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及脱色条件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
大豆油生产工艺
![大豆油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d89a3ec0f90f76c661371a87.png)
大豆油生产工艺1.压榨法制油工艺流程以花生果为例:清理→剥壳→破碎→轧胚→蒸炒→压榨→花生原油(毛油)2.浸出法制油工艺流程以大豆为例:清理→破碎→软化→轧胚→浸出→蒸发→汽提→大豆原油(毛油)3.油脂精炼工艺流程原油(毛油)→过滤→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成品油油脂精炼毛油一般指从浸出或压榨工序由植物油料中提取的含有不宜食用(或工业用)的某些杂质的油脂。
毛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除中性油外,毛油中还含有非甘油酯物质(统称杂质),其种类、性质、状态,大致可分为机械杂质、脂溶性杂质和水溶性杂质等三大类。
1﹒油脂精炼的目的和方法(1)油脂精炼的目的油脂精炼,通常是指对毛油进行精制。
毛油中杂质的存在,不仅影响油脂的食用价值和安全贮藏,而且给深加工带来困难,但精炼的目的,又非将油中所有的杂质都除去,而是将其中对食用、贮藏、工业生产等有害无益的杂质除去,如棉酚、蛋白质、磷脂、黏液、水分等都除去,而有益的"杂质",如生育酚等要保留。
因此,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用途,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得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就是油脂精炼的目的。
(2)油脂精炼的方法根据操作特点和所选用的原料,油脂精炼的方法可大致分为机械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三种。
上述精炼方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
有时采用一种方法,同时会产生另一种精炼作用。
例如碱炼(中和游离脂肪酸)是典型的化学法,然而,中和反应生产的皂脚能吸附部分色素、粘液和蛋白质等,并一起从油中分离出来。
由此可见,碱炼时伴有物理化学过程。
油脂精炼是比较复杂而具有灵活性的工作,必须根据油脂精炼的目的,兼顾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选择合适的精炼方法。
2﹒机械方法(1)沉淀K沉淀原理沉淀是利用油和杂质的不同比重,借助重力的作用,达到自然分离二者的一种方法。
L沉淀设备沉淀设备有油池、油槽、油罐、油箱和油桶等容器。
M沉淀方法沉淀时,将毛油置于沉淀设备内,一般在20~30℃温度下静止,使之自然沉淀。
试析大豆油品质受油脂精炼工艺及脱色条件的影响 赵彦生
![试析大豆油品质受油脂精炼工艺及脱色条件的影响 赵彦生](https://img.taocdn.com/s3/m/3da876d6f18583d048645963.png)
试析大豆油品质受油脂精炼工艺及脱色条件的影响赵彦生摘要:针对不同阶段油品相关参数在油脂精炼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大豆油脂品质受精炼工序的影响程度及脱色条件在脱色中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对于提高油脂精炼工艺过程中的大豆品质,避免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豆品质;油脂精炼;脱色条件1.前言油脂精炼工艺可使存在的杂质被去除,产品质量提高,对于安全储存具有重要作用。
对油脂中有关劣变指标的测定可对油脂品质进行评价,测定油脂过氧化值、酸值及P-茴香胺值是对油脂品质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P-茴香胺值可对醛、酮、醌等二级产物在油脂中存在的多少进行表征,其值与油脂劣变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有关研究验证了测定食用油脂中P-茴香胺值的方法,并对P-茴香胺值测定受异辛烷和正己烷的影响进行探讨。
证明了储藏时间和温度与P-茴香胺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芝麻油酸值、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在贮藏中也呈现出升高趋势,不同条件也具有不同趋势。
而目前针对P-茴香胺值在油脂精炼工艺中变化的相关研究还没有报道,针对不同阶段油品相关参数在油脂精炼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大豆油脂品质受精炼工序的影响程度及脱色条件在脱色中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对于提高油脂精炼工艺过程中的大豆品质,避免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主要采用脱色油、脱臭油、脱胶油、脱酸油及毛油等多种油样,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振荡器、容量瓶、移液管、比色管等主要仪器,去二氧化碳蒸馏水、茴香胺试剂、醋酸、异辛烷、硫代硫酸钠、碘化钾等主要试剂。
2.2 测定项目及主要分析方法在输送中对油样采取管道中扦样方法,在每罐中对原始样品按照最小量制备,对液体油脂进行分样,经充分摇动、均匀混合后,在扦取样品中分取1千克用于备用样品。
测定P-茴香胺采用国家有关标准中的方法,油脂在醋酸溶液中的醛类化合物和P-茴香胺反应,在350纳米位置对吸光度进行测定,以获得P-茴香胺值。
大豆油的制取工艺
![大豆油的制取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4cca58a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1e.png)
产业升级与转型
13.5 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大豆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之,大豆油的制取工艺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 术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和自动化、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协同发 展和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大豆油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
12
质量安全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01
大豆油作为一种重要 的食用油,其质量安 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 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02
因此,在制取工艺 中必须重视质量安
全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12.1 质量标准制定
制定严格的大豆油质量标准是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标准应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卫生指标等多个方面,其中感官指标如气味、色泽、口感等应符合人们普遍的消费习惯 和要求;理化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卫生指标如微生物指 标、重金属含量等应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
