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的本质观

合集下载

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杜威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1)杜威所处的时代,传统教育往往与实际生活脱节,学校教育被视为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的阶段。

然而,杜威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过程,就像呼吸对于生命一样自然。

例如,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不应该仅仅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包含生活中的各种实际事务。

比如,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记住公式和解题方法,更应该让学生在购物、测量、理财等生活场景中去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价值。

(2)学校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形式。

教室的布置、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都应该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

例如,在班级中可以设立模拟的小社会,有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如“商店店员”“银行职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体验生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

2.教育即生长(1)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

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而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速度。

比如,有些儿童在艺术方面有天赋,对色彩和形状有着敏锐的感知;有些儿童则在逻辑思维方面表现突出,喜欢探索数字和规律。

教育应该根据这些差异,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

(2)生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还包括心理、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道德教育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儿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通过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往,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体会公平、友善、责任等道德观念,从而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自然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1)经验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杂乱无章的。

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对这些经验进行筛选、整理、改组和改造。

例如,一个儿童在野外观察到了蜜蜂采蜜的过程,这是一个原始的经验。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将这个经验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如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花朵的结构以及传粉的过程等,从而将这个经验改造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知识。

浅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浅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

浅析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作者:方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一、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1.关于教育本质杜威的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所倡导的一种“新生活”。

他明确地讲:“既然教育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供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本身”。

因此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他要求教育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内在价值,使儿童从目前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将现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生活作准备的工具和手段。

他所希望的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同时教育是促进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

从这个观点出发,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一原则,他要求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学校与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生活的人,这是“教育即生活”的一个方面。

所谓“教育即成长”,他并没有要把教育与生长相混同,它詮释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可以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波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即教育促进儿童的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体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而获得的全部并不都是能被称作经验的,也不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教育并不能完全与经验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甚至还可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所以仅仅强调经验的必要性还不够,还应该注重经验的性质之分。

总之,教育应是有用的、正确的、积极的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以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论而著名。

杜威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复习要点

杜威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复习要点

杜威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复习要点杜威,最系统、最集中地阐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其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论点概括教育本质:杜威.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重视儿童本能活动,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从做中学”。

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1,《民主主义与教育》1)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系统、最集中地阐述,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纲领,影响深远。

2)阐述了教育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2,简述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

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其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要求。

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弊病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口号。

主张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

重视儿童本能活动,作为教育出发点。

教育的任务:为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儿童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评价:深入批判传统教育弊端,在教育领域开展深刻革命,影响非常广泛持久。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缺陷在于:它是在本能论心理学基础上提出的,完全否定了社会实践对人的作用,不科学。

3,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如何评价杜威这样论述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 教育即生长:从生物化本能论的心理学出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使儿童本能生长。

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儿童的本能活动,并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2. 教育即生活:从社会学观点出发,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应该利用儿童观现有的生活周围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命题关注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与孩子自己的生活相适应,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

它应适应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需要改革过时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其更有活力,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社会改革。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

(一)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

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件事办到什么程度。

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

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

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

1.2.1简述3-5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1简述3-5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1简述3-5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的本质观;(2)“从做中学”的教学观;(3)“以儿童为中心的”的师生观。

2、拉思斯价值澄清理论。

基本观点:(1)多元化社会中,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

(2)反对传统德育课中说教方式,学校应帮助学生在混乱的价值观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绝对的中立。

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的理论观。

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参与社会活动与道德行动,是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活动,促进其道德发展的必要前提;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并表现为特定的阶段模式。

(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道德判断水平发展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表现为循序渐进的阶段性。

柯氏以是否了解和认同遵守习俗以及对习俗约束力的反应来作为衡量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的中心度,把道德判断划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3)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学生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因此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这有赖于学生个体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程度。

1.2.2简述简评每一与教学理论相关的教学模式(过程)。

1、实用主义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价值形成过程的基本模式:选择(自由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对结果深思熟虑的选择)—珍视(珍视与爱护、确认)—行动(依据选择行动、反复地行动)。

