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人类非遗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人类非遗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主要流布于于广东省潮州及周边地区。
潮州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茶树,所产单丛茶尤其受到潮州人的喜爱。
自明代朱元璋颁布“废团改散”诏令后,潮州地区逐渐流行瀹饮法散茶冲泡,至清代中期蔚然成风,冲泡方法也已形成规范,并流传到东南亚及台湾等地。
潮州工夫茶艺指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于广东潮州府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和冲泡方法。
选择以凤凰单丛茶为代表的乌龙茶类,采用特定器具、洁净的水和独特的技法程式。
单单完整的冲泡程式,就有二十一道,有“扇风催炭白”的周到,有“热盏巧滚杯”的冲茶技巧,有“提铫速高注”的连贯动作,有“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的儒雅流畅,有“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的品饮之雅。
其中,“关公巡城池”是在斟茶过程中,注意每杯茶汤的水量和色泽,三杯轮匀,犹如“关公巡城”。
而“韩信点兵准”则指在点滴茶汤时注意调节每杯茶的浓淡程度,手法要稳、准、匀,使余沥全尽。
潮州工夫茶艺不受环境限制,三五成群共饮的习俗尤为普遍。
潮州工夫茶艺作为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和、敬、精、乐”的精神内涵,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 探索广东的潮州凤凰喜茶
中国各地茶叶介绍探索广东的潮州凤凰喜茶潮州凤凰喜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历史背景。
在本文中,将会详细介绍潮州凤凰喜茶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广东地区的流传与发展情况。
一、潮州凤凰喜茶的起源潮州凤凰喜茶起源于广东潮州市凤凰山脉一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该茶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据传,潮州凤凰喜茶起初是供奉神灵的特殊茶品,后来才逐渐走向民间。
二、潮州凤凰喜茶的特点1. 品种丰富:潮州凤凰喜茶以其多样的品种而著称。
其中,以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凤凰鸳鸯和凤凰肉烟等最为有名。
每种品种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2. 香气浓郁:潮州凤凰喜茶的香气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无论是品茗还是品评,都可以从茶叶中闻到淡雅的花香和果香,给人以愉悦和轻松的感受。
3. 叶底纹理:潮州凤凰喜茶的叶底光洁,纹理分明。
叶底中常常带有红、绿等花纹,形态美观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这也是潮州凤凰喜茶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潮州凤凰喜茶在广东地区的流传与发展广东地区对于茶文化的重视与发展使得潮州凤凰喜茶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潮州作为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对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致力于打造更高品质的凤凰喜茶,使其成为广东地区重要的茶叶品牌之一。
潮州凤凰喜茶的流传与发展也与当地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密不可分。
每年的茶叶节期间,潮州都会举办盛大的茶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茶叶爱好者前来品茗参观。
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了潮州凤凰喜茶的销售,也加深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除了在广东地区的发展之外,潮州凤凰喜茶还通过网络等渠道走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
不少茶叶迷从各地前来潮州,品尝和购买正宗的潮州凤凰喜茶。
这种跨地区、跨国界的推广方式,为潮州凤凰喜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潮州凤凰喜茶作为中国茶叶的珍品,在广东地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丰富的口感、浓郁的香气以及美丽的叶底纹理,使得潮州凤凰喜茶成为茶叶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1潮汕茶文化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很多潮汕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时期已有文人和官宦喜茶、论茶。
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明代后期,潮汕饮茶渐次成风,逐渐遍及社会各阶层,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有文字记载。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汕民间的茶事。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
”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
)潮谚云:“过门是客。
”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清代中期以后,潮汕饮茶进入盛期,工夫茶流行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中国社会生活史之潮州功夫茶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社会生活史》科目考查卷中国茶文化之潮州工夫茶喝着功夫茶,体验古人的闲情淡雅的生活的确别有一番风味。
潮州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
饮茶品茶, 是中华民族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潮州工夫茶, 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潮州工夫茶的茶艺与饮法独具一格, 有一整套精致的程序, 是融沏泡技艺、品茶艺术、礼仪、精神等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
一、功夫茶的起源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潮州茶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刻于潮州金山顶的摩崖石刻知州王汉的《和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
宋徽宗政和八年(1188 年),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中有诗句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
酪奴,是茶的谑号,后一句的意思是酒宴已接近尾声,客人催着上茶。
可见,潮州一带在宴席之间必品茶的习俗,在北宋已形成。
另一种认为潮州的饮茶习惯来源于当地的土著畲族。
考古专家的研究表明,代表史前粤东文化的浮滨文化是畲族先民创造的文化。
最新的研究表明,根据当地畲民的口头流传,早在高王到广东潮州来时已懂得茶这一奇特的文化了。
而畲族人对茶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与石兵器和釉陶器那样都有异于中原汉族文化。
那么所出土的茶罐之类的东西,是否也可理解为当时的土著畲族已经懂得茶叶的制作和贮存的方法了。
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潮州的茶文化也和民俗等其它文化一样,较多地吸收了畲族茶文化的某些方面,这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潮州功夫茶的特征潮汕工夫茶的基本特征, 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就是用小壶、小杯冲泡乌龙茶的品饮程式, 且这种程式特别讲究工夫。
那么, 什么是“工夫”呢?翁辉东先生的《潮州茶经·工夫茶》中概括“工茶”中的“工夫”有三种主要的内涵: 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
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一个富饶的地方,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
