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概括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
翻译概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概论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概念、历史、理论和技巧等内容。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定的翻译技能。
在此总结中,我将回顾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知识回顾1.翻译的概念和分类: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口语或手语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根据翻译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将其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指即时翻译,而笔译是指将文字材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根据翻译的用途和领域,还可以将其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2.翻译的历史:翻译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经典翻译到现代的科技翻译,翻译一直在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3.翻译的理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常见的翻译理论包括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码理论等。
4.翻译的技巧:翻译技巧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而采用的方法。
常见的翻译技巧有逐字翻译、意译、增译和删译等。
三、技能拓展在翻译概论课程中,我不仅学习了翻译的理论知识,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践训练,提高了我在翻译方面的技能。
1.翻译实践: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翻译实践。
实践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质量。
2.语言能力: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对原文和目标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在这门课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3.文化素养: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在目标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翻译概论,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
四、评价和反思在这门课程中,我对翻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自己的翻译技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鲁迅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一些翻译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翻译研究.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然而,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
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
纽波特翻译理论
纽波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就是运用系统化的方式对翻译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的结论。
大体来说,翻译理论建构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最基本、最明了的命题;第二,古代翻译理论与现代译论是源与流的关系,其中大多数表述不成体系,为翻译学科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因此我们也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沿革进行简要的介绍。
第三,有必要认识到,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心理、审美等多种人文社会学内容,因此,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也必然会探讨人文领域诸理论对译论产生的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我们这次对西方译论进行分类的基本标准。
首先简要叙述西方译论的沿革。
古罗马的西塞罗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意译的原则,这一理论影响了西方整个14世纪到17世纪的翻译实践。
现代德语之父马丁.路德通过自己的《圣经》翻译实践,以一种主观观照的方式总结了拉丁语到高地德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助词使用、词序转换、隐喻转换等,大抵成为现代语言转换理论之滥斛。
1540年,法国翻译家多雷提出了翻译五原则,其中基本包含了信、达、雅和风格转换的基本元素,与泰特勒、甚至奈达的翻译标准也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列出Chapman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他"用鸡代替鱼,用鲸代替骆驼"的著名论断,这更是用生动的方式道出了跨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即用适合语言的词法、形式、表达风格来装点原文。
约翰.戴顿是西方第一位系统的译论家,他把翻译分为直译,意译和模仿,他主张翻译是一门艺术,并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
同期的罗斯康门似乎与众不同,他们为译者与作者是一种共生关系,译者不是作者的解释者,而是译文读者的原创者,这一观点对S. Bassnett及80年代以来的操纵学派和重写学派产生很大的影响。
18世纪的集大成者是苏格兰的泰特勒,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奈达相符契。
进入19世纪后,随着狂飙运动和浪漫主义的兴起,译论更加侧重于可译与不可译的讨论,翻译策略上也更加关注于原作者和原本的精神实质,代表人物有Schlegel和Schleirmacher。
翻译理论
英语201307班
张玲
一、对等与等效理论
二、归化与异化理论 三、转换理论 四、功能转换理论
Eugene A.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Dynamic equivalence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r Equivalent-effect theory. The translator is to produce as nearly possible the same effect on his readers as was produc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
•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创作使 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 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 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 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 是有一定功能的;二是译本与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 联系,而保持什么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 实现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三是翻译必 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三层意思 概括了功能派对翻译实质的认识。
功能转换理论
• The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ame into being in 1970s in Germany ,and there have been thre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ors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theory: Krtharine Reiss, Hans J.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辞海2. 翻译(訳す)笔译(翻訳)口译(通訳)「外译汉」外国語を中国語に訳します。
3. “文”文雅“质”质量(唐汉时期)“信”使人理解“达”准确与否“雅”文雅(严复,1898)“传神”翻译的传神(傅雷,1951)“化境”(钱钟书,1964)4.概述:自有国际关系便有外交,可以说,一个民族愿同临近民族接触之日即外交诞生之日(法,皮尔)5.简史:公元150年的东汉时代佛经翻译工作开始,第一部作品是安世高(即安清,安息国太子,僧人)所译,后共译30部。
从东汉到宋代,翻译佛经的历史长达千年。
涌现许多翻译家,汉末文风主张“因循本质,不加文饰”。
六朝时期强调“达,雅”追求文字华丽。
明清时代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的作品。
全国解放后,五十年代俄法英日等文字的翻译方面,都取得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中翻译工作受到了严重打击,八十年代初至今出现了近于群众性的翻译热潮。
6.翻译标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7.①严复“信达雅”:a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
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b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
c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
②鲁迅再论翻译标准: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力求其易解,保存原作的丰姿。
1935(题未定草) ③傅雷的“神似”说1951(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不在形似而神似④钱钟书的“化境”说1964(林纾的翻译)国外引证最多等值标准8.直译与意译: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
意译--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的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
