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
基础点:
1.重要词语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限于“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散文阅读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类词:
(1)体现作者态度或情感主旨的词语
俗话说“字斟句酌”,词语的运用需要仔细考虑与锤炼。
很多情况下,词语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仔细体味这类词语,就能理解句意甚至文章的主旨,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单个的词语,本身是没有修辞手法的,只有运用到句子中,才显示出其运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词语,能够取得丰富的表达效果。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等)的词语
具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就是指代词,它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前者有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如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人家、别人,这、此、那等。
后者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有些词语,单独存在时,并没有特殊的表达作用。
当其一旦进入语境,与具体的文本发生关系时,就有了明显的表达效果。
这类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还可以是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有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义、表面义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在新的语境中,其产生了特殊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1)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2)含蓄句
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一些深层意义,或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3)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4)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重难点:散文对于词和句子的考查,无论是何种形式,都要求分析时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
这就要求分析时,一定要抓住词和句子的思想性,尤其是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考法综述]分析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
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六看”。
句内三看,看关键词、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
命题法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夏、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
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
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
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
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
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
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
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
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
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
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
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
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
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
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
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
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
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2)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析]首先要从事件本身来看,一些人为了争牛犊,对簿公堂,结果却得不偿失,具有讽刺性。
其次通过老规矩的被破坏,表现了以前那种质朴的水乡观念受到挑战,美好的东西被玷污,表明了作者的无奈。
解题法1----------------------
1.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2.理解词语含义的四个角度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联系作者意图,分层次
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理解时除了理解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典例1] 中的“黑色幽默”就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作者把“黑色幽默”用在水乡村民对牛犊的争夺上,既有讽刺意味,又暗含了作者的无奈。
(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理解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中作者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
(3)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
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解答时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确定词语的指代义。
(4)有临时词义的词语→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命题法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
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
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
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
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
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
”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
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
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
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
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
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
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
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
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
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
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
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
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
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
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
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
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
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
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
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
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
它很斯文
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
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
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
四山绝了飞鸟。
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
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
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
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
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
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
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自《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
“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我们根据上文知道山路“异常滑溜”,溪谷升起茫茫浓雾,作者觉得如在云端,说明雾大得看不清路了,马意识到了危险,“不能驰骋”;而人却在雾里飘飘然,感觉骑马登山充满诗意,还想不顾危险地走下去,认为马不通人意,表面上是埋怨马,其实是赞赏马。
解题法2----------------------
1.设问方式
(1)怎样理解×××句在文中的含意?
(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句的理解。
(4)×××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理解句意的五种角度
(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对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理解[典例2] 中的句子可以从“竟”入手,“竟”于此有竟然之意,可知前后句意相对。
(2)从所在语段、相邻句子入手。
任何语言文本,都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
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从特殊位置入手。
重要的句子(如总起句、段首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等)往往在文章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
理解它时,可先考虑它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间,确定基本含意。
(4)从分析修辞入手。
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5)从文章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
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句子,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只有把握好主旨,才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含意和表达作用。
[典例2] 中马在过岭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由“不憎不敬”到后来的理解甚至欣赏、赞赏,态度的转变在例句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了解了这些,理解句意便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