在这个地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介。
为了深入了解潮汕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一、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潮汕地区的茶树种植始于唐代,当时茶叶主要用于药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饮品,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潮汕的茶文化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时尚。
二、茶具与礼仪潮汕茶文化注重茶具和茶艺的讲究。
在潮汕地区,茶具的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壶是最重要的茶具之一,潮汕人喜欢使用紫砂壶,认为它能够提升茶的口感和香气。
在潮汕茶文化中,泡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艺术,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倒茶时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和速度,以确保茶汤的香气和口感最佳。
三、茶叶的品种与制作在潮汕地区,最常见的茶叶品种是乌龙茶和白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白茶则是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叶,色泽呈淡黄色,口感清淡。
潮汕人喜欢将茶叶晾晒后保存,以保持其原始的香气和口感。
四、茶馆与社交潮汕茶馆是潮汕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不仅是人们品茶的场所,更是社交的场所。
在茶馆里,人们可以和朋友聚会、商谈事务,甚至进行文化交流。
茶馆里常常会有一些茶艺表演,吸引着许多人前来观赏。
茶馆还是一个传承潮汕茶文化的地方,年轻一代通过在茶馆学习茶艺,了解潮汕茶文化的精髓。
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潮汕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茶文化在潮汕地区的地位逐渐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茶文化,许多机构和个人开始投入力量,开展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同时,一些创新的茶文化形式也在潮汕地区兴起,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六、结语潮汕茶文化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着潮汕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
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潮州功夫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基本概述潮州工夫茶,是指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的饮茶习惯。
潮州工夫茶艺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
在粤东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
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
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历史文化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茶文化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潮汕茶文化有什么历史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汕茶文化历史,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远在4700年前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我国先民便发现茶树并形成饮茶习俗。
潮汕人饮茶的风尚,无疑是受到中原饮茶文化影响的。
随着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茶习惯,对潮汕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粤东地区属百越诸族聚居地,后来有浮滨人、山越人、畲瑶人等,在这土地上栖身山野,繁衍生息,过着“击石取火”、“狩猎网鱼”、“刀耕火种”的生活。
畲族聚居潮州凤凰山,以狩猎种茶为生,有饮茶的习惯。
潮州市后来逐渐形成产茶区与畲族聚居凤凰山有密切关系。
唐代,韩愈、常衮、李德裕等官员被贬来潮州。
韩愈在潮州兴儒学,改民风,传播中原文化,自然也包括茶文化。
常衮、李德裕皆嗜茶,自然对潮汕饮茶习俗起到传播作用。
加上唐代佛教在潮州的兴起,而佛家常饮茶,久而久之,一部分潮汕人也习惯饮茶。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汉《金汉山诗》有饮茶记载,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茶灶香龛平”的遗迹。
又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潮知州徐璋的《送举人》诗中云:“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
”(酪奴是茶的谑号)说明了潮州早在北宋时已形成饮茶的习俗,并在宴席间必备品茶的程序。
南宋末期,赵宋君臣流亡至潮州,留下了帝昺饮凤凰茶,后被称为宋茶的传说。
最少说明了凤凰山产茶的历史悠久。
元代潮州文人贤士往来频繁,市场各种茗茶云集。
如潮州总营王翰《游灵山》诗云:“释子不眠供茗碗,幽人无语对棋枰。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潮州饮茶还保留大碗盖瓯的习俗。
到了明代,由于潮州商业的发展,福建茶叶大量增加,饮茶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林大钦的《斋居》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
”同时,民间出现早上“点茶汤”,以供奉茶汤,服侍长辈不可少的的饮茶礼节。
潮汕文化,功夫茶道
潮汕文化,功夫茶道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下面该娅小编就帮各位深入了解一下潮汕的茶文化。
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潮汕地区,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日:“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人把茶叶叫“茶米”,一种解释就是:潮汕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
茶叶犹米,故日“茶米”。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
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汕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汕人喝功夫茶可说是人人有“瘾”,在干余万人口中,不抽烟、不喝酒者有之,唯独不喝茶者难以找到。
潮汕人爱喝茶,人尽皆知,但又不同于众。
我们平常喝的茶,大多是绿茶,属不发酵茶,潮汕喝的则是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兼有发酵茶的营养,又有不发酵茶的清香。
乌龙茶的特点就是酽、苦、香,由于它有抗湿、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种功效,所以东南沿海一带多生产和饮用这种茶,其种植的主要基地也在台湾、闽南和粤东。
潮州工夫茶艺: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
潮人独特的民俗文化皇年号款:乾隆年制、嘉庆年制;仿款:萼圃、秋圃花押、松柏青云、乾隆·逸公、逸公、惠孟臣、孟臣制、思亭、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荆溪留珮;名记款:兴记等。
民国时期,朱泥壶造型也较清代丰富,既有传统工夫茶小壶的水平壶、梨形壶、文旦壶、思亭壶、美人肩壶等,也有借鉴镇窑瓷器及西洋茶壶造型,如贡局款的软提梁壶,直腹(俗称洋桶)软提梁壶,也有茶壶中配以装茶叶的多孔茶胆。
款识有帝皇年号款:道光年制;仿款:孟臣制、逸公·诗句、陆思亭(手刻)、君德仿古、萼圃督制、萼圃督造、捷普玉兰、龙纹、饶壶;名记仿款:英兴·诗句孟臣、源兴·惠孟臣、英兴·诗句逸公、乾隆年制·德记、乾隆年制·惠孟臣·德记、乾隆花押·德记;枫溪作坊号款:源兴、源兴炳记、安顺得记、老安顺、元兴、元兴利记、锦兴顺记、清利怀德、怀德兴记、而是用特别小的杯,只盛一口茶的容量才行,而且茶杯的杯口太大也不好。
夏天用的杯口又向外,冬天用的杯口又向内。
在质的一方面来说,茶杯得用康熙、乾隆年间古窑瓷杯,据说是新出窑的要烫手,茶杯里头热而外面冷的,才是上品。
