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各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地理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地理

2006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地 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1~2题。

图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PA 为昏线,PB 为晨线 B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1/8C .此时的太阳高度①>②D .全球昼夜平分 2.此时O 点(O 点为圆心)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图2已知同处北纬30°的开罗与武汉降水量与蒸发量曲线图。

回答3~4题。

23026C026B 23026太阳高度A 23026D降水量 蒸发量(mm )武汉降水量 武汉蒸发量 图3开罗蒸发量3.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开罗位于山地背风坡,受焚风影响B .武汉常年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丰富C .武汉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D .开罗附近海陆热力差异小,没有形成季风环流4.当武汉正值图3中阴影部分对应的月份时,常受下列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图4读图5,回答5~6题图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甲图所示为长江汛期,径流量最大B . 乙图所示为长江枯水期,径流量最小C . 丙图所示为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D . 洞庭湖水与长江水相互补给6.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径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A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得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B .洞庭湖退耕还湖,水面面积大大增加C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D .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蓄水1982年2月底至3月初,位于墨西哥西海岸的埃尔〃琼基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之多前所未有,火山尘埃经过的日本列岛沿海和欧洲西部普降暴雨。

由此科学家推断出中亚地区等地1018 等压线(单位:百帕)风向甲乙 丙可能出现持续干旱。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全省共辖13个地级市,分别是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

这些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特点,本文将根据最新的数据,对这13个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排名。

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省的GDP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以GDP总量3万亿元位居第一,无锡以GDP总量2万亿元位居第二,南京以GDP总量1万亿元位居第三。

在财政收入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南京和无锡的财政收入也都在1500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南通。

其中,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了3000亿元以上,无锡和常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苏北地区(淮安、宿迁)的经济实力则相对较弱。

因此,为了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对于苏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各地区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中国的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千秋。

本文将对这些城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详细的排名和分析,以揭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全貌。

GDP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数据。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排名:财政收入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排名: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排名:总结:通过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排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在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上居于前列。

全国百强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百强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统计信息网全国百强县(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布时间:2005-11-3 10:08:00 被阅览数:453 次文字【大中小】自2000年以来,关于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评价,国内有两个最权威的排名。

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评出的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区)和《经济日报》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评出的我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即“经济百强县”,至今已进行到了第四届。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百强县”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根据测算和统计结果,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100位县。

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程度,它包括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发展活力主要反映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投资等。

