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宋翔凤《论语说义》的特色与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论宋翔凤的“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

论宋翔凤的“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

论宋翔凤的“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王光辉【摘要】宋翔凤以《归藏》统领儒、道两家,系统提出并论证了“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这个论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黄帝、老子问有《归藏》传承关系;其二,黄帝、孔子间有《归藏》传承关系;其三,“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即老子与孔子之道均出自《归藏》;其四,“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是保持差异性的“道同一原”.宋翔凤“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的提出,是常州学派思想演进的必然结果,其为应对君权过大的现实而发,意在通过施加道德限制来规范君权.【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9)004【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归藏》;无为而治;居敬行简【作者】王光辉【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淄博2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B223.1孔子与老子之关系以及由此展开的儒道两家关系的讨论,似乎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聚讼纷纭而又不胜其耦的问题。

有人坚信儒道“直所从言之异路”,也有人指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司马迁:《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993、2608页。

本文之写作目的,不在为儒道关系下一定论,而是通过对清代宋翔凤之相关表述的阐释,试图理清其学说背后的现实关怀。

宋翔凤,字虞庭,又字于庭,旧号瘦客,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于咸丰十年(1860年),江苏长洲人。

其于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成《论语说义》(后改名《论语发微》)十卷,意在“以《论语》证《春秋》”,*叶德辉《叶吏部与段伯猷茂才书》云:“《公羊》家以《论语》证《春秋》,始于何休之传注,近儒如刘申受,宋于庭、戴子高竭力开通,几于《论语》、《春秋》可存一废一。

”(叶德辉:《叶吏部与段伯猷茂才书》,见《翼教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453页)是清代今文经学群经大义公羊化的重要代表著述。

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学 的著作 中 , 能发 挥 常 州之 学 精 神 , 具 有 自己 最 又
传人 , 为庄 述祖 的外 甥 。庄 述祖 曾说 “ 吾诸 甥 中 , 刘
申受 可 以为师 , 虞庭 可 以为 友 ” 宋 。庄 述祖 是 庄 存 与从 子 。刘 逢 禄字 申受 , 庄存 与 的外 孙 , 是 故宋 、 刘
宋 翔凤 关 于 《 语 》 方 面 的著 作 有 《 语 郑 论 学 论
宋 翔凤 , 字于庭 ( 一作 虞庭 )江 苏长 洲 ( 苏州 , 今
市 ) 。嘉庆 五年举 人 。宋翔凤 是 常州庄 氏学术 的 人
注》 十卷 、论 语说 义》 《 十卷 。相关 的著作 还有 《 四书 释 地辨证 》 卷 , 为 辨 证 阎若 璩 的《 二 专 四书释 地 》 而 作, 中间也有 涉及 《 论语 》 面的 问题 。这些 《 方 论语 》
同为 庄 氏之 甥 。宋 翔 凤述 学术 渊源说 :翔 凤先母 为先 生女弟 , “ 己未岁 归 宁, 命翔 凤 留常 州 。先 生 教 以读 书稽 古 之 道 , 法 家 绪论 , 闻其 略 ”1。所 谓 “ 闻其 略 ” “ 法 绪 得 … 得 的 家 论” 就是 常州 庄 氏的《 春秋 公羊 》 之学 。后 来戴 望拜
微 言莫备 于《 论语 》故《 , 论语 》 中的“ 大义” 须从 《 秋 公 羊》 也 春 中求之 。这 不但 为常 州庄 氏的《 秋 公 羊》 春 学 开辟 了新 的途 径 , 也是 古往今 来众 多《 论语 》 著述 中最 别 开 生面 的著 作 。本 文从 著作 缘 起 、 究 方 法、 研 学术
的学术特 色 的著 作莫 过 于《 论语 说 义 》 书 。据 他 一 在道 光二 十年 (80年 ) 月写 的《 14 五 自序》 :论 语 说 《 说》 : 夏 六 十 四人 , 撰 仲尼 微 言 , 日 子 共 以当 素 王 。

《国学经典丛书:公羊传》札记

《国学经典丛书:公羊传》札记

《国学经典丛书:公羊传》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公羊传》的背景与意义 (3)1.2 本书的目的与结构 (4)二、《公羊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5)2.1 《公羊传》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6)2.2 《公羊传》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7)2.3 《公羊传》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9)三、《公羊传》的哲学思想 (10)3.1 公羊传中的天道与人性论 (11)3.2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 (12)3.3 君主政治与道德正义的探讨 (14)四、《公羊传》的社会政治理念 (15)4.1 《公羊传》中的尊王攘夷思想 (16)4.2 社会等级与秩序的维护 (17)4.3 《公羊传》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19)五、《公羊传》的文学特色 (20)5.1 《公羊传》的文辞风格与修辞手法 (21)5.2 《公羊传》中的寓言故事与象征手法 (21)5.3 《公羊传》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3)六、《公羊传》的现代意义 (24)6.1 《公羊传》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26)6.2 《公羊传》对现代政治理念的借鉴意义 (27)6.3 《公羊传》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28)七、结论 (30)7.1 《公羊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1)7.2 个人学习《公羊传》的体会与收获 (33)一、内容概览《国学经典丛书:公羊传》是我对这部国学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记录。

这部作品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对于古代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体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本读书随笔的内容概览部分,将围绕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以及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我会介绍《公羊传》的基本内容。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儒家经典,主要讲述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历史事件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古代社会的政治架构、礼仪制度以及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会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这部作品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二篇)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此书实为一本极具魅力之作。

首先谈及钱先生的注解,虽未涉猎其他版本,但钱先生倾注心血、情感真挚的注解,无疑令人深感动容。

其注解风格严肃而不失灵活,独立思考而不流于空谈,细致入微而不拘泥于细节,通俗易懂而不失高雅,恰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当然,更为重要的乃是《论语》本身。

此书之可爱,源于孔子其人。

孔子以温润之姿,阐述大道与经验,毫无倨傲之气;他又以严谨之态,记录日常琐事、趣闻轶事,展现出其多面性。

读者既可正襟危坐,严肃研读,亦可随意翻阅,轻松愉悦。

从中,我们既能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的深邃大道,亦能收获宽慰与快乐,真正实现了开卷有益。

我尤为喜爱子路这一人物。

他性格鲜明,讲义气,能治国,且活泼可爱。

每当老师夸奖其他同学时,他总急于询问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老师用诗句表扬他时,他更是反复吟诵,得意非凡;谈及志向时,他更是迫不及待地表示要治理千乘之国;老师与南子会面时,他虽不悦却未失礼节;老师落魄时,他愤慨世道不公;老师生病时,他更是表示要为其祈福;甚至在老师病重时,他还与同学们冒充属臣,以求老师能得到体面的葬礼(尽管孔子最终并未离世)。

他还曾对路边的野鸡作揖以示敬意;在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后,他亦能开口狡辩。

子路跟随孔子多年,其淳厚与野性并存的气质始终未变。

遗憾的是,子路最终却死于卫国乱政之中,先孔子而去。

在劣势与危难之际,他仍坚守职责,整理衣冠以示尊严。

最终惨遭杀害,被剁成肉泥,正如孔子所预言的那样未能善终。

子路之死对孔子打击甚大,以至于他此后再未食用过肉酱。

以上即为我对该书及子路人物的看法。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二)《论语》一书,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珍贵记录,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欲探讨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则不可回避《论语》中深植的仁爱孝悌理念;而论及教育,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原则,对民间教育之发展影响深远,其蕴含的政治智慧,在应对当今复杂社会问题时,仍不失为明智之选。

