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细节,增强画面的 层次感和立体感。
红绿彩的特色在于色彩对比鲜明,线条流畅自然,画面构图和谐。同时,红绿彩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和民俗特色,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宋金时期红绿彩中“线”的 独立审美特征探究
2023-11-03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宋金时期红绿彩的工艺背景及发展历程 • 宋金时期红绿彩中“线”的艺术表现与审
美特征 • 宋金时期红绿彩对后世的影响及传承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宋金时期红绿彩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红绿彩中“线”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
审美取向
红绿彩中的“线”在审美上追求富丽堂皇 、浓艳脱俗的视觉效果,其线条的粗细、 曲直、疏密、刚柔等变化丰富,使整个画 面充满生气。
文化内涵
红绿彩中的“线”在文化内涵上,一方面 体现了宋金时期的社会风俗和审美风尚,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 特韵味和文化精神。
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线 ”在红绿彩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 中国青”——国家色系文化研究

“ 中国青”——国家色系文化研究作者:刘卫平李硕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12期[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青”的文化传承的角度研究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探索其在国家色系中的重要成分,追溯其在国人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由五行中的尚青学说发展到青绿山水画的兴起,进而论述青花瓷及蓝印花布中的用色习惯,最后普及至“蓝蚂蚁”的全民文化现象,总结了“中国青”在传统用色文化中的分布,这对深化民族色系文化内涵,追寻“中国青”的传承、发展及成为独树一帜的国家色彩符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青;色彩文化;视觉;符号视觉在鉴赏艺术领域里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因为视觉艺术是我们最初获得艺术美感和体会艺术表现力的途径,能够引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感知色彩。
延续了五千年之久的中国色彩文化历史,对于色彩的研究和表达有着独特的体系,其中特别地突出了青色这一民族色彩,我们称之为“中国青”。
这是一种以青作为基调的色彩,从中能够解读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文化智慧,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深远的文化底蕴。
这种有别于其他色彩体系的民族崇尚色彩必然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归纳而出,我们应在研究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其内在的精神含义,继承它的神韵,并且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中,将“中国青”的色彩文化发扬光大,展现于世界。
一、“中国青”的文化底蕴《礼记·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们公认,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核心。
我们所关注的“中国青”明度适中,纯度适中,其性格特征是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具有温和、沉静的色彩意象,是中国色系中中庸之道的典型代表。
“青”是我国独有的色彩文化符号,“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只有青色无法直译为英语单词,旁证了青色独特的中国意蕴。
刘熙曾在《释名·释彩帛》中说:“青,生也。
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这种绘画形式不仅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在文化传承和艺术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与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布面绘作品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成熟的艺术形式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绘画家都在此期间涌现出来。
布面绘在唐代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时期,绘画家开始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力。
明代时,布面绘的技法进一步完善,创新的色彩运用使得作品更加鲜艳夺目。
清代是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的一个高峰时期,艺术家们在表现力、构图和细节处理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的独特之处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艺术家们能够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意境,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色彩在布面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传达情绪,又能烘托气氛,给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
其次,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平衡和传统价值观的融入,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布面绘的色彩运用中。
艺术家们通过精心挑选和运用色彩,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次,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力。
在布面绘作品中,色彩的层次感和质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明暗、色调和颜色的巧妙处理,艺术家们能够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像,使作品更富有魅力和张力。
最后,中国传统布面绘色彩注重细节处理。
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注重对线条和色彩的精细描绘,使作品更加精致和细腻。
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艺术家们能够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立体,增强观赏者的沉浸感。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崔璨
【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
【年(卷),期】2017(0)7
【摘要】色彩作为文化要素的一部分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本文从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演变为出发点,探寻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色彩特点和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找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能够以更为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色彩.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崔璨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
【相关文献】
1.酸碱度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2.中国传统服饰色彩之红色系染色工艺及显色探析
3.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