其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这包括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利 用、社会的贡献等多个方面
可持续性与发展
11.1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大豆油 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如减 少废水的排放、废渣的利用、废气的排放等 ,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厂家也需要 积极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如废水处理设备 、节能设备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质量安全管理
12.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大豆油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该体系应包括质量 方针、目标、职责、程序文件等多个方面,确保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都处 于受控状态。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改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总之,质量安全管理是大豆油制取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严格控制原材料和生产过 程的质量,加强产品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才能保 障大豆油的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61b2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2.png)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中主要微量成分的影响研究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摘要】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中过氧化物、游离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反式酸、聚甘油酯等微量物质含量随精炼工序的变化.油脂中过氧化值(PV)下降主要在精炼的脱色阶段,本研究中,大豆油PV在脱色阶段下降幅度为63.27%,而菜籽油PV 下降幅度为93.07%;脱酸处理后,油脂的酸价(AV)急剧下降,但植物甾醇在这一阶段损失最为严重,且伴随产生缩水甘油酯.生育酚损失主要在脱臭环节,尤以γ-生育酚损失最多.脱臭处理是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以及缩水甘油酯明显上升的主要环节.【期刊名称】《中国粮油学报》【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5页(P47-50,55)【关键词】大豆油;菜籽油;微量物质;精炼;损失【作者】王瑛瑶;魏翠平;段章群;栾霞;刘京;陈焱【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此外,还含有对油脂品质和储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甾醇、生育酚、磷脂、游离脂肪酸、色素等微量物质。
油脂精炼过程可以减少上述微量物质并产生新的微量物质,包括由于脂肪酸异构化产生的反式酸、甘油酯聚合产生的聚甘油酯等危害物。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对油脂品质和食用安全有影响和危害的物质,并最大程度减少对有益组分的影响和降低油脂精炼损失。
当前,保留油脂中微量有益组分对消费者的积极作用已得到科学证实[1-2],油脂产品的质量评价正从过去追求产品外在感官指标上升到多维度油脂品质的综合评判上,合理控制油脂精炼程度已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系统的研究油脂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类脂物(如生育酚、甾醇等)和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聚甘油酯等)的种类、含量与精炼工序的关系,是建立合理精炼工序对应的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保障油品安全营养的基础。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e9ee8408f78a6529647d531c.png)
浅析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一、油脂精炼意义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2.改善油脂风味3.改善油脂色泽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二、毛油组成成分毛油中绝大部分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
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水分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其它杂质:毒素、农药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加入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分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分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表面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法。
-大豆油连续精炼工艺实践
![-大豆油连续精炼工艺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b7db2f6fab069dc5022011a.png)
大豆油连续精炼工艺实践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植物油的日常消费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大豆油一直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对于其品质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而越来越关注,这就对我国油脂精炼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促进了大豆油精炼工艺的进步,保证优质大豆油的生产。
一般来说,大豆油油脂精炼生产工艺的基本原则是以最低的成本提高油脂的精炼率,生产出最高品质的产品。
