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的联系-最新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与“影视”的联系
一、影视借鉴于戏剧
1895年,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里,放映了他跟朋友合作拍摄的以《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为代表的几段的活动影像。从此,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了。卢米埃尔大获成功以后,接着又拍摄了一批记录性短片也极受欢迎。但是,他的电影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了一些生活和自然的景象,在人们没有了对此的新鲜感的时候,初生的电影艺术也走入了死胡同。就在这时,是戏剧艺术帮了它的大忙。
这时,一位叫乔治·梅里爱的法国戏剧导演,尝试用摄影机来拍摄一些虚构的、戏剧式的故事和场景,电影被引向了戏剧的道路。他把戏剧的程式了带到了电影中去,将导演、演员、化妆、道具、服装、布景、冲突等一系列戏剧元素搬入电影,建起了戏剧电影的雏形。自1900年,他先后制作了《灰姑娘》、《星际旅行》、《月球旅行》、《闹鬼的城堡》等影片,轰动世界。电影史家通常称之为“影戏”或“活动影戏”,而美国戏剧家劳逊则把它们叫做“艺术电影”。电影史上,当城市观众习惯了戏剧、歌剧与各种豪华演出的时候,电影在视觉上的新奇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所以,电影便不得不转向舞台,也正是舞台戏剧为影视艺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形成了一种“银幕即舞台”的电影观念。
在高科技条件的影响下,当今电影艺术完全可以不依赖传统的摄影机和胶片,而用数字化技术取而代之,这就是电影艺术。但是不管怎么取代,不论怎么变迁,电影艺术却绝对没有脱离它的“内在戏剧性”。戏剧(舞台演出)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演员的创作是“三位一体”的、是在观众面前一次性完成的、与观众直面交流的、同在一个物质空间中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一个不可间断的仪式过程。不论影视技术在科技的影响下是如何进步的,它也永远脱离不开上述的戏剧因素。比如,2010年的冬天,“阿凡达”三个字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大家争相购买《阿凡达》首映昂贵的电影票,就是为了一睹我们早就听说过的“3D立体电影”的风采。不论是故事性还是矛盾冲突都是以戏剧性为根本的。
二、影视冲击戏剧,更提携戏剧
1.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崛起,对戏剧的影响是极大的
电影艺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成为戏剧艺术的对立者和挑战者。他们都属于需要观众来关注、支持的大众艺术。影视是一项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的投资,所以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尽可能地迎合观众的胃口。可是,观众的艺术消费能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往往选择了电影就要放弃戏剧。商业戏剧为了对付票房危机,不得不改演娱乐性的音乐喜剧或夹带歌舞的时事讽刺剧,而严肃的戏剧艺术就只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了。
我们把目光锁定剧院方面,电影电视剧的产生与兴盛的确夺
走了原本属于戏剧的大批观众,使得剧院的经营面临困难,举步维艰。原来剧院门口那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再也看不到了,特别是电视机的普及,更使“在家”看“戏”成为事实。许多剧院不得不被迫关门,剧团纷纷面临解散,不少导演和演员也转向影视发展。原本兴盛的剧院只好放映电影、开舞厅、出租场地,搞多种经营。
2.影视提携戏剧
电影的确通过缤纷多彩而有花样化的技术手段和诱惑力夺
走了大批量的观众。可是,与此同时影视又是对戏剧有促进作用的,影视把一部分观众分流出去,留下来的“戏迷”多数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较高艺术参透力的,他们对戏剧有更高的精神要求,这也能使戏剧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强大。
在如今的戏剧舞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影视的元素。有了多媒体的运用,许多舞台空间的转换就都如同影视中摄影机镜头一样,毫无拘束地变化着。比如有的话剧,影像和人物在舞台上直接对话,这都是电影带给戏剧的崭新的舞台面貌。现在的许多电影都取材于戏剧,改编于戏剧。比如,冯小刚将戏剧《哈姆雷特》改编为电影《夜宴》,张艺谋把话剧《雷雨》改编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导演大家的改编无疑说明了戏剧帮助了电影的发展,也让原本属于影视的观众进一步了解和重新认识了戏剧的。
戏剧在跟影视艺术的碰撞交流中,也从对方那里吸取了对于自己有帮助的东西,从而大大提高了戏剧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电影艺术,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可能更大。这种影响最初是由一些影剧两栖导演,从影视剧的拍摄地点带进剧场里来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出时用放映机把跟剧情有关的影像资料,直接投射到银幕上,为舞台艺术提供一个更加宽阔的背景;二是把电影手法移植到舞台艺术中,使戏剧审美电影化。
电影技术和戏剧手法机械结合。1924年,梅耶荷德导演《拿下欧洲》的时候,舞台正中和两侧的上方悬挂三块银幕,分别用于展示背景,评论剧情,突出某些关键性台词;1927年导演《拉斯普丁》时,舞台的三面都被银幕包围,演员在中间表演,周围都是电影画面。
电影和戏剧更深层次的审美融合。苏联导演梅耶荷德最早自觉地进行这方面实验。上世纪20年代初,梅耶荷德在执行《塔连尔金之死》、《天翻地覆》、《柳利湖》等剧时,为了获得电影“特写”的效果,用灯光分切的方法进行舞台调度,突出或削弱某个人物、某个演区。后来,梅耶荷德进一步把电影蒙太奇手法融入戏剧中的导演构思,打破剧情的自然顺序,重新结构剧本,从各种场景的并列、对比当中产生新的意义。拿《钦差大臣》举例,这是一部五幕喜剧,只有旅馆和市长家客厅两个场景,梅耶荷德则重新划为15个场景单元。场与场之间有时顺序连接,有时并列,有时闪回,以极具动感的舞台调度,多方面揭露了社会
生活的荒谬性。为了快速变换场景,梅耶荷德不仅运用各种光影特技,而且还使用一种叫做“活动墙”的装置,以便灵活地分割与重组舞台空间。1928年皮斯卡托执导的《好兵帅克》上演,该剧首创了用以迁换布景的“车台”装置,这种装置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大剧场的常备机械。舞台上由前向后分列着大小不等的三道门,以造成空间上的纵深感。门与门之间分布着迁换布景的车台轨迹,底幕是一块半透明的银幕。戏连续进行,场景不停地变换,车台把布景推来推去,幻灯机则配合剧情与布景,把一系列线描式的漫画投影到底幕上。于是,人物和场景都动了起来,这就突破了近代剧固定布景的局限。[1]
在影视的成长过程中,它从戏剧得到的滋养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在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戏剧文学遗产中,有多少为电影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题材和灵感,又有多少戏剧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乃至一遍一遍的翻拍。与此同时,许多著名的影视剧导演和演员以戏影“两栖”方式存在,或者直接由舞台转向荧幕,“戏剧为电影提供了大量表导和舞美人才”这一说法也就更加
无可厚非。
与此同时,影视对戏剧又是有促进作用的。自从影视手法融入戏剧,它就推动了戏剧表演的艺术发展。戏剧又在借鉴电影的观念与手法的同时,提高了戏剧舞台艺术的动态表现力,保持交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