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b2346d3b9f3f90f76c61b2f.png)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作者:李强邓建伟晓筝生命历程研究(lifecourseresearch)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结婚或离婚、生养子女、参加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徙、退休等事件;通常考察的角色或地位大致包括阶级或家庭成员资格,教育、婚姻和受雇的状况,有时还包括政党成员资格、宗教归属、自愿者团体及活动的参与等。
在上述研究中,个人的生命历程被主要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生命历程研究不仅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概念和经验性研究的框架内对个体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的社会形式做出解释,并且注重考察影响这些事件和轨迹的社会进程。
在许多从事生命历程研究的学者看来,他们的诸种努力不仅有利于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能超越社会生活研究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长期隔离状态,并具有对各理论学派、学科加以综合的潜力。
生命历程大体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它关注的是具体内容、时间的选择,以及构成个人发展路径的阶段或事件的先后顺序。
一般而言,尽管生命历程与家庭、经济、政治中的社会过程相联系,但它基本是个体层次的概念,与生命周期所包含的世代概念没有内在联系。
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一)1940年以前的生命历程研究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分析范式,从时间上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1940年以前的时期,其主要推动者是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
这一时期,美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纷纷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展。
然而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如移民问题、青少年越轨问题、犯罪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等。
它们引起了芝加哥学派极大的研究兴趣,许多学者深入实践进行社会调查,著书立说,寻求解答社会问题的答案。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f1a9620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b.png)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分析其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
外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外语教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技巧,如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外语教学研究开始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探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在21世纪初,外语教学研究进一步融入了社会文化理论,开始从多维度视角研究语言学习,包括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外语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证研究,还包括案例分析、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的使用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研究者背景而异。
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内容涵盖了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等。
同时,研究还涉及到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教师角色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
研究者们不仅理论构建,还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混合式学习的兴起: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环境,实现混合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个性化学习的重视:未来外语教学研究将更加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如不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以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内容和策略。
评估和反思的深入:评估和反思将是未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将更加注重从多元视角对外语教学进行评估,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因素。
未来研究将更加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角色、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09afd6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3.png)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学科中,社会史研究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九大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我们深化对社会史研究的认识提供参考。
一、引言1.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背景中国社会史研究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以来,历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在历史学科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史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
2.第九大发展趋势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史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概括和分析这些趋势,以期为我们把握社会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二、第九大发展趋势概述1.研究范围的拓展随着历史观的转变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社会史研究范围逐渐拓展,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制度、结构,还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心态等方面。
2.跨学科交叉研究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开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以期在更广泛的视野中探讨社会历史问题。
3.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既强调本土化,挖掘中国历史的特色和规律,又关注国际化,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接轨,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三、趋势的具体表现1.社会史研究对象的多元化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社会史研究对象日益丰富,包括传统社会结构、地域文化、民族关系、宗教信仰、女性问题、民生问题等。
2.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考古发掘、量化分析等,以期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社会史与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在社会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致力于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合作成果。
四、发展趋势的影响1.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关注和参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13d78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8.png)
浅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近代史是指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数字化和多元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今研究领域的趋势。
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研究人员更有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提升研究效率,同时也可以让研究成果更便于管理和共享。
随着这种趋势在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将为数字化和多元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数字化和多元化可以让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和多方面地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也可以促进全球化、协作和交流,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重视「历史与记忆」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以「历史与记忆」为核心议题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方向。
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从更广泛的层面解析历史事件和现象,而不仅仅是将其简单地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特定事件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
在未来,随着社会对历史和记忆的认识逐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研究者将选择这种研究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描述和局部考证。
关注文化和思想在古文化和传统文化不断复兴的当下,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许多学者认为,文化和思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底层动力,了解这些底层动力对于掌握和把握历史的发展是必要的。
过去的研究已经启示了我们,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种种现象是至关重要的。
