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物质环境:指地球上水、大气、土壤等生态因子构成的有机体的生存环境。
主要物质环境成分:水、大气、土壤、风
物质环境的特点:
1)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如水、大气、土壤等构成了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
2)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C、O、S、Fe、K、Na
等)和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3)陆地上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4)水环境中的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水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水的存在形式有固态(冰、雪、霜),液态(雾、露、云、雨)、气态(蒸汽)
水的分布形式有咸水(海洋水、咸水湖)和淡水(冰川、永久雪盖、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
陆地上水的分布:
1)降雨量分布
i.纬度:纬度增加,降水量减少
ii.经度:由东向西减少
iii.海拔:海拔增加降水量增加
iv.地形: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v.季节:夏季多,冬季少
2)大气湿度
i.相对湿度收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
加;
ii.相对湿度随地理位置变化:热带雨林带80-100%,荒漠地带低于20%。
水的特性
1)水分子具有极性——能吸附到带电的离子上,这使得水能和其他生物成分结合,也使水
成为最好的溶剂。
2)水具有高热容量——水能吸收大量的热,而自身升温很少。
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4℃时水密度最大。
4)水具有相变——固态-液态-气态
水体环境的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水陆环境的差异:密度、浮力与粘滞性不同;温度不同;含氧量不同;湿度不同。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2)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3)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4)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数量分布有影响;
5)水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有影响;
6)水体的易受污染性能危害生物与人体的健康;
7)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水分获得途径:
1)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2)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饮用水。
水分的丧失途径:
1)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
2)动物——皮肤蒸发失水,呼吸、排泄、分泌失水。
动物保水机制:
1)减少皮肤的透水性;
2)减少身体表面蒸发;
3)减少呼吸失水;
4)减少排泄失水;
5)利用代谢水。
植物保水机制:
1)发达的贮水组织;
2)气孔关闭;
3)发达的根系;
4)茎叶特化。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的适应(水生植物、陆生植物)
2)动物的适应(水生动物、陆生动物)
水生植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过多;水流漂动;盐度过高;供养困难;光线微弱。
水生植物分为3种生态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水生植物渗透压的适应调节;
减少叶子的蒸腾作用来缓和细胞的渗透压;
在高盐度地区,主要有两种方式:
i.通过某些高浓度的适宜物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氨、脯氨酸、山梨酸、
甘氨酸等增加细胞的渗透压,与环境维持平衡。
ii.形成排盐机制。通过植物根系排盐、盐腺排盐。
2)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养的需要。(莲茎、藕);
3)沉水植物与浮水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
动;
4)沉水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等,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
二氧化碳的面积。(缎带椒)
水中氧气的两大来源:
1)大气中的氧扩散到水中;
2)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氧。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水中氧含量由水面向水底递减。
陆生植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供应不足;防止水分丢失;增强摄水能力。
根据植物与水的关系将陆生植物分为3类: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
陆生植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旱生植物在保水方面的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3方面:
i.发达的根系等增加水分摄取;
ii.通过叶形状和叶组织的特化减少水分丢失:针状叶或被有角质层及绒毛,或具扇状的运动细胞使叶片在缺水时卷曲。
iii.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如肉质茎。
2)中生陆生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其根系和疏导组织均比湿生
植物发达。(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适应)——中生植物樟树叶片表面角质层较发达、蜡质层也较厚。
3)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根系不发达,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根部通过通
气组织与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的供氧。——水稻
4)陆生植物的生理适应主要表现在:具有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干旱时
种子休眠,遇水萌发。
水生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分过多;
2)盐度过高;
3)供氧不足;
4)浮力不足与身体下沉;
5)水中阻力过大阻碍运动;
6)水中光线微弱。
水生动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的适应调节——主要依靠肾脏和鳃来进行淡水河海水环境中水分和
盐分的平衡调节。
i.体内水分调节:依靠肾脏排出水——淡水中排尿量大,海水中排尿量少。
ii.体内盐分调节:依靠鳃调节盐代谢——在海水中鳃逆向排盐,在淡水中鳃摄取盐。低盐环境和淡水环境中的动物: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性,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保持水分平衡。补充丢失的盐分——食物,鳃主动吸收盐类
海洋动物:
低渗性海洋动物:体液或血液渗透浓度与海水渗透浓度基本相等的动物,如海胆;
低渗性海洋动物:血液和体液远低于海水的动物,如鲱鱼等。
海洋动物:鲨鱼和无脊椎动物——等渗;硬骨鱼——低渗;
淡水动物:硬骨鱼——高渗;
河口动物:洄游鱼类——变渗透压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
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2)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通过排
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3)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
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2.水生生物对水密度的适应
1)克服下沉:鳔——相当于植物的充气器官,增加脂肪增加浮力,减少运动阻力;
2)克服深海压力:具有适应的身体结构,肋骨无胸骨附着,有的甚至无肋骨,缺少中央腱
的肌隔膜斜置于胸腔内。
3.形成克服水阻力的快速运动的体型;
4.光线微弱时的适应:深海鮟鱇的放光器官;
5.水生动物对低氧的适应
1)鱼类增加鳃流过的水体积;
2)一定程度调节呼吸频率增加氧气量;
3)增加体内血红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