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人生之路
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200

苏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经历200
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还游览金山寺时,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诗。
他用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连遭贬。
可以说这首诗成为了苏轼在最后时光里,对于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几起几落,风风雨雨,失意坎坷,一生入狱一次,多次被贬。
一贬再贬,一次比一次远,真可谓是倒霉的一生。
当初,他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又得欧阳修等名人赏识,一时间名声大噪,可以说风光无限。
然而正当他意欲大展宏图之时,一个噩耗从故乡传来——苏母去世,他只得回乡守孝。
期满才回到京城。
也是命运多舛,刚做了几年官,其父苏洵又故去,又回乡守孝三年。
待重回到京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王安石新党当政,以前的恩师欧阳修和相交的朋友都受到了排挤。
当时的形势对苏东坡相当不利。
他如果“识时务”也许成了“俊杰”,可原本就任性豪侠的东坡,心中对这一切很是不平。
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新法的弊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变法方案,搞得王安石很是愤怒,并就此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无奈,只好自请外放为官。
他如触到霉头一般,从此开始了一路坎坷的人生旅途。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历时百余日的狱中生活,终于告一段落,苏东坡得以重见天日。
苏轼生平课件ppt

苏轼的散文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他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手法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 的描绘,使词具有极高的艺术 感染力。
思想内涵
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 和社会的独特思考,体现了其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亡 妻而作,词中表达了对 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
的哀思。
内容概述
词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 交织,展现了苏轼对妻 子的无尽思念和内心的
苏轼的离世和后事
苏轼的离世
苏轼在惠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离世引起了广 泛的哀悼和纪念。
苏轼的墓地
苏轼的墓地位于惠州西湖畔,成为后人凭吊和纪念他 的地方。
苏轼的影响
苏轼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 想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6
苏轼的代表作品赏析
《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 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既有 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
新自然,意境深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在当时就备受赞誉, 被誉为“书画双绝”。他的书法和绘画 作品在后世也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苏轼的政治观点和主张比较开明和进步,他主张加强国家法制建设,推行仁政,反 对暴政。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一、四川省1.四川眉山(1036-1058年)家庭背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
苏轼从出生到23岁都在四川眉山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在眉山度过的。
苏家父亲苏洵,时年二十八岁,字明允,母程夫人,时年二十七岁,外家为眉山巨富,长子苏景先,于苏轼三岁时早夭,苏轼字子瞻,因排行第二,一字和仲,又字子平;次子苏辙,于苏轼四岁时出生,字子由。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并且家里文学氛围较浓厚,为苏轼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经历:苏东坡七岁时开始读书,知晓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文章与盛名。
八岁时入天庆观北极院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苏轼的读书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新政,消息传至眉山,苏轼见乡先生读石介颂扬诸人的《庆历圣德诗》,在心中“私识之”,深深仰慕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欧阳修的为人,当下深受到鼓舞,这也一定程度为苏轼日后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与欧阳修的忘年交契打下了基础。
苏东坡十岁时,他父亲苏洵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一日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对其事迹十分有感触,从而“奋励有当世志”,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苏轼十分努力苦读,他通常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同时对中国诗文中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加以思索。
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对经典古籍明若指掌。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久而久之,苏轼的文学素养与书法都大有长进。
十四岁时苏轼既而父命从同学刘巨学。
十九岁时苏轼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在侧,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文学影响:由于苏洵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以苏轼也极其厌恶炫耀浮华的文章,这也极大影响了日后苏轼形成的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苏轼简介50字

苏轼简介50字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
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
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
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
这官,苏轼当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
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
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国强兵。
可是文人办事总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有些问题欠考虑,变法太急,就产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这时苏轼站出来了,反对新法。
于是就遭到多次贬谪。
两次被贬杭州,他也不以为意,而是认真地做起了小官,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
从杭州他又到过密州、徐州、湖州。
就在湖州,苏堤被捉拿到御史台审问。
原来,一些反对苏轼的人在他的诗文里断章取义地摘取一些句子对其设计陷害。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
于是告诉为他送饭的弟弟说,平时不要送鱼,若听说我要被判处死罪再送鱼。
有一次,他弟弟病了,托人送饭,那人不知情,送了鱼,害得他虚惊了一场。
后来还是王安石一句话:“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得以出狱。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表面上,虽然是个小官,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
言论行为都受到束缚。
简述苏东坡之一生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 为“文坛宗师”。
诗词地位
苏东坡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创作
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语言质 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诗词主题
他的诗词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理、 社会批判、自然景致等多个方面, 展现出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 涵。
诗词地位
苏东坡的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 山),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
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多次遭贬 ,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
态度,被誉为“文坛宗师”。
苏东坡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喜爱。
早期的文学创作与才华
文学创作
苏东坡少年时期便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 ,思想深邃。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诗作,表达了对人 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
才华横溢
除了文学创作,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派”,绘画作品则以山水画为主,风 格独特,颇受后人赞誉。
苏东坡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时,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认为“人生到处知 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 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 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 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 轼的职位一跃为三品大员。但是随着政治 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 很难,所以就上疏朝廷,连上四道奏章, 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 宗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 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 市的市长。
•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如洪 水奔流,如果不遇着岛屿与暗礁,就难以 激起美丽的浪花!”
