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cc5bca50e2524de5187ee6.png)
李煜诗词的意象与情感的研究摘要: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不通政治但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尤以词成就最高,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历代读者对李煜词情有独钟。
他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鲜明的意象,挥洒一腔真情,正是一种真实而深重的忧愁让煜词在李煜黑暗的人生经历中成为永恒的灿烂。
关键字:李煜意象情感愁情引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人间词话》)历史如滚滚长河奔涌而过,不知有多少历代君王湮灭于历史之中,什么荣华富贵,丰功伟略往往留不下一丝痕迹。
或许,对历史来说,少一两位平庸的君王不会影响多大,但对人类的文明来说,少了南唐后主这一平庸甚至政治低能的皇帝却是莫大的损失。
李煜以帝王的身份留名史册,却以那几首短短的诗词而名垂千古,这或许是历史对李煜开的玩笑,生在帝王之家,却身处黑暗的社会,从小为了生存,也顺应了兴趣励志做个隐士,但最终还是不能如他所愿,贪图诗词歌舞享乐,登上了岌岌可危的地王宝座,但除了用词记叙心中的刺痛,便只能眼睁睁的见证国破家亡。
于是他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词中, 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 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 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
帕尔莫认为“意象是人们的心理表征, 源自人们运用外部感觉器官对类似物的知觉体验; 而语言则是以意象为把玩的有声符号, 意象是我们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东西, 是基于多种感觉器官的经验集合。
人们可以将语言和意象相结合, 以增进社会文化的适应性, 加大文化的社会容量。
意象是抽象的, 部分的, 变化不定的, 我们主要通过心理意象进行相互交流。
由于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物的体验不同, 对这同一件事物的认知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在这基础上的意象也不尽相同。
”李煜词的意象丰富而鲜明,然而再普通的事物在词中都会或引发,或承载一段作者特有的思想情感。
李煜词中的情感体现及文化意义
![李煜词中的情感体现及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e022fdb9f3f90f77c61b0d.png)
李煜词中的情感体现及文化意义作者:桑鸣来源:《牡丹》2017年第06期李煜本身的真性情和大胆率直流露出真实的情感,然而李煜的人生经历也注定了词中蕴含浓厚的悲情元素,在词中表达出种种“悲”情,如孤独、忏悔、人生无常等,从而体现出李煜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特征,反映出时代与社会所作用的生活本质。
本文主要阐述了李煜词中“真”“悲”两种情感的特征,对李煜词的意境、审美和情感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析。
通过查阅李煜词的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历代对李煜词的评价都较高。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对于李煜的词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那么,李煜的词为什么能够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备受学者们的肯定和喜爱呢?本文针对李煜词中所体现的率真、诚挚之情,对人生、空苦和孤獨所表达出的悲情加以分析和阐述。
另外,李煜词单用白描的独特手法,不需浓墨修饰,语言明净流畅,以朴素、朦胧的风格给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空间。
李煜的坎坷人生和经历具有独特性,是词学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里程碑,就其文化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命运,同时,在现代背景下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审视词作。
一、李煜词中的情感体现(一)李煜词中“真”的情感体现与分析一个人的气质对于其情感体现具有一定作用,二者紧密联系。
正是因为李煜具有率性纯真的气质,作为真性情的词人,其词作也充分流露出“真”的情感。
王国维对李煜词作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李煜的词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真”。
人们根据李煜的人生曲折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亡国之前和亡国之后两个时期。
亡国前李煜身为国主,这一时期他的词大部分都以反映当时生活为主题,这一阶段他的物质生活骄奢富贵,不失情调,因此多数以歌舞升平、奢侈堂皇、美女风情等为主要内容。
虽然这种题材的词作与一般的“花间词”题材范围没有别致的风格体现,但是在词作的作风上形成独特的灵性特点,他的词作以清新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骄奢的生活与情状,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内心的纯真情感,令人颇为感叹。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4454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1.png)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南唐末代君主,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词人。
他的词作风格清丽婉转,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亡国之思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悲剧命运下,李煜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的挽歌和悲愤,这种情感被巧妙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
本文将从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着手,探讨李煜如何通过词作表达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与表达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里通过描绘长亭外的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景象,表现出了他对逝去的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通过描绘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象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美景观,展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悲愤之情。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国家兴亡景象的描绘,展现出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民众疾苦的关怀与抒发上。
在《浪淘沙·北客行》中,他写到:“先悲为念后忧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通过描绘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客观事实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抒情语句,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渔家傲·秋思》中,他写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里通过描绘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如春水的境界,表现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抒发。
在这些词作中,李煜通过对民众疾苦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的深情与悲愤。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体现在他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上。