单从一个茶杯就如此讲究,可见整套工夫茶器的配制就更加精致了。
至于沏茶的水,那也有很大的讲究,差不多都是以新汲的泉水为最好,然后挑了水来之后,只可用一壶,其余的水因为时间一久就陈了,立刻泼去不用,假使要喝第二壶,那还得派人去挑第二担水。
出生于清朝末期的潮州人翁辉东撰写的《潮州茶经》(1957年出版)中记载:“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烹泡工夫茶精到之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茶艺美妙的香和韵。
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潮汕人对茶的热爱和品味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独特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茶文化框架,成为了当地地方性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那时的茶叶供应主要依赖船只从福建省的山区运来。
当时,茶叶的制作和消费都比较素朴,人们以自然的方法来制作茶叶,很少添加其他调味料。
与现代茶文化不同,当时茶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解渴,而非品味。
随着时间推移,潮汕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发展,潮汕茶也开始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潮汕茶叶的种植采用了独特的方法,例如采用丘陵地形,种植只有开花的茶树。
由于气候湿润,潮汕茶特别适合在凉爽的天气中品饮。
同时还有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盖碗喝茶,这种方式使茶叶更加浓郁。
潮汕茶文化还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
潮汕茶艺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和精神spirit ,并与潮汕地区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融合。
例如,潮汕人会用复杂的传统器皿——如紫檀花鸟茶盘、紫砂茶壶等等——借助艺术语言来表现传统文化。
在艺术表现方面,潮汕茶艺可以说是配备齐全,比如紫檀茶盘上不仅绘有鸟花纹等图案,还带有雕刻和镶嵌工艺。
在潮汕茶艺中,还有一种与品茶技艺紧密相连的传统,就是"点茶"。
"点茶"指的是在品茶仪式开始时,仪式主持人对仪式用具进行布置和打理,从而营造出一种尊贵宽容的氛围。
这种仪式感被认为是文人的文化底蕴和品味的体现,同时也是潮汕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茶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传承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又在保护和弘扬本地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潮汕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瑰宝的缩影。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
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广东潮汕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以功夫茶文化闻名。
功夫茶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广东潮汕,人们对功夫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这种茶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起源和发展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这片土地上,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对茶叶的烹饪和品饮经验丰富。
由于地处南方气候湿热,因此茶叶的生长环境丰富多样,从而使得功夫茶的口感和香气独具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夫茶文化在潮汕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传统制茶技艺潮汕功夫茶注重工艺和技艺,制茶过程繁琐细致。
首先要选用上等的茶叶,如铁观音、白兰、凤凰单枞等当地著名名茶。
然后,需进行深焙、反复揉捻、复杂的发酵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色泽乌润,香气扑鼻的茶叶。
工艺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是功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三、茶具和茶艺表演在潮汕地区,人们对茶具和茶艺表演也十分重视。
茶具的选用要符合功夫茶的特点,清水、茶壶、茶杯等每一个细节都是讲究。
此外,茶艺表演也是潮汕功夫茶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如倒茶、倒水、续泡等技艺,展示了茶人们对功夫茶的热爱和追求。
四、茶道精神潮汕的功夫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中的修养和追求。
功夫茶讲究“闻香、品味、寻觅、领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茶人们通过品茶,感悟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心灵和审美修养,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五、当代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潮汕功夫茶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当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功夫茶文化的传承面临困难;另一方面,一些茶企和文化机构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功夫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当代,潮汕功夫茶文化仍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引领着未来的发展。
总结广东潮汕的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粹之一,它融合了传统工艺、茶具、茶道和当代生活,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潮州凤凰茶的历史介绍
潮州凤凰茶的历史介绍关于潮州凤凰茶的历史介绍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潮州凤凰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潮州凤凰山的产茶历史十分悠久,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
民间盛传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叶尖似鹪嘴的树叶,烹制成茶,饮后既止渴又生津,故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
明朝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者佳”,当时潮安已成为广东产茶区之一。
清代,凤凰茶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列入全国名茶。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渝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寄籍潮州留下的《潮州春思》咏茶诗句,无疑是对潮州工夫茶的绝妙写照,抒发诗人对这种高雅品茶方法的由衷赞赏。
潮州茶历史源远流长。
唐陆羽《茶经》(公元780年)已有岭南产茶之记述,自此一直为朝廷贡品。
宋《潮州府志》载:“凤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相传南宋末年(1278年),宋帝咼南逃经凤凰山时口渴,侍从在山上找到一种树叶,叶尖似鸟嘴,饮后顿觉口舌生津,烦燥尽消,自此后人有宋帝传载茶树之说,而凤凰山乌岽村李仔坪也确有“宋种”之茶树。
该树虽于1928年枯死,但子孙繁衍遍山,乌岽村现存有连片古茶林中,右一棵叫做“传树叶”的'古老大茶树,距今400余年。
清代凤凰水仙茶已人中国名茶之列(《中国茶经》)。
南粤乌龙茶,属潮州名茶之一,首推凤凰单丛茶。
凤凰单丛茶是制乌龙茶之理想原料,成茶素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称誉。
优雅清高的自然花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回甘,特殊山韵蜜味的滋味,橙黄清澈明亮的汤色,青蒂绿腹红镶边的叶底,极耐冲泡的底力,构成凤凰单丛茶特有的色、香、味内质特点,售价不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潮安茶区茶园面积不断增长,茶叶品质也有很大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
“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
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
“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
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
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
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
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
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
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
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
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
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
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
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
“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
“工夫茶”或“功夫茶”。
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
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
其大成,简称“茶经法”。
(《茶经》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
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
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
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
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
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
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
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
越其窠臼者。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
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汕前八贤之吴复
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
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
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
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后又经历次战争动
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
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地,如潮阳笛套音乐等。
潮汕地区众多姓氏
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
历次的人口迁入,
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汕,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
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
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
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
能考也。
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杯小而盘如
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
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
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
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
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
序分明。
潮汕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
庄任在《乌
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
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
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汕。
工
夫茶艺传到潮汕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
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
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
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
据考,宜兴紫砂
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
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
潮汕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
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汕地区是宜
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
潮汕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
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
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
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汕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汕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
民国时期的潮汕工夫茶,在潮汕
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
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
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
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
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
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
因此,以前潮
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
均是饮茶的地方。
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
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
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
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
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
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
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
上世纪八
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
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