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鼻窦肿瘤影像学表现

鼻窦肿瘤影像学表现

鼻窦肿瘤影像学表现
鼻窦肿瘤影像学表现文档范本:
一、引言
鼻窦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鼻窦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

二、前提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鼻窦肿瘤的解剖和发展情况。

鼻窦包括额窦、筛窦、筛窦和蝶窦等,肿瘤的位置和生长方式会影响其影像学表现。

三、常见的鼻窦肿瘤
1.鼻窦腺样囊性癌
●影像学表现:CT影像显示肿瘤呈均质低密度,MR影像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低密度鼻窦肿瘤如鼻腔癌、鼻孔炎症等相区分。

2.鼻窦鳞状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CT影像显示肿瘤范围较大,呈均质或不均质高密度。

MR影像呈等或不等信号。

●鉴别诊断:与鼻腔旁分化良好的鳞状细胞癌(即鳞状细胞癌的可能转移)相区分。

3.鼻窦腺瘤
●影像学表现:CT和MR影像均显示肿瘤呈较均质的等或略高密度信号。

●鉴别诊断:与其他较均质的鼻窦肿瘤如囊性腺瘤、鼻腔良性肿瘤等相区分。

四、鼻窦肿瘤的影像学评估
1.病灶的形态学特征
●形态:病灶的大小、形状、边界清晰性等。

●密度信号:病灶的密度、信号等。

2.病灶的生长方式
●发展方向:病灶的生长方向,包括水平、垂直和向周围器官浸润等。

●它是否遵循其他解剖结构(例如骨结构)。

3.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其数量和分布情况。

●是否存在远处肿瘤转移,如颅内转移等。

五、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见附件文件。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CT:计算机断层扫描。

2.MR:磁共振。

鼻腔鼻窦内的恶性肿瘤

鼻腔鼻窦内的恶性肿瘤
病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长期慢性炎症、放射 线暴露、化学物质接触、遗传因素等 。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鼻腔鼻窦内恶性肿瘤在头 颈部肿瘤中较为常见,发 病率较高。
年龄与性别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种族的发病率 存在差异,可能与环境因 素和生活习惯有关。
PART 02
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化学治疗
化疗原理
化学治疗使用药物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于某些类型的鼻 腔鼻窦内恶性肿瘤,化疗可以作为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
化疗药物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紫杉醇类、氟尿嘧啶类等。具体药物选 择需根据肿瘤类型和病情制定。
化疗副作用
化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 下进行治疗。
内窥镜检查
生化指标检测
通过鼻腔内窥镜检查,观察鼻腔及鼻窦内 的肿瘤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并可取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部分鼻腔鼻窦内恶性肿瘤可引起血清肿瘤 标志物水平升高,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有 助于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
鼻腔鼻窦内良性肿瘤如血管瘤、乳头 状瘤等,生长缓慢,症状较轻,与恶 性肿瘤在影像学和内窥镜下有明显区 别。
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
01
鼻腔鼻窦内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和换药
,以确保手术效果和预防感染。
心理支持
02
恶性肿瘤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
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训练
03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呼吸训练、语
言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最新 鼻腔副鼻窦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最新 鼻腔副鼻窦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窦腔骨质常无异常
右 面 颊 痛 一 周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 表现多样 ► 窦壁骨质硬化增厚 ► 粘膜肥厚,可伴有粘膜囊肿或息肉
► 窦腔内可有积液
► 鼻腔息肉形成
反 复 鼻 塞 流 脓 多 年
息肉
► 炎性肿胀的鼻腔粘膜非肿瘤性增生
► 表现为鼻腔鼻窦低密度软组织肿块,CT值
略高于水 ► 窦壁受压、窦腔膨胀 ► 增强后不强化(但可见粘膜线样强化)
► 分侵袭性(急性暴发性、慢性侵袭性)和非侵袭性
(曲菌球、变应性),后者多见 ► 致病菌以曲菌多见,上颌窦和蝶窦好发,多为单侧 ► CT表现为鼻腔或鼻窦团块状软组织影,密度较高、 欠均匀 ► 常可见点状或斑块状钙化,或线隔样密度增高 ►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侵袭性常伴有骨质破坏,易误 诊为恶性肿瘤
M 47,左侧头痛2年。
息肉
上颌窦来源
右鼻腔后鼻孔息肉 蝶窦来源
鼻涕易误息肉
出血坏死性息肉
► 病理示息肉富有血管,伴有坏死和出血 ► 多发生于上颌窦 ► CT可见上颌窦膨胀性扩大,窦腔内充满软组
织肿块,密度不均匀,窦壁骨质有吸收破坏, 增强后呈多发斑片状(棉絮状)强化 ► 与肿瘤较难鉴别
出血坏死性息肉
真菌性鼻窦炎
上颌窦
位于上颌骨体内 前壁:中央最薄,眶下孔 后壁:中后1/3骨壁较薄,邻近颞下窝、 翼腭窝 顶壁:眶下壁,壁薄,有眶下管 下壁:上牙槽突,与尖牙磨牙关系密切, 牙根可突入窦腔内 内壁:鼻腔外侧壁一部分,上颌窦开口
鼻道及其引流开口
► 上鼻道:后组筛窦开口、蝶筛隐窝引流 ► 中鼻道:额窦、上颌窦、前中组筛窦开口
(额隐窝钩突、筛漏斗等结构) ► 下鼻道:鼻泪管开口
蝶窦开口蝶筛隐窝