4.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
5.中国传统服饰红色系色彩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李晓华;刘宗彬
【期刊名称】《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中颜色的含义很复杂,它是人的感性和主观观念的体现,其意义远远超过颜色自身的物理属性.颜色的涵义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我国古代有关颜色的意义及其演化规律试作粗略探讨.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李晓华;刘宗彬
【作者单位】井冈山师范学院,江西,吉安,343009;吉安市文化局,江西,吉安,343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颜色与中国古代文献分类——以分类为中心看颜色在文献中的功用 [J], 周亚
2.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J], 李晓华;刘宗彬
3.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研究的通观博览与集成创新——评张西平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 [J], 魏崇新
4.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研究的通观博览与集成创新
——评张西平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 [J], 魏崇新5.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读《中国古代文化史》有感 [J], 李安娜;李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之我见类别:色彩与建筑 | 浏览(1046) | 评论(0) 2010-03-10 20:06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类便有了审美意识,这可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许多考古实践得到证明,比如项链、发簪、墓葬方式等考古成果,都反应出人类审美意识很早就出现了。
色彩作为审美领域中的主要因素,从一开始也受到了原始人类的关注,比如铁锈粉\朱砂等的使用,以及在宗教活动中表达太阳的红色、金黄色的应用等,都是这方面的很好例证。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有多久,色彩的使用就有多悠久。
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色彩偏好,是为色彩习惯。
色彩的运用与一个地区的文化、宗教乃至政治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穿过漫长的历史,每个群体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色彩使用史,从而形成传统色彩。
中国的传统色彩也不例外。
传统色彩是没有经过“科学”调整之前的原生态色彩使用习惯。
我认为黑、红、白是中国传统色彩中最常用的系列色彩,而且他们都与中国独特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中国文明初开的三个王朝为夏、商、周,史称“三代”,其始年代超过4千年前。
根据《白虎通义》等古书记载,夏朝为“黑统”,商朝为“白统”,周朝为“赤统”。
据说,这些颜色的选定与历法有关,也就是“三统”与“三正”联系在一起。
正,就是正月的意思,或者是每年第一个月的选定。
11月、12月、13月(1月)都可以作为“正月”选择,而夏、商、周选择都不一样,所以就有了黑、白、红“三统”的分别。
比如,周朝以11月为正,故而为赤统。
其余道理同。
这些王朝统治中国实践很长,如夏大约400年,商朝也持续有500多年,周朝时间最长,达800多年。
或许是周朝为中国最后一个最长的王朝,红色在中国最有影响力。
红色至今在中国人成为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色彩,而且总是作为正面使用。
红色通常表达喜庆、吉利,庆典使用红色最多,以至于今天在世界上有“中国红”之说。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为黑统,想必当时的人们对于黑色也有着特别的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6期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Vol.9No.6一、中国传统五色体系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中,“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
“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正色。
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
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
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
”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
五色是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划分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五行是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此,色彩也概莫能外。
五色与五行学说中其它事物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一)青“青,生也”,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在古人的观念中,青色是生命之色,又有生命之意。
“生”的象形字是草从土中长出,而草色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同出一源。
古人从植物生长时呈现出的青色而赋予“青”以“生”的内涵,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的提升。
“静”字从青,且“青通静”,即静也与青色有关,在五色中,青色的确是最能让人感到安稳静谧的颜色。
[1]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
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趣、意蕴的钟情。
(二)赤“赤”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热情、温暖、活力四射。
中国人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
据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用赤铁矿粉撒成的圆圈。
学界认为,这是古代先民对生命的敬畏,其间包含了原始的巫术礼仪。
红色的赤铁矿粉被认为是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粉,其意是为死者祈求新的生命。
古代传说中的“赤乌”、“赤兔”、“赤鲤”皆为祥瑞之物。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有消灾驱邪的功能。
从添丁进口时门楣挂的红布条到孩子满月时做的“满月圆”;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女儿出嫁时的红嫁衣;从本命年的红腰带到老寿星的寿桃;从过年时张贴的春联、窗花到压岁红包、红灯笼……红色始终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化身,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黄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居五行中央,象征大地的颜色。
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
中国人与黄颜色有着不解之缘: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土高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人文始祖称为“黄帝”,炎黄子孙的皮肤为黄皮肤,属黄色人种。
中华民族长期是农耕民族,劳动人民对土地极为重视,全国分布最广的神庙当属土地庙,由此可见人们对土地的膜拜。
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引申抽象为黄色,黄色也就承载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
而且,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常与人们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在一起,如唐代诗人崔颢就留下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四)白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具有双重性质的颜色词。