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苏 轼洪水般的生命遇到的岛屿与暗礁, 而那些隽永的文字则是美丽的浪花, 没有这些磨难,也许我们的文学史 要损失太多。
屈原、贾谊、陶渊明、 李白、杜甫、李商隐、柳 宗元、刘禹锡、张继、曹 雪芹、蒲松龄……
仕 途 之 路
• 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 了 ,朝廷一下子就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 官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 于凤翔市(县)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
• • 凤翔府长官——陈公弼 《凌虚台记》
宦海沉浮
• 苏轼并非是彻底的保守派,其实他也积极主张 改革。但他不主张王安石采用强硬的政治手段进 行改革 。那些革新派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攻击苏 轼。时间长了,苏轼觉得自己在这个是非之地再 呆下去麻烦就大了,弄不好就会引火上身,他主 动提出要离开朝廷,我不在这儿干了,我到地方 上去,我与其在这朝廷里头成天勾心斗角、口舌 大战,我不如在地方上做点实实在在的,给老百 姓有用的工作。神宗皇帝将其派往杭州当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成员。 •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关于苏轼的野史

关于苏轼的野史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苏轼的野史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苏轼野史苏轼被贬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为什么被贬苏轼一生为官,但是仕途艰难,大起大落,一生被贬过四次,也有说是五次,被贬的地方有杭州、黄州、惠州、儋州、海南。
苏轼是才子,才子身上有几分傲气,如果没傲气,才子就不能称为才子,更何况他是天下第一才子,他的名声太大了,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佩服他的文笔,这样一个人,其他的文人注定在他的光芒下被淹没,周围人想突破,只能把他赶走。
苏轼的才华是整个历史都掩盖不了的,他的才华让他不可能屈居于一个小地方,没多久就奉命进京,京城为官是读书人的梦想,能够在天子脚下为官是多少人羡慕的。
对于苏轼而言,这种才华就是他的天赋,对于其他人而言,穷尽一生也写不出那样的千古绝唱,但是苏轼却可以信手拈来。
名人坎坷成功的人生

名人坎坷成功的人生许多人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后,往往会铸就属于他的一段!你知道哪些成功名人的坎坷人生呢?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坎坷成功的人生,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坎坷成功的人生篇1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
后谪居黄州。
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
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
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后同旧党发生分歧。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
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
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
晚年过流放生活。
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20xx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
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名人坎坷成功的人生篇2和张朝阳、李彦宏、史玉柱、丁磊、马化腾这些打小学习成绩就非常优异的当今互联网领袖级人物们相比,马云真的不是一个好学生。
他的成绩很差,尤其是。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
他填报的是北京大学。
但是他的数学,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说实话,马云是很灰心丧气的,他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学那块料,于是他开始四处打零工谋生计。
他每天踩着一辆装满货物的笨重的三轮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驶。
18岁的马云常常望着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当这样一个踩三轮的“骆驼祥子”?他不甘心,他当然不甘心!有一次,马云踩着三轮去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在金华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他捡到了一本书——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最新】苏轼的墓志铭-优秀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轼的墓志铭篇一:苏东坡的人生之路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一、四川省1.四川眉山(1036-1058年)家庭背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
苏轼从出生到23岁都在四川眉山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在眉山度过的。
苏家父亲苏洵,时年二十八岁,字明允,母程夫人,时年二十七岁,外家为眉山巨富,长子苏景先,于苏轼三岁时早夭,苏轼字子瞻,因排行第二,一字和仲,又字子平;次子苏辙,于苏轼四岁时出生,字子由。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并且家里文学氛围较浓厚,为苏轼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经历:苏东坡七岁时开始读书,知晓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文章与盛名。
