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公开课表格式教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 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与降水教案(表格式)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气温与降水测定及变化, 绘制并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本71-77页,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两部分,是气候的基本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学习本章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以及后面章节中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贴近生活,通过描述气温、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激发学生地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不足,在学习上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是该阶段的学习障碍。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能力。

学生对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变化规律等抽象知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通过学习气温与降水的测定及变化,增强对地理区域的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测定,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运用气温与降水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人与环境协调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测定与变化。

(2)降水的定义与测定。

2、教学难点: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读其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图示分析法。

课前准备温度计、量杯、2023年陵水县气温与降水数据、陵水县暴雨图片、PPT。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央视天气预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

《气温和降水》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气温1.气温与生活:(1)气温的概念:大气的温度。

(2)气温的单位:摄氏度,记作___。

(3)气温的观测:观测仪器主要是放在百叶箱里的_______、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____、_____、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从纬度位置看:_____________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_____和_____气温不同,夏季_____气温高,冬季_____气温高。

③从海拔方面看:地势越高,气温_____。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__________。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结合“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3)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达标检测】下表是某气象站观测到当地某天不同时间的气温,读后完成2~3题。

时间8时14时20时2时气温(℃)10 18 15 61.该地日平均气温是()A.12.25 ℃B.13 ℃C.11.25 ℃D.13.25 ℃2.该地气温日较差()A.等于12.25 ℃B.等于12 ℃C.小于12 ℃D.大于12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两极向赤道递减B.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D.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约下降0.6℃4.世界气温分布大势: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C.洋流因素 D.地形因素5.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气温变化小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6.根据下图判断,甲、乙、丙三地的年平均气温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拓展阅读】体感温度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法、测定方法(2)知道日均温和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并能举一反三,了解月均温和年均温(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算方法。

(2)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哈尔滨冰雕、吐鲁番火焰山、海南岛椰风海韵,提问:你能说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回答)明确:哈尔滨是寒冷的气候;吐鲁番是炎热干燥的气候;海南岛是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

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二、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一)气温提问:什么是气温?用什么来表示?(学生回答)明确: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ºC)来表示。

提问:1.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几次?分别在哪个时间段测量?(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3~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展示图片:提问: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学生回答并计算)明确:该将一天中4次测得的气温累加起来,除以4,得到的值就是日平均气温。

(5+8+15+12)/4=10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学生回答)明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月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年平均气温。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气温气温:简单介绍气温的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展示一组图片:同一时间南北方的景色差异。

让学生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温的测定:一天中的气温在不断变化。

气温的测量在百叶箱中进行。

通过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图,观察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间?日均气温的计算:师:一天中的平均气温通过2、8、14、20时4个时间的测量值计算平均值得到。

请同学们计算该地区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提问: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怎么计算?1.气温等值线图的认识认识等温线是温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思考: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大小的关系?师: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活动一】(1)请同学们找一下年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的地区,以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接着再找一下我们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2)想一想,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总结规律:1.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师:等温线根本与纬线平行时,说明温度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活动二】请大家找出北半球10℃等温线,观察这条等温线明显弯曲的地方,并思考原因?总结规律二:在同纬度范围内,海拔高处气温较四周低。

【活动三】请大家将20℃等温线找出,观察这条等温线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想想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总结规律三: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过渡:那么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到底谁高谁低呢?师:在气温等值线图中,除了年平均气温分布外,最常用的就是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活动四】请大家分别观察1月份、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比拟图中同纬度地区的A、B两点的气温情况?A代表陆地,B代表海洋。

补充规律三: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1月、7月最热的地方不是赤道,而是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

你本节课主要学习气候两大根本要素中的气温。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案湘教版教学目标:、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及气温的变化。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出示一组景观图片(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南极地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方案2:当我们到不同的地方旅游时就会发现;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色和不同的生活习俗。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气候是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测定与日变化、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P60 图文资料及P6“2 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是气温?如何表示?(2)气温是怎样测定出来的呢?(3)分别读出图4—7 中4 次观测气温数值(4)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5)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个性化修改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教师精讲点拨】在生活当中大家都认为中午12 点气温最高、晚上12 点气温最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中午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面温度随着吸收太阳辐射而升高,13点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将热量传递给大气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出在在14 时左右,14 时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也随之下降,到第二天日出前后气温达到最低值。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气温的测定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2.掌握等温线的概念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弄清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突破措施: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二、讲授新课(1)气温:空气的温度(2)气温的测定:均温的测定: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活动探究一】阅读课本72页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一:读图,找出年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的地区,以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周;(学生A答)问题二:请同学们观察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相同吗?(学生B答)问题三:读图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2分钟)【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时,应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 气温。