在《虞美人·宫怨》中,他写到:“宫邨锁闭重黄昏,寂寞空庭春欲暮。
”这里通过描绘宫邨锁闭重黄昏和寂寞空庭春欲暮的情景,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他写到:“吴泊前樯绿日新,江头风雨几时休。
”这里通过描绘吴泊前樯绿日新和江头风雨几时休的景象,反映了对人生命运的反思与感慨。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3c95f9ed55270722182ef78e.png)
浅论李煜词的亡国情怀李煜被俘前后写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词。
国破家亡的遭遇对他在词坛上争得“词中之帝”的称谓起着决定性作用。
李煜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等宫中生活为主;李煜被俘后的词作特征:题材厚重,以表现思乡亡国悲怆情感为主。
李煜的典型代表作《虞美人》有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书以血泪”的艺术超越,为其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亡国后的词作及其表现出的亡国情怀,成就了李煜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使他成为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一代宗师。
标签:李煜词作;题材厚重;艺术超越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多陵即位。
在位十五年,宋开宝七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第二年十一月城被攻破。
后主肉袒出城降宋,被俘到汴京,封违命候。
太宗即位后,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因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李煜善于书法,绘画、且精通音律。
但最能体现其才华的还是他的词作。
李煜的词在早期和后期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和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俘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从一国之君伦为亡国之奴,悬殊的境遇使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悲凉,故国之恨,亡国之痛成为李煜词突出的感情色彩。
也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特殊遭遇,使他的作品产生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为他成为“词中之帝”奠定了基础。
一、被俘前的词作特征——题材狭窄,以反映纵情逸乐生活为主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属于那种不恤民情,纵情声色的“昏君”。
因此他的词作题材局限性很大,缺少反映社会、反映人民生活的深刻思想内涵。
多为华丽词藻的堆砌,艳语连绵,词里词外不乏“花间派”婉丽、柔靡的气息。
这个时期李煜的词大多是描写宫廷生活的艳丽、慵倦和淫靡,风格近似于“花间派”,是李煜沉溺声色的真实写照。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浅谈李煜的情感特色
![浅谈李煜的情感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8e239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5.png)
浅谈李煜词的情感特色内容提要:李煜的词代表唐五代词的较高成就,其词感情真切,深深打动着读者,其中流露出了深深的忏悔之情和对人生的不懈探索以及寻求精神家园的决心。
本文从真情实感、忏悔之情、探索精神、寻觅精神家园这几方面来论述李煜词在抒发情感方面的特色一个亮点。
南唐后主李煜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尽情放歌其亡国的深悲巨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用血泪写成的不朽之作,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①李煜词所体现的?且恢终娉系孛娑宰约旱牧榛辏 醋庞谔剿魃 挠篮阌胱杂傻娜松 龋 且恢侄匀松 ⒍允澜绲闹占 厍小R舱 怯伤 匀死唷⒍杂钪娴闹占 厍校 顾 拇收凵涑銮楦绪攘Γ 善浯实那楦绪攘Γ 沟美铎洗试谥泄 糯 手邢碛卸捞氐募壑怠U媲槭蹈?李煜词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共鸣。
李煜阅世浅,性情直率,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以泪洗脸,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的亡国之乡之恨,李煜当上偏安皇帝,有过短暂的欢乐,然而经历了人去屋空的家庭不幸后,他对南唐小王朝的内外交困感同身受,他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后来南唐王朝亡国的深悲巨痛更是感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菩萨啼》表面上写离愁,而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亡国去乡之恨。
上片写景以“无言独上”起首,隐窝心中愁思郁积,这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
孤独者偏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冷清的环境中院落紧闭,词人幽居在此,心被忧愁困锁。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论李煜的词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论李煜的词](https://img.taocdn.com/s3/m/443906d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3.png)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论李煜的词李煜,又称南唐后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幸的诗人。
他即位于936年,南唐国家的国祚也从此开始了一个短暂而动荡的时期。
李煜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但这位诗人却能够以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和生命力去应对这一切。
李煜的词,以其细腻、柔美、悲怆而著称于世。
他整合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各种音乐、舞蹈、戏剧元素,使得他的词华彩夺目,极富表现力。
但李煜的词歌照亮了他的文学生涯,无奈政治被挤压,国祚覆亡,他的一生中并没有享受到富裕和荣华富贵,最后被北方的金国所俘虏。
然而我们在李煜的词作品中并没有感觉到他的悲哀和不幸,反而包含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安慰和力量。
他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与他自身的困顿、忧伤隔得极远,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寻找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可以说,李煜的人物形象是出色的,那些挥洒着激情和喜悦的情人,清寂孤独的道士,黯然失色的美女,以及在飘渺景象中令人感慨的人物,都在他笔下如实地走向了不同的行当。
他涉及到的情感,触碰到了真切的人类情感的脉搏。
他的词将自己的内心和那个时代的大气象完全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复杂而又鲜活的人性。
毋庸置疑,李煜的作品是有着沧桑感的。
在他那个时代,国家时局风云变幻,生死离别、家国情感书写均深情而细腻,那样的氛围更加映衬出了其作品的幽静感。
他的词描绘的是一种传统时代下的众生面貌,有效地挖出了一个平民的生活、情感的内核。
虽然这些情感与李煜本人的不幸生命之路紧密相连,但他所铸就的词世界,永远成为一种传承和爱慕者的精神寄托和呼唤。
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用美去面对残酷现实,散发出一种人类固有的独立、坚韧和高尚。
有人说,李煜是一位国家不幸、诗人幸,在所谓“国家不幸”中创作出的艺术品质旗帜鲜明,丰富而深刻。
李煜陈述了丰富的人类情感,他的情感体验除调侃、幽默嬉笑之外,亦有深情、厚道、宽仁、正义。
即使遭遇到家园失落的苦痛,他亦能通过个人艺术成就获得幸福感和精神慰藉。
李煜词集读后感
![李煜词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8bf26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1.png)
李煜词集读后感