发展潜力主要反映县(市)的发展后劲,它包括资金、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

各方面具体指标:发展水平(1)经济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2)产业结构非农产业比重(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密度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4)社会发展水平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发展活力(1)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工业企业增长速度(2)贸易与外资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之比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外资企业比重(3)投资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投资变动率发展潜力(1)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人均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2)生产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3)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人均耕地面积公路密度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4)文化教育每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每万人中的小学生人数小学密度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指数含义及计算过程为:1、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县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第46卷㊀第1期2022年1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46,No.1Jan.,2022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㊀收稿日期Received:2021⁃01⁃13㊀㊀㊀㊀修回日期Accepted:2021⁃06⁃28㊀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㊂㊀第一作者:许浩(248186055@qq.com),教授㊂㊀引文格式:许浩,金婷,刘伟.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219-226.XUH,JINT,LIUW.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ournalof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2022,46(1):219-226.DOI:10.12302/j.issn.1000-2006.202101037.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许㊀浩,金㊀婷,刘㊀伟(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㊀南京㊀210037)摘要:ʌ目的ɔ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㊂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㊂ʌ方法ɔ选取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㊂ʌ结果ɔ①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 减少期 转变为 增长期 的阶段性特征㊂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㊂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增加㊂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㊁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ʌ结论ɔ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㊂关键词:蓝绿空间;时空演变;景观格局;苏锡常都市圈中图分类号:X826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000-2006(2022)01-0219-08Studyon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XUHao,JINTing,LIUWei(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Abstract:ʌObjectiveɔ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soneofthethreemajormetropolitanareasinJiangsuProvinceandacoreareaoftheYangtzeRiverDelta,China.Sincethe1980s,theurbanization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sbeendrastic,whereregionalecologicalproblemsurgentlyrequireattention.Theblue⁃greenspaceprovidesthebasistoconstructaregionalecosystem.Quantitativelycharacterizingtheevolutionofthesespacesprovidesabasistoplanthespatialconfiguration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inanecologicallyconsciousmanner.ʌMethodɔUsingremotesensingimagesfrom2003,2008,2013and2018,thedynamicchangemodelandlandscapepatternindexwereusedtoanalyzetheevolutionof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anditsmembercitiesovertherecent15years.ʌResultɔ(1)From2003to2018,thechangein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was-3.52%;thegreenspacechangeddrastically,whilethebluespacewasrelativelystable.Theblueandgreenspaceschangedfroma decreasingperiod toan increasingperiod .(2)Attheclassmetricslevel,thefragmentationofblue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decreased,whileitscomplexityandconnectivityincreased.Bycontrast,the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ofgreenspaceincreased,anditsconnectivitydecreased.Thediversityofblue⁃greenspacedecreasedatthelandscapelevel,while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creased.(3)Duringthestudyperiod,changesinblue⁃greenspaceineachmembercityweresimilartothoseinthemetropolitanareas.Changzhouexperiencedthehighest.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degreeofdynamicchange,Wuxiexperiencedthesmallest;theblue⁃greenspaceofChangzhoushowedhigherfragmentationandcomplexity,and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dmoredrastically.Suzhouexperiencedlowdiversity,highconnectivity,andaggregationinblue⁃greenspace.ʌConclusionɔOverthepast15years,thescaleandlandscapepatternsofblue⁃greenspace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havechangedsignificantly,withcleardifferencesbetweencities.Assuch,thereisaneedtosystematicallyplanandprotecttheregional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isarea.Keywords:blue⁃greenspace;spatial⁃temporalevolution;landscapepatter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㊀㊀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㊁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1],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3]㊂快速城市化极大影响了都市圈空间格局[4]与生态环境[5-6]㊂苏锡常都市圈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㊁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亟须重视[7-9]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苏锡常都市圈应 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 [10]㊂在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11]中提出了一系列强化生态环境的措施,苏锡常都市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㊂ 蓝绿空间 包括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两类景观空间,是构建可持续㊁有弹性㊁适应性强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㊂本研究中的绿色空间指所有植被覆盖的区域,蓝色空间指区域内的所有自然及人工水体(本研究中的蓝绿空间均不区分人工与自然属性)㊂蓝绿空间结合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12]㊁改善城市热岛效应[13-15]与城市空气质量[16-17],并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18-19]㊂研究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是探究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切入点㊂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区域空间中的蓝绿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刘瑞清等[20]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网格分析研究了浙江省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汤姚楠等[21]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研究了徐州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演变及其异质性;武鹏飞等[22]利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结合缓冲区分析方法研究了官厅水库流域景观分布的时空差异;王芳等[23]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动态变化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㊂这些研究多关注蓝色或绿色单一类型空间,研究层次为区域空间整体,忽略了内部城市蓝绿空间格局演变的差异性㊂从当前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相关研究[24-27]来看,也发现了上述问题㊂鉴于此,笔者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探究苏锡常都市圈及各城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都市圈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㊁无锡㊁常州3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口㊁经济㊁文化密集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前的冲积平原上(119ʎ08ᶄ 121ʎ20ᶄE,30ʎ47ᶄ 32ʎ04ᶄN),区域总面积17669.79km2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㊂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比32%,包括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部㊁东南部及太湖东北部为丘陵山区,面积占比20%㊂2019年苏锡常都市圈常住人口达2207.7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38489.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454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6倍[28]㊂1.2㊀数据来源及处理2003年,江苏省正式开始建设苏锡常都市圈,因此以2003年为起始时间来研究蓝绿空间演变有一定的必要性㊂本研究所用的基础数据是苏锡常都市圈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和2018年共4期的LandsatTM(2003年㊁2008年)㊁LandsatOLI(2013年㊁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每期取4幅遥感影像,条带号为118 120,行列号为38 39,为保证数据质量和较高的可比性,尽量选取影像质量高㊁云覆盖少㊁夏季的遥感影像㊂遥感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为30m㊂在ENVI5.3软件支持下,经过图像辐射校正㊁几何配准㊁大气校正㊁图像增强处理㊁拼接与裁剪等处理,根据‘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9]结合苏锡常都市圈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陆地水域㊁建设用地㊁其他土地6类,得到各期的土地利用数据㊂为保证解译精度,在各矢量图中产生检验点进行精度检验,解译精度达85%,均达到本研究所需(图1)㊂根据本研究对蓝绿空间的定义,蓝色空间即所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中的陆地水域,绿色空间即林地与草地㊂0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底图审图号:苏S(2020)022号㊂下同㊂图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分布图Fig.1㊀Blue⁃greenspacedistributionmap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1.3研究方法1.3.1㊀动态变化模型1)动态变化幅度模型㊂动态变化幅度(F)反映了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变化的总体趋势,其计算公式如下:F=Ub-UaUaˑ100%㊂式中:F为某景观类型变化幅度,Ua和Ub分别表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2)动态度模型㊂土地利用动态度(K)可以定量描述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景观类型的变化程度,对比较变化差异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有积极作用,其计算公式如下:K=Ub-UaUaˑ1Tˑ100%㊂式中,T为研究时间范围㊂3)相对动态度模型㊂相对动态度模型可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区域的景观类型变化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R=Kb-KaKa/Cb-CaCa㊂式中:Ka和K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某区域某种景观类型的面积;Ca和Cb分别为研究初期及末期研究区某景观类型的面积㊂1.3.2㊀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变化,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定量描述景观格局演变,结合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联系,可以更好地阐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差异性㊂在都市圈蓝绿空间这类较大尺度的研究中,对其结构影响最大的外力主要是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活动,景观的破碎化程度㊁连通度和多样性程度是其重要的属性特征㊂因此,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㊁景观形状指数(LSI)及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来定量描述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各自的演变特征㊂此外,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㊁蔓延度指数(CONTAG)及聚集度指数(AI)分析研究区内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的动态变化规律㊂各指数计算公式及生态意义详见参考文献[30]㊂2㊀结果与分析图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Fig.2㊀Thedynamicchangesofthe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1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演变特征2003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也相应产生变化,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㊂其中绿色空间显著减少,绿色空间受到强烈干扰,面积大幅降低,动态变化幅度为-15.98%;蓝色空间相对稳定,动态变化幅度为-0.5%(图2)㊂如图2所示,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动态变化,可将其分为2个阶段,具体表现为:2003 