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场所,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市民健康,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合理。
垃圾中转站应选址在城市边缘或者郊区,远离居民区、商业区和风景名胜区,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市民生活造成影响。
选址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环境容忍度、卫生防护等因素,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
二、建筑规划。
垃圾中转站建筑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标准,建筑面积、高度、布局等均需符合相关规定。
建筑外观要美观大方,符合环保理念,同时要考虑到垃圾运输车辆的进出和垃圾堆放的便利性。
三、设施设备。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转运等设备,确保垃圾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和分类。
同时,中转站应设有垃圾消毒、除臭设备,保障环境卫生和市民健康。
四、环境保护。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设施,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同时,中转站周边应设有绿化带和防尘设施,减少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防护。
垃圾中转站应设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包括防火、防爆、防渗、防尘等设备,确保垃圾处理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群造成安全隐患。
六、管理制度。
垃圾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处理等全过程管理,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同时,中转站应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设施设备检查和维护,保障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七、宣传教育。
垃圾中转站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市民正确处理垃圾,提高垃圾分类和减量意识。
同时,中转站应定期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市民生活质量,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保障环境卫生和市民健康。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重视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共同营造洁净、美丽的城市环境。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
垃圾中转站设计说明一、垃圾中转站的位置选择垃圾中转站的位置应在市区附近,方便垃圾的收集和转运。
同时,要尽量远离居民区,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另外,还应与城市道路网相连,便于垃圾车辆的进出和交通运输。
在选择位置时,还需考虑到环保因素,尽量避免对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等造成污染。
二、垃圾中转站的建筑设计1.垃圾中转站的总体规划应合理,包括适当的建筑面积和空间布局。
建筑面积应根据垃圾处理量和垃圾车辆的数量确定,以保证垃圾的顺利转运和处理。
空间布局上应考虑到垃圾的分类、贮存和转运等需求,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域。
2.垃圾中转站的建筑材料应选用环保、耐用的材料,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等。
建筑外墙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并进行防水、防火等处理,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垃圾中转站的内部设置应科学合理。
首先,需要设置垃圾接收区,方便垃圾车辆将垃圾倾倒进中转站。
其次,需要设置垃圾分类区,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不同分类区域,便于将垃圾进行分类存放。
此外,还应设置贮存区和转运区,方便垃圾的贮存和装车转运。
4.垃圾中转站的通风、照明和消防设施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通风系统应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异味和有害气体的滞留。
照明设施应充足,以确保工作人员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时能够正常操作。
消防设施应完备,包括消防疏散通道、灭火器、喷淋系统等,以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消防安全。
三、垃圾中转站的设备配置1.垃圾中转站需要配备垃圾车辆转运设备,包括固定式卸料台、移动式卸料台等。
这些设备可以使垃圾车辆安全卸载垃圾,并将垃圾转移到中转站的相应区域。
2.垃圾中转站还需要配备垃圾的分类设备和垃圾压缩设备。
分类设备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分拣,减少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量。
垃圾压缩设备可以将垃圾进行压缩,减少垃圾的体积,提高垃圾转运的效率。
3.垃圾中转站还需要配备垃圾处理设备,包括固体垃圾处理设备和有害垃圾处理设备等。
固体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例如进行堆肥、沼气发酵等。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选择在城市边缘或者人口稀少的地区建设,远离居民区和风景名胜区。
选址时应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确保垃圾中转站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筑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建筑应符合环保要求,采用防臭、防尘、防渗透等设计,确保垃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建筑结构要牢固耐用,能够承受大量垃圾的存放和转运,并配备相应的通风设施,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三、设施设备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垃圾压缩、垃圾清洁等设施设备,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应配备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设施设备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达到节能减排的标准。
四、管理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管理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五、环境保护规范。
垃圾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定期清洁、定点投放等。
同时,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周边环境的卫生和美观。
六、社会监督规范。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运营应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垃圾中转站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同时,要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
综上所述,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涉及到选址规范、建筑规范、设施设备规范、管理规范、环境保护规范和社会监督规范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执行这些规范,才能保障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
一、选址要求。
1. 垃圾转运站应选址在城市环卫设施布局合理的区域,离主要垃圾源头较近,方便垃圾收集和转运。
2. 选址周边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 选址要离交通要道近,方便垃圾车辆的进出和转运。
二、场地规划。
1. 垃圾转运站场地应具备较大的占地面积,以容纳大量垃圾车辆和垃圾堆放。
2. 应有清晰的车辆进出口,以保证垃圾车辆的顺畅进出。