李煜,南唐末代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风华绝代,却也饱尝了人生沧桑。
他的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在阅读李煜词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感悟良多。
李煜的词,多以抒发离别之情、抒怀沉郁之意为主题,其情感真挚、深沉,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无奈。
他的词语简练、含蓄,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他的词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心生敬佩。
李煜的词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对这种无常的感慨和忧虑。
在他的词中,我看到了对人生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无奈,他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无奈。
李煜的词语简练、含蓄,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他的词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心生敬佩。
他的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总的来说,阅读李煜词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词语简练、含蓄,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他的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在他的词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心生敬佩。
通过阅读李煜词集,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这篇读后感,与更多的人分享对李煜词集的感悟和思考。
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
![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https://img.taocdn.com/s3/m/b3f1a325581b6bd97f19ea4d.png)
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中学语文论文无法拯救的沉沦——试析李煜《虞美人》《浪淘沙》的绝望情绪《虞美人》《浪淘沙》两首词的绝望情绪可以从李煜个人的命运性情及词本身进行探究。
一、薄命君王的命运,赤子情怀的性情是绝望情绪的深层原因李煜身为一国之主,极尽繁华,也历尽耻辱,惊涛骇浪般的命运将他颠至谷底,回首往事,对比今况,不由得陷入一种无可排抑的绝望中。
李煜的绝望是一种“有限”中的绝望,他沉溺于物质的现实生活,失国前真可谓是极尽享乐之能事,身居囚室后,仍不能忘怀前事,他不能做到庄子“槁死”般的超然。
李煜的绝望也是一种“必然性”中的绝望,幽居汴京时,自己成了案上之鱼肉,这种情形下从何谈起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只有坐以待毙走着别人为他安排的路。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这是前人凭吊李后主所作的诗句。
诚然,李后主在政治上作为一个君王没有秦皇汉武的韬略奇谋,以致金陵城陷,肉袒出降,幽居汴京小楼深院。
可是作为一个艺术上的才人,他工于棋琴书画,尤工于词,尤其是亡国后所写的词正如王国维所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深深绝望。
意识到了自己处于绝望中的绝望是一种更高程度的更高形式的绝望。
显然,李后主正是处于这种绝望中,他并非不愿从绝望中走出来,而是无法走出绝望。
《虞美人》这首词开篇便劈空而来“春花秋月何时了”,这可谓是李煜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这命运巨浪冲击之后撕心裂肺的呐喊,这种呐喊是他无法拯救的绝望情绪的宣泄。
亡国恨,这在文学史上也是诗词常见的题材,如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但由于地位的不同,对失国之痛的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曹操还是杜甫,对于国破都能痛心地感受到国破之时生灵的涂炭,家园的荒芜和乱臣贼子的四起,可由于他们不是君主,他们不可能把自己放到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去感受亡国恨。
李后主却不同,他曾是昔日的君主,一朝失国成为阶下囚,天壤之别的境遇使其词风也产生了一个突变。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17ab1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4.png)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是南唐末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生于乱世,死于战火之中,他经历了南唐王朝的全盛和日趋衰败以及最后的覆灭,这些国家命运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亡国之思是李煜词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在不断地颂扬和挽歌南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园的眷恋,展示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以李煜词为例,探讨亡国之思在词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一、意境营造李煜在描绘亡国之痛时,往往采取了悲壮、凄凉的意境来营造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比如《长恨歌》中写道:“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果只是几句话,毫不妨碍。
但细细品味,孤灯神伤,长夜人寂,无奈思量,不禁让人心生感慨,深深地沉浸其中。
二、用典贴近实际李煜在表达亡国之思时,经常采用一些典故和史实来贴近实际,突出国破家亡的悲惨和荒芜,如《虞美人》中写道:“浓妆淡抹总相宜,翻来覆去为谁悲。
黄笺瘦搭凤楼西,为问秋风何时来。
这首词中为了表现亡国之痛,词人采用了虞美人这个典故,展示了一个文化沉淀的时代。
三、表现人物心理在描述亡国之思时,词人常常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思考,如《虞美人》中写道:“浓妆淡抹总相宜,翻来覆去为谁悲。
玉楼天半起笙箫,半是流年醉梦中。
”这首词中,玉楼女子沉浸在美丽的场景中却依然无法摆脱亡国之痛,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心理的矛盾和挣扎。
四、手法运用在表现亡国之思时,词人常常采取大气磅礴、雄浑深沉的词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豪迈和悲壮。
如《南歌子词》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句表现了词人嫉恶如仇的情感,不向权贵低头的坚定立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大义凛然之感,形象而深刻。
综上所述,李煜在表现亡国之思时,通过意境营造、用典贴近实际、表现人物心理和运用各种手法,充分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情感的词作。
尽管李煜所生活的时代主题时代已过去,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乡的眷恋,始终为我们所铭记。
李煜词集读后感
![李煜词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15397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f.png)
李煜词集读后感李煜是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的词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在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
读完李煜的词集,让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李煜的词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爱情的描写。
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同时也透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词表现了李煜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感到心痛,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李煜内心深处的痛苦。