2013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度均为负值,蓝绿空间规模持续减少㊂其中绿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小于前5年,绿色空间减少速率变慢;蓝色空间后5年动态度大于前5年,蓝色空间减少速度加快㊂201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1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度均为正值,表明蓝绿空间规模均有所增加㊂2003 2018年间,各城市蓝绿空间的总体相对动态度均为正值,说明3市的蓝绿空间变化趋势与都市圈相似,呈先减后增的阶段性变化㊂2003 2013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负增长趋势(表1),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无锡>苏州,常州绿色空间的减少较快,其减少量大于无锡,远大于苏州,占减少总量的54.69%;2013 2018年,3个城市的绿色空间规模均呈正增长趋势,相对动态度表现为常州>苏州>无锡,常州绿色空间的增加较快,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㊂结合表1与图3可知,常州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茅山山脉㊁天目山余脉及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分布集中在金坛区西南部㊁溧阳北部㊁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等㊂苏州绿色空间分布集中在西山㊁东山㊁大阳山㊁张家港段的长江沿岸及阳澄湖沿岸等;蓝色空间动态变化分布广,集中在吴江区南部㊁昆山南部㊁常熟南部㊁阳澄湖沿岸㊁澄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长江沿岸等㊂无锡绿色空间的动态变化分布集中在灵山㊁惠山㊁天目山余脉及江阴段的长江沿岸等;蓝色空间集中在宜兴北部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江阴南部等㊂表1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动态变化Table1㊀Theblue⁃greenspace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dynamicchangesfrom2003to2018景观类型type年份year动态变化幅度/%dynamicchangerange相对动态度/%dynamicchangedegre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蓝绿空间blue⁃greenspace2003 2008-9.981.27-6.224.55-0.582.842008 2013-1.24-4.100.860.511.68-0.352013 20182.970.333.172.040.232.172003 2018-8.46-2.55-2.422.650.800.76蓝色空间bulespace2003 2008-5.391.64-3.4518.91-5.7712.102008 20137.67-3.815.00-11.125.52-7.242013 20180.60-0.162.401.28-0.345.102003 20182.49-2.383.81-4.954.73-7.57绿色空间greenspace2003 2008-16.76-3.64-11.51.430.310.982008 2013-16.20-8.14-7.711.520.760.722013 20188.087.584.981.231.160.762003 2018-24.61-4.78-14.271.540.300.89图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分布Fig.3㊀Thedynamicdistributionofblue⁃green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2003to20182.2㊀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特征2.2.1㊀类型水平研究区4个时期蓝色空间各个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均高于绿色空间(图4),说明蓝色空间的破碎度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200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呈先减后趋于平缓的整体减少趋势,COHESION呈先减后增的整体增加趋势㊂表现为:2003 2013年,蓝色空间的PD及COHESION均减少,2013 2018年,蓝色空间的PD趋于平缓而COHESION有所增加㊂这表明研2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究区内的蓝色空间虽然受人类活动影响,但在2003 2013年景观形状趋于完整,分布趋于分散;在2013 2018年斑块密度趋于稳定,分布趋于聚集㊂研究区蓝色空间的LSI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2003 2018年,绿色空间的PD持续增加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具体表现为在2003 2008年减少,在2008 2018年增加㊂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色空间受人类干扰程度加大;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结构复杂性提高,破碎化程度较大㊂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较为复杂,说明绿色空间斑块有被其他景观类型分割打破的趋势,分布趋于分散㊂因区域规划建设影响,绿色空间的COHESION变化不稳定,2003 2008年与2013 2018年绿色空间均有连片趋势㊂图4㊀2003 2018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Fig.4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andlandscapemetricsof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表2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类型水平景观指数Table2㊀Landscapeindexofclass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景观格局指数landscapeindex年份year蓝色空间bluespace绿色空间greenspace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常州Changzhou苏州Suzhou无锡Wuxi斑块密度指数/(个㊃km-2)PD20032.53191.52131.16230.21530.09100.157420081.57060.76260.81230.26820.09020.163620131.88760.65390.82060.34070.10930.229020181.97030.63050.82730.45440.14010.3282景观形状指数LSI200338.842138.745124.065222.311523.317920.0992200834.202139.436422.930222.106318.121639.4364201339.311136.799726.074627.937123.515436.7997201842.016737.553828.261229.519524.285737.5538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200398.793199.741499.477499.599099.232099.7435200898.667499.733199.461699.590098.874799.7749201398.562799.673299.450999.387898.742199.7441201898.610599.745399.601999.540798.890599.7600㊀㊀结合表2可知,2003 2018年,各城市绿色空间的PD均在增加,各城市蓝色空间的PD则呈整体减少趋势,说明各城市绿色空间趋于破碎,蓝色空间趋于完整㊂其中:常州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的PD较高,较苏州㊁无锡更破碎,受人类干扰程度更大;苏州蓝色空间的PD总体变化幅度较大,2018年的蓝色空间较2003年更为规整㊂苏州绿色空间的PD较低,说明苏州的绿色空间虽然受到人为干32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扰,但斑块较无锡与常州更趋规整,破碎化程度低㊂研究周期内,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苏州总体呈减少趋势,说明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受人为干扰增大,苏州的蓝色空间受人为干扰减少,形状趋于规整㊂各市绿色空间的LSI总体呈增加趋势,景观形状均趋于复杂㊂其中,苏州2003年绿色空间的LSI较高,其景观形状较常州㊁无锡两市更为复杂㊂20032018年,常州蓝色空间的COHESION总体呈减少趋势,苏州㊁无锡呈增加趋势,说明苏州与无锡蓝色空间的连通度更高,蓝色空间布局趋于聚集,常州趋于分散,常州㊁苏州绿色空间的COHESION整体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且COHESION较高,说明常州㊁苏州的绿色空间布局趋于分散,无锡的绿色空间斑块趋于聚集,且较常州㊁苏州更为聚集㊂2.2.2㊀景观水平由景观水平的景观指数(图4)可见,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SHDI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蓝绿空间的面积分配不均匀导致㊂在2003 2018年,SHDI呈总体减少趋势,说明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异质性减弱;CONTAG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说明景观空间不断被分割,连接性减弱,破碎化程度增加;AI呈先增后减的总体增加趋势,蓝绿空间在布局上趋于聚集(表3)㊂表3㊀2003 2018年苏锡常各成员城市蓝绿空间景观水平景观指数Table3㊀LandscapeindexoflandscapemetricsofSuzhou,WuxiandChangzhou sblue⁃greenspacefrom2003to2018年份year城市city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聚集度指数AI2003常州Changzhou0.674650.068495.9996苏州Suzhou0.253281.017197.8442无锡Wuxi0.644053.035397.67642008常州Changzhou0.660851.125596.1360苏州Suzhou0.244381.735097.8907无锡Wuxi0.630753.978897.76902013常州Changzhou0.627653.614095.3580苏州Suzhou0.237282.204297.9090无锡Wuxi0.608055.606497.34062018常州Changzhou0.636152.738795.1135苏州Suzhou0.249081.398597.8686无锡Wuxi0.613155.114797.2000㊀㊀由表3可知,总体看各市蓝绿空间的SHDI及CONTAG与都市圈蓝绿空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的AI呈下降趋势,苏州呈上升趋势,说明2003 2018年间,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聚集㊂常州蓝绿空间的SHDI㊁CONTAG及AI总体变化幅度较大,说明2018年常州蓝绿空间的景观类型面积分布较2003年更趋均匀,景观空间更趋于破碎与分散㊂苏州蓝绿空间的SHDI较低,CONTAG及AI偏高,其景观连接性较好,景观空间变化较为稳定,景观多样性较低,整体分布更为聚集㊂无锡蓝绿空间的景观格局指数较为接近都市圈的整体蓝绿空间指数,说明无锡市的景观类型与苏州㊁常州两市相比较为齐全,分布较为均匀,景观破碎化程度也较高㊂3㊀结㊀论以2003年㊁2008年㊁2013年㊁201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通过计算动态变化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从规模与景观格局两个角度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2003 2018年间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㊂1)蓝绿空间规模变化特征: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绿色空间先减后增,变化剧烈;蓝色空间规模总体稳定㊂绿色空间在沿山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研究区西侧的茅山山脉与太湖西侧的天目山余脉㊁太湖东侧的大阳山及研究区内的长江东段沿岸㊂蓝色空间在沿湖区域减少趋势明显,包括长荡湖沿岸㊁滆湖沿岸㊁太湖沿岸㊁阳澄湖沿岸等㊂近15年来,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动态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 2013年是减少期,绿色空间减速趋缓,蓝色空间持续减少;2013 2018年是增长期,绿色空间相比蓝色空间增幅更大㊂2)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在斑块类型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的破碎度较绿色空间更高,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布局也更为聚集㊂蓝色空间复杂度及连通性均先减后增,但破碎度整体呈减少趋势,复杂度与连通性呈增加趋势㊂绿色空间破碎度持续增加,复杂度呈增加趋势,连通性总体减少㊂在景观水平上,研究期内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总体减少,连通度㊁聚集度整体增加㊂3)各城市蓝绿空间变化特征:研究期内苏锡常各市的蓝绿空间动态变化趋势与整个都市圈相同,但城市间存在较大差异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动态变化较大,苏州次之,无锡最小㊂其中,常州绿色空422. All Rights Reserved.