常州公羊学派「经典释义公羊化」学风探源

常州公羊学派「经典释义公羊化」学风探源

常州公羊學派「經典釋義公羊化」學風探源鄭卜五一、前言公羊學派自東漢以後幾乎消聲匿跡,其間雖各朝亦有談論者,但總是鳳麟龍爪,降至乾、嘉之時,常州公羊學突起於政治上,再次掀起了援經議政的風潮,影響所至,而有晚清康、梁變法的改革行徑。

然而究其學術史的發展來看,常州公羊學打破了二千年來,傳統公羊學皆環繞在胡朮生、何休的義例,只限於運用在公羊傳上的遺風,使公羊學邁入了釋解經籍的新紀元。

常州公羊學派在公羊學的傳承當中,開創了公羊家「經典釋義公羊化」的獨特標幟1。

更遠承了董仲舒闡揚公羊義理的精神,再振董氏以公羊援經議政的風範。

常州公羊學派起自於武進莊存與(方耕),邵晉涵、孔廣森曾經從其問學,他的姪子莊述祖直承莊氏之學,述祖的外甥宋翔鳳及劉逢祿更樹立常州公羊學的學風,繼劉、宋二人之後有龔自珍、魏源、凌曙、戴望等輩宏揚其學說,常州公羊之學到此時方為世人所注意。

繼之有陳立、王闓運、邵懿辰、包慎言、劉寶楠、梅植之等人唱和其說,至廖平、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皮錫瑞等人出,公羊學更是喧騰一時。

2公羊學為何在沉寂一千多年之後,突然又會興盛起來,當然有其時代背景,及學術遞變的諸多因素。

然而常州公羊學派能突破長久以來,公羊學只在析判公羊經傳字義的傳統々及辯解胡、何義例的窠臼中,劉逢祿能樹立起「經典釋義公羊化」的大纛,是來自莊存與的自創〇抑是時代的產物〇或者是學術內在的發展〇或是受到哪些啟迪〇方能在沉寂一千多年後,又重新燃起火花,且創立了常州公羊學派的風格,樹立了「經典釋義公羊化」的學術途徑,這是在公羊學的發展史中,一件急於解結的問題,更是如何解開學術發展史上,常州公羊學異軍突起的謎題所在。

本文按兩個脈絡進行探討,首先探究常州公羊學派學術研究風格的特色是什 1〆所謂「經典釋義公羊化」的「經」概指五經,「典」則概指儒學、子學中的某些家典籍。

所謂的「釋義公羊化」是指詮釋經典時的角度、觀點、立場,都以《公羊傳》為依歸。

2 〆晚清今文學的興盛,有其背景因素,雖與常州公羊學有密切關係,但訴求不竟相同。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模版书,是人类进步阶梯;是一颗幸福的种子。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

一本好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领悟许多人生得道理,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稚嫩,逐渐成长。

孔子作为世界思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从小学课本上的论语十则,那时我们便知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教学理念值得每一个后人学习。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至今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今天身边不尽孝道的事情越来越多,讲孝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作为学生不能为自己负责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生活的比自己好。

作为学生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到家多陪伴父母,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便也算是孝。

论语译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译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译释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论语译释的读书心得篇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论语译释的读书心得篇2《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

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

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

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

作为对此句的解释我们不禁联想到曾子杀猪教子。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着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

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

宋翔凤经学思想研究宋翔凤,字于庭,一字虞廷,生于乾隆四十四(1779)年,卒于咸丰十(1860)年,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母常州庄氏,为庄述祖之妹,翔凤尝随母归宁,因留常州,从舅父受业,遂得闻庄氏今文经学之家法绪论。

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

”〔1〕刘即逢禄,宋即翔凤。

比长,游段玉裁门,兼治东汉许郑之学。

嘉庆五(1800)年,中举,历官泰州学正,旌德训导,湖南兴宁〔2〕、耒阳等县知县,咸丰九(1859)年,重赋鹿鸣。

其著作主要有:《周易考异》二卷,《尚书略说》二卷,《大学古义说》二卷,《论语说义》十卷,《孟子赵注补正》六卷,《小尔雅训纂》六卷,《过庭录》十六卷,均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内,此外,尚有《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朴学斋文录》四卷,《香草词》二卷,《碧云庵词》二卷等多种。

宋翔凤是常州学派里地位仅次于刘逢禄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通过舅父庄述祖的传授,获知今文经学的要义,并加以发扬光大,对于龚自珍、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以春秋之义贯群书宋翔凤对于今文经学的基本理论都有所论述。

他高度评价了孔子在儒学上的巨大贡献,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是因为,尧舜禹三代皆是得位之君,而孔子以“素王受命”,此实为生民以来所未有,而赵歧在注《孟子》时称此说为“大过”,自然是错误的说法了。

〔3〕宋翔凤并将孔子看成为“集大成者”,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以用其大智,变化随时,不拘一道,是能合三德以成孔子之圣。

”〔4〕孔子之圣,表现于作《春秋》。

宋翔凤以为《春秋》之中存在着许多“微言大义”,学者若欲求其义,“舍今文家未由也”。

〔5〕只有今文经学里,才保存有孔子的“微言大义”,具体地说,这些“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

”〔6〕这是说《春秋》一书通过对亲疏远近等事物记载的详略不同,表达出孔子对于治理乱世的态度和对于太平世的向往。

读书心得——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读书心得——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

读书心得——何休对《公羊春秋》的创造性诠释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自汉代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确立以来,中国每一次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都是在与经学的互动中实现的。

当下时代的需求,赋予了经学在继承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同时,对经学的诠释和再诠释,作为新时代的先导,承担起了变革政治的重要使命。

“三科九旨”是何休《春秋》诠释最大的理论创获,集中阐释于他的《春秋公羊谥例》:“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徐彦解说为:“何氏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

若总言之,谓之三科。

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

旨者,意也。

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

”何休把《公羊传》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三个大的方面,称“三科”。

其中每个大的方面又包含了三个小的方面,总括起来共有九个,称“九旨”。

何休的“三科九旨”,既是对包括胡毋生、董仲舒在内的历代公羊家寓于《春秋》经典中的“微言大义”的总结和凝练,更是他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经典意义的提升与创新。

只有结合时代深入剖析,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何休寓于其中的精神和意义创新,理解其为重振昔日公羊学及其所代表的东汉统治所付出的努力。

一、一科三旨:通三统由革命向保守的转向“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显然源于董仲舒的“三统”说,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多次论及,如解《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来朝”:“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

”再如解《公羊传》宣公十六年夏“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新周,故分别有灾,不与宋同也。

孔子以《春秋》当新王,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灾中兴之乐器,示周不复兴,故系宣谢于成周,使若国,文黜而新之,从为王者后”。

“三统”说本是公羊家、董仲舒们因应汉代君主政治体制确立和巩固,出于为汉制法的目的提出的理论。

2023年《论语》读书心得4篇

2023年《论语》读书心得4篇

2023年《论语》读书心得4篇《论语》读书心得1《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传统观念总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这从古代中国到西方都有这种说法。

但在近期的《论语》阅读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不一样的利义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如果不追求物质的进步,人民、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富庶,这显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利。

但孔子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续下去。

当今社会不乏有企业或个人赚着不义之财,违反市场道德规范,置利益于一切之上。

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背地里昧着良心赚着黑钱,利与义完全对立,这与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诲远远背离。

孔子从未贬低商人,但离开道德的商人,绝对不会是出色的商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这种利己主义只会把个人以及国家送上不归路。