汉语中白色的褒义文化内涵多来自于古人对玉的欣赏及由此的引申阐发。
人们常用“白玉无瑕”比喻人完美无缺。
白色还有“清白、廉洁”之意,如荀子道“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弥白”,以及“不白之冤”、“清白无辜”中的“白”都有此含义。
[2]但是,“白”在中国的文化中,更多是被视为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行学说中西方为白虎,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白”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西方色也。
阴用事,物色白。
”五行说中“白”与“秋”对应,秋天的肃杀衰败之景也让人想起衰老、凋零和死亡。
久而久之,“白”就有了凶丧之意。
在葬礼中,人们要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
一方面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另一方面,白色属金,有刚健、收敛、变革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宋瑭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
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色体系;儒道佛;色彩观141··之特性,可以帮助人们收敛悲涣情绪,直面生死大事,正视生命转折。
[3](五)黑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玄地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北方天空长时间都呈现出神秘的黑色。
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精神色彩中,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是自然的母色。
与之相印证的是,西方色彩学认为红黄蓝为色彩的三原色,而三原色之合则为黑色。
黑色属水,水有公平公正之意,“法”字即以水作为偏旁部首,因此,黑色也常表示“刚正不阿,公平无私”。
戏曲脸谱中的黑色脸谱代表忠贤之臣,这些人有“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高尚人格。
受广大百姓爱戴的包青天传说中就是面色如炭,其实更多的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当然,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黑”也增加了贬义和不祥的含义,黑色也常与“坏的,邪恶的”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如“黑名单”、“黑帮”、“黑市”、“背黑锅”等等。
二、儒家的色彩观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其中当然也包括周朝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
他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用正色和间色代表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
他认为代表君臣上下关系关系的色彩服饰不可混淆,更不能颠倒,无论色彩多么斑斓,只有合乎礼的色彩规定才是美。
孔子讲正色,正色是从周之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论语·乡党》)绀为紫玄之类色,緅为青红色,皆为间色而非正色,故正装不宜。
红紫亦非正色,即使私居如亵服也不宜采用。
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朱为正色,为尊;紫为间色,为卑。
齐桓公称霸时,以卑色僭尊色,置周朝礼仪于不顾,喜紫袍加身,德行大坏,同样为孔子所斥责。
[4]由于儒家思想长期作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色彩文化自然就渗透到政治领域,政治因素的加入对色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干扰,钳制了人们全面享受色彩的权利。
譬如,汉代以降的历代王朝以黄色作为皇家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绝无权利染指。
历代的服饰色彩也大都具有政治意义,朝廷官员以职位高低定服色。
建筑物也有明确规定,如黄色琉璃瓦只准皇宫使用,王侯用绿色琉璃瓦,其他人家只能用灰色屋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朝之前,黄色并未成为帝王专用色,而是根据“五德轮转说”定国家的尊崇色的。
比如,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
所以在中国早期是“殷人尚白,周人尚红,秦人尚黑”,这三朝分别以白色、红色和黑色作为最尊崇的颜色。
三、道家的色彩观道家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庄子说:“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道家把社会纷争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的艺术活动和享受,他们认为艺术带来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
道家的色彩观追求“无色而五色成”,崇尚道法自然,回归本真,以无色之美为最美。
因此,他们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其他颜色之上的颜色。
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
阴阳高于万物,黑白高于五色,世界上五彩之美,只是刺激人感官的表象的世俗之美,并非真美,只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大美,《道德经》中也有言“知其白,守其黑”、“致虚极,守静笃”、“恬淡为美,胜而不美”。
道家的色彩观意在引导人们用头脑的精神世界感知色彩,感悟自然,对后世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极大影响。
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的水墨画上,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神韵,于单纯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光彩。
白纸黑墨,却意境万千。
水墨画散淡、清奇、悠远,追求以墨造型而达到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崇高艺术境界,它的出现是承继庄禅精神的中国文人对色彩的一种深化和升华。
四、佛家的色彩观佛教崇尚黄白两色,佛体被称为“金身”,佛教庙宇称作“金刹”,僧袍也多用黄色,黄色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上天的颜色。
皇帝虽贵为人君,但毕竟是“天子”,必须“奉天承运”,奉承天意治理人事,这种君权神授的天命观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佛寺也可用皇帝的御用黄色,从中也可对中国古代世俗政权与神权的微妙关系窥探一二。
藏传佛教认为,黄色之所以在佛教中具有尊崇地位,是因为黄色和佛祖有直接渊源。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在菩提树下静修之时,他秉承一切从简的理念,不再接受好的衣食。
于是,他去天葬台拾取被人遗弃许久经过日晒雨淋的裹尸布,清洗后缠绕于身,久而久之,这种黄色的着装就被沿用下来。
除黄色外,佛家还崇尚白色。
在佛教中,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引起的果报称为“白”。
佛教的舍利塔选择白色,每逢节日,僧众会用白色石灰粉将舍利塔刷新。
中国各地的佛教古塔也多为白色,如北京的北海白塔,妙应寺白塔,扬州的莲性寺白塔等。
塔体洁白,意在暗示佛性洁净无瑕,而且白莲也常作为佛性的象征。
不仅在建筑方面,佛教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印度佛教壁画,壁画的色彩用的是青绿等重彩,极具装饰效果,视觉上对比强烈而和谐。
佛教的传入还催生了中国的青绿山水画,另外对花鸟画、人物画等其它画种的风格也具有影响,中国的绘画在吸收了异域色彩成分后更为多元多姿。
参考文献:[1]王玉兰.中国古代色彩思维文化考识(硕士论文)[D].南京师范大学,2004.[2]马丽娟.“白”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1,(20).[3]胡亚希.论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人本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6,(12).[4]王文娟.论儒家的色彩观[J].美术观察,2004,(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