㊀第1期许㊀浩,等: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间的变化剧烈,苏州较为平缓㊂这与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常州溧阳及金坛有连绵的丘陵,受人为干扰较大㊂常州与无锡的蓝色空间总体增加,苏州减少㊂从斑块水平上来看,各城市绿色空间破碎度逐年增加,常州绿色空间更为破碎㊂常州与苏州绿色空间的连通度呈减少趋势,无锡呈增加趋势㊂各城市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呈减少趋势㊂常州蓝色空间更为破碎,苏州蓝色空间的破碎度变化较为剧烈㊂常州与无锡蓝色空间更趋复杂,苏州更趋规整㊂常州蓝色空间连通度减少,苏州与无锡增加㊂从景观水平上来看,各城市蓝绿空间多样性减少㊁连通度增加,常州与无锡蓝绿空间趋于分散,苏州趋于集聚㊂常州蓝绿空间的多样性程度㊁连通度及聚集度变化较为剧烈,苏州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㊂鉴于此,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提出如下保护策略:其一,保护蓝绿空间用地规模㊂2003 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减小,绿色空间尤为明显㊂因此苏锡常都市圈应进一步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生态管控,保护其用地规模,控制城市扩张,对不同城市应统一严格保护林地与生态水域,加强对茅山㊁天目山㊁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等重要蓝绿空间的管控,坚守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与生态水域,控制河流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强度㊂加强三市之间蓝绿空间规模的落实与规划控制和管理,协调管控长江沿岸及太湖沿岸㊂其二,强化蓝绿空间格局连通性㊂从研究结果来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破碎度较高,尤其绿色空间更趋破碎,连通度减少㊂因此应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蓝绿空间资源,连接内外大型绿地㊁小面积零星分布的绿地㊁湖泊㊁河流等各蓝绿空间,将零散的蓝绿空间集中化,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提高蓝绿空间的连通性㊂建议以太湖㊁滆湖㊁长荡湖㊁阳澄湖等大型湖泊为骨架,茅山㊁天目山等林地为桥梁,构建大型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廊道,不断完善都市圈山水格局的连通性㊂其三,实施蓝绿空间分区保护政策㊂苏锡常都市圈内部蓝绿空间布局不平衡,各城市㊁各区域蓝绿空间格局变化不同㊂应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结构特征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及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对都市圈蓝绿空间格局进行分区保护与优化㊂在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增加点状绿地以及人工湖泊㊁池塘等水体景观㊂在城市边缘区的蓝绿空间尺度大,连续性强,范围广,应根据它们在城市结构中的功能与结构重要性㊁景观生态敏感性程度和使用需求,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31]㊂环太湖地区,应加强太湖水环境治理,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㊁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在长江沿岸地区,应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岸线保护,拓展江堤林带㊂在西部与南部的丘陵山区,应加强水土保持,整治退化的生态景观,完善自然保护区㊁森林公园㊁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网络㊂受遥感影像分辨率的制约,本研究提取的绿色空间以林地为主,蓝色空间以中大型水域为主,基于更高分辨率影像的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㊂未来应进一步对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预测㊂参考文献(reference):[1]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25(1):30-33.ZOUJ,CHENXH.There⁃under⁃standingofthespatialplanningfortheurbansystemwithJiangsuProvinceasthecase[J].CityPlanRev,2001,25(1):30-33.DOI:10.3321/j.issn:1002-1329.2001.01.006.[2]顾朝林,俞滨洋,薛俊菲,等.都市圈规划:理论㊃方法㊃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GUCL,YUBY,XUEJF,etal.Metropolitanareaplan⁃ning:theory,methodandcase[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7.[3]马燕坤,肖金成.都市区㊁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20,34(1):18-26.MAYK,XIAOJC.Definitionandcomparativeanalysisofmetropolitanareas,met⁃ropolitancirclesandurbanagglomerations[J].EconManag,2020,34(1):18-26.DOI:10.3969/j.issn.1003-3890.2020.01.005.[4]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32(3):282-288.LIXD,NINGYM.Reviewandprospectonur⁃banagglomeration[J].SciGeogrSin,2012,32(3):282-288.DOI:10.13249/j.cnki.sgs.2012.03.005.[5]MATTEUCCISD,MORELLOJ.Environmentalcon⁃sequencesofexurbanexpansioninanagriculturalarea:thecaseoftheArgen⁃tinianPampasecoregion[J].UrbanEcosyst,2009,12(3):287-310.DOI:10.1007/s11252-009-0093-z.[6]ELMQVISTT,FRAGKIASM,GOODNESSJ,etal.Urbanization,biodiversityandecosystemservice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M].NewYork:Springer,2013.[7]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地理学报,2016,71(4):531-550.FANGCL,ZHOUCH,GUCL,etal.Aproposalforthetheoreticalanalysisoftheinteractivecoupledeffectsbetweenurbanizationandtheeco⁃environmentinmegaurbanagglomerations[J].JGeogrSci,2016,71(4):531-550.DOI:10.1007/s11442-017-1445-x.[8]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资源科学,2010,32(8):1533-1537.LIUM,XUSY,HOULJ,etal.Dynamicvariationsandenviron⁃522.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mentaleffects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intheYangtzeDeltaregion[J].ResourSci,2010,32(8):1533-1537.[9]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EB/OL].(2016-06-01)[2021-01-12].http://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606/t20160603_96218.html>code=&state=123.[10]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12-01)[2021-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l.[11]董良鹏,江志红,沈素红.近十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热岛变化及其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4,37(2):146-154.DONGLP,JIANGZH,SHENSH.Urbanheatislandchangeanditsrelationshipwithurbanizationofurbanagglomera⁃tionsinYangtzeRiverDeltainpastdecade[J].TransAtmosSci,2014,37(2):146-154.DOI:10.13878/j.cnki.dqkxxb.2014.02.002.[12]SADLERJ,BATESA,HALEJ,etal.Bringingcitiesalive:Theimportanceofurbangreenspacesforpeopleandbiodiversity[M]//GASTONKJ.Urbanecolog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230-260.[13]GUNAWARDENAKR,WELLSMJ,KERSHAWT.Utilisinggreenandbluespacetomitigateurbanheatislandintensity[J].SciTotalEnviron,2017,584/585:1040-1055.DOI:10.1016/j.scitot⁃env.2017.01.158.[14]KONGFH,YINHW,JAMESP,etal.EffectsofspatialpatternofgreenspaceonurbancoolinginalargemetropolitanareaofeasternChina[J].LandscUrbanPlan,2014,128:35-47.DOI:10.1016/j.landurbplan.2014.04.018.[15]周雯,曹福亮,张瑞,等.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调节作用的多尺度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33-141.ZHOUW,CAOFL,ZHANGR.Multi⁃scalea⁃nalysisoftheeffectsofgreenspacepatternontheurbansurfacethermalenvironment[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33-141.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56.[16]MANESF,INCERTIG,SALVATORIE,etal.Urbanecosystemservices:treediversityandstabilityoftroposphericozoneremoval[J].EcolAppl,2012,22(1):349-360.DOI:10.1890/11-0561.1.[17]俞琳琳,胡海波,余伟.城市绿地类型对大气PM2.5浓度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79-184.YULL,HUHB,YUW.EffectsofurbangreenspacesonPM2.5concentrationsinatmosphere[J].JNanjingForUniv(NatSciEd),2020,44(3):179-184.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811039.[18]GASCONM,TRIGUERO⁃MASM,MARTÍNEZD,etal.Mentalalhealthbenefitsoflong⁃termexposuretoresidentialgreenandbluespaces:asystematicreview[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2015,12(4):4354-4379.DOI:10.3390/ijerph120404354.[19]WHITEMP,ALCOCKI,WHEELERBW,etal.Wouldyoubehappierlivinginagreenerurbanarea?afixed⁃effectsanalysisofpaneldata[J].PsycholSci,2013,24(6):920-928.DOI:10.1177/0956797612464659.[20]刘瑞清,李加林,何改丽,等.浙江省绿地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损益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8,37(10):3119-3129.LIURQ,LIJL,HEGL,etal.SpatiotemporalvariationandecosystemservicevalueassessmentofgreenspacesysteminZhejiangProv⁃ince,China[J].ChinJEcol,2018,37(10):3119-3129.DOI:10.13292/j.1000-4890.201810.034.[21]汤姚楠,王佳,周伟奇.区域景观格局视角的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研究:以徐州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59-268.TANGYN,WANGJ,ZHOUWQ.Researchonoptimi⁃zationofgreenspaceecologicalnetworkbasedonregionalland⁃scapepatterns:acasestudyofXuzhouCityinJiangsuProvince[J].ChinJAgricResourRegPlan,2020,41(1):259-268.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00132.[22]武鹏飞,宫辉力,周德民.近30年官厅水库流域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J].生态学杂志,2011,30(10):2335-2342.WUPF,GONGHL,ZHOUDM.Recent30yearsspatiotemporalevolutionoflandscapestructureinKwantingReservoirwatershedofBeijing[J].ChinJEcol,2011,30(10):2335-2342.DOI:10.13292/j.1000-4890.2011.0318.[23]王芳,谢小平,陈芝聪.太湖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1):3720-3730.WANGF,XIEXP,CHENZC.DynamicevolutionoflandscapespatialpatterninTaihuLakebasin,China[J].ChinJApplEcol,2017,28(11):3720-3730.DOI:10.13287/j.1001-9332.201711.011.[24]CHENY,ZHANGN.Urbanheatislandmitigationeffectivenessunderextremeheatconditionsinthe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China[J].JApplMeteorolClimatol,2018,57(2):235-253.DOI:10.1175/jamc-d-17-0101.1.[25]涂小松,濮励杰.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J].地理研究,2008,27(3):583-593.TUXS,PULJ.Spatio⁃temporalpatternoflanduse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alresponseinSuzhou⁃Wuxi⁃Changzhouregion[J].GeogrRes,2008,27(3):583-593.DOI: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2.[26]申世广,刘小钊,范晨璟.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空间布局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20-25.SHENSG,LIUXZ,FANCJ.Studyonspatiallayoutofgreeningsystem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basedo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J].ModUrbanRes,2018,33(11):20-25.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4.[27]范晨璟,田莉,申世广,等.1990 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11):13-19.FANCJ,TIANL,SHENSG,etal.AnalysisonthelandscapepatternchangeoftheurbanandgreenecologicalspaceinSuzhou⁃Wuxi⁃Changzhoumetropolitanareafrom1990to2015[J].ModUrbanRes,2018,33(11):13-19.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8.11.003.[2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29]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土空间调查㊁规划㊁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EB/OL].(2020-11-17)[2021-05-09].http://gi.mnr.gov.cn/202011/t20201120_2589186.html.[30]邬建国.景观生态学 格局㊁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6-120.WUJG.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M].2rded.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7:106-120.[31]叶林,邢忠,颜文涛.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精明规划研究:核心议题㊁概念框架和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7(1):30-38.YEL,XINGZ,YANWT.Smartplanningofurban⁃fringegreenspaces:coreissues,conceptualframeworkandplanningstrat⁃egies[J].UrbanPlanForum,2017(1):30-38.DOI:10.16361/j.upf.201701004.(责任编辑㊀郑琰燚)622. All Rights Reserved.。

