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初探【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区实际,从加强志愿者配套支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校内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强化区校合作拓宽服务载体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有组织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志愿行为,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同向并轨的新事业。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中,都留下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大学生的风采,用实际行动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的共同价值相衔接,在个性中表现共性,展示人类文明。事实证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借着参与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和广州创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的机遇,广州地区的民办高职院校也正大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用自己的行动弘扬社会新风和文明风尚,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
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制上的特殊性,在推动和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更广泛发展,值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有冲劲,但缺乏深刻认识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好动”,爱好学习动手操作的专业技能,喜好课堂外的活动,热衷开拓视野、长见识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校园里招募志愿者,都有接近10%的新同学自愿报名参加。虽然学生参加志愿者的热情很高,但对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深刻认识,存在着以下的浅薄、偏颇的认识:一是把志愿服务简单地看作是助人为乐,而不是社会责任和义务;二是在志愿服务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对志愿服务工作认识层次不高;三是个别同学带着功利性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四是校园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志愿者的工作,认为志愿者是出风头,争名利,这些无形中对志愿者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2、学校对志愿服务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都是共青团在组织实施,民办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但共青团在民办高职院校里的力量是极其微小的,
一般只有1到2名专职干部,能用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上的力量非常有限。二是缺乏经费保障。由于民办高职院校体制的特殊性,其办学经费相当紧张,根本无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三是在志愿服务工作上组织实施部门(共青团)与教学管理等部门缺乏联动,无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不完善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良好有效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缺乏考虑对志愿者的激励,对志愿者只是进行志愿者表彰和综合测评加分等简单的精神奖励,容易造成部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只是3分钟热度,导致志愿者的流失,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样,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机制落后,根本无法跟上当前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甚至有些院校只是登记了志愿者的姓名,就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活动的成效。
4、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内清洁校园环境、服务校园大型活动和到校外敬老院、孤儿院开展扶老助残服务等;而且,开展志愿服务多为短期性,常在节假日、纪念日、活动日开展,成效不显著。
二、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当前,探索构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从学校上层的设计支持开始,抓好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培训机制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通过与校外合作广泛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提供志愿服务平台。
1、学校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配套支持
一是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实施部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学校党委的统筹下,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使之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发展和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关注度的可行性渠道。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实施的需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定期对志愿者培训或与志愿者一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大加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力量;同时教师在政治理论课堂上适当地讲授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把理论课内容“活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联动机制必将大力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又可以服务理论课的教学,一举两得。二是制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制度机制。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相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把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给以适当的学时或学分,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较为关键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
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有限的办学经费里给志愿服务工作适当的经费支持,而且学校要塔建平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争取社会力量,如企业或个人捐赠、商家赞助等方式募集经费;同时,学校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配备相对足够的师资力量,为志愿者机构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办公资源,以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2、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志愿者的热情虽高,但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是维系志愿者的基础,更是保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通常都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参与重大活动等为出发点,因此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形式多样。一是政策激励。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一门任意选修课给以学分认定,并且与就业推荐、推优入党、评优评先、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定等相联系,同时要认真做好志愿时的认证,让志愿者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感受到社会的认可。二是精神激励。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比表彰工作,对典型个人和集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三是情感维系。积极塔建大学生志愿者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如交流会、拓展活动、生日会等活动,让志愿者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四是适当经济补偿。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交通费、餐饮费等要给以适当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