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评课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摩擦力》的教学反思今天的教研活动我讲了一节《摩擦力二》的复习课。

上完后深切的体会到要上好一堂复习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复习课本身的特点,例如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习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为了上好这堂复习课,我在课前花了一些工夫,课后,对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一、对备课过程的反思高三第一轮复习双基性强,我在准备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设计上,《摩擦力》这一节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针对的是基本概念的落实,今天讲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运用。

安排的具体内容是水平面和斜面上叠放的两个物体在静止、加速、减速等不同运动形式下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的有无和大小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设计还比较合理,重点比较突出,内容也比较丰富。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力下降。

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教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摩擦力评课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摩擦力评课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摩擦力评课教案标题: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摩擦力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实验材料(如纸张、铅笔、羊毛布、塑料板等)。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以便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简单解释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摩擦力的例子,如推车行走、擦玻璃窗等。

实验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不同材料(如纸张、铅笔、羊毛布、塑料板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例如,将纸张放在桌子上,用铅笔横向推动纸张,观察纸张的移动情况。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出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顺序。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顺序。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不同材料之间会有不同的摩擦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何减小或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4.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摩擦力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进行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索摩擦力的奥秘。

结语(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提醒他们在实验和观察中要保持安全。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的记录表,评估他们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进行关于摩擦力的实验,进一步探索和观察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2. 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小册子,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摩擦力的例子,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研究摩擦力》评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研究摩擦力》评课稿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研究摩擦力》评课稿一、前言本文是针对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课程中的《研究摩擦力》这一章节编写的评课稿,旨在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细致分析和评价,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权威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课程概述《研究摩擦力》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基础章节之一,通过对物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行研究,探究物体静止和运动的条件,并引入科学原理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分析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课程首先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质之间的摩擦系数差异,并探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力的大小等因素的关系。

2. 平稳运动的条件接着,课程讲解了平稳运动的条件与摩擦力的关系。

教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摩擦力时,物体才能保持稳定的平稳运动。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力的平衡和力的不平衡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初步认识滑动摩擦力本节课还探讨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可以观察到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材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展示与评价1. 教学展示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计算练习等,使学生通过听、看、做等多种方式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采用清晰、简明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展示,让学生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摩擦力现象。

2. 教学评价针对本次课程教学展示的评价,可以总结如下:•优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学手段多样化,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验演示和计算练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学语言简明清晰,易于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摩擦力现象。

【优质】摩擦力评课-精选word文档 (8页)

【优质】摩擦力评课-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摩擦力评课篇一:评课《摩擦力》《摩擦力》评课孙宏的《摩擦力》,本节课的亮点有:(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

例如:老人不小心踩了香蕉皮而滑倒了,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知识动态化,使课堂生态化。

(2)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3)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参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

建议是:在涉及摩擦方式时,可以叫学生以现有文具,例如把木块放在多支笔上,变滑动为滚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比较,加深印象,自然得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印晖《明确基本国策》本节课紧抓“考试指南”,对照学习目标,把考试指南上各个考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地梳理,主要让学生先阅读,然后回答考点梳理,认真填写,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分析,理解;最后老师精选典型例题,进行复习巩固。

整个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主动参与,课堂效果很好,对于初三的复习,我觉得这样注重实效,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也能明确本节课的内容,知道应该复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知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

篇二:摩擦力评课稿《摩擦力》评课稿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 评课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 评课

8.3摩擦力评课
1.教师用摩擦力知识概念框架指导学生复习、分析摩擦力部分的重难点;
讨论交流,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感悟;
2.点拨和指导、练习,让学生通过例题合作探讨:如何判定摩擦力的有无?
物体若受摩擦力,如何判断所受摩擦力方向?
3.板书过程书写规范,提供直尺,要求学生要规范作图,画出摩擦力的示
意图;
4.知识生成掌握过程:由学生自主思考,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做题,掌握
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灵活应用。

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
2.教学例题:所引用的事例新颖典型,选用的例题贴切生活,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能够引发思考;
3.自动扶梯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物体平衡状态的判断,可判
断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非常直观,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4.学生分析平衡状态⇒判断摩擦力方向⇒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1.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2.经验丰富,知识把握明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3.板书设计合理——细节把握;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活跃;
5.利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物理课本)制作教具,手段灵活,启发引导学
生分析,并深入学生具体指导;
6.通过实物动手,让学生亲身体会,切身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大小。