3. 应设有垃圾分类区域和垃圾堆放区域,以便进行垃圾分类和暂存。
三、设施建设。
1. 垃圾转运站应配备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压缩机、垃圾填埋设施等,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2. 应有垃圾清洁设施,如垃圾清洗区域和消毒设施,以保障垃圾处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四、环境保护。
1. 垃圾转运站周边应有完善的环境保护设施,如垃圾气味控制装置、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等,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 应有定期的环境监测和检测机制,以保证垃圾转运站的运行不对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安全管理。
1. 垃圾转运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等,以保障垃圾处理人员的安全。
2. 应有应急预案和设施,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事故。
六、管理要求。
1. 垃圾转运站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运营团队,负责垃圾转运站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2. 应建立健全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记录和档案,以便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标准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应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城市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起着收集、转运、分类和处理垃圾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垃圾处理的高效性和环保性,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当具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
站点的选址应当考虑到周
边环境和交通便利性,以便垃圾车辆能够快速进出。
此外,站点内部的道路布局和设施设置也需要符合实际运营需求,确保垃圾的顺利转运和分类。
其次,生活垃圾转运站应当配备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
这包括垃圾压缩机、垃
圾分类设备、除臭设备等,以确保垃圾在转运站内得到有效处理和分类。
合理的设备配置可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运营管理也需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
这包括对垃圾车
辆的进出管理、垃圾分类的标准化操作、设备的定期维护等方面。
只有严格遵守技术规范,才能确保垃圾处理的安全和高效。
最后,生活垃圾转运站也应当注重环保和资源化利用。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应
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尽可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总之,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严
格遵守技术规范,才能确保垃圾处理的高效性、环保性和资源化利用,为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为了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和法令,制定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他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在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除执行本规范外,转运站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并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公式计算:Q=δnq/1000.其中,Q为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为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为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为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转运站的服务半径应根据收集垃圾的方式确定。
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第三章建筑和环境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结合当地情况,做到经济、合理。
大、中型转运站应按区域布置,作业区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站前区布置应与城市干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城市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范 CJJ47—1991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的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选址和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的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的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的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的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的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的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的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的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的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的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选址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规模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表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与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n 、山、w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i类含上下限值。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Q D = K s •Q c式中Q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Ks —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 / d ;Qc —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QC= { n • q/ 1 000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q —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g/ (人• 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垃圾中转站的规范要求
垃圾中转站的规范要求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规范要求对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城市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垃圾中转站建设、日常操作管理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探讨垃圾中转站的规范要求。
一、垃圾中转站建设1. 地点选择:垃圾中转站的地点应考虑到与居民区的距离、居住密度以及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应选择远离居民区并靠近主干道的地点,以减少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建筑设计:垃圾中转站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美观、实用和环保的原则。