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大豆油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在传统大豆油精炼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分析连续精炼工艺的实践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油;生产;精炼;工艺一、连续精炼大豆油的工艺大豆制油一般生产流程是将原油先通过过滤,然后进行脱胶、脱酸工艺,最后去除腥臭味而成的优质成品油。
原油也称作毛油,是指从浸出或者压榨工序中由大豆中提取的含有不宜食用的某些杂质油脂,其主要成分为中性油和杂质,中性油即为甘油三酯肪酸脂的混合物,而杂质根据其类别、性质与状态等分为机械性、脂溶性与水溶性三种非甘油酯物质。
以上原油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连续精炼,最后制成优质的成品油,供人们餐桌上食用。
1、油脂精炼的目的和方法优质大豆油生产的主要环节就是油脂精炼的过程,所谓油脂精炼即是对原油进行精制提炼,去除原油中对成品大豆油质量有影响、对人们身体带来伤害的有害杂质,精益求精,提炼出质量上乘的大豆油。
大豆原油中存在很多杂质,一般可以分为有害和有益两种,油脂精炼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程序得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成品油,以确保人们生活不同需求和食用安全。
去除杂质并不是将原油中所有杂质去掉,而是将其中对于油脂精炼以及贮存有害无益的棉酚、粘液、水分等物质去除,根据不同的需求将杂质分离,保留对油脂精炼有益的物质,才能经过连续精炼工艺制成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优质大豆油。
一般来说,对于油脂精炼的方法,根据选用原料的差异,以及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机械精炼法、化学精炼法和物理化学精炼法。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7bb2b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4.png)
精炼对大豆油和菜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冰;魏翠平;王瑛瑶;栾霞【摘要】研究了大豆油和菜籽油在精炼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生育酚含量和甾醇含量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精炼的进行,油脂中酸值、过氧化值、生育酚含量及甾醇含量均不断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分别在脱酸和脱色阶段急剧下降;生育酚尤其是γ-生育酚和6-生育酚,主要在脱臭阶段损失,而甾醇在脱酸阶段急剧降低;生育酚和甾醇的不断损失导致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指数降低,而脱臭后由于游离脂肪酸的进一步除去又有所增强;精炼中微量物质的损失对油脂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并无显著影响,但油脂的总还原能力在脱酸之后显著降低,这一变化与其中生育酚含量和甾醇含量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39)010【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大豆油;菜籽油;精炼;抗氧化活性【作者】方冰;魏翠平;王瑛瑶;栾霞【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6;TQ641食用植物油中的微量组分如甾醇、生育酚、多酚、水分、游离脂肪酸等会对油脂的抗氧化性和氧化稳定性产生影响。
油脂的精炼过程一方面除去了影响油脂贮藏稳定性的水分和游离脂肪酸等,提高了贮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具有抗氧化活性等功能的甾醇、生育酚、多酚等的损失[1-2]。
鉴于油脂中微量物质的营养和功能特性,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有益组分已成为油脂精炼的趋势。
反映油脂质量的常见指标有酸值、过氧化值和氧化稳定性指数等。
精炼过程中除去水分、游离脂肪酸等,会增强油脂的氧化稳定性[3-4]。
油脂中含有的甾醇、生育酚等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充当天然抗氧化剂,延缓油脂的氧化。
Farhoosh等[3]研究发现,棕榈油精炼过程中多酚和胡萝卜素的损失,直接导致了其抗氧化能力的降低。
工艺参数及原料油质量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
![工艺参数及原料油质量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9bae150192e45361166f515.png)
全文共计1610字
1 工艺参数及原料油质量对油脂脱色效果的影响
(通辽市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通辽 摘 要:吸附脱色是现代油脂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脱色方法,影响脱色的因素很多,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主要从原料油质量、脱色工艺参数两方面分析了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Q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9)02—0098
— 油脂脱色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
在生产实际中,脱色工艺条件、原料油的质量、吸附剂的选择、工艺设备等对油脂的脱色效果都有影响,本文着重从脱色工艺条件、原料油的质量两方面对油脂的脱色效果进行分析。
工艺参数压力
常压
油脂脱色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白土。
活性白土的脱色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无数的毛细管组成的,在常压进行脱色时很容易被空气饱和,从而降低对色素的吸附能力,会造成脱色效果时好时差,不易控制。
而且,常压脱色还会引起油脂的氧化。
为此,在油脂工业生产中,油脂脱色一般采用减压(真空)脱色。
减压 由于油脂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开始时吸附剂的活性
中心被水包围,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随着水分的蒸发进行。
若水分蒸发速度太快,易造成油的吸附;若蒸发速度太慢,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太慢而且不易被吸附。
因此,在7.5~9.0压力下可以控制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脱色效果。
温度
吸附脱色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交换。
因此,当油脂与吸附剂接触时,温度对脱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在油脂脱色过程中,。
大豆油精炼设备工艺及要点
![大豆油精炼设备工艺及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0d24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2.png)