7.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评课稿

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评课稿

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评课稿1. 引言《摩擦力》是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

本评课稿旨在对《摩擦力》这节课进行评估,以评价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

2. 课程设计2.1 教材选择沪科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材中选择了《摩擦力》这一重要的物理概念进行教学。

该教材在选材上经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2.2 教学目标•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 - 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 - 摩擦力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 摩擦力在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2.4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

通过讲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激发兴趣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例如汽车刹车时的摩擦力。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思考。

3.2 知识点讲解在引入后,教师可以对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认识。

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3.3 实验观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例如,让学生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斜面上滑动,观察滑动过程中的摩擦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特性。

3.4 问题解决在课程的最后,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例如,让学生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摩擦力》评课稿一、课程目标本课主要以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教材中的《摩擦力》一章为基础,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摩擦力与接触物体表面状况、物体质量和受力方向的关系。

3.通过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摩擦力的作用与影响。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观察与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首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物体间因接触而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其次,介绍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以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

重点强调静摩擦力存在于物体相对运动即将发生之前的阶段,而动摩擦力存在于物体相对运动过程中。

2. 摩擦力与接触物体表面状况、物体质量和受力方向的关系详细介绍了摩擦力与接触物体表面状况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表面状况的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不同的现象,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

其次,解释物体质量对摩擦力的影响。

通过实例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无关,只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状况有关。

最后,介绍受力方向对摩擦力的影响。

以不同情境为例,解释受力方向改变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通过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受力方向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3. 摩擦力的作用与影响详细介绍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行驶、滑板运动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运动和安全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适当利用或减小摩擦力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问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

同时,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摩擦力实验,并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意义。

2.能够进行简单的摩擦实验。

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第一节课:摩擦力是什么–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孩子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向孩子们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什么作用?–介绍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2.第二节课:摩擦力实验–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毛毯、抹布、瓷器、玻璃等,让孩子们进行实验。

–发现物品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探讨摩擦力不同的原因。

–让孩子们探讨如何减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3.第三节课:摩擦力的运用–可以在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中找到摩擦力的应用,比如,为什么用肥皂能够洗去污渍?–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肥皂与污渍之间的摩擦力作用。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孩子们问问题和探索问题,来让他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实验。

2.讨论式教学法: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物品之间的不同的摩擦力大小和摩擦力的原因。

提前准备:1.准备物品:毛毯、抹布、瓷器、玻璃等不同材质的物品。

2.准备实验桌和实验器材:平坦安全的桌面、实验尺、小车、滑板、塑料袋等实验器材。

3.准备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孩子们了解摩擦力提供多种资料。

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大班幼儿摩擦力的课程教学。

我认为教学效果不错,孩子们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够简单进行摩擦实验,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器材准备不足:实验尺等相关器材不足,影响了课堂实践效果。

2.孩子们的注意力难以保持:本次课程时间较长,孩子们存在一定的疲劳和注意力难以保持。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更加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实施细节的准备,提高孩子们对课程的参与度。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评课(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值得商榷之处有: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2006年9月13日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初中物理(摩擦力)评课

初中物理(摩擦力)评课

初中物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主讲:谢雪梅)评课:谢雪梅初二物理组1、整体感觉本节课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讲解,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学生实验的过程,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进入实验探究时,怎么把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谢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一些幻灯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并强调了在实验中注意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老师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并没有拘泥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设计实验时,谢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得出结论?怎么进行表述等等。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请几个同学发言总结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1 / 2(4)规范化。

在讲授实验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的过程时,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验证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摩擦力(复习课)[

摩擦力(复习课)[

摩擦力(复习课)梅良穗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概括能力。

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

并掌握运用f滑=μN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利用相对滑动方向或趋势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总是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主要教学过程(一)课程引入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摩擦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摩擦力即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1)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2)物体之间相互挤压即存在正压力(3)物体之间相对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

3.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4.摩擦力大小的判断方法:(1)滑动摩擦力大小:用公式F=uN来计算。

强调:式中的N指的是正压力。

而不是指重力,只是有时候N=G。

(举例说明)(2)静摩擦力的大小:只能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而不能用公式计算即:①假设没有摩擦力,看物体能否处于平衡,如不能处于平衡状态,则必有摩擦力;如能处于平衡状态,则必无摩擦力。