八岁时入天庆观北极院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苏轼的读书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新政,消息传至眉山,苏轼见乡先生读石介颂扬诸人的《庆历圣德诗》,在心中“私识之”,深深仰慕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欧阳修的为人,当下深受到鼓舞,这也一定程度为苏轼日后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与欧阳修的忘年交契打下了基础。
苏东坡十岁时,他父亲苏洵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一日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对其事迹十分有感触,从而“奋励有当世志”,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苏轼十分努力苦读,他通常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同时对中国诗文中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加以思索。
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对经典古籍明若指掌。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久而久之,苏轼的文学素养与书法都大有长进。
简述苏轼的一生30字

简述苏轼的一生30字(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苏轼的早年经历和教育背景2.苏轼的政治生涯和主要成就3.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才华4.苏轼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篇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为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并创造了东坡肉的做法,流传于世。
苏轼的早年经历和教育背景: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读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苏轼的政治生涯和主要成就:苏轼 21 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兵部侍郎等职。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治主张。
在任内,他致力于推行新法,改革政治,但因与保守派的冲突,屡次被贬谪。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才华: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之一,其诗词散文皆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行书、楷书各具神态,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画作更是被誉为“文人画的奠基人”。
苏轼的影响和后世评价:苏轼是北宋文人的代表,他的思想、文学和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录(篇2):1.苏轼生平简介;2.苏轼的文学成就;3.苏轼的政治生涯;4.苏轼的影响与评价。
正文(篇2)正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散文均有建树,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两度被贬谪,但始终以民为本,关注社会民生。
他倡导“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应为现实服务。
目录(篇3)1.苏轼的早年经历和科举之路2.苏轼在政治上的波折和流放生涯3.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才能4.苏轼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篇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

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死后被后辈们追封为宋代杰出词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一生伟大文人苏东坡,苏轼的一生,给人们留下许多故事,太多的谈资,有令人向往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令士子们奋发图强,终取得功名之传说,当然同时留下了关于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谈资。
单从爱情角度来看,苏轼一生中有三段明媒正娶的婚姻,还有无法得出实际数字的妾室和情人,我们相信在这其中至少是一段是真正的爱情,王弗陪伴他的时间最为短暂,但却是集聚聪颖天资,在事业上当之无愧的成为苏轼的得力助手,但却花样年华却匆匆逝去。
王润之从小时起便崇拜者这位大作家,也就是他的姐夫,王润之虽没有王弗之才华,却是陪伴苏轼走过最艰难岁月之人,虽在事业上无法帮助他,但在生活上却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将苏轼照顾的极好。
至于第三任王氏,正史和野史均没有太多记载。
在王弗死后,苏东坡在《江城子》中便表达了对爱妻的深深悼念和爱意。
单从事业角度来看,苏轼的崛起,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未成名时的他,毫无势力、背景,也没有很好的人脉关系,父亲那时也是一文不名之人,正是因为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开创了自己的仕途之路,这段经历也给莘莘学子们以奋发的动力。
但当时的政治黑暗,苏东坡的为人较为耿直,所以不被朝廷所喜,他的政途行走总体看来是较为艰辛为难的。
苏轼代表作苏轼,苏东坡的一生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东坡大事年表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一、少年苏轼在眉山(1036—1056)1、苏轼降生:1036年1月,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千年奇才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2、苏辙降生:1039年,苏轼一生的兄弟、知己苏辙降生。
3、程夫人教子:幼年的苏轼、苏辙兄弟跟母亲程夫人读书,程夫人用范滂的事例教育苏轼胸怀天下。
4、少年立志:年少的苏轼也曾自满,但在高人的指点下写下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并以此自励,传为佳谈。
5、娶王弗:十九岁的苏轼与王弗成婚。
6、谒张方平于成都:苏轼到成都拜访了当时的名士张方平,得到后者高度评价。