1.选词方法:①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最重要的是语言的逻辑问题。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综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一、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1. 翻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还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
2. 等效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目标语言能够传达出原文同样的意义和效果。
等效主张在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
3. 重译重译是指对一篇已经翻译过的文本重新进行翻译。
它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不同解读和译者的风格差异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代将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融合”或“保留”的翻译策略。
归化主张将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述方式与理解习惯作为翻译的依据,而异化则更加强调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1. 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对称性,重视忠实于原文,以达到“无损”的目标。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并关注功能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明确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和目标语读者进行调整的任务。
3.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提出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移,还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重译和再翻译理论重译和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翻译作品的再审视和重新翻译,可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提醒翻译者不仅要注重翻译策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 源语导向理论源语导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实现“无损”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一、翻译定义: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二、翻译标准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
翻译理论
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作论”是他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
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强调:1、“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可以超过创作。
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体验的生活2、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在翻译中的作用,个人的研究有利于翻译工作,翻译作品也是要有翻译家自己的创作精神在里面的;3、“风韵译”,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4、“共鸣说”,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合二为一”;5、“生活体验论”,在下笔之前,对于一部作品的时代、环境、生活都要有深刻的了解。
6、“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特别重视对雅的理解,雅不是指“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指译文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
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译作也必须是一件艺术品。
尤金.奈达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的核心在于:从源语言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
为使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叶君健的主要翻译理论是“精品论”。
1、译者介入——“我们需要有个性的译作”。
翻译不能说是“复制”,而确有“再创造”的一面,因而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因此,译者的个人因素在翻译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
对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书中翻译理论的理解概括
对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书中翻译理论的理解概括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发展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法的翻译理论不仅照顾到语言意义的传递,也考虑到功能的对应,解决了原来的翻译理论从语言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奈达的翻译理论传到中国并备受推崇。
奈达的翻译理论使我国大多数翻译工作者开始接触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影响非常大,以致在当时中国的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质颖之声开始出现,90年代中期以后,进而出现了“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的风潮,大有对其全盘否定之势。
近几年,译界开始了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的冷静反思。
在中国翻译界舆有巨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除了严复的“信、达、雅”外,想必就是奈达的理论r。
自从它传人中图以来,沉寂多年的巾国译坛开始活跃起来,中国的翻译王作者感受羁了一黢算竣翡蘩译瑾沦豹春弧,菝享孛免之一振。
眼界也开阕了,此后的翻泽理沦与实践便出现了畜必称奈达的现象,可见奈达理论的影响之大:奈达的理论属于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它之所以会在世界范同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就在于它的科学性。
奈选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也不同时期的薯住巾,两最能充分体现缝主要,也是较袋熬豹秘译愚怒的怒《赣泽瑾论与实践》一书。
该书获潺裔学的角度对麟译的过程进行了全丽、系统的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沦指导。
全书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主要从火体上概述了翻译中常见的同题,剩下的章节具体论述了翻译的过程,即分援、转换、重组、检测。
筹一章楚要套缨了一些关于翻译豹耨观点,如酾译的羹点放语言形式转囱读者反应,这楚奈达翻泽思想的核心内容。
此外.他还认为语言是有共住的.尽管各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语言能表达的枣情也能用另一种讲辫表达。
他在第二章提出了动态对镲的观点,认为翻译怒在译语中爆最切邀丽又最自然的对等渗霉臻源语的傣患,善壳是意义。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浅析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摘要:从翻译实践出发,又以翻译实践为归宿,这是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看法。
通过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透过他的观点,阐述并引发了对其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文本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文本类型一、引言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家。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奈达(E.A. Nida)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命题发展而来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文本类型说进行分析。
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定义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我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合适。
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允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
”也就是说,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当力求接近源文本。
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时才加以解释。