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f o r ma t i o n a n d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 p a t i e nt s w i t h 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
缺 血性 脑卒 中
。而 本研 究 发 现 高 血 压 、 高 同型 半
河亩 医学研究 2 0 1 4年 1 月第 2 3 卷第 1 期
H E N A N M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J a n 2 0 1 4 , V o 1 . 2 3 , N o . 1
[ 7] S e n U,M i s h r a P K, T y a g i N, e t a 1 .H o m o c y s t e i n e t o h y d r o g e n s u l f i d e o r h y p e t r e n s i o n [ J ] .C e l l B i o e h e m B i o p h y s , 2 0 1 0 , 5 7 ( 2 - 3 ) : 4 9 - 5 8 . [ 8 ] Wa n g G,Ma o J M, Wa n g X,e t a l ,E f f e c t o f h o m o c y s t e i n e o n p l a q u e
t o ma t i c a t h e r o t h r o m b o t i c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s t e n o s e s : t h e G E S I C A s t u d y [ J ] .
N e u r o l o g y , 2 0 0 6 , 6 6 ( 8 ): 1 1 8 7 — 1 1 9 1 .

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m a g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m m o n m a l i g n a n t s i n o n a s a l t u m o r s f o r
确 定肿 瘤性质 、 范围、 与周 围结构 的 关 系, 从 而提 高疾 病 的诊 瘤 ; 体层摄 影 术 ; X线计 算机 ; 磁 共振成像
A p r i ma r y a n a l y s i s o n C T a n d MRI f e a t u r e s o f c o mmo n ma l i g n a n t s i n o n a s a l t u mo r s X I A O L i n g , C H E N L u , W A NG Y u a n y u a n ,L I U J i e , S H E N
i mp r o v i n g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 Me t ho d s Ra d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7 8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i n o — n a s a l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c o n ir f me d b y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Re s u l t s S i n o n a s a l ma l i g n a n t t u mo r s l a c k e d i ma g i n g s p e c i ic f i t y . Mo s t o f C T s h o we d u n e v e n s o f t t i s s u e d e n s i t i e s wi t h u n c l e a r b o u n d a  ̄ a n d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 b o n e w h i c h i n v a d e d t h e s o t f t i s s u e o u t s i d e o f t h e c a v i t y i n c l u d i n g o r b i t o r i n t r a — c r a n i u m. T h e r e wa s mo d e r a t e t o r e ma r k a b l e e n h a n c e me n t o f t h e l e s i o n . T 1 WI i n MR d e mo n s t r a t e d h o mo —a n d h y p o — i n t e n s e s i g n a 1 . wh i l e T2 WI r e v e a l e d h o mo —a n d h y p e r — i n t e n s e s i g n a l ,a n d p o s t c o n t r a s t MR i ma g i n g d i s p l a y e d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c o n —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me n t . T h e r e wa s n o s i g n i i f c a n t s t a t i s t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C T a n d MRI i n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r a t e o f ma —