二、名动京师(1056—1057)1、赴京赶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2、中进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为避嫌误把苏轼列为第二,但东坡的才华为世人所认知,名动京师。
三、服母丧(1057—1059)四、初仕凤翔(1061—1064)1、“苏贤良”美誉:初到凤翔的苏轼才能得到展现,很快获得“苏贤良”的美誉。
2、王弗高参:苏轼为人性格直率,王弗从旁提醒,两人相得益彰。
3、《和董传留别》:凤翔期满,苏轼与董传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后人广为传颂。
五、京城为官(1064—1066)1、任职史馆:任满后的苏轼回到京城,受到排挤,但学士院考试再入三等,授史馆。
2、妻丧:1065年,陪伴苏轼11年的妻子王弗去世,苏轼悲痛不已。
六、服父丧(1066—1068)1、父丧:1066年,苏洵病辞世于京城,苏轼、苏辙护送父亲的灵柩回眉山安葬。
2、娶王闰之:1068年,苏轼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将陪伴苏轼经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七、返京(1069—1071)1、任职史馆:服丧期满的苏轼回到京城,但此时的京师已不是过去安然和平的京师,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反对变法让苏轼备受排挤。
2、第一次被陷害:变法派不择手段,甚至污蔑苏轼贩卖私盐,欲除之而后快,苏轼遭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污蔑。
文化苦旅苏东坡部分

文化苦旅苏东坡部分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但也因此成就了他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以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贡献为主线,探讨他的文化苦旅。
一、早年的坎坷和困顿苏东坡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家境优渥。
然而,由于他父亲苏洵在政治上受到牵连,家族一度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这个家族的坎坷经历注定了苏东坡的人生也将充满挫折和困顿。
苏东坡的求学之路也颇为坎坷。
他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
这使得他在职位上始终处于低层,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尽管如此,苏东坡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文化梦想,而是在这种困顿中不断努力和创造。
二、文化的独特贡献尽管苏东坡在政治上未能获得重要职位,但他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作品流传至今,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被后世誉为“东坡体”,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的书法艺术也是他文化贡献的重要方面。
他的书法作品字体工整,线条流畅,富有韵味和情感。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世称为“东坡体”,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三、美食家的身影除了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苏东坡还是一位美食家。
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的独特见解使他成为了一位享誉千古的美食家。
苏东坡喜爱品尝各种美食,对烹饪也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喜欢亲自动手烹饪,创造出了许多美味佳肴。
苏东坡的烹饪技艺被后世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坎坷人生的启示苏东坡的坎坷人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不应放弃追求理想和梦想。
尽管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顿,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最终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苏轼的诗词苏轼的一生

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他的倔强 5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是他的旷达6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他的豪迈 7
他是谁? 他,就是“千古第一人” ——苏东坡
8
他出生在四川眉山,虽说是个小地方,但山川秀丽, 地灵人杰,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9
他的眉头锁住了历史的清秋 他把生命熔铸成文字 定格了凄美的瞬间 他用宽广的胸怀去拥抱大千世界 活出了天真潇洒、精彩一生
1
他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星空中 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 无论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人事变迁 依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2
“破镜重圆人在否, 章台折尽青青柳”是他的离愁 3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是他的慨叹
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丽的西湖储藏了他的心灵,
淹没掉他的痛苦,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为官
一任,造福一方”。
24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历史重演,因政见不和,再 次遭贬,一贬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
25
之地海南岛儋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他用荔枝 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2!6
无视圣上