近期,爱否科技相关负责人在网上大肆质疑华为的拍照技术,断定其虚假宣传,以达到博取眼球和谋取利益的目的。

随后在事实面前,该负责人无话可说,随即被开除。

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应是坚守道义,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和自身的实力寻求商机。

该负责人哗众取宠,自以为是,当然不会再商业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当利义观绝对对立以后,为富不仁的说法自然兴起,当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时,就会留下给不法之人谋利的空间。

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自律显得十分重要,《论语》可以教给商人如何“取之有道”。

同事,也要明白“求利”并不违背圣人的古训,“阳光下的利益”自可争取,不必认为其有愧于道德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利义观,才能形成诚信为本的市场经济。

利与义,合则两益,分则两伤。

《论语》读书心得2人生需要感悟,有感悟的人生才是睿智的人生。

先哲的人生不能复制,但可以创新;先哲的智慧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

生命,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和借鉴之中延续、发展。

宋翔鳳及常州學派的經學闡釋和學理

宋翔鳳及常州學派的經學闡釋和學理

宋翔鳳及常州學派的經學闡釋和學理李㊀開内容提要㊀宋翔鳳闡説‘論語“有通説168條,循此可見其邏輯結構,可知其範疇設立,可探其説理要義㊂文章具體評述宋氏之自然觀成就;指出宋氏今文經思想與其古文經體式間的矛盾,並多牽合臆説,以個别代替一般抽象㊂文章尋找常州學派的學理淵源,以明宋氏經學的歷史語境和學派對比㊂關鍵詞㊀宋翔鳳㊀‘論語“學㊀自然觀㊀今文經㊀常州學派一㊁宋翔鳳著‘論語説義“十卷,闡説孔子言性和天道的微言所在宋翔鳳,字于庭,江蘇長洲(今吴縣市)人,清代經學家㊂莊存與的外孫,治西漢今文經學,是常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㊂官湖南新寧縣(今邵陽市)㊂著有‘周易考異“二卷㊁‘尚書略説“二卷㊁‘尚書譜“一卷㊁‘大學古義説“二卷㊁‘論語説義“十卷㊁‘孟子趙注補正“六卷㊁‘小爾雅訓纂“六卷㊁‘過庭録“五卷等㊂撰著編入‘浮溪精舍叢書“㊂以上均收入‘清經解續編“㊂‘論語説義“十卷,每卷説‘論語“兩篇,共二十篇㊂宋著十卷二十篇,完全依朱熹‘論語集注“體制㊂‘論語説義“的主題,在於闡釋‘論語“的微言大義:性與天道之言和義㊂如何闡釋?正是考慮到邏輯背景: 此二十篇,尋其條理,求其旨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業備焉㊂ 全書爲 研核古今 的 纂言之作 ,而非 纂集餖飣 之作,做法上通觀全書而 紬繹已久 ,全書内容繁複而 别録私説 ㊂全書的綜合性,抽象性和私家著述的諸子學品格,在短序中就已經很清楚①,本文重在論證其 微言大義 的哲學邏輯背景,並使之與歷史内容密切結合㊂‘論語“ 説義 ,實際上就是‘論語“論㊂系統論述‘論語“義理,很不容易㊂‘史記㊃孔子世家“定公五年述:魯自大夫以下 皆僭離於正道㊂故孔子不仕,退而修①參見宋翔鳳‘論語説義序“,‘清經解續編“,上海:上海書局影印本,1988年,第2册533頁上欄㊂79‘詩“㊁‘書“㊁‘禮“㊁‘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㊂ ①宋氏以此爲‘論語㊃學而“之始,並稱 有朋自遠方來 之 朋 即弟子,並引‘白虎通㊃辟雍“篇論師生之道首引‘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 ,陸德明‘經典釋文“作 友朋 以證之㊂②‘論語“何以爲首言 學 ,朱熹曾説: 此爲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㊂ ③宋氏云: 先王既没,明堂之政湮,太學之教廢,孝悌忠信不修,孔子受命作‘春秋“,其微言備於‘論語“,遂首言立學之義,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古道湮廢,人倫不修,需立 學 爲首;‘春秋“微言,備於‘論語“,亦需立 學 爲首㊂前聯‘白虎通“,此係‘春秋“微言大義,宋氏學脈,已於開篇之處和盤托出:今文經之學統㊂在論證方法上,今之學者或著論孔子思想爲宗,以‘論語“學理輔之,優點是求得孔子全貌㊂古之學者如宋氏述‘論語“書旨,以經史廣求其説,優點是易於專深㊂古人述作,本多先列名目,後以注釋之法述作之㊂如宋氏‘周易考異“卷一:易㊁夕惕若厲㊁亢龍有悔㊁大人造也㊁體仁足以長人㊁利物 ㊂條目下的内容,例 體仁足以長人 條:似乎可發揮義理了,但恰恰是從求語言文字之實入手,循而推證學脈統系: ‘音義“(指陸德明‘經典釋文㊃周易音義“):京房㊁荀爽㊁董遇本作體信㊂④按:孟(喜)京(房)荀(爽)三家本多同,知荀氏古文即本孟㊁京㊂信字古文作,從言省,與仁字形近㊂ ⑤清代史學家柯劭文(1850 1933)‘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曾評述宋氏書稱: 是書考證異文異義,與李富孫‘周易異文釋“相出入㊂不及富孫書之詳備,而研究細密,則在富孫之上㊂ 李富孫(1764 1843)浙江嘉興人,爲盧文弨㊁錢大昕弟子,且曾肄業於阮元在浙創辦的 詁經精舍 ㊂宋㊁李之比,以及宋氏書條目式纂述,是可看出宋氏治學方法的實證做法的,這本身就是對清代樸學精神的吸收,宋氏作爲今文經學者,治學方法上並不完全排斥古文經尚實之學㊂‘論語説義“在做法上與‘周易考異“不同,歷來被推爲宋氏今文經典範著作,看作宋氏 喜牽合 的代表作㊂在述作方式上,每小節自成段落,但没有標 條目名 ㊂不過我們認爲,每小節都有一話語中心,仍是可標出條目的㊂現試由其話語中心而標出條目名如下:卷一説‘學而“㊁‘爲政“篇共29條:(1) 有朋自遠方來 史解㊂(2)‘論語“首言立學之義㊂(3)孝悌 仁 之本㊂(4)巧言令色鮮矣仁㊂(5)由‘公羊“何休注 十井爲一乘 而及言學須及治國,否則爲無本之學㊂(6)學而後成德㊂(7) 行有餘力,則以89①②③④⑤見‘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6册1914頁㊂‘論語説義“卷一,‘清經解續編“,第2册533頁上欄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7頁㊂見 隋 陸德明‘經典釋義“,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3年,第19頁上欄㊂宋翔鳳‘周易考異“,‘清經解續編“,第2册502頁上欄㊂學文 