建筑物应采用耐用、易清洁的材料,同时设计合理的通风、照明和防火设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环境卫生。
3. 设施设备: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包括垃圾收集装置、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压缩装置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效能、低能耗和低噪音的特点,以提高垃圾中转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二、垃圾中转站的日常操作管理1. 垃圾分类:垃圾中转站要求对进入中转站的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的垃圾类型,设立不同的分类容器,并通过标识和指示牌进行明确的指导。
同时,需要培训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确保员工了解垃圾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2. 运输安全:垃圾中转站要求对运输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运输车辆应经过合格检测,必须具备防漏、防溢和防火的功能。
在运输过程中,应使用密封的容器或车厢,避免垃圾二次污染和异味扩散。
3. 清洁卫生:垃圾中转站的清洁卫生是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关键环节。
应制定清洁管理制度,定期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扫、消毒和除臭处理。
同时,垃圾中转站应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和设备,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整洁。
三、垃圾中转站的环境保护1. 废气治理:垃圾中转站的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有害气体和异味。
因此,垃圾中转站要求配备有效的废气治理设备,如通风设备和气味治理设备,以减少废气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
2. 废水处理:垃圾中转站的日常运营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和杂质。
垃圾中转站要求进行废水处理,利用合适的处理设备和技术,将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以防止废水对周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2.1选址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类型设计转运量(t/d) 用地面积与相邻建筑间隔(m) 绿化隔离带宽度(m)大型Ⅰ类1000~3000 ≦20000≧50≧20Ⅱ类450~1000 15000~20000 ≧30≧15中型Ⅲ类150~450 4000~15000 ≧15≧8小型Ⅳ类50~150 1000~4000 ≧10≧5Ⅴ类≦50≦1000≧8≧3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0.1转运站的总体布局应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
总平面布置应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能有效抑制污染.3.0.2对于分期建设的大型转运站,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应为后续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篇一: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T echnical code for trasfer station of municiapal solid wasteCJJ 47-2006J511-2006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6年8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部公告第42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l日起实施。
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47—9l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3月26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4]66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l进行了修订。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选址与规模;3.总体布置;4.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5.建筑与结构;6.配套设施;7.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8.工程施工及验收。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和细化了选址条件;重新划分了规模类别;增加了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调整了转运站服务半径;明确了转运站总规模与转运单元的关系;增加、细化了转运站总体布置的内容;增加了转运站关于绿地率的指标;增加、细化了有关工艺技术的要求;新增了“环境保护与劳动卫生”和“工程施工及验收”两个章节。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地址:武汉市武昌珞喻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本规范参编单位: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中国市政西南设计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专用汽车厂珠海经济特区联谊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中荷环保有限公司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华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长峰弘华环保设备分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陈海滨吴文伟徐文龙谭树生汪立飞张来辉周治平王元刚王敬民莫许钚刘臻树汪俊时沈磊朱建军熊萍秦建宁李俊卿赵树青魏剑峰王丽莉l 总则1.0.1 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集散地,是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对于城市环境卫生和资源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场地选址、设施建设、环保要求等方面,对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垃圾中转站的场地选址应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距离主要道路和居民区应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和环境保护。
场地面积应根据城市垃圾处理量确定,同时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
场地应平整、无积水,地基应坚实,便于设施建设和垃圾运输。
其次,垃圾中转站的设施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建筑物应坚固耐用,通风良好,易于清洁和消毒。
设施内部应设置分类垃圾存放区、转运区和管理区,便于垃圾分类和管理。
此外,设施还应配备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备,以确保垃圾的安全、高效处理。
同时,应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和消防设备,保障工作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再次,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应符合环保要求。
垃圾中转站应设置
垃圾收集和分类设施,保证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同时,应设置垃圾处理设施,如压缩设备、填埋设备或焚烧设备,以减少垃圾的体积和污染。
