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史大纲 (1)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型、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型、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得到、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主题发言,对个案文本进行鉴赏分析,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四、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一览(总学时数:32)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线上:*;线下*:)实践学时合计学时第一篇先秦篇5(线上:2;线下:3)0 5 第二篇秦汉篇4(线上:0;线下:4)0 4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3(线上:1;线下:2)0 3 第四篇隋唐篇3(线上:0;线下:3)0 3 第五篇宋元篇6(线上:1;线下:5)0 6 第六篇明代至清代中期篇6(线上:0;线下:6)0 6 第七篇近代篇4(线上:0;线下:4)0 4合计学时32课时(线上:4;线下:28)0 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篇先秦篇【主要内容】1.了解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2.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3.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4.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2.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
1.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王充的效验思想。
3.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
1.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2.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3.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2.《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3.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
1.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3.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
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
1.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2.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3.论述方以智“随、泯、统”思想。
第二十九讲:
1.论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思想。
2.王夫之是如何看待能、所关系的。
3.谈谈王夫之的人性论。
4.谈谈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三十讲:
1.论述颜元的理气思想。
2.颜元的格物说有什么特点。
3.谈谈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二十五讲:
1.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2.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十六讲:
1.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2.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3.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二十七讲:
1.谈谈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
2.论述王廷相“理载于气”思想。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儒家经典导读(儒家修身入门)PPT课件

儒家经典导读(儒家修身入门)PPT课件
(儒家修身入门)
fangzh@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教学思路待改进之处
Ϙ每周提前布置任务,指定若干学生提前准备相关段落文字以 便课堂发言(此极重要!!!); Ϙ期末论文改成读书报告, 开学初就布置下去,每人自己找一本书,写读后感,1500字左 右; Ϙ网上上传一些重要资料,特别是主要的儒家经典。
注:挢,jiao,使服从。
32
《荀子·子道篇》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孝 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 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 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 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 故可以從而不從, 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 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 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 義不從 父。」此之謂也。
21
春秋之义1:正名分
《春秋经·僖公28年》:天王狩于河阳。
《左 传·僖公28年》:是会也,晋侯召王,
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 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 地也,且明德也。
《公羊传·僖公28年》:狩不书,此何以书?
不与再致天子也。
22
春秋之义2:寓褒贬
隐公元年: 《春秋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无隐无犯。 郑玄注:隐谓称扬其过失也。无犯,不犯
颜直谏。孔颖达疏:据亲有寻常之过, 故无犯。若有大恶,亦当犯颜。
30
[君臣、父子]
《孝经.谏争章》: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上)展开全文对于国史之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

)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引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材料。

然而中国之国民却是极其缺乏历史智识的。

所谓历史智识即是让历史材料服务于当今社会,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材料为前人积累,而现代人需挖掘出有补于时代的东西。

故先有尚书,后人结合当时所需,又弄出春秋,又弄出左传、史记。

事情终是那些事情,而历史智识却大不相同。

为什么说现代人缺乏历史智识,就以当今(成书之时,下同)历史诸学派言之:当前历史学派分为三类,传统派、革新派、考订派。

以下分别论述其不足。

传统派擅长记诵,与当前现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至少尚能修养品性;考订派假借“科学方法”之名割裂史实,以活的人事换死的材料;而革新派,往往急于求智识,怠于求材料,常常用胸中臆测的全史来指导当今的现实。

综上,三类史学派并没有推进历史智识。

下面以当前最热门的革新派来举例。

为了改革政体,提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填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填空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填空题一、物质世界哲学和意识哲学1.物质世界哲学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是___(韩非/荀子/老子)___。

2.意识哲学主要是研究___(思维/感觉/知觉)___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哲学问题。

3.我国哲学史上最早的物质斗争观点是___(道家的“名”/墨家的“非”/儒家的“道”)___。

4.《我国哲学史大纲》的第一章《前秦儒墨思想概述》中,所指的墨家道学是指___(墨子/老子/孟子)___,而儒家思想是指___(老子/墨子/孟子)___。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5.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___(礼乐尚忠忠肃祥/礼义廉耻忠孝)___。