在未来,我们预计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将继续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主要趋势。
实证方法的运用实证方法是一种以数据和事实为主要依据,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实践中,实证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挖掘出历史的本质和真相,促进更客观的学术讨论。
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eb0f30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5.png)
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中国文化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一环,也是近几年来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文化研究经历了从古至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研究方法及多种研究方向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总结历程并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文化自古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内容,对于古今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美学等方面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一词源于“文”,即文字,以字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意识形态等精神内涵。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多元化、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成为发展趋势。
目前,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学科领域。
其中文化心理学、文化经济学等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关注文化与人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相关现象,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研究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中国文化研究从最早的文献考证、史料分析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文化学融合等新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突破。
文化生态学则紧密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文化与自然的交互作用。
文化学融合的思想则是将文化学与其他专业领域融合起来,使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问题更加深入。
三、研究领域在研究领域上,中国文化研究不断创新、扩张。
最开始研究的是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如做大量的经典注解、古籍整理等。
进入到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的视野逐渐向现代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方向扩展。
特别是数码媒体技术的普及, 使得网络文化、数字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生了热烈的探讨,这更是开启了文化的新篇章。
四、发展趋势未来的中国文化研究向何方发展呢?随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大众的关注,文化研究必将更加繁荣。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PPT课件
![近百年明清史研究回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99b2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b.png)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明清史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不同学科的交叉可以为明清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可能性
与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主要探讨明清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如赋税政策、土地政策、水利建设政策等。
关注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关系和土地流转制度,揭示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包括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等方面,以了解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局限性。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新材料与新方法的运用
新材料的发现
近年来,大量明清时期的档案、文献、文物等被发现和整理。
新材料的出现为明清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引入计量史学、统计学等新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模型预测。
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文本挖掘,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语言文字与语言学研究
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
艺术风格与技法
探讨明清时期的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状况,分析艺术风格和技法的演变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考察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分析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文学流派与思潮
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民众情感中的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https://img.taocdn.com/s3/m/25b767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0.png)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回顾和前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流行病学研究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保证研究结果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回顾过去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过去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主要集中在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两种类型。
横断面研究通过对某一时间点上的不同个体进行调查,获得人群特征和疾病发病情况的概率分布。
而纵向研究则是对同一人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疾病发展趋势。
二、当前研究设计的改进尽管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兴疾病和复杂的流行病形势,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研究设计方法。
1. 团队合作: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流行病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
医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为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全面和精确的工具和方法。
2. 生态学研究设计:生态学研究设计关注的是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考察环境因素、宿主因素和病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制。
3.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将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研究方法。
通过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更加注重数据的质量和整合性,以及研究的多样性和增值性。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发展趋势:1. 大数据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可以更好地观察人群特征和疾病发生的规律。
2. 跨国合作:由于疾病的跨境传播和全球化的影响,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更加强调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传播路径和传染机制。
3. 精准医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将越来越与精准医学相结合。
石涛一画论百年综述 美术学专业_学位论文
![石涛一画论百年综述 美术学专业_学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cd0d0a55270722192ef7e3.png)
湖北美术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申请文学学士学位论文)石涛一画论百年研究综述系别:美术学专业:美术学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2011年5月8日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二)研究范围和目的(三)研究方法一、“一画”论研究历史的总体回顾(一)“一画”论研究的历史(二)“一画”论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二、“一画”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一画”论的理论渊源1、道家说2、佛家说3、易说4、儒家说5、综合说(二)“一画”论的概念阐述1、画道说2、线说3、法说4、佛学说5、自我论6、一笔画论7、性灵论8、综合说(1)“一画”的多层次解读(2)“一画”的特征三、“一画”论研究的总体趋势(一)近年来“一画”论研究的新视角(二)“一画”论研究发展趋势(三)“一画”论研究不足之处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石涛一画论百年研究综述孙润之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石涛“一画”论研究的综述类文章,本文正文的主体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石涛“一画”论的三百年的研究历史,将前二百年和近百年的石涛研究进行比对,从而得出石涛《画语录》及其“一画”的思想在中国美术史上的较高地位和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开始深入“一画”研究的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一画”论理论渊源的讨论;一个是“一画”论的概念阐述。
