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5.3物质的密度

合集下载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难点重点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烧杯中装有水和酒精,如何鉴别它们?2、有四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和铜块,如何鉴别它们?不同物质有诸如颜色、气味、味道等不同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特性。

3、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实验中应该选用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应该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答:实验中应该选用容易测量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质量与体积。

测量质量需要用到托盘天平;测量体积需要用到量筒。

3、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各小组只测量“同种物质”组成的若干质量和体积不同的物体,共同收集以下数据:(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和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和体积。

(4)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和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4、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㈠引入新课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

比如: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㈡新课教学: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猜想与假设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2)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3)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进行实验。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 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掌握物质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天平、容器、测量尺;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2. 展示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密度。

二、讲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 讲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质量/体积。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称量不同物质的块状样品的质量,然后通过测量尺测量它们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汇总到PPT上展示。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物质的密度会有差异?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材料的选择、金属铁道桥的建设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什么是密度?如何计算密度?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计算其他物质的密度,并思考密度对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同时能够应用密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环节,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密度教案目标:1. 理解并能够解释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2. 能够计算和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

3. 掌握物质的密度与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长:2个课时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物质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实验室实验箱:包括不同物质的样本和天平。

3. 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一道与物质密度相关的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学生的先前知识1. 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和体积的概念。

2. 提问学生关于密度的定义或解释。

步骤二:引入物质密度的概念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物质密度的定义和公式:密度(D)= 质量(m)/ 体积(V)。

2. 解释密度的单位,如克/立方厘米(g/cm³)或克/毫升(g/mL)。

3. 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物质密度的例子,如金属与水的密度差异。

步骤三:计算密度1. 向学生提供几个实例,要求他们计算物质的密度。

2. 解释计算的步骤,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

步骤四:小组讨论活动1. 分发小组讨论活动的材料。

2. 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并编写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介绍他们的解决方案。

第二课时:步骤一: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1. 快速回顾物质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密度的问题。

步骤二:实验室实验1.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并分配每组一组实验材料,包括不同物质的样本和天平。

2. 解释实验目的和步骤:测量每个样本的质量,并利用已知的体积或通过测量来计算该物质的密度。

3. 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并解答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步骤三:总结1. 鼓励学生共享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样本的密度。

2. 强调密度与物质特性的关系,例如密度高低与物质的凝聚程度和原子密排程度有关。

步骤四:检验与评估1. 分发练习题和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计算和解答有关物质密度的问题。

2. 回答学生对于学习本课时内容的疑问。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是一种物质特性,用来描述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密度(D)通常用公式D = m/V来表示,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kg/m³或g/cm³。

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应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称量器、容器、水槽、物体样品等。

2.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铁块、木块、塑料块等。

3.教学辅助材料:实验报告模板、PPT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样品,并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块铁块比同样大小的木块重很多?2.实验操作a.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步骤。

b.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样品进行实验。

首先用称量器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然后使用容器装满水,将物体轻放进容器中,观察水的涨幅,并记录下来。

3.实验记录和数据计算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并根据数据计算各个物体样品的密度。

4.分析和讨论a.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样品的密度差异。

如果有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

b.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质量不同。

5.应用推广a.回顾和总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判断物体的纯度、分辨真伪等。

b.让学生针对一些实际情况来设计应用密度的实验或问题。

6.实验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总结,归纳实验中的重要点,总结所学知识。

四、课堂延伸1.以PPT的形式介绍密度的应用。

2.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密度相关的实验,如不同物质的浮沉实验等。

3.综合应用,让学生设计一个密度的智能设备,用于检测物体的纯度等。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实验数据记录能力。

物质的密度教案范文

物质的密度教案范文

物质的密度教案范文课题: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使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密度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验意识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密度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教学难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称、容量瓶、物质样本(不同形状和物质)、勺子、计时器等。

教具:投影仪、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呈现几种不同形状的物质样本,比如金属块、木块、泡沫塑料等,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样本的物态、形状和质量。

2.引入(10分钟)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情境,如船只的稳定性、飞行器的设计等,引出物质的密度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何关系。

