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第一讲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根本的能量源泉——光(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假设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响。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响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限制因子的价值
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 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最小因子定律
基本描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的概念 环境及其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 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即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强调能够杂交繁殖
物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
基因型:遗传本质,内在因素;与环境结合可产生变异,甚 至导致物种的分化;
以促进甜瓜的植株发育。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
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迁涉、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 对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色觉的影响差别较大:只有灵长类动物的色觉发达。
紫外光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有害影响
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图2-7 地表上太阳光谱中能量(E)的分布及强度相等但波长不同的 光照下,小麦光合作用的相对速度(P)
图2-4 环境变化对内稳态和非内稳态体内环境的影响
图2-5 金鱼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驯化结果
(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
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
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硬水指示 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生态学-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7一般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生态学:①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学基础》②经典定义:生态学是探讨生物及环境, 生物及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2、生态学的探讨方法:野外探讨(首先产生的, 第一性的), 试验探讨(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模型探讨(高度的抽象, 理论生态学)。
3,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①探讨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对区域性, 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及分子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等结合。
②探讨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探讨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
③探讨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 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 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④生态学探讨的国际性日益增加。
第一章.生物及环境生态因子生物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 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生态位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须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确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每种植物都须要肯定种类和数量的养分物,假如其中有一种养分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假如这种养分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 (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③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森林生态学-水分因子
提纲
水分因子与植物 植物水分生态类型 植物如何适应水分过多
植物如何适应水分不足
喀斯特适生植物
总结
参考文献
Your company slogan
一、水分因子与植物
1.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生物体内的大部分无机物及一些有机物,都能
溶解于水。水是物质扩散的介质,也是酶活动的介质。细胞内的各种
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废物的排出,以及一切生物化学 反应等,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浮萍
满江红
Your company slogan
③挺水植物 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 水面。常见有: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 荷花、香蒲 。
莲
香蒲
Your company slogan
1、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即陆地上生长植物的统称,它包括湿生、中 生、旱生植物三大类。
Your company slogan
1、避旱植物
所谓避旱,就是土壤和植物本身发生严重的水 分亏缺之前,植物就已完成其生活史。较典型的如 沙漠短命植物,它们在营养结构很小的情况下仍具 有开花结实的能力,在发育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玉米
卷柏
Your company slogan
2、抗旱植物
受到干旱威胁,长期适应进化中在形态方面和 生化方面形成各种抗旱机能。
水的运动和循环导致了地表气象的万千变化也改变着地表的状况目前地球上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淡水资源却少之又少所以珍惜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研究利用咸水海水咸水湖技术非常重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水分因子与 植物
贵州大学林学院林学10A班-舒德远
题目:水分因子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植物是如何适应水分过多与水分不足的?请举例
环境生态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合计43题)一、填空题1.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环境污染5.《寂静的春天》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7.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8.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生9.《增长的极限》10. Haeckel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前苏联学派12.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13. 大气圈微观二、选择题1. A2. B3. D4. D5.A B C D6. A7. A B8. B9. A 10. C三、判断题1. (√)2. (×)3.(√)4.(×)5.(×)6.(√)四、名词解释——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或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应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五、简答题1.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答:特点: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的能力。
启示以自己的理解围绕要怎么善待生态圈来作答。
2.简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答:研究内容包括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最全2020成考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1866年海克尔(E.Hacekel):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09年瓦尔明(E.Waeming):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结构、生命延续时间、分布和其他生物关系之影响1933年E.A.(苏联)院士:是研究生活中得到植物在与其结合的特定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
1955年 Haymob(苏联):是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1971年奥德姆(E.P.odum):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1992年尚玉昌等: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流是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生物,也不是环境,而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其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存在率等基本特征和种群增长的动态规律及调节。