除了对爱情的描写,李煜的词中还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
他的词中常常出现对流年逝去的感叹和对命运无奈的抱怨。
例如《清平乐·别来春半》一词中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这首词表现了李煜对流年逝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苦涩。
他用“触目柔肠断”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痛苦,用“砌下落梅如雪乱”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乱糟糟,这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让人感到心酸,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李煜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读完李煜的词集让我深受触动。
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痴迷,同时也透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他的词中还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他用自己的词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矛盾的情感让人感到心痛,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李煜内心深处的痛苦。
读完李煜的词集,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无奈和苦涩。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38a7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1.png)
试论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引言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字重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才情著称于世,被誉为“李清照之后宋代第一名儿词人”。
本文旨在探讨李煜词的文学史意义,揭示其对中国文学及后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1.李煜词的时代背景李煜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动荡不安,各个政权更迭频繁。
面对混乱与不安,文人们常常把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以表达内心的愁苦及对乱世的不满。
而李煜的词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2.李煜词的艺术特色2.1感情真挚李煜的词以情感真挚著称。
他的词语表达深沉而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他在词作中巧妙地运用意象和描写,将自己流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共鸣。
2.2反映社会现实李煜词作中也折射出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动荡。
他对战乱、别离以及宫廷生活等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描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与不公。
2.3音乐性强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其音乐性的强大。
他注重词的音韵与韵律,选词考究,词调动听,给人一种乐曲般的感受。
他的词往往可以通过音乐来演绎,成为了后世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
3.李煜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李煜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词作为南唐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南宋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李煜的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结论通过对李煜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煜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远的文学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的词不仅开启了后世文人以个人情感为创作主题的先河,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音乐艺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曲虽苦,充满着李煜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爱情的追求,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力将永存于世,成为传世佳作,为后人所传颂。
论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
![论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https://img.taocdn.com/s3/m/293d86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5.png)
李煜是南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意境而著称。
李煜的词主题涉及爱情、离别、悲伤、孤独、自然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
李煜的爱情词作品以其深情、细腻、感人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爱情主题涉及到爱情的美好、爱情的痛苦、爱情的离别等方面。
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爱情的无奈和悲伤。
李煜的离别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离别主题涉及到离别的痛苦、离别的无奈、离别的思念等方面。
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离别的无法割舍和对离别的深深思念。
李煜的悲伤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悲伤主题涉及到悲伤的原因、悲伤的表现、悲伤的解脱等方面。
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悲伤的深刻理解和对悲伤的无法释怀。
李煜的孤独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孤独主题涉及到孤独的原因、孤独的表现、孤独的解脱等方面。
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孤独的深刻理解和对孤独的无法逃避。
李煜的自然词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自然主题涉及到自然的美好、自然的变幻、自然的力量等方面。
他的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之,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不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社会和自然的关注和理解。
他的词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
论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
![论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https://img.taocdn.com/s3/m/7170b3f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d.png)
论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
李煜为南唐后期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李煜对词的主题及意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新自然的意境:李煜的词作清新自然,唯美主义情感被转化为自然朴素的情感,给人以恬静愉悦之感。