盐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盐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单位:亿元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7
2008
工业总产值
2009
2010
2011
盐城 连云港
图 4-2
140
120
100 80 76.58
60
40
35.04
20
0 2007
工业用电 (单位:亿千瓦时)
84.71 36.37
93.42
111.86
41.34
53.99
132.29 69.84
430.68
盐城
895.09
500.2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191.35
141.39
盐城
269.04
180.08
盐城
元)
年末经融机构 1995.98 存款(亿元)
1227.26
盐城
2320.16
1367.85
盐城
表 4-3(续)
4.4 表 4-3 分别从两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
32.53
连云 港
27.92
249.08 盐城 542.78
568.17 盐城 856.98
14891
5454 盐城 76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48
连云 港
28.62
310.44 盐城 644.81
745.59 盐城
13886 盐城
6111 盐城
38.57
连云 港
362.7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65.45
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西部以水稻土、粘土为主,沿 海地区以沙土为主

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

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

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苏锡常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综合竞争力较强,区位竞争优势整体良好;现代服务业结构基本合理,但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苏锡常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增长缓慢,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标签:偏离-份额模型;现代服务业;结构;竞争力1 引言苏锡常是苏州、无锡、常州的简称。

苏锡常是江苏省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三市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但于2012年创造了占全省43.6%的GDP。

近年来,随着苏锡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采用2005~2012年三市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对其现代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希望为促进苏锡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区域经济增量的变化分解为三项: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如果研究j区域i行业的地区生产总值Gij在[0,t]期间的变化状况(i=1,2,…,n;j=1,2,…,m),可以构建偏离-份额的模型如下:模型中的“NSij”代表份额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g;该分量是指如果按照参考区域(本文中选取的参考区域是泛长三角,即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考察期内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增长,j区域i行业所应获得的增长份额。

模型中的“PSij”代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gi-g);该分量指若按照参考区域i行业的增长率和参考区域的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之差的速度增长,j区域i行业应增加的分量。

模型中的“DSij”代表竞争力偏离分量,又叫区位分量,其数值等于Gij(0)·(gij-gi);该分量为按照j区域i行业的增长率和参考区域i行业的增长率之差的速度增长,j区域i行业应增加的分量。

江苏省经济概览

江苏省经济概览

江苏省经济概览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江苏省的经济状况进行概览,并分析其发展动力和未来前景。

1. 经济总体情况江苏省经济总量庞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江苏省201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73万亿元,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江苏省的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实现了6.1%的增长。

这一成绩不仅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速,还凸显出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的强大实力。

2. 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样,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和农业也发展迅速。

制造业是江苏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机械等行业在江苏省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江苏省的服务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

农业方面,江苏省以稻米、小麦、棉花、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大、质量好而闻名。

3. 对外贸易江苏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基地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和提升,江苏省与国外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出口产品主要涵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品等。

江苏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

4. 城市发展江苏省拥有苏州、南京、无锡等一批经济发达的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繁荣,科技创新能力强。

以苏州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苏州不仅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还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金融、教育和政府等重要机构集聚于此。

无锡则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闻名。

5. 发展动力与前景江苏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苏锡常镇

苏锡常镇

苏锡常镇苏锡常镇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苏州市的西南部。

苏锡常镇地处江苏省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锡常镇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镇内有许多古建筑、古街巷和古遗址,这些古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景点。

比如,苏州古城区就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城,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园林和建筑,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苏锡常镇的经济发展也十分繁荣。

这里有许多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其中生产汽车、电子设备、纺织品等行业是主要的支柱产业。

随着工业的发展,苏锡常镇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除了经济发展,苏锡常镇也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在这里,不仅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还有一系列的生态农业基地。

这些不仅提供了绿色的食品,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苏锡常镇,人们的生活节奏并不那么快,大多数居民都过着安静、宁静的生活。

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即使是外地来的游客,也能够感受到这里的优美环境和温暖氛围。

当然,苏锡常镇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剩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总的来说,苏锡常镇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

它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繁荣的经济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苏锡常镇会变得更加美丽,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工作、生活和旅游。

苏州城市职能(经济)

苏州城市职能(经济)

苏州城市职能的特征(经济为主)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从一个消费城市转变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大市,从一个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地区走向了现代制造业基地,从区域经济相对封闭走向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从城乡分隔走向了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从温饱不足走向了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小康社会。

苏州的城市职能也随着苏州以及苏南、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本文从三个层面的角度来阐述苏州城市经济在各个区域的职能特征。