③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群落中各个种群的关系,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动态演替及群落的自我调节等。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生物群落与生活环境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自然系统。
系统重能量按照食物链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各个环节都是研究内容。
⑤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景观是以相似的形式在一定面积上重复出现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地理单元,指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
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
不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最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不 适 范 围
渐增
不能生存
因子梯度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曲线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生 命 活 动 强 度 或 数 量
不能生存 最 适 范 围 亚 适 不 范 适 围 范 围
渐增
不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因子梯度
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曲线的实际表现
2.1 环境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
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环境、 宇宙 环境;如武夷山的环境,福州鼓山环境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 近 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
(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 + + 偏利作用 + 0 捕食/牧食/寄生 + — 种间竞争 — — 偏害作用 — 0 中性作用 0 0
相互作用 类型 A 物种 B 物种
+ 得利; —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 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 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 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 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 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 称为协同进化。例:蛇的体形与鼠地下穴居行为
生态学(2.4.1)--水和土壤因子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为了对所处地域温度的适应,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在形态和内在生理功能上总是向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1)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形态、生理、行为)①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动物:阿伦规律,贝格曼规律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北极狐赤狐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恒温动物的身体比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东北虎,雄性重量可达华南虎,一般在150kg400kg②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③行为上的适应:迁移和休眠/冬眠等☐休眠 (Dormancy): 休眠是生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在休眠期,生物对环境条件的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的多✓如动物学中学习过的动物冬眠、夏眠和日眠✓植物种子休眠时代谢率几乎下降到零动物、微生物休眠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①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②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③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等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不同物种对高温的耐受性:•水生植物:30~40℃•旱生植物:50~60℃•兽类:42℃•鸟类:46~48℃•爬行类:45℃《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3. 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温度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每个地区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温度对我国动物分布的影响150广西福建100 浙江50 0两栖类爬行类江苏 山东 内蒙古《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3.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生物与昼夜变温 – 昆虫的发育历期 – 植物的产量与品质 ( 多数生物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 动物的活动规律 • 生物与季节变温– 植物春花秋实 – 动物休眠、换毛换羽、迁徙、回游、繁殖季节《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1.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水对动植物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 水就没有生命活动 干旱的地貌(1)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水是任何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水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 • 水是物质循环的载体及驱动力(2) 水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和最高值 3 基点• 水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 –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水分丧失、获得途径蒸发(蒸腾作用、 扩散作用)失水《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分泌花蜜和花 外的汁液分泌失水吸收最主要途径 是蒸发失水食物,直接吸 收,代谢水分泌失水某些环境下从湿润 空气中吸收风增加蒸发 失水排泄植物主要借助根系 吸收获得水分From: Molles. 1999. Ecology.(2) 水对物种数量及分布的影 响• 对植被的分布的影响《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 3 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 也分为 3 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水分与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影响–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 52 种 / 公顷, 而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 10 种 / 公顷2. 动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1)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 水生植 物① 形态适应方式– 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 –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 ; – 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绪论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17
C 盐土植物分类
• (1). 聚盐性植物 •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 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 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 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 透压。
18
碱 蓬 群 落
聚盐性植物
19
盐角草 群落
聚盐性植物
20
聚盐性植物
雾滨藜植株
21
其他聚盐植物
25
补血草
26
(3)不透盐性植物
•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 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 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 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抗盐 植物)。如盐地紫菀、盐地凤毛菊等。 植物细胞的渗透压也很高,但不是由于 体内高浓度的盐类,而是高浓度的可溶 性的有机物。
普通生态学
General Ecology
1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 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是适应性 •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2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土壤: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底部,是一薄 层由生物和气候改造的地球外壳。(P50) •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 • • • 盐穗木 黑果枸杞 梭梭柴 白刺
