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文学成长于我国特殊革命年代

合集下载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

十本红色经典书籍导言红色经典书籍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十本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书籍,包括其作者、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级标题:《毛泽东选集》作者简介《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重要著作。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内容概述《毛泽东选集》是对毛泽东为了推动中国革命而创作的各种文稿、讲话和指示的选录。

其中包括了毛泽东对农村革命、土地改革、人民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思考和指导。

影响与意义《毛泽东选集》集中呈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的许多思想和理念仍然为当代中国所借鉴和发扬。

一级标题:《红楼梦》作者简介《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是一部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影响与意义《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一级标题:《红色娘子军》作者简介《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女作家冯世英的作品。

冯世英(1921年-2018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文学家和女性权益倡导者。

内容概述《红色娘子军》是根据1948年的华北冀东抗日根据地娘子军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小说。

书中通过娘子军的故事,反映了妇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与意义《红色娘子军》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对于妇女权益的争取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拥抱自由与平等,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级标题:《红岩》作者简介《红岩》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

贾平凹(1952年-)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声望的人物之一。

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晚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晚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晚清(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 )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的口号,又提出以(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新青年》上演了一出双簧戏,由钱玄同托名()将反对文学革命的各种言论汇成长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再由()代表《新青年》予以批驳。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 的( )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 )和( )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 ,被称为( )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重要时期。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引导了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新发展。

自此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面临一系列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后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学生运动,旨在抗议巴黎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割让给日本。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后不久的1921年,中国首个作家协会——中国大都文艺研究会成立。

这一事件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诞生。

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索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性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广泛而深刻,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也探讨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起伏。

例如,胡适以《伤逝》和《冷暖》等作品探讨了现代人的孤独与挣扎,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朱自清以《荷塘月色》和《背影》等作品描绘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

除了上述作家,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茅盾以《子夜》和《春蚕》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巴金以《家》和《激流三部曲》等作品描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和道德困境,沈从文以《边城》和《红梅记》等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情感的思考,老舍以《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作品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流派发展及其特点一、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并且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冰心,倪焕之,叶绍均等二、乡土小说(田园抒情小说)二十年代中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的‘乡土小说’派。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彦鲁、台静农等。

三、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派。

革命派小说是太阳社,创造社在1927年以后到三十年代初所形成的流派。

当时,创造社的成员由艺术派转向革命派,郭沫若,成仿吾等投身实际革命工作,郁达夫却退出了创造社。

太阳社的将光磁先与创造社成员合作,借创造社的刊物发表革命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

1927年,他和孟超等结成太阳社,随后与创造社、共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了一系列的革命文学小说。

四、新感觉派三十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新中国建国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的文学过程,它包括建国后所发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所产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当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当代文艺指导思想在建国后数十年间,发生了由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转变。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分三个时期:即建国后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化大革命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1976年10月以后)。

◆中国当代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艺术风格的培育和艺术形式的探索等方面,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贯彻“双百”方针,是当代文学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第一章:五十、六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是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新起点,是文艺界大统一大团结的盛会;大会确定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总方针。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有助于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最终转向了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助长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风气和简单粗暴的的批评作风。

◆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双百方针”后,文艺界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头。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新民歌运动等群众性创作活动在发展中受到“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1959年又掀起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当代文学的发展的环境愈见严峻和动荡。

◆六十年代初,党的文艺政策开始调整。

周恩来在“新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

邵荃麟在“大连会议”上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等著名观点。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文艺界再度卷入政治斗争浪潮。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的失误和文艺整风的偏差,使文艺界形势日趋紧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第二个 十年) 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的新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 出现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 文学革命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 深入和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京 派”、“海派”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 艺术手段表达现实社会感受的风格流 派,这些文学思潮与革命文学共同构 成了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新局面。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绪论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联系。