例如《浣溪沙》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的是纯粹自然,没有复杂的情感色彩;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则表现出深情触动人心的意境。
2. 凄凉切身的主题:李煜的词作受到唐宋文化传统的影响,词题涉及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如宫廷生活、江湖情爱、世态人情等。
他的主题深具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意蕴。
其中以凄凉切身之句最为感人动人。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现出离愁别绪、境遇悲苦的主题。
3. 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煜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境遇的思考贯穿于其词作之中,表现出作家个人强烈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例如《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现出悲叹历史之变幻与命运无常的情感。
总之,李煜的词作开拓了词的意境,他的作品表现了清新自然的情感、凄凉切身的主题和抒发内心的情感。
他的词作体现出唐宋文化的传统精华和南唐时期的文化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简析李煜诗词中的思想及文化内涵
![简析李煜诗词中的思想及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861cd1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4.png)
简析李煜诗词中的思想及文化内涵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两汉汉赋兴起,从三国两晋“风骨”到大唐盛世诗歌繁荣,中国古代文学在这期间历经一千六百余年,几经变幻。
从屈原一曲《离骚》唱响史海,到班固《两都赋》承上启下,从三曹七子的苍凉豪迈到李杜的各领风骚,中国古代文学可谓是群星璀璨,百家争鸣。
至五代十国时期,时局混乱,藩镇割据,中原王朝虽实力雄厚却无力一统天下。
朝代更迭迅速,文学发展由此受到制约。
而李煜其人,正是出生于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
一、生平简介李煜,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为当时的南唐君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
刚开始起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他身为第六子,中国历来也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所以王位本该不由他来继承。
而他也为避嫌,免得兄长猜忌于他,整日不问政事,醉心于经籍乐律,用诗词来填满每天枯燥乏味的生活。
但何奈命运使然,就在此时,太子病逝了。
而李煜的几个哥哥姐姐早夭于人世,于是他只能被推上了这个君主的位子。
这时,他的父亲李璟把他的名字改为“煜”,希望儿子的异相能像舜帝那样光耀千古,照亮南唐晦暗的前程。
二、金陵时期诗歌赏析永远无法理解民间疾苦、政治上变化的李煜,浑浑噩噩地接管了南唐国的山河,懦弱的他只能想办法逃避。
于是当风雨飘摇时,他躲了起来,躲在只属于他的词里,握着虚幻的幸福,哪管外边的刀光剑影。
正如他所作的《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观全诗,皆是写在皇宫之中的奢靡生活。
而此时的南唐内忧外患,有亡国之险,身为皇帝的他却还在听歌赏舞,吟诗作画。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他没有反省,没有节制,没有觉悟到处在这样的地位,就不应该再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再写这样的词。
不但是破国亡家以后没有节制,亡国前的享乐也是没有节制的。
但作为一个词人,从他的真纯的深挚的这种无所掩饰的投注和流露来说,他有他可爱的地方。
”诸如此类诗歌还有很多,例如《渔父》二首、《金雀钗》、《采桑子》、《清平乐》等等。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e069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b.png)
论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李煜,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其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著称,被誉为“南宋情词第一人”。
李煜词中常常表现出对亡国之思的深切感受,他以细腻的情感和凄美的语言塑造了一幅幅亡国忧民的画卷,深深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表现在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上。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美人恋故乡,恋故乡,含愁独自凭栏干。
故国不堪回首,天堂漫漫”、“相思只在月明花满萧墙,独抱浓愁,与谁同?”等等。
这些词句透露出李煜对家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对亡国的忧虑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他用深沉的情感和凄美的语言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入到词作之中,使其作品充满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民族感情。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时局的忧虑上。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呈现出一种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如“长门送别, 青楼孤影”、“等闲变却故人心,却教思起旧恩情”等。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还表现在对个人命运的悲凉和对生命的无奈上。
在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个人命运的悲凉和对生命的无奈。
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等。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情感真挚、表达直接。
李煜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直接,他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抒发出了丰富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挚和直接。
其次是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李煜的词作富有深刻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通过一些简单的词句和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绚丽的意境。
再次是音韵和谐、语言优美。
李煜的词作音韵和谐,语言优美,他善于运用韵脚和对仗,使词作具有了极高的音乐美和文学价值。
最后是情感饱满、气势磅礴。
浅析李煜“愁”词背后的人生苦痛
![浅析李煜“愁”词背后的人生苦痛](https://img.taocdn.com/s3/m/ed46b8a069dc5022aaea00c9.png)
词 中化成 了闺怨 和离愁 。李 煜沿 袭花 间词 的写
、
失亲 之痛
法, 借用 闺 中女 子 的 相思 来 表 达 自己对七 弟 的
无 限思念 , 相 比起 一般 的 闺怨词 , 其愁 苦则 又深
切 了许 多 。
据史 书记 载 , 公元 9 6 1年 7月 , 其 父元 宗 去
世, 9 6 4年 1 1月 , 其 子 仲宣 及妻 娥 皇 去世 , 次 年 9月 , 其 母圣 尊后 钟 氏去 世 。正所 谓 “ 未销 心 里
连 霄汉 , 玉树 琼枝作 烟 萝 , 几 曾识 干 戈?
一
旦 归为 臣虏 , 沈 腰 潘 鬓 消磨 。最 是 仓 皇
李煜, 也 成就 了李 煜 。“ 国家 不 幸 诗 家幸 , 赋 到 沧桑句 便工 ” ( 赵 翼《 题 元 遗 山集》 ) 。如果 没 有 家愁 国恨 对 灵 魂 的浸 润 , 恐怕也 就没有“ 千 古
词帝 ” 李煜 了。
作者单位 : 湖北省宜昌市第八中学( 4 4 3 0 0 5 )
辞庙 日, 教坊 犹奏 别 离歌 , 垂泪对 宫娥 。
此 词上 片写 南 唐昔 日的繁 华 , 下 片写 国家
今 日的覆亡 , 今昔对比, 饱含 了词人对故国的无
限留恋 与亡 国 的 深 切 悔 恨 。 “ 四十 年 来 家 国 ,
三、 去 国之 思
三 千 里 地 山河 。 ” 父兄基业 , 壮 丽山河 , 败 在 了 自己手 上 , 怎 不让 人痛 心疾 首 ?