鼻腔和鼻窦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

鼻腔和鼻窦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

鼻腔、鼻窦常见病鼻腔鼻窦解剖炎性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息肉血管瘤上皮性恶性肿瘤真菌性炎症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骨化性纤维瘤神经鞘瘤纤维血管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神经内分泌癌浆细胞瘤鼻腔鼻窦息肉✓炎性息肉✓出血坏死性息肉真菌性炎症✓真菌球✓中年以上男性多发✓炎性粘膜水肿形成息肉✓逐渐加重的持续性鼻塞、嗅觉障碍、流涕、喷嚏✓出血性鼻息肉:血管瘤型鼻息肉,以出血、坏死为特征炎性息肉✓CT: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周围骨质无明显膨胀性改变✓MRI:等或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无强化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软组织肿块,病变呈膨胀性改变,骨质密度增高或破坏✓MRI:混杂T2信号,增强结节状、斑片状呈填充渐进性强化✓真菌球常见,病程长✓多单一鼻窦发病、上颌窦最常见✓鼻塞、血涕、脓性和恶性分泌物、面部疼痛真菌球✓CT:窦腔实变,伴钙化,骨质增生肥厚、破坏✓MRI:T1低或等、T2低信号,不强化✓血管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骨化性纤维瘤✓神经鞘瘤✓纤维血管瘤✓中青年✓分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好发于鼻中隔,后者好发于下鼻甲和上颌窦✓鼻塞、反复鼻出血血管瘤✓影像: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明显强化,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或膨大✓男,40-70岁✓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区,常侵入筛窦、上颌窦✓易复发,可侵犯骨质,可恶变✓鼻塞、流涕、鼻出血、失嗅内翻性乳头状瘤✓CT:乳头状软组织肿块,增强轻度强化,骨质压迫性吸收为主,也可骨质破坏✓MRI:T1等,T2混杂等高信号,增强呈“脑回样强化”骨瘤✓额筛交界,额窦发病最多✓增大后可致面部畸形,引起鼻塞、头痛,侵犯眼眶引起眼球突出移位、视力障碍✓C T:附着或起源于窦腔周围的骨性高密度影,边缘清晰✓M RI:T1、T2均低信号骨化性纤维瘤✓20-30岁,女性✓颅面骨,生长迅速,易复发✓CT:混杂高密度,内有片状软组织影,边缘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包壳✓MRI:T2上纤维成分及骨性成分呈低信号,囊性部分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神经鞘瘤✓少见于鼻腔鼻窦,筛窦>上颌窦>鼻腔>蝶窦>额窦, CT:边界较清,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周边骨质受压,较大病灶易向周围结构蔓延✓MRI:囊实性,增强囊性成分无明显强化✓青春期男性✓以鼻腔后外侧蝶腭孔为中心,向鼻腔、鼻咽及翼腭窝蔓延✓鼻塞、鼻出血,出血量多✓局部紫红色肿块,不做活检✓病理为良性,临床呈恶性过程血管纤维瘤✓CT:软组织肿块,密度似肌肉,见钙化斑,增强明显强化,周围骨质膨胀性破坏✓MRI:不均匀T1低T2高,血管流空影呈“胡椒盐症”,明显强化脑膜瘤✓多为颅内脑膜瘤延伸,位于鼻穹隆;或颅内肿瘤经筛板侵入鼻腔✓CT:形似息肉,等密度,可见钙化,周围骨质受压变形及增生✓MRI:信号与脑实质相近,可有或无脑膜尾征✓血管瘤:鼻中隔、明显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外侧壁近鼻中隔区,脑回样强化✓骨瘤:额筛交界✓骨化性纤维瘤:青中年女性,颅面