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为工农兵服务为战争胜利服务党内党外形式延安文艺整风二、当代文学的分期(一)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二)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后启蒙文学(1978—1989年)2.大众化文学(1990—1999年)3.图像化文学(2000年以后)三文学史的三个层面(一)文学资料和史实(二)文学鉴赏和评价(三)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讨论思考一你对中国1949到1978年的历史怎么理解和看待?第一章一元化文学时代的文学思潮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再次是会议的意义周扬在《新的人民的文艺》中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宣布:“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保卫延安》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保卫延安》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保卫延安》读后感想读书体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身边的人掀起了一股看“红色经典作品”的潮流,我也随着大家的步伐,看了《保卫延安》。

看过后我发觉这本书真的算得上是中国的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书的内容,还有书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革命精神,让我觉得又重温了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

书中描写的是我军在山西的部队奉命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战争的胜利也就是收复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胜利。

这本书的语言贴近生活,而且很细腻,让我有种他们就在眼前演绎的感觉。

而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十分震撼人心的,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敌强我弱情况下战争的残酷激烈。

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无数的战士牺牲,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

所谓有得必有失,无数革命战士的献身换来的是最终的胜利,这是让我欣慰的。

书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的硬汉,每一个都是那么深入人心。

我还记得那个为了掩护我军而跳下绝崖深沟的李振德老汉,他让我明白,革命没有年龄的界限,无论老或少,都有能力也有责任为革命付出。

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周大勇。

他的人正如他的名一样勇敢,有着大无畏的精神。

他在战斗中成长,也在战争中被锤炼得愈来愈坚强勇敢。

他的精神也是无数革命战士所拥有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令人敬佩的革命精神。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许多,同志们的团结,每个革命战士的努力,每一场战争的奋不顾身,每一个人牺牲时的无怨无悔……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团,依靠这一套完备而精密的组织,依靠这些奋不顾身的工作的人,才成了永远充沛活力的战保卫延安读后感无不胜的整体。

“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大家的力量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靠,那就是团结,就是更大的力量。

我从这本书中也感受到,没有什么是难事,只要努力,任何不可能都是有可能的。

也没有什么过程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但迈过这道坎,就像雨过天晴,总会有彩虹出现,总会看见成功的曙光。

第四章茅盾_中国现当代文学(可编辑)

第四章茅盾_中国现当代文学(可编辑)

第四章茅盾_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章茅盾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学生了解茅盾的生平和作品;2、让学生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贡献;3、了解茅盾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贡献。

4、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创作巨匠的表现。

5、《子夜》的主题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1、茅盾《子夜》的主题、人物形象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3、《春蚕》的风俗描写;4、茅盾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本章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录相片及讨论。

2、要求学生课前读原著,课后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本章课时划分共9课时,其中7课时讲授,2课时看电教片《子夜》。

五、本章重点讲授内容(一)生平及创作道路1896年,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

1916年毕业于北大预科,任上海商务书馆编辑,从事外国文学评价工作。

五四以后,加入中共。

发起并组织“文研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大革命高潮中,参加实际革命工作,对革命运动的各个方面有比较广泛和深入地了解,成为创作的生活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发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1928年东渡日本,写了《虹》,这是茅盾的一个新起点。

不久,从日本回国,参加左联,积极投身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思想进一步发展,作品有中篇小说《三人行》、《路》。

1932年,发表《子夜》和著名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创作进入更加成熟阶段。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创作《腐蚀》,戏剧《清明前后》和散文《白杨礼赞》等,1948年发表《锻炼》。

1949年7月,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青春之歌》一、对《青春之歌》的传统解读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等职业,生活动荡不安。

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

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从1950年起开始创作,1958年出版,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作品。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继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实质也就是将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文艺路线和规范推广到全中国,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十七年”小说主要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类小说。

1、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走大众解放的道路才会取得成功,实现个体的价值。

《青春之歌》以作家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进行思想改造,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幻想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谋求出路,在一个小学任教,却被校长当做讨好上级的礼物而出卖,无路可走之际准备以死抗争,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了她,两人由相爱到同居。

