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电剖面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电剖面法
本章要求
了解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掌握地下各种地质异常体在联合剖面曲线上
的特征
掌握联合剖面法资料的定性解释、图件绘制
了解对称剖面的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
电剖面法是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 化的电阻率法。
测试方法:采用固定的电极距,沿剖面方向按一
定点距逐点观测ρs 值,得到反映地层某一深度内 地电按测线方向变化的ρs曲线。
(四)高阻直立脉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薄脉曲线特征:
1. 脉体上方有一交点,左侧 ρSA<ρSB、右侧ρSA>ρSB, 称为反交点 2. 交点两侧分离带不明显 3. 曲线同步上升或下降 4. 交点两侧对称
ρ1 ρ2 ρ1
A M O N B
反交点
ρ2 >ρ1
高阻厚脉曲线特征:
相当于两个不同岩 层接触带的曲线组 合,反交点两侧有 明显的分离带
1 2
5 3
A
M N
B
正交点
=ρ S
B,曲线相交。
4
A
M O N
B
ρ
0
⑤ 交点右侧的分析与左侧相反, 即 ρS A < ρS B 良导脉上方的交点被称
ρ
1
ρ2
ρ
1
作正交点。交点左侧ρSA >
ρSB、右侧ρSA <ρSB。
说明:当良导薄脉直立时,曲线正交点两侧对称,交点位
于脉体上方;当良导薄脉非直立时,正交点向倾向一侧移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2
⑤ 5~6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近,高阻排斥电流
1 2 4 BO AO
A
M N
B
s A
5
使jMNA>joA( ρ2中),曲线下
降且ρ
A s >ρ 2
2 1 2 1 2
6
7
s
B
极小
22 1 2
2
A
M O AN M BO N
1 MN ( 1 ~ 3 10 ) AO
U MN s k I AM AN k MN
二、曲线分析
在对称条件下: AB=2AO=2BO
均匀介质中,按两个点电源场规律,AB的中心O
点处的电流密度为:
AB
jo
s AB
AB
jo jo 2 jo 2 jo
A B
A
B
2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
由 s
A
极大
2 1 2
2 1
A
6
7
s
A
B
极小
变为 s
2 1 2 1 2
22 1 2
2
M AO M N O BN
B
ρ1
>
ρ2
④ 4~5段——从MN跨过界面起,到A极跨过 界面止(长为AO),虽然A越近界面电流 被低阻吸引的越强,但由于积累电荷的影响 (j1n=j2n),jMNA无大变化,曲线为平直段, 长度=AO
三、几种典型的四极对称剖面曲线
AB=10H ρ2=9ρ1
AB=10H ρ2=9ρ1
ρ1
ρ2
ρ1
ρ2
ρ1
垂直接触面
直立高阻薄层
低阻球体
直立低阻薄层
H=2R
ρ2<ρ1
ρ1
ρ2
H
ρ1
ρ2
ρ1
ρ2<ρ1
AB=10H ρ2=9ρ1
ρ1
ρ2 直立低阻厚层
ρ1
ρ2
ρ1
直立高阻厚层
四极对称剖面的曲线特征:
① 四极对称剖面法曲线为联剖法的平均值,因此对任
(D为MN轴线距AB轴线的垂直距离)
二、中间梯度法曲线特征
§6-4 电剖面法资料整理及解释
一、成图
A M N B
1. 电测剖面曲线图
ρs
ρ ρ
B s
s
A
L
2. 电测剖面平面图
3. 等ρs平面图(四极对称法)
注意: 电阻率 只表示 测区内 某一深
度的值
二、异常的确定(针对上面三个图件)
1. 一定走向延伸的低阻带(四极法)或低阻正交点(联 剖)的连线一般与断层破碎带有关; 2. 一定走向的阶梯状异常是岩性高低阻接触带的反映; 3. 一定走向的高阻异常多与高阻岩脉、岩墙、地道、隧