骨、骨质及纤维密度✓神经鞘瘤:囊实性成分✓纤维血管瘤:青春期男性,鼻咽顶后壁,胡椒盐征✓上皮性恶性肿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神经内分泌癌✓浆细胞瘤✓上颌窦>鼻腔>筛窦,额窦、蝶窦者少见✓病理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等,鳞癌最常见✓鼻塞、血涕、头痛、面部肿胀不适,晚期表现为面部畸形、肿胀上皮性恶性肿瘤✓CT:软组织肿块,侵袭性生长、虫噬状骨质破坏,中心常有液化坏死,增强中度或明显强化✓MRI:T1低-中等,T2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窦腔内潴留的分泌物或炎症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可不均匀强化✓10-20、50-60岁好发,男性多见✓源于嗅神经感觉上皮,以鼻腔顶部为中心向周围浸润✓早期症状隐匿,之后逐渐出现鼻塞、鼻出血、嗅觉减退等症状嗅神经母细胞瘤✓CT: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出现钙化,轻度强化,易侵犯前颅底致骨质破坏✓MRI:T1等低、T2略高,内部纤维网状结构呈分隔样低信号,增强呈玫瑰花环样不均匀强化横纹肌肉瘤✓70%<12岁,恶性度高✓最好发于头颈部,鼻窦以上颌窦最常见,易侵犯颅内造成蛛网膜下腔播散✓CT: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接近肌肉,周围骨质溶骨型破坏,增强不均匀强化✓MRI:T1近似肌肉信号,T2高于肌肉信号,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广泛侵犯临近结构✓中老年男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前庭区,常累及鼻背部及面颊部软组织,骨质破坏轻且局限 ✓鼻塞、鼻腔及面颊肿胀,晚期广泛骨破坏致面部变形淋巴瘤✓CT:相对高密度,密度均匀,均匀强化,可致骨变形或骨破坏,但无溶骨型骨质破坏✓MRI:信号及强化均匀,T2低信号黑色素瘤✓鼻腔多于鼻窦,好发于鼻中隔、鼻腔外侧壁、下鼻甲、上颌窦,易发生临近结构侵犯✓单侧鼻塞、涕中带血、嗅觉下降✓CT:软组织肿块伴骨变形,伴或不伴骨质破坏✓MRI:T1高T2低信号,有强化,伴或不伴局灶性出血✓肿瘤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出现激素升高,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gA、Syn)✓侵袭性强,早期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颈淋巴结转移✓鼻塞、脓涕、鼻出血、神经内分泌癌✓影像:无特异性,骨质破坏和病灶膨胀性生长同时出现✓80%发生于头颈部,常见于鼻腔、鼻窦旁、鼻咽部、扁桃体等✓膨胀性生长,突入相应腔隙,压迫相邻结构,边界较清,鼻咽部病变多在粘膜下生长致粘膜隆起 ✓鼻塞、声音嘶哑、咳血浆细胞瘤✓CT: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增强呈均匀的中度强化✓MRI: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T1、T2呈较均匀的中等信号,增强中到明显强化✓嗅神经母细胞瘤:10-20、50-60岁,鼻咽顶,嗅觉减退,玫瑰花环样强化✓横纹肌肉瘤:近似肌肉信号✓淋巴瘤:鼻前庭,累及鼻背部及面颊部组织,T2低信号,无溶骨性骨破坏✓黑色素瘤:T1高T2低信号✓神经内分泌癌:激素升高✓浆细胞瘤:膨胀性、延腔隙生长谢谢。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与价值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 及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且在术前接受过CT及MRI影像学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灶影像学特征,比较其诊断的优缺点。

