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合集下载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教师: 周 亚 妮 授课班级:高三(4)班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概述、荒漠化成因
一﹑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 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
石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在我国西 南喀斯特地貌区(贵 州、云南、广西)表 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 “次生盐碱化”,在我 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 华北地区。
红漠化
主要发生在我国 江南丘陵以红色 砂岩为主的地区。
3、 现 状
西北地区是我国 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续发展
使土壤中水分和 养分进一步流失
2、 发生地区 荒 本质 漠 化 形成原因 概 念 表现形式 内 涵 类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红漠化
土地沙漠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 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 积分布
1、河流流向及河流水系特点。 2、现代绿洲向河流上游迁移。原因是河流下游水资 2、现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源短缺,甚至发生了断流,使荒漠化面积扩大。
问题探究:我国荒漠与世界热带地区有什么不同?
我 国
热带地区
热带荒漠
分布纬度 荒漠带类型 形成原因
北纬35°~50°之 大多分布在南北纬 间的内陆 15°~35°之间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等
化 表现形式 类型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 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 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 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 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 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 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 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 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半湿润区
次生盐渍化 土地盐分聚集
干旱、半干旱区
气候干旱 水分蒸发旺盛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 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 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 称为红漠化。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江南丘陵红漠化、
云贵高原石漠化、华北平原盐碱化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 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例1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 最严重的( D)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 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 水分 C. 坡度 D. 温度 3.如果乙地区大规模 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 将会导致( C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 乙地区沙化 C. 丙地区荒漠化 D. 丁地区植被改善
贺兰山以东 多 大
载 畜 量 自然景观 干湿状况
农业特色
荒漠草原、草原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Geography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Geography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地理 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位置
Geography
地形 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进入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 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温、降 水变率大 持续干旱
多雨年
抑制风沙活动
小结:
加剧荒漠化进程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
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Geography
干旱的气候特征 + 气候异常

Geography
0.7%工程施工
9.6%
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利用不当
32.7%
26.9%
过度农垦 过度樵采
30.1%
中国荒漠化问题区域分布示意图
Geography
土地沙漠化
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次生盐渍化
主要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
石质荒漠化
主要发生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Geography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1.西北地区的范围
经纬度范围: 大部分位于73°E至123°E, 37°N至50°N 自然界线:

漠 化
形成原因 人为原因 本质 表现形式 类型
土地退化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Geography 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 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形 位置
西北 地区
山脉和盆地 相间分布
湿润气流 难进入
干旱
山岭重重 阻隔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一方面增加 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 流水分,提 高沙层含水 量,有利于 固沙植被生 存。
设置沙障——草方格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严重破 坏草场
过度樵采
加速荒 漠化
樵采天 然植被
破坏固 沙植物
过 短期的经 度 济利益

超载

放牧
草场载蓄 量降低
土地 沙化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过程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
结构破坏
过度开垦
• 1、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 2、绿洲地区
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 人口和农业规模
次生盐渍化
灌溉不当
蒸发旺盛
⑤控制人口
5.我国治理沙漠成功的措施和经验

浅议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浅议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森 林 和草原 。在原始社 会末 期 , 土高 原 东南 部 、 岭 山脉 、 黄 秦 中条 山、 吕梁 山 、 西诸 山及 渭 河 、 豫 涑汾 河 、 洛 河诸 平原 都 属 于 森林 伊
沙漠 较多 。陕西 、 肃 、 甘 宁夏 、 内蒙 古大 部 分地 方及 新 疆北 部 的 一
些地方 年降水 量在 10毫米 至 7 0毫 米之 间 , 内蒙 古 西部 和新 0 0 而 疆大部 分地 区年降水 量均 在 10毫米 以下 , 些地 方 年 降水 量甚 0 有
地 带 , 土高原 西北部 地 区则 属 于草原 地带 或 森林 草 原地 带 。春 黄
秋 战 国 时期 , 于人 类 活动 的加 强 , 土高 原 的平原 河 谷地 带 逐 由 黄 渐被 开垦成农 田, 平原 河谷地 带 的森林 随 之缩 减 。秦汉 魏晋 南 北 朝 时期 , 由于农业 区的扩大 , 平原地 区规 模较 大 的 森林 逐渐 消 失 , 除关 中地 区的上林苑 中 尚有 较多林 木 外 , 他平 原上 已经很 少有 其 森 林 的记 载 。平 原地 区的森林 消 失以后 , 陇山 以西 、 岭 、 西北 秦 晋

