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货币供给-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蒋先玲 货币金融学 手打复习提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蒋先玲 货币金融学 手打复习提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M1=M0+活期存款、广义M2=M1+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M3=M2+非银行机构存款平行本位制:指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国家对金银的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自发形成。

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

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三,二者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格雷欣法则:当金币与银币的法定价格与金、银的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实际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会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银币会充斥市场,继续充当货币。

跛行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能,只能以固定比例兑换金币的一种货币制度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

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币不可以。

金币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一种金本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的本位制,又称“富人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一种本位制。

第二章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款等形式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具体方式很多,如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及补偿贸易等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受商品资本规模的限制2.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只能从生产者向需求者提供3.存在着分散化的弊端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2.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银行信用的优点:1.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汇票: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汇票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

蒋先玲版金融学期末重点整理

蒋先玲版金融学期末重点整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简答:1、货币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②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货币执行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④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转移⑤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简答:2、货币制度的要素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论述:1、货币的本质(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出现了以后,整个商品界分离为商品和货币两极,货币成了价值实体,是价值的象征,所以它成为了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同时它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是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社会劳动的象征,某个商品能换回多少货币,表明了这个商品包含了多少社会劳动以及该商品在整个社会商品中的构成情况。

(3)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物的交换,同时又是人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劳动,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导致人们获得商品与货币的方式不同,人的地位也不同,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论述:2 、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的货币。

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

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

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金属货币逐渐以贵金属为主。

如黄金和白银。

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适合充当货币。

(3)纸币,是指以纸质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

货币金融学:第十一章 货币供给

货币金融学:第十一章 货币供给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通常并不相同,这部分对K的影响,可以看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 步提高。
K=1/(rd+c+e+rt〃t)
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的缩减过程 银行系统派生存款倍数创造机制在相反方向上也是适用的,派生 存款的减少是呈倍数消减的。
CONTENTS
03 货
Part Three
币 供 给 决 定 因 素
原始存款基础上出现派生存款,核心意义就在于存款货币的创造。
存款准备金
假设: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为零;客户资金全部 由银行结算,没有提现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存款创造过程
银行 A B C D E …… 合计 支票存款增加额 10000 8000 6400 5120 4096 …… 50000 贷款增加额 8000 6400 5120 4096 3276.8 …… 40000 准备金增加额 2000 1600 1280 1024 819.2 …… 10000
货比供给机制原理
•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货币供给机制是通过提供基础货币来发挥作 用
•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C)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R)之和,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 基础货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论存款提现还是现金存入银行,基础货 币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Mb=C+R
2015/8/13
复习思考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的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 影响货币乘数的? 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怎样理解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商业银
谢谢!
2015/8/13
银行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最大扩张倍数被 称为存款乘数,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它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倒 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考研(蒋先玲)《货币银行学》辅导讲义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流通手段:(基本)或交易媒介,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或媒介。

价值储藏:(派生)交易媒介延伸而来,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派生)延期付款时,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

2.货币制度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1.平行本位制: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实际价值任意流通。

各国比价不同(由市场决定),导致该制度解体。

2.双本位制:金银两种本位币按法定比价流通,“劣币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实际价格(市价)高于法定比价的货币会逐渐退出流通。

3.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可,金币银币兑换比价固定。

银币降为附属,向金本位制过渡。

3)金本位制:1.金币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

2.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上不铸造流通金币,而由央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只有央行才能输入输出黄金。

满足一定数额后可兑换黄金,“富人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类似金块,银行券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

实际上是使本国货币依附在外国货币上。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切断纸币与黄金联系,强制流通,纸币本位制又称管理本位制。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大纲无要求。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三种利率决定理论,见习题册。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1.现代银行业诞生标志:1694年英国成立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现代银行职能: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创造信用,提供金融服务。

2.金融机构体系构成1)中央银行:即货币当局,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

我国的央行:成立于1948年12月的中国人民银行。

美联储: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2)存款型银行金融机构1.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提供支付清算服务,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第11章货币供给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第11章货币供给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 第十一章 货币供给课次 第12次-第13次授课方式讲授课时安排第12教学周-第13教学周,共4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货币供给的概念2理解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和模型3.掌握基础货币的概念与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方法。

