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品专题】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对于任何学科发展来说,创新都是内在要求。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

“新的”比“旧的”

好,

而不是相反。

就史学研究而言,创新主要体现为提供新的史料、进行新的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补充、有所进展甚至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推翻旧说的研究成果。但从史学创新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没有在创新的名义下走向反面的情况,这是推进史学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是要突破陈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一切规矩。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经过长期发展,在微观上已经积累了一套必须遵循的研究规矩。比如,史讳、年代、地理、职官、版本目录、古汉语训诂等一整套科研基本功或曰史学专门知识,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必须遵循的,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知识积累方能了然于胸。如果在这方面想通过“创新”来规避基本功的修炼。就会出现硬伤。例如,“邱”字是清朝为避孔丘名讳而新造的字,在清代之前并无此字。清人习惯于依据自己的名讳改古书。如果今天的学者不注意这一点,在研究清代之前的史学作品中使用诸如“雍邱县”闾“邱”之类的称谓,就会成为硬伤。

推进史学创新,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史观和史识。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近年来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一些文章中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只有摆脱意识形态的主宰,史学方能创新。所谓意识形态,对治史者而言,主要是指史观和史识。自古迄今,任何史家治史均不可能不受本人史观和史识的影响。那些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摆脱意识形态主宰的人,看他们的作品,又何尝没有他们本人的意识形态在主宰呢?

就治史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至今仍然颠扑不破。现在,有的人为了史学创新而刻意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这无疑是南辕北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可以在史学研究中分辨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翟象、共性与个性。如此,才能分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史观和史识不正确,创新还会出现许多乱象。比如,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污蔑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种所谓的“创新”。事实上所要贬损和否定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正气和优良传统。

训练第 1 页共13 页

再说一点文风问题。目前,追求文字的生僻、晦涩和朦胧甚至刻意创造一些新词,逐渐成为某些史学作品的一种时髦,成为其“创新”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需要不断创造新词。但是,新词应当含有旧词不具备或不能包容的词义。如果词义与旧词相同,那似乎无须多此一举。但目前有的学者以编造一大堆生僻、晦涩的新词为荣,似乎此类新词创造得愈多,自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就越强。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倾向。

治史者都希望求得学术上的创新,但真正拿出经得起推敲的史学研究创新成果又很不易。正因为不易,更需治史者潜心努力。

(摘编自王曾瑜《史学创新要坚持正确方法》《人民日报2019 年1 月1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新,对学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一种内在的动力推着学科的不断进步。

B .在创新中要做到“新的”取代“旧的”,我们可以补充、拓展,甚至推翻前人的成果。

C .在创新过程中,遵守规则是必不可缺的,用规避基本功来创新的做法,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D .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史观、推动史学进步有着关键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肯定创新地发展学科为前提,强调了史学发展的规则、史观和文风的重要性。

B .文中对“邱”字的研讨,是证明史学创新要有基本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C .文章总体上可分三个层次,其中在论证史观正确的重要性时,对比的手法运用最多。

D .文章观点鲜明论证集中,理论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针砭时弊之余亦提出积极倡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是对“旧”的超越、丰富和范围的拓展,所以创新就可以带来学科的进步。

B .尊重并掌握必要的传统科研方法和学科基础知识,就能够推动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C .掌握马克思主义维物史观,可以分辨研究当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学科的创新。

D .对创新、史观和文风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态度与情感上是一视同仁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一6 题。

材料一:

河北省邢台市王快镇南市屯村村民候秀对新卫生间赞不绝口。她说:“过去我们家是旱厕,为了家里干净点,我们都不用家里厕所,而是去村里的公共厕所。现在好了,开发区给装的这个新厕所,不用我们掏一分钱。上厕所只按下水龙头一冲,干净又卫生。”如今,在我国多地农村,村民们告别了旱

厕,用上了干净的卫生间。

训练第 2 页共13 页

走访中,多地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家中改了双瓮式厕所,蚊蝇减少了,但不到一个月就要抽粪便,要不瓮里的粪便就满了。而抽一次就得10 多块钱,村民宁愿走路去村里的公共厕所。“没改造前家家户户得抽,改了后还得抽,花钱还不算,每月家里都得被熏得臭一回。”东部地区一名基层干部说,改不改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盖。

缺少资金,配套设施不完善,后续指导、维修、更换都没有很好地跟进,致使部分地方农村改厕成为“一次性”。

不少基层干部呼吁,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民生工程,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需政府下定决心,加大投入。资金短缺是农村“厕所革命”中的主要短板之一,国家和省财政虽然给予一定补助,但各地厕所的建设、管理资佥仍然不足。虽然部分地区曾想探索商业化模式,但由于见不到盈利,往往以失败告终。

厕所的配套设施和后期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各地市侧重于厕所建设,部分厕所在建设上符合要求,但配套设施和后期管护跟不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投入浪费。

( 摘编自郭雅茹、李浩《不实用遭弃用,农村“厕所革命”还须“接地气”》半月谈(2019 年第2 期》)

材料二:

2016 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

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 至2022 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

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 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训练第 3 页共13 页

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