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
的意见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发[2012]8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中共江苏省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4.12
【实施日期】2012.04.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
(苏发〔2012〕8号)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推进“八项工程”,在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振兴,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增强了苏北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省级机关和苏南各地顾全大局,积极奉献,大力支持苏北发展。
苏北地区奋发努力,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六年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11年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
均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已有6个县(市、区)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
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苏北地区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全面达小康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苏北振兴的关键时期。
全省全面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
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各地各部门要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大支持力度,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苏北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明确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加强区域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苏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苏北发展。
紧紧把握“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机遇,按照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苏北融入苏南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加快苏北地区发展步伐。
--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优势。
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加快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和盐城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步伐。
继续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壮大县域经济。
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加快苏北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提升城镇工业发展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科技、人才向苏北的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水平,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
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苏北发展的根本举措,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参与苏北加快振兴和全面小康建设。
--坚持振奋精神,营造赶超氛围。
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奋发有为、比学赶超的良好发展环境。
广泛宣传苏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先进典型,充分激发各方面的建设热情,提升精气神,增强向上力,凝心聚力奔小康。
三、认真落实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把加快突破二三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一方略,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百亿级企业和十亿级产品。
加快发展徐州先进装备制造、连云港新医药新材料、盐城汽车、淮安电子信息、宿迁轻纺食品等特色产业。
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
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依托国家、省级开发区和合作共建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