2 2・
跨世纪
20 09年 2月
第1 7卷
第 2期
C osCnuy F byr 20  ̄o 1 ,N . rs etr,eray 09, l 7 o2
浅 议 导致 西部 土地 荒 漠化 的原 因
张 宏 伟
( 西北 师 范大学美 术学 院 , 肃 , 州 ,3 0 0 甘 兰 70 7 )
与草场退 化联 系在一 起 。如 内蒙古 的锡盟 草原在 2 O世纪 8 年 代 0 放 牧超载 1.% 。由于放 牧 过度 , 54 导致 大 量草 场 严 重退 化 , 迫使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班级:学号:姓名:【学习要求】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自主探究】知识结构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主要表现:1、过度2、过度3、过度探究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过程探究材料:课本16页前两段探究问题1:荒漠化的概念和发生的过程分别是什么?查读世界气候类型图,读下图回答(1)-(4)题(1)分析图中以B为代表的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B、D、E三处的荒漠延伸到海岸的原因。

(提示结合洋流分布图)探究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探究材料:课本图2.1和2.2探究问题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以干旱为主的原因是什么。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②气候:干旱是其最为的显著的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探究材料:课本P17-19内容探究问题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例题2】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

回答(1)~(3)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2)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3)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植被人为破坏严重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

我国西北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就达到14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6%,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退化加剧。

西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总体不高,质量和功能下降。

西北地区现有森林面积约为22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4. 87%,远低于全国12.98%的平均水平。

江河源头森林植被不断萎缩,涵养水源,稳定江河径流的能力明显减弱。

西北地区草场广阔,但主要是干旱半干旱的稀疏草场,质量好的草原草场、草甸草场少;并且,退化草场的面积已经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5%。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还面临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和地下水位下降的困扰。

西北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贫乏,干旱频发。

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十分之一。

部分湖泊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面积缩小,有的甚至已经干涸。

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面积从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500平方公里。

缺水和干旱成为影响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人地关系矛盾也是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因素之一。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土地承载能力十分有限。

人口剧增,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比较滞后,这就给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的西北
地区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使原本脆
弱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中国研究人员在对西北地区近50年以来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受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度不高、水资源紧缺和人地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呈恶化趋势。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而气候异常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邻的萨赫勒地区。

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约为100-500mm 。

20世纪60、70年代,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严重荒漠化,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也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土地荒漠化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

这一地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干草原带,气候干旱,降水量和降水变率大,干旱年份出现的频率很高。

这一地区地势较平坦,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挡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寒风的侵袭,冬春两季常有6-8级大风。

冬季的强风常将农田的积雪全部吹掉,春末夏初常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采用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的开荒及不恰当的耕作方法,如使用壁犁深翻土地,将作物残茬埋入土中等,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土壤风蚀以及由此引发的黑风暴一度十分严重。

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一、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概况我国西部各省区(市)除广西一小部分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第三阶梯外。

几乎全部位于第一,第二阶梯上,境内绝大部分被山地、高原和盆地占据。

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特殊的气候,给土地利用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准确把握各省(市、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现状是西部地区土地升发的切入点。

我国西部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难以利用的土地多,气候普遍恶劣,地貌情况复杂,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些都是西部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障碍。