A
地层为均匀时, ρsA= ρsB;
非均匀地层, ρsA≠ ρsB
曲线绘制方法:
ρs
A
M N
B
注意:前进方向的电极
为B极
ρ ρ
s
B
s
A
L
测线布置原则:测线应垂直构造线方向; 追踪异常体最少有三条测线
二、联合剖面ρ s曲线特征
(一)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面曲线
首先来讨论没有覆盖层时 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
3
A
M N
B
对于AMN:当逐步靠近良导 脉,由于低阻吸引电流,使
1
2
5
4
jMNA增大、jMNA>j0,因此
ρS > ρ1,曲线抬升;
A
A M O N B
ρ
ρ2
1
0
对于MNB:当B极靠近良导 脉,电流被低阻吸引,使 jMNB减小、jMNB<j0,因此 ρSB < ρ1,曲线下降;
ρ
ρ
1
当O点到达3(4)点, ρSA 出 现极大、ρSB出现极小
③ 3~5段(4~5段)——由于 装置继续靠近良导脉,低阻
3
A
M N
B
向下吸引A极电流,致使地
面上的jMN
A减小,
1
2
5
ρS
A开始
A
4
下降;而B极已跨过良导脉
M O N
B
且逐步远离,致使jMNB增大、
ρSB开始上升
ρ
1
ρ
ρ2
0
ρ
1
④ 5点——MN位于良导脉上
方,A、B极分别在良导脉
两侧,形成一种对称状态, 此时jMNA=jMNB、所以ρSA
A
B
jMN jMN jMN MN MN AB A B jo jo jo jMN jMN MN A 2 jo 1 A B (s s ) 2
A B
四极对称的视电阻率:
s
AB
1 A B (s s ) 2
为联合剖面法的平均值,无需专门计算理论曲线 良 导 薄 脉 四 极 对 称 曲 线
何地质体四极法对异常的反映均不如联剖法,且联
合剖面法有两条曲线可分析。 ② 四极剖面对低阻体的分辨尤其低,一般只对高阻体 或基岩起伏反映良好,如古河道等。
四、复合四极剖面法
小极距
大极距
O
A A’ M N B’ B
a 高阻向斜构造
b 低阻背斜构造
§6-3 中间梯度法
一、装置
四极、保持AB不动,MN在AB中间1/3的范围内沿测 线移动,同时还可以跨出测线两侧AB/6的范围测量。
动,且倾向侧分离带明显,有极小值
极小值
30°
60°
低阻厚脉:当脉宽 >AO 时称为厚脉
正交点
可将曲线看作 由两个垂直岩 层接触面组成
的曲线组
ρ1
ρ2
ρ1
(三)低阻球体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曲线形态类似 于良导薄脉, 其正上方有一 正交点。但当 AO不同其曲线 形态也不同。 AO小时,正交 点两侧分离带 大;AO>8r0时 基本无分离带, 曲线同时上升 或下降
得圆滑,极大值极小值均
不突出。根据经验,隐伏 分界面的位置应位于极大 值以下1/3处。
ρ1
A
M O N
B
>
ρ2
综合垂直分界面(ρ1>ρ2)的曲线特征:
① 测试装置远离界面时,视电阻率趋于ρ 1、ρ
② 测试移动方向由高阻到低阻时,界面附近ρ 极大ρ
s B极小 A 、ρ B曲线急剧跳跃且靠近,据此 s
剖面法分类:联合剖面法、对称剖面法(四极对
称、复合四极)及中间梯度法等
应用: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追索断层及构造
破碎带,探测古河床、溶洞、人工洞穴,地质填 图等
电剖面法常用电极排列简图
§6-1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实际上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 合而成。
电场:点电源场。
优点:分辨能力强、地质异常反映明显。 缺点:由于联合剖面法有无穷远极,野 外工作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
一、工作方法和装置
极距选择:
AO=BO=AB/2=(3~5)H MN=(1/3~1/10)AO OC>5AO(要垂直测线)