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

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

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导入新课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谈谈感受,初步认知气温概念。

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 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 合作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冬天、夏 探究 1 天,早上上学、中午上学、晚上放学三个 时间段气温的差别。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1月份,我参加了“浏阳市第十四届课堂评优”活动,根据活动要求,所教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的第一课时。

本节从气温及气温的测定、气温的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三个板块来展开,但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

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虽然已经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较低,仍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结合多媒体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总结本课的优点如下:1、成功预设,创造性处理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为了提高教材内容的易接受度,所以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处理。

例如在进行“气温的变化”教学时,我觉得“气温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相结合进行教学更直观,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属于第三课时《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的内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将“气温的年变化”这部分内容暂时省略了,放到了第三课时。

还有,根据教材的编排,这个课时中将得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三点规律,但这些规律出现的原因,却要在下一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才会讲到,中间隔着4到5个课时,而按照周课时安排,一周只有两节地理课,也就是说要到两个星期以后,学生才能知道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

考虑到知识点的衔接及知识的连贯性,我又把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抽取出来,放到了本课时。

2、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新课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例如“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是什么节目?(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是天气预报)接着再问:近段时间,你们最关心天气预报中的哪一项?为什么?(由于近段时间浏阳气温下降,所以许多同学都答“气温”,因为知道气温就知道要穿多少衣服)。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湘教版《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教案科目:七年级地理湘教版课型:新知探索课教师:田晓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方式,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量方法,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能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由于阅读气温分布图时,需要掌握等温线这一抽象概念,而有的同学始终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读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时也不要要求过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天气:指某个地方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它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它们也是与我们生活接触频繁,影响较大的两种生活信息。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讲授新课及板书】1)气温:空气的温度2)气温的测定:①均温的测定:日均温:把一天中2、8、14、20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月均温: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均温相加再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均温:把一年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③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减去最低月平均气温。

④日最高(低)气温出现时间:14(2)时左右【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72页“气温的测定”【板书】世界气温的分布【陈述】通过测量,我们可以知道某一地方的气温状况,那么,如果把世界各地的气温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的气温状况了。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气温。

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

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

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学生谈谈感受,初步认知气温概念。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一通过观看图片选择五一出游的衣服,让学生了解温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

学习任务一:(1)什么是气温?(2)气温是如何测量的?(3)一天当中的平均气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4)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1、学生学生根据课本资料并观察图片,讨论思考教师提问。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 气温。

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

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

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导入新课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谈谈感受,初步认知气温概念。

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 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 合作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冬天、夏 探究 1 天,早上上学、中午上学、晚上放学三个 时间段气温的差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线地图应用:运用在线地图软件,让学生实时查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3)虚拟实验软件:运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测量方法和原理。
4.课后跟进
-收集学生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环节,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层次,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对于能力层次,教师需要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对于素质层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行为习惯,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1气温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1气温教案新版湘教版

总结:气温与纬度——世界气温由
3.在图上标出“青藏高原” ,说说其气温分布情况。 总结:气温与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 。
4.观察 20℃、10℃和 0℃三条等温线在南北半球分布的情况: 南半球等温线较 (平直或弯曲) ,因为南半球大部分为
(陆地∕海洋) ; 北半球等温线较 (平直或弯曲) ,因为北半球 (大∕小) 。
(陆地∕海洋)面积比 较大,且地 月平均气温分布”和图 4-1 1“世界 7 月平均气温 分布” ,观察总结: 1.北京和悉尼相比,1 月气温高的城市是 7 月气温高的城市是 2.1 月,北半球同 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相比, 气温低。 7 月,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和海洋相比, 气温低。 总结:气温与海陆——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相比,
☆夏季气温一般 在25℃以上→→夏季炎热 在20℃左右(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
☆全年气温都低于0℃→→终年寒冷。 教学反思
第3页
共3页
气温和降水(1)——气温
课 题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1)——气温 1.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 2.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会阅读气温曲线图,知道计算日、 教学目标 月、年平均气温,学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掌握气温的日变 化、年变化规律; 3.了解等温线的含义,阅读气温等值线图,并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重 点 教学目 标 2 预设流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 P.71——P.73 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课本 71 页,说出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气温?气温如何表示? 3.根据课本 72 页的“活动” ,气温的 测定工具是 的观测,通常一天观测 次。 ,对气温 难点 教学目标 2、3 个性化设计 主备人
第1页
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2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