3.讲解(20分钟)(1)通过PPT呈现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讲解如何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的单位。

(2)示范演示计算密度的例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4.实验探究(40分钟)(1)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实验。

学生确定实验步骤、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记录实验数据。

(2)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对密度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发现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5.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船只的设计、飞行器的升力等,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密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024年《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年《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教案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

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

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计算物质的密度。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讲解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介绍密度的定义,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讲解密度公式:推导密度公式,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应用密度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5. 进行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6.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质密度的特点。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密度概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2. 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潜水等。

2. 密度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介绍密度与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联系。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密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ρ= m/V,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3. 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物质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潜水员潜水和物体浮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密度的概念。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密度相关知识,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密度公式ρ= m/V,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

【巩固练习】1. 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密度概念和密度公式的记忆。

2. 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的成果,了解影响物质密度的因素。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过程【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密度的应用领域,如材料选择、建筑设计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出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介绍密度的定义、单位和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密度的性质及常见物质密度的大小比较:通过实验和实例比较不同物质密度的大小,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4、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如选材、鉴别物质等。

三、教学过程1、实验观察:准备不同物质制成的物体,如金属块、木头块、海绵块等,分别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引入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引出密度的概念,并解释密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3、密度的计算公式:介绍密度的单位和计算公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4、密度的大小比较:通过实验和实例比较不同物质密度的大小,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5、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如选材、鉴别物质等。

6、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加深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和课堂表现。

2、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了解学生对密度的掌握情况。

3、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密度的掌握程度。

2、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3、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度这个概念似乎并不那么熟悉。

然而,在科学领域中,密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密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两个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不同?(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物体质量的不同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密度的概念(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密度的计算(1)教师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学生练习:根据给定的密度和体积,计算物体的质量;根据给定的密度和质量,计算物体的体积。

4.密度的特性(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发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教师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无关。

5.实验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验证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密度计算和应用。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密度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概念讲解、计算示例、实验探究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特性。

2.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密度公式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引言:物质的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密度常作为表征物质状况的指标,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并且掌握密度计算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定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2. 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量化描述物体的密度。

二、教学材料:1. 不同物质的样本,例如不同种类的金属块;2. 盖子、量筒、水和一些杯子。

三、教学过程:1. 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的定义: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

2. 密度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金属块的外观,并讨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供一个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让学生明白质量和体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密度的方法。

3. 密度实验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密度的测量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给每个学生一块金属块样本。

要求学生量取金属块的质量,并以克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2:让学生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

要求学生记录下水的初始体积并以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3:让学生将金属块放入盖子中,然后将盖子放入量筒中的水中。

观察水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最终体积。

步骤4: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差值(最终体积减去初始体积),并以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5: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并以克/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6:让学生将计算出的密度与已知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4. 密度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密度大的物质会漂浮还是沉入液体中?- 密度小的物质会漂浮还是沉入液体中?- 密度相同的物质会发生什么情况?四、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并提醒学生密度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物质的密度》教案_1

《物质的密度》教案_1

《物质的密度》教案《物质的密度》教案1学习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预习导学:1、物体中叫质量。

物体的质量不随而改变2、物体所含___________叫质量,在SI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密度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是。

2.氯原子的质量是1.710-27 kg=__________ t=_________mg.月球的质量约为7.41025 g=__________ t=__________kg.3、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课堂导入:1、体积相同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你可以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2、根据生活经验填空:①10个回形针比1个的体积大,所以10个回形针比1个的质量也大,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②相同体积的铁块质量是,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其质量也③相同体积的铁块与木块质量是。

猜想: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一般其质量 .试验探究:(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 /g.cm-3结论: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可见构成物体的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______,物理学中用______表示物质的这种______.(二)、物质的密度1、定义:符号:2、计算公式:密度= 符号:3、国际单位:符号:。

常用单位:,符号:。

单位换算:1kg/m3= g/cm31g/cm3= kg/m3单位换算:2.7103 kg / m3= g / cm3 ;4、阅读密度表(1)记住水的密度:水= 冰= 。