结果:23例患者经CT诊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状,且呈现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影。

8例患者骨质硬化、4例患者骨质破坏累及颅底、5例有局部骨质增生表现。

经MRI扫描可见,多数患者可以观察到T1、T2序列信号与患者的脑灰质接近,表现为等T1、稍长T2信号,软组织肿块的边界清晰,累及范围明确。

结论:经CT或者MRI都可以对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诊断,且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相对而言,CT对骨质变化的诊断效果更好,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要优于CT。

关键词: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MRI;影像学特点;临床诊断价值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起源于黏膜上皮的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局部浸润特点,呈多发性、匍匐性生长,周围组织很容易受到破坏[1]。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和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诊断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治疗并在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

术前,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 及MRI诊断,影像学资料完整。

患者中,男16例,女7例,患者的年龄在23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3.2)岁。

病程在1个月到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5±1.1)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持续性鼻阻塞(12例)、鼻出血(9例)、流涕(7例)、鼻翼痛(5例)、嗅觉减退(10例)、头痛(4例)、耳鸣(3例)、面部疼痛(2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上术后多种症状。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CT diagnosis of the benign and m alignant tumors of nasal cavityL IU Y uan ,L UO De 2hong ,L I L in ,YA O Xue 2song ,S UN Wei ,W U Ning ,ZHOU Chun 2w u(Depart ment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eking U 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the tumors in nasal cavity and understand the key point of the diagno 2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 of nasal cavity.Methods CT findings of the nasal cavity tumor confirmed by pathology in 43cases were reviewed retros pectively ,including inverted papilloma (12cases ,2cases ha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non 2Hodgkin lymphoma (12cases )and cancer (19cases ).R esults Twelve cases of the inverted papilloma wereunilateral lesions ,all located in the lateral nasal wall.Of the 10beni gn inverted papillomas ,the tumors of 9cases (90%)located in middle 2posterior portion of the nasal cavity ,10cases (100%)had clear rim ,8masses (80%)were homogeneous.Of 12cases of NHL ,10(83.3%)were unilateral lesions ,9(75%)located in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nasal cavity ,9(75%)involved the skin of the external noses with disappearance of the subcutaneous fat in 6cases (50%),the adjacent bone was absorbed in 3.Of the 19cancers of nasal cavity ,13cases (68.4%)were unilateral lesions ,the tumors were irregular in shape with adjacent structures inva 2sion in 18(94.7%),the adjacent bone destruction in 18(94.7%).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t C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inverted papilloma ,lymphoma and cancer in the nasal cavity ,CT scan is helpful to diagnose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e in the tumors of nasal cavity.[K ey w ords] Nasal cavity ;Inverted papilloma ;Cancer ;Lymphoma ;Tomography ,X 2ray computed鼻腔常见肿瘤的CT 诊断及鉴别诊断刘 媛,罗德红,李 琳,姚雪松,孙 伟,吴 宁,周纯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021)[摘 要] 目的 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 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
身体状况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包括体重、营养 状况、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影像 检查。
影像学检查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如CT、MRI、X线等。
进行影像检查
做好检查前准备
01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检查前准备,如保持身体静止、避
免金属物品等。
影像学检查
02
按照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扫描或成像,获取相关图像。
对于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病理活检,以明 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4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X线诊断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X线平片在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中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显示肿瘤引起的 骨骼改变和钙化。
VS
详细描述
X线平片是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的基 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 发现较为困难。但是,X线平片可以显示 肿瘤引起的骨骼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膜 反应等,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钙 化。这些信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 参考依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深度学习 和机器学习的影像诊断技术将在鼻和副鼻窦肿瘤 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THANK YOU.
案例三:MRI诊断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MRI成像可以显示鼻和副鼻窦肿瘤的软组 织和血管结构,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 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MRI成像是一种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技 术,可以显示鼻和副鼻窦肿瘤的软组织和 血管结构。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同时,MRI成像还可以显 示肿瘤的信号特征和扩散情况,为临床医 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依据。
案例二:CT诊断的案例分析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征象及鉴别诊断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征象及鉴别诊断

3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2月 第20卷 第02期 总第148期【通讯作者】杨 威CT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of Sinonasal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窗位和窗宽分别为35HU、300AU,骨窗窗位和窗宽分别为400HU、4000AU。

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80mL,流率3.5mL/ s。

1.2.2 MRI检查 检查设备:美国G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

选用头颈联合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扫描参数:F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400ms,回波时间(TE)8ms,扫描视野(FOV)32cm×32cm,层厚4.0mm,间距1.0mm,激励次数:2次。

T2WI序列参数,TR/TE为3000ms/90ms,FOV 32cm×32cm,层厚4.0mm,间距1.0mm,激励次数:2次。

先进行平扫,平扫常规平扫+Gd-DTPA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影像学结果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并获取一致意见。

观察病变形态、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等特征。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 和MRI检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描述;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不同检查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比较69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经CT检查诊断出59例,诊断准确率为85.51%;MRI检查诊断出61例,诊断准确率为88.41%;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联合MRI检查诊断出68例,诊断准确率为98.55%,显著高于单一的CT、MRI检查(P<0.05),见表1。