之 文 爲語言文字㊂(8)賢賢易色和尊師重道㊂(9)慎終追遠㊂(10)温良恭儉讓爲學問之用㊂(11)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謂繼體爲政之法㊂(12) 六藝 皆先王之道㊂(13)貧而樂道㊂(14)失人則無以興學化民㊂(15)北極北辰璿璣明堂太學正德之道爲一事㊂(16)思無邪爲以正義堵塞易流之人情㊂(17)由‘詩“而知九州風俗得失㊂(18) 有恥且格 之 格 ㊂(19)三十而立爲立於禮㊂(20)孔子受素王之命托學於學‘易“㊂(21)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㊂(22)慶父劣跡㊂(23)生死㊁爲政之道皆以禮㊂(24)取人之術㊂(25)‘公羊傳“斷斷專一即‘中庸“之用中與‘大學“之 誠意 ㊂(26)言寡尤行寡悔㊂(27)‘尸子“小車大車之道㊂(28)孔子‘春秋“之道爲繼夏商周禮㊂(29)明堂祖廟所以策功序德㊂卷二説‘八佾“㊁‘里仁“共41條:(1)‘白虎通㊃禮樂“篇説天子八佾諸侯四佾爲别尊卑㊂(2)‘學而“㊁‘爲政“明太學明堂之法,‘八佾“明宗廟之禮㊂(3)由魯宫小失禮而論僭八佾之舞大失禮㊂(4) 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者突起於魯文公,‘論語“顯斥季文子深没文公是春秋微言㊂(5)知禮之本則能通文質之變㊂(6)季氏於泰山行,旅上帝之禮,亦僭八佾之類㊂(7)季氏之僭天子,罪不容赦㊂(8)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 解㊂(9)孔子以鄉射之禮示國人,並謂君子之争,正已而後發,争而不勝反求諸已㊂(10)如知周公之德,治天下可運於掌㊂(11)祭祀之道在於誠敬㊂(12)孔子 吾從周 爲 因周禮而損益之 義㊂(13)孔子鄉邑名考㊂(14)仁義孝悌廢於征戰,故言宗廟祭祀亦爲勸無争之意㊂(15)孔子告子貢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之禮爲 臣事君之禮 ㊂(16)君臣之際不以禮接爲失安上全下之本㊂(17)以‘毛詩“ 二南 之釋,説董仲舒 詩無達詁 ,但 要皆歸乎正始之道 ㊂(18) 哀公問社於宰我 之 社 ,今文‘論語“作 主 ㊂(19)忠信之實不至,使民之道不形㊂(20)孔子言禮之本當立於儉㊂(21)晏子㊁管仲老而辭歸, 賞之以三歸,澤及子孫 句中 三歸 何解?(22)孔子自衛返魯知樂之 始作㊁縱之㊁合樂以成 詳釋㊂(23)由‘儀禮“鄉射㊁鄉飲宴之禮無金奏而知古奏樂規範㊂(24)古樂重本之義㊂(25)里仁爲美方能天下太平㊂(26)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㊂(27)仁者能好人能惡人㊂(28)志於仁者無惡㊂(29)去仁不能成名㊂(30)孔子未見好仁者㊁惡不仁者之歎㊂(31)爲仁之心應至死不變㊂(32) 朝聞道,夕死可矣 爲有道㊁無道之 道 ㊂(33)士志於道不應恥惡衣惡食㊂(34)以董仲舒之説釋君子之義當在 我 自身㊂(35)無仁必 放於利而行多怨 ㊂(36)能以禮讓爲國㊂(37)知之大者爲見禮知政聞樂㊂(38) 吾道一以貫之 與許慎‘説文解字“ 始一終亥 等邏輯上的類比㊂(39)釋 忠恕 爲 一貫 邏輯之説㊂(40)見利思義曰 喻 (明白)㊂(41)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之類言比照㊂卷三説‘公冶長“㊁‘雍也“共23條:(1)人當務實,不宜以才能先人㊂(2)‘史記“99弟子傳稱漆雕開爲稱字㊂(3)漆雕開公孫龍子等 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㊂ ‘漢書㊃藝文志“載‘漆雕子“十二篇實有其書㊂(4)顔氏 篤好學 ,而聞性與天道,子貢聞以仁道修教於人,即夫子之文章㊂(5)‘易“與‘詩“㊁‘書“㊁‘禮“㊁‘樂“的關係是天道與文章的關係㊂(6)孔子不言性命及天道而學,不應誤解成性與自然之理合㊁自然與天道合,以説孔子的唯物立場㊂(7)必如子路之勇,而後兼仁知之道可以治國㊂(8)好學下問方可使詩㊁書㊁禮㊁樂爲政治國㊂(9)子産在聖門亦政事科㊂(10)進賢達能可謂仁,僅通古今之辨不爲知,必有仁知之美可治天下㊂(11)以‘論衡“説‘論語“㊂(12)用人必仁且知乃可使治國㊂(13)依左丘明好惡合乎聖人,‘左傳“載季文子深明用賢去惡之道爲可信㊂(14)亂世應有聖賢之學㊂(15)左氏質直,但學統不純,故須 好深思 之人辨之㊂(16)居明堂,正南面,居敬行簡,亦與忠恕一貫之道共爲一學㊂(17)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莫過於‘易“,並論‘論語“與‘易“的邏輯聯結㊂(18) 必在汶上 爲言托跡當遠㊂(19)賢人君子不免有巧言令色之畏㊂(20) 文質彬彬 之 文質 即所由之道㊂提出質家㊁文家之對㊂(21)君子僅患其違仁但不虞(備)入其井㊂(22) 中庸 的深刻含意,爲治國南面之道㊂(23)‘雍也“篇的 齊魯 ㊁ 至道 之變, 久觚 之歎,喻爲政致太平,皆非一日積㊂卷四説‘述而“㊁‘泰伯“共16條:(1)‘論語“和‘老子“學説互補之證㊂(2)孔子衰年思周公是感於國衰㊂(3)束佾㊂(4)用‘易㊃乾“和‘復“卦可使知行相合,賢合於聖㊂(5)孔子不仕爲不可求,故退而修詩書禮樂,從吾所好㊂(6)‘儀禮“以‘周南“㊁‘召南“爲正樂㊂(7)‘爾雅“㊁六書皆孔子之文章,弟子之所共聞㊂(8)孔子教人之法即三代立學之法㊂‘爾雅“的作用㊂(9)聖人與善人具本體言之,名異而實同㊂(10)一聲之轉㊂(11)言誄與讄通,皆 累功德以求 之意㊂(12)國君爲民命所繫㊂(13)‘論語“言禪讓㊂(14)孔子讚美堯爲君之德㊂(15)不依今文家‘文王世子“説,而依古文家馬㊁鄭注‘論語“説㊂(16)‘泰伯“言堯舜詳證,禹傳子乃天命所在㊂卷五説‘子罕“㊁‘鄉黨“共7條:(1)‘子罕“説孔子微言之故, 罕言 猶 微言 ,爲利㊁命㊁仁三者㊂(2)聖人設教權衡,舉身邊事而言禮樂大端㊂(3)所損益者順乎人情,所不變得維乎世運㊂(4)四德(元㊁亨㊁利㊁貞)之在利,五始(元年㊁春㊁王㊁正月㊁公即位)在王,爲‘易“㊁‘春秋“微言㊂(5)釋顔淵歎孔聖微言㊂(6)據‘漢書㊃禮樂志“而知孔子言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僅就風雅頌言之,不及於變風變雅㊂(7)以‘儀禮㊃聘禮“釋‘論語㊃鄉黨“ (孔子)入公門,鞠躬如也 一段㊂卷六説‘先進“㊁‘顔淵“共13條:(1)禮樂爲治身治民之具㊂(2)依漢唐舊解説 從我於陳㊁蔡者㊂皆不及門 之 門 爲仕進之門㊂(3)德行與政事相表裏,言語與文學相表裏㊂(4)治天下需顔淵㊁子貢之行並取兼存㊂(5)季子然亦孔門弟子㊂(6)孔001子有異常笑,但不大笑壞顔㊂(7)據‘論衡“㊁‘左傳“㊁‘公羊傳“可證‘論語“舞雩詠饋爲雩祭㊂樂不可以爲僞㊂(8) 詠而歸 鄭注爲 饋 有據,爲古文家之説㊂(9)以 誠意正心 ㊁ 格物致知 釋 克已復禮 ㊂(10)棘氏之先必爲齊或楚人仕衛者㊂(11) 片言可以折獄 