大豆油精炼设备工艺及要点大豆油是一种常用的食用油,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具有多种功能和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大豆油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对其进行精炼处理。
下面将介绍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1.溶剂提取工艺大豆油精炼的第一步是进行溶剂提取。
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有机溶剂,如正己烷,从大豆中提取油脂。
大豆经过清理、破碎、烘烤、脱壳等工序后,进入溶剂提取器中。
提取后得到的油料混合物称为“浸膏”。
溶剂提取设备的关键是提取器的设计,包括提取器的结构、体积、速度和温度等因素。
合理设计提取器可提高油脂的提取率和提取效果。
2.脱溶剂工艺脱溶剂是将浸膏中的有机溶剂脱除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用到脱溶剂器,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将溶剂从浸膏中蒸发掉。
脱溶剂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及控制蒸发器的排气速度,避免产生溶剂气体的泄漏。
3.脱酸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脂肪酸会影响油脂的口感和质量。
因此,需要将游离脂肪酸脱去。
脱酸是通过碱的中和作用来实现的。
在脱酸过程中,将热稀碱溶液加入油中,并通过搅拌和静置使其反应,形成肥皂。
然后,用水洗涤油脂,将其中的肥皂和游离碱洗去,最后获得低酸值的油脂。
脱酸设备的要点在于控制碱水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合理的搅拌和静置时间。
4.脱胶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磷脂,这些磷脂会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因此,需要将磷脂脱去。
脱胶是通过高温加热和加压处理来实现的。
脱胶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脱胶时间,以及合理选择脱胶剂,如活性白土。
此外,还可通过添加酸来提高脱胶效果。
5.脱臭工艺大豆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气味物质,如酸、醛、酮等。
为了提高油脂的口感和质量,需要将气味物质脱去。
脱臭是通过蒸汽蒸馏和吹剂脱臭两种方法来实现的。
其中,蒸汽蒸馏是利用水蒸汽将气味物质蒸发掉,吹剂脱臭是利用惰性气体(如氮气)将气味物质吹走。
脱臭设备的关键在于控制蒸馏温度和物料的层高,以及控制吹剂和物料的接触时间。
以上是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工艺及要点。
精炼工艺对大豆油中微量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_方冰
![精炼工艺对大豆油中微量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_方冰](https://img.taocdn.com/s3/m/4cd4a70dff00bed5b9f31d23.png)
CHINA OILS AND FATS
2014 Vol. 39 No. 11
精炼工艺对大豆油中微量物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方 刘 冰, 魏翠平, 王瑛瑶, 京, 段章群, 栾 霞
( 国家粮食局 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7 )
过氧化物和磷脂及其他影响食用 摘要: 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在除去不利于油脂稳定性的游离脂肪酸、 安全和油脂品质的物质同时, 也造成油脂中微量营 养物质 的 损失, 以及一 些 新 的有 害 物质 的生 成。 5 研究了国内 个厂家的大豆油在精炼过程中微 量物质 的 含量 变 化。 结 果 发现, 精炼 后 大 豆 油中生 402. 75 ~ 841. 92 mg / kg 降 为 15. 3 ~ 31. 3 育酚及甾醇含量显著降低, 分别由 26. 0 ~ 37. 4 mg /100 g、 mg /100 g、 291. 90 ~ 372. 50 mg / kg, 同 时 反式 脂 肪 酸、 聚合甘 油 三酯、 缩 水 甘 油 酯 含量分 别 提高到 0. 23% ~ 1. 85% 、 0. 220% ~ 0. 738% 、 0. 40% ~ 2. 94% 。对精炼各工序中微 量物质 的 含量 进 行 显著 性分析发现, 除甾醇主要是在碱炼工序损失外, 生育酚、 反式脂肪酸、 聚合甘油三酯及缩水甘油酯变 化最显著均在脱臭工序。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厂家各 工 序 段 的工 艺 参数, 以 期阐明 大 豆 油精炼 过 程 中微量物质的变化规律, 为植物油适度精炼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 ; ; 关键词 精炼 大豆油 生育酚; 甾醇; 反式脂肪酸; 聚合甘油三酯; 缩水甘油酯 中图分类号: TS224. 6 ; TQ64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969 ( 2014 ) 11 - 0008 - 04
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99d80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0.png)
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梁 雨,黄振伟,黄 丹(中储粮油脂工业盘锦有限公司,辽宁盘锦 124000)摘 要:油脂回色指油脂颜色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的现象。
一级大豆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脂之一,其油脂回色的影响因素及回色控制一直困扰着油脂学术界及工业界。
本文分析了油料大豆的品种品质,精炼工艺中的脱胶、脱酸、脱臭和脱色等工序,温度、磷脂含量、生育酚含量、金属离子、脂肪酸组成、成品油的储存条件、脂肪氧化酶等可能影响油脂回色的因素,以期为延缓一级大豆油回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lorReversion of First Grade Bean OilLIANG Yu, HUANG Zhenwei, HUANG Dan(Sinograin Oils & Fats Industrial Panjin Co., Ltd., Panjin 124000, China) Abstract: Color reversion of fats and oil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color of fats and oils changes over time. First grade bean oil, as one of the main edible fats in China, has been troubled by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ircles of fats and