但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渐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在精神上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小说中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

她不切实际地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封建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这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解放,离家出走的“娜拉”们,鲁迅先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的出路只有两条:回来或者堕落。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1、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2、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明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3、“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倡导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阐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

4、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5、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绉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6、胡适在《文学改良绉议》提出“以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7、1917年2月。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8、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早期还写有《平民文学》。

9、《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10、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作为发起人的署名有12人,即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

有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

发起人主要有7人,郭沫若、成仿吾等。

出版《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

他们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12、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提简答题诗歌鉴赏题一: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以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梁斌《红旗谱》等。

2、伤痕文学:是指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结构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揭露和控诉了文革期间的政治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感情挤掉和情感化倾向。

3、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里的挖掘,他们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指当代作家要用现代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重新的审视,发觉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华,批判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中的糟粕,并对中华民族的灵魂进行改造和重铸。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上月开始的真理标准文学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伤痕文学的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左和大跃进等政治活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7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5、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们开始关着现实,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形成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自学辅导(二)导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 91 7年一1 927年)中国新文学的开端。

“五四”新文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文学实现了从封建文学、旧民主主义文学向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转化。

“个性解放”,“人的解放”是“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文学界开始提出创建“革命文学"的口号,要求文学表现阶级意识及其使命的要求。

在文学创作方面,新文学的作家以开放性的眼光接纳世界文学新潮,形成多元探索的风气。

第二阶段(1 927一l 93 7)新文学的成长壮大期。

.弘扬“人的解放的精神,,依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题之一。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化了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意识。

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了“人的文学“转向”“阶级文学”,即声势颇壮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其开展的“左翼文学运动”,涌现了大批文学大家和厚重力作。

文学思潮多元并存和对峙互补,建构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阶段(1 937—1 949)新文学的发展深化期。

这一时期文学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环境中,中国作家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表现出空前团结一致。

文学创作的中心主题是“如何把抗战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再度激化。

文学在推翻旧中国,迎接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尽其使命。

这一时期的文学客观上形成了在国统区、解放区两个不同环境中展开。

国统区文学的主流是继承了“三十年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高扬“民族、民主”旗帜,用暴露和讽刺为基调,批判黑暗,呼唤光明,发挥文学的战斗作用。

解放区文学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文学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讲话》发表以后,确定了文艺“工农兵方向",为新中国的文艺方针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第二章、(见教学辅导(一))第三章、郁达夫与《沉沦》1.《沉沦》及早期小说的特点沉沦》是1921年出版的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

有关“当代文学”合法性的解析

有关“当代文学”合法性的解析

有关“当代文学”合法性的解析当代文学是一个起点明确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学科。

最初当代文学这一概念仅用来指称十年的文学成就,而如今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已经涵盖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学进程。

至今仍不断成长的当代文学, 因其流动不定的文学实践而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历史评价和相对严格的学术规范。

80 年代以来,由于政治改革带来的思想变动,文学史的叙述秩序不断被重新构架,当代文学的合法性问题一再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

然而也正是在争论质疑中,丰富而复杂的当代文学不断走向深化。

一、当代文学概念的生成所谓当代文学约定俗成的含义是指 1949 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彻底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我们的文学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两大区文化、文艺工作者首次合流胜利召开了第一次文代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文学从内容与形式上都与之前的新文学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工农兵群众既是文学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自觉追求民族化和大众化;积极乐观的歌颂生活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导旋律;作家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许多作家是从工人阶级中成长起来,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主力军。

沉溺在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中,作家们沿着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等反映民主革命、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小说;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登记》、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反映土改、农业合作化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

这些作品中塑造了朱老忠、江姐、林道静、梁生宝、杨子荣、梁三老汉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当代文学史重要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重要的名词解释

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

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

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作品。

产生于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以卢新华的《伤痕》为开端,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

