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
1.选择题(1)民族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答: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为属性。
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的标准,如何识别答: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答:民族差异、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及与之联系的民族政策(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答:2005年5月18日2、名词解释(1)民族同化答:是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2)民族平等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风俗习惯答: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
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民族区域自治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
(5) 民族文化答: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中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主智慧的结晶。
3.简答题(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答: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ﻫ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就是指对一个族体得成分与名称得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得特征,接受别得民族得特征,变成别得民族得组成部分得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得共同喜好、习尚与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与生产诸方面,就是民族文化得反映,也就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她民族得重要标志。
4、民族观:就是人们对民族问题得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与民族问题得基本瞧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与处理民族问题得政策与方法上。
5、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得一种人得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就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得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得,歪曲得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ﻫ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得人们得相同得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得认同心理与民族成员之间得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得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得共同性增长得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ﻫ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得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得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得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得产物。
简答题1、什么就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就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得稳定得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就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得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得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得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2015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doc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少数民族人口人数最多的三个:壮族、满族、回族。
2.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哪几个答:155个。
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还有1173个民族乡。
4.中国民族研究的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5. 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
6.、民族的一般特征:斯大林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的六大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知)7.民族的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8.民族类型的分类: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9.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10.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11.民族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
1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模式、异态模式。
13.民族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14.、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基本问题是民族利益;关键性问题是民族权力。
16.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
17.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间问题的道路。
1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A)个民族。
A、56B、75C、40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B)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渡”的理论。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论波兰》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B)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4、(C)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5、(A)指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
A、列宁B、周恩来C、斯大林6、(B)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A)A、邓小平B、刘少奇C、毛泽东8、民族理论所回答的问题是(AC)A、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某一具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C.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ABCD)。
A.民族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C、阶级问题的影响D、国家政策的影响10、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ABCD)。
A.一切民族平等B、一切民族的一切权利平等C、消灭阶级D、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达到事实上平等11、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B)。
A.民族平等B、团结C、民族文化自治12、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的主要表现为(ABC)。
A、地方民族主义B、大汉族主义C、大民族主义D、种族歧视13、在我国少数民族中,(A)族人口最多。
A、壮B、古C、回D、满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C)年颁布的。
A、1979B、1952C、1984D、195615、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内治的基本原则是(ABC)。
A.维护祖国统一B.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D.普遍建立自治地方16、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的级别主要是(BCD)。
A.盟旗B.自治区C.自治州D.自治县1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B)的顺序组成。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常考点
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
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枫树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个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是试试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
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
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一、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二、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③共同语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一.④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着的标志.⑤共同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⑥共同心理认同: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3.民族发展包括的内容:①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③民族的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步.④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①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②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5.民族问题的特点: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波及民族的利益.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有关;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6.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的原因: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是我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运用部分:1.民族问题的内容:民族问题至少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①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②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③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2.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表现: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际的治与乱:民族团结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可能会导致社会机制、社会秩序的动荡与混乱,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大治,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处理的不好,则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①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体现.②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愿望.5.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①背景时代特点: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②主要手段: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③特点:这种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状况决定了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④责任和义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⑤措施: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⑥地位: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与共同愿望.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①地位:我国把民族区域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②内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区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③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④目的: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7.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基础知识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风俗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主理论的发展创新.24陕西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1个相当于县的蒙古自治区等. 25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里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一个省级自治地方.26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27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三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2在一个行政区较大的地方内,下辖有一个后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3一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去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28民族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地方的事务.29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的法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3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3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33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34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体可归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35我国宪法规定,每个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36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他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结清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的内容表现出来.37民族习惯的社会功能:1任何一种民族风俗习惯都成为反映本民族的传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风俗习惯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容的特点及历史文化的窗口.3他还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共同的心理感情和文化认同.38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尊重少数民族服饰相关的必要性2个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39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民族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题研究对象。