6.儒家学说中的“礼”是指社会的___(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文明礼貌)___。

7.“忠恕是我国传统一道德观的核心,郑示爱心的表现是___(孝道/贤明之道/忠诚之心)___。

8.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是___(家庭教育/师德师风/人文教育)___。

三、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9.我国传统文化碑帖艺术创造了___(雄姿飒爽的气势/凝聚精华的艺术品/反映人们生活的纪实性作品)___。

10.古代我国医学发展的最早标志是___(诊断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毒理论的诞生/脉搏学这门特别我国医学的出现)___。

11.我国古代道教我国军事书法及赵孟頫的书法成就韩非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___(道故成离,离故成仁/仁者欲知者也,智者通圣也/凡事益一不繁)___。

12.中华道家文化思想的要义是___(“万有一道,天人合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王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___。

四、哲学人生观与我国传统文化13.我国传统文化重视__(忠孝仁爱等家庭美德/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刚毅坚持等自强不息)___,对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___(家风家训三纲五常/四书五经/儒家道德人格)___上。

14.众所周知,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哲学人生观正是___(文化生发的起源/哲学思想的总纲/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___。

儒家之三纲六纪

儒家之三纲六纪

儒家之三纲六纪开宗明义:三纲六纪就是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一,三纲六纪者何谓也?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关系,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人际关系,对待父亲要孝敬,对待兄弟要友爱,对待诸舅要讲礼义,对待族人要重视规矩秩序,对待师长要尊敬,对待朋友要重感情。

大纲之中有小纪,所以能理顺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关系,促进人们的正常发展。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人都有亲爱之心与七情六欲,故而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变成纲纪,这样才能纲举而目张,处世无往不利。

总而言之,三纲六纪就是古代儒者眼中最重要的社会伦理制度。

无论是典章制度、政令律法、乡里风俗都要遵循“三纲六纪”的大经大法。

二,三纲六纪由何而来?《白虎通》。

《白虎通》为何?《白虎通》全称《白虎通德论》,又名《白虎通义》,是一部儒家经学的集大成之作。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学地位提升,并开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

西汉王朝设六经博士,整理了多部儒家经典。

但由于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文本差异,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儒学阵营。

东汉经学风气比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故而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效法西汉时的“盐铁会议”,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史称“白虎观会议”。

三,白虎观会议会议时间: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会议起因:儒家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文本差异,从而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儒学阵营,今古文经学的争论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
四川理工学院
行政管理2013,2班 廖思睿 行政管理2013,2班 李婷
大纲
• • • • • 一.简介 二.产生背景 三.主要人物和思想 四.文化特征 五.主要思想 六.作用 七.影响 八.名言 九.经典
简介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 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 展以礼教德道约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 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 准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 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 家的最早起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 忠,孝,悌(敬重长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诗经》、《尚 书》、《仪礼》、《乐经》、 《周易》、《春秋》。 东汉:《论语》、《孝经》; 唐时:《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传》、《尔雅》; 宋时:《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孟 子
姓名:荀况 别名:荀子 荀卿 孙卿 生辰: 约公元前313 祭日: 约公元前238 籍贯:赵国郇 地区:山西临猗县 国家:战国时期赵国 职业:思想家
荀子
姓名:董仲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汉代的广川郡 出生日期:公元前179 逝世日期:公元前104 职业:哲学家,经学家 信仰:唯心主义 其他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其他作品: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产生背景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1. 经济条件 2. 政治条件 3. 思想条件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大纲

