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预防PPT课件
![梅毒乙肝母婴阻断的预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3d692df90f76c660371ac3.png)
编辑版ppt
12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采用替代疗法, 但效果均不如青霉素好。
替代药物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 二甲胺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头孢三嗪(头孢曲 松)
编辑版ppt
1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疗效欠佳,伴有肝损害, 耐药
头孢曲松 生物利用度高,易于进入各种组 织和器官内,特别是对脑脊液(CSF)的穿 透性较强,半衰期长,美国CDC 已推荐为 梅毒的替代药物
编辑版ppt
20
早期先天梅毒治疗原则
症状消失,血清转阴。 当病儿内脏损害多并严重时,首先立足于
抢救生命,小心谨慎地进行治疗,避免发 生严重的吉海反应。
编辑版ppt
21
早期先天梅毒治疗
脑脊液异常者
– 水剂青霉素G: – 苄星青霉素G 5万单位/kg/d, 1次,分两侧,肌注。
出 生七日以内新生儿注5万单位/kg/次,q12h 静 滴,连续10-14天。
非TP抗原血清试验应每隔2~3个月重复检 测直至其转阴或下降≥4倍为止。如果其滴 度在6~12个月保持不变甚至上升,则必须 对患儿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给予重新评 价(包括脑脊液检查),并给予青霉素G 10天 一疗程的方案。
编辑版ppt
37
乙肝的母婴阻断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 李潇
编辑版ppt
38
先天梅毒:1996年美国30/10万,非洲1~3%初生儿和小于6 月龄儿梅毒血清学阳性或先天梅毒体征。
1991年梅毒全国报告1870例,1993年后增幅大,年均增长 83%;1999年报告80406例,是1993年的40倍;2006年全国 梅毒首次超过淋病;2007年全国梅毒报告225601例,较 2006年上升21019%,尤其是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 ppt课件
![乙肝病毒母婴阻断指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4b8e28a6c30c2259019e7a.png)
Hale Waihona Puke 四、HBV母婴传播的预防• 1.足月新生儿的HBV预防:孕妇HBsAg阴性 时,无论HBV相关抗体如何,新生儿按“0、 1、6个月”方案接种疫苗,不必使用HlBIG。 见表2。
ppt课件
21
ppt课件
22
• 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 阴性,新生儿必须及时注射HBIG和全程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0、1、6个月3针方案)。 HBIG需要在出生后12 h内(理论上越早越好) 使用,其有效成分是抗-HBs,肌内注射后 15~30 min即开始发挥作用,保护性抗 _HBs至少可以维持42~63 d,此时体内已 主动产生抗-HBs,故无需第2次注射HBIG。 如果孕妇HBsAg结果不明,有条件者最好给 新生儿注射HBIG。
ppt课件
28
• 4.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随访:健康孕妇的 新生儿,无需定期检查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随访乙型肝炎血 清学标志物,且选择适当时间,目的在于明确 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HBV感染,以及是否 需要加强免疫。 •
ppt课件
29
• 检测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和HBeAg, 阴性也不能排除母婴传播,因为HBV感染的潜 伏期较长;阳性也不能确诊宫内感染或围产期 感染,因为HBsAg、HBeAg以及相关抗体可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此外,新生儿接种疫苗后2~3 周内也可出现血清HBsAg阳性[23]。因此,对 无肝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建议在6月龄前检测 HBV血清标志物。
ppt课件 15
• 以下因素也是孕妇抗HBV治疗需要慎重的理 由:(1)核苷(酸)类似物不能清除病毒,停 用后病毒将回复到原有水平,甚至更高, 甚至诱发严重肝功能损害;(2)长期服药, 会加重经济负担,且使病毒变异而产生耐 药以及其他副作用;(3)85%~95%的HBeAg 阳性孕妇即使不抗HBV治疗,其新生儿经正 规预防后也可得到保护;(4)抗HBV治疗通 常从孕中、晚期开始,对孕早中期的宫内 感染无效。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传播预防教材教学课件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传播预防教材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dfe9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d.png)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阻断技术不断创新
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有 望出现更加高效、安全的阻断乙 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新技术和
方法。
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公众对乙型肝炎认知度的提 高和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未来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工 作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普及
和推广。
多学科协作加强
未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 播的工作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之间 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乙 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
04 疫苗接种在阻断母婴传播 中应用
疫苗接种重要性及原理
重要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 最有效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母婴传播 的风险。
原理
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特 异性抗体,从而有效防止乙型肝炎病 毒的感染和传播。
防控体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主要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消化道症状轻, 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表面抗体、e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
包括HBV DNA定性和定量 检测,用于判断病毒复制 情况。
肝组织活检
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进 行病理学检查,可判断肝 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
方法比较