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是西部各省(区、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干旱区荒漠化、灌区土壤盐渍化、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和环境污染、森林草原退化等也是西部各省(区、市)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西部各省市区地质环境特殊,多山地、高原、盆地,自然条件严酷,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利用,使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口益恶化。

赵跃龙(1999)根据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类型选取指标将我国划分出7个脆弱生态区,其中有5个位于西部。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1.水土流失目前,西部地区60%以上的土地已经出现水土流失,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70%,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大约为30%。

按省域比较,西藏、宁夏和内蒙古三省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均在70%;以上。

2.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6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95%。

当前,全国土地沙化仍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大都在西部地区,影响着1/3的国土面积和4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

我国已有1/4以上的土地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我国西部7省区,其中新疆最多,其次是内蒙占,再次为甘肃、宁夏、西藏、青海和陕西。

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水土流失,出现了"石漠化",其中贵州的石山和半石山面积达到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极大地限制了土地开发利用。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
近些年,我经常有机会去中国西北部的边远地区。

在不断地车游中,我看到了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情况。

开阔的黄土地上,曾经茂密的草原已经基本消失,只剩下零星的灌木和枯黄的草丛。

风吹起的黄沙弥漫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这不是天然形成的灾害,而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多年来,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让这片地方的植被遭受不小破坏。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块土地的能力支撑植物生长日益减弱。

严重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生态破坏,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很大打击。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改变方式。

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管;大力推行篮柳林、柳柏林等抗旱植被的人工造林;传播的理念,采取节约有效的灌溉方法;发展可持续的放牧业模式,限制过度放牧。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遏制和扭转土地荒漠化的趋势,恢复珍贵的生态资源。

我们每个公民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

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我更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荒漠化---以西北地区为例.doc

