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合集下载

跟上课改步伐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

跟上课改步伐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
同时 ,学 校首先确定 了以年组 为单 位促新 课程实施 的教
学 目标 。我们先后 以一 、 二年新 教材 以及 三 、 四年 级科学 课 为核心 , 开展 了多种多样 的 、 自下而 上的教研 活动 。年 组 间确立研究 内容 、上课形式 ,先是每个 人上一 节观摩 课 , 组 间互 相听评 课 , 后推 选一 名教 师在学 校 上课 。 年 然
式是学 、 、 、 、 , 议 导 练 测 五个环节 。 学 , 自学 。 到“ 即 做 五让 ” 一是 书让学生读 。 。 无论什么 学科 , 我们 始终 强调 把读 书放 在首位 , 过读 去感知 , 通 去
测, 即测查 。科学地评价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的必要
新, 勇于尝试 。
1 . 强化 学习, 变观念 转

观念 是行 动的灵魂 ,一 切先进 的教学改革 的 困难 都
是来 自旧的教 育观念 的束缚 。面对新的课 程理念 , 一线教 师正在 逐渐接 受 , 但在 教学 中 , 我们看 到有 的同志还 没有 完全 进入 到新的课程 角色 当中。表 现为对教师 的教 学行 为 、 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认识肤浅 , 学 他们认 为教师少讲 , 学 生 多动 ; 生 自学 , 学 小组讨 论 , 这就 是两个 方面 彻底转 变
维普资讯
跟上课改步伐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
闫 杰 ’ 沈世 新 2 ,
( . 阳市文圣区教师学校 , 1 辽 辽宁 辽 阳 1 0 ;2辽阳市永乐小学, 1 0 . 10 辽宁
国家 新 一轮 的基 础教 育 课 程改 革 正在 区域实 验 当
看是否 为学生提供充 足的时间保障 ; 六看是否教给学生好 的学习方法 ; 七看是否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新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策略
合作意识, 也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 内个体的优势 , 同时也能
弥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全体学生差异 的特点, 从
而实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 目标 。
61

茔 § i
从善意的谎言想开去
磊 总~ 第一
— —
读 一个有 思想 的教 师 做
李 万晨

高密市柏城镇大 吕小学,山东 高密 2 10 65 1

更新教育观念 , 关注学生发展
俗话说:观念指挥行动 。教师持有什 么样的教学观将 “ ” 直接影 响课改的效 果。因为任何一项课 改设想 , 都要靠广 大教师在 自己的教学实践 中实施和完 善, 教师 能否改变原 有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 变革早 已驾轻就熟 的教学方法 是十分重要 的。 以说, 所 要想搞课改 , 首先教师就应该彻底
说, 那么学生 的思维能力还能开发吗 ?此外开发学生的思 维, 我认 为还应该注意第二课堂 的开发 。学生只有走出去 和大 自然 、 社会广泛接触 , 才有机会获取真知灼见 , 才能在
实践 中检验理论知识是否正确 。 三、 改变学习方式, 营造学生 自主学习氛 围
更新教育观念 , 着眼于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那么 我们 如何做到更新教育观念 , 关注学生发展呢?我认为首
学生对完成学习任 务既有挑战性又充满神奇感 。 其次, 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 习也是新课改中的一种主要
学 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 了完成共同任务 , 明确的 有 责任和分工的一种学习方式 。 这种学 习方式在新课改课堂
以来教师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传授 , 忽视 了知识的形
成过程, 教师授课大多是压缩 了知识 的思维过程, 呈现给学 生的往往是问题的结论, 结果导致学生思维过程出现 断层 ,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但在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有改革意识和理念上的转变。

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经过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我以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如下的几个转变。

一、传授者向"传授、研究"者的转变。

每一个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所以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

例如:在课堂上讲课有时学生会在那窃窃私语、自由地讨论或争论不休等;在课间更是乱成一团······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研究者去弄清: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我应该如何处理?二、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写作提纲一、教师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

二、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教学行为怎样转变?1、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转变。

(1)、过去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2)、教学要把学生作为主体.(3)、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

2、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1)、统一规格的教育行不通了.(2)、承认差异性教育。

(3)、差异性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

(1)、以教师为中心的危害。

(2)、以学生为中心是课改的要求.(3)、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

4、由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1)、重视结果的危害。

(2)、学生构建知识过程的意义。

(3)、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4)、过程的重要性.5、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1)、在教学手段方面的转变。