oils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fats and oils color revers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oilseed soybean, the degumming, deacidification, deodoriz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processes in the refining process, temperature, phospholipid content, Tocopherol content, metal ion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storage conditions of product oil, lipoxygenase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oil color,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delaying the color reversion of first grade bean oil in the future.Keywords: first grade bean oil; color reversion; influencing factors大豆油是我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油脂之一。
G4 油脂精炼-脱色
![G4 油脂精炼-脱色](https://img.taocdn.com/s3/m/b1647a9f08a1284ac9504309.png)
(二)吸附脱色原理
1.吸附剂表面的吸附 (1)物理吸附(非选择性吸附) 吸 附 力:范德华力 吸附形式:单分子层、多分子层(不太牢固) 吸附放热:较少 吸附平衡:较快达到
一般在低温条件下,以物理吸附为主。
ZHI·LUO
1.吸附剂表面的吸附
(2)化学吸附(选择性吸附)
吸 附 力:表面剩余价力(表面自由能)
ZHI·LUO
2.吸附剂的质量和用量
(1)质量(吸附特性)
选择依据:活性、吸油率、粒度和价格等(综合平衡)。
一般来说,油脂脱色选用活性较高的吸附剂 为好,但也
需要考虑油脂品种和脱色温度。
(2)用量
选择依据:吸附特性、油脂品种和质量、脱色前后色素
含量等。
一般来说:
用量↑→脱色效率↑→吸油量↑→油脂酸值↑
(5)酸度和pH值 酸度是对活性白土水浸出液滴定而求得的; pH值是10%活性白土水溶液测得的数值。 一般而言,用于油脂脱色的活性白土其酸度应小于 0.2%H2S04,pH值2~5。
ZHI·LUO
3.影响活性白土质量的因素 (6)粒度 粒度↓→脱色率↑→吸油量↑→过滤速率↓ 一般通过Tyler标准200目的活性白土量应大于95%,但 100μm以下的粒子不宜太多。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漂土量(%)
棉籽油的典型脱色实验
斜率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8 910
残留色度(罗维朋 红)
相应的脱色吸附ZH等I·温LU线O
就脱色过程而言,K值反映了吸附剂的脱色能力,活性度 愈高的吸附剂,其K值愈大;而1/n值则表示吸附情况的特点, 它决定吸附剂能发挥最高能力的范围(脱色持久力)。
大豆油精炼设备详细工艺流程
![大豆油精炼设备详细工艺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6333f310066f5335b81210f.png)
大豆油精炼设备详细工艺流程郑州宏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各种植物油、动物油制油设备,精油和色素提取设备的生产制造,对各类油脂设备加工具有丰富的经验,今天宏日机械为大家详细介绍大豆油精炼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大豆油加工设备对大豆油进行精炼处理的时候,工艺流程包括过滤、水化脱胶、碱炼脱酸、脱色、脱臭几个环节。
大豆油精炼设备过滤:过滤是将大豆油毛油里面的一些固体杂质过滤掉,通过过滤环节处理,可以将毛油中的固体杂质去除干净,为后续环节的处理做好准备。
大豆油精炼设备水化脱胶: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胶质成分,胶质成分如果不去除,第一会影响油脂的品质,第二会严重影响后续各项处理的处理效果。
大豆油精炼设备碱炼脱酸:碱炼脱酸的目的是去除油脂中的酸性成分,采用的方法就是添加碱来使酸碱发生反应,再去除反应的产物。
过滤、脱胶、脱酸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最大化去除了油脂中的杂质。
大豆油精炼设备脱色:脱色环节采用活性炭和活性白土作为吸附剂,对油脂中的色素成分进行吸附。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使大豆油的色泽更加通透,提高油脂的品质。
但是这个环节会给大豆油留下白土的腥气,不过在脱臭环节会进行处理。
大豆油精炼设备脱臭:脱臭环节是大豆油处理的最后一步,这个环节通过脱臭罐将臭味物质蒸馏除去,使大豆油没有异味。
脱胶是大豆油精炼设备操作的第一步,脱胶工艺仅包含由毛油的水化,一些杂质如:磷脂、胶质与蛋白质在无水时溶解在油中,一旦水化就不能溶于油,这就是水化脱胶的原理,然而,水化后仍有部分胶质在油中,这就需要对其酸化处理来除去。
总体来说,大豆油精炼设备比精炼厂更多地用到水化脱胶,只有很小油脚在中间贮罐里积淀。
脱胶后的水相可以在粕的蒸脱中再利用,而磷脂具有优秀的商业价值,可以分别干燥。
大豆油加工设备碱炼中和此操作是用烧碱中和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使之皂化. 游离酸皂化后就不再溶于水,因而能被沉析或离心分离。
除去游离酸后,中和还不能完成,因为本阶段还须去除非水化磷脂。
浅析精炼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
![浅析精炼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49df5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b.png)
浅析精炼一级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李万振;杨浩辰;宋立鸿;何天齐【摘要】食用油回色一直是困扰油脂加工的行业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油脂回色的相关报道,对精炼一级大豆油回色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期刊名称】《粮食与食品工业》【年(卷),期】2018(025)003【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大豆油;回色;影响因素【作者】李万振;杨浩辰;宋立鸿;何天齐【作者单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上油品的不断丰富,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选购食用油时,除了考虑油品种类、品牌和价格外,油品的色泽(颜色)和外观包装也逐渐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之一。
对于精炼一级大豆油,即使加工灌装时的色泽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但在储存、流通及食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颜色加深现象(回色或返色),并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回色现象更为严重。
