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撰写格式和要求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撰写格式和要求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b5fda3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d.png)
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撰写格式和要求技术指
导原则
一、引言部分
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中,引言部分是对该主题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的重要部分。
撰写时应包含以下内容:
1.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指出该综述的创新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列举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3.引言不需要过于详细和具体,应突出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的核心部分,也是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
1.将主题分为若干个有逻辑关系的子题,每个子题设置一个小标题,并按顺序展开;
2.对每个小标题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
3.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4.引用的研究文献应具备权威性,重点引用近年来的高质量论文,并对其论证和结论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是对中药天然药物临床研究资料综述进行总结和评价的重要
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对主体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明确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
不足之处;
2.指出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3.不要牵强附会或夸大研究意义,要客观而准确地进行评价。
1.文献引用要准确、完整,并按引用顺序列于文章末尾;。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07f9ba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8.png)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摘要:传统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大都以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为主,经过胃肠道和肝脏等的代谢,其直接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前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相比,往往有显著的差异,药物的药效很可能是通过原形药物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体外研究法相比,体内代谢法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是指在动物或人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收集血液、尿液、胆汁或粪便等生物样品,运用HPLC、LC-MS等分析方法从这些样品中寻找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因该方法考虑到各种体内因素对药物的影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整体特征,所以在阐明中药发挥药效机制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就中药及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简要综述。
1 血清与血浆药理学在药理学实验中,为了验证和评价药物的抗菌等疗效,往往运用含药血清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为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发挥药效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1.1.1 给药量与含药血清作用强度关系含药血清的血药浓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机体的血药浓度,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主要与给药剂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就越多,当然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就越强,但并非剂量越大越好,它亦受含药血清浓度的制约。
抑菌试验一般以“通法”制备血清,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一小时后采血,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验动物及药物而定。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刘建勋, 韩笑等人用不同剂量的双参通冠方给大鼠灌胃后采集血清,进行缺氧复氧实验,以LDH释放抑制率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发现,体内给药量大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其LDH释放抑制率并不一定高, 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
(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1.1.2 采血时间的确定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试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以找出给药后采血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被代谢减少殆尽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a1e99b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1.png)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的认识日益深入,对中药中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涉及到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对于揭示中药疗效机制、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是指在生物体内,中药化学成分通过代谢作用,转变为其他物质以发挥药效。
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不仅涉及到化合物的分解、合成、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还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
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有助于理解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被酶系统代谢成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
其中,生物转化是中药药效物质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产生药效的重要手段。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酶及其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酶是指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类。
药物代谢酶的研究对于理解中药的药效及其生物转化过程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酶学方法:通过酶的分离纯化、酶动力学测定等方法,研究药效物质代谢酶的特性。
2. 酶基因研究:通过克隆、表达和研究药效物质代谢酶基因,揭示药效物质代谢酶的结构与功能。
3. 组织/细胞切片法:通过使用正常或转基因动物的组织、细胞切片进行代谢酶研究,可以模拟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转化与代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代谢途径解析: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为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2. 代谢酶研究:对中药药效物质代谢酶的研究进行深入,鉴定代谢酶的种类、功能及其在中药代谢中的作用。
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
![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199d3cdaa00b52acfc7ca64.png)
定成果 。
中药( 包括草药等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 ) 中 是 国劳动 人 民与疾病 作 斗争 的产 物 , 中国文 明的重 是 要组成部分。 自 古至今 , 在中国的医疗保健中一直 占有特殊地位 , 回归 自然” 在“ 的世界 潮流 中, 传统 药物将会在世界医疗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3 我 国 自 16 93年起开 始有 中草药 的代谢 研 究 报
