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合集下载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土壤分级是指按照土壤属性的差异,对土壤进行分类和区分。

在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由中国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它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以下是对中国土壤分级标准的详细介绍:一、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则和生态地理原则的,它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该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五个主要类型:1.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和湖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西、广东和广西。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果树和蔬菜。

4.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和吉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5. 钙质土:钙质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和青海。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钙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性,适合种植牧草和其他耐旱作物。

二、土壤级别的划分在中国,土壤级别的划分是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根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规定,土壤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一级土壤:一级土壤是质量最好的土壤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排水性和适宜的酸碱度。

这种土壤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2. 二级土壤:二级土壤的质量稍逊于一级土壤,但仍然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适合种植各种果树、蔬菜和牧草等。

3. 三级土壤:三级土壤的质量相对较差,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这种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稍差,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豆类、花生等。

4. 四级土壤:四级土壤的质量最差,它的生产能力较低。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情况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因素,中国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红壤呈红色或棕红色,富含氧化铁、铝和有机质,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常用于农田耕作。

2. 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

黄壤呈黄色或浅黄色,富含砂粒和粘粒,透水性较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

3. 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土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4.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湿地地区,如长江流域、东北平原等地。

沼泽土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湿度高,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5. 砂土砂土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砂土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和水分来改良土壤。

三、中国土壤的分布根据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形成过程,土壤在国土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1. 南方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红壤和沼泽土。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的特点。

沼泽土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湿地地区,如江苏的洪泽湖、江西的鄱阳湖等。

2. 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黄壤和黑土。

黄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3.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和盐碱土。

砂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的沿海平原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及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
地带性土壤——灰化土
地带性土壤——暗棕壤
地带性土壤——棕壤
地带性土壤——褐土
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地带性土壤——红壤
地带性土壤——黄壤
地带性土壤——砖红壤
地带性土壤——黑土
地带性土壤——黑钙土
地带性土壤——栗钙土
地带性土壤——灰钙土
人工土壤——水稻土(红壤)
人工土壤——潮土
人工土壤——灌淤土
人工土壤——黑垆土
人工土壤——黄绵土
地带性土壤——棕漠土
地带性土壤——石膏盐盘棕漠土
Hale Waihona Puke 非地带性土壤——滨海盐土非地带性土壤——干旱区盐土
非地带性土壤——龟裂土
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
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岩)土
非地带性土壤——磷质石灰土
非地带性土壤——湿成土
非地带性土壤——高山草甸土
非地带性土壤——高山草原土
人工土壤——水稻土(下蜀黄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壤质土壤、黏质土壤、壤砂质土壤、淤泥状粉质土壤、钙质土壤等六种。

(1)砂质土壤:又称砂土,是指含砂砾粒,粒度大,呈多孔状的土壤,且砾粒总体来看砂砾有类近统一性;土壤质量低,水分较容易流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也较少,供氮素有限,生长期受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粉质土壤:又称沙质土壤,是以砂砾微细粒及黏粉分散在空心结构中的一种土壤类型,含有硅质及黏粒质,颗粒粒度小,具有优良的润湿性,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而且木根较深,土属酸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覆盖率较小。

(3)壤质土壤:又称壤状土壤,是一种特殊的壤土类型,是通过火山爆发、断层运动和海侵作用等地质深动过程形成的,是以大量的黏粉成分及碎石组成的;其水分和空气的分布特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4)黏质土壤:又称膨土或淤土,是以膨胀层状的黏土为主的土壤,含有大量的黏性物质,其空间结构特点除有一定的孔隙性外,通量性、亲水性及团粒结构稳定性也很高,即使在长时间内也能保持一定的物理结构和水分状态。

(5)壤砂质土壤:是以砂和壤混合在一起而成的,其土壤由粗粒和细粒混合而成,且细粒含量较高;水分相对保湿,但可能随季节变化而有较大变化;空气密度较低,有利于植物生长。

优点是通量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而且其结构节点与研究能保持一定的坚固状态。

(6)淤泥状粉质土壤:属于泥质土壤,是淤泥状粉质土壤及黏质土壤混合而成,具有黏粒和砂砾混合特征;土壤水分较足,放射率也很高;土壤结构牢固,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形成。

优点是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气孔、水孔较多,有利于水分和叶绿素的交换,结构稳定。

(7)钙质土壤:又称碱土、硫酸盐土,是以钙碳酸盐和硫酸盐为主型的复杂性土壤,通常分布在高尔夫碱重熔融滩及碳酸盐熔融滩带内;土壤质地细,水分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缺点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盐,在温度变化后水溶性有机物会减少,使植物生长受到限制,而且土壤松质性也差,容易形成土质改性。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一、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可以根据其形状、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等多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国家有关土壤类别的规定,可以划分为沙质土壤、砂质土壤、粉质土壤、黏质土壤以及腐殖质土壤等5大类。

