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币制改革于1937年抗战的影响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二历史(选必1)
《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解读单元主题通过相关世界货币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你知道吗?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
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
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综合反应。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思考】:中国货币的演进有什么规律?1.先秦时期:【自主学习】:请甄别下列史料类型,它们反映出了先秦货币发展的哪些信息展示材料材料: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说文·贝部》信息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问题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实物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在结合文献史料,观察分析和运用实物史料的过程中,形成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骨制石制的仿制贝(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②冶铜技术的长足发展。
)信息3:春秋战国时期,币制混乱。
(原因:西周末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特点: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2.秦朝—圆形方孔钱(半两钱)特点: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思考】秦朝统一货币有哪些意义?◆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问题探究】半两钱在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一秦者夷也,为西戎。
——《春秋三传》材料二夫商君……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此所以并诸侯也。
——(西汉)刘歆《全汉文》材料三广众心,声闻左右者,赏。
将军材以钱若金赏,毋(无)恒数。
或盗采人桑叶,臧(脏)不盈一钱,可(何)论?赀繇(徭)三旬。
——云梦睡虎地秦简(始铸造于公元前33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奖励民众;鼓舞士气;量刑尺度;调动社会资源;宣传天命皇权和统一;3.西汉:特点: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展示材料;材料: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杨 菁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
日军的破坏,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
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实行田赋征实,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
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
关键词 军费 通货膨胀政策 信贷 田赋征实一 通货膨胀发生、发展的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币立即出现膨胀趋势。
不过,1937—1939年,通货膨胀还只是处于缓性发展阶段。
1940年是中国通货膨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通货膨胀进入急性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中国所以会发生通货膨胀,且逐渐趋向恶化,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战时军费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影响 战时通货发生膨胀,此为参战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
这种通货膨胀主要与纸币的财政性发行相联系,即纸币的发行不仅仅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是以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要为依据,更主要的是用作弥补财政赤字,解决财政开支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发行量必然是过度的,也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
战前,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关、盐、统三大税收,抗战爆发后,此三大税收之税源地大部丧失,中央财政收入骤然下降。
国民政府采取增加旧税、举办新税的措施,多少弥补了一些收入,但数量是相当有限的,税收仍呈减少趋势。
1937年度国民政府的税收,实际只有4.1亿元,1939年度也只有4.3亿元左右,与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个年度,即1936年度的实际收入10.41亿元比较,减少了60%左右。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21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含答案)
第21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
(2)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3)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③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原因①“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行动的推动。
(2)表现: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原因①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③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致命打击。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苛捐杂税。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2.在斗争中求发展(1)斗争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
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矿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内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案--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案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货币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货币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我国货币及制度、措施以及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我国货币制度和世界货币体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通过教学让学生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货币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历史上货币及其制度建设的发展演变。
难点:世界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课通过两个子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讲述了中国货币演进的历史过程和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过程。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人民币纸币,右图是美元纸币。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什么现象?对!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货币:人民币和美元。
那么,中国货币的使用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状况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知识点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86—88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如何?主要经历了哪几种形式的货币?[自主学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3)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3)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二《正确看待抗日战争》[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待抗战,要坚持两个鲜明的观点,即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