(2)、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

(3)、在教学空间方面的转变。

6、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关系转变。

(1)、造成师生关系不良的原因。

(2)、教师角色的转变.(3)、教师应是怎样的角色。

(4)、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关系的意义。

四、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投身课改,为课改做贡献.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行为如何转变宜宾高县落润中学校杨儒龙准考证号:1501023024581599指导教师:莫华林内容提要:文章开头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为什么要转变?接着从理论和实践论述教师的行为要向六个方面转变:由重视知识的传递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视教为中心向重视学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单向教学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师的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关系转变.最后,教师教学行为要为新课程改革作贡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将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摘要】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做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同步转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法;学法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例如:我利用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通过讲海王星的发现的故事(湘教九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创设数学知识具有强大威力的问题情景。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的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实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学校教学楼的位置等),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 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

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改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把自已的真情实感充分自如的表现出来,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而就学生而言,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也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这种方式使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套路化”的机械活动。

新课改走进学校后,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合作中学习,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发生转变:一、教师观念的必须转变1、教师的观念应更新,基于新课标的一些特点和新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应有新的转变。

〈 1〉、学生学习观的转变,新课改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双重角色,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学校的重大使命。

〈2〉、教师课程观的转变,新课标走进学校后,课程将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3〉、学生观的转变,第一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已读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4〉、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信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5〉由单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辨析题在教育领域,新课程倡导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师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辨析。

一、教师观的变革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权威的代表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角色。

2. 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教学,而新课程倡导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1.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主导课堂教学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2. 评价方式的更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评价往往是以考试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

而在新课程倡导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师观念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体系,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深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坚信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将会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结和回顾性内容通过本文的深度辨析,我们对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影响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模式也从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引导性的探究式。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都要求教师的观念及教学行为做出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

一、变传统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过去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的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则是知识进行灌输的两个“容器”。

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把旧教育模式中师生知识传递作了形象的比喻。

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只有顺从教育的预先安排,被动、消极地等待、接纳教师的灌输。

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内向、恭顺、缺少自信,窒息了人的创造力。

新课程的进展,为学生个人实现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要做根本的转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环境,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

具体地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并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途径以达到目标。

2. 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最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反思成长。

4.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以形成自己的个性。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对“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几点探讨罗田实验中学丁迎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特别是我进行了这方面的培训以后,我认为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课堂模式的确要改一改了,应建立和形成一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我们学校也正在推行“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具体做到“导入-互动-感悟-运用”四个教学步骤。

通过这一两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摸索,我认为要真正实现“优化课堂,提高课效”这一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再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而应该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并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使课堂上所有的精彩都是不曾预设的,由原来固定单一教学方式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

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

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怎样,乃至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他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否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2.方法让学生归纳。我的公开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因为这是第一次学物理,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探究,于是我拿出一个桃子,问学生:“这个桃子是甜的还是酸的?”学生有的猜想是甜的,有的猜想是酸的。“那么到底是甜的还是酸的呢?”学生说:“老师,让我们尝尝得了呗!”“好!那你们就尝一尝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切了一片吃了,自然就知道了桃子的味道。最后我告诉他们:“对于一个不了解的东西,首先你要提出问题,然后,你可能有很多猜想,接着,你可以亲自体验一下,自然就知道了结果。我们学习物理,也要用到类似的方法:先提出问题、猜想,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当然,我们在探究过程中要互相交流、合作,这就是“合作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但学会了知识,同时归纳出了学习的方法。
4.结论让学生总结。我在讲《电流的强弱》一节时,对于“电流的强弱”如何表示,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肯定每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再选择一种最为恰当的;在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时,学生通过亲自使用电流表,有的还出现了错误后又纠正过来,最后总结出了使用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适应了新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质疑毫不客气地进行反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反驳,甚至小组之间可以下位与其他小组交流,老师也参与到讨论之中,经过最后的讨论达成共识,真正体现了师生平等。
三、随机调整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们上课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下一步一步地进入教师预设的“圈套”,非常成功地上完一节课。细细思考这样的课,仍然是教师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事先设计一环一环、一层一层牵着学生往前走,教师总想“免生枝岔”,以免造成难以收场的局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较难的问题被人为地分出了许多步骤,教师的问题缺乏挑战性,导致最具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我们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层次是不一样的,对知识的反应,在某些方面是老师也始料不及的。在讲《电流的强弱》一节时,我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判断电流表的接法是否正确。大多数学生认为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是错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有一位学生反驳说:“如果电流的大小不超过0.2安,接线柱接反了也可以读出示数。”当时我一愣,但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的说法有道理,这一反驳恰巧说明他是真正动脑了,真正理解正负接线柱的作用和读数方法了。于是我表扬了他:“你是一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你具有很高的创造力!”看来,学生确实思维开阔,解决问题的办法层出不穷。