A
点距=H/3~H(一般=MN)
计算公式: 装置系数:
U MN s k I
2 AM AN k MN
测试方法:每测点先观测AMN,计算ρsA ;
再观测BMN,计算ρsB
2. 地形对曲线的影响(角域地形)
地形影响的特点:
① 地形异常主要发生在角域顶点(山顶、谷); ② 正地形出现低阻反交点,负地形出现高阻正交点; ③ 顶点两侧曲线出现分离带。
§6-2 四极对称剖面法
一、装置
源自文库
AO BO AB 5 H
AB
MO NO
工作时保持各极距 不变,因此测量深 度不变
道、连通的干溶洞有关;
4. 无一定走向的局部高、低阻异常,一般与地下不均匀 体、人工体有关。
三、异常的解释
1. 断层的产状及宽度; 2. 异常体埋深。
四、应用
寻找基岩裂隙水(见P124) 地质填图(见P126)
地热调查(见P221~223)
2
A
③ 界面附近ρ
s
s
特点可判断界面位置
(二)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ρ1> ρ2,A极在MN的左 侧,用视电阻率公式:
3
A
M N
B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A
1
2
5
4
M O N
B
ρ
0
① 1~2段——装置远离在ρ2
ρ
ρ2
1
ρ
1
s 1
A
B s
② 2~3段(2~4段)——装置 AMN&MNB均在良导体ρ2左 侧
面曲线。
设ρ1> ρ2,A极在MN的左侧
用视电阻率公式: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对ρsA的讨论:
① 1~2段——装置在ρ1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2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
6 7
j A MN jo
A
A
jMN s MN MN 1 A M O N jo ② 2~3段——装置逐点接近界面,由 于电流有易于趋向低阻的性质,使 MN附近的电流密度增大,jMNA> joA故ρsA>ρ1,曲线逐渐抬高,当 装置中心点O接近界面时,ρsA取 得极大值。
s
B A
AB 10H MN 点距 U MN s k I
A
AB/3 M M N N B
装置系数K值计算:
MN位于测线上
AM AN BM BN k 2 MN ( AM AN BM BN )
MN位于测线外
[( AM 2 D 2 )( AN 2 D 2 )(BM 2 D 2 )(BN 2 D 2 )]1/ 2 k 2 MN[( AM 2 D 2 )( AN 2 D 2 ) ( BM 2 D 2 )(BN 2 D 2 )]1/ 2
6
7
s
B
极小
22 1 2
2
A
s
B
极小
22 1 2
2
M O N
B
当B跨界面起到MN跨界面止, 曲线也为平直,长度=BO=AO
ρ1
>
ρ2
s s
B
A
2 1 2 1 2
ρs
ρs 极大
1/3
A
M N
B
当有表土覆盖,电极 不直接接触岩石,曲线变
2/3 ρs 极小
B
极小
22 1 2
2
M O N
B
ρ1
>
ρ2
s
A
极大
2 1 1 2
2
③ 3~4段——当MN跨界面时,由于 界面两边j1n=j2n原理,jMNA无大变 化,但ρMN从高阻ρ1,到了低阻的 ρ2中,所以ρsA下降了ρ 1/ρ 2倍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ρ1
反交点
ρ2
ρ2 >ρ1
(五)高阻球体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六)联合剖面ρ S曲线的影响因素
1. 表层不均匀的影响及消除
表层的不均匀表现在ρMN的变化,根据视电阻率公式:
jMN s MN jo
ρs可随 ρMN跳动,即不均匀的地表将使ρs曲线呈锯齿状
理论上证明,当AO大于不均匀体半径 的5倍时,其影响为ρsA、 ρsB呈同步跳动 消除方法:比值法
B
⑥ 6~7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ρ1 对ρ2无影