荒漠化---以西北地区为例.doc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1、西北地区概况 • ⑴范围:大兴安岭以西, •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
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加两盆” • ⑶气候特征:干旱 • ⑷景观特征: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 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 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降水量逐渐减少
A
B C
(4)景观特征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
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 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 区。
反映降水越少,荒漠化的程度越 强。原因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
内陆逐渐减少。
(4)景观特征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 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绿洲主要分布于有水的地方,沿河流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二.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3、防治措施:
⑴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恢复和保护植被。 ⑵适度放牧,规定合理载畜量;种植优良牧草,实行轮牧休 牧 ⑶解决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推广用煤用沼气用太阳能风 能,推广省柴灶。 • ⑷合理利用水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一、荒漠化概况
• 1、荒漠化的定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 成的土地退化
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风蚀和水蚀等外 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人为原因:人类滥垦滥牧导致 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2、成因:
一、荒漠化概况
• 3、荒漠化的危害: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我国西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化总面积 3 52 . 6 6 h m 2, 占分布区农田面积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的59 . 87%1 。其中内蒙古自 1 2 治区农田生态 系统荒漠化面积最大 ,占西部地区农田生 成部分,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基础性作 其次是甘 用。农田生态系统除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 态系统荒漠化总面积的 76 . 4 1%, 工业原材料、药品等直接的功能外, 还具有 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 分别占10 . 33% 支撑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如对气候调 和10 . 05%。此外, 朱震达闭 蒙古高原乌 对内 盟后山地区、锡盟南五旗 1 0 年监测研究, 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的更 新与维持、营养物的循环、二氧化碳的固定 提出20 00 年荒漠化农田面积将达 12 7 . 5 3 等间接的功能川。西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地 万h m“较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增加 , 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35 . 07%。 生态类型多样, 特别是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十 2 . 4 农田次生盐渍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分脆弱,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 据 19 9 2 年水利统计资料, 西部地区农 盐渍化等问题, 不仅直接危害农田生态系统的 田次生盐渍化面积 20 7 . 54 万 h m Z, 占本区 占全国农田次生盐渍化面 生产能力和稳定性, 而且危及国家生态安全。 农田的 6 . 5 1% , 其中, 盐化面积 190 . 507 万 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 积的27 . 19%, 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 该系统的建立 h mZ, 碱化面积 17 . 033 万h m’ 。据中国农业 无异于在西部地区筑起一条生态长城。因 科学院农业 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研 黄土高原区地处半湿润和半干旱 此, 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 究( 199 5) , 次生盐渍化农田面积很大 , 5 5 . 达 题, 并探讨其持续利用管理对策, 对干西部大 其后去, 19 万 h m Z, 占本区农田总面积的5 . 1 %。 8 开发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 义和实践 意义 。 2 . 5 农田中土壤养分亏缺和土壤性质恶化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自然资源和农 西部地区各省 2 西部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 题 业区划研究所研究( 19 9 1 ) , ( 市、区) 有效养分平衡状况表明, 农田养分 2. ,农田 利用率低 利用方式落后.经营 粗放 养分明显亏缺的有内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告!2}, 西部地区农田利 平衡指数值(K )< 0 . 8 , 蒙、宁夏、新疆 , 略亏缺的有陕西、青海、 用率64. 9 %, 5 低于中部地区7 .6 %和东部地 9 5 基本平衡的有甘肃、广西、贵州 , 略 区75 . 4 1%, 大部分土地乃处干自 然的、低水 四川, 平利用状态。据调查, 西部地区由于长期形 盈余的有西藏、云南。就单元素养分来说, 养分平衡状况有明显差异。近 1 0 年来, 重 成的种植习惯, 再加上水资源紧缺, 地力不足 视使用氮素化肥 , 氮素亏缺的省份有内蒙 等原因, 造成农田复种指数偏低 , 平均仅为 150%, 低于全国160 . 4%的平均水平, 新疆、 古、新疆、青海和西藏, 占西部各省的 36 . 内蒙古、青海、西藏每年闲置的农田占1 % 46%; 磷素亏缺的省份有内蒙古、宁夏、新 5 疆、陕西和四川, 占45 . 4 5% ; 钾素亏缺的 以上, 复种指数不足 10 0%。 农 田利用程 度较低的同时 ,土地的利 有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四川、甘 用方式落后 , 经营粗放, 使土地的综合经济 肃和青海, 占63. 63%。 2 . 6 农田土壤污染加剧 效益普遍偏低。广大农民普遍在农田上采 用粗放式经营 , 集约化程度很低 , 农田利用 农田土壤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产生 方式明显落后于东部 ,许多地方的生产方 的污 染物 质通过 各种途径进 人农 田土壤 , 其数量超过 了土壤 的容纳能 力和同化能 式乃停 留在传统农业阶段 。 力,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发生变化 2 . 2 农田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土壤质量恶 据《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 并导致土壤的 自然功能失调, 调查图集) “ 西部地区 12 省区都有不同程 化的现象。农田土壤污染包括: 工业三废 l ) }, 污染农田土壤、水域和化肥农药施用不当 度的水土流 失发生 , 田和草地水土流失 农 面积合计9232 . 9 万h mZ, 1 其中农田生态系 而破坏土壤结构 , 农药残渣污染上壤和农 西部地区农 统水土流失面积为2935 . 07 万h m“占 , 总水 作物等方面。据 19 9 7 年统计, 土流失面积的 3 1 . 7 9 %。水上流失造成肥 用化肥施用量( 按折纯量计算) 达9 5 0 . 4 万 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 2 3 . 88% , 其中氮肥 沃的表土流失 , 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上壤肥 t , 530 . 0 万 t 、磷肥 178 . 2 万 t 、钾肥 6 7 . 5 万 力下降 , 土壤养分越来越贫膺。 2 . 3 农田荒漠化严重 t 、复合肥 175 . 1 万t , 分别占全国同类化肥 25 20 西部地区有农田生态系统荒漠化土地 施用量的24 . 4%, . 86%, . 96% 和2 1. 分布的是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陕 9 4 % 。西部地区 1 9 9 7 年农药使用量为 183462t , 占全国农药使用量的 15 . 35%。西 西等省区。西部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荒漠