爲 制獄 ㊂(12)單辭斷獄唯子路㊂(13)説治國之本,用人爲先㊂卷七説‘子路“㊁‘憲問“共18條:(1)治國之要在用人,用人之要在不求全責備㊂(2)正名爲正書字之誤㊂(3)以‘荀子㊃大略“ 區(闕)蓋 釋 蓋闕如 ㊂(4)説樊遲請學稼爲小人之事,而學校之事世世通行不廢㊂(5)文王以德治天下百年猶未洽㊂(6)外朝㊁内朝治事考略㊂(7) 父竊羊而子直躬告發 一事的不同議論㊂(8) 斗筲之人 的 筲 義由來㊂(9)何休與鄭玄對‘子路“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的不同理解㊂(宋氏有鄭注輯本)㊂(10)‘論語“ 奡 字古文㊂(11)楚令尹子西治政不若鄭子産有遺愛之心㊂(12) 相人偶 之 偶 爲 尊敬 之意㊂(13)春秋之治者在可與立而又可與權㊂(14) 匹夫不可奪其志 爲贊其獨行之節㊂(15)説 自經於溝瀆 的 溝㊁瀆 均爲聲轉字㊂(16)與天合德爲‘春秋“之志㊂(17)‘詩㊃匏有苦葉“ 深則厲,淺則揭 之 厲 字解㊂(18)上好禮必自行三年之喪始㊂卷八説‘衛靈公“㊁‘季氏“共7條:(1)明堂之法與春夏秋冬四時之令㊂(2)古以正名言雅書字與執禦騎馬同教國子,孔子設教與天子設官無異㊂(3)季氏禍起蕭牆只因陪臣執國命㊂(4)‘論語“斥季氏孟氏與‘春秋“譏世卿之義相爲發明㊂(5)天命㊁聖言㊁大人並稱,大人指提出政教者㊂(6)困而不學,民斯爲下㊂(7)首陽山在何處?(8)春秋婦人姓㊁字㊁氏相配種種㊂卷九説‘陽貨“㊁‘微子“共9條:(1)聖人之治其性自胎教始㊂(2) 武城 鄭注㊂(3)春秋彗星數見,除舊佈新㊂(4)有才智宜佐理時務,不可如瓠瓜繫天㊂(5)古今價值觀不同㊂(6)子欲 無言 爲 微言 ㊂性與天道爲 微言 ㊂(7)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解㊂(8)‘微子“ 逸民:朱張 依鄭注非人姓名㊂(9) 故舊無大故不棄 之 故舊 爲朋友, 大故 爲惡逆㊂卷十説‘子張“㊁‘堯曰“共5條:(1)‘子張“篇子夏云(學術) 譬諸草木,區以别矣 ,謂區其品類以别之㊂(2)‘論語“載子夏之言,謂行不同所守各異,唯聖人爲能㊂ 誣 爲兼義㊂(3)進退存亡,不失其正㊂(4)末章 孔子曰 不説 子曰 爲 重終 加姓㊂(5)‘論語“皆聖人微言所存㊂列舉 微言 種種㊂‘論語説義“共分10卷,共168節㊂可窺見宋氏説‘論語“之全貌大體㊂168節之間有没有内在聯繫?有,但很鬆散㊂條目的順序大體以‘論語“原文爲次㊂如宋翔鳳一卷的第1節2節説解‘學而“(共16章)的第一章,宋一卷的第3節説解‘學而“第二章,宋一卷的4節説解‘學而“的第三章,宋一卷的5節説解‘學而“的第五章,如此等101等㊂宋書的每一節依次針對‘論語“各篇各章廣説其義,但宋的論述共168條,而‘論語“有512章,可見選擇性仍很強㊂在寫法上,凡引經據典,針對‘論語“原文有關章節廣説其義時,無有特殊的注釋術語,可稱之爲通義㊁通説部分,是融合諸家,貫通本意部分㊂凡有特殊注釋術語 謹案 者,爲有針對性地訓釋語句,提出已見㊂例宋一卷13節説解‘論語㊃學而“第十五章 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並及 ‘吕氏㊃慎大覽“曰 : 謹案:此樂道之切證㊂ ①意即‘吕氏春秋“講窮達皆樂的那段話是‘論語“ 樂道 的證據㊂這種做法,本質上仍是古代名學㊁名書推演而出的書證編纂法㊂目的是説藴含的思想内容,實際收效不免蒼白無力㊂僅限於書本的説解,即停留在以書本詞句證思想㊂現在來看看一些具體説解條目的哲學邏輯内容㊂我們可以説,古文經以語言文字證語言文字,以本經之外的語言文字證本經之内的語言文字,信從證釋清楚,其道㊁其義自見,古文經的學術攀登在語言文字這一約定俗成的契約世界中㊂今文經經世之學也以語言文字證釋語言文字,目的是以語言文字的證釋爲階梯而提升至於道,今文經的學術攀登在觀念㊁現實的價值世界中,凡今文經以語言文字直證其道者,常常牽強膚淺,如上述一卷13節㊂凡經以語言文字而明其觀念,概念術語的詮釋,最終得到事關 大道 的引子,本體,哪怕是殘碎時,或稱此以語言文字間接證道,多半是深刻的,然而也間有牽強之處㊂概言之,古文經多半居 齊一變至於魯 ,今文經多半居 魯一變至於道 ㊂前者易具體,後者多空靈,用今天的眼光看,具體應達抽象,抽象仍須上升爲更高級的具體,可見古文經崇尚實在㊁具體能勝一籌;空靈可涵自然,又有執簡馭繁的本領,但常須緯以具體事實,可見今文經直通以不變應萬變,大有其應用於人生和社會的價值㊂今㊁古文經的學術分野,又需三個視點觀察之:學術淵源何在,後起流變的不同見解,對當時學術或社會問題的回答㊂在具體論述時,今古文不一定三個方面都交代,但今人評判是可從三個視點入手的㊂宋氏敍述今文時講經淵源: 今文家傳‘春秋“㊁‘論語“爲得聖人之意㊂ 講古文的淵源更明確: 自古文家得‘周官經“於屋壁,西漢之未録之中秘,謂是周公所作,凡他經之不合者,咸斷之曰夏殷㊂ 講今文流變: 今文家者博士之所傳,自七十子之徒,遞相授受,至漢時而不絶,如‘王制“(‘禮記“篇目)㊁‘孟子“之書所言制度,罔不合一㊂ 講古文流變,在講淵源時已涉及西漢時的流變,又進一步明確之: 馬㊁鄭兩君篤信古文㊁輒就‘周禮“轉詁他經,幾使孔㊁孟之所傳分爲兩家之異學,積疑未明,大義斯蔽,後之儒者不可不辨也㊂ 講作用:宋氏講今文經學的大用: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①宋翔鳳‘論語釋義“卷一,‘清經解續編“,第2册534頁中欄㊂201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㊂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爲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至於五學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 宋氏講後人治經無用: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説,破壞形體,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其所習,毁所不見,終以自蔽㊂ ①以上是宋氏在全書卷首就交代清楚的三視點評判標準㊂顯然就是全書的暗體例(較之前面所説的以‘論語“原書爲次, 謹案 言已見等明體例而言之),也是作爲評判價值標準而展開議論的内在邏輯㊂人云:‘論語説義“亦即詮釋‘論語“,以何種標準㊁語彙來詮釋,可謂以三視點價值標準作爲詮釋的總綱㊂三視點説明白了即本意㊁他意㊁我意,或稱元典意義,時人㊁後人的闡發, 我 把論證物件放在當時㊁當代㊁現實中考察而得的作用㊁效果㊂‘論語“一系列道德範疇,如仁㊁義㊁禮㊁智㊁孝㊁悌㊁忠㊁信等,它們的地位,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解讀‘論語“的重要命題㊂針對‘八佾“第四章 林放問禮之本 ,宋氏闡述 禮 爲萬事之本㊂禮在社會生活兩大領域内都管用,一是政治生活,一是日常生活㊂日常生活之禮的内容,無非分析爲 孝悌忠信 