4.掌握货币乘数的概念、公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原理和模型。

2.货币乘数的概念、公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 案例导入:2013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全球第一2015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运用基础货币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重点,形成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系统。

货币供给量指某一时点上,一国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通货)与存款货币的总和。

(存量)现金是中央银行对其持有人的负债; 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其持有人的负债。

货币供给量反映了某一时点上,由银行体系向社会提供的债务总量,表现为银行体系向全社会提供的信贷总量。

二、货币存量的几个层次(教材14页)如果有人告诉你,当你将一元钱现金存入银行后,会引起数倍的银行存款增加,你也许会感到惊讶。

但这却是货币银行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存款货币创造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讲授法一、存款货币创造的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吸收到的存款,并不需要为此保留等额的现金,而是按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其余部分可以发放贷款或投资,并由此形成多倍的存款创造。

几个关键概念存款准备金目的:用于存款人的提现或合理的贷款要求。

保存形式:库存现金或中央银行存款。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章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章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内容
(一)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1.规定货币币材——首要步骤
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国家对币材的选择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发展的制约。
2.确定货币单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
我国现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
2.货币职能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3.什么是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金本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5.不兑现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图示教学
因此,在货币金融学中,研究和考查货币和货币替代品的运行规律是贯穿本学科的一根主线。
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工具,集中讨论在不断变动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般规律的学科。
其中,揭示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演绎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关系是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为信用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银行券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币流通的可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
(四)不兑现信用货币
典型的不兑现信用货币是政府纸币或称原始意义上的货币,它是指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
特征:国家信用为基础,强制流通,不可兑现
(五)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2.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24版货币金融学课件PPT蒋先玲对外经贸大学

2024版货币金融学课件PPT蒋先玲对外经贸大学
调整机制
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政策调整实现货币均衡。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原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 等。
通货紧缩
物价普遍下跌,货币购买力上升,原因包括需求减弱、供给过剩等。
影响与治理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和社会都有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政 策措施进行治理。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交易的场所,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 低等特点。
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
主要包括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货币市场的功能
为短期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平台,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短期融资需 求,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利率的种类与计算方式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简单利率、复利
3
利率的作用
调节资金供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节宏观经 济运行
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利率的决定因素
01
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物价变动幅度、国际经济环境
利率的影响因素
02
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国际因素
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03
投资、消费、储蓄、汇率等方面
的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 行的信贷扩张能力。
再贴现政策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 获得资金的成本和数量。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调节市场货币 供应量。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利率渠道
通过调控市场利率,影响 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收益, 进而调节总需求。

货币金融学_蒋先玲版___货币与货币制

货币金融学_蒋先玲版___货币与货币制
❖ 外有扩展 ▪ 国际金融关系(外汇、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收 支与内外平衡)
四、教学目的
一方面,了解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 基本知识,对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 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金融活 动和金融宏观调控的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 生运用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金融问 题、进而解决现实矛盾的能力。
货币的变化
纸质 货币载体 电子质
实体货币 虚拟货币
电子货币将是货币未来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
大大缩短了信用货 币结算的时间
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大大减少了现 金和支票等信 用货币的使用
节约了货币流通费用
能力拓展
小王和小张在争论货币的内涵。小 王说货币不再是一般等价物,我们今天 用银行卡结算,它不具备价值和使用价 值。小张说货币的形态也在与时俱进, 但不管形态如何演变,起一般等价物的 作用是不变的。针对二人的争论,你的 观点是怎样的?
❖ 参考杂志: 《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结构图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的含义 货币的产生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的本质
价值标准

流通媒介
与 货 币 制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值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
币材和货单位 本位币和辅币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扩大的价值形式
➢ 此时,还未分离出一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仍 处于直接的物物交换阶段。
➢ 物物交换无法解决交换者对商品的特殊需要问题。只要交 易双方需要对方产品的时间、地点、数量上不同,商品交 换就遇到了困难,价值就难以实现。