然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一画”的美学意义。
第三个部分是对“一画”理论课题的展望,通过“一画”研究的诸多新视角,提出了“一画”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不足之处。
全文三大部分七大内容,旨在多层次探究“一画”的内涵。
希望全面地展示并且总结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有关“一画”的学术思想。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百年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type of research review article about ShiTao and his “the primordial line”theory,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show u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Shi Tao and his “the primordial line”theory, which compare the previous two hundred years and the past century to arrive Shi Tao and his “the primordial line”theory in the higher status of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academic value. The second part began to research more deep about “the primordial line”theory of the two major issues. From one side is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discussion. Another side is on the concept of elaboration. The article combined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 the primordial line " an aesthetic sense. The third part is the "theory of a subject forward, through" a painting "the study of a new perspective. The whole article made of three contents and seven parts to show us about the “primordial line”academic thinking since the early eigh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I hope the overall significance to summing up the country and the early 1980s and the" primordial line "academic thinking.Key words: Shi Tao; the primordial line; A century绪论(1)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二十世纪的美术思想研究集中在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及其《画语录》上,尤其是《画语录》中贯穿始终的概念“一画”。
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1fdf26169eae009591bec1d.png)
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党史研究全面展开,取得了重大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共党史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也给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新时期以来党史研究取得的成就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广大党史工作者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尝试了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党史研究的进展。
这些新方法主要是:(一)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如目录学、考据学、谱牒学等。
党史工作者已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文集、选集、党的文献和专题资料,影印出版了大量的历史报刊,为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提供了十分良好的素材。
(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心理学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其他如心理学研究方法近几年也逐步引起学者的兴趣,有人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了毛泽东的个性或人格,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方法、计量学研究方法、模糊方法等。
(四)其他研究方法,包括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历史逆向考察法等。
例如,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同类或不同类的历史问题进行比较,然后进行鉴别和推理,可以加深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二、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目前,在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党史存在的问题有:(一)受党史研究的政治性功能制约。
近年来,虽然大多数党史工作者都已经认为党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许多困难。
因为党史研究的是当前执政党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这一学科有现实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三大特征。
(二)应用新方法的力度不够。
十多年来,介绍新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但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仍缺少自觉地应用新方法进行研究的意识。
诸如领导科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方法等,也是几乎仅有宣传而没什么人去实际应用。
调查研究发展历程
![调查研究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28237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b.png)
调查研究发展历程
调查研究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查研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在古代,调查研究的发展主要以实地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
古代文明如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都有自己的调查研究方法和工具。
例如,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使用观测和分类的方法进行动物和植物的研究,奠定了生物学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现代科学调查研究开始追求客观性和系统性。
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为调查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著名
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等通过实验设计和定量测量来验证和建立科学理论。
科学方法的推行使得调查研究更加精确和可靠。
20世纪的科技革命推动了调查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
学的兴起为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在社会科学领域,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而在自然科学领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为科学家们深入探索微观世界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调查研究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工具。
其次,跨学科的合作日益增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优势。
此外,研究伦理和科学道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需遵循一系列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总之,调查研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实地观察到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再到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分析,不断推动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调查研究将会继续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改善提供重要支持。
敦煌学百年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敦煌学百年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b2e09f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8.png)
总之,敦煌学作为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学科,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 著成果。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和研究敦煌学,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进步,同 时也要敦煌学的应用价值,努力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学术资源服务于现实社会。 让我们共同期待敦煌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参考内容
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到如今已成为全球 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之一。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中国期货行业的历史、现状与 未来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 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提高 了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大数据技术则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市场趋势,提高决 策效率。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三、计算机技术的趋势