这类作品以中短篇为主,艺术上比较粗糙,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象征: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实际上是为了修复民族精神,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可靠的根基。

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郑义《远村》等。

开端是韩少功在1985年第四期《长春》上短文《文学的“根”》的发表。

八十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作的试验,出现了被称为“先锋小说”的创作现象。

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学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

代表作家作品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奔丧》,苏童《妻妾成群》,格非《迷舟》,孙甘露《请女人猜谜》,余华《现实一种》不同于已有的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主张表现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现实”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的小说流派。

“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在另一个价值平面上的展开提供了新的地标。

消解生活的诗意,拒绝乌托邦,将灰色、沉重的…日常生活‟推到了时代的前面。

解放区文学运动的斗争性和群众性

解放区文学运动的斗争性和群众性

解放区文学运动的斗争性和群众性首先,在性质上,解放区文学思潮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

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服务的方向。

解放区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始终围绕着这个基本方向,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解放区文学思潮之所以能规模巨大、时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始终坚持着这一鲜明的标志。

第三,在处理诸多文学活动的内部关系中,除了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创新的基本倾向。

最后,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形态,往往是突破了文学框架的运动式的推进。

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

它是无根之水、天外来客,成长在中华大地特殊时期的革命年代中。

从时间上来讲,解放区文学应当从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算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从地域上讲,1927年后在全国陆续出现的红军和苏维埃领导下大小不一的根据地,特别是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

当年,中国
共产党所领导的全国各解放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学运动完全可以与其所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相媲美,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字通用7篇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字通用7篇

最新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字通用7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字篇1在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我被作者坚强的精神所感动。

作者生活的年代,也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军队如同一道长城,连绵不绝,使中国红区宛如一座孤岛,可作者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越过那道长城。

他并不了解中国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队伍,他可以把非议置之度外,勇敢地踏入这片土地,在这条路上,他遇到许多困难,白匪军的追杀等,但他终于排除万难,开始与红军接触,把他之前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文中的作者遇到问题时,他选择去探究,去试验,直到自己了解真相,他不怕任何困难,勇往直前。

但我就没有这种毅力,我遇到问题时,很轻易地放弃,遇到困难时,我会选择逃避,而不是去面对。

做任何事总是缺少那一份勇气,一份毅力,使我很难做成功一件事,因此我的成绩也很难提高上去。

以后我必须改掉自己的惰性,以文中的作者为榜样,学会勇敢,学会坚强,遇到困难不退缩,做什么事情都不放弃,坚持到底,多一份探究的劲,使自己不断完善,做一个男子汉,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做一个像作者那样勇敢的人。

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前两章,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影响着我,作者还会经历什么事呢?请听下回分解。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0字篇2有一首歌唱的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人民的生活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

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央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央主要领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十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我读到了,书中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周恩来先后就读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

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始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的忠诚于党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是,文学革命至少发端于1917年,同年以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文章为标志,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大幕,这比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要早。

但事实同样是,新文学是以五四来命名的,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用五四新文学来称呼、概括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的。

这就衍生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用五四来命名新文学呢?这种命名方式对新文学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五四是窄化了新文学的范围,还是丰富了新文学的内涵?是限制了新文学的意蕴,还是提升了新文学的境界?
为何以五四命名新文学?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五四话语到左翼话语,这不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同时更是时代社会、政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发展至1920年代的革命文学运动,再到延安文艺运动,在新中国文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文学发展构成一种交互渗透甚至深度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

历史表明,这是从五四一直到今天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生态。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开启了新文学的进程。

因此,在文学史的讲述中,一般认为新文学的正式发生要早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本身没有问题。

但1919年的“五四”成了新文学的命名,一直到今天,文学史都用五四新文学来命名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