鼻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鼻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
鼻腔肿瘤: 鼻腔内出 现肿块, 可能伴有 鼻塞、鼻 出血等症 状
鼻窦炎: 鼻窦内出 现炎症, 可能伴有 鼻塞、头 痛等症状
鼻息肉: 鼻腔内出 现息肉, 可能伴有 鼻塞、流 涕等症状
鼻中隔偏 曲:鼻中 隔向一侧 弯曲,可 能伴有鼻 塞、头痛 等症状
鼻腔异物: 鼻腔内进 入异物, 可能伴有 鼻塞、流 涕等症状
鼻腔淋巴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症状
鼻腔腺样囊性癌:常见于鼻 腔后部,表现为鼻塞、鼻出 血等症状
鼻腔鳞状细胞癌:常见于鼻 腔前部,表现为鼻塞、鼻出 血等症状
鼻腔纤维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症状
鼻腔黑色素瘤:常见于鼻腔 前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
等症状
鼻腔血管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细胞学检查:通过鼻腔冲洗液或 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进行肿 瘤细胞鉴别和预后评估
血液检查: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尿液检查:检测尿常规、尿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肾脏的影响
粪便检查:检测粪便常规、粪便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C19-9等,了解肿瘤的性质和 分期
鼻内镜检查:观 察鼻腔内肿瘤情 况
鼻窦CT扫描:了 解肿瘤位置、大 小和范围
鼻咽部MRI:观 察肿瘤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活检:获取肿瘤 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
生长速度:良 性肿瘤生长缓 慢,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
边界:良性肿 瘤边界清晰, 恶性肿瘤边界
模糊
质地:良性肿 瘤质地柔软, 恶性肿瘤质地

鼻窦癌影像诊断

鼻窦癌影像诊断

鼻窦恶性肿瘤影像诊断1.概述:鼻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3%;好发部位:上颌窦>筛窦>额窦;老年人多见,男性>女性;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未分化癌;早期症状与慢性鼻窦炎相似,发现一般较晚;治疗:手术+放疗。

2.鼻窦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强化均匀/不均匀;伴邻近结构及颅内侵犯;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神经周转移。

3.鳞状细胞癌(SCC):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鼻窦肿瘤50%-80%;好发于50-60岁男性;长期接触镍、木尘、煤烟和铬的人群发病危险性增加;上颌窦多见(60%-70%),其次鼻腔(12%-25%);早期发现可提高生存率。

4.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早期:临床症状隐匿,类似鼻窦炎(故预后差)晚期:侵犯牙槽骨和牙龈,产生牙痛及牙齿脱落、松动;侵犯眶下神经,产生顽固性面部疼痛;侵犯鼻腔,产生鼻塞、血涕及嗅觉减退;侵犯眼眶,造成眼球突出、复视等;侵犯翼腭窝,造成张口困难、麻木、疼痛。

5.鳞状细胞癌CT表现:鼻窦和(或)鼻腔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内可见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窦壁骨质呈弥漫性、虫蚀样破坏;最常发生颈部II区淋巴结转移。

6.鳞状细胞癌MRI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中等稍高信号,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周围侵犯时窦周脂肪间隙消失、模糊。

7.腺癌:好发于55-60岁老年男性;好发于筛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程度高于鳞癌。

8.鼻窦未分化癌(SNUC):发病年龄广泛,更具有侵袭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其它恶性肿瘤更常见;5年生存率低于20%;起源于鼻腔顶部和筛窦多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强化欠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到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常侵犯前颅窝、眼眶、翼腭窝、咽旁间隙、海绵窦等邻近结构。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磁共振动态增强对鉴别诊断鼻腔鼻窦肿瘤性质(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15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1月 第2卷第2期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良性肿瘤病灶多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呈现不均匀厚壁强化,超过60%的患者表现出内外壁毛糙;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结核瘤病灶呈现完整环形强化,多呈现出薄壁强化,内外壁毛糙。

3 讨论现阶段,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的病变包括:颅内转移瘤、胶质瘤、脑脓肿、脑梗死、脱髓鞘病变、脑挫伤、血肿/放射性损伤等[3]。