3、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模式:(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本质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本质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本质作者:敬鑫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3期摘要: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其基本内容是教育本质观、教学论以及对儿童与教师的论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课程改革有四大启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加强课程与学生实际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开创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启示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我的教育信条》、著作《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和《儿童与课程》(Child and the Curriculum)三者构成了杜威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体系。

后来,他又从事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理论著述,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明日之学校》(Schools of Tomorrow)和他的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大厦,成为资本主义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派别。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

他认为,经验是指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和结果之间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

经验包含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的两个因素,即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前者是人的尝试行为,后者是经受结果,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

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

可见,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

当一个活动与其产生的结果相联系,当行为造成的变化反过来反映到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中时,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

所以,在杜威看来,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学生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教育领域,杜威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情境性。

本文将从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国教育现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概述1. 道德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培养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3. 道德教育的方法杜威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实践性的,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三、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 重视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重视道德教育,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 注重个体发展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注重个体发展。

关注个体在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方面的需求,使个体在道德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3. 强化实践性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使个体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性,让个体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

4. 关注道德情感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培养其道德情感。

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激发其道德情感,使其在道德教育中产生共鸣。

四、结语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深入挖掘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推动道德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杜威论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示

杜威论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示

杜威论教导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发摘要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有名的哲学家和教导家.在美国社会产生重大变更的汗青时代,杜威以适用主义哲学为基本,构建起宏大的教导理论系统,力争改革传统的黉舍教导,使其更好地顺应并促进美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平易近主化.他的教导理论对美国甚至世界教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的思惟深奥而渊博,对其思惟的研讨对当今的教导改革仍有重要的指点意义.杜威的教导思惟已形成一个完全的理论系统,本文从杜威教导思惟形成的社会布景着手,采取文献剖析法.比较剖析法分散阐释了杜威教导思惟中关于论教导本质的三个教导命题即“教导即发展”.“教导即生涯”.“教导即生涯经验的改组或改革”.经由过程研讨杜威教导思惟的三个重要命题,批驳继续其思惟并联合当前我国粹前教导的成长近况以及笔者本身的专业进修领会,对学前教导准教师的成长提出一些建议.症结词:杜威教导思惟经验教授教养杜威是现代美国有名的教导家,他将适用主义哲学同美国教导实际相联合,创立了独具特点的教导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度的教导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经由过程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杜威教导思惟中论教导本质所提出的三个重要命题,并联合当前我国粹前教导的成长近况以及笔者本身的专业进修领会,对学前教导准教师的成长提出一些建议.一.教导即发展“教导即发展”是杜威着重于小我身分或心理学的角度表述教导本质的一种说法.杜威以为儿童的心理内容根本上是以本性活动为焦点的先天心理机能的不竭成长.发展,如习惯.冲动.聪明等.教导的本质和感化是促进这种本性的发展.他说:“发展是生涯的特点,所以教导就是发展;在它自身以外,没有此外目标.他受到卢梭有关思惟的深入影响,实际上杜威的“教导即发展”成长了卢梭的禀赋“天然发展”理论,扩充了“发展”概念的内在.他说:“发展,或者发展着即成长着,不但指体魄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并引用生物学的“发展”概念加以施展.杜威还指出:“教导就是各类天然偏向和才能的的正常发展.”发展并不是儿童所特有的现象,成人也在不竭地发展.但是儿童的发展有本身的方法.儿童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和“可塑性”,因而具有从经验进修的才能.但是,儿童的成熟要经由必定的时光,不克不及步步为营.同时杜威其实不以为儿童的发展仅仅是一个从内部将潜能睁开的进程,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的工作.比方儿童社交.制造.摸索和艺术这四种本性的积极发展,依附于对他们的应用,依附于对社会生涯的介入.是以,要想使儿童正常的发展,须要卖力研讨儿童的特点,正视他们的须要,并供给响应的情形,以便使两者互相感化.杜威在“教导即发展”的不雅点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儿童的成熟须要必定的时光,所以作为教导者应尊敬儿童发展的须要和机会,这与我们如今所提出的要“学会等待孩子”相相似.在杜威看来,教导决不是强制儿童去接收外面的器械,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才能得以发展.出于强调教导在儿童本性发展成长的本质感化的熟悉,杜威提出了“儿童中间主义”的教导原则,否决把教导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疏忽儿童内部机能的偏向.主意儿童是中间,教导的措施要环绕儿童组织起来.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中间不雅”对传统儿童不雅有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引起了儿童教导方法办法等方面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杜威的“教导即发展”的表述消失着不科学的问题.如“教导即发展”给人以看重个别的生物性而躲避社会性的印象.并且发展有偏向.方法之异,有利害好坏之别,所以笔者以为仅仅说“教导即发展”是不敷严谨的.笔者以为杜威的“教导即发展”的不雅点充分尊敬了儿童本身的特点,该不雅点以为教导的本质是促进和成长儿童先天所具备的本性的成长.所以作为学前教导的准教师必须建立准确的儿童不雅,如许在进修以及将来的工作中才干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起首面临孩子时起首要斟酌的是孩子的须要,建立“以孩子为中间”的不雅点也就是建立“儿童本位不雅”.教师作为一个支撑者.引诱者.不雅察者要学会存眷孩子,懂得孩子,而不是从本身的不雅点动身,本身以为孩子该如何成长,该如何做.教师要充分尊敬孩子,采纳恰当的方法促进孩子潜能的成长.同时教师又要学会倾听孩子,等待孩子.“教导即发展”指的是孩子本身才能的发展,而发展有其自身的纪律特点,须要必定的时光,所以教师要尊敬这种发展,不要急于求成,要耐烦等待.有如许的熟悉,才有可能防止我们今后工作中我们在幼儿教导工作中“小学化的偏向”.固然有人以为今朝幼儿园小学化偏向轻微,主如果受家长以及社会的影响,幼儿园不得已而为之,要防止小学化有必定的难度,但是我以为假如只要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有“等待孩子,尊敬孩子”的意识并实践,这一现象会得到必定的改不雅.二.教导即生涯从教导与社会生涯关系的角度,从教导即发展动身,杜威提出了“教导即生涯”.他以为生涯是发展的社会表示,一切事物的消失都是人与情形互相感化产生的,人不成离开情形,黉舍也不克不及离开面前的生涯,所以教导就该是生涯本身,必须把教导与儿童面前的生涯融为一体.杜威批驳美国的黉舍教导与社会生涯.儿童生涯相离开,造成教导中的伟大糟蹋.他提出“教导即生涯”的重要目标,即在于试图清除上述“隔离”状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门路是使黉舍教导社会化,因而他又提出“黉舍即社会”的标语.杜威强调应当使黉舍成为社会生涯的一种情势.