各种阻断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应根 据孕妇的具体情况、病毒载量、肝 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
的阻断方法。
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01
孕妇应在怀孕早期进行 HBV筛查,以便及时发现 并采取措施阻断母婴传播 。
02
阻断措施的实施应在专 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ppt课件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63ebc019e8b8f67d1cb914.png)
母婴传播机制及其危险因素
生产时HBV母婴传播的风险包括婴儿暴露于宫颈分泌物及产妇的血液中。 经胎盘的传播(宫内传播)也是导致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之一,因 为即使新生儿接受了免疫接种也不能阻止这部分感染发生。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Wong S, Chan LY, Yu V, et al. Hepatitis B carrier and perinatal outcome in singleton pregnancy. Am J Perinatol 1999; 16:485–8及围生 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有升高的 趋势,但妊娠期间HBV的病毒复制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0.0650
0.3079 0.0325 0.2797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母婴传播机制及其危险因素
目前大家公认多数的围产期母婴传播均发生在出生或邻近出生时期,而 新生儿接受疫苗接种阻止了80-95%的母婴传播。
Xu DZ, Yan YP, Choi BC, et al.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 case– control study. J Med Virol 2002; 67: 20–6.
乙肝的母婴传播的阻断北京地坛医院课件
![乙肝的母婴传播的阻断北京地坛医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645d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e.png)
预防接种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和易感人群的疫 苗接种率。
监测与评估
建立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 了解阻断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政策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 支持。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形成全社 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分娩方式选择
对于HBsAg阳性的 孕妇,建议采取剖宫 产方式分娩,以降低 新生儿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 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 白。
母乳喂养
鼓励HBsAg阴性的 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HBsAg阳性的母亲 如需母乳喂养,应确 保乳头无破损。
随访监测
定期监测新生儿乙肝 病毒感染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有望应用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通过 修改病毒基因或增强宿主免疫反应来降低病毒复制和传播。
新型疫苗
研发针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特异性疫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 率。
提高公众认知和预防意识
健康教育
加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 众对乙肝预防和母婴传播阻断的认识。
包括妇产科、儿科、感染科等。
宣传教育
加强对孕妇和家庭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认
知和重视程度。
持续改进
根据实践经验和学术进展,不断 优化阻断流程和技术,提高阻断
效果。
PART 04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未来 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新型抗病毒药物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未来可能出现更高效、副作用更小的 药物,用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和易感人群的疫 苗接种率。
监测与评估
建立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 了解阻断效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政策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投入,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 支持。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形成全社 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分娩方式选择
对于HBsAg阳性的 孕妇,建议采取剖宫 产方式分娩,以降低 新生儿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24小 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 白。
母乳喂养
鼓励HBsAg阴性的 母亲进行母乳喂养, HBsAg阳性的母亲 如需母乳喂养,应确 保乳头无破损。
随访监测
定期监测新生儿乙肝 病毒感染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有望应用于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通过 修改病毒基因或增强宿主免疫反应来降低病毒复制和传播。
新型疫苗
研发针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特异性疫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 率。
提高公众认知和预防意识
健康教育
加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 众对乙肝预防和母婴传播阻断的认识。
包括妇产科、儿科、感染科等。
宣传教育
加强对孕妇和家庭的宣传教育, 提高其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认
知和重视程度。
持续改进
根据实践经验和学术进展,不断 优化阻断流程和技术,提高阻断
效果。
PART 04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未来 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新型抗病毒药物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未来可能出现更高效、副作用更小的 药物,用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课件
![《乙肝母婴阻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0e51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5.png)