22
(2)泌盐性植物
•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 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 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 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 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 用。
23
泌盐性植物
盐腺
柽柳群落
24
人工柽柳群落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
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
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
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
——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
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指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物质环境(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物质环境:指地球上水、大气、土壤等生态因子构成的有机体的生存环境。
主要物质环境成分:水、大气、土壤、风
物质环境的特点:
1)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如水、大气、土壤等构成了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
2)物质环境的组成成分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C、O、S、Fe、K、Na
等)和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3)陆地上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4)水环境中的水量等物质元素的多少,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分布。
水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水分布于海洋、陆地以及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水的存在形式有固态(冰、雪、霜),液态(雾、露、云、雨)、气态(蒸汽)
水的分布形式有咸水(海洋水、咸水湖)和淡水(冰川、永久雪盖、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
陆地上水的分布:
1)降雨量分布
i.纬度:纬度增加,降水量减少
ii.经度:由东向西减少
iii.海拔:海拔增加降水量增加
iv.地形: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v.季节:夏季多,冬季少
2)大气湿度
i.相对湿度收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
加;
ii.相对湿度随地理位置变化:热带雨林带80-100%,荒漠地带低于20%。
水的特性
1)水分子具有极性——能吸附到带电的离子上,这使得水能和其他生物成分结合,也使水
成为最好的溶剂。
2)水具有高热容量——水能吸收大量的热,而自身升温很少。
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4℃时水密度最大。
4)水具有相变——固态-液态-气态
水体环境的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粘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水陆环境的差异:密度、浮力与粘滞性不同;温度不同;含氧量不同;湿度不同。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2)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3)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
4)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数量分布有影响;
5)水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等有影响;
6)水体的易受污染性能危害生物与人体的健康;
7)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水分获得途径:
1)植物——根部吸收,叶面吸收;
2)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饮用水。
水分的丧失途径:
1)植物——蒸发(蒸腾作用、扩散作用)失水,分泌失水;
2)动物——皮肤蒸发失水,呼吸、排泄、分泌失水。
动物保水机制:
1)减少皮肤的透水性;
2)减少身体表面蒸发;
3)减少呼吸失水;
4)减少排泄失水;
5)利用代谢水。
植物保水机制:
1)发达的贮水组织;
2)气孔关闭;
3)发达的根系;
4)茎叶特化。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的适应(水生植物、陆生植物)
2)动物的适应(水生动物、陆生动物)
水生植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过多;水流漂动;盐度过高;供养困难;光线微弱。
水生植物分为3种生态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生植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水生植物渗透压的适应调节;
减少叶子的蒸腾作用来缓和细胞的渗透压;
在高盐度地区,主要有两种方式:
i.通过某些高浓度的适宜物质如氨基酸、某些多糖类、一些甲基氨、脯氨酸、山梨酸、
甘氨酸等增加细胞的渗透压,与环境维持平衡。
ii.形成排盐机制。
通过植物根系排盐、盐腺排盐。
2)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养的需要。
(莲茎、藕);
3)沉水植物与浮水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
动;
4)沉水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等,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
二氧化碳的面积。
(缎带椒)
水中氧气的两大来源:
1)大气中的氧扩散到水中;
2)水中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氧。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
水中氧含量由水面向水底递减。
陆生植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供应不足;防止水分丢失;增强摄水能力。
根据植物与水的关系将陆生植物分为3类: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
陆生植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旱生植物在保水方面的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3方面:
i.发达的根系等增加水分摄取;
ii.通过叶形状和叶组织的特化减少水分丢失:针状叶或被有角质层及绒毛,或具扇状的运动细胞使叶片在缺水时卷曲。
iii.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如肉质茎。
2)中生陆生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其根系和疏导组织均比湿生
植物发达。
(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适应)——中生植物樟树叶片表面角质层较发达、蜡质层也较厚。
3)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根系不发达,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根部通过通
气组织与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的供氧。
——水稻
4)陆生植物的生理适应主要表现在:具有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干旱时
种子休眠,遇水萌发。
水生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分过多;
2)盐度过高;
3)供氧不足;
4)浮力不足与身体下沉;
5)水中阻力过大阻碍运动;
6)水中光线微弱。
水生动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的适应调节——主要依靠肾脏和鳃来进行淡水河海水环境中水分和
盐分的平衡调节。
i.体内水分调节:依靠肾脏排出水——淡水中排尿量大,海水中排尿量少。
ii.体内盐分调节:依靠鳃调节盐代谢——在海水中鳃逆向排盐,在淡水中鳃摄取盐。
低盐环境和淡水环境中的动物: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性,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保持水分平衡。
补充丢失的盐分——食物,鳃主动吸收盐类
海洋动物:
低渗性海洋动物:体液或血液渗透浓度与海水渗透浓度基本相等的动物,如海胆;
低渗性海洋动物:血液和体液远低于海水的动物,如鲱鱼等。
海洋动物:鲨鱼和无脊椎动物——等渗;硬骨鱼——低渗;
淡水动物:硬骨鱼——高渗;
河口动物:洄游鱼类——变渗透压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
仅排泄
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2)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
通过排
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3)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
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2.水生生物对水密度的适应
1)克服下沉:鳔——相当于植物的充气器官,增加脂肪增加浮力,减少运动阻力;
2)克服深海压力:具有适应的身体结构,肋骨无胸骨附着,有的甚至无肋骨,缺少中央腱
的肌隔膜斜置于胸腔内。
3.形成克服水阻力的快速运动的体型;
4.光线微弱时的适应:深海鮟鱇的放光器官;
5.水生动物对低氧的适应
1)鱼类增加鳃流过的水体积;
2)一定程度调节呼吸频率增加氧气量;
3)增加体内血红素含量;
4)少数鱼类有嫌弃性呼吸的发现。
陆生动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供应不足;防止水分丢失;增强摄水能力;形成产水能力。
陆生动物适应水因子的特点:
1)体壁结构的防水适应:几丁质的体壁;很厚的角质层;有羽毛和尾脂腺;有皮脂腺和毛
等。
2)行为适应:地下穴居,昼伏夜出,迁徙行为,滞育等。
3)生理适应:骆驼具有储水的胃;体内储藏丰富的脂肪可产代谢水;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
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排出固体尿酸或弄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