公元 9 7 5年 1 2月 , 金 陵城 破 , 李 煜 肉袒 出
降 。9 7 6年 正月 , 李煜 被 押解 至 汴 京 , 过 起 了 阶 下 囚的生 活 。离开 家 园 , 人宋 成 囚 , 让李 煜 产生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432a1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d.png)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简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摘要]李煜是我国词中帝子,亦是南唐亡国之君。
因其个人经历的特殊性,造就了李煜词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特点的高度性。
本文从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内容、李煜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作品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三个方面对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李煜词内容艺术特点一、前言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尤以词见长。
李煜在治理国家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享乐、懦弱、优柔寡断和信佛佞佛最终使他成为亡国之君。
可谓是:“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苦痛的遭遇,才成就了李煜词更高的艺术魅力。
李煜存词三十余首,由于经历由帝王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貌。
前期的词主要是宫廷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反映,其间也有一些离情别绪的抒写;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的凄凉与哀痛。
李煜词在两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纷繁复杂的情感内容李煜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文化环境中长大,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
父亲李璟在词作上的成就对李煜以后的词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李煜自身的佛教素养对其思想的影响甚远。
宫廷中的文化氛围也是李煜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词的大家的重要因素。
因此,帝王身份带给李煜丰富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煜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在这个时期过的是极尽奢华的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没有太大的思想内涵,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奢侈的生活状态,其中关于宫廷中通宵达旦歌舞狂欢、纵情享乐的情景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他周旋于大小周后的爱情之中,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论李煜词中的愁情
![论李煜词中的愁情](https://img.taocdn.com/s3/m/42c942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8.png)
论李煜词中的愁情发布时间:2022-03-01T03:03:39.108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3期作者:何升婷[导读] 作为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李煜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何升婷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省兰州市730000关键词:李煜,隐性悲剧,亡国词,梦作为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李煜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9月版,第82页]他还毫不吝啬的称其词为“神秀”。
以开宝八年(公元957年)宋灭南唐为界,李煜词前后两个时期的思想内涵存在较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词作有极大一部分都是抒发愁情,只是愁因不同、愁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李煜前期词中的愁亡国前,李煜偏居江南一隅,虽处处受宋牵制、时时面临亡国危险,但作为一国之君,这一时期的生活也算得上是恣意骄奢。
后主前期词现存的有二十多首,内容主要涉及宫廷生活、男女恋情、离情别愁等。
李煜生于皇家,宫廷生活自是他所熟知的内容,代表作品主要有《浣溪沙·红日以高三帐透》、《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这类词作往往向人们展示出宫中的一派狂欢气氛,展现帝王生活的豪奢。
以男女恋情为题材的在李煜的前期词中较为典型的有《一斛珠·晓妆初过》和《菩萨蛮》三首。
相对于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描写离情别愁的词作在李煜的前期词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在《喜迁莺·晓月坠》《长相思·云一涡》《谢新恩》等词作中均可以品味出李煜苦涩的离情、苦闷的相思。
前人论及李煜多会觉得他是荒淫无道之君,认为他前期的词作也多是奢靡生活的写照,可取之处无多。
乔力先生就说李煜前期词“基本也是因循花间作风,仅只借清隽流利笔法抒写绮靡曼艳之情罢了。
”[ 乔力:《唐五代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9页]笔者觉得李煜前期词不似乔力先生所说的那般不堪。
李煜这首词写尽东风吹水春来笙歌,何以哀愁至极,颓废不堪满腔愁
![李煜这首词写尽东风吹水春来笙歌,何以哀愁至极,颓废不堪满腔愁](https://img.taocdn.com/s3/m/fa6fe41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f.png)
李煜这首词写尽东风吹水春来笙歌,何以哀愁至极,颓废不堪满腔愁伤春感怀闺中怨,李煜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艳情词,思妇词,亡国词。
而思妇词是中期的最大特点。
往往婉转曲折,通过少妇哀怨来表达他在家难国危时期那孱弱苍凉的心态。
今天我们就来看他中期的一首词,《阮郎归·呈郑王十二弟》,看如何书写,又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态呢?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这是一首写女子伤春闺怨的词作。