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 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18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19
远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大逆转,他逐步摒弃 性格中的外露张扬,让自己更加内敛成熟。
20
他没有悲观消沉,而是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文学 才情也在灵魂的一次次洗礼中得到升华,走向他自己 乃至整个时代的艺术巅峰。
苏东坡的一生

一代词人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蝶恋花读《苏东坡传》到最后一页时,苏轼的一生再次画卷般浮现眼前......苏轼六岁入学,幼小就聪明,是老师表扬最多的小孩。
他不止喜欢读书,喜欢观察鸟雀的生活,看大人们办宴席忙碌的场面,赶集,掘土,搜集石头做砚池......十岁能诗,十一岁开始准备科考,在父亲的影响下,力主淳朴风格的文章,。
十八岁娶十五岁的王弗为妻,二十一岁进京赶考,遇到了贵人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的文章,因为试卷糊名,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避嫌判为第二,所以苏轼名列第二,从此苏轼的大名开始在华夏神州流传开来,一发不可收拾。
正在他即将开始官宦之路时,母亲病故,回老家守孝两年三个月。
二十三岁,返回京都,二十五岁,第一次接受朝廷任命,职位是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初等仕途,苏轼心神不安,经常和子由互通书信,著名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就写于此段时间。
二十八岁解除官职,返回京都,二十九岁妻子王弗去世(第二年苏洵去世),在妻子去世十周年写下来著名悼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三十岁,娶小十一岁王闰之为妻。
三十二岁,返回京都,此次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返归故里。
时值王安石当权副宰相,实施变法,苏轼三十四岁时,王安石升任宰相,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请求外放,三十五岁时,这一年的七月,苏轼携家眷赴杭州任通判一职,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于此段时间。
四年任职期满后(38岁),请求调到离子由较近的密州任太守,著名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于此时。
两年后(40岁)调任徐州太守。
四十三岁,这一年的三月,调任湖州太守,六月,一个御史从苏轼的谢恩表中吹毛求疵,被捕入狱,即为著名的“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想过自杀,写下过遗书,感谢仁宗的皇后,她的一席话把苏轼从鬼门关救回,在狱中关押四个月零二十天后,再次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少年苏东坡概括

少年苏东坡概括
摘要:
1.少年苏东坡的简介
2.少年时期的重要事件
3.少年苏东坡的才华与性格特点
4.少年苏东坡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少年苏东坡的简介】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而在他的一生中,少年时期是他成长和塑造性格的重要阶段。
【少年时期的重要事件】
苏东坡少年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莫过于他的科举之路。
他自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
19 岁时,他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一举成名,中了进士。
此后,他的人生道路虽然充满波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少年苏东坡的才华与性格特点】
少年苏东坡的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同时在书画、诗词等领域也有极高的造诣。
他的性格特点是独立、坚韧、乐观。
面对困境,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
【少年苏东坡的影响和启示】
少年苏东坡的故事对我们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他的才华和坚韧
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去拼搏,有毅力去坚持,有信心去成功。
观看苏东坡第一二三四集主要内容和感悟

观看苏东坡第一二三四集主要内容和感悟这是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以苏东坡的仕途之路为线索,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角度,讲述了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分成6集,每一集都取苏东坡的词或者苏东坡的经历为标题,讲述了不同的内容。
第1集:雪泥鸿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讲述了苏东坡从考中进士仕途光明,到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
第2集:一蓑烟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讲述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他获地东坡,自己耕种,苦中作乐,实现了自我超越。
第3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讲述苏东坡在黄州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了赤壁赋等千古名作。
第4集:成竹在胸,讲述了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写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一笔画竹竹无结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人生之路一、四川省1.四川眉山(1036-1058年)家庭背景:阴历十二月十九日,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内纱縠行苏宅。
苏轼从出生到23岁都在四川眉山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就是在眉山度过的。