既要看到抗战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这是我们通过努力获取的,应得的;又要看到胜利的来自不易和艰苦性,我们要维护好这个历史功绩,从中吸取教训,开拓进取。
[关键词]抗战;民族复兴;艰苦;正确评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日本无条件投降70周年。
伟大的抗战胜利了,但并没有完全的结束。
对于抗战,我们需要公正评价,正确看待。
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1、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成熟近代的中国只有一家一姓的观念,而无现代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重塑正是以民族危机为契机的。
抗战时期,全国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各民族海外侨胞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侮”的原则,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救亡图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觉悟空前提高,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真正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不仅仅民族意识完全形成,还表现出成熟的一面,中国人民开始了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
抗战初期,许多中国人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中的广大将士付出了大量的牺牲,却由于国民党腐败,正面战场几乎屡战屡败。
特别是在1944年春到1945年初,国民党部队的军事装备已优于日军,却在强弩之末的日军发动的对豫湘桂战役中,仍溃不成军。
不仅使反法西斯盟国感到惊讶,也受到国内人民愤怒谴责和失望。
中国共产党此时却通过“三三制”、整风、大生产等运动,成功进行根据地建设,使人民群众精神振奋,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人的崭新生活。
在国民党大溃败时,敌后抗日根据地于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希望,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2、中国主权的收复和大国地位奠立近代以来,中国衰落的显著标志是丧失了完整的国家主权。
论国民政府的法币价值稳定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论国民政府的法币价值稳定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1韩2金正贤内容提要法币制度是国民政府为了应对日军试图摧毁中国抗战能力而制定的,所以评价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时不能忽略其对抗战的作用。
国民政府应对日本货币攻势的措施之一是稳定法币的信用,其二是防止日方的外汇夺取。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战时体制下国民政府的法币稳定政策、日本攻击法币的状况和法币作用的变化以及英美法币援助政策,汪精卫政权的储备银行券和法币的对立等,探讨国民政府战时法币政策的意义和局限性,以及战时货币政策遗留的影响和战后通货膨胀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政府战时法币价值稳定政策持久战战略和法币作用近代战争带有经济战的性质,而经济的中心是金融体制,因此,通过金融体制动员人力与物力便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
日本对华经济侵略表现在既掠夺中国的资源、封锁国民政府的物资往来,同时重点进行以货币为中心的金融侵略。
众所周知,掌握经济战主导权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所以,日本想通过破坏法币来摧毁国民政府的抗战能力。
法币不仅是国民政府金融制度的基础,而且是对日货币金融斗争的重要武器。
不少学者认为,导致战后国民政府败亡的重要原因即通货膨胀就是由国民政府的战时法币政策引起的。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如董长芝先生就肯定国民政府的战时金融政策,认为它对长期#123#抗战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¹法币在对日抗战中的作用,正如蒋介石在1939年所说的那样:/如果这次抗战发生在币制改革之前,那么中国可能稍微提早败亡或者也许忍辱求和。
幸亏现在有法币制度,由此形成良好的金融经济秩序,能为长期抗战打基础。
0º当时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木村增太郎也说:/中国若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之抗战0»,可见法币对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作用。
法币制度能在抵制日军的货币攻势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国民政府在1935年实施币制改革,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经济共同体。
从经济共同体的观点来看,近代的民族国家就是要形成统一的国家市场,而其中心是货币制造权。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研究综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着手进行币制改革。
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币制改革,在中国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成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本文试图从现代化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此次改革从时代背景、消费心理、历史意义等方面做点简单的、尝试性的综述研究。
标签: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现代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国内综述性的成果有香港学者郑会欣先生发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上的文章《近年来国内有关币制改革的研究综述》、复旦大学历史系徐锋华的《近二十年来法币改革研究综述》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综合性的成果,使人深受启发。
而吴景平先生的文章《美国和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周春英《英美日三国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6 期)等是从对外关系方面论述,给人以新的视角。
国外学者中比较突出的有日本学者城山智子教授《再论国民政府1935年的币制改革》(《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美国阿瑟*思*杨格《1927年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他们的见解也非常独到。
这些研究摆脱了意思形态的束缚,其结论更加客观。
但目前很少有人用现代化的观念去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是否具有消费心理或社会需求的因素,更是无人问津。
本文旨在此方面有所突。
二、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依靠、经济上依附英美等国的中国也难逃厄运。
见证红军与宁夏回族的情缘——红军在宁夏使用过的货币
在宁夏博物馆里珍藏着几枚不同面值的银币、铜币、布币和纸币。
这些货币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宁夏和1936年红军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西征宁夏、甘肃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大西北时,在宁夏使用过的革命根据地货币。
是当年红军在大西北和宁夏广大地区从事革命活动,模范执行、宣传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严格遵守《回民工作守则》,实行公买公卖的历史见证物。
这几枚货币经过70多年,有的纸币已很旧或破损,且数量不多,其中铜币和银币的数量、种类都不是很多,现今存世的银币、铜币、布币和纸币就显得特别珍贵。
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产生、发行我们知道,货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社会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货币出现,这就为我们研究社会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依据。
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的产生、发行和停止是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筹备军需和战略物资,支援革命战争,同时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调剂金融,阻止根据地资金外流,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工农银行,发行了各种苏维埃货币,其中以纸币和布币为主,是根据地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
