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全诗,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哲理,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视频3.诗歌手抄报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庐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教师逐句解析《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教师通过举例,将诗中的哲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对生活的启示。

第五环节:诗歌背诵1.学生自由背诵《题西林壁》。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诗作,进行课堂分享。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背诵《题西林壁》。

2.结合诗中的哲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哲理理解是否到位?3.课堂讨论是否积极热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感受诗中的哲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

古诗两首题xx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导入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

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1)对题目的理解;(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xx的真面目?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翻译古诗的大意。

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会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题西林壁》全文、生僻词语的解释、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

2. 准备古诗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题西林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讲解生僻词语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翻译古诗学生合作探讨,翻译古诗的大意。

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

5.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6. 品析古诗主题思想学生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师点评并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7. 朗读和背诵学生跟读朗读音频,模仿语气和韵律。

教师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8. 课堂小结9.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朗读录音分享给家人,感受古诗的美。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玩时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观和内心体验。

本章通过解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深入解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2.2 创作背景讲述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第三章:诗文解析3.1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引导学生领会诗句所表达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

3.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题西林壁》的语言、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表达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目标深化6.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背诵并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苏轼诗歌的基本艺术风格和文学地位。

6.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学会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节: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作者、朝代等基本信息。

第二节:诗歌解析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2. 重点解析关键字词,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第三节: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句描绘的意境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第四节:艺术欣赏1. 教师展示《题西林壁》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五节: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

2. 学生按要求进行创作,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能够正确解析古诗,理解诗意。

3. 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情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4. 学会仿写古诗,提高创作能力。

第六节: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

2.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第七节:古诗鉴赏方法1. 教师介绍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诗。

第八节: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题西林壁》主题相关的古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九节: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十节:课后作业2.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2.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4. 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

第十一节:古诗朗诵比赛1. 教师组织一场《题西林壁》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准备朗诵稿,进行比赛,教师和其他同学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诗词创作的背景。

1.2 引导学生关注《题西林壁》这首诗的题目,解释“题”字的含义,解释“西林壁”的地理位置。

1.3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师逐句解析《题西林壁》的诗意,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2.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表达的哲理。

2.3 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探讨苏轼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诗词欣赏3.1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题西林壁》的韵律和节奏,注意诗中的平仄和押韵。

3.2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音乐美和画面美,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所描绘的景象。

3.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欣赏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古诗创作的主题和技巧。

4.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题壁”为题材的古诗,要求学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主题和意境。

5.2 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六章:诗歌背景扩展6.1 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重点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2 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的一致性和变化。

6.3 组织学生讨论苏轼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探讨《题西林壁》在苏轼诗歌中的独特性。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几首与《题西林壁》主题相似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等。

7.2 学生分组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这些诗歌在主题、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异同。

7.3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评价。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解释《题西林壁》的题目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

2.2 诗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

鼓励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背景和意义。

3.2 诗文讲解:逐句讲解《题西林壁》,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古诗。

5.2 文化欣赏:向学生介绍其他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填空题等形式,巩固对《题西林壁》的记忆和理解。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准备课文《题西林壁》的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生词卡片,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西林壁的景象,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节奏。

三、学习生词和短语(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学习和记忆。

2. 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词和短语。

四、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二、诗歌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自主朗读,尝试背诵课文。

四、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

《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题西林壁》课文的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的含义。

3. 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4.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情感和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1. 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课文《题西林壁》的文本。

2. 生词和句子解释的资料。

3. 课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图片或简短介绍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和《题西林壁》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解释生词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上一课时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文朗读和背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给予鼓励和表扬。

三、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的表达方式。

2. 教师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记忆。

2.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练习题目和写作任务。

六、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七、教学反思八、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及其作品《题西林壁》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

1.2 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欣赏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审美评价。

第三章:书法艺术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苏轼的书法艺术。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书法艺术特点和风格。

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介绍苏轼的书法艺术特点和风格。

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苏轼的书法艺术。

第四章:绘画艺术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介绍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作品和风格。

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介绍与《题西林壁》相关的绘画艺术作品和风格。

分析绘画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第五章:创作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悟。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6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6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6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教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交流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第一课时)谭大荣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借助课件,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语文课的外延。

教学重点:借助想象,通过媒体的展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句中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

2.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1、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去旅游了,你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去了哪里,看到了哪些风景吗?2、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庐山看看,欣赏庐山风光的录像。

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3、江西省的庐山奇秀甲天下,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3、了解题壁诗和诗人苏轼。

4、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这首题于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却仍被世人所传诵,它到底有什么精妙之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说说我们平时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二、想象意境,体悟诗情。

1.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集体读)2.结合课文注释自学,理解读音,看你们从诗中读懂了什么?3.交流讨论:(1)学习前两句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看庐山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横、侧、远、近、高、低(2)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分别用岭、峰组词。

(岭:山岭、峻岭峰:高峰、奇峰、山峰……)课件出示:欣赏庐山风光的美丽图片,领略诗句的意境。

(3)前面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站在不同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都各不相同。

(4)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诗人看清了吗?学习后面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识:知道,认识)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缘”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

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
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