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注射部位:静脉、肌肉、皮下、皮内、鞘内与关节腔等
1.静脉注射(IV):不存在吸收,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输注(当药物半衰期很短或需要大容量给药时)。
易产生药物性休克、过敏性反应等副作用,注射应缓慢进行。
制剂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混悬剂、乳剂等。
2.肌内注射(IM):简便安全,应用最广,有吸收过程。
肌肉组织内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多孔的类脂质膜
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药物以扩散方式转运。
分子量太大的药物通过淋巴途径吸收
药物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相当
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剂或油;药物状态有溶液、乳浊液、混悬液
部位:臀大肌、臀中肌、上臂三角肌
3.皮下与皮内注射:
(1)皮下:注入皮下组织
药物从皮下注射后通过结缔组织间隙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而吸收。
但皮下结缔组织血管少,血流较慢,药物发挥作用较肌肉组织慢。
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此给药途径
(2) 皮内:药物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
皮内注射药物吸收差,吸收容量小,一般作皮肤诊断和过敏试验。如青霉素皮试。
4.其他部位注射:
●腹腔内注射以门静脉吸收入肝脏再向全身组织分布。肝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具危险性。
●动脉注射药物直接靶向作用部位,但危险性大。
●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内,作为治疗脑脊髓膜炎或脊髓麻醉之用。可克服血脑屏障,如异烟肼。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血流和淋巴液丰富的部位吸收快(促进血流速方法:按摩、热敷、运动)
2.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分子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分子量小由血管转运,如氯化钠;
分子量大的药物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如铁-多糖复合物。
(2)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状态:
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毛细血管的膜孔半径大,约3nm,一般药物均能通过。
(3)其他因素:
对于混悬型和非水溶液注射剂,药物的溶解度可能成为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体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能与药物结合,使扩散通过生物膜的游离药物浓度降低。3.剂型因素: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1)溶液型注射剂:吸收快、易析出沉淀(液体稀释、pH改变)。
渗透压不同吸收速率不同,渗透压大的注射液,扩散速率降低。
以油(如脂肪油)为溶媒的注射剂,药物扩散减慢,在肌肉内可行成储库影响吸收。
(2) 混悬型注射剂:
吸收前需经历溶出和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影响因素:结晶状态、离子大小。
混悬注射液中的助悬剂(甘油、糖浆及山梨醇等)增加了注射液的粘度,延缓药物吸收。
静脉、动脉、腹腔注射粒径0.1~2.0um固体微粒的水混悬液后,微粒易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3)乳剂型注射剂:乳滴粒径1µm左右,静脉注射后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肌内注射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第二节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可以避开肝首过效应;避开胃肠道降解作用;起药迅速等。
●特点: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不同部位粘膜的面积、厚度、角质化程度和血液供应等特点均不同。
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至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且血流量较大,不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
人的唾液中含有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和肽酶等,但与胃肠道相比,口腔中代谢酶的活性较低.
角质化上皮是药物穿透口腔粘膜的主要屏障。
2.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颊粘膜和舌下粘膜未角质化、面积大、厚度小(药物口腔粘膜吸收主要指舌下和颊粘膜吸收。)
舌下粘膜渗透性好,药物吸收迅速,需迅速起效的药物采取此给药方式。
颊粘膜表面积大,渗透性较舌下粘膜差,但制成生物黏附片利于控制药物吸收,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粘膜下具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具有肝首过效应。
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要求药物溶出速度快、剂量小、作用强。
吸收促进剂:颊粘膜渗透性能较差,处方中常加入吸(收促进剂:如胆酸盐、表面活性剂等,如胰岛素。)
(2)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取决于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大小等。
第三节皮肤给药(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rms)
一、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
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年龄、性别、给药部位的差异。
皮肤的水化能够改变皮肤的渗透性。
使角质层受损而削弱其屏障功能的任何因素都能加速药物的渗透,如:溃疡、烧伤等。
2.皮肤代谢作用: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对药物有降解作用。
活性表皮存在少量代谢酶。
3.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透过皮肤。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透过皮肤。
熔点低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透皮速率呈抛物线关系。
4. 给药系统的性质
不同剂型,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同药物释放速度,不同渗透能力不同。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
给药系统的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
皮肤表面药物的浓度增加,吸收速率增加。
药物透皮吸收的量与给药系统的表面积成正比。
第四节鼻粘膜给药(nasal mucosa )
一、鼻粘膜给药的特点:
1、吸收速度与程度好:
鼻粘膜极薄,渗透性能高,表面仅有一层纤毛柱状上皮,药物吸收有效面积大。
鼻粘膜上皮细胞下有丰富的大而多孔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粘膜给药。
2.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两种吸收途径:脂质通道和水性通道,其中水性通道比较丰富。以脂质途径为主
酶的降解:鼻腔粘膜的肽酶和蛋白水解酶能水解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但活性低。
鼻纤毛的运动: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因素:
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鼻粘膜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大吸收越好。如:普萘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