首句“东风吹水”形象生动,我们常见景象,他的臣子冯延巳就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名句;“日衔山”与“青山欲衔半边日”意思相同,是拟人化的手法,寓含日落之意,有夕阳斜照,余晖映山之感。
我们看到了傍晚时分,女主人公细致的观察和“闲”在无聊的感觉。
风吹水皱,日坠山巅,这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景象,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女子却观察入微,并且能如此精准地表达出来,可见其“闲”到了什么程度。
他或许整日里借此打发时间,或者是她已经这样观察了一整个春天。
落花满地,酒意阑珊,除了观景,就是醉酒,百无聊赖,空虚寂寞冷。
“落花狼藉”不仅是春景,更是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写照,醉生梦死,是多么的颓唐,空虚!下片写伤春:女子春睡一觉醒来,明知昨晚妆扮已残,却还是懒得装扮,那是因为爱人不在身边,青春无人欣赏。
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没有爱人在身边,日子怎么熬!…这真是少妇思夫,难言难画!“佩声悄”。
这是借物写人,说明女子醉意未消、懒动腰肢,自然悄无声息,慵懒之态全显。
结末两句“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点明主旨,进一步渲染出女主人公感慨年华逝去,无奈空唤青春的情绪。
春光是这样的美好,容颜也是,但若无人欣赏,再美也是枉然,其美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她在独自倚阑远眺,等待着爱人归来。
这首词写的是少妇思夫,无聊无助,空虚颓废的心态,是一首思妇词,而其实是当时国家危难之际,面对强敌、前途未卜时的那种抑郁颓丧的复杂心情,手法细腻,形象生动,感人至深,不失为李煜中期一首难得的好词,历来为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2-27基金项目:四川大学 985 工程 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 创新基地科研项目作者简介:李卫华(1977-),湖南邵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第29卷 第3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 l 29 N o .32007年5月 Journal o fN i ngx ia U n i versity(H u m an iti es&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M ay 2007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李卫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无奈情绪是主体在普遍的生存困境中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不断被压抑、矮化甚至消亡时的无所适从感和无力感。
李煜的词作中正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深沉的无奈情绪:是在时空中对生命的无奈,在家国间对人生的无奈,也是在儒释间对文化的无奈。
可以说词人一方面率真、挚诚地写出了生命和人生的困顿,使得这种情绪具有某种普遍性,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词人也以此彰显了文化的困境,成为文化史和精神史上的一个意义事件,并促使我们对文化进行深度的反思。
关键词:李煜词;无奈情绪;生命;人生;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07)03-0112-05自宋以降,历代对李煜词评价甚高:如宋邵思!雁门野说∀: 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
明胡应麟!诗薮∀: 盖温、韦虽藻丽,而气颇伤促,意不胜辞,至此君(后主)方是当行作家,清便宛转,词家王、孟。
清周之琦!词评∀: 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清谭献!谭评词辨∀ 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清樊增祥!东溪草堂词选自叙∀: 后主思深理约,致兼风雅,匪惟一朝之隽,抑亦百世之宗。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有关历代对李煜词的评价可参看!李煜词历代总评∀,附于!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1]。
李煜词为什么能穿越千余年的历史时空,受到历代不同层次读者的接受和喜欢呢?本文认为主要在于词人以率真、挚诚之笔调写出了生命、人生乃至于文化困境中浓厚的无奈情绪,无奈情绪是主体在普遍的生存困境中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主体性不断被压抑、矮化甚至消亡时的无所适从感和无力感。
在形式与情感的张力结构中,超越了一己的身世感怀,而代表了对人生意义的某种终极探寻,从而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 时、空###生命的无奈时间和空间是人生命存在的维度,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 [2],对时空的把握成为人类一切知觉和知识所必然面临的首要问题,当西方人以知性去把握时空时,中国人却更多的是以感性去认识时空的###飘零的落花与落叶是最容易予人以时间流逝、生命易老感慨的,而思念故乡、思念远方的人也因关山的阻隔而对空间的限制感受尤其深刻###是以 伤春 、 悲秋 、 乡愁 、 怀远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经常的主题,时间和空间因对人生命的限制而进入中国的悲剧意识之中。
这种因时空的限制而对生命的一种无力感、一种无可奈何的思绪在!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得直接而具体: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一方面,在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浩渺中,作为个体的生命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线性流逝和空间上异乡与家园的相隔万里增添了主体人生如寄的漂泊感。
李煜的早期词承续了这种生命在无尽的时空中无可奈何的思绪。
对生命的恐惧与珍惜使得词人对人生的此世给予异乎寻常的关注,他需要的是 留连光景惜朱颜 (!阮郎归∀ 东风吹水日衔山 )(本文中所引用的李煜词全部以!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为准,所引文以!全唐文∀为准,所引诗以!全唐诗∀为准)。
在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 )的时间流逝中领悟的却是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子#112#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 )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作为一国之主,他自然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己之私,且看!浣溪沙∀一词: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词作写尽了帝王奢华而放荡的生活:已是正午时分了,昨夜通宵达旦玩乐的君王晏睡方起,兴致尤酣,下旨又是一天的纵欲声色、姿情歌舞,宫女们随着忙乱起来,红锦做的地衣也因纷沓的脚步弄得起皱了。