乙肝疫苗接种计划
新生儿乙肝疫苗
建议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 并按照计划接种相关剂次。
成人乙肝疫苗
成年人应接种乙肝疫苗,特 别是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 员、性接触伴侣等。
疫苗接种时间表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制 定相应的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表,确保接种效果。
乙肝妊娠阻断策略
1
对乙肝阳性孕妇的抗病毒治疗
《乙肝母婴阻断》课件
乙肝病毒是一种影响全球许多人的传染病。本课件将介绍乙肝病毒的特点以 及其对婴幼儿的传播风险。
乙肝病毒简介
乙肝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传播的病毒。它可以导致肝炎和慢 性肝病,甚至肝癌。了解乙肝病毒的特点对于预防传播至关重要。
乙肝母婴传播风险
乙肝母婴传播是指妇女将乙肝病毒传递给胎儿或新生儿的过程。这种传播途 径是婴幼儿乙肝感染的主要来源,在没有阻断措施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风险。2对来自乙肝阳性的孕妇,采取抗病毒治疗
等措施,以降低胎儿感染风险。
3
孕妇筛查和咨询
孕妇应接受乙肝病毒筛查,并获得关于 乙肝母婴阻断措施的咨询和指导。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对于乙肝阳性孕妇生下的新生儿,及时 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乙肝传播。
乙肝婴儿追踪与治疗
对于乙肝感染的婴儿,应进行定期复查和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治疗和干预,以减少肝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和建议
乙肝母婴预防和阻断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乙肝母婴传播风险。建议加强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并积极推广相 关的预防措施和疫苗接种计划。
乙肝母婴阻断措施
1
授乳和产妇抗病毒治疗
通过对乙肝病毒感染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婴儿出生后的早期授乳,可有效减 少乙肝母婴传播风险。
艾梅乙母婴阻断儿童部分PPT课件
![艾梅乙母婴阻断儿童部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a554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5.png)
艾梅乙母婴阻断预防艾滋病、 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干预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整合服务流程(儿童部分)
针对婴儿的服务都在妈妈产后: 儿童预防性治疗,定期随访检测,先天梅毒治疗 儿童注射HBIG及接种乙肝疫苗 常规儿童保健服务,关怀支持服务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进行婴儿感染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 射,连续10~14日。
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 治疗疗程。
3.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
1、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养停止后1周。
母乳 喂养 咨询 指导
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 杜绝--------混合喂养
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早期诊断、检测和随访
满1、3、6、9、12、18月龄:纳入高危管理,进 行随访、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
出生后6周、3个月:采集血标本,进行早期诊断。
(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 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
(3)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 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
(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 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 试验阳性;
养停止后1周。
婴儿抗病毒用药方案
婴儿预防用药建议剂量:齐多夫定(AZT) ≥2500g:AZT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 <2500g且≥2000g:AZT 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2次 <2000g:AZT 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 用药时间:母亲孕期即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药至出生后4~6周; 母亲产时或者产后才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用6~12周。 母亲哺乳期未应用抗病毒药物,则婴儿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母乳喂
干预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整合服务流程(儿童部分)
针对婴儿的服务都在妈妈产后: 儿童预防性治疗,定期随访检测,先天梅毒治疗 儿童注射HBIG及接种乙肝疫苗 常规儿童保健服务,关怀支持服务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进行婴儿感染早
(2)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 射,连续10~14日。
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 治疗疗程。
3. 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儿童部分)
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
1、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养停止后1周。
母乳 喂养 咨询 指导
提倡--------人工喂养 避免--------母乳喂养 杜绝--------混合喂养
儿童艾滋病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早期诊断、检测和随访
满1、3、6、9、12、18月龄:纳入高危管理,进 行随访、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感染症状出现。
出生后6周、3个月:采集血标本,进行早期诊断。
(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 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
(3)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 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