此外,垃圾中转站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气体处理设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管理中,还应加强对垃圾中转站周边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总的来说,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标准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环保要求和资源利用等因素。
只有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才能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资源回收利用作出积极贡献。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
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垃圾中转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处理环节,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保障环境卫生,制定了以下建设标准。
一、选址标准。
1. 选址应远离居民区、风景名胜区等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水源地,距离居民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安全距离要求。
2. 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便于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减少交通拥堵和噪音污染。
二、建筑标准。
1. 中转站建筑应符合国家建筑规范,具备必要的防火、防爆和防污染设施。
2. 建筑结构稳固,设有必要的通风、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垃圾中转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三、设备标准。
1. 中转站应配备垃圾分类、压缩、装载等设备,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占地面积。
2. 设备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减少噪音和挥发性有害气体的排放,保障周边环境卫生。
四、运营管理标准。
1. 中转站应设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垃圾分类、装载、清洁等工作,保障中转站的正常运行。
2.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人身安全。
五、环境保护标准。
1. 中转站周边应建立绿化带,减少垃圾中转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2. 中转站应建立垃圾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六、监测标准。
1. 中转站应安装垃圾处理过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确保排放达标。
2. 定期对中转站进行环境监测,保障中转站周边环境卫生。
七、应急预案标准。
1. 中转站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应急预案应包括垃圾中转站关闭、紧急排放处理、周边居民疏散等内容,确保环境安全。
以上即为垃圾中转站建设标准,希望各地在建设垃圾中转站时能够严格按照以上标准进行,确保垃圾中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城市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得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得方针、政策与法令,并达到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得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其它垃圾转运站可参照执行。
第1、0、3条根据转运站得特点,在设计时,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劳动条件。
第1、0、4条转运站得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得有关标准得规定。
第二章选址与规模第一节选址第2、1、1条转运站得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卫生行业规划得要求。
第2、1、2条转运站得位置宜选在靠近服务区域得中心或垃圾产量最多得地方。
第2、1、3条转运站应设置在交通方便得地方。
第2、1、4条在具有铁路及水运便利条件得地方,当运输距离较远时,宜设置铁路及水路运输垃圾转运站。
第二节规模第2、2、1条转运站得规模,应根据垃圾转运量确定。
第2、2、2条垃圾转运量,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垃圾高产月份平均日产量得实际数据确定。
无实际数据时,可按下式计算:Q=δnq/1000式中Q——转运站得日转运量(t/d);n——服务区域得实际人数;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无当地资料时,垃圾人均日产量可采用1、0~1、2kg/人·d,气化率低得地方取高值,气化率高得地方取低值;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
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如无资料时,δ值可采用1、3~1、4。
第2、2、3条转运站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与大型。
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用地面积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中第4、1、1条得规定。
第2、2、4条转运站得服务半径:一、用人力收集车收集垃圾得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二、用小型机动车收集垃圾得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一、设计原则:1.功能性:垃圾转运站应包括垃圾临时存放区、转运设备区、清洗设备区和办公管理区等功能区域,以确保垃圾收集和运输过程的高效和顺畅。
2.环保性:垃圾转运站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噪音和恶臭排放,并实施相应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安全性:垃圾转运站的设计应考虑安全因素,包括防火、防爆、防滑等,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二、功能区划:1.垃圾临时存放区:-应设计合理的存放容量,以满足垃圾处理需求。
-应设置防臭、防蚊、防鼠等设施,保持周边环境卫生。
-应合理分隔不同类别的垃圾,便于分类处理。
2.转运设备区:-应有足够的转运设备和容器,以确保转运过程的高效运行。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和可靠的工作状态。
3.清洗设备区:-应有足够的清洗设备,用于垃圾容器的清洗和消毒。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清洗效果和卫生要求。
4.办公管理区:-应设置办公室、会议室和休息室等功能区域,为转运站的管理和人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和休息条件。
三、环保设计:1.噪音控制:-应采用隔音墙或隔音设备,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噪音源设备应采用低噪音技术,并定期维护和保养。
2.恶臭控制:-应采用有效的排风系统,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物质及时排出,确保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垃圾转运设备和容器,减少恶臭物质的产生。
3.废水处理:-应设置合适的废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确保排放达标。
4.废气处理:-应设置废气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减少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
5.固体废物处理:-应设置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设施,处理垃圾转运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安全设计:1.防火设施:-应设置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等,以应对突发火灾。
-应设置合理的消防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畅。
2.防爆措施:-应针对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物品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确保转运站的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