并且 已开发成产品供临床使用 , 具有一定的临床疗 效 ] 。对 这些 单体成 分 的 药 物 代谢 研 究 有 助 于 了 解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过程 , 确定其在体 内代谢产 物 的化 学 结 构 、 理 活 性 等 , 而进 一 步 了解 此 单 药 从 体成 分进 入体 内后 的药 物作 用机 制 , 过对 活 性 代 通 谢产物的研究可发现先导化合物 , 是研制开发新药
集 中在药 物动力 学方 面 。近 年来 , 有关 中药 代 谢化 学 和药物动 力学 的研究 均有 了较 大 幅度 的提 升 , 对 中药单 体成分 的代 谢研究 , 特别 是对 中药 有 效成 分
随着药物分析技术 、 临床药理学 和药物动力学 的发展 , 中药的药物代谢也逐渐开展起来。对许多 中药特别是单味 中草药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 。据 统计 在 九十 年代 前 就 已对 10多种 中药 有 效 成 分 2 进 行 过研 究 。并 已对 相 当一 部 分进 行 了药 物 代 谢
道 ,90年 以来 , 18 中药代 谢 及其 药 代 动力 学 研究 的
[ 收稿 日期 ] 06—1 一 7 20 1 O
2 药物 代谢 研究 方法
肝脏含有有机 体大部 分药物代 谢酶 , 流最 血
高, 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而中药多以 E服形式 l 给药 , 药物 中 的有 效成 分在 进 入肠 道后 不 可 避 免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a4926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6.png)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是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系统性介绍和综合分析,旨在提供对这些物质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全面了解。
在为中药和天然药物综述撰写资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以下是一些建议:1.格式:-标题:在资料开头明确给出中药天然药物综述的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综述的主要内容。
-分部:根据综述的内容和结构,将资料分为多个章节或主题,每个章节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主要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2.内容:-引言:在文章开始部分,简要介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背景和重要性,说明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化学成分:详细介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包括主要成分和相关成分,列举各个成分的结构式和常见生物活性。
-药理作用:探讨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包括对生理过程的调节、药物靶点的作用以及分子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内容。
-临床应用:系统综述中药和天然药物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范围、疗效评价、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药物研发:综述中药和天然药物的药物研发和创新,涉及到药物的筛选、改良、化学合成、配方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趋势:展望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发展趋势,包括新的研究方向、技术应用推广、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3.技术指导原则:-合理结构:将综述的内容合理分章节,保证逻辑清晰,各个章节间有清晰的过渡。
-准确全面: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全面涵盖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相关知识点,并根据最新研究和发展进行更新。
-可读性强:使用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对于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给出简要解释或定义。
-引用文献:在资料中引用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为所述观点提供支持和依据,并确保准确引用并注明出处。
综述资料的撰写格式和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但总体上应保持准确、全面、连贯和易读的特点,以便读者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fbd21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1.png)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作为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医药体系,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对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意义。
一、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代谢是指在人体内,中药化合物经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中药的药效、毒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1.1 代谢途径的研究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追踪了中药化合物在体内的转化路径。
最常见的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葡萄糖醛酸化等。
这些代谢途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中潜在的活性成分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1.2 代谢酶的研究中药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代谢酶。
代谢酶能够催化药物的转化反应,包括氧化酶、酯酶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通过研究代谢酶,在中药开发过程中可以预测和解释中药的药效和副作用。
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在体内的活动过程,掌握剂量和给药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1 药物吸收和分布的研究在中药治疗中,药物吸收和分布的研究对于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非常重要。
药物吸收可以通过测量血药浓度或影像学方法来研究。
药物分布研究可以通过组织取样和荧光标记等技术手段来进行。
2.2 药物代谢的研究药物代谢的研究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代谢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研究。
研究药物代谢对于预测药物的代谢产物和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 药物排泄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需要通过代谢器官排泄出体外。
药物排泄的研究可以通过测量尿液和粪便中药物的浓度和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进行。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的排泄途径和药物的清除速率。
三、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药物代谢与体内动力学
![中药材的药物代谢与体内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9052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a.png)
中药材的药物代谢与体内动力学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治疗效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药材的药物代谢与体内动力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本文将就中药材的药物代谢和体内动力学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药材药效机制的了解。
一、中药材的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种类繁多,其药物代谢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中药材的药物代谢可以分为肝脏代谢和肠道代谢两种。
1. 肝脏代谢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进入体内后,首先经过肝脏代谢。
肝脏代谢是药物在体内主要发生代谢反应的部位之一。
肝脏中的酶系统能够加速药物的代谢过程,将药物分解成更容易被排泄的代谢产物。
肝脏代谢的途径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反应。
这些代谢反应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稳定性。
2. 肠道代谢除了肝脏代谢,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还可以在肠道进行代谢。
肠道代谢主要包括细菌酶反应和肠道黏膜酶反应两种。
细菌酶反应通常发生在大肠内,由肠道中的细菌产生的酶参与药物的代谢转化。
肠道黏膜酶反应则是指药物经过肠道黏膜上的酶系统进行代谢。
这些代谢反应可以改变药物的吸收 speed。