四大項,政治生活之禮的内容,無非 仁 ㊁ 義 ㊁ 理 ㊂ 禮 作爲主範疇,當然會有它的實質内容(質)和實行内容的途徑(文)㊂邏輯上兩者都屬於内容部分,但 文 也有形式意義在内,特别是 質㊁文 對舉時㊂這説明宋氏對 禮 範疇的哲學規定有他認識上的獨到之處㊂宋不是視 文 爲空文垂教的㊂爲全面闡述 禮 ,首先從 質和文 的邏輯層面上進入㊂宋説 商家(按:指商朝)主質,質之過,流爲貴賤無等;周家(按:指周朝)主文,文之過,流爲以下僭上㊂由於孝悌忠信之不明,相與舍本崇末,以致有流失敗壞,如魯君臣之事,是必知禮之本,則能通文質之變以救世運㊂是禮不可以空言治也 ②㊂在日常生活中,禮的規範作用表現爲 孝悌忠信 的實行作用, 仁㊁義㊁理 當然也起作用㊂宋氏説: ‘禮器“云: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㊂義理,禮之文也㊂無本不立,無文不行(宋氏自注:不對質而言文,但謂禮之見於外者,非文質之文也㊂)蓋忠信起於孝悌,孝悌爲仁之本,故曰: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㊂③宋氏引‘禮器“,就是立足於人倫日用講的㊂‘禮器“是‘禮記“的一篇㊂‘禮記㊃禮器“孔穎達疏: 鄭(玄)‘目録“云: 名爲禮器者,以其記禮使人成器之義也㊂故孔子謂子貢汝器也㊂曰,何器也?曰,瑚璉301①②③宋翔鳳‘論語説義“卷一,‘清經解續編“,第2册533頁下欄㊂見‘論語説義“卷二,‘清經解續編“,第2册536頁下欄㊂見‘論語説義“卷二,‘清經解續編“,第2册536頁下欄㊂也㊂此於‘别録“屬制度㊂ 又 禮器 盛德也 孔疏: 禮器言禮使人成器,如耒耜之爲用也㊂ ①在政治生活中,禮的作用更大㊂孔子的名言: 克已復禮爲仁㊂ 又説: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以及讚揚子産爲仁都是講仁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的㊂宋氏説: 禮其政之本歟!仁之本,禮之本,政之本,其本一也㊂禮去奢而觀儉,則忠信之道存;喪去易而觀戚,則孝悌之心出㊂斯爲禮之本㊂而後主文主質,可以變通而無弊㊂ ②由於孔子講仁㊁義㊁禮㊁智和恭㊁寬㊁信㊁敏㊁惠五行,主要切近於人倫日用而言之,單獨講仁與政治的關係的不多,宋氏只好取 言日用而融治事,言政治而融人倫 的做法,但能將 禮 看作重在人倫的‘禮器“之本,又能將禮看作 政之本 ,這説明宋翔鳳已發現 禮 爲‘論語“的總綱,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㊂ 仁㊁義 五行之説,都不過是名目而已㊂至於 質㊁文 對舉而言 禮 之 質㊁文 ㊂不過是 禮 作爲哲學本體的一種邏輯化形態,與本體之 禮 不在一個層面上,當然不應以 質㊁文 抗本體之 禮 ㊂宋氏説 春秋之時,僭竊相存,學士有去文之意,民心有從質之機㊂故棘子成有 君子質而已矣 之説,是子貢惜之以末求禮之本㊂今林放能問(禮之本)而孔子大而美之 ㊂這就是,任何時候看,禮都是最根本的,抓住質㊁抓住禮的若干名目内容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㊂宋氏認爲孔子哲學的本體是 禮 ㊂本體與本體的邏輯形態,本體與本體的實行名目,都是不同的㊂宋氏説: 然竟‘論語“二十篇,皆言仁㊁言孝悌㊁言忠信,而不言從質之故,以禮之本,固自有在,而非文質所能與也,此言儉㊁言戚,以見孝悌忠信之實,主文主質,皆莫能外此也㊂ ③應該説,這是宋氏對‘論語“儒學本體及其邏輯構成的辨析㊂這一辨析,實際上就是所謂 微言 ㊂宋氏亦有言: 孝悌之至,而爲仁之本,如季氏三家之僭,無君臣父子之義,何有於敬,何有於孝悌,禮之本既蕩焉㊁泯焉㊁故謂之忍,謂之不仁,微言之所存亦可思矣㊂ ④‘論語説義“的 微言 ,是包含着哲學和邏輯問題的思考的㊂今文經重在言 我 之意,有捫及哲學邏輯的主體條件㊂至於本意㊁他意用編纂法,材料的組織,也是要含乎邏輯要求的,那只是邏輯的應用,且往往表現爲體例,而不是對邏輯思想的闡述㊂401①②③④見‘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下册第1430頁下欄㊂宋翔鳳‘論語説義“卷二,‘清經解續編“,第2册536頁下欄㊂宋翔鳳‘論語説義“卷二,‘清經解續編“,第2册537頁上欄㊂宋翔鳳‘論語説義“卷二,‘清經解續編“,第2册536頁上欄㊂二、宋翔鳳圍繞黄道視運動的唯物自然觀及其用於社會歷史的錯誤邏輯用什麼樣的自然觀詮釋‘論語“,這理應是宋氏哲學邏輯的主要立足點㊂‘論語㊃爲政“以 衆星拱北辰 譬喻 爲政 ,這本來是修辭上的比喻,不必深究㊂但宋氏力圖尋找其必然性,其深層含義無非是説,從政順從天意(是唯心的必然論),或從政順從民意(是唯物的必然論)㊂總之,宋氏執意要把修辭比喻的或然性改成物件求真的必然性㊂什麼是北極?宋氏引‘爾雅㊃釋天“ 北極謂之北辰 ㊁‘周禮疏“引鄭注㊁‘尚書㊃舜典“㊁‘尚書大傳“等,以明 北極 指璿璣玉衡(北極星),這是正確的㊂北極本來是指天球北極,爲什麼又指北極星(北辰)?晚於宋氏的孫詒讓(1848 1908)説得最清楚,孫氏云: 北極正中即天之中,古謂之天極,又謂之北極樞,後世謂之赤道極㊂然天中之極,無可識别,則就近極之星以紀之,謂之極星㊂沿襲既久,遂並稱星爲北極,又謂之北辰㊂然則北極者,以天體言也;北辰者,以近極之星言也㊂ ①赤道極是天球北極,由於地球自轉軸正對天球北極,地球自轉和公轉反映在 日躔黄道 的恒星周年周日視運動中,天球北極是不動的,其他恒星則繞之旋轉㊂我國黄河中㊁下游地區,約爲北緯36ʎ,因此天球北極也高出北方地平線上36ʎ㊂孔子説的北辰(星名)既然不是天球北極,就只能是北極星,北極星是恒星,在太陽系中恒星不動,但在黄道視運動中北極星也是繞天球北極轉動的,而且轉得很快㊂又因爲它離開地球太遠(約782光年),人們不覺得它移動罷了㊂孔子所説的 衆星 是北斗七星:天樞㊁天璿㊁天璣㊁天權爲斗身(魁),玉衡㊁開陽㊁摇光爲斗柄(杓)㊂天樞㊁天璿的連線沿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㊂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㊂北斗星在不同季節和夜晚的不同時間出現於天空的不同方位,看起來像是繞北極星旋轉㊂故孔子稱 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㊂如此看來,宋翔鳳引‘爾雅“説北極星又名北辰,引‘舜典“名北極星爲璿璣玉衡,都是正確的㊂這反映宋氏自然觀的正確的一面㊂今天看來,北極星㊁北斗星的星際座標和視運動也不是十分複雜的問題,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宋氏也不應有理解上的困難㊂但宋氏稱: ‘春秋“説所謂中官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㊂ 已很費解,當是緯書上的話㊂中官,指北極星和北斗星㊂大帝㊁天帝據説位在北極星中,總掌天地㊁五帝群①孫詒讓‘周禮正義“卷八二㊂501。