1、从长三角经济圈层面看,苏州地区的经济是沪宁杭大都市连绵区中的重要增长地域。

目前从总体看,长江三角洲北翼与上海的联系显著高于南翼,都市连绵区的发育程度也优于南翼。

作为与浦东接轨的第一站,苏州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上海对其辐射的影响力最大。

苏州中心城市已成为特大城市,在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中也与日俱增。

(1)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人均GDP居第三位;(2)在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苏州的对外开放度仅次于上海,实际利用外资额位于第二位,为南京、无锡、常州和杭州各市之和;(3)苏州是沪宁杭城市连绵区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开发区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苏州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的城市之一;(4)苏州经济已进入外向型轨道,目前外资的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28.1%,其固定资产占全市固定资产总值的39.8%,从业人员占全市的24.4%,销售收入占全市的38.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7%,利税总额占全市的29.2%,利润总额占全市的28.75%,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4.06%,经济外向度高达60%以上;(5)沪宁杭城市连绵区的龙头在上海,精华在太湖附近。

苏州中心城市是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从上海大都市圈层面看,苏州地区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苏州中心城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苏州自身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强劲增长单元苏州位于距离上海100公里的城市紧密圈内(一般特大城市紧密圈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其中心市区距上海只有60公里,而所属的太仓、昆山、吴江、吴县城区均距上海不到50公里,是上海直接影响圈的一部分。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2.26•【字号】苏政办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1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2月26日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考核评价组织第三章指标体系第四章考核评价程序及审核要求第五章结果发布及应用第六章动态管理机制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实现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以下简称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定、数据收集、材料审核、结果发布以及动态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济开发区包括全省各国家级、省级经济类开发区。

国家级开发区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省级开发区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高质量发展水平,是指经济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开放水平、创新驱动、生态集约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非均衡差异研究

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非均衡差异研究
圈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 析 ,并就如何缩小其 间的非均衡差
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工具 ,有助于系统地解 释都 市圈发展 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 、把 握都市圈非均衡发展状况 、预测都市 圈发展趋势 。因此 ,科 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以下几个方 面的功能” :能反映都
2 1 第 2期 0 0年
科 o 管 n g me tRe e r h S in e a d Te h 技o y Ma 究 n s ac ce c n c n l g理 研 a e
2 l o2 0 0N .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 0 2— 2 0一 4 0 0— 65 2 1 )0 0 3 o
市凝 聚力 ( 中心城 市首 位度 、二 城市 指数 、中心 城市 区位 、 人 口规 模 、经 济 规模 以 及外 贸 依存 度 ) 、都 市 圈发 展 总量
是城 镇体系 空间总 体框架 “ 一圈 点 一区 ( 一线”系统中 带) 得性。
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 系的、具有 一体化倾 向的 临接城 镇 与 地 区构 成 的 圈 层 式 结 构 ;谢 守 红 (08 20 )认 为 J ,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综合 功能的特大城市 以其强大 的扩 散辐射功能带动周边 大中小城市发展 ,从 而形成具 有一体 化
市圈发展现状 ;便 于规划管理 ;具有 预测 的公用 ;便于 比较 和评 价 。 本文选择 、构建评估指标 体系的 主要 原则包括 :一是 系 统性原则 。都市圈是一 个复杂 的、动态 的巨系统 ,系统 内部 各种关系复杂 ,其发展 水平 的评价 涉及到许多指标 ,从多方 面反 映了都市圈发展 ,而且 各个指标之 间又存在着一定 的相 关性 ;二是全面和重 点相结合 原则。都市 圈兼具 “ 体性” 个 和 “ 群体性”性质 所以在指标选择 上要 既能反映单个城市 的特点 ,也要反映都 市圈整体相互作 用的特点 ;三是可操作 原则 。都市圈的指标体 系要便于应用 到实际 ,指标体系力求 简化 ,既要避免出现 “ 多维多层 、面面俱 到” 的缺点 ,力求

基于熵值法的苏锡常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苏锡常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苏锡常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对外开放、生活质量五个方面25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2010年苏州、无锡、常州城市竞争力进行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

接着,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都市圈视角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综合竞争力;熵值法;苏锡常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两大潮流中的影响程度也与日俱增。

城市要想在区域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断提高自身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区域中相较于其他城市更具有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

然而,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所以一直是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相关学者以及政府决策者共同讨论的话题。

1城市竞争力研究进展国际上,城市竞争力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侧重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直至九十年代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才兴起,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城市竞争机制、竞争力评价以及竞争力提升策略等方面,尤以波特的“钻石模型” [2]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城市竞争力分析影响较大。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始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侧重于城市竞争力产生的背景、内涵,城市竞争力的衡量测度和评价指标,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等[3]。

其中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概念方面,郝寿义、安虎森、倪鹏飞、仇保兴[4-5]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方面,倪鹏飞[1]曾提出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的“弓、弦、箭”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由硬系统和软系统组成。

宁越敏[6]等人结合波特模型和imd的城市竞争力分析模型提出以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竞争力核心因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实践方面,上海市社科院于2001年对中国是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首次进行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苏锡常与宁镇扬物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苏锡常与宁镇扬物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表 性 的省 市 ( I L 京、 天津 、 山东 、 江苏 、 浙江 、 上海 、
二、 苏锡 常 与 宁 镇 扬 物 流 业 竞 争 力 综 合 分 析
物 流业 竞争 力 就 是 在 一定 地 区市 场 环 境 中 ,
在 保证 一定 程度 的社 会 效 益 的 基 础上 , 物流 业 所 具 有 的开拓 市场 、 占据 市场 并 以此 获 得 比竞 争 对 手更 多 利润 的能 力 。物流 业竞 争力 决定 着地 区产 业 规模 , 进 而决定 区域经 济水平 的竞 争 力 。 _ 6 物 流业 竞争 力评 价指 标是 对物 流业 发展 程度 关 键性 因 素的反 映 。现实 中影 响苏 锡 常与宁 镇扬 物 流业 竞争 力 的要 素 很 多 , 评 价 指 标选 取 的合 适
第3 O卷 第 2 期 2 0 1 3年 3月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现状 为基础 , 运 用波 特 产 业 竞 争 力 “ 钻石模型” 进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1 8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 江 苏 省 高 等 学 校 大 学 生 实 践 创 新 训 练 计 划 立 项 项 目( 苏教高 2 0 1 1 — 2 5号 文 件 ) 作者简介 : 温芳琴 , 女, 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 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
为 江 苏 省 经 济 中 心 的 苏 锡 常 与 宁镇 扬 六 个 地 区 物

苏南产业竞争力分析

苏南产业竞争力分析

苏南产业竞争力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的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分析苏南五市即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的产业竞争力情况。

本文首先阐述了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的基本原理,然后运用该模型对这五个城市的2005年和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比较分析了这五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产业竞争力苏南一、引言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201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达33381.6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104元(按人口加权平均),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1.48倍。

区域产业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的竞争力:一是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二是区域内各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

前者是指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彼此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以及对区域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后者是指区域各特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竞争力,即各特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研究苏南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的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区域经济增量的变化分解为三项:标准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

但是,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结构效应与竞争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