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教学⽬标1、指出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2、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第⼀课时基础知识梳理⼀、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指由于和⼈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地退化。

2、⼟地退化:指由于使⽤⼟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草原和等资源的⽣产能⼒下降。

严重的退化,可使⼟地完全丧失⽣产能⼒。

3、我国的荒漠化的类型:(1)沙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它是原⾮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主要分布于⼲旱、半⼲旱沙漠边缘。

除⾃然原因外可能与过度放牧、过度耕作、烧柴问题等,最终导致⼟地⽣产⼒下降或衰竭。

沙漠化是荒漠化最主要的类型,也是危害最⼤的⼀种荒漠化,此类荒漠化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2)⽯漠化:指⽯质荒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我国南⽅低⼭丘陵地区和云贵⾼原地区⼟层薄,再加上⼈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陡坡地开垦等⼈为因素的影响,在多⾬的条件下,⼟层被冲刷并被流⽔冲蚀,甚⾄有的地⽅表⼟层被完全侵蚀掉⽽裸露出基岩,导致⼟地退化,⽣产能⼒下降的现象。

(3)次⽣盐渍化:分布在⼲旱、半⼲旱和半湿润地区。

指不合理灌溉或者只灌⽔不排⽔等⼈类活动,导致地下⽔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地表聚集。

次⽣盐渍化多发⽣在我国西北和华北。

(4)红⾊荒漠:分布在我国南⽅低⼭丘陵红壤分布区。

⾬⽔冲刷和流⽔冲蚀作⽤,使裸露的红壤成⽚、成块地流失,导致⼟层变薄甚⾄缺失⽽不能⽣长植物的现象。

(5)寒漠化:两极、⾼⼭或⾼原等寒冷⽓候下的荒漠。

寒漠地区的寒冻物理风化作⽤强烈,形成⼤量岩屑。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原冰雪活动带以下的冰缘附近。

(5)⽔⼟流失:指由于⾃然或⼈为因素的影响、⾬⽔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壤,造成⽔分和⼟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坡度⼤、⼟地利⽤不当、地⾯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41-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库姆塔格
呼伦贝尔
读图回答:
1、这三地气候类型是 温带季风和大陆性气候
2、由图中资料推测洪都拉庙 可能在化德的 西 面,判断 理由是: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向西逐。渐递
减,洪都拉庙降水比化德少 3、这三地自东向西自然景观的 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这反映自然带 从沿海向内陆 的
地域分异规律。
4、由图可知,制约我国西北 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是 水分 条件,人类在该地
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1/3面 临荒漠化威胁,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 已受到荒漠化影响,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也受到 荒漠化的影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 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 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 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目前全球2/3的饥饿 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一半生活在 土地荒漠化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下, 人们处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可以说,荒漠化与贫困密 不可分。荒漠化位居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D、 ③④
A、过度开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 沙地的结果
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毁林开荒的结果
4、关于商都县荒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C、土地荒漠化呈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干旱、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和现象。其类型 按成因分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等。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按土地利用 类型又可分为草地荒漠化、林地荒漠化和耕地荒漠化。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范文

《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面积、边界及沙漠湖泊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储备区,该地区的沙漠面积、边界以及沙漠湖泊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也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近30年内蒙古西部沙漠及相关湖泊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30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对此地区沙漠面积、边界及湖泊变化的研究,能够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当地及全国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近30年卫星遥感数据的解析和处理,分析内蒙古西部沙漠的面积变化、边界动态及湖泊的水位变化等。

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对沙漠及湖泊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四、研究结果1. 沙漠面积与边界变化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近30年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沙漠面积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其中,沙漠边缘的扩张速度较快,尤其是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如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的区域。