1.沙质土壤
沙质土壤是由砂和沙等有机粒子构成的,它们在比重、厚度和赋存水分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具有透气性、排水性等优点,由浅至深,直至贮水层,表层质量逐渐减少,质地为沙占90%以上,代码为"1000-1020"。

4.黏质土壤
黏质土壤由黏土构成,粒径直径较小,黏度高,具有良好的贮水性,表层质量比其他类型的土壤高,新鲜颜色一般较深,代码为"1070-1080"。

5.腐殖质土壤
腐殖质土壤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其中以有机质、有机孔隙和腐殖酸组分为主要特点,质地丰富,能够吸附大量有机质和水分,常见于河谷地及湿地地区,代码为"1090-1100"。

二、土壤分类代码
土壤划分共11个大类,每个大类包括1-2位数字,如 1000、1100表示沙质土壤和腐殖质土壤,依次划分下去,最后划分到编码为4位数字,组成如下:
1.沙质土壤:1000-1020
2.砂质土壤:1030-1040
3.粉质土壤:1050-1060
4.黏质土壤:1070-1080
5.腐殖质土壤:1090-1100。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壤、黑土、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每种土壤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区域。

黄壤是中国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黄壤色泽黄褐,肥沃且排水良好。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

红壤呈红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长期风化和水蚀,红壤对养分的流失严重,因此不太适合耕种,但适宜用于茶叶、橡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赤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

赤壤呈红褐色,肥力较差,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铁,适合种植柑橘、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

黑土是中国的特色土壤之一,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贫瘠但肥力极高。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谷物仓库”。

棕壤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棕壤呈棕色,肥沃但含水量较高,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水稻和小麦。

灰化土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地区。

灰化土呈灰色,含有较高的石灰和盐类,肥力较差。

这种土壤适宜用于畜牧业和草坪的建设。

草甸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草甸土呈灰褐色,肥沃且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牧场的建设,是养殖业的重要基础。

除了上述主要土壤类型,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土壤类型,如褐土、钙土、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主要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进行。

常见的土壤分类有以下几种:
1. 原生土壤:指形成于原始岩石或岩层上的土壤,未经太多的外界影响,特点是与母岩成分相似。

2. 演化土壤:也称次生土壤,是指形成于经过风化、溶解和侵蚀等过程后的土壤,其特征与原生土壤有所不同。

3. 暗红土: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江南和华南地区,其中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最为典型。

4. 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由黄土风化和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细小、质地较硬。

5.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一带,适宜水稻生长,土壤肥沃。

6. 沙质土壤:土壤颗粒主要由沙颗粒组成,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和河流沙丘上。

以上仅为常见的土壤类型,实际上中国的土壤类型还有很多,如石质土壤、白桦土、褐土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因地质、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4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4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 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3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4.1.3.1土壤分类的概念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土条件、成 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 归纳和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列,建立 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 保护现有的土壤资源。
4.1.3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 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碎变成大小不等 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 性质,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 1、母质的类型
2、母质对土壤的作用
(1)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 (2)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对所形成的土壤 的性质有重大的影响。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一、红 壤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 带广大地山丘陵地区。包括: 江西、湖南西省的大部分,云南、广东、广西、福建 等省区北部,贵州、四川、湖北、陕西、浙江、安徽等省 的南部。 红壤的基本性质: 1、粘粒多而品质差 2、养分贫乏,酸度高(pH5.0—6.0)
3、土层厚而耕层浅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铁铝土淋溶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铁铝土淋溶土

2.土壤旳理化性质 质地:酸性岩浆岩母质发育旳土壤,质地较轻,第 四纪红土母质发育者较为粘重; 粘粒硅铝率: ; 粘粒矿物:以高岭石和埃洛石为主,常有少许旳三 水铝石; 有机质:表层为17.8g/kg ;
土壤腐殖质:HA/FA不大于0.5; 全氮: 0.87g/kg; 酸度: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pH为; CEC和BS: CEC低,互换性盐基总量也低。盐基呈 高度不饱和状态,盐基饱和度多低于30%.
三、基本成土过程
(一)脱硅富铝化过程
(二)强烈旳生物富集过程
四、砖红壤
(一)分布 主要分布在广东雷州半岛、海南、滇南及台南
等地,大致在北纬220以南。
(二)成土条件
气候: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季节变化明显。
年均温22~25℃,最冷月(1月)均温>18℃,≥10℃积 温7500~9500℃;年降水量一般为1500~2023mm,夏季雨 量集中,冬季少雨多雾,季节分配不均。
6、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前者漂洗为主,兼有灰化,后者以酸性淋溶 为主,薄弱灰化和漂洗。
7、灰化土
灰化过程为主,兼有一定漂洗作用。
三、黄棕壤
(一)分布
属于红黄壤与棕壤之间旳过渡性土壤。分布范围是 :北起秦岭、淮河,南至大巴山和长江,西至青 藏高原边沿,东抵沿海。
长江中下游旳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旳低山丘陵区 别布较集中。在南方诸省区旳山地垂直带谱中亦 有分布。
皮栎、麻栎等,常绿树为耐寒旳石栎、冬青、水青 树等,还有马尾松、杉木等亚热带针叶林。
地形:多低山、丘陵区
全磷量较低,盐基元素大量淋失,钙、钠只有 痕迹,镁、钾也不多。
(四)赤红壤旳分类 赤红壤划分为赤红攘、黄色赤红壤和赤红壤性
土3个亚类。