二、中药材的体内动力学体内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中药材的体内动力学研究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比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速率等。
1. 药物的吸收中药材的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吸收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疗效强度。
中药材的吸收通常是不完全的,即部分药物在消化道被代谢或排泄,未能进入血液循环。
因此,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形式对于中药材的吸收有重要影响。
2. 药物的分布中药材进入血液后,会在体内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分布过程涉及到药物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组织的通透性和血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中药材的分布特点通常体现在药物在靶组织中的浓度和时间上。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916b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6.png)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背景介绍中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中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为其中一个热点领域。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中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
了解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应用中药、规范中药使用、提高中药安全性和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探究中药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1.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研究药物代谢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主要包括酶切试验、微粒体外试验和细胞系实验。
其中酶切试验主要用于评价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药物与细胞色素P450等酶的互作性,微粒体外试验则是模拟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作用,细胞系实验可以用于评价药物在特定组织的代谢情况。
2. 体内试验体内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两种。
动物试验是衡量新药效价和安全性的必要环节,可以通过对比药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人体试验可以直接评价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但由于涉及伦理和安全问题,需要严格监管和审核。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包括PCR、实时PCR、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Northern dot blotting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代谢酶的基因表达、酶的活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等。
4.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生物样本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出样本内代谢途径和变化等信息。
代谢组学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评价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
三、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热点领域1. 中药与肝脏代谢肝脏是整个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中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13818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0.png)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药物代谢与药动学是中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在中药临床应用和研发中的意义。
一、药物代谢的概述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分解、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清除。
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的清除是指体内代谢产物的排除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二、中药药物代谢的特点中药药物代谢与西药药物代谢存在一些差异。
中药多数为多成分组合,复杂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使得中药药物代谢更加复杂。
此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常低浓度存在,而且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对药物代谢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方法1.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模拟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找到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并研究其药效和毒性等方面的影响。
2.体外酶系统研究:通过使用体外酶系统,可以模拟体内代谢的生物化学反应,研究中药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3.细胞模型研究:通过细胞模型的研究,可以研究中药对细胞的影响以及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变化。
四、中药药动学研究1.药物的吸收:中药的吸收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给药途径、药物的溶解度和药物的分子大小等。
了解中药的吸收过程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的分布:中药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生物膜通透性和蛋白质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药物的代谢:中药的代谢过程是中药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中药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提供指导意见。
4.药物的排泄:中药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肝脏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了解中药的排泄特点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f2be3c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d.png)
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
然而,中药的药理机制和代谢途径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药药物代谢的意义中药是一种复杂的药物组合,其中的活性成分众多且各异。
因此,了解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肠道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代谢等。
其中,肝脏代谢是主要的代谢途径,同时也是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对于临床的药物应用和药品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等。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使用肝脏微粒体和酶标技术来研究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到中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并评估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而在人体实验中,通过采集人体生物样本,比如血液和尿液等,进一步了解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三、中药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影响中药药物代谢的因素。
首先,与现代药物相比,中药药物的代谢途径更加复杂。
其次,中药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个体的基因差异会导致对于中药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此外,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会对中药药物的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中药药物代谢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例如,根据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结果,可以了解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而确定给药方式和剂量。