未来计算机技术将呈现智能化、融合化、专业化和安全化的特点。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计算机将更加智能化。它们不仅可以 执行特定的任务,还可以学习和自我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融合化:各种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物联网和云 计算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各种资源。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的机械式计算机以来,计算机技术已经经历了漫长 的历程。从最初的巨型机到现在的微型机,计算机技术不断演进,推动了人类 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次演示将从历史、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探讨计算机技术 发展的历程。
一、计算机技术的历史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电动式计算机。1833年,查尔斯·巴比奇设 计了一台分析机,可以进行乘法运算。然而,由于同时期的技术水平有限,这 台分析机并没有真正制造出来。
敦煌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由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了世界 各地学者的高度。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文献、壁画、石刻等方面,这些 材料为研究敦煌及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关于敦煌学的 定义和范畴,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敦煌学应该局限于敦煌的文献 研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包括与敦煌相关的所有领域。
中国教育学百年
![中国教育学百年](https://img.taocdn.com/s3/m/79439e9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8.png)
中国教育学百年在过去的百年里,中国教育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这段历史既包含了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孕育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回顾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中国教育学在百年时间内,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建国后的教育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崛起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事件,探讨中国教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大力倡导西方文化,抨击封建主义思想,强调科学与民主。
这种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学。
人们开始西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提倡面向现实、社会,强调实用主义教育,这也为中国的教育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实行“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然而,这种模式后期也导致了教育过于政治化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以往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同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也再次进入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在这个阶段,教育公平和普及成为的焦点,各种新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应运而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重要举措纷纷出台,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和融合全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现代化。
同时,我们也需要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努力为构建公平、高效、创新的中国教育学做出贡献。
在总结中国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全球先进经验,也需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空间
![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27c67e3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4.png)
— 8 —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空间[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是党和政府管理新闻工作的指针、依据和基本遵循。
当前,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已伴随着党的新闻事业走过了百年历程,这期间经历了“起步初兴期”“探索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新闻政策的历史研究、法制化研究、比较研究、实务研究、理论研究和新闻管理政策研究六个方面。
根据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的新闻政策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和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厘清相关概念,创新发展新闻政策研究的理论体系;创新思维方式,采用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下实践,加强新闻政策的法制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历史脉络;研究现状;未来空间[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182(2021)02 – 008 – 07 党的新闻事业,事关党的新闻、舆论、宣传等各项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征程中,新闻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党的新闻政策的正确指导和有效实施。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间,党的新闻政策伴随着党的革命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政策体系。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传播环境,面对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和政府如何制定和调整新闻政策,以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肩负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的职责使命,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深刻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变迁,总结中国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探寻新闻政策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以及党的新闻政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913bfd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4.png)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动向
![第二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动向](https://img.taocdn.com/s3/m/833dc460ad02de80d4d840a2.png)
第二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研究动向第一节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学前教育学以及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条件或准备。
(一)学前教育实践的准备近代大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建立专门的幼教机构提供了物质前提,自此社会公共幼儿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并逐步被纳入各国的学校教育。
专门的社会公共幼教机构出现后,就有了专职的保教人员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养活动。
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有关理论予以指导,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学或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逐步发展的。
(二)科学观念方法的准备19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奠定了科学观念与科学方法的基础。
例如,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促进了其他各学科的发展;又如近代,培根反对经院哲学,提出面向自然,注重实验,“自然的奥秘在技术的干预下,比在其自然活动时更容易表露出来”,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实验的方法不仅用于研究自然,面且扩展到研究人、研究儿童,产生了科学研究的一次飞跃,摆脱了中世纪以来在宗教神学桎梏下只重神的权威、藐视人的个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唯理性、直觉臆断的普泛的观察也为实验所取代。
“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同时,儿童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也为幼儿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教育研究包括学前教育研究是受到自然科学的启发与刺激而逐渐诞生和发展的,人们开始运用科学观念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从而有可能发现和揭示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
二、幼儿教育实验的开端在教育学史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对教育学科学取向做出尝试的第一人。
1808年出版了他的《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在此书中表明了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志向:“我曾要求教育者具有科学与思考力,我不把科学视为一副眼镜,而把它看作一只眼睛,而且是一只人们可用来观察他们各种事情的最好眼睛。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ca0caeba783e0912a3162a06.png)
自我概念的多层结构模型摘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