针对这个问题,Esteban Marquillas(1972)引入了同位概念来解释这种交互作用,在区域经济增长分解式中增加了“配置分量”作为第四分量。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基于一种新的测度方法

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基于一种新的测度方法

, ●
…Hale Waihona Puke ● ● , f … 一 ■


图 1 各 种 作 用 力 对产 业 结 构 趋 同 程度 影 响 示 意 图 从图 1 可知 各 种 因素 对产 业 结 构趋 同程度 有 正 向 、 向作 用 负
业 的 分工 程 度 , 不 能度 量 分 工程 度 与 结 构 差 异 之 间 的关 系 。王 力 ,当 这些 作 用 力 达 到 平 衡 的 时候 ,区域 产业 结构 趋 同 程 度就 会 但 志 华 (06 对其 进 行 了改 进 , 出 “ 进 的克 鲁 格 曼 指 数 ” 该 指 维 持 原 状 ;当这 些 作 用 力 不 平衡 时会 出现 两 种状 态 :当 促 进产 业 20) 提 改 , 数 可把 产 业 间 的 同构 程 度 和 分 工程 度 联 系 起 来 。后 来 , 着 研 究 结 构趋 同 的作 用 力 更 大 时 ,产 业 结构 会 趋 同;当阻 碍 产业 结构 趋 随 的 深 入 ,很 多 学 者 提 出用 区 位 商 来 度 量 一定 区 域 的产 业 聚 集 程 同 的作 用 力 更 大 时 , 业 结 构 就 会 越表 现 出差 异 性 。 图 l中 X 轴 产



年仍处于高速 发展期 , 未出现 明显 的衰落迹象 。产业结构趋同真
的 阻碍 了苏 锡 常 的 发展 吗 ? 业 结 构 趋 同 真 的 仅 有 负 面 影 响 吗? 产
本 文 对 此 进行 了研 究 。

r 0 一



指 标 选 择
. I
… …
, , ● ●
度, 并间接 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程度 。李学鑫 等 (0 4 发展 表 示 的 是第 一 产 业 占 G 2 0) DP 的 比 重 ;Y 轴 表 示 的 是第 二 产 业 占

常州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评估及发展对策

常州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评估及发展对策

市的诞生 , 又增 加了泰州 , 1 共 5个城市 。19 9 7年 , 此
1 5个 城 市 通 过 平 等 协 商 , 自愿 组 成 了 经 济 协 调 组
织——长 江三 角洲城市经济协 调会。20 0 3年 8 在 月 南京 召开 的第 四次会议 上 , 接纳 了浙江 台州市入会 , 形成 目前 的“5 1模 式 。20 1+ ” 0 4年 以来 , 安徽 的合肥 、 马鞍 山 、 湖 、 州 、 芜 滁 宣城 、 巢湖 、 陵 , 江 的温 州 、 铜 浙
三角城 市经济协 调会递 交 了入 会 申请 书 ,意欲借助
长三角这个大平 台 , 好地发展本地经济 。 更 常 州 市 位 于 江 苏 省 的 南 部 、 宁 线 的 中段 、 丽 沪 美
发 展 也 呈 现 出蓬 勃 向上 的 良好 势 头 。 究 的角 度 , 文 从长 三 角 区 域 的视 角 出发 , 取长 三 角 本 选 地 区的 1 个城 市 (5 1为 研 究对 象 , 6 1+ ) 以这 些城 市 20 06
维普资讯
南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社 第2 4卷 第 2期
双 月 刊 2 0 0 8年 3月 出版
常 州服务 业 竞争 力水平评 估 及发 展对 策
钱 明 霞
( 州 工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系 ,江 苏 常州 2 3 0 ) 常 102
济 的发展 ,长三角 这个 概念逐渐 被扩大 ,增 加了镇
江 、 京 、 州 、 兴 、 波 、 山 , 来 随 着 地 级 泰 州 南 扬 绍 宁 舟 后
指标上差距有 大有小 , 但是差 不多也是 这样 , 随着制 造业利润 的进一步趋 薄 ,一直靠制造业 引领经济增 长的格局面 临着 严峻 的挑 战。与此 同时 , 南通 、 江 镇 等周边 城市 快速发 展 , 也使 常州面 临被 “ 牌 ” 洗 的危 机 。常州需要“ 突围” 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常州在新 ,

《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及解释说明

《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及解释说明

附件1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附件2指标解释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指报告期内,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包括所有行政管辖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报告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增速。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2.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设区市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开发区所在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

3.制造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内制造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报告期内,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期末从业人数(计算时可以“四上”企业从业人数(时点数)乘以一定系数计量)。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报告期内,区内各项税收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的地方留成部分。

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所在设区市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开发区所在设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数量:指报告期内,区内年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及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数。

8.上市企业数量及当年新增数:指报告期末,开发区内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等板块上市的企业数量及评价年度内新增数量。

上市企业主体在开发区内注册,不含境外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上市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和其他关联公司等。

基于财务指标的苏锡常区域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基于财务指标的苏锡常区域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者和债权 人 的决 策提 供 了借 鉴 。 关键 词 : 市公 司 ; 上 评价体 系; 因子分析 ; 综合 评价
中图分类 号 :4 74 F 0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3— 87(07 0 03 0 17 0 8 20 )4— 04— 5
苏州 、 无锡 、 常州 三 市是我 国长三 角地 区经 济 发 展最快 的地 区之 一 , 苏 州 、 锡 、 州 的上 市 而 无 常 公 司 的经 营业 绩 好 坏 将 会 对 该 区域 经 济 是 否 持 续、 健康 、 快速发 展产 生 重大 影响 。文 章在 借鉴 有 关 上市公 司评 价 理论 基 础 上 , 出 了对 上 市 公 司 提 的财 务经 营状 况 进行 评 价 的一 套 综 合 指 标 体 系 , 借助 统计 软件 S S 1 . , P S2 0 运用 因子分 析 方法 对 苏 州、 无锡 、 常州 三市 的 3 5家 在 沪 深 证 券 交 易 所 挂 牌 的上市公 司 A 股 进 行 研 究 , 地 方 政 府 、 资 为 投 者提 供决策 信息 。
业绩的综合 评价内容确定 为获利 能力 、 长能力 、 成 营
运能力 、 偿债能力和现金能力 5个方面共 1 5个指标。
主要 指标 、 基本含义及其 指标类 型见表 I 。
表 I 评价 上市公 司 业绩 的财务 指标
定 义 指标 类 型
X 1
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 +10 0%
正向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 ) f 3 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 : 利润/ 净 所有者权益合计 + 0 % 10 总资产报酬率 =( 利润总额 + 财务费用 ) 资产总额 + 0 % / 10