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大纲

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大纲一、古代文明与人类起源1.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与古代文明的兴起3.埃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4.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崛起5.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二、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2.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3.周朝的形成与分封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秦始皇的统一三、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与制度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地位3.贵族阶级的统治与奴隶制度4.礼教思想的影响与儒家学说的兴起四、经济变革与社会动荡1.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2.战国时期的商业经济与货币交换3.秦朝的统一与经济制度的变革4.汉朝的繁荣与社会动荡五、道教、佛教与儒家1.道教的起源与主要思想2.佛教的传入与影响3.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六、外来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1.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2.西域文化的传入与发展3.西北民族的融入与汉化过程七、古代历史记录与学术研究1.古代历史记录的方式与方法2.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3.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与影响八、高一历史第一册知识点大纲总结以上是高一历史第一册的知识点大纲,涵盖了人类起源与古代文明、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与制度、经济变革与社会动荡、道教、佛教与儒家、外来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以及古代历史记录与学术研究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为日后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了解,更是对现实的认知和未来的启迪。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大家对历史学科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深入学习与思考,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2、“义”
——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行为适合于 “礼”。
儒家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 道德原则。
“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3、“礼”
——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
礼仪礼节是形式,内涵是秩序规范。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 仪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被作为道德准则 加以提倡。 《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 仪,不死何为”
儒 家 文 化 浅 析

"......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 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 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 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 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等人不断扩展充 实,被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 的一个学派。
《中国贤哲孔子》

第一部分是柏应理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献辞》。 第二部分是106页的‚导言‛。说明编著此 书目的是希望此书能为帮助传教士了解中国以便 传教。 第三部分是8页的孔子传记


第四部分是《大学》、《中庸》、《论语》 的译文和注解,共288页。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及其思想
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名人如英国政治家、散文 家坦普尔,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 琼斯,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德国著名的古 典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巴耶等都读过此书.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大都读过《中国哲学 家孔子》,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赞赏。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件
总结了很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 (5)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孔子讲学图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要说谦虚乎,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三实人实行的学,习必态有度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派是( C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9.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
主张是( A )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 D.有教无类
10.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曾
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他
思想的是( B )
正义战争 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
孟子
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
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荀子
庄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主张:实行法
治,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韩非
材料研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翻译: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
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 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 。
C.孔子
D.荀子
3.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反对空谈仁义
A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4.老子的学说记录在( )
B A.《道德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5.“苛政猛于虎也!”说这句话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及其评价(3课时)1儒家文化热的表现a、1981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此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孔子基金会,每年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B、1993年北京大学创办《国学研究》刊物,九十年代中期华中理工大学主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

2006年《光明日报》创办“国学版”。

C、2006年全世界已有近110个国家成立孔子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教育奖”,并于2006年首次在曲阜颁奖。

D、传统文化的书籍大量印行,《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词》《全明诗》等相继编撰完成。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篇幅大量增加。

2、儒家文化热的特点a、时间持久,并逐步深入。

b、官方和民间相互唱和,且以官方引导和支持为主。

c、对儒家文化的态度逐步趋于理性,批判继承。

3、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命运沉浮不定鸦片战争的失败,凸现中国的全面落后,有识之士要求实行改良,但以失败告终。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摧毁旧文化,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受到重创。

十年文化革命视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为腐朽反动,对之实行残酷打击,造成人们的严重信仰危机。

4、八十年代兴起的儒家文化热的原因前七十年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儒家文化,因之对其无情打击,但中国落后面貌并未改变,且有与西方发达国家距离愈益拉大之势。

此可证明儒家文化并非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之因。

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经济腾飞。

而这四地均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政府政策及人们立身处世观念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

此又可证明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非但不为阻力,实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之功效。

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现象,昭示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宣传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

以宣扬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调的韩国电视剧为我国观众所激赏,证明儒家文化实为当代为中国人所仰慕,弘扬儒家文化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需求。

5、对待儒家文化的正确态度儒家文化是一个思想、价值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境界和品位。

故不能对其釆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儒学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们与政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故应予以大力弘扬。