2.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发展及关联翻译法的提出纽马克最主要的理论和最大的贡献是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文本,而他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为了缩小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①“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①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①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①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①著作是1964出版①《翻译①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①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①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①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① 语①之间①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①角度出发,根据翻译①本质,提出了著名①“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①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①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①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①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①对等,翻译传达①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①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①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①,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①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①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①四个方面,作为翻译①原则,准确地在目①语中再现源语①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①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①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①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①完美①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①,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①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0 目0。
例女口,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0成语和理解0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0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0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①语达到意义上①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①深层结构转换成目①语①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①文化内涵用译语①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 He thi nks by in fectio 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①英文原文中,原文①内涵并不是靠词汇①表面意义表达出来①,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①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①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①句型来表达同样①内涵。
于是,译者将源语①深层结构转换成目①语①表层结构,即用目①语中相应①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①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①翻译理论,文化差异①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①语紧密相联。
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①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①作品。
Peter Newmark (彼特•纽马克)From WikipediaPeter Newmark(1916 - 2011) was an English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 .(萨里大学)BiographyHe was one of the mai n figures in the founding of Tran slati on Studi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also very in flue ntial in the Spani sh-speak ing world.He is widely read through a series of accessible and occasi on ally polemical 辩论① works, the titles of which are as straightforward as the man himself: A Textbook of Tran slati on (1988), Paragraphs on Tran slati on (1989), About Tran slation (1991), More Paragraphs on Tran slation (1998). H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 nt of the Centre forTran slati on Studies at Surrey. He was chai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He also wrote "Translation Now" bim on thly for The Lin guist and was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In stitute of Lin guists .彼特•纽马克①翻译理论纽马克①翻译理论①核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sema ntic tran slati on) 与“交际翻译” (com muni cative translation) 由英国著名①翻译家Peter Newmark在所著①《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 slation )(1981)和《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Tran slation )(1988)里提出。
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①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① 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① 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①效果。
(Newmark 1981)1988年,Newmark在《翻译教程》中,对语义翻译重新下①定义“试图译出原文确切①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
”语义翻译重视①是原文①形式和原作者①原意,而不是目①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①语文化情景中之物。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①区别Tran slation Methods 翻译方法Source Lan guage (SL) Emphasis Target Lan guage (F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 slati on 逐字译Adapti on 编译Literal tran slati on 直译Free tran slati on 意译Faithful translation 信译/ 帖译Idiomatic translation 地道翻译Seman tic tran slati on 语义翻译Communi cative tran slatio n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45)交际翻译①重点是根据目①语①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①文字。
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①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①错误。
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①,有了特定O目0读者群,因此他所产生①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①局限。
(张美芳,2004:96) 张美芳.编译0理论与实践一一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 (3): 95-98纽马克0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 )根据不同0内容和文本,同时根据布勒(Karl Buhler) 0语言功能理论,纽马克将所有0文本分为三大范畴: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根据语言0 主要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expressive)、“信息类” (informative) 和“呼唤鼓动类” (vocative),具体又分为:(1)“表情类”语篇:包括虚构性文学作品,权威人士演讲、人物传记、散文及私人信函;( 2)“信息类”语篇:包括教材、科学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记录或议程;(3)“呼唤鼓动类”语篇:包括公共告知、产品说明书、广告、政治宣传、劝诱性文章,有时也包括通俗小说(Newmark, 1988:37 )。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语篇0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0指导下,选择不同0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递源语0思想和神韵。
根据翻译类型模式,纽马克提出严肃0文学作品及权威性语篇表情型文本,原文0形式是译者关注0焦点,如作者个人0习惯及独特0表达形式等,翻译0重点放在源语上,译者应遵循作者第一0原则,尊重原文和原作者。
换言之,既要尊重原作0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0语言风格。
表情型文本可使用语义翻译法。
对于目0在于煽动情绪0政治演说、宣传品、商业广告等属于呼唤功能型文本,译者翻译时要以源语为归依,采取交际翻译法。
表情型文本例1静夜思(李白)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______ (许渊冲译)床前明月光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_____疑是地上霜。
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_____举头望明月, Look 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_____低头思故乡。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 ' m drowned.评论:本例主要采用语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