此外,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五、中药药物代谢的前景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将取得更多的突破。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5edfc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a.png)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近年来,中药已经成为全球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传统中药丰富的药效物质,其体内外代谢特性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过程,以期揭示中药在机体内外的代谢机制。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主要通过肝脏进行,其中包括药动学过程和药代动力学过程。
在人体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通过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来实现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中药药效物质在肝脏中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化学反应进行代谢,使其转化为更易被机体吸收和排泄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也可能被排泄出体外。
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代谢研究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开展。
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使用肝脏微粒体、肝脏酶、细胞培养等模型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而在临床观察中,可以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析患者体内药物的代谢速度、代谢产物及其药物功效。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外代谢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外代谢通常指在体外环境下模拟体内代谢过程,通过体外实验来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代谢产物。
体外代谢研究可以帮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确定和鉴定代谢产物,以及评估药效物质与代谢酶的相互作用。
体外代谢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体外酶反应、体外肝脏微粒体反应、细胞培养等。
通过这些研究手段,可以模拟中药物在体内经过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一步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意义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确定其主要的药效成分,为中药药物的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估提供依据。
同时,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利用中药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物质的体内外代谢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外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在机体内外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3caa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b.png)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物。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是对中药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体内外代谢和毒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
本文综述了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1.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体内活性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特定生物活性和药物效应的化合物。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是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
同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探讨其在药理学上的作用机制。
2.代谢过程研究:代谢过程是指中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转化过程。
研究中药代谢过程的目的是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等信息,为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代谢过程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代谢实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3.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等方面。
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建立合理的用药方案。
常用的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可以发掘中药药效物质的新作用和新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结论: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是对中药药理学、药效物质、代谢过程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089b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3.png)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随着人们对医学和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药作为传统的医疗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解决相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药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类型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肠道代谢和其他外源性代谢等。
其中,肝脏代谢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代谢途径,也是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发挥作用前需要经历的过程。
肝脏代谢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药物分解为代谢产物,从而调控中药的药效。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肝脏代谢途径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的肝脏代谢分为两个阶段:相位Ⅰ代谢和相位Ⅱ代谢。
相位Ⅰ代谢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方式,使药物产生活性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与生体内其他物质发生作用。
相位Ⅱ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中的转移酶家族对相位Ⅰ产物进行进一步的代谢转化,形成水溶性产物,以便于其从尿液或胆汁中排除。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肠道代谢途径除了肝脏代谢外,肠道代谢也是中药药效物质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
肠道代谢主要通过肠道中的细菌和酶促反应,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代谢转化。
这种代谢途径的存在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在经过口服后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其他外源性代谢途径除了肝脏代谢和肠道代谢,还存在一些其他外源性代谢途径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代谢转化。