2023儒学著作《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2023儒学著作《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2023儒学著作《论语》读书心得五篇2023儒学著作《论语》读书心得1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

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需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才智。

”确实,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

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

有一个环节,是有2023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

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索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去细细品尝,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

若光去品尝,而不去尝它外表的味道,那也没用。

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喜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

有时候,我们考试成果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非常佩服孔子的才智,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如今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浅显了。

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渐渐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2023儒学著作《论语》读书心得2寒假的时候,陈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读了《论语》这本书,它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爱的一节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伴侣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教授的学问有没有按时温习?于是,我开头反省自己今日在这些事情上有没有真的做好。

2023年论语译注读后感心得

2023年论语译注读后感心得

2023年论语译注读后感心得《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儒家思想的源流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2023年,我有幸读到了一本论语的新译注版本,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在读后感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心得,并与读者交流。

首先,我想谈谈对于《论语》译注的观点。

这本新版本的译注对于原文进行了全面且精准的翻译,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后的思想。

特别是译注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子进行了解释和解读,让人不再迷惑和困惑。

此外,译注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原文中的内容和思想。

这种译注方式大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整本书更具亲和力和可读性。

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对于孔子所说的一些言行进行解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人际关系和人伦道义的重要性。

比如,孔子说:“身体力行,心存感激;恶人之言也,暂且听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处事原则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宽容和谦虚的品质。

同时,阅读《论语》也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于《论语》的阅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我个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提供了指导。

另外,通过对于《论语》的阅读和思考,我也注意到其中一些与现代社会的共通之处。

虽然《论语》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其中所表达的一些智慧和哲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对于学习的一种态度和方法论。

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宋翔凤《论语说义》的解经特色

宋翔凤《论语说义》的解经特色

宋翔凤《论语说义》的解经特色
闫春新;徐向群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大体说来,从其核心而外,层层扩展,宋翔凤<论语说义>主要有三大解经特色:一、以<公羊>之义挖掘、引申<论语>所蕴舍的微言大义.二、以"三礼"与音韵解经.三、既博采杂引历代各类子书、古籍以训诂名物,而又光重以四书五经之经意解说<论语>,思想活跃而多变.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闫春新;徐向群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外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论宋翔凤以《公羊》解《论语》的得失
2.经典与诠释的互动——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解经方法初探
3.论宋翔凤的“老子与孔子道同一原”说
4.经典与诠释的互动——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解经方法初探
5.宋翔凤《论语说义》的特色与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范例(2篇)

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范例(2篇)

2024年《论语》读书心得范例《论语》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张“仁”,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天的《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设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

《论语》语句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

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颇具抒情意味。

《论语》教了我们许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是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宋翔凤《论语说义》的特色与公羊学解经的新发展清中叶兴起的常州今文经学派,致力于阐明《春秋》公羊学,并以公羊学解释群经,而《论语》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微言大义不仅寓意于《春秋》,还体现在《论语》之中。

刘逢禄(1776—1829)曾说:“《论语》总《六经》之大义,阐《春秋》之微言。

”故而,从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开始以公羊学解《论语》,到宋翔凤(1777—1860)的《论语说义》,基本完成了以公羊学解《论语》的探索。

其他如戴望(1837—1873)的《戴氏注论语》、王闿运(1833—1916)的《论语训》、康有为(1858—1927)的《论语注》则在常州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这一系列的《论语》学著作充分说明了《论语》一书在清代今文学家心目中的地位。

其中的刘逢禄与宋翔凤,同为常州今文经学家庄述祖(1750—1816)的外甥,庄、刘两族同为科举世家,他们的姻亲关系特别值得关注。

庄述祖则是庄存与(1719—1788)的侄儿,庄存与著有《春秋正辞》等,庄述祖则著有《夏小正经传考释》与《尚书今古文考证》等,他们都没有《论语》学的著作。

庄述祖对于刘、宋两位外甥非常器重,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

”这两位对于今文经学的发展,确实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刘逢禄著有《尚书今古文集解》《左氏春秋考证》《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谷梁废疾申何》等系列的《春秋》学著作。

他的《论语述何》二卷作于嘉庆十七年(1812),对于宋翔凤当有较大的影响。

不过,《论语述何》卷数较少,内容也较为单薄,只能算是开启公羊学解《论语》之学风,而宋翔凤作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论语说义》十卷则颇成体系。

此后的戴望则深受刘逢禄和宋翔凤的影响。

他说:“望尝发愤于此,幸生旧学昌明之后,不为野言所夺,乃遂博稽众家,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先生《发微》,以为欲求素王之业,太平之治,非宣究其说不可。

”[5]252只是戴望的以公羊学解《论语》,渐渐远离“说义”,又转回到了注疏的体例,故名《戴氏注论语》。

至于再往后的康有为《论语注》公羊学的因素更弱,增加了许多西学的因素。

所以说,以公羊学解《论语》,创立“说义”之体的宋翔凤,因其书的自成体系而成为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部。

宋翔凤(1777—1860),字于庭、虞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他的为学与其他汉学家一样,都是从文字训诂入手,早年受长于考据的父亲宋简(1757—1821)的影响,后又跟随其舅父庄述祖,得常州庄氏今文经学之传,后来又游学于段玉裁(1735—1815)而得许郑之传,故宋翔凤也常以朴学自居,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朴学斋”。

宋翔凤《四书》类的著述多为传统的朴学,如《论语郑氏注》《孟子刘熙注》《孟子赵注补正》《四书释地辨证》,属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辨之类;而《论语说义》与《大学古义说》则属于今文经学,多有发明微言大义。

他另有综合性的《四书纂言》四十卷,则包括《大学注疏集证》《中庸注疏集证》《论语纂言》《孟子纂言》,亦属于前者。

宋翔凤其他的重要著述还有《五经要义》《周易考异》《尚书略说》《小尔雅训纂》,以及学术札记《过庭录》等[6]。

作为今文经学家,最代表宋翔凤学术特色的当为《论语说义》,此书又名《论语发微》,刘宝楠(1791—1855)等后来的学者多有引用。

宋翔凤曾说:“今文家传《春秋》《论语》,为得圣人之意。

今文家者,博士之所传,自七十子之徒递相授受,至汉时而不绝。

”也即今文学传自七十子之徒,故他们所传的《春秋》与《论语》得“圣人之意”。

至于为什么他在完成了《论语纂言》之后,又要写一部《论语说义》,他自己在《序》中说:《论语说》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当素王。