(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 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 试验阳性;
养停止后1周。
婴儿抗病毒用药方案
婴儿预防用药建议剂量:齐多夫定(AZT) ≥2500g:AZT 15mg(即混悬液1.5ml),每天2次 <2500g且≥2000g:AZT 10mg(即混悬液1.0ml),每天2次 <2000g:AZT 2mg/kg(即混悬液0.2ml/kg),每天2次 用药时间:母亲孕期即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药至出生后4~6周; 母亲产时或者产后才开始用药者,婴儿应服用6~12周。 母亲哺乳期未应用抗病毒药物,则婴儿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母乳喂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策略解读PPT课件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策略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acb949ce2f0066f433223a.png)
14
4.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 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 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 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 触不会传染HBV。 5.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 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15
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宿主和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 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 时期感染HBV者中, 分 别有90% 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 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我国HBV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 染。
产程血源传播: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 伤或胎盘剥离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 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进入胎儿体内,这一过 程感染的可能最大,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也含 有病毒可以传播。
产后水平传播: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 乳喂养。
染HBV 的危险性增高。
24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 除期,年发生率约2%~15%。 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约有0.5%~1.0% 发生HBsAg清除。 有研究显示,HBsAg消失10年后,约14%的患 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cccDNA。HBsAg消失时 患者超过50岁,或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或合 并HCV或HDV感染者,尽管发展为HCC的概率 低,但仍可能发生。
18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 为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 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 期和再活动期。
19
1. 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和HBeAg 阳性,HBVDNA水平高(通常> 200 000 IU/ml),ALT正常,肝组织学无 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 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4.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 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 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 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 触不会传染HBV。 5.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 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15
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毒、宿主和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 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产期和婴幼儿 时期感染HBV者中, 分 别有90% 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 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我国HBV感染者多为围产期或婴幼儿时期感 染。
产程血源传播: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 伤或胎盘剥离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 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进入胎儿体内,这一过 程感染的可能最大,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也含 有病毒可以传播。
产后水平传播: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母 乳喂养。
染HBV 的危险性增高。
24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 除期,年发生率约2%~15%。 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约有0.5%~1.0% 发生HBsAg清除。 有研究显示,HBsAg消失10年后,约14%的患 者肝脏中仍可检测出cccDNA。HBsAg消失时 患者超过50岁,或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或合 并HCV或HDV感染者,尽管发展为HCC的概率 低,但仍可能发生。
18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 为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 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 期和再活动期。
19
1. 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和HBeAg 阳性,HBVDNA水平高(通常> 200 000 IU/ml),ALT正常,肝组织学无 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 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 PPT课件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c5b94cf18583d04864594a.png)