(2021年整理)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2021年整理)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四,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商业信用规模的变化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相一致的。
(3)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在信用规模及授信方向上具有优势。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不但可以把企业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而且可以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集中起来。因此,银行信用集中与分配的资本就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现有资本,而是超出了这个范围,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同时,由于银行信用借贷的是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所以,银行信用可以通过贷款方式提供给任何一个需要的部门和企业,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授信方向上的局限性。
(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
(2)存款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存款机构发行支票,吸收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以此获得的资金进行各种贷款或购买证券。其中,商业银行是一国主要的存款机构,它主要通过吸收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并将其用于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贷款、抵押贷款及购买政府债券等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明显的特点是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其活期存款构成货币供给的重要部分,也是信用扩张的重要源泉.

货币金融学教学课件作者蒋先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货币金融学教学课件作者蒋先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不同?答:(1)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含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

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

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① 价值稳定性。

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

② 普遍接受性。

货币可用做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

③ 可分割性。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④ 易于辨认与携带。

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⑤ 供给富有弹性。

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

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2 )货币与通货的区别。

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 3 )货币与财富的区别。

蒋先玲货币金融学习题册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蒋先玲货币金融学习题册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蒋先玲货币金融学习题册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名词解释1. 通货膨胀2.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3.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5. 通货紧缩二、单项选择1. 在20世纪70年代,被用于解释西方国家经历的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的是() .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 混合型通货膨胀D. 结构型通货膨胀2. 通货膨胀可能使() 从中获益。

A. 债权人B. 债务人C. 货币财富持有者D. 固定收入人群3. 认为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家是()。

A.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 保罗·克鲁格曼C. 费兰科·莫迪利安尼D. 米尔顿·费里德曼4. 由于企业的垄断地位而产生的通货膨胀一般被称为()。

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 体制型通货膨胀C.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 结构型通货膨胀5.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类型是().A.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B. 预期型通货膨胀C.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D. 结构型通货膨胀6. “负债人越是还债,他们的债就越多”描述了通货紧缩导致的().A. 财富再分配效应B. 收入再分配效应C. 财富缩水效应D. 失业效应7. 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解决投资资金,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货币增发,将使物忻工涨,最终导致通货膨胀,这一现象被称为().A. 理性预期效应B. 价格推动效应C. 挤出效应D. 强制储蓄效应8. 以下社会主体中,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实际收人水平下降的是().A. 股票投资者B. 固定收人者C. 企业主D. 政府9.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物价水平下跌,经济收缩,此时可以通过()来稳定有效需求。

A. 调整国民预期B.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C. 增加政府支出D.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0.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派生过程,() 是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因而被称为“经济周期”通货理论。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解释下列概念:格雷欣法则。

1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答:格雷欣法则,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斥市场的现象。

性、独占性的矛盾。

.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2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主要职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1()价值尺度职能。

即货币作为测量商品和劳务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度量重量、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的工具。

用尺子来测量距离一样。

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

)流通手段职能。

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2是指货币以通货或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货币的产生,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

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3.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

答:(1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所谓双本位制,国家为金币银币规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定了固定的兑换比率,“劣币可能造成驱逐良币”现象。

(即“良币”)被收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结果,,而金与银1 15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

11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11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编著)第3版ppt课件可编辑)精选全文
(五)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 ➢保罗· 克鲁格曼提出了“激进的货币政策”主张 ①通货紧缩源于总需求不足 ②流动性陷阱是通货紧缩的必要前提 ③用通货膨胀治理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影响
正效应:持续的物价下跌和低利率使实际货币购买力提高 负面影响:
➢财富缩水效应:使微观主体的财富缩小 ➢经济衰退效应:物价持续、普遍下跌→企业利润减少→减少生产/停产→抑制经济增长 ➢财富分配效应:实际利率提高→加重还款负担→社会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转移 ➢失业效应:通货紧缩导致失业上升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 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类型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过度的工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而形成的(工会组织迫使厂商 提高工资)
➢SS表示供给曲线;D0D0、D1D1、D2D2表示不断提高的需求曲线;FF表示相对不变的总产量 线。Rin表示通货膨胀率,e表示不同水平的均衡点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长期分析
➢在离增长极限点较远时,Ms>Y*>Rin,随着Y*不断接近增长极限点,Ms>Rin>Y*,而且Y* 趋近于零增长,此时,过度需求拉动物价水平迅速上升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 2、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3、掌握通货紧缩的成因 4、描述通货紧缩的影响 5、掌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度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通常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和较明显的上涨 ➢ 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11章货币供给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精编文档).doc