新课改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

新课改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

新课改中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摘要: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育思想,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它承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原因、主要任务、核心理念来探讨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转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以人为本教学转交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

课程改革是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科学文化课程,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

新一轮课改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改革的原因和主要任务原有的课程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落后,培养目标与时代要求不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性不强:课程繁难偏旧;课堂以教师和文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强调选拔,忽视学生功能。

这些都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使素质教育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所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本次课改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面向全体学生最基本的含义是指高中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并在《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指引的方向上有所进步。

三、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然要发生重大转变。

1.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权威的。

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从而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力 , 师要先成 为一个 发展 型教 师 。 教
材 ,方法 才是 学生 进一 步学 习特 别是 终身 学 习 的关键 所在 , 在 帮 助学 习形 成合理 知识 结构 的 基础 上 , 别 注意使 学 生成 为掌 特 握学 习方 法并 能够 创造 性地 运 用学 习方法 的 人 。其 次 , 师应 教
需求 , 更不 利于学 生的 发展 。信息社 会个 性化 教育 的背景下 , 教 师 必须 能 够根 据 学生 不 同 的个性 特 点 、 习类 型 、 习 风格 和 学 学
( ) 结 果 向重 过 程转 变 三 由重
“ 结果轻 过程” 重 是传 统教育 的 主要 弊端 。 重结论 、 轻过程 的
( ) 一 由统一 规 格 教 育 向差 异 性 教 育转 变
备课 用一 种模 式 , 上课用 一种 方法 , 试用 一把 尺 子 , 价 考 评 用 一种 标准— —这 是把 千姿 百态 、 风格 各异 的学生 培养 成 一种
模式化的人。 统一规格教育 , 即不符合学生实际, 又有悖于社会 l
该 注 意在 教育 教学 工作 中提示 规 律 、 拨 思路 和 引导方 向 , 点 使 学生可 以接触 到大 量触类 旁 通 的关键 点 , 备进 ~ 步学 习探 索 具 i 的能力 。最 后 , 教师应 该 注意 培养 学生 灵活 运用 多 种学 习方 法
使学 生 能够在 自己需要 的 时候 灵活 地选 择方 法 或综 合 ! 的能力 , 使 用多种 方法 进行 自主有 效地 学习 的探索 。
地 区的教育 而言 ,无疑 具有 极大 的推
动 作用 。
( ) 二 由重 教 师 的 “ ” 教 向重 学 生 的“ ” 变 学 转
俗话 说 :授人 以 鱼 ,可供 不饭 之 “ 需; 教人 以渔 , 可终 身享用 ” 只有 拥有 。 的性 格 和健全 的人格 。所 以教 学过 程 , 义足 一个 身心 发展 潜 能 开发 的过程 。而传统 的教 育理念 , 则重 知识 的传授 , 培养 出的学 学习方 法 ,学生 才能 终身 掌握 开肩 学 习和 创造 之 门 的钥匙 , 才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 的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    的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

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

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师教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师教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师教学转变【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可从三方面入手:变革教学的方式,建立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关注学生个体,根据“个体”施教。

【关键词】教学方式定位角色新课程标准传统观念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理念的更新,意味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变革教学的方式,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行为与方式,被称为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

由此,教师重本学科知识,轻其他学科知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共性培养,轻个性发展;重书本,轻实践。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的学生惟书惟上,难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将成为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而研究性学习适应了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历史教师角色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往往凭借习惯和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教学垄断了课堂上的教学沟通,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关闭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窗户,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论文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论文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义,传统的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角色,提出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诉求: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行为。

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提高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作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h319.1新课程教育的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基础教育,重点在与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而教师的目的就是把新课程和知识传达给学生,是课程和知识的“推行者”。

在传统的教师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教学中充分给与学生学习权力的要求,死板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和弊端。

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教师和学生没有课堂交流互动,孤立封闭等。

由于很多教师在平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的学习仍停留在原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老师们在教学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另外,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并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而且一般老师的提问,在课文中一般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们一般只要认真翻书,都可以很快的找到答案,这样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老师和学生也不能很好的互动,学生便渐渐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面对新的教材和课程,教师必须真正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解放出来。