曾有研究指出,针对常规磁共振无法准确鉴别的环形强化病变,展开DWI、MRS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

对磁共振环形强化病变的特点进行了解,对于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5-6]。

本次研究中,本次研究中以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目的,对我院收治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65例患者中检出145个病灶,其中转移瘤所占比例最高。

不同病变者的磁共振强化检查结果也有所不同,与相关文献[7-8]报道相似,说明,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1]阮志兵,范光明,沈金丹,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氢质子波谱联合应用对脑内环形病变的鉴别诊断[J].Radiol Practice Dec 2012,Vol 27,No.12.[2]刘梦琦,马宁,姜卫剑,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三维流动散相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J].中国卒中杂志,2012,7(11):839-844. [3]瞿米睿,王驰,陈士跃,等.高分辨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瘤壁成像的初步评估[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5,12(5):225-229.[4]李明利,徐蔚海,冯逢,等.磁共振颅内动脉斑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34(5):443-449. [5]江国权,方兴根,徐善水,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因素[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2):1109-1113.[6]王蕾.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2):1212-1213.[7]高佩虹,赵斌,王光彬.颅内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35(4):331-333.[8]王馨蕊,李晶,陆建平.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及影像学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1):84-87.鼻腔鼻窦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所以病发后应该及时对众多患者实施鉴别诊断,便于临床及时治疗,本次我们则着重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在鼻腔鼻窦肿瘤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在于总结经验,现将研究详情进行整理和探讨,并做出报道。

鼻腔和鼻窦的肿瘤精选全文

鼻腔和鼻窦的肿瘤精选全文
可侵犯窦壁骨质及邻近结构如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及颅 底等;
横纹肌肉瘤鉴别诊断
嗅神经母细胞瘤: 多位于鼻腔顶部, 常破坏筛板骨质,部分可见骨质增生或膨胀性改变, 非何杰金淋巴瘤:多位于鼻腔前部,易向前浸润鼻前庭、
鼻翼及面部皮肤, 骨质破坏较轻, 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 沿自然孔道与裂隙侵袭生长,可压迫周围骨质使之变形、
血管瘤-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的特征: 病变多发生于中年患者; 病变在平扫MRI上呈短T1短T2信号 病变容易发生于鼻腔,其次是鼻窦、鼻中 隔等,左侧较右侧更为常见
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特征: 病变更容易发生于鼻窦腔内; 病变实质内可能含有骨质和软骨。
横纹肌肉瘤
① 横纹肌肉瘤(RMS)多见于小儿,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② 临床表现可有鼻塞、流脓血涕、眼球移位等, 进展快。 ③ 肿瘤起源于向横纹肌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 ④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头颈部,其次为泌尿生殖道、四肢、腹膜后和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鉴别诊断
骨化纤维瘤的特征: 多为单骨性病变,下颌骨多见(约占75%)膨胀性病变, 边界清晰 边缘为较厚的骨性包壳,中心为较低密度。 囊变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区分困难
畸形性骨炎(Paget病)的特征: 有自限性,早期多表现为骨质破坏,而中、后期CT表现呈 磨玻璃样改变 此病多累及颞骨和颅盖骨,颅面骨少见;骨质的“棉线 样”CT表现有助于Paget病的诊断。
血管瘤-鉴别诊断
鼻腔息肉: 骨质压迫吸收,破坏少见 仅病变边缘强化,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特征: 病变容易累及鼻腔及筛窦 CT:多呈混杂低密度影,内部可见点、片状高密 度出血影,低密度影的囊变坏死区,骨质吸收、 变形 MRI:信号混杂,与出血的时期、坏死组织及储 留的粘液相关,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血管瘤较 难鉴别,靠病理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7T13:56:29.7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作者:母晓松[导读] 然而将增强CT与增强MRI联合使用,则能够显著提升肿瘤的诊出率,并能够对肿瘤性质、范围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阆中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阆中 637400)【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过病理学证实的,且同时接受了CT与MRI检查78例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统计和分析两种影像学诊断的特征,以及临床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单独使用CT与MRI检查,诊出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使用
CT+MRI联合诊断,则诊出率有显著提升,P<0.05。