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导就是“从生涯中进修”.教导就是给儿童供给包管发展或充分生涯的前提,而不问他们的年纪大小;教导就是儿童如今的生涯进程,而不是将来生涯的预备,应把黉舍改革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黉舍中的课程不该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如今的生涯经验,教授教养应当从进修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端,重视造就儿童对实际社会的顺应才能.“教导即生涯,生涯即成长”这一不雅点,杜威在他的著作中有具体的阐述,在其著作《我的教导信条》中杜威指出:“教导是生涯的进程,而不是将来生涯的预备.”黉舍应当呈现如今生涯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富有活力的生涯,像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活动场上所阅历的生涯那样.不经由过程各类生涯情势来实现的教导,对于真正的实际而言,老是穷困的代替物,成果变得呆板而逝世气沉沉.关于生涯与成长,杜威说:“生涯就是成长;而不竭成长,不竭发展,就是生涯.”从教导的角度,从儿童和成人生涯的特点来看,所谓的成长,就是将才能引诱到特此外渠道,如养成各类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活动的技巧.明白的兴致和特定的不雅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具有特此外才能,疏忽这个事实,将会阻碍儿童发展所依附的器官的成长或导致其畸形成长.而成人应用他的才能改革情形,在情形的改革中引起很多新的刺激,新的刺激又指点他的各类才能,促进它们不竭成长.疏忽这个事实,成长就会受阻,顺应情形就成了完全自动的.因为儿童与成人都在成长,所以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发展与不发展,而是因为儿童与成人的情形不合,决议了他们的发展方法不合.他们的发展方法各有其优胜性.关于专门敷衍特别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才能,儿童应向成人方面成长.对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迟钝性以及坦白的襟怀胸襟,成人应向儿童进修. 杜威还指出,关于成长有3种错误的思惟:(1)把未成熟状况看作没有成长; (2)把成长看尴尬刁难固定情形的静止的顺应; (3)以为成长的偏向是一模一样的.这3种错误的成长不雅归结起来都与在发展和成长问题上的一个根本错误有关.那就是,以为发展或成长老是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活动,把发展看作是有目标的,而不是看作目标本身. 与这3种错误的成长不雅相接洽,在教导上有3种错误:(1)不斟酌儿童的本性和先天的才能; (2)不成长儿童敷衍情形的开创精力; (3)过火强调练习和其他办法,就义小我的懂得力,以养成机械的技巧.这3种错误,都是把成人的情形与尺度强加给儿童,其效果不堪假想.杜威的“教导即生涯”不雅点强调了幼儿的进修应当与实际生涯相接洽,而不是离开生涯.这一不雅点与他“五步教授教养法”中的“创设真实的经验的情景”这一步相通.杜威曾把教导的进程分为“正式教导”(黉舍教导或直接教诲)与“有时教导”(情形教导或间接教导)两个方面,以为“教导哲学所要研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在非正式的和正式的.有时的和有意的两种教导情势之间,保持恰当均衡的办法.”杜威其实不以为“教导”和“黉舍教导”是同义词,而确定社会的其他部分也具有教导的潜力,并以为两者各有利弊.他的假想是,经由过程改革发掘黉舍的潜力,使其同时担负起正式教导和非正式教导的双重义务.依据杜威的划分及其假想,笔者以为我们需看重非正式教导,因为传统教导方法中疏忽了非正式教导.传统教导方法中教师对幼儿的教导根本上都是预设好的,在教导中根本上是按照预设的来进行的,疏忽了有时生成的教导,而有时刻孩子们有时生成的设法主意做法恰好表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所以作为准教师我们须留意今后在教授教养中要看重对孩子的随机教导和生成性教导.但是对于杜威提出的“经由过程改革发掘黉舍的潜力,使其同时担负起正式教导和非正式教导的双重义务.”这一不雅点,笔者以为其实不必强求,因为孩子的生涯除了黉舍还有家庭.社会,孩子在生涯中碰到的情形其实不老是能经由过程简化的方法搬到幼儿园来应用.所以笔者以为要实现“生涯即教导”对孩子进行周全的教导,可以经由过程家园共育,家长与幼儿园配合合作的方法来实现.例如黉舍看重预设性教导和生成性教导,家庭要重视对孩子在家庭生涯中的随机教导.杜威提到“教导即生涯,生涯即成长”.要留意儿童成长的个别性.差别性,不要把成长算作是一模一样,一成不变的.笔者以为这一不雅点对教导工作者有重要的指点意义.重视儿童成长的个别性.差别性,对于不合的孩子采纳不合的教导方法,存眷懂得个别孩子异于群体的言语举措,不嘲笑,不讽刺孩子,懂得孩子.这和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幼儿教师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呵护每一位孩子,尊敬孩子,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当有的不雅念.三.教导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革从获得常识的角度来看,杜威以为“经验的不竭改革”是教导的又一特点,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本,教导也就是经由过程儿童的自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类直接经验的进程,即把求知的进程和常识算作一个器械,让儿童在主不雅和客不雅交互感化中获得经验.以此动身,杜威责备传统的教授教养是填鸭式的灌注贯注,“只让儿童静听”,把师幼关系搞成“像抽水桶和蓄水池一样的关系”,“疏忽儿童的共性.小我经验以及他的自由的.直接的和自动的活动.”与之针锋相对,杜威主意“做中学”的教授教养办法.。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二)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杜威论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示