HBIG不能抑制HBV复制。
HBIG成分
利用自然感染HBV后产生的抗-HBs 或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的个体之 血浆制备而成的,针对HBV的特异性被 动免疫制剂。
HBIG使用禁忌症
禁忌症:超敏性体质,IgA缺乏 使用后6周-3个月内可降低减毒活疫苗的作
用: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 炎疫苗、水痘疫苗
HBe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 危险性70%-90%, HBeAg阴性HBsAg 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危险性 5%-20%。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慢性化。年龄越小,
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围产期 80% 持续性携带,幼儿期 (1-4岁) 30%50%,正常成人 5%以下。
抗HBe阳性,感染恢复期,传染性低,病情趋 于稳定。
HBV DNA阳性,HBV复制,有传染性 HBeAg阴性,HBV DNA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HBsAg阳性 / HBeAg阳性 HBVDNA阳性 无乙型肝炎临床表现 70-80%肝病理有病变,多为非特异
性病变和轻度病变,20%轻、重肝炎,肝硬 化;仅10%肝组织正常。
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经乙肝免疫球 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第1年 抗-HBs阳性率为74.4%,第6 年抗-HBs阳性 率为66.0%。
HBV疫苗的长期效果
疫苗接种后存在免疫记忆,暴露HBV后可产 生回忆性抗-HBs应答
对疫苗有应答者中很少有HBV慢性感染
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和加强免疫问题
母亲HBV感染状态:高水平复制 地坛医院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组HBV
DNA为7.892.12 (log) ,显著高于阻断 成功组 (6.143.42)(t=2.13,p=0.034)。 母亲 HBVDNA>1000MEg时,有25%40%的阻断失败
HBIG成分
利用自然感染HBV后产生的抗-HBs 或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的个体之 血浆制备而成的,针对HBV的特异性被 动免疫制剂。
HBIG使用禁忌症
禁忌症:超敏性体质,IgA缺乏 使用后6周-3个月内可降低减毒活疫苗的作
用: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 炎疫苗、水痘疫苗
HBe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 危险性70%-90%, HBeAg阴性HBsAg 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危险性 5%-20%。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慢性化。年龄越小,
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围产期 80% 持续性携带,幼儿期 (1-4岁) 30%50%,正常成人 5%以下。
抗HBe阳性,感染恢复期,传染性低,病情趋 于稳定。
HBV DNA阳性,HBV复制,有传染性 HBeAg阴性,HBV DNA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HBsAg阳性 / HBeAg阳性 HBVDNA阳性 无乙型肝炎临床表现 70-80%肝病理有病变,多为非特异
性病变和轻度病变,20%轻、重肝炎,肝硬 化;仅10%肝组织正常。
母亲HBeAg阳性的新生儿经乙肝免疫球 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第1年 抗-HBs阳性率为74.4%,第6 年抗-HBs阳性 率为66.0%。
HBV疫苗的长期效果
疫苗接种后存在免疫记忆,暴露HBV后可产 生回忆性抗-HBs应答
对疫苗有应答者中很少有HBV慢性感染
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和加强免疫问题
母亲HBV感染状态:高水平复制 地坛医院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组HBV
DNA为7.892.12 (log) ,显著高于阻断 成功组 (6.143.42)(t=2.13,p=0.034)。 母亲 HBVDNA>1000MEg时,有25%40%的阻断失败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ppt
![《乙肝母婴阻断》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c8925ca98271fe910ef9f2.png)
(四)出生后感染
• 新生儿接受乙肝母亲的母乳喂养及与患者 密切接触而受染。
二疫接种 • 夫妇一方HBV阳性,另一方检查乙肝标记
物,全部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以0、1、6 方案接种,接种剂量20µg乙肝酵母重组疫 苗,未产生抗体前,应用避孕套避免交叉感 染。鉴于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每个人 都处于感染乙肝的危险之中,提倡对 HBsAg阴性的尚未产生HBsAb者进行接种。
传播方式:
•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 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产期传播是母 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在我国人 群中约30%~5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 由母婴围产期传播引起的。
• 在围产期感染HBV的新生儿,有90%将发 展成慢性感染 (Ⅰ)。而这些慢性感染者约 25%在成年时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Ⅱ2)。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围生期工作的 一个重要方面。
3.尽早联合免疫
• (1)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 (2)乙肝疫苗接种
• 4.检测新生儿HBsAg • 5..关于母乳喂养 • 产后检测母乳HBV-DNA,了解乳汁的传染
性的大小
• 6.随访
(三)出生后阻断
• 国内外均有报道,剖宫产对降低HBV母婴 传播感染率的效果优于经阴道分娩;但也 有学者曾对HBV感染的孕妇所生新生儿随 访12个月,分析经阴道分娩、剖宫产、产 钳助产的三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较 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不过,鉴于 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某些产科操 作(例如胎头吸引器)对胎儿皮肤产生微 创,将增加被HBV感染的风险
(3)抗病毒治疗
• 有学者主张给HBVDNA高载量的孕妇使用 拉米夫丁,以此来降低孕妇HBVDNA载量, 减少宫内感染,目前已见小样本的报道。 作者认为孕期使用拉米夫定安全性良好, 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和出生时状态无影响; 对于HBVDNA水平较高妊娠妇女应用拉米 夫定降低病毒载量后,减少了婴儿免疫失 败发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4岁 2.42%