中国的土壤

中国的土壤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

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

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

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

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

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

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C,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

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

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

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衡气温为23~26℃,年平衡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剧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远,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衡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年平衡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大凡特征→有机质来源丰盛,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平均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衡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大凡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爽干旱,年平衡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质地、水分状况、酸碱度、肥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沙粒和细粒的粘土组成,呈黄色。

黄土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肥力较高。

2.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呈红色。

它主要由铁氧化物和含铝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红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作物。

3. 灰褐土:灰褐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主要由深灰色的粉砂、砂和少量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灰褐土肥力一般,适合种植农作物。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呈棕色。

它主要由深褐色的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棕壤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5.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北沿海地区,呈黑色。

它主要由有机质和淤泥组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保水性。

湿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中国还有其他土壤类型,如盐碱土、沙质土、石质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

我国土壤分类与代码excel一、背景介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壤类型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的规定,我国的土壤主要分为石漠化土壤、盐碱土壤、红壤、黄壤、棕壤、草甸土壤、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多种类型。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对土壤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

对土壤进行代码化处理,能够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管理和信息检索,提高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我国土壤分类体系1. 石漠化土壤石漠化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内蒙古几大戈壁荒漠地带,土地质量差,容易形成石漠化地区。

2. 盐碱土壤盐碱土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受到干旱、人为开垦和水盐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变成了盐碱地。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土壤。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4.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我国主要的农田土壤类型。

5. 棕壤棕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

棕壤呈酸性,土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6. 草甸土壤草甸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适合生长草原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土壤类型。

7.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土壤资源流失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和风蚀两种类型。

8.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生活垃圾的堆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土壤分类代码excel制作方法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分类系统》,首先将各类土壤的名称和代码进行整理,在excel中创建一个土壤分类代码的表格。

2. 在表格中加入各类土壤的名称和对应的代码,确保名称和代码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

3. 在表格中添加分类字段,将不同类型的土壤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方便后续的查询和管理。

4. 在表格中添加描述字段,对各类土壤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分布区域、适合种植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等,以便对土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整理]中国土壤类型

[整理]中国土壤类型

中国土壤类型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1.砖红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是我国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能发育于任何母质上。

基本特征: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盐基高度不饱和,呈强酸性。

2.赤红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南亚热带,是砖红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壤。

基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 红壤、黄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于中亚热带条件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烈的脱硅富铁铝作用下形成的。

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均可发育。

基本特征:粘粒多,品质差,养分贫乏,酸度高,土层厚而耕层浅。

4.黄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形成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基本特征: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5.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基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6.暗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形成于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基本特征: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7.漂灰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的垂直带上部,形成于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的条件下基本特征:土壤酸性强和有效养分少8.黑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基本特征: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灰褐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山西的五台山、吕梁山,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形成于温带山地旱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基本特征:土层薄,坡度大,石块多栗钙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所造成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矿物风化及粘粒的形成基本特征:殖质含量比黑土少,是比较肥沃的土壤棕钙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形成于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石灰质、石膏和易溶盐类的淋溶与淀积基本特征:旱化,生物量低,有机质含量低;钙积作用强灰漠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的西北角基本特征:土壤的砾质化程度很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六)、暗棕壤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七)、寒棕壤(漂灰土)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

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

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八)、褐土Ⅰ、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Ⅲ、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

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九)、黑钙土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Ⅱ、形成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

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十)、栗钙土Ⅰ、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Ⅱ、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

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

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十一)、棕钙土Ⅰ、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Ⅱ、形成条件→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

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

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Ⅲ、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十二)、黑垆土Ⅰ、分布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由黄土母质形成。

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Ⅲ、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

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十三)、荒漠土Ⅰ、分布地区→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Ⅱ、形成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

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Ⅲ、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十四)、高山草甸土Ⅰ、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Ⅱ、形成条件→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高山草甸植被。

Ⅲ、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

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十五)、高山漠土Ⅰ、分布地区→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Ⅱ、形成条件→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

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Ⅲ、一般特征→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境内土壤类型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风沙土、盐土、潮土等7个土类、19个亚类、34个土属、55个土种。