ρ1
>
ρ2
响,此时 ρsA =ρ2
对于ρsB(虚线)的分析方法同
上。
ρs
s
3
A
极大
21 1 2
2
需要注意的是:O点跨界面时 ρsB有极小值: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
电剖面法
本章要求
了解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 掌握地下各种地质异常体在联合剖面曲线上
的特征
掌握联合剖面法资料的定性解释、图件绘制
了解对称剖面的工作方法和资料解释
电剖面法是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 化的电阻率法。
测试方法:采用固定的电极距,沿剖面方向按一
定点距逐点观测ρs 值,得到反映地层某一深度内 地电按测线方向变化的ρs曲线。
(四)高阻直立脉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薄脉曲线特征:
1. 脉体上方有一交点,左侧 ρSA<ρSB、右侧ρSA>ρSB, 称为反交点 2. 交点两侧分离带不明显 3. 曲线同步上升或下降 4. 交点两侧对称
ρ1 ρ2 ρ1
A M O N B
反交点
ρ2 >ρ1
高阻厚脉曲线特征:
相当于两个不同岩 层接触带的曲线组 合,反交点两侧有 明显的分离带
1 2
5 3
A
M N
B
正交点
=ρ S
B,曲线相交。
4
A
M O N
B
ρ
0
⑤ 交点右侧的分析与左侧相反, 即 ρS A < ρS B 良导脉上方的交点被称
ρ
1
ρ2
ρ
1
作正交点。交点左侧ρSA >
ρSB、右侧ρSA <ρSB。
说明:当良导薄脉直立时,曲线正交点两侧对称,交点位
于脉体上方;当良导薄脉非直立时,正交点向倾向一侧移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2
⑤ 5~6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近,高阻排斥电流
1 2 4 BO AO
A
M N
B
s A
5
使jMNA>joA( ρ2中),曲线下
降且ρ
A s >ρ 2
2 1 2 1 2
6
7
s
B
极小
22 1 2
2
A
M O AN M BO N
1 MN ( 1 ~ 3 10 ) AO
U MN s k I AM AN k MN
二、曲线分析
在对称条件下: AB=2AO=2BO
均匀介质中,按两个点电源场规律,AB的中心O
点处的电流密度为:
AB
jo
s AB
AB
jo jo 2 jo 2 jo
A B
A
B
2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
由 s
A
极大
2 1 2
2 1
A
6
7
s
A
B
极小
变为 s
2 1 2 1 2
22 1 2
2
M AO M N O BN
B
ρ1
>
ρ2
④ 4~5段——从MN跨过界面起,到A极跨过 界面止(长为AO),虽然A越近界面电流 被低阻吸引的越强,但由于积累电荷的影响 (j1n=j2n),jMNA无大变化,曲线为平直段, 长度=AO
三、几种典型的四极对称剖面曲线
AB=10H ρ2=9ρ1
AB=10H ρ2=9ρ1
ρ1
ρ2
ρ1
ρ2
ρ1
垂直接触面
直立高阻薄层
低阻球体
直立低阻薄层
H=2R
ρ2<ρ1
ρ1
ρ2
H
ρ1
ρ2
ρ1
ρ2<ρ1
AB=10H ρ2=9ρ1
ρ1
ρ2 直立低阻厚层
ρ1
ρ2
ρ1
直立高阻厚层
四极对称剖面的曲线特征:
① 四极对称剖面法曲线为联剖法的平均值,因此对任
(D为MN轴线距AB轴线的垂直距离)
二、中间梯度法曲线特征
§6-4 电剖面法资料整理及解释
一、成图
A M N B
1. 电测剖面曲线图
ρs
ρ ρ
B s
s
A
L
2. 电测剖面平面图
3. 等ρs平面图(四极对称法)
注意: 电阻率 只表示 测区内 某一深
度的值
二、异常的确定(针对上面三个图件)