最初的是由区、县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到特区银行货币,进而发展到省银行货币。
1931年11月,在瑞金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以后,制定了经济政策,统一名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根据地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了控制和集中资金,保障根据地军民的供给和贸易活动,也适量发行了银币和铜币,主要在根据地内部使用。
为了向苏区以外地区购置根据地必需的各类物资,还铸造了部分有孙中山头像和袁世凯头像的银币。
而纸币和布币,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的规定,是兑换货币,银币和铜币作为本币,见证红军与宁夏回族的情缘——红军在宁夏使用过的货币岑国义图1:四川造银币(正反面)图2:云南造银币(正反面)本身具有价值,是稳定的货币。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历史作用研究
关于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研究刘曼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 1211 1220501115摘要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中国经济遭到巨大打击,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推行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近二十年学术界对币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内容、影响以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对于币改的作用,学者们也都不惜笔墨,论述较多。
本文就对法币改革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法币改革积极作用社会经济抗日战争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无论在经济、金融史还是在政治、外交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中国漫长而又坎坷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自然成为历史学乃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法币制度改革在全国产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法币改革制度的作用评价不一。
一种观点是全盘否定,认为1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从本质看,是国民党政府的一项反动财政经济政策,既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又为维护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服务;另一种观点是负面远大于正面,“对中国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就其占主导地位和长期发生影响这两方面来说,它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①认为币制改革使国民党势力大增,排挤民族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妥协,借币制改革之名,垄断货币发行权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等。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法币政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货币措施。
”②肯定了法币改革在货币形式上的进步及在货币史上的地位,法币改革对促进当时国内农业、工商业和外贸、国际关系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对抗①黄如桐:《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其评价》,《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6期。
第十讲、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分解
小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 产 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民国初年(一战期间) 1927——1936年 1937——1949年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短暂发展: 陷入困境:
结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的历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动因素:
白银国有; 以中(中国银行)、中(中央银行)、交(交通银行) 农(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币制改革的作用: 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形成 统一的国内市场,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这次币制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但后来,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③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因此,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前速成长。甚至有人称为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注意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个快速发展的时 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初步发展;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 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所以,遵义会议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 志) 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 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 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结束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 ①1931年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到1935年华 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 ②中共自身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政策调整, 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演变过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清朝末年与机制银元的出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引入,中国开始尝试采用机器制造钱币。
1890年(光绪十六年),广东省率先试铸了第一枚机制银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制币的诞生。
随后,湖北、江南等地也相继开制机制银元。
2. 民国时期的货币改革与统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为适应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需要,对货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14年,北洋政府发布《国币条例》,正式确立袁世凯头像银元为主流货币,俗称“袁大头”。
同时,纸币也开始大量发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兑换券。
3. 法币制度的确立: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并停止银元流通。
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的信用货币时代。
4. 抗日战争及战后时期的货币: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货币发行混乱,通货膨胀严重。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稳定金融秩序,但由于内战等因素,货币价值继续大幅度贬值。
5. 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体系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唯一的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初期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对全国货币进行了统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金融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钱币从传统的手工铸造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纸币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反映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货币制度的重大变迁。