下阕写君王、后妃的醉舞狂欢,佳人随着舞点起舞,跳到极处,鬓髻松散,一枝金钗滑落下来。
下句一 拈 一 嗅 字活脱脱地写出了君王酒意阑珊的神态。
末句点明狂欢的地点不是一处而是几处。
在这种无日无夜而又狂欢处处的恣意玩乐中,生命的无可奈何与最终残酷被暂时抛到了脑后,久困的灵魂也得以暂时的麻痹。
然而当这匆匆而过的一点欢乐因人生变迁、国破家亡变得不再时,生命的无可奈何以其最本真的状态凸现出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春红本是生命中最美好之物,词人却感叹其 太匆匆 ,究其原因实是 朝来寒雨晚来风 之故,生命在无情风雨的交加迫害中显得如此脆弱,更着 无奈 二字,质具千钧,情同一恸矣###自然界的无情风雨、人世的沧桑变化,蕴涵着人类生命意识中关于有限与无限、生与死、存与亡、盛与衰、兴与败的天道自然之理。
然则天道本不可问、本不可怨,词人也没有力量、没有信心去挽回花和人的命运,只有这样 无奈 着。
下阕转写人事, 春红 着雨恰似 胭脂 和泪,然词人已经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了### 几时重 ,难道还有花返旧枝,人归故国的一天吗?这是一声凄厉哀婉的绝望之叹。
最后在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与慨叹中,将生命的无可奈何归结为恰如流水长东的 人生长恨 ,人生本是苦海,生命的无可奈何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空构成了对人此在生命的最大限制,李煜的词超越了!古诗十九首∀中笼统的人生慨叹,将个体生命在广漠的宇宙时空中深沉的无奈思绪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又入木三分,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生命、对宇宙的认识,我们来看!虞美人∀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开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一连两个诘问,实是满腔恨血,喷薄而出,不由人不想起屈原的!天问∀。
春花 本是易谢之物, 秋月 也本有阴晴圆缺,然年年相似、无休无止,这对于在深院中过着臣虏生活,于今天过完一天算一天,于未来永远看不到希望的词人而言,这一切是如此可恼,他只有回首过去,然而过去又是 往事知多少 呢?过去他也并不能拥有。
在时间之维中,自然的永恒与生命无常的对立让词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的现实悲剧,而对把握不了现在,又拥有不了未来,同时失却了过去的生命而言,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空间之维上,此地的 小楼 与远隔关山的 故国 形成对照,一是拘束狭隘的囚禁之所,一是拥有 三千里地山河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的 故国 ;一是牢笼,一是自由天地,这种对比自不待言。
下阕中 雕栏玉砌 既是空间上的 故国 之物,也是时间中的过去存在, 应犹在 问得小心、问得无奈,而 只是朱颜改 叹得凄婉、叹得沉痛。
一 在 一 改 暗示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境况。
在最后,并不见感情的奔涌而下,词人只是把难以言说的生命的无可奈何和人生的家国之恨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写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给人类生命的无奈与愁恨找到了与之形象对应的承载物:绵延不绝的东流水,在与!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中的结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对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时间性以及悲剧性,也不难觉察词人情感的至深、至真与至痛。
二家、国###人生的无奈李煜经历了种种的人世无常,儿子的夭亡、爱妻的病故和兄弟的离散都让他痛苦万分,也都让他体会到了人生的深沉无奈,这些都见于诗文:儿子仲宣不幸夭折,后主写挽辞、悼诗抒发悲痛,!悼诗∀云: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爱妻昭惠后病亡,后主亲撰诔词,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其间有云: 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
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
又有诗云: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灵筵手巾∀)八弟从益出镇宣州,后主饯别绮霞阁,赋诗作序送他,诗云: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七弟从善朝宋不得归,后主上表未果,罢掉四时宴会并作!却登高文∀以见意: 原有鴒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
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踯躅兮泪涟洏。
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
后主本是多愁善感、至情至性之人,他对人生生离死别的体认是精细入微的,在上面的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率真挚诚而又凄楚哀婉的,一如他的词作。
然而对李煜而言,最深最痛的人生无奈不是身世之#113#悲,却是家国之叹,自国亡后,词作深哀浅貌,短语长情,有如血泪凝聚而成,明显地有别于他前期的作品,家国之恨以及由这种家国之恨所引发的对历史、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成为这时期作品的主题,正如王国维所言是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人间词话∀)。
且看!浪淘沙∀一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耐不住五更的晨寒,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一片凄苦之境。
接着追忆梦中情事:原来是一欢梦,在梦中似乎回到了故国华美的宫殿,贪恋着片刻的欢娱,而忘记了自己的臣虏身份。
下阙前三句自为呼应, 独自莫凭栏 的原因是凭栏远眺所见的 无限江山 只会引起无限的愁思,故国的大好河山怕是再见时难了, 无限江山 既有千钧之重, 别时容易见时难 的家国之恨也因此浩渺无边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流水 恰如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的腔调, 落花 一同 林花谢了春红 的慨叹, 春去也 是对 春花秋月何时了 的答复, 天上人间 倾泻了词人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是充斥着 天上 、 人间 无限空间的怨恨,也是在世时 人间 和身死后 天上 的无尽遗恨。
这种沉痛的家国之恨使得词人的词作不忍卒读,身世之悲和家国之恨的人生无奈深化着现实的悲剧性,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积淀着诸如仙、自然、酒、梦之类的悲剧意识消解因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