苏家父亲苏洵,时年二十八岁,字明允,母程夫人,时年二十七岁,外家为眉山巨富,长子苏景先,于苏轼三岁时早夭,苏轼字子瞻,因排行第二,一字和仲,又字子平;次子苏辙,于苏轼四岁时出生,字子由。
根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家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并且家里文学氛围较浓厚,为苏轼文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主要经历:苏东坡七岁时开始读书,知晓了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文章与盛名。
八岁时入天庆观北极院随道士张易简读小学,苏轼的读书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推行新政,消息传至眉山,苏轼见乡先生读石介颂扬诸人的《庆历圣德诗》,在心中“私识之”,深深仰慕范仲淹、韩琦、富弼以及欧阳修的为人,当下深受到鼓舞,这也一定程度为苏轼日后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与欧阳修的忘年交契打下了基础。
苏东坡十岁时,他父亲苏洵晋京赶考。
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一日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对其事迹十分有感触,从而“奋励有当世志”,立下了高远的志向。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苏轼十分努力苦读,他通常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同时对中国诗文中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加以思索。
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对经典古籍明若指掌。
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久而久之,苏轼的文学素养与书法都大有长进。
十四岁时苏轼既而父命从同学刘巨学。
十九岁时苏轼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常在苏轼读书时陪伴在侧,两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文学影响:由于苏洵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以苏轼也极其厌恶炫耀浮华的文章,这也极大影响了日后苏轼形成的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
他人评价: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好为诗,曾经见过苏轼,感叹道:“此郎君贵人也。
”评价:诗文已初显才华,书法也较为精湛。
2.成都(1055—1056年)主要经历:苏轼二十岁时苏洵带着苏轼、苏辙游学成都,拜访府尹张方平,张方平一见十分器重他们,并且写书信向欧阳修推荐苏洵父子。
从此,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踏上了即将成为文学大师的道路。
结识朋友:府尹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宰相)。
在中和胜相院拜见文雅大师惟度及其同门友惟简(皆为出世),结下深厚情谊。
作品:1056年正月,苏轼在成都净众寺为张方平画像留寺中。
二.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56—1057年)主要经历:1056年三月,苏洵带领苏轼苏辙离家赴京参加礼部秋试。
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的考试。
春,与弟苏辙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深受欧阳修赞赏,谓“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当时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
四月,母程氏卒于眉山,奔丧归里。
作品:苏轼应进士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复试,《春秋对义》。
《上欧阳内翰书》、《上梅龙图书》、《上范舍人书》、《上梅直讲书》。
结识朋友:谒见欧阳修他人评价:欧阳修谓苏轼必名世,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三、四川省四川眉山(1057—1059年)主要经历:在家服母丧。
1059年10月还朝再赴汴京(眉山→嘉陵→荊州)当年长子苏迈出生。
作品:《初发嘉州》、《屈原塔》、《巫山》、《黄牛庙》等诗,王素移镇成都,苏轼前往拜访,进《上知府王龙图书》。
再赴汴京途中作诗文《南行集》四、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0—1061年)从政情况:二月抵达京城,授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
后又经历了考京都部务与“制策”两次考试,舍人知谏院杨畋以苏轼所作五十篇文奏上,后又承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
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十一月与弟别于郑州,十二月到任。
作品:《荊州诗》、《新渠诗序》,《上两制书》、《上富丞相书》、《上曾丞相书》、《王者不治夷狄》等六论,《和子由澠池怀旧》五、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1061—1064年)上任主要功绩:建了一栋庭院作为官社,另有一上好花园,内有喜雨亭。
春前往宝鸡、虢、郿、盩屋四县结束大量悬而未决的罪案,释放了许多囚犯。
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陕西春旱,苏轼前往太白山求雨游览景点: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以及周文王的故里。
有时清闲无事,会到西安附近有名的终南山去。
十二月罢凤翔任,赴长安,遊骊山,访石苍舒。
结交朋友:章惇,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嘉佑十子之一,北宋宰相,富有才华,豪爽大方,后成为一狠毒的政客,是苏东坡后半生宦途的克星。
陈希亮(太守),当时为苏轼上司,请苏轼作《凌虚台记》。
开始不和,最后彼此都对对方十分敬仰,苏轼后来为其写了墓志铭。
陈糙,陈太守四子,喜欢饮酒骑马,击剑打猎,并且慷慨大度,挥金如土,后成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最好的朋友文同:与文同订交于歧下。
文同字与可,著名画家,善画竹。
情感变化:初登宦途,心神不安。