二、儒家学派的形成(3课时)1、“儒”字探源①《周礼》:以道德教化而得人的叫儒。

②郑玄:诸侯国中以六艺教人的叫儒。

六艺中“礼”为首,故传习礼仪是儒的基本职业。

③胡适:儒为殷民族教士,职责是治丧、相礼。

他们性格柔弱,能够忍辱负重,其后大都成为各诸侯国中的教师。

④郭沫若:儒乃邹鲁缙绅之士的专号,出现于西周。

⑤冯友兰:儒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职业是教书相礼,后散落民间,以知识谋生。

⑥徐中舒:以甲骨文为据,认为古代儒的职业是祭祖事神,以典礼为生。

⑦马振铎:儒是春秋社会大动荡中出现的“士”,成份复杂,医生、仙人、方土皆可称儒,但以知礼的为主。

综合上述诸说,儒乃替人治丧相礼之人,后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

但由于此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菲薄,故其性格柔弱。

此后逐渐成为有闲阶层,从为人治丧相礼到成为政府典礼官员,并以此建立礼乐制度,规范社会。

2、孔子完成了从儒到儒家的转变孔子亦乃早期之儒,少习礼乐。

但孔子对礼的实质和功用有新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早期儒的层次。

①强调“礼”对维护国家现有制度的作用,认为以礼治国,则国泰民安。

②把“礼”作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③注意用“仁”来充实和改造“礼”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由于孔子对“礼”的继承和改造,儒的性质发生变化:A.不仅懂得礼仪规定,并能探究“礼”的底蕴。

B.不以治丧相礼为谋生目的,而以治国安民为宗旨。

孔子以此招徒授学,逐渐形成一学术派别,从而完成从“儒”到“儒家”的转变。

3、儒家的共性①以孔子为宗师。

②主张效法尧、舜、禹、汤、文、武。

③以六经为学习经典。

④宣扬仁义道德。

⑤提倡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⑥重视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儒家的发展演变(8课时)1、先秦时期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倡导仁义,荀子特别重视礼治,企图消弭战乱,实现天下统一。

虽然其主张日益切合实际,趋于实用,但最终还是因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未得付诸实施。

2、两汉时期这是儒学的首次变化期。

董仲舒在陆贾、贾谊努力的基础上,以孔孟思想为主体,杂取阴阳、名、法,构建出以一个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

大讲尊王攘夷,极力主张强化等级制度,推崇天下一统的局面,博得武帝欢心。

儒家思想始居独尊地位。

西、东汉两朝,历代皇帝皆尊儒学。

儒学与官僚政治合而为一,经学盛极一时。

经学又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从经文中发现微言大义来为现实政治服务,后者注重理解经文的本来意义。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既流于谶纬迷信,又有些陷于繁琐考证,故此时儒学地位有所下降。

后玄学兴起,何晏、王弼等人既注《易》《老》《庄》,也注《论语》,企图调和儒道,儒学始染玄学色彩,但儒家的基本主张仍为统治者所尊奉。

历代君王亦颇重儒学。

曹丕称孔子为“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

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晋代皇帝多亲讲儒家经典。

道佛辩论,皆引儒学为据,南北朝许多皇帝儒佛兼尊。

4、唐宋时期唐时儒学本身无甚发展,但佛教十分兴盛,道教亦广为流传,大体上呈三教并行之势。

但实际上儒学地位仍高于佛、道。

国家政策、皇帝诏命、取士标准、道德规范,都以儒学为圭臬。

全国普设孔子牌位,《五经正义》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中经韩愈、李翱大力宣扬,儒学仍占主导地位。

宋代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变化期。

宋人吸收佛、道精华,对儒学进行改造,以理、欲、心、性为其主要内容,提升孔孟儒学仁义礼智的哲学层次,汰除董仲舒儒学的神学杂质,增加本体体的内容,丰富宇宙观的内涵,强化儒学的思辩色彩,儒学再次处于独尊地位。

学派众多,既有“濂学”,也有“关学”;既有“洛学”,也有“闽学”。

既有“道问学”的程、朱理学,也有“尊德性”的陆九渊心学。

宋代统治者从总结唐亡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强化纲常伦理、重视心性修养,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佳举措。

故宋代儒学地位显赫,学习、研究儒学蔚成风气,文人广受社会尊速。

5、元明清时期元代“遵用汉法”,推崇儒学。

规定各级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本,答案以朱注为准。

明代儒学分为以薛瑄为主的“河东学派”和以王守仁为主的“姚江学派”,前者以程朱为宗,后者以陆九渊为宗。

本身并无发展,但日益趋向“百姓日用”,达到“愚夫愚妇与知能行”。

明代君王均尊儒学,官僚大多为儒生,儒学的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清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尊奉儒学风气更甚前朝,康熙称孔子为“万世师表”,乾隆称儒学经典是“万世不易之理”,科举考试题目都在“四书五经”之内。