例如,一些细菌和酵母菌可以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代谢,从而改变其药理学活性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五、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意义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可以深入了解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优化药物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此外,该研究还能够为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六、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的挑战与展望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物代谢途径研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与药动学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与药动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efa4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c.png)
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与药动学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的独特药物系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药药效的发挥源于其不同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而这些活性成分的代谢和药动学特性对于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过程和药动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是指其在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转化,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效物质经过代谢后,会发生变化,其活性、毒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能发生改变。
在中药中,药效物质主要来源于药材的各种化学成分,如多种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在机体内可能经过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产生代谢产物,影响药效的表现。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药动学研究药动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对于中药来说,由于其复杂的化学组成和多组分的特性,药动学研究更加具有挑战性。
然而,通过药动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药效持续时间、药物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
1. 吸收过程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胃肠道。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测定中药药效物质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度、膜通透性、吸收速率等指标,进一步了解其吸收规律。
同时,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可能还受到药物转运蛋白的影响,这些转运蛋白对中药的吸收和药效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2. 分布过程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性、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不同的组织器官,并在组织中发挥药效。
中药的分布过程通常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来研究。
3. 代谢过程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主要发生在肝脏。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生成速率等,可以揭示中药药效物质的代谢机制和代谢产物的活性。
4. 排泄过程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和胆道进行。
药物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途径对于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和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中药材 代谢组学
![中药材 代谢组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0a0f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9.png)
中药材代谢组学摘要:一、中药材概述二、代谢组学简介三、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意义四、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五、案例分析六、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一、中药材概述中药材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加工、炮制等工艺处理,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药品。
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二、代谢组学简介代谢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代谢组学可以揭示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意义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药材活性成分、药效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这不仅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四、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处理、代谢物检测、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解析等。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操作,以获得代谢物进行分析。
代谢物检测方法有多种,如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数据分析阶段,通过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挖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途径。
生物信息学解析则是将数据分析结果结合生物学知识,揭示中药材代谢组的生物学意义。
五、案例分析以某著名中药材为例,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该药材中的某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这一发现为该药材的药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推动了相关药品的研发。
六、发展趋势与展望随着代谢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中药材代谢组学将在中医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材代谢组学研究将朝着高通量、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与应用
![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71b80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3.png)
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与应用药物是改善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中药不仅包含许多有效的活性成分,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代谢途径。
通过对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推动中药的临床应用。
一、中药的活性成分与药效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是中药药效的关键。
草药中有许多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科学家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和药理学研究,以揭示其药效机制和作用靶点。
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药的理解,还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代谢途径的研究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人体内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对药物的药效、毒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中药药物代谢途径不同于化学药物的常规代谢途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例如,一些中药在体内可以被肠道细菌酶解,产生活性代谢物;还有一些中药在经过肝脏代谢后,可以直接与靶标蛋白结合,发挥药效。
因此,对中药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物代谢过程,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三、基于中药代谢途径的药物设计与开发通过对中药代谢途径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根据中药代谢途径的特点,设计和开发具有更好药效和安全性的药物。