同时,沙漠内部的沙丘移动和风蚀作用也导致了部分地区沙漠边界的变化。

2. 湖泊变化情况随着沙漠面积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湖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部分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干涸;而部分内陆湖泊因河流补给减少而水位下降。

然而,也有部分湖泊因政府实施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措施而得以恢复。

五、原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变化,风力增强等都是造成沙漠扩张和湖泊变化的重要因素。

2.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直接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速了土地沙化速度和湖泊干涸。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1.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土地沙化和湖泊退化的治理力度。

中国西部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中国西部荒漠化问题的思考

中国西部荒漠化问题的思考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甚至西部土地荒漠化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都有相关的问题和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最终目标是重建良好的地区生态系统,恢复土地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及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这里,就生物防治措施的思考归纳如下:生物防治措施应该做到保护植被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两者同时进行,同时要以保护现有绿化为主,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植被的行为。

1、营造防护林带绿洲附近以及绿洲之中的植被类型选择标准应该是放风固沙效果好,生长周期短和市场价值高。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树种以片,块或者带的形态种植,这样可形成防沙效果较好的生态林。

最大限度的实现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

①绿洲周围设立带状防护林。

西北地区有一种引水的灌溉方式,而针对绿洲附近的沙丘问题一般会设立带状,片状混合防护林,与之辅助的防护措施就是在绿洲周围的干涸地区种植稀疏的植被。

在防护林周围的洼地就需要种植片状防护林,灌溉水源来自少量灌溉水和地下水。

以上种植措施可以有效将沙丘自四周封锁,降低沙丘蔓延速度。

该方法可以适用于查查香卡农场和杂海农场的防护林建造。

还有一种沙丘类型分布在西北沙漠周围,沙漠附近的绿洲旁有土地和半流动沙丘,针对这类沙丘的存在一般会种植乔木和灌木两种植被。

灌木应种植在靠近沙漠的位置,可以削弱风沙,适合这类植被种植类型的地区有有格尔木东、西农场、大格勒农场和诺木洪农场。

一些绿洲位置处在戈壁和风蚀地前侧,且附近多沙石,沙丘类型主要是风沙结合,这类绿洲附近建造防护林的一般准则为“林渠结合,树种混合多带优势”。

适合这类方法的地区是巴隆乡。

②在西北绿洲内建造防护林带。

在沙漠边缘建造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以后,不能忽略绿洲内部放风固沙的重要性。

必须令绿洲内外防护共同作用,紧密配合,才能将防护林防风固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荒漠周围的绿洲地区的植被形式一般是窄林状,在种植植被的同时不可忽略土地的恢复能力,要坚持树种混合,树状混合的植被原则,有效的提高植草覆盖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

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

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

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

在上述沙化土地中,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

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

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新疆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

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

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

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

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

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

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

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二、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一朝一夕之故。

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

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

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四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

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翻开丰富的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

不过,那时的“流沙”只有三处:一处是指敦煌以西的沙漠,即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一处是居延海一带的流沙,即今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

还有一处是指阴山以北的沙漠,史书上称之为“大漠”或“大幕”。

敦煌以西的沙漠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当年张骞凿空、班超通西域、赵充国在西域屯田皆经过其地,故文献中对这一沙漠记载较多。

《高僧传》载法显赴印度时,“发自长安,西渡流沙”。

所谓“西渡流沙”就是向西穿过白龙堆的沙漠。

居延是汉代重要的屯田区域,故居延以东以北的流沙多见于汉代史籍。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载,弱水“余波入至流沙”。

《后汉书》卷一一三解释说,居延又称“居延海”,是古代的流沙之地。

至于阴山之北的流沙,则往往与匈奴相连。

《说文解字》说:“漠,北方流沙也。

”《后汉书》卷二三载:“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

”《晋书》卷九七载:“匈奴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

当时对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并没有明确记载,说明那时毛乌素沙地明沙很少,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对沙漠的记载明显增多。