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
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
有时难免感觉寂寞。
作品:《喜雨亭記》、《凤鸣驿記》、《郿坞》、《岁晚》、《凌虛台記》。
《和子由蠶市》、《李氏园》、《凤翔八观》等诗,《思治论》。
六、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5—1067年)从政情况:正月入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
宰相韩琦限以近例,苏轼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才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生活经历:1065年五月妻子王弗病逝,1066年父亲苏洵病逝,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给曾巩写信请其为祖父撰写墓志铭。
他人评价: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
”作品:《孔子從先進論》、《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
七、四川省四川眉山(1067—1068年)生活经历:在家居丧,合葬父母与眉州蟆頤之东二十余里老翁泉侧。
张方平为撰《文安先生墓表》,欧阳修为撰《苏明允墓志铭》。
娶王弗堂妹王润之为妻。
十二月,苏轼与子由还朝赴汴京,经由成都,自阆中至凤翔,过长安至京师。
作品:《四菩萨阁记》、《画戴嵩画牛》、《画黄签黄雀》、《跋赵云子画》。
八、河南省汴京(今河南开封,1068—1071年)从政情况:1069年二月还朝,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
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五月,苏轼反对变更取士之法,议奏,王安石滋不悅,令他做开封府推官,将用事务来困扰他。
苏轼决断精当敏捷,名声传得更远。
正逢元宵节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命令降低价格。
苏轼上疏劝皇帝勿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夺去百姓衣食所必需的钱财,皇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八月,苏辙苏轼言均输法。
苏辙罢条例司检详文字,除河南府推官。
司马光荐苏轼为谏官。
十一月,神宗想起用苏轼为修起居注,王安石反对,于是苏轼没能担任,起用了蔡延庆、孙觉。
十二月,朝廷下令要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四千多个,而且命令降低价格。
苏轼因此上疏劝诫,详细讲述了新法的不利之处,帝下诏书免去此举。
于是王安石见到苏轼就深深厌恶他。
1070年苏轼被降职为开封府推官。
苏轼再次向神宗皇帝上书,反对新法。
因考試开封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噲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王安石十分恼怒。
四月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忤逆王安石,奉命通判杭州。
七月出京,赴郑州见苏辙,初识张耒。
生活经历:二子苏迨出生。
结交朋友:张耒,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步入仕途,为官清廉,仕途坎坷。
与苏轼经常以诗文交往,颇受苏轼赏识。
作品:《议学校贡举状》、《諫买浙灯状》、《上神宗皇帝书》、《寄题石苍舒醉墨堂》、《记与董传论诗》、《章子平诗叙》/《再上神宗皇帝书》、《凈因院画记》、《文同墨竹跋》、《文同画竹跋》、《和杨褒早春诗》、《送文与可出守陵州》、《文同墨竹跋》、《文同画竹跋》、《玉堂砚铭》/《次韵张安道读杜诗》、《濠州七绝》、《游金山寺》、《除夜直都厅……题一诗於壁》。
九、安徽省颍州(1071年)主要经历:九月,子由送兄至潁州,兄弟二人同谒欧阳修于私第。
十、浙江省杭州市(1071—1074年)从政情况:任杭州通判。
1072年八月,杭州举行贡试,苏轼监试于中和堂。
十月,陈襄宴请贡士于中和堂,苏轼作诗送之,赴汤村督开盐河。
十一月,因差往湖州,相度堤岸,与太守孙觉相见。
这时,各地实行青苗法、市易、免役,浙西兼行水利、盐法,苏轼在其间常因法以方便民众,民生以少安。
1073年二月,巡视所属各县,从富阳到新城。
新城县令晁君成之子晁補跟随苏轼学习。
九月,到临安。
十一月,前往常润赈济饥荒。
1074年六月,从常润回杭州。
八月前往临安治理蝗灾。
苏轼以子由在济南为理由,要求成为东州太守,罢除杭州通判,任命为太常博士、直史馆暂代密州军州事。
十月离开杭州北上,经过京口、扬州、海州,十一月三日到密州任。
主要政绩:判官妓从良;赈济饥荒;灭蝗灾;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欲修浚运河等。
结交朋友:陈襄,北宋理学家、“海滨四先生”之首,仁宗、神宗时期名臣。
其人公正廉明,识人善荐,苏轼第一次在杭州时期为苏轼的上司,两人成为忘年交。
孙觉,字复明,号莘老,北宋高邮人,进士;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
以敢言著称,对春秋学大力阐扬。
政绩颇多,受到民众爱戴苏舜举:字子美,与苏轼为同年进士,与苏轼同姓,以宗人相称。
苏轼时任杭州通判时其为临安县知县,居官相临于是多有交往。
任期同僚:三位太守:沈立(立之)、陈襄(述古)、杨绘(元素)游览景点:1073年九月,到临安,与同年苏舜举荐豪饮,与周郇、李行中同游径山。
十二月除夕夜,常州城外露宿。
苏轼与杭州王僧辩才能、惠勤、思念、清顺以及秀才贾收等人游,并与八十多岁的著名词人张子野唱和。
1074年元日过丹阳,与柳子玉、刁景纯游金山。
作品:1072年:《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望湖樓醉書五絕》、《監試呈諸試官》、《望海樓晚景五絕》、《孫莘老求墨妙亭詩》、《鴉種麥行》、《吳中田婦嘆》、《送進士詩敘》、《墨妙亭記》、《祭歐陽公文》/1073年:《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新城道中二首》、《山村五絕》、《於潛女》、《有美堂暴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錢塘六井記》、《仁宗皇帝御飛白記》、《臨江仙‧四大從來都遍滿》/1074年:《無錫道中賦水車》、《聽賢琴詩》、《潤州甘露寺彈箏》、《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訴衷情‧錢塘風景古來奇》、《阮郎歸‧一年三度過蘇台》、《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沁園春‧孤館燈青》、《密州謝表》、《上韓丞相絳論災傷手實法》、《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十一、山东省密州(1074—1076年)主要政绩:在密州任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