为避免一级大豆油在货架期或保质期内影响销售,防止或抑制大豆油回色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对于油脂回色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几乎都认为与生育酚的氧化,特别是γ-生育酚的氧化密切相关。
本文结合油脂回色的相关报道,浅析了生育酚氧化及其他因素对精炼一级大豆油回色的影响。
1 生育酚氧化机理1.1 生育酚结构与性质生育酚是植物油中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E,VE),由于发现其有抗不育作用而被命名。
生育酚的母体结构为苯并吡喃,如图1所示[1]。
由于R1,R2,R3基团的不同,生育酚主要有α、β、γ、δ四类同系物,如表1。
此外,维生素E还包括生育三烯酚的α、β、γ、δ四种同系物。
图1 生育酚结构类型示意图生育三烯酚与生育酚的不同主要在于在R4基团上有3个非共轭双键。
表1 生育酚四种同系物的类型R1R2R3 俗称-CH3-CH3-CH3α-生育酚-CH3H-CH3β-生育酚H-CH3-CH3γ-生育酚HH-CH3δ-生育酚生育酚R4的化学结构为:生育三烯酚R4的化学结构为:生育酚不易溶于水,在酸性环境下较稳定。
论文资料-成品大豆油的品质分析综述-(word)可编辑
![论文资料-成品大豆油的品质分析综述-(word)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a19c030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4.png)
成品大豆油的品质分析综述大豆油又叫豆油、黄豆油。
大豆油色泽深黄,有豆腥味。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可分为大豆原油和压榨成品大豆油、浸出成品大豆油三类[1]。
豆油是从大豆中压榨出来的。
豆油有冷压豆油和热压豆油两种。
冷压豆油的色泽较浅,生豆味淡;热压豆油由于原料经高温处理,其出油率虽高,但色泽较深,并带有较浓的生豆气味。
按加工程序的不同又可分为粗豆油、过滤豆油和精制豆油。
粗豆油为黄褐色,精制的豆油大多数为淡黄色,粘性较大。
在空气中久放后,豆油油面会形成不坚固的薄膜。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
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
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黄色。
大豆油的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
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
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但豆油较其它油脂营养价值高。
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也是是最常用的烹调油之一。
成品大豆油作为一种商品食用油,质量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
每一批次油出厂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化验检测,在确保生产出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后,才能投放市场。
所以大豆油的品质分析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大豆油相关定义[1]压榨大豆油: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浸出大豆油: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转基因大豆油: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大豆原油: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成品大豆油:经处理符合国家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大豆油。
油脂的理化性质[2-3]大豆油脂由于常含有某些脂溶性色素和杂质,而呈现一定的颜色或具有某种气味。
它是是极性很小的化合物,难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醇、乙醚、石油醚、汽油、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因此可利用这些有机溶剂从大豆种子中提取大豆油脂。
油脂的相对密度比水小,一般在0.86~0.95之间。
由于油脂一般为混合物,所以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仅有熔点范围。
油脂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
武汉工业学院罗志老师经典讲义-油脂精炼-脱色
![武汉工业学院罗志老师经典讲义-油脂精炼-脱色](https://img.taocdn.com/s3/m/ebd4f44dcc7931b764ce150f.png)
油脂名称
牛油 椰子油 玉米胚油 棉籽油 亚麻籽油 棕榈核油 棕榈油 花生油 菜籽油 大豆油 葵花籽油 桐油
最高脱色温度(℃)
常压*
减压△
110
82
112
82
104
82
104
82
88
77
110
82
113
113
104
82
104
82
104
82
104
82
—
82
* 搅拌速度50-100r/min,吸入吸附剂油温71℃; △搅拌程度充分但不强烈,真空度不低于710mmHg。
松密度↓→空隙度↑→比表面积↑→吸油量↑ 酸度和pH值
酸度是对活性白土水浸出液滴定而求得的;pH 值是10%活性白土水溶液测得的数值。
一般而言,用于油脂脱色的活性白土其酸度应 小于0.2%H2S04,pH值2~5。
粒度 粒度↓→脱色率↑→吸油量↑→过滤速率↓
一般通过Tyler标准200目的活性白土量应大于 95%,但100μm以下的粒子不宜太多。
度为1.9~2.1t/m3,松密度为0.08~0.45t/m3 。 特点:① 比表面积很大,活性很高; ② 脱色能力很强(脱色系数很高); ③ 吸油率很高; ④ 价格较贵。 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与活性白土配合使用,
相互取长补短。(活性炭︰白土=1︰10-1︰20)
凹凸棒土
主要成分:SiO2 特 点:① 脱色效果较好;
时间不宜太长:后阶段不利因素起主要作用 (油脂氧化、酸值升高、腥味加重等)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四)操作温度 最适宜的温度与油脂品种、吸附剂特性、操
作压强和操作时间等因素相关。可以在实验中优 选而得。
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f3cb5eab8f67c1cfad6b8df.png)
收稿日期:2004-02-02作者简介:王丽娟(1963-),女,讲师;主要从事油脂加工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文章编号:1003-7969(2004)05-0029-02 中图分类号:TS22516+1 文献标识码:A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王丽娟(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10034沈阳市) 摘要:油脂中的呈色物质包括天然色素和加工色素。
天然色素易脱除,而加工色素难脱除。
讨论了在油料的预处理、油脂浸出、混合油净化、混合油蒸发等油脂制备过程中,产生或残留的非水化磷脂、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受热氧化或相互结合产生加工色素,导致油脂色泽加深。