2、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共有12.4亿多人。
其中,汉族的人口最多,有11.3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的55个民族共有1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数8.41%。
3、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有两个民族:壮族和满族;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100万以上的有16个民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瑶、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万以上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40多万,台湾)、赫哲、塔塔尔、珞巴(是人口最少的)等民族。
4、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5、内蒙古部分地区,保存着又世袭封建王统治的盟旗制度;西藏地区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
6、特别是在《共产党宣言》这篇纲领性文献中,对于民族问题的论述,直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
7、“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也是科学的内涵主题)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3、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一、共同历史渊源二、共同生产方式三、共同语言四、共同文化五、共同风俗习惯六、共同心理认同4、民族划分的基本历史类型: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主义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一、民族与宗教史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的规律6、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一、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三、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7、民族识别的必要性: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三、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8、民族识别的依据:一、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二、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三、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四、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0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P12.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内容:中央十二条P13.中国民族的特点:P2-4(1)民族人口特点: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P3(3)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①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并建立起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伙同汉族聚居地区相联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P3 (4).不同的社会形态:①封建制度②封(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结合课本P5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是形成的。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P52-54(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普通形式也是一个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
P65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民族发展的趋势可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复习资料[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答案参考,不要盲信)名词解释:1.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2.民族同化: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礼节和生产诸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4.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5.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6.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心理认同: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8.民族融合: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简答题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哪些特征?答: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期末考试试题C卷
一、名词解释(5分,4*5=20分)
1、民族p36
2、民族政策
3、国家主权
4、风俗习惯
二、简答题(10分,4*10=40分)
1、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内部事务?
2、请问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
3、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三、论述题(20分,2*20=40)
1、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你又什么收获或建议?
2、试述我们如何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以维护法律尊严?
具体答案书上都有,我就不为大家一一标出是多少页了。
只是提醒大家平时要多和老师交流,再就是考试时答简答题要简单答。
论述题要着重答。
分清主次的话高分就不远了。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
2024年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八)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三、填充题(每题2分共20分)1.民族的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2.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两个:壮族和满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种左右,这些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3、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探索形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形成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创新时期。
4、邓小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一错误观点,各民族关系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5、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6、民族识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4)至此,我国民族数量达38个。
第二阶段(1954—1965)又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78—1986)在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识别得到确认。
7、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8、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91.51%。
9、民族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总趋势和某一历史阶段趋势,不断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
10、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势:第一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压迫民族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11、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民族问题的特性有: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当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第三版西北民族大学期末考试复习整理
选择题1.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过度理论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作者是恩格斯4列宁阐述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应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5.列宁指出,在资本以时代民族发展的两个趋向6.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7.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作者是邓小平8.民族理论是回答的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9.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民族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阶级问题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10.主张的民族平等,包括一切民族平等,一切民族的一切平等,消灭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应帮助弱小民族到达实际上的平等12.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13.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地方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14.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1984年颁布的16.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17.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级别主要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18.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按照地名族名,行政级别名的顺序组成19.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制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自制地方的人民政府20.自制机关民族化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21.天葬是藏族通行的葬礼习俗22.风俗习惯的特点有民族性,社会性,历史的连续性,相对的稳定性23.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各种巫术24.我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25.区分宗教与迷信的标准是有无系统理论?有无宗教组织?有无规范化礼仪?26.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方针是慎重稳进27.民族最初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及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形成的2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间的关系29.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30.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31.在解决了民族压迫剥削的对抗性民族矛盾以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实际上的不平等,成了社会主主义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32.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民族问题更多的侧重在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方面3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在民族问题上,有两个历史趋向,关于这两个趋向,说法正确的是第一个是民族生活,民族运动拒绝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34.在认识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实际上不平等的问题,应该注意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指的是政治上,法律上获得平等权利以后落后民族在实际上不能充分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现象,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是剥削制度,社会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民族坚持实际上不平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民族差别所造成的35.关于民族关系的内涵,正确的是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涉及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权益,涉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36.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干部配备具体要求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以及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足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际的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当,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合理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制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37.截止目前,实行自治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38.