该研究仅围绕构成个体自我概念内涵的个人信息对14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同时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认知的信息构成中,自我概念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呈现出层次性,具体可分为浅层自我、深层自我与中层自我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多层结构模型,因素分析。
1 引言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概念或观念(a person’s concept or id ea of himself)[1]。
具体说来,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
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2]。
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最早的研究还是出现在西方的人格理论中,其中弗洛伊德对人格层次问题就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id、ego、superego 的层次概念[3]。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所论述的只是人格的层次,而不是自我的层次,他的id、ego、superego与自我(self)是完全不同的概念[4]。
不过弗洛伊德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理论对自我概念层次结构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1976年,沙沃森(Shavelson)在对自我概念的层次结构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概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1982年他对此模型进行了扩展[5],并对自我概念的层次与自我概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自我概念的层次越高,其稳定性增加,层次下降,则稳定性降低[6]。
1996年沙沃森与马尔歇(Marsh)对上述自我概念多层次多维度模型再次进行了修正[7]。
但其最大不足仍是主要局限于学业与非学业等层次的分析。
Hetts、Sakuma、Pelham等则从内隐自我评价与外显自我评价的层次上对自我展开了研究[8]。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89b43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d.png)
论文文献综述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过去20年来,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进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XXX领域研究现状的视角。
### 一、XXX领域研究的历史回顾XXX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但是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XXX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学者们对XXX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XXX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过去的20年里,国际学术界对XXX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1. **理论研究**:学者们对XXX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模型,为该领域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实证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为XXX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揭示了该领域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现象,为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方法探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为XXX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 三、XXX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XXX领域的研究涌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一些热点问题包括:1. **XXX技术的应用**:随着XXX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学者们对XXX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2. **XXX领域的创新**:创新是推动一个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者们对XXX领域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XXX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学者们对XXX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预测,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百年辉煌展望未来
![百年辉煌展望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8865463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png)
百年辉煌展望未来百年辉煌是指一个组织、企业或者团体在过去的百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积累,更包括了经济、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在回顾百年辉煌的同时,人们也不禁要思考,未来百年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本文将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回顾百年辉煌的背后是无数个的奋斗和努力的故事。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百年中,许多企业和组织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某某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在电子产品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功背后离不开企业家们的智慧和团队的共同努力。
现状分析当我们回顾百年辉煌的同时,也要客观地分析当前的现状。
在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球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新兴市场的崛起给传统的经济格局带来了挑战。
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同时,人们对环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百年,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机遇和挑战等待着我们。
首先,科技将继续引领世界的发展。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尽管现在我们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但通过采取切实的措施,我们有信心将环境状况逐渐改善。
此外,教育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将是未来百年发展的关键。
最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将会促使各行各业更加注意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结语百年辉煌是过去的辉煌,未来的发展更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努力去开创。
回顾过去的辉煌,了解当前的现状,展望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未来百年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虽然会面临许多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积极应对变革,就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在未来的百年里,我们期待见证着各行各业的创新和突破。
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
![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551927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3.png)
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小学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趋势备受关注。
一、小学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小学教育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在那个时期,小学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重视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小学教育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教育理念。
同时,小学教育研究也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并尝试通过个性化教学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趋势在小学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学校开始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2.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因此,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二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满意度,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支持。
3.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此,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三是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最佳实践。
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教育技术的合理使用和风险防范。
4.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詹启生 乐国安(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
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
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中图分类号:B 84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027207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格根(K .J .Gergen )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 )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 .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