(一)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红壤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又名“赤红壤”。

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和岛屿,范围广泛,遍及各区镇,面积约37.5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

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粗骨性砖红壤性红壤、赤土3个亚类。

砖红壤性红壤在同安区有7.7万亩,可分为酸性岩赤红壤和侵蚀赤红壤两个土属,后者面积约为前者的二倍。

酸性岩赤红壤分布于莲花林场、新路、过溪、禾山、美星、美林等村的低山丘陵;厦门岛的狐尾山—仙洞山—圆山一带及岛东南何厝金山及岛南部林区200米以下低丘台地和鼓浪屿林地及大嶝三岛台地上的残丘。

侵蚀赤红壤分布于竹坝农场、竹山、古坑、黄厝、西塘、蔡宅、过溪、沙尾、大宅、吕塘、市头、瑶市、诗坂、庄安、后埔及汀溪林场等低丘台地;在集美、杏林二区分布于低丘、台地和低山下部;以及厦门岛和大嶝岛的低丘台地,海拔小于50米,如厦门岛五通角和北部钟宅岸段临岸海蚀红土台地,及大嶝岛北—北东岸段海蚀红土台地。

粗骨性砖红壤性红壤,是一种成土历史较短的幼年土壤。

分布于同安县的新店香山一带和洪前村、马巷朱坑村、内厝从黄厝到官路村沿山一带,新圩桂林、东陵、三秀山农场、五显四林、汀溪红卫、莲花瑶市、新店西塘、溪林和西柯美人山南面山麓一带,及凤南农场、白沙仑农场的部分低丘坡脊部。

在厦门岛及周边小岛上亦有分布,如万石山、曾山至上里水库西南侧丘陵、虎仔山、鼓浪屿英雄山顶部、大嶝三岛侵蚀残丘坡顶及由花岗岩构成的猴屿、土屿、宝珠屿、中屿、象屿、虎屿,由酸性火成岩或陆相碎屑岩构成的小岛,如钱屿、大屿、火烧屿、大兔屿、小兔屿、白兔屿等。

赤土是由砖红壤性红壤经人工开垦、旱耕熟化而成的旱作土壤。

分布在同安县的新民、五显、洪塘、新圩等镇,厦门岛的马垅、小东山、枋湖村、县后村、后坑、钟宅、五通、高林、前埔及忠仑苗圃等村台地上,大嶝的阳塘和鼓浪屿零星台地上。

集美的后溪、灌口、海沧等地的红土台地上亦有分布。

(二)红壤红壤是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主要分布在海拔200~900米的丘陵山地,面积约72.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02%。

同安县有55.41万亩,占该区土壤总面积的49.58%。

可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红土4个亚类。

红壤亚类面积最广,是发展用材林的重要基地。

分二个土属:酸性岩红壤土属分布在汀溪和莲花的低山丘陵地带,面积大;侵蚀红壤土属分布于大帽山、新圩桂林、东陵、内厝锄山、五显竹山及莲花罗溪等丘陵山地。

集美区的西部针顶尾山、天柱山等山坡亦广泛分布。

粗骨性红壤亚类主要分布于莲花上陵、澳溪、后埔、祥溪林场及新圩大帽山麓、新民西部200米以上的丘陵山地。

黄红壤亚类分布于海拔600~900米的山地,包括莲花、汀溪北部低山区。

面积较大,同安有十万余亩。

红土亚类零星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坡地,如汀溪镇和大帽山农场较多,其次是莲花和新圩镇的一部分。

(三)黄壤黄壤面积很小,约1.26万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西部海拔700~800米以上的山地。

如同安的莲花、汀溪、集美的后溪等山地。

可分为黄壤、粗壤性黄壤、黄泥土三个亚类,典型黄壤面积很小(约占本类面积1/10),主要分布在白交祠、西坑村一带。

粗骨性黄壤面积最多;黄泥土分布在莲花军营、小坪、水洋、淡溪、西坑、白交祠等村的中山坡地。

(四)潮土主要分布于同安县新民、西柯、汀溪、五显和集美区后溪等镇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层及河漫滩上,面积不大,约1.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7%,占耕地面积的2.83%。

可分为黄沙土和灰沙土两个属,后者主要分布在西柯阳曜村的溪边,面积很小,仅300多亩。

(五)海滨盐土为盐土属海积相土壤,分布在海岸带的平原海岸、港湾和海岸草木带上,面积约0.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0.075%,可分为滨海盐土和埭土两个亚类。

前者主要集中在策槽围垦地上,面积很小;厦门岛、钱屿红树林潮滩上也有。

后者分布在厦门岛、策槽围垦及大嶝围垦脱盐及旱作熟化发育的滨海盐土,土体上层已开始脱盐,只有咸土1个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