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消亡的前提是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普及科学技术,客服认识上的盲目性客服认识上的主观性3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问题主要的内容是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逐步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问题填空题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的关系平等是团结的基础,团结是平等的结果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在我国表现出的是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目前,我国已建立自治区五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间为1947年五月一日1936年十月,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权我国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风俗习惯大致分为健康有益的,无所谓好坏的,落后有害的三种藏族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三个离不开是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中,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的关系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特点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外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以民族群体互相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互相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尤以国家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向民族的过渡开始的我国人口在十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19个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民族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最后归于大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同源异流,异源同流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开放,绿色,创新,协调,共享执政党与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和谐,互助我们西部地区12省占全国面积的71.5%人口占28.4%少数民族有75%问答题什么为八个坚持?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前提,也是根本保证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道路,也是根本途径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要求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战略任务8,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保障什么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其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与19世纪创立的。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1)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期末考试复习吴仕民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1、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 封建民族的四种制度: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
3、 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 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历史渊源 ○2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生产方式 ○3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语言 ○4共同的文化的文化 ○5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风俗习惯 ○6共同的心理认同共同的心理认同4、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5、 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2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4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6、 民族形成的时间:民族是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的产物。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7、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同源异流,异源同流8、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素 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②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9、 民族同化及其特点: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收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根据其变化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是否使用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民族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为属性。
特征:共同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音、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
2、民族识别的标准,如何识别: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问题产生的因素:民族差异、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及与之联系的民族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时间:2005年5月18日二、名词解释。
1、民族同化:指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2、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
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5、民族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中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主智慧的结晶。
6、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7、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三、.简答题。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一)、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二)、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联系:(一)、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宗教(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三)、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答:(一)、民族的存在是长期的。
人类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旧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隔阂、民族猜疑、民族歧视等心理和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它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三)、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使少数民族获得了与大民族在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但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民族中剥削阶级的压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一般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四)、根本改变这种状需要很长时间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同国际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它必然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五)、社会主义时期,在农牧关系、农林关系、农商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与上级政府、民族自治区与一般行政区之间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民族矛盾,出现民族问题。
3、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答: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民族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为本质特征,它是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4、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
答:政策:“中国共产党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为什么:(一)、是由各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产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共同语言是促进一个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2、民族语言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
3、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民族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问题的关系。
(三)、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
1、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
2、各民族语言文字存在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马克思关于在语言文字原则的重要科学依据。
3、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5、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
(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
6、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7、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
(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
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
(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
四.论述题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和意义答:一、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也成为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国,受到世界瞩目,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各民族民运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这是民族的共性之一2、各民族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各民族人民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3、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各民族人民间的联系增多,互相信任增强,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要求二、意义: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是良好民族关系的反映。
正确认识其,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态和趋势,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粘聚力和影响力。
2.探讨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一、树立新的思想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二)、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地区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发展中都能各展所长并得到相应的发展,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虽有差距但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区间。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民族地区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四)、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要让各族人民共享发胀的成果。
同时,使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身不断发展。
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一)、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扩大开放队名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摆脱穷困,加快发展的动力。
第二,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摆脱穷困,加快发展的思想前提条件。
第三,改革开放需要持续推进。
(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
国家在保留和完善对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民族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发展边境贸易,支持民族地区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
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方面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相结合,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及与周边国家民族相同、语言风俗相近等优势,利用中国各类商品充足、有竞争实力的特点,大力开展经贸活动,发展边境贸易,扩大开放。
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大开放、大市场中谋求大发展。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发育程度、历史条件存在着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即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后者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
为了减小地区发展差距,党和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第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思想准备。
第二,打好基础,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发挥科技作用,增加教育投入,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国家在投资、税收和财政等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
同时,采取各项积极政策,鼓励内外资投入、参与西部大开发。
第五,促进东中部和西部的协调发展。
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与发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发展。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多渠道加大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
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坚持以政策性与商业性投入相结合,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的原则。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
第一,通过政策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