那么,用五四来概括新文学是不是把新文学政治化、革命化了,是不是窄化了新文学、新文化的内涵?我们认为,用五四命名新文学、新文化,不仅没有限制、窄化其内涵,反而恰恰提升了新文学的高度,拓展了新文学的边界,丰富了新文学的内蕴。

事实上,正是社会革命在五四之后的转变才让新文学和新文化有了本质的提升和飞跃,用五四来命名新文学,其根本意义在于使新文学的价值超越了文学本身。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政治变革,它更是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具有根本转折意义的革命、一场中国社会全面彻底的变革。

五四运动以“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与“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重新确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五四运动以各阶级广泛的参与促成了近代以来全民族的一次觉醒,并进而扩展为一次大规模、广泛而深刻的思想革新。

在这场历史性的五四运动中,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新的社会革命理论深入传播,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社会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水岭,它酝酿着中国社会全面、彻底的革命与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全面变革的五四时代,为新文学培养了新青年,拓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创作内容。

五四新文学诞生在中国文化生态巨变的革命时刻,新文学之新,绝不仅仅在于语言文字的革新,更在于思想意识、理想抱负的革新。

五四发出了时代青年之声,朱自清曾在《论青年》中说过:“从那时起青年人才抬起了头,发现了自己,不再仅仅地做祖父母的孙子,父母的儿子,社会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群,发现了自己和自己群的力量。

他们跟传统斗争,跟社会斗争,不断的在争取自己领导权甚至社会的领导权,要名副其实的做新中国的主人。

”(《朱自清文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五四新文学影响下的新青年,毛泽东也在1919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

”(《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胡适在《五四运动纪念》一文中,讨论五四学生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时认为:“因为这一运动,学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

各处学生皆有组织,各个组织皆有一种出版物,申述他们的意见……这许多报纸,皆用白话文章发表意见,把数年前的新文学运动,无形推广许多。

从前我们提倡新文学运动,各处皆有反对。

到了此时,
全国学生界,亦顾不到这些反对,姑且用它一用再讲。

”(《我的歧路——胡适自述》,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政治革命,还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内容。

五四运动之后,书写、反映、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大量出现,文学革命与中国社会的现实与问题发生了紧密联系,19岁的冰心、俞平伯,21岁的庐隐、汪敬熙,22岁的王统照、罗家伦,25岁的叶圣陶……这些青年学生将爱情问题、婚姻问题、道德伦理、民主权力的问题都变成文学的内容,社会与革命成为新文学主题。

以五四命名新文学,赋予了文学超越文学本身的使命,从本质上提升了新文学的内涵与境界。

以文学的力量倒逼社会的变革,文学被赋予了知识和价值重整的地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实现社会革命的期待。

五四新文学要推翻传统文学的格局和体制,命名和赋予文学新的内涵,更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秩序,文学革命具有了社会革命的价值追求。

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时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

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的创刊号上发表毛泽东的文章,他指出:“现在的中国,可谓危险极了。

……危险在全国人民思想界空虚腐败到十二分。

”对社会思想状态的重视,使得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思考文艺对社会思想的变革作用。

正是因为旧文学是与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文学在五四之后,与社会新思想、新政治、新文化生态已经完全紧密相连。

比如,陈独秀开始反思新文化运动时,也正是他为创建一个新的政党的准备时期。

而作为文学革命主阵地的《新青年》杂志,从创刊到终刊,共出专号7期,这些专号包括“易卜生号”“人口问题号”“劳动节纪念号”“共产国际号”“国民革命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

清晰
可见的是,这些集中讨论和关注的专号已经完全超出文学的范畴,而是立足于中国革命的诉求,立足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

以五四之名开启20世纪中国文化基本格局和追求,就是以超出文学范畴的意义赋予新文学“现代”的价值。

五四新文学蕴含着对既有生存现状的反思,追求建立一个更加理想的个人与社会,形成了批判社会与批判自我的五四传统。

五四充实而且深化了新文学的内涵,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正是新文学一直以来拥有的革命话语从酝酿到凸显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