采用Alcon 工艺、挤压膨化工艺,且加强对混合油的净化处理,可减少非水化磷脂的转化量及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含量,采用负压蒸发工艺可降低混合油蒸发的温度,从而减少加工色素的产生,改善油脂的色泽。
关键词:油脂;色泽;天色色素;加工色素;油脂制备 油脂色泽是油脂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
油脂中的呈色物质分为天然色素、加工色素和色原体。
天然色素存在于油料中,随制油过程转移到油脂中,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这类色素与吸附剂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容易从油脂中脱除;加工色素是在油脂制取、油脂加工、油料及油脂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蛋白质、糖类、磷脂氧化及相互结合而产生的黑褐色的固定色素,这类色素很难被脱除;色原体是一种本身无色,但发生氧化、与其他物质结合或发生其他反应后呈色,如生育酚、磷脂和微量金属离子等,这类物质残留于成品油中,会使油脂出现回色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纯靠强化精炼过程达到油脂的色泽要求,势必会造成油脂、辅助物料、蒸汽和电力的消耗增加,也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因而对油脂制备过程越来越关注。
从油脂制备环节入手,对油料的预处理、油脂提取、混合油处理及蒸发严格把关,减少加工色素的产生,减少色原体呈色。
1 磷脂对油脂色泽的影响111 磷脂的含量与油脂的色泽油脂中的磷脂分为水化磷脂和非水化磷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及脱色条件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甘光生;曹川;甘征亚;左青【摘要】目的:研究精炼工序对大豆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脱色过程中脱色条件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精炼工艺过程对油脂品质变化以及脱色条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分析油脂精炼过程中不同阶段油品的p-茴香胺值、过氧化值(PO V)、酸值的变化,其次以p-茴香胺值作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脱色条件.结果:化学精炼过程中大豆油酸价是不断下降直至稳定,PO V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再降低,精炼后POV最高,经脱色和脱臭后显著降低.脱色油的p-茴香胺值是最高的,脱臭后有所降低.精炼过程对磷脂有显著影响,而对碘值和皂化值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脱色过程中最佳的条件为脱色温度为80℃,脱色时间为25 min,白土用量为2.4%.结论:油脂精炼工艺能够提高大豆油品质,利用p-茴香胺值可确定脱色工序最佳条件,防止油脂的氧化劣变.【期刊名称】《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p-茴香胺值;精炼工艺;白土【作者】甘光生;曹川;甘征亚;左青【作者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安徽新荣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TQ644油脂精炼工艺可以去除杂质,提高产品质量,利于安全储存。
测定油脂中相关劣变指标可以评价油脂品质的好坏,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p-茴香胺值以及酸值是鉴定油脂品质的重要依据。
p-茴香胺值表征油脂中醛、酮、醌等二级产物的多少,其值越高代表油脂劣变越严重。
栾霞对ISO中食用油脂的p-茴香胺值测定方法进行验证,并探讨了异辛烷和正己烷对p-茴香胺值测定的影响[1]。
张佳欣证明了p-茴香胺值随着储藏时间和储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2]。
张来林研究了在贮藏过程中芝麻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都是呈上升趋势,条件不同,趋势不同[3]。
而对于油脂精炼工艺过程中p-茴香胺值变化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针对精炼过程中的油品p-茴香胺值[4-6]、过氧化值(POV)和酸值的测定及对比[7-9],进一步证明油脂精炼工艺有利于提高油脂品质,并以p-茴香胺值为指标选择最佳脱色条件,以期为油脂的精炼工艺和脱色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材料:脱臭油、脱色油、脱酸油、脱胶油、毛油等油样来自国内某油脂有限公司(2016、2017 年大豆油)。
主要仪器:LP202A型电子天平(江苏常熟市衡器厂)、T6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HY5型振荡器(常州国华仪器设备公司)、移液管、容量瓶、比色管等。
主要试剂:醋酸、去CO2蒸馏水、异辛烷、茴香胺试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KI等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试剂有限公司。
1.2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1.2.1 取样方法油样取样采取输送过程中从管道中扦样。
输送过程中,从每罐中制备原始样品的最小量见表1。
表1 从管道中扦样时,原始样品的最小量Table 1 Minimum amount of original sample when sampling from a pipe油罐储量(t)Tank reserves原始样品的最小量(L)Minimum amount of original sample ≤2020~5050~5001510对液体油脂的分样,可将扦取的样品经过充分摇动、混合均匀后,分取1 kg作为样品备用。
1.2.2 p-茴香胺测定采用GB/T24304-2009方法,在醋酸溶液中,油脂中的醛类化合物和p-茴香胺反应,于350 nm处测定吸光度,得到p-茴香胺值。
计算公式:A·×[1.2×(A1-A2-A3)]其中,V为溶解试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V=25 mL);m为样品的质量,单位为g;Q为根据p-茴香胺值定义,Q为测定溶液中样品浓度,单位为g/mL;A3为未反应测试溶液吸光度;A1为反应溶液吸光度;A2为空白溶液吸光度;1.2为用1 mL p-茴香胺试剂或冰醋酸溶液稀释测试溶液的校正因子。
1.2.3 POV的测定采用GB/T5009.227-2016方法,用过氧化物相当于碘的质量分数或1 kg样品中活性氧的毫摩尔数表示过氧化值的量。
1.2.4 酸价的测定采用GB/T5009.229-2016方法,以游离脂肪酸发生中和反应所引起的“pH突跃”为依据判定滴定终点,最后通过滴定终点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油脂试样的酸价。
1.2.5 碘值的测定采用GB/T5532-2008方法,有机物不饱和程度的指标,不饱和程度越大,碘值越高。
1.2.6 皂化值的测定采用GB/T5534-2008方法,将1 g油脂皂化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毫克数定义为皂化值。