”微言者,性与天道之言也。

此二十篇,寻其条理,求其旨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业备焉。

自汉以来,诸家之说,时合时离,不能画一。

蒙尝综核古今,有《纂言》之作,其文繁多,因别录私说,题为“说义”。

孔子在《论语》之中传达了微言大义,也即“性与天道之言”,故而解说《论语》当“寻其条理,求其旨趣”,从而发明“太平之治、素王之业”。

宋翔凤还认为汉代以来诸家的注解,与《论语》之微言大义“时合时离,不能画一”,故而他在已经完成了“综核古今”的《论语纂言》之后,重新删繁就简,“别录私说”以成此书。

所以在《论语说义》之中,他的重新解说最具个人特色。

然而学界对《论语说义》如何以公羊学进行群经互证,并建构会通一贯的士大夫之学等问题,尚未展开深入的讨论。

一《春秋公羊传》与《论语》之“微言”在宋翔凤看来,《春秋》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就是指:《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

[7]18《春秋》继周而作,百世可知,久而无敝,是谓能久。

然求张三世之法,于所传闻世,见治起衰乱,录内略外;于所闻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于所见世,见治太平,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7]109“三科九旨”等,与此处说的“张三世之法”,都是公羊学家所谓的《春秋》“书法”,比如讲社会依照“三世”而进化,“传闻世”即“据乱世”,此时《春秋》之“书法”为“录内略外”,详录国内之事而略述国外之事以作区别;“所闻世”即“升平世”,则为“内诸夏外夷狄”,也即必须区别诸夏与夷狄,区别文明程度;“所见世”即“太平世”,则为“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就连蛮荒之地也得以教化故“若一”。

若是懂得《春秋》之微言大义,就能“百世可知”,也即能平治天下。

今文学家以《春秋》来解《论语》,为什么必须用《春秋公羊传》呢?宋翔凤曾指出:“《左氏》所载,存史之文,非《春秋》之正义也。

”[8]150他在《论语说义》中也说:所谓“其文则史”者,谓左丘明之书也。

丘明为鲁太史,自纪当时之事,成鲁史记,故汉太常博士,咸谓《左氏》为不传《春秋》。

求《春秋》之义,则在《公羊》《谷梁》两家之学。

[7]98《春秋》虽有三传,但《春秋左氏传》重在记录当时的历史事实,所以在今文学家看来则不能传《春秋》之微言大义,传《春秋》之义的只能是《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两种。

宋翔凤的《论语说义》援引以《春秋公羊传》等今文学的典籍为主,不过在论及史实之时,则也有援引《左传》,故对于古文经学也不偏废。

比如,关于太姒去世的年龄,若据今文家说《文王世子》所记当已百余岁,而据古文家说《周书》则年五十耳,于是宋翔凤指出“揆之事理,古文说是”[7]129。

可见,宋翔凤以其朴学之底色,以事理而考辨今古文经学的矛盾之处。

比如,宋翔凤在论及《论语·阳货》“子之武城”与“公山弗扰以费畔”两章之时,就以《公羊传》为主,附之《左传》,从而说明其“张三世”的观点:《春秋》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

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公羊》说曰:“孛者何?彗星也。

”古文《左氏》说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谓文公继所传闻之世,当见所以治衰乱;昭公继所闻世,当见所以治升平;哀公终所见世,常见所以治太平者。

于此之时,天必于此之时,天必示以除旧布新之象,而后知《春秋》张三世之法。

圣人所为,本天意以从事也。

北斗运于中央,中官之星也,盖除旧布新于内,而未遑治外也。

大辰,房心,明堂也。

明堂之位,公侯伯子男,至九采之国,内外秩如,所谓治升平之世,内诸夏而外夷狄,故见除旧布新之象于明堂。

有星孛于东方,文王,房心之精,在东方。

孔子作《春秋》,明文王之法度,将兴周道于东方,而天命集、仁兽至。

故天所以三见其象,而《春秋》之法备矣。

[8]210此处列举了文公、昭公、哀公三个时期,分别“有星孛”,《公羊传》直接说明“孛”就是“彗星”出现,《左传》则说“除旧布新”,然后宋翔凤再以公羊学来加以说明,文公为“据乱世”、昭公为“升平世”、哀公为“太平世”,三世之间则是轮流更替。

而天上彗星的出现,则是预示“除旧布新之象”,由此则说明《春秋》“张三世之法”,是圣人“本天意以从事”。

最为关键的则是“明文王之法度”“有星孛于东方”,说明“兴周道于东方”而“明文王之法度”,因为文王为“大辰”、为“房心”,故据明堂之位而除旧布新,“内诸夏而外夷狄”。

宋翔凤往往还认为只有以公羊学解《论语》,才能确切地理解。

比如,《论语·学而》中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章:道,治也。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谓继体为政者也。

若泛言父之教子,其道当没身不改,难以三年为限。

惟人君治道,宽猛、缓急随俗化为转移,三年之后不能无所变易。

然必先君以正终,后君得有凉暗不言之义。

苟失道而死,则为诛君,其子已不当立,何能三年无改也?按,《七略》:“《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

”古经十二篇者,左氏之学,无博士所传;经十一卷者,出今文家,系《闵公》篇于《庄公》下,博士传其说,曰:“子未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传曰:“则曷为于其封内三年称子,缘孝子之心,则三年不忍当也。

”《论语》微言与《春秋》通,明三年无改之道,以示继体为政之法,而孝道以立,孰谓七十子丧而大义遂乖乎?[7]11-12“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主要针对“继体为政者”,子继父位而成为人君,治道必当注意宽猛、缓急,故不可随意变易;三年之后则又当随风俗而有所转移。

若泛论父之教子,那么“父之道”必当“没身不改”,不必以三年为限。

在宋翔凤看来,孔子此条原本针对“继体为政者”这一“微言”,只传于今文学家,也即《公羊传》之《闵公》篇,指明其为“封内三年称子”等,而其具体依据则是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观点。

《论语说义》以《春秋公羊传》来解释《论语》,另一特色就是将《论语》多章还原于春秋的历史语境,并以今文经来加以发明,同时也有对古文经的批评。

比如,《论语·八佾》中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句,宋翔凤首先引《白虎通义》,比较了《公羊传》与《左传》,也即古、今文之间的差异:《白虎通·礼乐篇》:“天子八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乐者,阳也。

故以阴数,法八风、六律、四时也。

八风、六律者,天气也,助天地成万物者也。

亦犹乐所以顺气,变化万民,成其性命也。

故《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诗》曰:‘大夫士琴瑟御。

’八佾者,何谓也?佾者,列也。

以八人为行列,八八六四人也。

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诸公谓三公、二王后;大夫士北面之臣,非专事子民者也,故但琴瑟而已。

”谨案:此今文家说,春秋时皆言女乐二八,亦诸侯四四之数,《左传》始有卿大夫四、士二之说,服虔遂解为六八、四八、二八,此古文家说,非也。

[7]26《白虎通义》继承董仲舒等公羊家的学说,对于“八佾”的由来及其意涵都作了细致的讲述,且与《公羊传》和《诗传》互证,由此很好地说明了当时鲁国季氏礼乐之僭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