(2)一般情况下,固液气(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等有关。

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密度。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同样是金属,有的能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入水底呢?”引发学生思考。
2.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头、橡皮、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进而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密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知识讲解与示范: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计算方法。
5.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船舶设计、石油开采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7.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XX页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密度计算和应用的问题,要求步骤清晰、计算准确。
2.观察记录: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件物品,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其密度。观察这件物品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尝试解释原因。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饮料、液体肥皂等),设计实验测量其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需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内容。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石头、木头、水、金属等,提问:“大家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吗?”
b.为什么密度可以作为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请从密度公式和物质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4.探究性问题:
a.假设一个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那么它在水中会沉底还是浮起来?为什么?
b.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会发生什么现象?请举例说明。
5.课堂笔记整理:
a.整理本节课所学密度知识,包括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等,形成笔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探索密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b.将以下密度单位进行换算:1g/cm³ = ? kg/m³,1kg/L = ? kg/m³。
2.实践操作:
a.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橡皮擦、铅笔、水杯等,测量它们的密度,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体性质之间的关系。
3.拓展思考:
a.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密度知识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对密度单位的换算、实验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篇一: 物质的密度教学目的:1、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密度公式处理一些征询题。

3、明白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4、会查密度表, 明白水的密度值。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实验器材:天平, 量筒、体积相等的铜块、铁块、铝块, 水, 细线,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设置情景: (1)大家都明白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空气是有质量的, 假设想明白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你能想出一个方法吗?(2)当你买回一只贵重的金戒指后, 疑心戒指的含金量时, 你能鉴别出来是否是纯金的吗?师:这两个征询题, 如今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假设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 再来处理这些征询题, 就变得特别简单了。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物质的密度-(板书)二、新课教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提征询: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块)这两个铁块哪个铁块的质量较大?(体积较大的铁块, 质量较大)(出示两个体积相等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这两个物体哪个的质量较大呢?(铁块的质量较大, 这是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的)师:经历告诉我们, 同一种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也越大;一样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是不一样的。

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这个征询题。

实验探究: (1)老师演示课本实验, 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课本中的表格中。

(2)分析总结, 校正数据后提征询: 两个铁块的质量、体积是否相等?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3)铁块和木块, 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总结: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等;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启发: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样, 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这些比值都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它的体积, 得到的是什么?(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上述特性, 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概念。

A4--5.3密度的测量

A4--5.3密度的测量

《密度的测量》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导学提纲1:1、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计算密度的公式。

2、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烧杯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烧杯里的盐水?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导学提纲2:图5.3.-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2、怎样正确读量筒的示数?图5.3-2分别错在哪里?正确的示数是多少?3、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4、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5、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设计测量石块密度的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表格设计学生设计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6)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表格设计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

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种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 (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际问题中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感性认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密度计、烧杯、水、不同密度的固体物品。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案、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介绍密度公式及其含义。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4. 公式应用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密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2.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但密度会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与不足。

2.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练习与作业1. 课后练习题:a. 一物体在空气中的密度为1.29 kg/m³,在水中密度为0.8 kg/m³,该物体是什么?b. 计算一个体积为500 cm³的铜块的质量。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标题:认识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3. 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密度和物体的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密度和质量、体积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2. 密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工具:1. 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试样、螺状均匀铜丝、金属片、金属汤匙;2. 教具:实验室秤、容积瓶、滴管、试管、导线、电源、电流表、屏蔽器、白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教具演示物质的密度概念:请学生观察一段导线和一片螺状均匀铜丝,让学生发现两者质量相同但占据的体积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并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2. 引导学生讨论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提出密度和物质的紧密程度有关。

二、实验探究(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密度的实验探究:请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然后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步骤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密度。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即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可以将密度作为物质的特征。