同时,这一过程也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
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
“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
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
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
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
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
1935年币制改革于1937年抗战的影响
1935年币制改革于1937年抗战的影响张君健1935年币制改革,其主要举措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的《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并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1935年,财政部决定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收换及保管准备金事宜,国内一切公私收付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
财政部还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
此次币制改革办法出台前夕,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金融界领袖会谈两小时,旋即公布改革方案。
当日,上海市面投机活跃,物价狂涨。
上海钱业公会特召集紧急执委会议论补救办法,决定所有现金银缴存中央银行,并发行纸币。
而1937年抗战,其实是1937年统一了民族抗日战线,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一个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一个是政治上的合作,两者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实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法币改革成功地使物价回升,为抗战做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1935年法制改革以前,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这项制度使中国经济经常受世界市场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造成频繁的波动。
1929-2933年,世界资本主义遭到了空前的危机,为了对付空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南方银矿主的压力下实行了“白银政策”。
白银大量外流使内地白银加速流向上海,造成内地金融市场恐慌,银行、钱庄纷纷倒闭。
以南京为例, 1931 年钱庄最多时达到68家,以后不断破产倒闭,到1934年仅剩下29 家了,并且已达到了“有亏无盈,往来款项更少”的悲惨地步。
1935 年,全国银行倒闭20 家,其中上海12家。
这就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严重地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法币实施后,废除银本位制,将全国5亿盎司白银全部收归国有,既不准买卖,也不许流通,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钩,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从此,中国货币制度得以稳定,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
如美国于1935年12月停止在伦敦收购白银,仅一周银价就下降了10%i。
但因为中国币制改革后的法币与世界银价完全脱钩,没有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国民政府又将5亿盎司白银分批卖给美国,共换回两亿五千多万美元,加上出售白银所得,使中国的通货储备于1937年中期达到相当于三亿七千九百万美元的巨数ii。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温馨提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2.从8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加冕开始,中古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通常由教皇主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王权不断强化,神圣不可侵犯B.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C.神权大于王权,控制了中古时期的欧洲D.教会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3.“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4.随着对中国选官方式的深入认识,1870年,英国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决定:所有公务员均应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米录用,以确保英国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准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一。
此后,这种做法逐渐制度化,并在主要英联邦国家推广。
这反映出A.英国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借鉴B.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根源是工业革命的扩展C.中国制度文化具普遍适用性D.中英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5.《尚书酒浩》中记载,周成王在周公之弟康叔被封于假都旧地以建立卫国的册命仪式上,对卫国君臣的训减:“无彝酒”(只有祭祀才能饮酒)、“戒缅酒”(强行断绝沉酒于酒)、“执群饮”(聚众酗酒的周人一律格杀,殷商遗民经教育不改正者亦格杀)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周成王的权威遭到挑战B.运用礼法并施的治理思想C.礼崩乐坏导致混乱现象D.殷商遗民反抗意识强烈6.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一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他们成为神学的科目。
”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表明在半殖民地背
D 景下,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 D 项正确
[定答案 ] D
[深发掘 ]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特权、 技术和资本优势等, 在中国不
断扩大经济侵略,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国、日
本、美国的经济势力分别是晚清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抗日战
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A 项错误;国民政府官僚
答案: 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若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 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 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间
发展状 况
原因
1927— 1936 年
较快发 展
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37— 1945 年
日益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
史料 3:著名的实业家宋 棐卿 1932 年成立了 “东亚毛呢纺织有限 公司 ”,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 …… 1935 年 4 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 机器先进,使 “东亚 ”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⑥。1937 年七七 事变后,“东亚 ”在夹缝中挣扎了 8 年,多次陷于困境, 到 1948 年,“东 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⑦。
缩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官僚资本 的压榨
1945— 1949 年
陷入绝 境
(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 巩固自查 ] 下面图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与国民政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特别提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1.主要原因(1)整顿税务。
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
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
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宋子文