和帮助
组代表发言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 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 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板书设 计
教学 反思
气温: 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
松紧适度的课堂节奏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 享收获的喜悦。
2
பைடு நூலகம்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精讲点拨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 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 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 的习惯。
1
强化识记 当堂检测 反馈纠正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 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天气和气候 有了一定的了
解,今天我们将学习气温和降水
学生活动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 的探索
展示目标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气温? 2、 气温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测定的?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
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兴趣
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 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公开课表格式教案附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公开课表格式教案附教学反思
课题: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类型:校公开
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温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课前准备: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请大家根据在同一地点、同样阳光照射条件下的沙和水,在中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晚上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沙)和海洋(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如夏天我们去海滨浴场游泳跟冬天去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夏天海洋气温比沙滩上来得低,而冬天海洋气温则比沙滩来得高。)
海洋与陆地性质不同,海洋受热慢,散热慢,故夏天时海洋升温慢,冬天降温也慢;而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夏天陆地升温快,冬天降温快,因此如表:
1月气温
7月气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气平和降水(第一课时)种类:校公然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气温的测定方法2、认识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散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域散布的规律。

3、能依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读出气温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阅读气温散布图,能够说出生界年均匀气温的散布规律。

增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经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提升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

利用图表剖析地理问题, 训练形象思想与抽象思想相联合的学习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气温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课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均匀气温散布图教课难点:经过阅读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能够说出生界年均匀气温的散布规律学情剖析:关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观点,有的学生一直理解不了,这关于理解等温线、的观点较难,学生的逻辑剖析能力较差,读图剖析时不可以要求太高。

课前准备:上本节课前将学生疏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状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中间。

天气状况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时间第一天次日教课方法:读图剖析、启迪式发现法教课、讲练联合、分组议论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讲堂种类:综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企图教课过程复习前一节课复习发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点?什么是天气?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天气的主要特点?辨识常有天气符号。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取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学生活动学生回想回答创建情境,引入而后新课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学生积极讲话,是风力,阴天、晴日,仍是气温?活跃讲堂此刻天气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要穿上大衣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课件展现不一样呀?所以,今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的景观图片,指引学生察看图片,说出致使图片中景观差异的原因。

小结:气温的差异造成了自然景观和我们生计环境的差异,与我们生活关系亲密。

解说新课:一.气温1、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摄氏引出一天中一度。

符号——℃。

年中有冷热的说明:往常我们所说的温度指的是 1.5 米高度的变化,导出气温空气温度,正好与人的鼻子一般高,令人简单察觉,用摄的观点。

氏度(℃)表示。

大气的冷热程度可用温度计测得。

设问:一天中间从清晨到正午到夜晚,气温相同吗?学生读图联合自己的真切领会回答气温高)设问:能否太阳一照耀大气温度就马上高升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马上降低呢?经过动画展现,播放视频: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形象,学生(出示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简单解说:大气温简单理解,印象度的直接根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而后到大深刻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 时而是 14时,最低温出此刻日出前后。

对大气受热升温的过程有初步的认识2、极端气温:最高14 时左右最低日出前后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如何测定出来的?3、测定气温课件展现图片图片:百叶箱、风速仪、雨量器、温度计学生自己阅念书62 页活动认识测定气温的方法,注认识气象测量的部分知识课件《一天中不一样时间的气温》培育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徙能力课件:日气温曲线图指引学生议论,过渡意事项。

重申一天中间四次丈量读数时间。

利用一天中的 2 时、 8 是、 14 时、 20 时观察的数据进行计算,要修业生依据温度计上的读数,计算出当日的日均匀气温。

想想:如何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均匀气温?(利用知识的迁徙)启迪:经过这些数值能够计算让学生推导出月均匀气温、年均匀气温的计算。

设问:还可以有什么方法更直观地看到气温变化规律?从日气温变化曲线过渡到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实物投影:《地理填补图册》 P28 绘制气温曲线图总结气温变化曲线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月均匀气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光滑的曲线连结起来就是气学生自学学生进行知识的迁徙,自己推导出其余的计算方法察看《地理填补图册》P28绘制气温曲线图,掌握画图方法出示厦门市的气温数据,要求学生着手绘制温曲线。

(一横月,二纵温,三网格,四定点,五连线。

)着手绘制气讲堂活动:依据所给数据,绘制一张厦门市的气温变温变化曲线图,并读图回化曲线图。

答问题察看所绘的厦门市气温变化曲线图,找出厦门一年中气温变化曲线图,培育学生着手画图能力以及仔细做事的态度。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指引学生读图,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采纳发现法教课,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思虑剖析问题,锻炼学生的地理思想能力,总结规律气温最超出此刻哪个月份呢?最低温呢?年较差大吗?(过渡)以上是我们所认识到的气温的时间变化,但同一时间不一样地址的气温也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一同来商讨世界上不一样地方的气温变化,我将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采集起来,使用“气温等值线散布图”,来剖析全世界的气温散布。