杜威论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示

杜威论教育实质的三个命题及其启示之邯郸勺丸创作摘要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美国社会发生重大变更的历史时期,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构建起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力图改造传统的学校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美国社会的工业化和民主化。

他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的思想深邃而广博,对其思想的研究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从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布景着手,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集中阐释了杜威教育思想中关于论教育实质的三个教育命题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通过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三个主要命题,批判继承其思想并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笔者自己的专业学习体会,对学前教育准教师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经验教学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同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杜威教育思想中论教育实质所提出的三个主要命题,并结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笔者自己的专业学习体会,对学前教育准教师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是杜威偏重于个人因素或心理学的角度表述教育实质的一种说法。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天性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实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天性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此外目的。

他受到卢梭有关思想的深刻影响,实际上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

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但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并引用生物学的“生长”概念加以发挥。

杜威还指出:“教育就是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的正常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教育的本质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在其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多方面论述了有关教育的本质的问题。

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上可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一、教育即生长
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

但是,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在的压力”。

他认为传统教育没有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而单方面地填鸭般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这种忽视天性和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

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会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于他们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残害儿童心智的。

杜威甚至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1]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论。

他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组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杜威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把他们看作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这种论述,在反对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发展等等问题上,确有其现实的实践的意义,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又阐明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主动地位这样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同时这一论述也切合现代社会对培养有知识的儿童和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物的需要。

因此,在杜威理论中的儿童中心主义原则虽经各种批判,至今仍具有很大影响,并被加以改造与利用,反映了杜威继承并发展了18世纪民主教育家卢梭关于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的理想。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他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

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

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

[2]又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3]
杜威把教育的本质也理解为就是生活。

在他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由既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

他公开声明,他与斯宾塞把教育看作生活的准备的主张完全不同。

理由是,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结果,教育仍然会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了以往旧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

因此,他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乃是教育的本质的一个侧面。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又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旨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在他看来,教育既
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应当具有三个功能:一是能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各种倾向的因素;二是把现成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三是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性自然发展时可能接触的更广泛、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然而,陶行知认为把社会生活这样引入学校,“是在鸟笼里人造的一个树林,生活已经失真”。

[4]因此,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尽管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它也很难在实践中实行,即便实行了,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不断地去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在杜威的理论里,“经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首先,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理性是凌驾与经验之上的,经验作为与理性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它被认为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理性则是一个抽象的体系。

杜威把理性看作一种使经验(或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理性不再凌驾于经验之上,而是寓于经验之中,并在经验中不断修正。

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和理性的过程。

其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并且经验不再仅仅是与认识有关的事情,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皆涵盖在内的。

因此,“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也就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了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和全面生长。

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杜威认为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

在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

杜威认为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保持的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活动中去学习,教学就应该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使学校在工作中采取与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的形式。

因此,强调应以活
动性、经验性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使用有意识地获得效果的技巧和活动,包括任何形式的表现活动和建造活动,任何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

杜威认为,随着儿童的心智在能力和知识上的生长,这种活动不仅成为一种愉快的事情,而且越来越成为理解事物的媒介、工具和手段。

如果离开了这种活动,那不仅取消了兴趣的原则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也不能在经验的理智方面和实践方面之间保持平衡。

在杜威看来,如果坚持“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使工作活动适合那些主要兴趣是要做事和要工作的儿童的话,那么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就会更加生动和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这种工作活动的重要意义是使儿童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具体来说,它能使儿童主动、活泼,而不是被动、呆板;它能使儿童体格健全、道德完善,对于国家和他的邻居有正确的态度;它能使儿童更有用、更能干,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实际责任作好准备。

尽管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出发的,也含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是,由于它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不完善,它过分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提出行动处于观点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因此,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存在了不足。

特别要注意的是,他所强调的“做”仅是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主要是个人亲自的尝试活动,以使儿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他所强调的“做”完全是建立在尝试错误上的盲目和个人摸索的活动。

这在理论上显然是片面的。

苏联学者别尔什特伊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没落》中指出“从做中学”实际上是让儿童在其所经历的有限的自发的经验过程中,顺便获得一些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

[1][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8.
[2][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0.10.
[3]转引自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3.207.
[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