1.2.7 磷脂的测定采用GB/T5537-2008方法,是油脂分析的指标之一。
1.3 数据处理作折线图进行比较,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显著水平。
2 结果与分析2.1 化学精炼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2.1.1 精炼过程对大豆油酸价的影响对大豆毛油进行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得到成品油,化学精炼过程中大豆油酸价的变化情况(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豆毛油经过脱酸之后酸价由原来的2.03(KOH)/(mg/g)下降到0.34(KOH)/(mg/g),在后续精炼工艺中酸价变化较小,脱臭油酸价在0.1(KOH)/(mg/g),符合国家标准一级大豆油的标准[10]。
图1 化学精炼过程对大豆油酸价的影响Fig.1 Influence of chemical refining process on acid value of soybean oil图2 化学精炼过程对大豆油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影响Fig.2 Effect of chemical refining process on peroxide value and p-anisidine value of soybean oil2.1.2 精炼过程对大豆油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影响为研究大豆油脂精炼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对大豆毛油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各个阶段进行了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测定(图2)。
可以看出POV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碱炼后POV最高,经脱色和脱臭后显著降低。
脱色油的p-茴香胺值是最高的,脱臭后有所降低。
毛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分解成较多的烯醛类物质,导致p-茴香胺值较高,经过脱胶环节下降明显,后期上升,脱色后p-茴香胺值达到最高,脱臭后醛类小分子物质会部分蒸馏出而有所降低[11]。
2.1.3 精炼过程对大豆油基本指标的影响在大豆油精炼的过程中磷脂含量在1.1%~1.8%之间,精炼过程对其有显著影响(表2)。
而碘值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皂化值在脱胶、脱酸和脱色阶段有所增加[12],但也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朱远坤报道的对杜仲籽油的变化趋势一致[5]。
表2 精炼过程中大豆油基本指标变化Table 2 Changes of basic indexes of soybean oil during refining项目Project毛油Crude oil脱胶油Degummedoil脱酸油Deacidification oil脱色油Decolorizing oil脱臭油Deodorized oil碘值(I)(g/100g)178.14±1.36a173.12±3.6a174.49±7.4a174.09±1.8a174.76±5.6a 皂化值(KOH)(mg/100g)151.23±1.62a154.32±3.52a154.92±4.42a156.17±5.12a153.18±1.12a 磷脂含量(%)1.72±0.11c1.54±0.07b1.19±0.04a1.13±0.03a1.12±0.03a2.2 脱色条件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油脂精炼工艺中脱色过程可以去除游离脂肪酸和过氧化物,从而降低酸价和POV。
脱色过程会导致p-茴香胺值的显著提高,使油脂的品质变差。
因此有必要用p-茴香胺值作为指标来考察脱色对大豆油品质的影响,并优化油脂脱色的条件,在脱色工艺中主要影响因素有脱色的温度和时间以及白土的用量(表3)。
表3 试验因素水平表Table 3 Experimental factor level table水平Level因素FactorA脱色温度(℃)B脱色时间(min)C活性白土用量(%) 160202.2 280252.4 3100302.62.2.1 白土用量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分别选用白土用量2.0%、2.2%、2.4%、2.6%和2.8%,从图3中可以看出白土用量2.4%,p-茴香胺值最低,因此选在脱色过程中选用白土用量2.4%作为最佳的条件。
图3 白土用量对p-茴香胺值测定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white soilconsumption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anisidine value图4 脱色温度对p-茴香胺值测定的影响Fig.4 Effect of decolorization temperature on determination of p-anisidine value2.2.2 脱色温度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上升,p-茴香胺值是先下降后上升,由于白土吸附是物理吸附,温度增加有利于吸附,但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油脂的氧化,增大其劣变程度,故选择80 ℃作为最佳脱色的温度。
2.2.3 脱色时间对p-茴香胺值的影响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脱色时间的增加,p-茴香胺值不断下降,25和30 min差别不大,从经济效益考虑,选择25 min作为最佳脱色时间。
图5 脱色时间对p-茴香胺值测定的影响Fig.5 Effect of decolorization tim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anisidine value2.2.4 脱色条件的优化脱色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白土用量选择,脱色时间,脱色温度,设计采用正交试验(表4)。
表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Table 4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实验号No.因素FactorABCp-茴香胺值P-anisidine value 11113.71 21223.49 31332.98 42132.69 52212.65 62323.91 73122.89 83234.31 93313.74 K110.189.2910.1 K29.2510.4510.29 K310.9410.639.98 k13.393.103.37 k23.083.483.43 k33.653.543.33 R0.570.440.1 最优方案A2B1C3从表4中可以得出最佳的脱色条件为A2、B1、C3,但是试验中A2、B2、C1得出的值最低为2.65,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是白土的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对试验进行验证得到条件为脱色温度为80 ℃脱色时间为25 min,白土用量为2.4%时的脱色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测得的p-茴香胺值为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