课件展现: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3、世界气温的散布⑴、等温线把世界上多年均匀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结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⑵、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规律:指引学生读图,重申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察看颜色的差异,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址的均匀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1、察看从低纬度向两极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数值变小)总结规律一: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降低——指引学生思虑:什么原由致使了这样的变化?(纬度地点不一样造成接受太阳热量不一样)2、自左向右描出北半球20℃等温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图回首等高线的知识学生读图,发现问题,思虑剖析(等温线不平直,有曲折)察看曲折的地点,你又发概括重点要修业生找图,并请学生登台在图中指出,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点现了什么?(海陆交界处曲折特别显然)这说了然什么?总结规律二:同纬度的大海和陆地气温不相同。

——指引学生思虑:什么原由致使了这样的变化?3、自左向右描出北半球10℃等温线,你又发现了什么?(亚洲陆地上有巨大的曲折,在10℃等温线穿过的地方,出现了 0℃等温线)在世界地形图上,你发现该处0℃等温线在哪里?总结规律三: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举例:登山,越往上越冷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即便是赤道邻近的山地,只需海拔够高,也是有可能终年白雪皑皑的。

由以上的剖析我们已经知道了纬度地点、海陆地点以及地形地势都影响到气温的散布。

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点、海陆地点、地形地势(课件)总结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规律: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大海和陆地气温不相同。

③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学生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哪一块大陆最酷热?哪一块大陆最严寒?除南极洲之外,严寒地区最大的大洲是什么?世界年均匀气温较高的地域主要散布在哪些地域?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年均匀气温大概是多少?(课件)最酷热的大陆——非洲学生读图、找图分组议论,培育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合作研究能力利用书 63 页活动 2 剖析:从生活中的知识对造成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其他原由进行剖析,表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利用表格形式,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最严寒的大陆——南极洲除南极洲外严寒地区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世界年均匀气温较高的地域主要散布南北回归线邻近讲堂活动:指导学生察看“一月均匀气温散布图” 和“七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一、二组达成活动题 1二、四组达成活动题 2活动题 1 得出:北半球的最高温月份为7 月,最低为1月,而南半球则相反,南北半球季节恰好相反。

活动题 2:联合学生的实质生活,夏季正午的时候,同时受太阳照耀了一上午后,有一盆水和一堆沙,你用手分别去试一试,感觉相同吗?(沙热,水温)等到夜晚此后,仍是这一盆水和一堆沙,你再去试一试,结果会怎么样?(沙已凉,水仍是温的)请大家依据在同一地址、相同阳光照耀条件下的沙和水,在正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夜晚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址)的陆地(沙)和大海(水),在夏季(正午)和冬季(夜晚)气温的变化规律。

如夏季我们去海滨浴场游泳跟冬季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夏季大海气温比沙岸上来得低,而冬季大海气温则比沙岸来得高。

)大海与陆地性质不一样,大海受热慢,散热慢,故夏时节大海升温慢,冬季降温也慢;而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夏季陆地升温快,冬季降温快,所以如表:1 月气温7 月气温大海高低冬暖夏凉陆地低高冬冷夏热学生明确工作,议论达成教材P63活动题 1、2学生领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思虑:为何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学生得出结论:南半球大海面积广阔,海水性质单调,所以等温线平直。

讲堂总结:本节课内容许多,主要学习了气温的有关知识。

要求大家掌握气温的测定方法、等温线的观点、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世界年均匀气温的散布规律以及影响散布的因素。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因素之一,与我们的平时生活、农业生产等都有亲密的联系,掌握了它的规律,将有助于我们化害为利,发展生产。

讲堂练习:就地达成《地理填补图册》P22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气平和降水一、气温1、观点:空气的温度2、单位:摄氏度(℃)3、极端气温4、气温的测定二、世界年均匀气温的散布1、规律: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大海和陆地气温不相同。

③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点、海陆地点、地形地势教课反省:本节课的教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存心指引学生阅读各样地图,设置各样研究性问题由学生自主达成,发挥了讲堂教课中的学生主体性作用,这是本节课的特点。

只管本节的容量大,但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大大节俭了教师板书时间,并且经过动向的地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进行读图剖析。

不足之处,在剖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中,联系生活实质例子时,如何从活生生的例子导入学科理论的观点上办理的还不太顺畅,这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课识题:如何真切地让学生认识身旁的地理知识。

此后,在备课中,在讲堂活动中,自己也将存心识地进行指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