三、密度的计算(20分钟)1. 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 = 质量 ÷体积,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2.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四、密度的应用(25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和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浮沉、材质的选择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为什么在相同体积条件下,一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而另一些会沉入水中。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反馈:1. 进行密度计算的练习和实际应用题;2. 综合考察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整理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并写一篇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依次完成各个知识点的演示)
5.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
【合作探究 】
(1).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6.4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通过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体积、质量,比较一个小马铃薯和一个大马铃薯的体积、质量,学生能够猜出同种物质组成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在学生讨论设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形成下列共识: (1)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测量质量需要的仪器是天平. (3)而铁块与铜块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所以可以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需要测量的仪器是刻度尺. (4)具体的实验的步骤: ①调解天平,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物体的质量填入表格; ②用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并填入表格; ③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填入表格.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收集相关信息.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不同这一特性,从而引出密度这一定义。并能深刻理解这一概念。
【突破方式】教师根据课型进行调整(自行创造)
1、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案。
2、演示好几个重要实验
(1):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关系。
(2): 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关系。
5.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内容,完成网络图。
6.学生完成巩固提升。
分配展示任务:(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会应用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密度的相关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参与,养成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应用“比值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先通过学生预习完成预习案,明确物质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区分,知道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区分不同物质,然后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探究物质的这一特性,并利用比值定义法得到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10.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探究,再分组展示和讲解,老师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11.学生完成对应的针对训练,再分组展示和讲解,老师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12.学生总结,完成网络图。
梳理教材、交流提升 针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引出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的种类
13.学生课外完成当堂测试
【板书设计】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b.查密度表 (1)学生仔细研读密度表,学会查密度表. (2)通过密度帮助学生认清这些内容: ①固体的密度是不是总大于液体的密度? ②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是一定不同? ③同种物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不相同. ④知道密度的物质的解释.
8.学生分组展示,并讲解各个知识点
9.学生完成对应的针对训练,并分组展示和讲解,老师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
(二)讨论与交流怎样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铝块.(多媒体展示)设想尽可以多情况,设计可能多的方案.
课内探究
a:情景导入 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辨别物质,如一个铁块和一个塑料块,可以根据颜色、软硬程度来辨别它们.若把它们涂成相同的颜色,怎样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检查课前延伸准备情况.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来寻找物质的另一个特性.
【设计思路:区分铁块和塑料块的方法很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学生有话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一些方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加以否定,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冲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4.演示:
(1)不同体积的铝块质量不同,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质量不同。
7.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依次完成各个探究点
a.密度的概念
(1)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教材中P93-95,相关“物质的密度”的内容. 思考题:①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是什么? ②密度单位的读法,密度单位的换算.
(2)组织学生汇报思考的答案,了解单位体积的内涵,领悟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等.
一;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1、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二:密度
1、叫做密度
2:单位:和
1g/cm3=1Kg/m3
3、公式及变形ρ=m/v m=ρv v=m/ρ
【课后记】各个老师课后手写
补充知识点或习题:(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作业布置】
3、引导公式的推导
……ρ=m/v m=ρv v=m/ρ
【教学设计】
1.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反馈。
2.目标解读,作业反馈,老师点评作业情况。
3.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一)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质的特性?说出物质的特性有哪些?( 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硬度等)
(2).说出水、木块,铁块、铝块的特性有哪些不同?(状态、颜色、硬度等)
研究对象
质量
m/g
体积
V/cm3
比值(质量:体积)
数值
单位

1
2

1
2

1
2

1
2
6.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论证 (1)指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别作出铁块和铜块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提示:物体的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 (2)针对图据图像进行,分析论证. 形成共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要求学生计算出,表格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设计思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学生也能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更能形象、直观反映出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生测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设计思路:“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是有体会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猜测,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加以铺垫.】
【设计实验】
本活动的目的是验证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体积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研究的对象是大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形铁块和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思考题:(1)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3)如何测量?(4)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5)设计什么样的表格?
课题:《5.3:物质的密度》设计人:匡兴海
课前指导及培训:(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
新课环节:(各个老师按实际情况手写,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课前布置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
2.上课开始,解读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现场实验探究,自行记录数据,完成实验结论的推导。
4.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分组任务,讲解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并安排学生当堂完成针对训练,学生展示并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