宋子文早期经历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宋子文出生在上海同仁医院。
[1]幼年的宋子文,在家庭教师指导下接受启蒙教育。
几年后,他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少年班,后转入预备办、大学班,并于1912年毕业。
他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会,能同时用英、中两种语言讲演,给学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他记忆数字的能力,也使学校老师大为惊叹。
[2]1912年,宋子文赴美国留学,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
1915年以优良成绩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随后,他来到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一面供职于花旗银行,一面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课,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宋子文在花旗银行虽只是一个普通办事员,主要帮助处理向中国汇款事务,但却由此对国际金融业务有较多了解,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为他以后从事财政金融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1917年,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同年,他偕妹妹宋美龄一同离美回国。
[2]随后受聘为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秘书,该公司是清末官僚盛宣怀一手创办。
期间宋子文爱上了盛宣怀之子盛泽丞的妹妹盛谨如,为拆散这对恋人,汉冶萍公司将宋子文调到汉阳,宋子文一气之下宣布辞职。
[3]之后他回到上海,出任联华商业银行总经理,同时开办大洲实业公司与神州信托公司,从事金融商业活动。
[2]进入政坛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急需财政人才,宋庆龄将弟弟宋子文推荐给他。
1923年3月,宋子文来到广州,在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担任秘书。
4月24日,宋子文任中央银行筹备员。
5月29日,孙中山任命林云陔为筹备中的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为副行长。
19天后,即6月17日,林云陔辞职,宋子文代理行长。
当时广东金融经济紊乱,宋子文引入近代西方货币银行学说和相关制度,主持拟订了中央银行条例和组织规。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24年8月2日,中央银行宣布成立,孙中山任命宋子文为中央银行行长。
[3]1925年1月,孙中山在北平病重,急电宋子文上京。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2014-04-15 15:54:40 《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周绍英南京国民政府从它建立时起,就是代表乡村豪绅地主阶级和城市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在其统治下,总的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但在“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以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南京国民政府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有重点地进行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工业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拟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举措作一评述。
一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月8日,蒋介石又在成都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
11月,在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1〕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决定发展重工业以充实国防、加强西北国防经济建设、修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路等。
1936年7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国民经济建设总会,蒋介石自任会长,督导建设。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纷纷出台,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视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业建设为重点,投入的财力较重,成效较为显著。
在财政金融建设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税制,统一货币,健全金融机构。
为了统一财政,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地方“苛捐杂税”,推行“统税”,同时改进关税,整理盐税。
1934年3月颁布新盐法,以自由贸易为原则,采取就场征税制。
“关盐统”三税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是这三税“收入呆定,很少弹性,不能适应战争爆发大量筹措战费的要求”,“一旦战争爆发,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土被敌人占领的可能,关盐统三税在战时不但不易增加,而且会因而锐减”。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
1912-1919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背景。
(1)制度保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策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北洋军阀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3)社会基础: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的推动。
(4)思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第一次世界大战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4)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1)政治: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2)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发展状况原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1945年日益萎缩(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1945—1949年陷入绝境(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答案:历史现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政策:货币政策(滥发金圆券)。
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5年币制改革于1937年抗战的影响
张君健
1935年币制改革,其主要举措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的《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并开始在全国实行法币改革。
1935年,财政部决定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收换及保管准备金事宜,国内一切公私收付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
财政部还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
此次币制改革办法出台前夕,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金融界领袖会谈两小时,旋即公布改革方案。
当日,上海市面投机活跃,物价狂涨。
上海钱业公会特召集紧急执委会议论补救办法,决定所有现金银缴存中央银行,并发行纸币。
而1937年抗战,其实是1937年统一了民族抗日战线,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一个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一个是政治上的合作,两者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实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法币改革成功地使物价回升,为抗战做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1935年法制改革以前,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这项制度使中国经济经常受世界市场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造成频繁的波动。
1929-2933年,世界资本主义遭到了空前的危机,为了对付空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南方银矿主的压力下实行了“白银政策”。
白银大量外流使内地白银加速流向上海,造成内地金融市场恐慌,银行、钱庄纷纷倒闭。