15-59岁 8.57%
1992年以来儿童HBV感染者减少1900万
乙肝母婴阻断
3
WHO 2001年指南指出HBsAg携带者中90% 是围产期感染。
HBeAg阳性母亲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危 险性70%-90%,HBeAg阴性HBsAg阳性母亲 在围产期传染给新生儿的危险性5%-20%。
肝硬化 年发生率2.1% HCC 年发生率2%-3% HBV携带者发生HCC 10倍
乙肝母婴阻断
8
三、血清中乙肝标记物
HBsAg阳性,目前感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抗HBs阳性,曾感染或免疫,保护性抗体。 抗HBc阳性,曾感染,病情趋于稳定。 HBeAg阳性,HBV复制,传染性强,转为慢性肝炎者多。 抗HBe阳性,感染恢复期,传染性低,病情趋于稳定。
国产乙肝酵母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率达 到80.56%-92.59% (87.8%)
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产 生的血清免疫效价最好,能较好地阻断 HBV的母25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随时间的推移, 抗HBs可阴转,但仍具有对HBsAg的特异 性免疫回忆反应,是再感染的有力免疫屏 障。
为7.89±2.12 (log) ,显著高于阻断成功组 (6.14±3.42)(t=2.13,p=0.034)。 母亲HBVDNA>1000MEg时,有25%-40%的阻 断失败
乙肝母婴阻断
17
五、HBV的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的重点时期:围生期是乙肝母 婴传播的主要时期 胎婴儿感染率在妊娠早、中期约为 5%,妊娠晚期及分娩时为25%~76%。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的预防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乙肝母婴阻断
1
一、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 4亿
HBsAg(+)率<2%
2%-8%
>8%
1992年
低度流行区 中低度流行 高低度流行区
9.75%
乙肝母婴阻断
2
中国卫生部 2008
2006年1-59岁 9.75%1992 降至7.18%
1-4 岁 0.96%
70-80%肝病理有病变,多为非特异 性病变和轻度病变,20%轻、重肝炎, 肝硬化;仅10%肝组织正常。
乙肝母婴阻断
13
四、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性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
14
母婴的传播途径 : 宫内传播 产时传播 产后及水平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
15
母婴的传播途径
血源性:胎盘渗透 发生率妊娠头6个月内约为 5%,后3个月及近分娩时为25%~76%。
在婴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阶段,免疫系统发 育不完善,受到病毒感染时,不能有效地识别 和清除病毒,形成免疫耐受状态,导致感染的 慢性化
乙肝母婴阻断
6
HBV感染持续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
乙肝母婴阻断
7
婴幼儿感染HBV → 慢性HBV携带→ 免疫 耐受状态减轻或消失→ 反复免疫清除期、 再活动期→ 慢性乙肝
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按程序 (0、 1、6)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大腿前部外侧肌肉
乙肝母婴阻断
22
CHO苗 重组CHO细胞技术为我国专有技 术,用我国乙肝病毒流行株adr亚型的 HBsAg基因
酵母苗 酵母技术系美国默克公司技术转 让,流行株为adw亚型
乙肝母婴阻断
23
母婴传播阻断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重 组酵母乙肝疫苗产生细胞免疫较早。
早期流产而保胎成功的HBsAg携带者母亲对 胎儿的感染高于无流产者。
细胞源性:胎盘感染---蜕膜细胞到绒毛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 生殖细胞感染
卵泡和精细胞中可检出HBVDNA
乙肝母婴阻断
16
影响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
母亲HBV感染状态:高水平复制 地坛医院乙肝母婴阻断失败组HBV DNA
乙肝母婴阻断
18
世界卫生组织
1991年提出全球儿童应接受乙肝疫苗注射。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提议1997年前各国把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扩大计划。 1999年全球有超过90个国家把乙肝疫苗纳
入本国的免疫计划。
乙肝母婴阻断
19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确定将普及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作为我国控制乙肝流行的主 要策略。
乙肝母婴阻断
9
HBV DNA阳性,HBV复制,有传染性 HBeAg阳性,HBV DNA阳性 HBeAg阴性,HBV DNA阳性 HBV前c区变异或基本c区启动子变异
乙肝母婴阻断
10
我国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占21%, 血清HBV阳性率40%。
肝脏严重炎症的组织学活动指数评分 58.1% 46.0% ,严重纤维化45.3% 27.9%
乙肝母婴阻断
4
二、HBV母婴垂直传播 通过孕育的过程,携带HBV的女性将HBV传
播给子女。主要包括宫前感染(相关研究甚少, 尚不能确证)、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 染
成为人群中新一轮的HBV储存库和传染源。 目前由此导致的慢性HBV感染无法根治
乙肝母婴阻断
5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慢性化。年龄越小, 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围产期 80%持续性 携带,幼儿期 (1-4岁)30%-50%,正常成人 5%以下。
新生儿及婴儿期 新生儿0、1、6月 可有效、长期预防HBV传播
乙肝母婴阻断
20
中华肝病学会05年12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慢性HBsAg阳性携带母亲的新生儿 非活动性HBV携带母亲的新生儿
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母婴阻断
21
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HBIG,剂量应 ≥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10μg重组 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 乙型肝炎疫苗
平均9年随访,肝硬化发生率23% 肝癌 发生率4.4%
乙肝母婴阻断
11
HBeAg阴性不表示HBV低复制和肝组织 炎症的静止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世界增加 趋势
乙肝母婴阻断
12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HBsAg阳性/ HBeAg阳性
HBVDNA阳性
1 年内随访3 次以上,ALT 和AST 正 常,肝组织学检查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可受益终生。
乙肝母婴阻断
26
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 个月接种(1~2月龄);第3针在第1针接种 后6个月(5~8月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