例如,利用中药代谢途径中的酶和蛋白靶标,可以设计具有更高亲和力和选择性的药物分子;利用中药代谢途径中的特殊代谢产物,可以合成更有效的药物前体。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开拓新的途径。
四、中药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展望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中药多样性和多靶点作用使其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通过对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推动中药走向世界,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药物的中药与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与应用是重要的科研领域,其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创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药理毒理)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药理毒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a22cb371fe910ef12df8f9.png)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药理毒理)
资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综述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2.2、作用机制的研究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6.1、过敏性试验(全身主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6.2、溶血性试验
6.3、局部刺激性试验
6.3.1血管及肌肉刺激性试验
6.3.2皮肤刺激性试验
6.4、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7.1、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7.2、染色体畸变试验
7.3、微核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8.1、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8.2、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8.3、围产期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9.1、短期致癌试验
9.2、长期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他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5.1、与药学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5.2、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药品研究开发中药代谢机制的探究
![药品研究开发中药代谢机制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7112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b.png)
药品研究开发中药代谢机制的探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药品研究开发已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其中,药物代谢机制的探究是药品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药物代谢是指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总和。
而药物代谢机制的探究,对于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入手,探究中药代谢机制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中药代谢机制在药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一、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成代谢产物,以产生药物效应、减轻毒副作用或者变得无效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吸收:药物经皮肤、肺、胃肠道、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二)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分布到达目标处,即药物作用部位。
(三)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被生物化学反应所分解并被体内酶与肝脏细胞代谢制度调控。
(四)药物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被肾脏及其它排泄器官排泄出体外。
药物的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其中CYP450酶是一种在肝脏中广泛存在的酶,是很多药物的代谢途径。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还涉及到多种酶,包括氧化酶、还原酶、甲基化酶、脱乙酰酶等。
药物代谢的代谢产物可以成为药物的活性成分或毒性产物,也可能并不具备药理效应。
二、中药代谢机制的研究现状传统中药作为宝贵的药物资源,其种类繁多、药效广泛,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然而,传统中药的药理和代谢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传统中药所含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有一些不是药效成分,而是代谢产物。
对于中药的代谢机制研究,掌握不充分会制约其在药品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使用。
在对中药代谢机制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中药成分分离与鉴定: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首先需要将这些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二)中药代谢产物的鉴定:通过检测人体内的代谢产物来确定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三)中药代谢酶的研究:中药的代谢主要是通过人体内的酶来完成的,研究这些酶的作用有助于了解中药的代谢机制。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研究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9038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d.png)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研究近年来,中药在西医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鉴于中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研究一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讨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药物代谢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特点中药制剂由多种天然草药组成,每种草药含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
因此,中药制剂在药物代谢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 多成分的药效:中药制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每种草药都具有不同的药效。
这些药效的联合作用使得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更加复杂。
2. 多径药代动力学:中药制剂药物代谢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药物代谢途径。
不同途径的选择和排除会对中药制剂的药效产生影响。
3. 生物活性成分的互相作用:中药制剂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相互作用来影响其药物代谢。
这种相互作用的存在增加了药物代谢的复杂性。
二、中药制剂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为了揭示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规律,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1. 组成分析法:通过对中药制剂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化学成分并测量其含量,从而了解中药制剂中不同成分的贡献比例。
2. 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测量中药制剂中主要成分的浓度变化,推断出其代谢途径和代谢速率,进而探究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特点。
3. 体外实验研究:将中药制剂暴露于体外药物代谢模型中,模拟体内代谢环境,从而探究中药制剂在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
4. 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在动物体内进行实验,观察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并进行相关分析。