以南京为例, 1931 年钱庄最多时达到68家,以后不断破产倒闭,到1934年仅剩下29 家了,并且已达到了“有亏无盈,往来款项更少”的悲惨地步。
1935 年,全国银行倒闭20 家,其中上海12家。
这就引发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严重地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法币实施后,废除银本位制,将全国5亿盎司白银全部收归国有,既不准买卖,也不许流通,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钩,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从此,中国货币制度得以稳定,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
如美国于1935年12月停止在伦敦收购白银,
仅一周银价就下降了10%i。
但因为中国币制改革后的法币与世界银价完全脱钩,没有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国民政府又将5亿盎司白银分批卖给美国,共换回两亿五千多万美元,加上出售白银所得,使中国的通货储备于1937年中期达到相当于三亿七千九百万美元的巨数ii。
据1936年1月发行准备委员会检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准备情况得出结论:三行均有十足准备,其中现金准备占收发总额的比例均超过60%iii。
充足的准备金稳定了人心,稳住了起伏不定的金融市场,解除了金融恐慌。
中国虽然实行银本位制度,但是中国不是世界主要产银国家,银矿资源贫乏,白银产量有限,大量的白银外流必然造成通货紧缩,其在经济方面的直接恶果就是生产成本加大,工厂亏本,纷纷停工减产,甚至关闭破产。
据美国《花旗银行月报>>1935年1月号报道:19讲年,减产的行业如下:纺织工业25%,制帽业30%,丝厂80%,染料业40%,印刷、电气用具业45%,铁、玻璃业50%,橡胶业35%。
1934年,上海倒闭、破产工厂70家,被改组的291家;1935年上半年倒闭、破产工厂35家,改
组的i13家。
工厂倒闭,停工减产造成大批工人失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深。
法币改革的成功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促使物价逐渐回升。
1935年11月初,中央、中国、交通和中国农民四所银行共发行钞票仅为459 308 123万元,到1937年6月底,发行数增加到1 407 202 334万元,后者比前者增加了2.1倍iv。
“因为货币流通量的增加,使全国各地的物价,从1935年11月份开始回升”v。
如上海1936年物价回升了12.6%,天津回升了15.8%,广州回升了24.6%1。
物价的适度回升,缓和了国内通货紧缩的现象,使商业和生产变得有利可图,因而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以购买力迅速增加为标志的内地的复兴”现象。
1936年秋冬两季,商品销售有了很大的增加,全国农工生产得到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计: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币制改革后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vi。
法币改革的成功实施,促使了中国国内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直接为抗战做好了物质准备。
二、法币改革的成功鼓励了国内储蓄的增加,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使侨汇、外资回流,增强了抗战前期的国力,支持了大后方的战时财政,为长期抗战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币政策的实施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方便了国内资本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与竞争,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避免了银本位制下以白银偿还外债时,由于世界银价的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而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也吸引了海外侨汇的增长,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
同时,法币稳定的对外汇率还避免了过去由于银元币值不稳而带来的贸易风险,刺激了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vii
法币改革的成功,使法币币值和外汇汇率得以稳定,这也有利于鼓励国内储蓄的增加。
如1936年存款总数从币制改革前的27亿元增加到35亿元vi。
如如浙江实业银行,战前1936年的定、活期存款分别为11 600 134元和26 026 701元,1938年该两项存款数额分别上升到12 538 303元和32 505 630元viii。
银行存款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对企业的投资和放款,支持了国民政府战时财政军费的开支,这对抗战的支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
币制改革使国民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推行法币这一手段总揽货币的发行与回笼,从而可以使国家能在抗战中最大幅度地掌握和调度资金,最大可能地掌握现金和集中白银等贵重金属,以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军火物资的经费之用。
由于币制改革后实行的是法币集中发行和管理,由中央、中国、交通和中国农民四大银行发行。
法币政策实施后,由于这四大银行都是国家银行,国家掌握了其全部或大部分资本,其对经济的垄断实际上是代表国家对经济的垄断,是国民政府通过这四大银行将国家资本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领域,从而加强了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能力,有利于中国国民政府经济由和平型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vii
三、、法币改革的成功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给予了日本略者以沉重打击
操纵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日本经济侵华的一个重要表现。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吞并了东三省官银号等四大金融机构及热河兴业银行,成为伪满中央银行,发行满币。
193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实行满元与日元等值,把满币纳入“日圆集团”。
在币制改革前,日本帝国主义是千方百计地阻止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实行,想搞垮中国经济,因为“一个虚弱的中国”对日本是有利的,同时又通过官方、非官方的渠道向国民政府表示即使要改革,也必须是在日本领导下进行,与满币一起加入“日圆集团”。
为了干扰和破坏中国的币制改革,日本方面用尽各种手段,不断地制造麻烦。
他们一方面继续大规模走私白银,鼓动日商在华银行带头拒绝兑换白银。
另一方面阻挠华北地区中外银行的存银南运,阴谋策动华北地区的“币制独立”运动。
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是在英国政府的帮助下,在没有与日本政府发生货币联系的基础上突然宣布实施的,这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日本外务省立即表示“中国实行币改殊蔑视日本之立场,故亦不能承诺ix”,“日本为了维持东亚‘和平’,将断然排击之,虽诉诸武力,亦必阻止其实现”ix。
1938年7月12日,日本五相会议在关于所谓对中国的谋略中指出:“设法造成法币的崩溃,取得中国的在外国资金,由此在财政上使中国现中央政府自行消灭。
x”妄图破坏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由此可见,法币对日本经济侵略起到了较好的抵制作用。
vii
由此观之,1935年币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还间接地导致了1937年国共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形成,故无1935年币改,则无1937年抗战。
i黄如桐.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概述
及其评价[ J ]. 近代史研究, 1985, (6) : 67 - 68.
ii阿瑟·恩·杨格. 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
况[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317 - 347.
iii颜翠芳.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 J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9, (4) : 48 - 53.
iv刘承斌.略论法币政策对抗战的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
1997,(6).
v黄如桐.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政策概述及评价[J].近代史
研究,1985,(6).
vi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9:447.
vii李家智. 1935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viii会元.论法币改革[J].学术月刊,1997,(5).
ix会欣.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币制改革的破坏[J].近
代史研究,1986,(1).
x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
料选编[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