第11章货币供给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精编文档).doc

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等业务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

2.几个简化的假设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组成。

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为10%(部分准备金制度)。

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漏出(非现金结算制度)。

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

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

3. 信用创造过程1)假设某人向中央银行出售证券获得$10000,并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A银行。

A银行保留10%法定准备金之后,贷给客户甲剩余$9000。

此时,A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2)客户甲将$9000全部用来购买乙的商品,乙将货款全部存入B银行。

B银行保留10%法定准备金后,贷给丁剩余的$8100。

B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3)上面的过程一直延续下去,每一位存款人都可以通过开支票进行转帐支付,因此活期存款体现的货币供给量发生了多倍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额:()()()(元))(100000%10/110000%10-1-11100000%1-110000%10-11000010%-110000+1000032=⨯=⨯=⋯⋯+⨯+⨯+⨯上表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此一扩张数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

如果以R表示原始存款,D表示存款增加总额,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有下列式子成立:drRD=三、存款乘数及修正1.简单货币乘数上式中,表示存款货币乘数,简称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即:drK1==原始存款存款总额存款乘数缺陷:商业银行不仅持有法定准备金,而且持有超额准备金。

货币金融学教案(蒋先玲版

货币金融学教案(蒋先玲版
利息的决定因素
利息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和中央银行的货币 政策等。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 律。
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
利率期限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供求关系、中央 银行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等。
03 金融机构与体系
国际储备及其管理
国际储备
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黄金和其他资 产,用于维护本国货币的汇率和应对国际支付的需要 。国际储备的充足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具有 重要意义。
国际储备管理
国际储备管理包括确定储备资产的结构、规模和运用方 式等。管理的目标是在保障经济稳定和应对国际支付需 要的同时,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金融机构的分类与功能
金融机构的分类
按照业务类型,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按照组织 形式,可分为国有、股份制、民营等 。
金融机构的功能
提供金融服务、管理金融资产、促进 资金融通等。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地位
作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等。
货币政策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起源
起源于货币兑换和保管业务,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发展为集存 款、贷款、汇兑、结算等业务于一体的特殊金融机构。
组织形式
主要有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和连锁银行制三种形式。
经营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主要业务
资产负债表
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其中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各项贷款、 证券投资等;负债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借款等;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

2024版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2024版货币金融学教案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金融学蒋先玲版•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货币供求与均衡•利率与汇率决定机制目录•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起源货币形式演变数字货币的兴起030201货币起源与发展货币职能与作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标准。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实现商品和劳务的流通。

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可以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履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货币制度演变及类型货币制度演变货币制度类型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信用货币概念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特点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概述及分类金融市场定义指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和办理各种票据及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市场分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金融市场功能聚敛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反映功能等。

金融机构体系与职能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定义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金融机构职能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创新定义金融创新内容金融监管定义金融监管目标全球化趋势科技化趋势绿色金融趋势普惠金融趋势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需求理论及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理论影响因素货币供给机制与调控手段货币供给机制调控手段货币均衡实现条件及政策含义实现条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等,即Ms=Md。

政策含义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现象分析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影响及治理措施利率与汇率决定机制利率水平决定因素及变动规律货币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国际利率水平央行货币政策汇率制度选择与调整方式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制度选择汇率调整方式利率汇率联动效应分析利率汇率联动机制利率和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完整word版)蒋先玲 货币金融学 手打复习提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蒋先玲 货币金融学 手打复习提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M1=M0+活期存款、广义M2=M1+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M3=M2+非银行机构存款平行本位制:指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国家对金银的兑换比例不加固定,而由市场自发形成。