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就是现时期教育改革的突出问题。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加强实践教学观念决定行为,任何教育的行为是不能离开教育观念的。

这次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不光是换了一套教材,也是涉及到了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全面的变革。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行为的变化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形成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之下进行的。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

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

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

”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

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 , 不仅要看“ , 教”而且 : 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对话 , 意味着参与 ,

程 改革 的重点之一是 如何促进 发和身心发展的 。
程改革 式展开, 而基础教 育课 师 “ ” 讲 为中心 的教学 , 是不 利予学生 的潜 能开 : 功半 , 新课 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 和谐 的新 型师 : 生关 系。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 注学生在语言逻辑
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最大的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不是 “ 教教材” 而是“ 教材 知识形成 的过程上 , , 用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 学 让
教” 即通过知识 、 , 技能的传授 , 生通过“ 感知——概括一—应用 ” 的思维过程 去 : 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 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 最大 限度 地发 挥课程 潜能 , 发现真理 , 实 掌握规律 , 使学生在教学 过程 中思维 : 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

特点 , 要变革学 生的学习方 式 , 的交往 , 教学过 程是 师生交往 、 积极互动 , 同 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 的开 共 教师除 了要认 真解读 、领悟新 发展 的过程 , 基于这一理;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 : 岔, 放 主体性的凸现 , 个性 的张显 , 创造性的解放 。 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 , 树立正

, ,
确的教育观念 , 还应根据新课程
教 学 是 主 ,学 围 是 快和;教 而 ,往 味 上 不 传 知 而 与 应 民 的教 氛 应 愉 、 对 师 言交 意 着 课 是 授 识,
的要求 , 自 改变 身的教学行为。


教 师教 学行 为从 注重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课堂教学要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继而思考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培养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

只有教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后,新课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新课程课堂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要体现“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它的计划性。

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

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

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设计与实施应该是“计划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所谓生成即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教学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武昌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研究主题年、质量月的活动。

其目的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我区正在逐步推进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变革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学力)的发展。

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一些看法。

课堂变革是学与教方式变革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力发展的主阵地。

项目启动以来,南湖区各中小学关注学与教的方式变革,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为关注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授课方式、评价方式和作业方式。

许多学校用“预学”、“导学”等帮助发展式的学与教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力,达到“轻负高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是“学与教方式变革”实施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力发展”的摇篮,也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

项目启动后,全区各中小学从课堂转型、作业变革、学法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如清河中学就开展了“教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市实验初中开展了“学习指导课程”建设研究,多所学校开展了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改实验等,成效初显。

全区很多学校还通过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推进学生学习力发展的研究项目。

如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基于探索‘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全科阅读’的实践研究”、三水湾小学的“周末开放性作业的实践研究”等项目,都已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

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

所谓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

许多现代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1.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2.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3.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起源于孔子时代的私塾学堂,世代相继,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过门槛,上台阶。

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

如果忽视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

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

二、如何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探究式: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学科性的课堂教学。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工具。

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

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此外,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潜能。

(2)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

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

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而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此外,探究的形式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如语文课,要体现其语言的训练要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数学要注重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训练的统一。

物理、化学则要注意从情景(现象)入手,提出问题。

(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参与的面更宽;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深度的方向引导,使参与的程度更高。

(4)探究式学习方式,绝不是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是要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科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会学习,增长学力。

离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索,是徒劳而无实效的。

2.体验式: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

它适用于部分情景类学科的课堂教学。

如语文的文学欣赏,历史、地理、生物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体验式学习含有探究的因素,但它不要求问题的统一性,而重在自己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要注意以下操作要求。

(1)所提供的情景材料,要围绕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识与生活经验),能诱导学生有感有悟,能从中获取新的认识。

(2)要指导学生感悟或体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4)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自身的历练,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3.实践式: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生提炼或验印相关的知识结论,其特征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运用这种学习方式,首先要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操作的程序、方法及相应的技巧;要指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操作中分析,在操作中提炼;要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上几种学习方式,共同的特征是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

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种学习方式可以侧重某一种,也可以交叉运用。

可适用于一节课,也可运用于某一个学习环节。

三、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据我国现行班级制的课堂特点,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多少年的教学改革,都在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师行为应发生如下变化:1.角色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

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行为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在教学形式上,要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观念的转变。

要转变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

显然,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不可能转变。

当前,教师宜在以下几方面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1)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