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
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2032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H 029)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72・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去寻找。
在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真正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问题的第一人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 .Jam es ),在此,不妨称他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1890年,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将自我分为主我(the “I ”)与客我(the “m e ”)两方面,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主动的自我、进行中的意识流。
客我是作为思维对象的自我,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
詹姆士自我理论的提出,就象对“自我”点了一把火,让“自我”之火燃烧了起来,同时也使心理学之火越烧越旺,从此以后,自我问题的研究就不断被引向广泛与深入。
詹姆士的自我结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但它对当今的自我研究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1895年:弗洛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理论的构建者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S .F reud )与布洛伊尔(J .B reuer )在1895年出版了《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诞生。
在心理学界,没有人不知道弗洛伊德,也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潜意识、前意识及意识的心灵三分法理论以及相应的id ,ego ,superego 的理论。
事实上,弗洛伊德本人所创立的id ,ego ,superego 的概念指的是人格问题,在心理学的原版书籍中,它们都被看作是人格的组成部分(the parts of p ersonality ),而与自我或自身(self )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弗洛伊德的id ,ego ,superego 在越洋跨洲、来到中国之后却变成了三“我”——“本我”、“自我”与“超我”。
这就令人困惑了,尤其是ego 变成了“自我”,迷惑性最大。
我们觉得还是音译为好,就象id ,已有把它译为“伊底”的,而且“伊底”这个词也已广泛为人们所认可。
相应地,如果把ego ,su 2p erego 译为“伊格”与“超伊格”,让它们分别表示“人格的执行者”(the ego is the “execu tive ”ofp ersonality )[3](p.467)与“良心”(the con science ),这对于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开展对自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相反,把ego 翻译成“自我”,这只会给自我研究带来更大的混乱。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与社会心理学大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是杰出的人格研究者,但他并没有对自我做深入的研究。
不过,他的潜意识理论等还是值得自我研究者去借鉴并做深入探讨的。
1908年:社会心理学的创立——自我问题的研究纳入社会心理学之中1908年,罗斯(N .Ro ss )与麦独孤(W .M c Dougall )同时分别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创立。
社会心理学的创立为自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专用的舞台,这对于自我的研究而言,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不过,不管是罗斯,还是麦独孤,就自我的研究来说,他们主要还是搭了一个台,把自我纳入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对自我进行全面的研究。
麦独孤在心理学上是个机能主义者,他强调对行为进行研究,并且“是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的第一个倡议者”[4](p .224)。
但他又反对行为主义,且把心灵看作是有目的的奋斗过程,重视人的本能,认为本能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
他对情绪、情操以及道德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由此他论述了部分关于自我的内容。
对于人的道德行为,他认为,“这种行为,不是由特殊的道德官能、良心或道德本能衍生的。
它是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的自我观念的社会发生学,从最低级行为到最高级行为逐渐发展起来的……自我的观念和自尊情操,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这种自我观念,不只是一个自我概念,而总是自我和别的自我关系的概念”[4](p .234)。
麦独孤一方面,看到了自我观念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也发现了自我来源于社会。
而罗斯对自我的论述就更少,他偏重研究的是群体,是一个群体研究的集大成者。
然而,作为“自我”研究的里程碑,未必都是从正面对它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事件。
同时,也应包括部分对其研究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的事件。
其中行为主义就是对自我研究造成极大消极影响的事件,对自我给予否定。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 .W atson )在1913年发表的《从行为主义看心理学》,其目的就是主张开展行为研究,放弃意识研究。
而自我问题恰恰与意识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随着行为主义的广泛流行,自我的研究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但随着行为主义把其自身的“刺激(S )——反应(R )”理论修正为“S ——O (有机体)——R ”(1918年,吴伟士)和“R =f (S )”(斯金纳)・82・2002年第5期后,意识的研究地位便逐步得以加强,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也在不断下降。
不过,行为主义的这些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时还仍然存在着。
1924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有争议的自我研究方法阿尔波特(F .H .A llpo rt )把实验的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是具有开拓意义的。
他把社会心理学引向了实验的发展之路。
阿尔波特对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侧重于“个人的社会行为与个人的社会意识”的描述,对自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这里说的个人的“社会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事物及社会反应的意识”[5](p .13)。
他认为“不存在群体心理”,其原因是“没有群体的头脑”。
他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进行分析并重视用实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自我”并没有由此迅速走向实验室,其原因在于实验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控制因素[6](pp.161~173),而影响自我的因素很多,控制非常困难。
不过这仍为“自我”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1934年:米德——符号互动论面世,综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库利(Coo ley )与米德(M ead )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1902年,库利出版了很有影响的《人的本性和社会控制》一书。
他提出了镜像自我(the look ing 2glass self )的概念,指的是当我们与其他人交谈时反射给我们的自我的视象[7](p.84)。
他由此从深层次上探讨了自我的起源,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本质。
米德去世后的第三年(1934年),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被出版,其中阐述了他著名的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提出了“一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 ther )”的相关概念,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
总之,库利与米德都强调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一个脱离社会孤独成长的人是不能形成自我的,因为自我需要社会经验及其反馈信息。
1951年:罗杰斯——自我概念理论的提出“自我概念”是罗杰斯(C .Rogers )及其他人本主义者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罗杰斯指出,我们的自我概念(self 2concep t )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
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对于我们的人格来说是最重要的[8](p .474)。
罗杰斯也认为自我的概念是习得的。
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the self )与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
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不准确的自我概念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而把我们的情感与信息进行符号化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意识。
这明确意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否则,就可能以激发焦虑的形式影响我们。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产生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自我与健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967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立——自我研究的新途径1967年,奈瑟(U .N eisser )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此书被认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正式问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