5. 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在人体内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验证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情况,并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制剂药物代谢研究的进展和挑战近年来,对于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应用现代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中药制剂中多个成分的药物代谢途径和代谢速率。
然而,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1. 多成分作用的复杂性:中药制剂中的多个成分可能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代谢途径的变化。
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研究综述
![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90309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3.png)
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研究综述一、引言植物药物一直以来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利用各种植物提取物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
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机制一直存在很多疑问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分类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可大致分为两类:原生代谢和次生代谢。
原生代谢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生命所需的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等。
而次生代谢则是植物在应对外界环境压力或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物质和酚酮类物质等。
三、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调控机制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其中,激素调控、转录因子调控和信号通路调控是三种重要的调控方式。
激素参与了植物药物合成的全过程,如植物激素赤霉素和激素茉莉酸乙酯等。
此外,转录因子的调控也对植物药物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如MYB和bHLH家族转录因子等。
另外,信号通路调控也在植物药物的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拦截反应、光信号和真菌感染等。
四、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途径目前,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途径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具体途径方面,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主要通过合成酶和调节因子进行调节。
例如,生物合成酶参与了植物药物的合成过程,如合成酶青蒿素A酯化酶和紫杉醇合成酶等。
此外,调节因子也对植物药物的合成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如啮蚀因子和激活因子等。
五、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研究方法在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深入探索其机制。
其中,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转录组学通过分析和研究基因表达的变化来揭示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机制。
代谢组学则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数量和种类来了解植物药物的合成代谢途径。
蛋白质组学则关注植物药物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酶和调节因子。
六、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应用前景植物药物合成代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药物的合成机制,还可为新药开发和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与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的研究方法综述摘要:传统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制剂大都以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为主,经过胃肠道和肝脏等的代谢,其直接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和给药前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相比,往往有显著的差异,药物的药效很可能是通过原形药物与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体外研究法相比,体内代谢法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是指在动物或人给药后,于不同的时间收集血液、尿液、胆汁或粪便等生物样品,运用HPLC、LC-MS等分析方法从这些样品中寻找代谢产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确定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因该方法考虑到各种体内因素对药物的影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整体特征,所以在阐明中药发挥药效机制的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就中药及天然药物体内代谢研究的基本方法作简要综述。
1 血清与血浆药理学在药理学实验中,为了验证和评价药物的抗菌等疗效,往往运用含药血清对有效药物或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为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发挥药效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1.1.1 给药量与含药血清作用强度关系含药血清的血药浓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机体的血药浓度,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主要与给药剂量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就越多,当然含药血清的药理作用就越强,但并非剂量越大越好,它亦受含药血清浓度的制约。
抑菌试验一般以“通法”制备血清,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一小时后采血,具体情况要根据实验动物及药物而定。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刘建勋, 韩笑等人用不同剂量的双参通冠方给大鼠灌胃后采集血清,进行缺氧复氧实验,以LDH释放抑制率为指标,探讨了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发现,体内给药量大所获得的药物血清其LDH释放抑制率并不一定高, 二者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
(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1.1.2 采血时间的确定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试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以找出给药后采血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被代谢减少殆尽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
周明眉等人对最佳采血时间和时效关系进行考察,头风饮(TFY)对含药血清抑制血小板释放5-HT及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最强时间的研究,得出最佳采血时间为30min,最佳采血时间要根据药物的不同具体而定。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1.1.3 血清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血清药理学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含药血清的预处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根据其水溶性的不同,血清预处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区别。
余黎,王坚等人对坤血安含药血清分别进行加热处理、醇沉、加热后再醇沉、醇沉后再加热等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鼠离体子宫的影响,发现以加热后再醇沉及醇沉后再加热2种方法所处理的血清对离体子宫的干扰最小,且对药物作用影响不大。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血清处理方法的探讨)周芝兰等人也进行了乙醇、丙酮、甲壳素及素及56℃灭活处理的血清抗Ach和抗His活性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的影响)1.2 抑菌试验含药血清参与体外抑菌试验时,血药浓度被稀释,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张红敏等人总结出三种可行方案:增加给药剂量、不增加给药剂量而增加血清添加量、采用血清冻干粉。