这一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沙漠,仍然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流沙。

如《博物志》卷八载:“自敦煌涉流沙往外国,沙石千余里。

”《周书》卷五○载:“鄯善,古楼兰国也……地多沙卤,少水草。

北即白龙堆路……西北有流沙数百里。

”这些记载所说的流沙显然是指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

《晋书》卷二载:“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

”《魏书》卷九九载:“鲜卑秃发乌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迁于河西。

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

”这里所说的沙漠或大漠则是指甘肃以北内蒙古地区的沙漠。

此外,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还提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沙地。

《洛阳伽蓝记》卷五载:“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土谷浑国。

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

”这说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认识的沙漠较前增多。

由于战争和动乱的等因素影响,有些地方已出现荒漠化的倾向。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西汉时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开垦的一些“屯田”被迫放弃,沦为荒漠化的土地。

时至今日,在武威、张掖、敦煌等地的沙漠和戈壁上,仍然可以依稀地看出汉代城堡、烽燧和农田的遗迹。

但此时的土地荒漠化是有限的。

许多后来沙化非常严重的地方在当时生态环境仍然是较好的。

如当时黄土高原北端的白于山南麓有茂密的森林,白于山北麓的芦河流域和红柳河流域则是灌木草原,间有乔木散生其间。

公元五世纪初,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曾说:“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

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9](卷五五五引崔鸿《十六国春秋》) 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统万城”,作为大夏的国都。

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很好,根本不存在荒漠化的问题[10]。

隋唐五代时期,文献中对西部地区的主要沙漠均有记载。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西部荒漠化地区有所扩大。

例如,唐代前期,统万城周围地区仍是有名的“卧马草地”。

其后由于毛乌素南缘地区过度开垦和放牧,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毛乌素流沙不断南移。

到唐代晚期,统万城一带已受到风沙的侵袭。

河西走廊地区自汉代设郡以来,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

经过长期的经营,到唐代显得相当富庶。

但由于人们对绿洲水土资源过度利用,以及采取过度樵采等不良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绿洲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

唐代以后,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马营河及摆浪河下游等地的汉唐绿洲都经历了沙漠化的过程[11](P79—144)。

由于昆仑山北麓河水的退缩,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移,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大片绿洲变成荒漠,楼兰、精绝等西域古国被掩埋在沙漠之中,成为沙漠深处的废墟[12](P19—27),丝绸之路南道也随之衰落。

宋元明清时期,荒漠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宋辽夏金对峙阶段,由于战争和动乱,北方地区人口逃亡情况严重,不少地方农田荒芜,水利失修,沦为荒漠。

在辽、金和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情况特别突出。

《辽史》卷三二载:“辽国尽有大漠”,《宋朝事实》卷二○载:“自京、镇等处土田丰好,兵马强盛,地利物产颇有厚利,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

”《西夏书事》卷三三云:“夏南境地仅存五六千里,居民皆散处沙漠、山谷间。

”显然,宋元之际是北方荒漠化扩大的重要阶段。

明清之际,由于人口大量增加,西部地区再次掀起开垦土地的热潮,许多地方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漠化不断扩大。

在西域地区,绿洲面积急剧缩减,许多汉唐时期的遗迹都被掩埋在黄沙之下。

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毛乌素沙地不断向东南地区推进。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况与日俱增。

在西南四川、贵州等地,石漠化区域也在扩大,以毛乌素沙地南缘为例。

毛乌素沙地南缘在明代出现大规模屯垦。

清初长城沿线放垦,所留草地仅十之二三。

结果出现“古沙翻新”或“就地起沙”的情况。

形成“地拥黄沙草不生”的荒凉景观。

民国时期,鄂尔多斯与黄土高原之间的天然植被继续遭到破坏,荒漠化随之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三、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部土地荒漠化会呈现出加速的态势?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