②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有摩擦力,则摩擦力必与其它的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摩擦力》评课稿一、教材简介《摩擦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中的一篇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体间摩擦的原理和应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摩擦力》教材进行评课,分析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材优点分析1. 清晰的结构安排《摩擦力》这一章节的结构安排清晰合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部分: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基础知识讲解:对摩擦力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计算方法:给出了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计算过程讲解。

•应用拓展:介绍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原理、摩擦力对运动员水平跳远的影响等,增强了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该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2. 生动的实例说明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生动地解释了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例如,通过橡皮擦在平板上滑动的实验说明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通过车辆刹车实例,讲解了刹车原理中摩擦力的作用;通过运动员水平跳远实例,明确了摩擦力对运动员纵向跳跃的影响。

这些实例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

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教材中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如测量静摩擦力、测量动摩擦力等,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种突出实践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材不足之处1. 示例题量较少教材中提供的计算示例题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摩擦力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

建议在教材中增加更多的计算实例,覆盖更多类型的题目,并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2. 缺乏动画或视频资源教材中没有使用动画或视频资源来展示和说明某些实验或现象,导致某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

评课《摩擦力》

评课《摩擦力》

《摩擦力》评课
孙宏的《摩擦力》,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

例如:老人不小心踩了香蕉皮而滑倒了,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知识动态化,使课堂生态化。

(2)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科学探究。

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3)注重对三维目标的参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

建议是:在涉及摩擦方式时,可以叫学生以现有文具,例如把木块放在多支笔上,变滑动为滚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比较,加深印象,自然得出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印晖《明确基本国策》
本节课紧抓“考试指南”,对照学习目标,把考试指南上各个考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地梳理,主要让学生先阅读,然后回答考点梳理,认真填写,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分析,理解;最后老师精选典型例题,
进行复习巩固。

整个课堂教学条理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主动参与,课堂效果很好,对于初三的复习,我觉得这样注重实效,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也能明确本节课的内容,知道应该复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知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提高。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word版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word版

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学校启蒙教育的最早阶段,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既要有趣又要能够传达一些道理,培养孩子的各项基础能力。

幼儿园阶段最常用的资料是幼儿园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过程、提问互动环节、活动反思等内容,帮助幼儿园教师梳理安排好每次的课堂环节。

好的教案设计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知识技能。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一些优质的教案案例,方便大家使用学习。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目标:1、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感受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会改变物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准备: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过程:一、引题: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雪地靴--平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

(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

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距离远近、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

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四、讨论: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评课稿摘要:本文对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摩擦力》这一章节进行评课,主要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引言《摩擦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等内容。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

2. 教材内容的安排和设计2.1 整体安排《摩擦力》这一章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的整体安排合理,紧密联系着前面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摩擦力的知识。

先从摩擦现象的观察入手,然后介绍摩擦力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等,最后结合例题和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运用。

2.2 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设计合理,每个知识点都以清晰的标题和简洁的文字进行介绍。

例如:第一节“什么是摩擦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第二节“摩擦力如何产生”,通过图示和文字描述,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形成过程;第三节“如何计算摩擦力”,通过公式的引入和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3.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3.1 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设置恰当,明确,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达成。

主要目标包括: -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摩擦力的知识。

3.2 达成情况通过观察和调研,大部分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

他们能够准确地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独立计算简单的摩擦力问题,并且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4.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4.1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思考。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神奇的力量”,具体内容为第二章“摩擦力”。

本章详细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作用以及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知道摩擦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板车、小车、毛巾、木板、肥皂水、气球等。

2. 学具:每组一张摩擦力实验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幼儿上台,一人推滑板车,一人拉小车,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推滑板车更容易。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幼儿相互摩擦手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3. 例题讲解:(1)展示摩擦力实验,如木板滑行、毛巾摩擦等,让幼儿观察摩擦力的大小。

(2)讲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产生原因(3)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片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使轮胎停止转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摩擦力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鼓励幼儿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如设计防滑鞋底等。

同时,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

《摩擦力的秘密》评课稿---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问题1.第一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善于利用听课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欢迎听课教师,从而想到利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老师好”,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摩擦力。