此时儒学在理论上并无进展,而以训诂、考据见长,并取得突出成就。

6、五四至今五四儒学地位骤降。

但孔子及儒学并未销声匿迹。

尊孔读经之风不时刮起,国民党统治之时,儒学仍受尊重。

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在大陆孔子及儒学多遭批判,地位下降。

但海外新儒学却方兴未艾,影响日益深广,前赴后继,代有其人。

改革开放后,对孔子及儒学的研究焕发新机,呈空前繁荣局面。

虽斗争尖锐,但孔子及儒学的地位有所上升。

四、儒家的政治思想(6课时)1、君主贤明儒家认为君王的好坏决定天下的安危,故治国理民的君主必须是圣主贤君。

①以身作则,为民示范。

②以德治民,关爱百姓。

③虚心纳谏,从善若流④清正廉洁,光明磊落⑤以礼待人,尊卑有序。

儒家不主张君主专制,提倡中央集权。

2、强化君王权威①或主张通过正名来强化等级制度,以保证君主的权威不受侵犯。

②或主张通过密切君民关系来取得民众的拥戴,以确定君主的威望。

③或主张从制度上来拉开君民之间的距离,确立君主的神圣权威。

④或主张通过神化君主,贬抑臣下来实现君主的权威。

3、提倡举贤授能①举贤授能的必要性A.宣扬君主恩德,保证政令畅通。

B.伸张正气,获取民心,强国安邦。

C.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②选拔人才的标准A.先德后才B.才德并重C.重德轻才汉代以后,重德轻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③选拔人才的原则及方式A.任人唯亲B.唯才是举C.注重实际考察,广泛听取意见。

4、主张德治教化①开源节流,既重视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又特别注重合理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②轻徭薄税,反对搜刮民财,重视老百姓的基本生活。

③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资料,反对与民争利。

5、重德轻刑,提倡爱民如子,反对严刑峻法。

6、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①君民并重,既强调君主的权威,又要求君主爱民如子,因而博得两方面的欢心。

②重主观思考,轻制度建设。

对政治理论有深入阐述,但忽视从制度上来保证理论的实施。

③浓厚的先王崇拜意识,认为先王的一切言行都可作为后世行动的准则,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④政治道德化,把道德作为搞好政治的根本,认为政治的好坏决定于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因而模糊了道德和政治的界限,将政治与道德合而为一。

五、儒家的人生哲学(6课时)1、进取性儒家强调立志,重视自信,要求具有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现世性儒家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主张在有限的生命内为家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主体性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人可以掌握自然,利用自然。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就能功成名就。

4、独立性儒家重视人的气节,崇尚独立人格,提倡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主张杀身成仁,鄙视苟且偷生。

5、社会性儒家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天下大同,世界永安,而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

提倡以天下为己任,使自己成为社会的良心。

6、道义性儒家以为人生在世须淡化物欲,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真理和实现理想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

7、和谐性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上下相安的和睦社会。

在天人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宽容谦让、和睦共处。

8、务实性儒家崇尚实际而轻玄想,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主张经世致用,追求实效。

六、儒家的文艺思想(3课时)1、认为文艺的本原是人的情志的冲动从《尧典》的“诗言志”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再到韩愈的“不平说”,都表明情志冲动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

2、文艺可以动人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诗大序》认为文艺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文艺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审美功能。

3、文艺必须有益于政治教化儒家要求文艺创作必须有明确的政治教化目的,凡不符合这种要求的必须加以改造,故对充满瑰丽想象的神话进行理性化、历史化的改造,导致叙事文学和浪漫主义作品空前贫乏,而抒情作品及历史散文、政论散文异常发达。

对文学作品强行进行功利性或工具性解释,《诗大序》是其代表。

将《诗经》简单分为美、刺两类,强调《诗经》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及其强大的教化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