1. 一定走向延伸的低阻带(四极法)或低阻正交点(联 剖)的连线一般与断层破碎带有关; 2. 一定走向的阶梯状异常是岩性高低阻接触带的反映; 3. 一定走向的高阻异常多与高阻岩脉、岩墙、地道、隧
A
地层为均匀时, ρsA= ρsB;
非均匀地层, ρsA≠ ρsB
曲线绘制方法:
ρs
A
M N
B
注意:前进方向的电极
为B极
ρ ρ
s
B
s
A
L
测线布置原则:测线应垂直构造线方向; 追踪异常体最少有三条测线
二、联合剖面ρ s曲线特征
(一)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面曲线
首先来讨论没有覆盖层时 两种岩石垂直接触面上联合剖
3
A
M N
B
对于AMN:当逐步靠近良导 脉,由于低阻吸引电流,使
1
2
5
4
jMNA增大、jMNA>j0,因此
ρS > ρ1,曲线抬升;
A
A M O N B
ρ
ρ2
1
0
对于MNB:当B极靠近良导 脉,电流被低阻吸引,使 jMNB减小、jMNB<j0,因此 ρSB < ρ1,曲线下降;
ρ
ρ
1
当O点到达3(4)点, ρSA 出 现极大、ρSB出现极小
③ 3~5段(4~5段)——由于 装置继续靠近良导脉,低阻
3
A
M N
B
向下吸引A极电流,致使地
面上的jMN
A减小,
1
2
5
ρS
A开始
A
4
下降;而B极已跨过良导脉
M O N
B
且逐步远离,致使jMNB增大、
ρSB开始上升
ρ
1
ρ
ρ2
0
ρ
1
④ 5点——MN位于良导脉上
方,A、B极分别在良导脉
两侧,形成一种对称状态, 此时jMNA=jMNB、所以ρSA
A
B
jMN jMN jMN MN MN AB A B jo jo jo jMN jMN MN A 2 jo 1 A B (s s ) 2
A B
四极对称的视电阻率:
s
AB
1 A B (s s ) 2
为联合剖面法的平均值,无需专门计算理论曲线 良 导 薄 脉 四 极 对 称 曲 线
何地质体四极法对异常的反映均不如联剖法,且联
合剖面法有两条曲线可分析。 ② 四极剖面对低阻体的分辨尤其低,一般只对高阻体 或基岩起伏反映良好,如古河道等。
四、复合四极剖面法
小极距
大极距
O
A A’ M N B’ B
a 高阻向斜构造
b 低阻背斜构造
§6-3 中间梯度法
一、装置
四极、保持AB不动,MN在AB中间1/3的范围内沿测 线移动,同时还可以跨出测线两侧AB/6的范围测量。
动,且倾向侧分离带明显,有极小值
极小值
30°
60°
低阻厚脉:当脉宽 >AO 时称为厚脉
正交点
可将曲线看作 由两个垂直岩 层接触面组成
的曲线组
ρ1
ρ2
ρ1
(三)低阻球体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曲线形态类似 于良导薄脉, 其正上方有一 正交点。但当 AO不同其曲线 形态也不同。 AO小时,正交 点两侧分离带 大;AO>8r0时 基本无分离带, 曲线同时上升 或下降
得圆滑,极大值极小值均
不突出。根据经验,隐伏 分界面的位置应位于极大 值以下1/3处。
ρ1
A
M O N
B
>
ρ2
综合垂直分界面(ρ1>ρ2)的曲线特征:
① 测试装置远离界面时,视电阻率趋于ρ 1、ρ
② 测试移动方向由高阻到低阻时,界面附近ρ 极大ρ
s B极小 A 、ρ B曲线急剧跳跃且靠近,据此 s
剖面法分类:联合剖面法、对称剖面法(四极对
称、复合四极)及中间梯度法等
应用: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追索断层及构造
破碎带,探测古河床、溶洞、人工洞穴,地质填 图等
电剖面法常用电极排列简图
§6-1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实际上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 合而成。
电场:点电源场。
优点:分辨能力强、地质异常反映明显。 缺点:由于联合剖面法有无穷远极,野 外工作装置笨重、地形影响大。
一、工作方法和装置
极距选择:
AO=BO=AB/2=(3~5)H MN=(1/3~1/10)AO OC>5AO(要垂直测线)
A
点距=H/3~H(一般=MN)
计算公式: 装置系数:
U MN s k I