(含药血清体外药理试验的评价)梅林等采用平板法测试含金银花药物成分的血浆和含药血清(灭活和未灭活)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对二种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含药血清灭活与否不影响其MIC和抑菌活性。
(血清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应用)1.3 血浆药理学的发展血清药理学最早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4年提出的(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现代东洋医学,1992,l3(1):113~1l7.),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葛金文、贺蓉等人对血清药理学实验提出质疑,他们发现血清实验中干扰项较多,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进而导致实验结论不一定可靠,在抗凝剂不干扰检验结果的前提下,血浆药理学方法能较好的反应血中药效成分的变化。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再思考)。
2 代谢指纹图谱学对给药后出现在动物血浆中的中药成分和代谢产物及其消长过程进行的研究即代谢指纹图谱研究,是阐明中药药效成分作用机理的基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体内外特别是体外活性筛选跟踪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忽略了出现在体内的其它成分对活性成分药效作用的潜在影响,而代谢指纹图谱的研究可以全面的了解药效成分及其它辅助成分的全面情况,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客观阐述提供依据。
(常用中草药的代谢研究)代谢指纹图谱学的研究思路是:对中药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空白血清、含药血清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分别进行研究,得到三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的中药指纹图谱,通过比对,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产生药效后,生物活性成分发生改变的情况,进而采用先进的分析、分离方法对各色谱峰进行成分指认,进一步阐明中药在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的药效成分及具体代谢过程和途径。
梅林等在建立金银花色谱指纹图谱的基础上,应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通过比较金银花药材提取液、给药及未给药家兔血清的色谱指纹图谱,筛选、研究金银花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得出服用金银花药材后,药效成分绿原酸在其血中转移能力较差;并获得了葛根的MEEKC指纹图谱、HPLC指纹图谱和葛根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推断出葛根中的葛根素在体内吸收后,血中转移能力较差。
(血清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应用)张金兰等首先采用HPLC-UV和HPLC-MS分析技术建立了丹参注射液中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指纹图谱中11个主要共有色谱蜂进行了指认;然后研究了大鼠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后,血液中丹参注射液化学成分的代谢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除原儿茶醛外,其它成分均出现在血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B消除较快,丹酚酸D、紫草酸、丹酚酸A在血中维持时间较长,其药理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同时也提出丹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仅以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为指标,不够全面,还有待完善。
(常用中草药的代谢研究)将传统中药指纹图谱进一步向生物指纹图谱方向发展,揭示中药血清药理学谱效关系,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血清指纹图谱与药物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图谱与药效的联系,阐明色谱中群体指纹峰与整体疗效的关系,将中药指纹图谱的“色谱化学特征”推进到“色谱药效表观特征”,进而达到“谱效结合”,这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血清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应用)(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与应用展望)3 代谢组学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方法, 由Nicholson等[1](Nicholson JK, Lindon JC, Holmes E.‘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 [J]. Xenobiotica, 1999,29: 1181−1189.)最先提出, 主要利用高分辨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 NMR) 或现代质谱技术, 对生物体液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进行测定, 结合模式识别等数值分析方法, 分析探讨机体在各种状态下的代谢表型,高通量、全景式、直观地研究生物体在生理、病理以及药物和毒物作用下发生的各种代谢动态变化, 从而有助于发现外源性物质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点, 揭示其作用机制, 进而确定与之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NMR 代谢组学法研究大蒜辣素对大鼠的作用机制)。
目前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主要包括:单一活性成分的代谢研究、有效部位的代谢研究、单味药及复方制剂的研究。
(代谢组学及其在中药体内研究中的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步骤包括样品制备、代谢产物分离检测与鉴定、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几个个部分。
其研究样品主要是尿液、血浆或血清、粪便、胆汁以及肝脏等组织。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3.1 分析样品的制备与富集给药途径(灌胃、尾静脉注射及腹腔注射、肝脏等体外匀浆)3.1.1 分析样品的制备中药在体内发生代谢的部位主要是胃肠道、肝肾脏等组织器官,根据药物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为灌胃和尾静脉注射,除此之外,也偶见腹腔注射(LC/MS分析大鼠体内氧化苦参碱及其主要代谢物)和皮下注射给药,当然也可通过离体实验的代谢研究方法制备分析样品,陈怀侠等人(液相色谱2串联质谱法分析樟柳碱大鼠肝匀浆代谢产物)将樟柳碱与大鼠肝匀浆在富氧条件下温孵,采用LC-MS法在樟柳碱的大鼠肝匀浆培养液中鉴定出了2种代谢物。
不同类型的药物其在体内的代谢部位有所差异,如对于黄酮类化合物,段坤峰等(中药与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进展)指出,大部分经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即发生代谢、吸收,而对于静脉注射的黄酮类化合物,则主要在肝脏中发生生物转化。
针对代谢物的分离制备,在药物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往往以血浆、尿液、胆汁、粪便及肝脏等组织为研究对象。
肖兰(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等通过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发现静注清开灵后,对血样进行分析发现黄芩苷迅速分布至效应器官肺、肝中,黄芩苷为清开灵注射液的肝肺效应物质基础之一;张铁英(灯盏花素化学组成及在大鼠体内代谢研究)等采用ODS柱色谱法对灌胃灯盏花素后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进行分离,从中得到了几个代谢产物;李志(大鼠胆汁中β2榄香烯代谢产物的研究)等人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红外、紫外分析法对静注β-榄香烯后大鼠胆汁样品进行分析,确定了一个代谢产物,说明β-榄香烯在体内存在生物转化过程;王俏(天麻素在大鼠脑、肝、肾及脑不同区域组织匀浆中的代谢研究)等采用体外匀浆孵育,高效液相法测定天麻素代谢物,研究发现天麻素在非酶体系中稳定,在肝、肾、脑组织匀浆中天麻素可被代谢为天麻苷元。
3.1.2 分析样品的富集代谢产物包括Ⅰ相、Ⅱ相和Ⅲ相代谢产物, Ⅰ相反应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 (CYP)催化;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除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结合外,还有甲基化、N-乙酰化、氨基酸结合等;Ⅲ相反应是通过结合反应使药物变为水溶性,提高其与毛细血管膜转运的亲和性,易排泄到胆汁(中药药物代谢研究概述)。
在样品的富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存条件,特别是二相代谢物,如某些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物在样品中很不稳定,易发生降解;一些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的代谢产物,会因尿液放置时间过长,PH值升高,发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