2.第二节课上,教师承上启下,利用问题“加上水后,摩擦力真的会变小吗”引出第二节课的主题: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有效的创设情景,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做好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从两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很注重学生实验设计这个环节。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设计方案、思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第一节课上教师给学生小组讨论方案的时间才3分钟,大多数的时间则采用一对一的师生互动来完成方案的完善。

这样的一对一的互动方式,大大限制学生的参与性,参与的人数毕竟不多。

建议教师前面给小组讨论的时间要相对长一点,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来完成方案,这样整个实验设计环节会更紧凑,能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究留有更充足的时间。

三、注重实验前的注意事项的指导小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研究。

他们对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总是没办法特别注意。

而一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没有注意,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实验结果,误导学生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

因此在学生动手之前给予学生适当的提醒是必要的。

从两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上打出一系列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阅读。

但建议注意事项能再简洁明了些,太多的文字会失去重点,也会让学生没有耐心认真阅读。

接下来我谈谈还有几点需要加强的。

一、实验设计环节进行整合特别是第一节课整个实验设计环节较乱、用时也较长,导致后面学生活动时间很赶。

教师先是让小组讨论了怎样让小车快或是慢。

接着又讨论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最后讨论注意事项。

初中摩擦力复习教案

初中摩擦力复习教案

初中摩擦力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摩擦系数等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4.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提问: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实例?二、摩擦力的大小(15分钟)1.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摩擦力的计算与应用(15分钟)1.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摩擦力F = μN,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2. 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原理、汽车行驶等,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问题。

四、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0分钟)1.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等。

2.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使接触面分离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大小、计算公式及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徐老师讲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看出教者对教材理解得比较深入和透彻。

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保护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比如,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计划,研究重量对摩擦力的影响,在学生掌握了重量对摩擦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开展对其他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对摩擦力的亲身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压桌面向前推和把手抬起向前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特征,并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刘老师的这些作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较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减少实验材料过多给学生带来的干扰,教学效果很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评课
《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
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2006年9月13日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金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师评价权威者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金老师只是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自主评价的激励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金老师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金老师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

(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

(师举起一只手)]当金老师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金老师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金老师真切感受到金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金老师想此刻他们评
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平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

同时金老师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注重了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评价,在本课的延伸活动中还让家长也参与了评价,再有在评价的形式上也注重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的及时性语言评价,也有评星、荣誉称号评价等形式。

本节课是一堂相对完整的探究课,比较突出的“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设计的男女同学拔河活动,通过观察和感受,为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打下事实基础。

设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和大致说说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尤其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
格,使学生将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的大致过程进行了整理,有“磨刀不误砍
柴功”的效果。

实验之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学生要经
历分析、比较等思维过程。

在学习静摩擦力环节,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而是让各小组的同学自己去测量相同压力情况下的静摩擦力,发现静摩擦力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范围,进而要求学生去测量这个范围的最大值,通过外在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最大静摩擦力”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之所以能比较完整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得益于教师开发的实验器材高效、稳定。

教师通过带齿轮组的直流电机带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简单易行,效果好。

因此,课程资源的匮乏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

本节课关于摩擦力与路面等例子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要关注社会,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cai老师的这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各个细节方面考虑的十分周到。

实验器材都是自己亲自准备,非常细心。

本课首先用一个摩擦力的视频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摩擦力的学习情境中。

很快提出本节课的主题,简洁明快。

并明确指出本节课是要研究静摩擦力,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然后通过实验来感受静摩擦力,探究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这样处理避免了让学生凭空地进行思维想象,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体验。

根据心理学分析,调动越多地感受器官,我们的记忆会越深刻。

cai老师正是深刻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整堂课中都渗透了这种思想。

最后总结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对其中的相对运动趋势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加深理解。

在后面的处理中:
1、静摩擦力的方向:针对趋势和方向展开讨论,整理出相对运动趋势和方向的关系。

落实了解题时的两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受力分析和根据相对运动趋势来判断。

2:静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研究。

由于明确了是研究静摩擦力,这里学生也注意了其于动摩擦力的区别。

并通过一个小小的演示加提问落实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特点。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用理论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入没有摩擦力世界是怎么样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cai老师语言亲和力强,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只是中间在相对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谈论上,稍有重复的语句。

总的来讲,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有思考,内容又能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