2 AM AN k MN
测试方法:每测点先观测AMN,计算ρsA ;
再观测BMN,计算ρsB
2. 地形对曲线的影响(角域地形)
地形影响的特点:
① 地形异常主要发生在角域顶点(山顶、谷); ② 正地形出现低阻反交点,负地形出现高阻正交点; ③ 顶点两侧曲线出现分离带。
§6-2 四极对称剖面法
一、装置
源自文库
AO BO AB 5 H
AB
MO NO
工作时保持各极距 不变,因此测量深 度不变
道、连通的干溶洞有关;
4. 无一定走向的局部高、低阻异常,一般与地下不均匀 体、人工体有关。
三、异常的解释
1. 断层的产状及宽度; 2. 异常体埋深。
四、应用
寻找基岩裂隙水(见P124) 地质填图(见P126)
地热调查(见P221~223)
2
A
③ 界面附近ρ
s
s
特点可判断界面位置
(二)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ρ1> ρ2,A极在MN的左 侧,用视电阻率公式:
3
A
M N
B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A
1
2
5
4
M O N
B
ρ
0
① 1~2段——装置远离在ρ2
ρ
ρ2
1
ρ
1
s 1
A
B s
② 2~3段(2~4段)——装置 AMN&MNB均在良导体ρ2左 侧
面曲线。
设ρ1> ρ2,A极在MN的左侧
用视电阻率公式:
ρs=(JMN/Jo) ρMN分析曲线 的变化规律。
对ρsA的讨论:
① 1~2段——装置在ρ1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2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
6 7
j A MN jo
A
A
jMN s MN MN 1 A M O N jo ② 2~3段——装置逐点接近界面,由 于电流有易于趋向低阻的性质,使 MN附近的电流密度增大,jMNA> joA故ρsA>ρ1,曲线逐渐抬高,当 装置中心点O接近界面时,ρsA取 得极大值。
s
B A
AB 10H MN 点距 U MN s k I
A
AB/3 M M N N B
装置系数K值计算:
MN位于测线上
AM AN BM BN k 2 MN ( AM AN BM BN )
MN位于测线外
[( AM 2 D 2 )( AN 2 D 2 )(BM 2 D 2 )(BN 2 D 2 )]1/ 2 k 2 MN[( AM 2 D 2 )( AN 2 D 2 ) ( BM 2 D 2 )(BN 2 D 2 )]1/ 2
6
7
s
B
极小
22 1 2
2
A
s
B
极小
22 1 2
2
M O N
B
当B跨界面起到MN跨界面止, 曲线也为平直,长度=BO=AO
ρ1
>
ρ2
s s
B
A
2 1 2 1 2
ρs
ρs 极大
1/3
A
M N
B
当有表土覆盖,电极 不直接接触岩石,曲线变
2/3 ρs 极小
B
极小
22 1 2
2
M O N
B
ρ1
>
ρ2
s
A
极大
2 1 1 2
2
③ 3~4段——当MN跨界面时,由于 界面两边j1n=j2n原理,jMNA无大变 化,但ρMN从高阻ρ1,到了低阻的 ρ2中,所以ρsA下降了ρ 1/ρ 2倍
s
A
极大
ρs
3
21 1 2
ρ1
反交点
ρ2
ρ2 >ρ1
(五)高阻球体的联合剖面ρ S曲线
(六)联合剖面ρ S曲线的影响因素
1. 表层不均匀的影响及消除
表层的不均匀表现在ρMN的变化,根据视电阻率公式:
jMN s MN jo
ρs可随 ρMN跳动,即不均匀的地表将使ρs曲线呈锯齿状
理论上证明,当AO大于不均匀体半径 的5倍时,其影响为ρsA、 ρsB呈同步跳动 消除方法:比值法
B
⑥ 6~7段——装置在ρ2中且离 分界面很远, ρ1 对ρ2无影
ρ1
>
ρ2
响,此时 ρsA =ρ2
对于ρsB(虚线)的分析方法同
上。
ρs
s
3
A
极大
21 1 2
2
需要注意的是:O点跨界面时 ρsB有极小值:
A
M N
B
1
2 4 BO
s A
5 AO
2 1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