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

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三,二者都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格雷欣法则:当金币与银币的法定价格与金、银的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实际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会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银币会充斥市场,继续充当货币。

跛行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能,只能以固定比例兑换金币的一种货币制度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

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银币不可以。

金币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一种金本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的本位制,又称“富人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一种本位制。

第二章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款等形式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具体方式很多,如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及补偿贸易等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受商品资本规模的限制2.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只能从生产者向需求者提供3.存在着分散化的弊端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2.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银行信用的优点:1.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汇票: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汇票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的票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几个简化的假设
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组成。

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为10%(部分准备金制度)。

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漏出(非现金结算制度)。

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

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

3. 信用创造过程
1)假设某人向中央银行出售证券获得$10000,并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A银行。

A银行保留10%法定准备金之后,贷给客户甲剩余$9000。

此时,A 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2)客户甲将$9000全部用来购买乙的商品,乙将货款全部存入B银行。

B银行保留10%法定准备金后,贷给丁剩余的$8100。

B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3)上面的过程一直延续下去,每一位存款人都可以通过开支票进行转帐支付,因此活期存款体现的货币供给量发生了多倍的增加。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各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减等比数列。

根据无穷递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存款增加额:
()()()(元)
)(100000%10/110000%10-1-11
100000%1-110000%10-11000010%-110000+100003
2
=⨯=⨯=⋯
⋯+⨯+⨯+⨯
上表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此一扩张数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

如果以R 表示原始存款,D 表示存款增加总额,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有下列式子成立:
d
r R D =
三、存款乘数及修正 1.简单货币乘数
上式中, 表示存款货币乘数,简称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即原
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即:
d
r K 1
=
=原始存款存款总额存款乘数
缺陷:
商业银行不仅持有法定准备金,而且持有超额准备金。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现金漏损”。

商业银行的存款不仅有活期存款,而且有定期存款。

三、制约存款创造的因素
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率(rd )
rd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反之,越大。

此时,存款乘数为:
同方向、成倍的变动,是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直接渠道。

3. 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
(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
因为: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负债+所有者权益)
所以:B=C+R=L1+L2 =(A1+A2+A3+A4+A5+A6)—(L1+L2+L3)
由等式可知:
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任何其它项目的变动都可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化。

若基础货币外的中央银行负债不变,资产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
若中央银行资产不变,基础货币外的央行负债减少将引起基础货币增加。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法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使基础货币供给增加,但是,中央银行交易的对象不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不同
(1)央行与商业银行进行证券买卖,影响银行准备金,使货币供给成倍增加
(2)向非银行公众买卖证券,影响流通中的现金,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三种情况公众把支票全部存入其他商业银行
公众把支票全额兑现
公众把支票进行部分兑现
2.贴现业务
第三节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乘数的含义
1.定义:也称货币扩张系数,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表示为货币供给总量M与基础货币B的比率,用m来表示,则有:
B
M
m=
=
=
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总量
货币乘数
则,货币供给总量M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为:
M=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m×B
2.货币乘数公式
参数假定
(1)漏现比率(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C)和活期存期的比率,即D
C
c=(2)定期存款(T)和活期存款的比率D
T
t=
(3)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为R,其中,超额准备金E和活期存款的比率为e
(4)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d
r
,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t r 并且可知B=C+R M=C+D(默认为M=M1),则B
M
m=
2.货币乘数公式
可见,货币乘数公式与前面推导出的存款乘数十分相似。

分母相同,分子更大,说明货币乘数大于存款乘数。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货币供给量的计量中不仅包括银行存款,而且也包括流通中的现金。

3.货币供给的完整模型
c
e
t
r
r
c
B
m
B
M
t
d
s+
+
+
+

=

=
1
结论:货币乘数m>1的原因在于银行准备金R具有多倍存款创造效应
三、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