结论:使用CT或MRI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做影像学检查,其表现往往比较复杂,特异性不足;然而将增强CT与增强MRI联合使用,则能够显著提升肿瘤的诊出率,并能够对肿瘤性质、范围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鼻腔鼻窦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222-02 1.引言
相关研究表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大约占人体肿瘤的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占比3%左右;尽管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实际发病率并不算高,然而,对其早期诊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方面,鼻—鼻窦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导致诊断不易;另一方面,鼻腔鼻窦炎的临床症状与鼻窦炎十分相似,在诊疗过程中不容易被发现。

有数据表明,约有一半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2]。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诊断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提供了更好的选择,CT与MRI均是常用检查手段。

为了进一步探讨和分析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我院特对78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现就此做出如下报道。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过病理学证实的,且同时接受了CT与MRI检查78例鼻腔鼻窦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78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在20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6±7.1)岁;病程范围在1个月到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0.7±0.2)年。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鼻出血、头痛、眼痛溢泪、面部麻木等等。

所有78例患者均经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并且均属于期间占比前三的肿瘤类型患者,其中,35例患者为鳞状细胞癌,占比29.0%,23例患者为腺样囊性癌,占比19.0%;20例淋巴瘤患者,占比16.5%。

2.2 检查方法
2.2.1 CT检查 CT检查使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机(生产厂商:西门子),扫描采用冠状位、矢状位和鼻窦轴位分别扫描,其中部分扫描为增强扫描。

使用欧乃派克作为增强检查对比剂,其使方式为静脉注射。

2.2.2 MRI检查 MRI检查使用仪器为Signa HDxt
3.0 T超导型MR 扫描仪(生产厂商:GE),扫描层面分为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大部分运用FSE序列平扫,小部分使用增强扫描。

2.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9.0作为工具,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3.结果
3.1 CT检查表现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典型CT表现如下:(1)形态表现:全部肿瘤都呈现出软组织肿块影;其中有62例的患者的CT影像查表现出不规则形态,另外有11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出规则的形态,主要圆形状或结节状。

(2)界限表现:其中有14例患者的检查影像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边界,其余64例患者均为不清晰边界。

(3)密度表现:45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出不均匀密度,此外有33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出均匀密度。

(4)周围骨质状况:63例患者的肿瘤周围骨质有被破坏迹象,另外15例患者肿瘤周围骨质正常。

(5)增强扫描:所有78例患者中,有59例患者实施了增强扫描,结果有34例患者具有显著强化作用,16例患者结果有中度强化;36例患者的强化效果并不均匀,另外有14例患者强化较为均匀。

3.3 MRI检查表现
全部78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的T1W1信号偏低,28例患者T1W1信号为中等,12例子患者的T1W1信号偏高;有6例患者的T2W1信号偏低,24例患者T2W1信号为中等,48例子患者的T2W1信号偏高。

78例患者中有60例患者实施了增强扫描,结果有48例患者具有显著强化作用,12例患者强化结果不显著;51例患者的强化效果并不均匀,另外有9例患者强化较为均匀。

3.4 CT、MRI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35例鳞状细胞癌患者,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17例和16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26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

23例腺样囊性癌,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10例和11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16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

20例淋巴瘤患者,通过CT与MRI检查,分别诊断为恶性的7例和8例,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CT与MRI联合诊断,诊出恶性肿瘤15例,显著高于单一使用CT或MRI检查,P<0.05。

详细数据下表所示。

表 CT、MRI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结果对比
4.讨论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极为复杂,并且不同病症相同影像或不同影像相同病症的状况屡屡发生,特异性严重不足。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CT诊断与MRI诊断均表现住一定的特点。

就诊出率来说,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将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则诊出率有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使用CT或MRI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做影像学检查,其表现往往比较复杂,特异性不足;然而将增强CT与增强MRI联合使用,则能够显著提升肿瘤的诊出率,并能够对肿瘤性质、范围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瑞楠,郑汉朋,许崇永,等.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CT和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2):214+217.
[2]何占旭,曹志伟,丁长伟.32例鼻腔鼻窦淋巴瘤CT及MRI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7):516+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