常州如何利用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区域经济

常州如何利用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区域经济
宁、 沪杭线共 同构成 了长 三角城 际轨道交通线 的主骨架 , 使 上海 、 南京 、 杭州任 意两地之 间均实现 1小 时到达 , 从而 真 正形成以三地 为中心 的长三角“ 1小时交通圈” 。 二、 发展策略
常 州市 区应加强与所辖县 区的联 系 ,促进县域之 间的 交往联 系, 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形成一 个良好 的体 系。 常州应 尽快 对常溧高速实施建设 工作 ,这有利 于形 成 区域主次分 明 、 功 能明确的骨架公 路 网 , 使常 州 、 溧 阳以及 部分 乡镇通往各 个方 向的交通流都合 理顺畅 ,既解 决常州 市 区至溧阳区域快速通达 的问题 ,也使 溧 阳更好地融入 到 环太湖交通 圈推进城市发展 。 在 常武地区 .常 州市 区与武进 区之问 的城市用地 矛盾
越 发显得尖 锐 ,常州城市用地 的扩 展在各 个方 向上均受 到 常武行 政边 界的制约,应加强常武地 区的一体化规划和建 设 。陈闽齐在《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整合构想 》 中指 出武进 区 应 以以高新 技术产业 、新 型服 务业 的发展来作 为常州城 市 的产业 支撑 , 强化常州城市社区环境建设 , 着重突 出城市 现
能, 改善旅游发展 环境 , 大力 塑造 旅游城 市品牌 , 以品牌优 势 带动旅游业 向纵深发展。 2 . 加强苏锡常区域交流 , 构筑苏锡常都 市圈区域交通体
系促进 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的建设苏锡常都市 圈 ,苏锡常三市之 间需 统
盘筹划 , 构筑起苏锡 常都 市圈大交通体 系为首要任务。 构筑苏锡常地 区和上海之 间畅通的陆路交通体 系是都 市圈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 面。一是建设苏锡 常三市 南 部互 相连 接 、 环太湖 的快速通道 ; 二是 要建好沿 江高速公
代 化和优美 的旅游 、 办公 、 居住环境 , 形成 网络 化 、 多 元化的 生态系统。 常州地 区所辖县 区之 间的密切 联合 .缩小彼此 间的差 距, 将极大提 高整体 的竞争力。 总之 ,常州的发展 目前来 看是暂时落后 干苏 州无锡二 市的 , 但在 江苏省 的排 名仍是靠前 的。从 长远来看 , 随着 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计算影响苏锡常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导因素[6],根据可比性、客观性、系统整体性、可操作性等 原则,自变量的选取应全面、相关且尽可能地不自相关,经考量,建立的指标体系见表 1。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表 1. 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20, 9(3), 386-39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sa https:///10.12677/sa.2020.93041
王馨婷 等
和代管的县级市蓬勃发展。由于常规分析方法对经济竞争力[1]的分析具有模糊性,本文运用主成分综合 评价模型,对苏锡常及其代管的县级市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SPSS软件给出这些城市 经济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序,进而对苏锡常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苏锡常,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SPSS,综合评价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y 13th, 2020; accepted: May 25th, 2020; published: Jun. 2nd, 2020
( ) x =
x1, x2 ,, xp
T
,样本矩阵为:
x11 x12 x1p
X
=
x21
x22
x2
p
xn1 xn2 xnp
其中 xij 表示第 i 个城市的第 j 个指标, ZXi 是原始指标 Xi 的标准化。 1) 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计算得到标准化后的矩阵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Xinting Wang, Maolin Cheng*, Chenxu Yu, Lanqi Gao
2. 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针对多指标的统计问题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就是用降维的思想,将原来具有较强相关性的多个
原始变量综合成几个综合变量,来表示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这几个综合变量不相关,从而克
服了多指标信息重叠现象[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得步骤如下:
设有 n 个待评价的城市,选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经济竞争力 p 个评价指标构成的随机向量为
X1
−0.194 −0.223 −0.170 −0.150 −0.096 −0.090 −0.189 −0.018
X2
−0.471 −0.330 −0.363 −0.367 −0.616 −0.390 −0.353 −0.645
X3
−0.472 −0.331 −0.364 −0.370 −0.616 −0.391 −0.354 −0.645
DOI: 10.12677/sa.2020.93041
387
统计学与应用
王馨婷 等
献率是主成分的方差再全部方差中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反映了第 i 个主成分综合原指标信息的能力 越强。
4) 根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4],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m
模型。选取使得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αi ≥ 85% 的最小整数 m,此时最终确定选取前 m 个主成分,并用
Open Access
1. 引言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竞争力问题也成为了愈来愈多人探讨研究的课题。苏锡常地区 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自身优势,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做出努力,以此提升经济竞争力。 本文旨在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在合理选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首先对苏锡常及昆山、太仓、张家港、常 熟、溧阳、江阴、宜兴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依据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经济竞争 力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分析。
根据以上建立的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数据来源登录政府网站,查阅苏锡常及其县级 市 2019 年统计年鉴以及 2018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相关指标对应的数据后,经过整理, 得出经过 SPSS 进行的标准化处理见表 2:
DOI: 10.12677/sa.2020.93041
388
X13
−0.223 −0.211 −0.145 −0.178 0.127 −0.150 −0.201 0.018
X14
−0.472 −0.331 −0.364 −0.368 −0.615 −0.391 −0.354 −0.644
X15
1.318
0.352
0.286
0.353
3.189
0.406
0.339
2.119
X10
−0.408 −0.320 −0.346 −0.339 −0.517 −0.372 −0.350 −0.595
X11
−0.133 −0.207 −0.097 −0.133 0.183 −0.100 −0.152 0.235
X12
−0.373 −0.283 −0.240 −0.278 −0.360 −0.292 −0.249 −0.338
溧阳 −0.189 −0.289 −0.290 −0.284 −0.284 −0.154 −0.252 −0.282 3.999 −0.283 −0.166 −0.225 −0.193 −0.290 −0.068 −0.181 −0.283 −0.287
X4
−0.444 −0.319 −0.348 −0.350 −0.557 −0.372 −0.343 −0.590
X5
−0.466 −0.324 −0.357 −0.361 −0.614 −0.385 −0.347 −0.641
X6
−0.131 −0.146 −0.067 0.017
0.317
0.088 −0.070 0.320
X7
−0.398 −0.304 −0.293 −0.320 −0.456 −0.317 −0.290 −0.444
X8
−0.458 −0.325 −0.351 −0.347 −0.582 −0.373 −0.346 −0.616
X9
3.522
3.948
3.945
3.932
0.937
3.909
3.941
Keywords
Suzhou, Wuxi, Changzhou,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S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苏锡常各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
王馨婷,程毛林*,余晨旭,高岚琪
Abstract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enterprises of all kinds have emerged, and each municipal district and the county-level cities under its charge have been developing vigorously. Since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by conventional analysis methods [1] is fuzzy, this paper us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ain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of Suzhou, Wuxi, Changzhou and the county-level cities under their charge;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and the order of these citie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re given by SPSS software; and then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cities is evaluated.
i =1
这 m 个主成分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Fi= α1 f1 + α2 f2 + + αm fm ,i= 1, 2,, n [5]。 为 F 排序即得各城市经济竞争力综合得分的高低,即可量化比较区域经济竞争力,并进行综合评
价。
3. 苏锡常各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标层 区域经济竞争力
要素层 资本运营与经济实力
财政金融 创新能力与可持续
指标层 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X2:人均生产总值(万元) 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X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X5:税收占比(%) X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X8: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 X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江苏 苏州
收稿日期:2020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5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