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合集下载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北师大社会心理学课件翻译-第3章-归因-下-陈晓上课讲义

三.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1.概念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高估内部因素的作用,而低估控制行动者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比如:我们更喜欢将别人的行为归为他们的内部因素,而不他们所处的环境。

一致性偏差:从别人的可见的行为中推断别人的人格因素的倾向,即使这样的推断没有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存在着其它可能造成行为的原因。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于比有根据的,更多的内部原因。

2.实验证据:Jones and Harris(1967) 书写小短文的研究:评估对Castro的真实态度参与者被要求读学生写的小短文这些短文既不是反Castro的(社会期望的态度),也不是赞成Castro的(社会不期望的态度)组1:被试被告诉说作者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来写;组2:被试被告诉说作者不可以自由的选取角度;要求被试对作者对待Castro的真实的态度进行评定,从10(极度反对)到70(极度支持)被试倾向于推测作者的态度与短文一致,即使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似乎对环境考虑得很少(可以自由选择或是不可以选择:在美国反Castro的运动),而对作者的内在考虑得更多。

Ross等(1977)对Stanford学生的“问答比赛”的研究:被试被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每一组中的被试被随机的指定为提问者和回答者。

在控制组,实验者给了提问者十个问题去问回答者;在实验组,提问者被要求创造十个很难的问题,从百科全书中,去问回答者。

在“问答比赛”后,四组不同的被试被要求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伙伴的,相对于别的Stanford 的学生的智商,作出评价。

Control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4.1 52.5Contestant 47.0 50.3Experiment GroupSelf Intell. Partner Intell.Questioner 53.5 50.6Contestant 41.3 66.83.对基本归因偏差/一致性偏差的解释1)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假设行为者和行为者的行为者是有“因果关系”(causal unit)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和归因问题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和归因问题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诈骗别人的罪犯,会被判重刑 外表漂亮的人偷东西会被宽恕
2020/4/3
8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 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 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 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 振幅、速度、音质等。
2020/4/3
1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 (self-guides)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 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比如 对财富的追求,即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自我,也 可能是我们所回避的。他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 (Disappointment/dissatisfaction/sadness),而不能缩小现 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激怒的 情绪(anxiety/threat/fear)。
2020/4/3
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苏珊的评定
清洁
+10
聪明
+10
体贴
+4
矮小
-5
衣着随便
-9
整体印象
+10/5=2.00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

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二)社会认知的特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PPT:社会认知与归因
例子2: Jane上周末参加了反对妇女歧视的游行,请问
Jane更有可能是,1,一名护士,2,一名具有强烈女权 主义者精神的护士。
15
锚定与调整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 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6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
22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 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个系的?你 会怎样推断?
23
24
3 社会认知与健康
社会认知与寂寞:只看到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容易感 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 (Zimbardo,1981)。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Seligman,1987)。
Kelley (1950)的研究
10
2 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 诊断病情时会使用便利法则。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 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
Markus (1977)的研究
11
便利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
17
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
18
实验材料
你认为一学期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 面花费多少钱? 人民币
根据已有调查,北大本科生认为一学期 应该在购买教材、课本方面花费是500元。 请问,你自己认为应该花多少? 人民币
19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 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 加以平均。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一项实验:11个词汇,其中7个引起不愉快情绪或社会禁忌的词 汇,逐一呈示,在被试认知后报告,用皮肤电反射测定情绪状态,考 察电反射与报告否一致?……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北大社会心理学讲义下载版

北大社会心理学讲义下载版

北大社会心理学讲义下载版社会心理学讲义发布日期;2005-8-18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λ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

λ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λ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

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

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

*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

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

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

◆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

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

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

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

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

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认知(二)归因

南京彭宇案续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
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 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 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 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 “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 理相悖”。
社会认知(二)
归因的概念 归因理论与归因方式 归因原则 归因偏差
南京彭宇案

彭宇称,2006年11月20日, 他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 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 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 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 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 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 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 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 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 失13万多元。
刺激物: 语文是难 学的科目 人:小红 是个不会 学习的人 情境:小 红这次是 偶然失手
2
3
归因的原则


扩大原则:一个人的行为越是非角色行为、不利于自己的行 为,我们越是将它归因为内在因素。 折扣原则:一种特殊原因导致的结果会因为有其他可能的原 因的存在而使得这一原因的重要程度被打折扣。 非共同效果原则:入选方案中与未入选方案可能导致的结果 中不同的部分会成为归因时考虑的因素。 利害关系原则:有否利害关系会对观察者如何对行为者进行 归因产生影响。有利害关系时更容易发生内归因。 共变原则:多线索的归因中,人们往往综合考察各个线索的 组合方式来决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南京彭宇案续




彭宇已因此失业 人民法院二审的时候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依法组织调解,双 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 (2008年03月15日20:54 中国新闻网 ) 昨天上午,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然而,20 分钟内,过往行人无一敢上前搀扶,一位热心市民最后喊来七 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南京九旬老人瘫倒 路边 过往路人不敢搀扶……(2008年02月16日02:33 现代快 报) 2009年2月22日上午,一名75岁的老汉在南京市下关区三汊河 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 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 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2月23日 《南京晨报》)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社会认知知识点

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共44页文档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共44页文档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 与归因问题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
成就
动机
利他
动机
动机
权利 动机
侵犯 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 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 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答案:D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真题分享
1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 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 因偏差。(单选)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 •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相亲
近因效应
离婚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 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的评价。这 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毁掉普希金的“晕轮效应”
• 自然动机 •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难度系数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_2023年学习资料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_2023年学习资料

C印象形成中的偏差-晕轮效应halo-effect-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
晕轮效应的证据Dion、Berscheid、Walster 1972-特质描述-吸引人者-中等者-不吸引人 -人格的社会融洽性-65.39-62.42-56.31-职业地位-2.25-2.02-1.70-称职的丈夫 妻子)-0.71-0.39-称职的父母-3.54-4.55-3.91-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6.37-6.3 -5.28-总幸福-11.60-8.83-结婚的可能性-2.17-1.82-1.52-注:数字越大,表明评 越高。
非语言线索-■距离Distance-■姿势Gestures-■目光Eye contact.-Back to 10
2.自我知觉-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社会 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的自我知觉有关,-这些概念包括:-2018/11/14-12
A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 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0 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 我们评价-他人的三个维度是:-评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从力量 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B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 discrepancy-theory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 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应该自我ought se1f:自已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实际自我actual self: 前实际的样子-2018/11/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内容提要
1. 个人知觉 3. 社会认知 2. 自我知觉 4. 归因理论
2018/11/14
1
1.个人知觉
(1)如何对他人形成印象?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指把一 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 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 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 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 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 偏差。
2018/11/14
2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评 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 量(Potency):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ctivity):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B 整体印象形成的模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清 洁 聪 明 体 贴 矮 小 衣着随便 整体印象 苏珊的评定 +10 +10 +4 -5 -9 +10/5=2.00
吸引人者
65.39 2.25 1.70 3.54 6.37 11.60 2.17
中等者
62.42 2.02 0.71 4.55 6.34 11.60 1.82
不吸引人者
56.31 1.70 0.39 3.91 5.28 8.83 1.52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表2-3: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平均判刑(年) 罪名 欺诈 偷窃 吸引人的 5.45 2.80 不吸引人的 4.35 5.20 控制组 4.35 5.10
13
B 自我图式
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 念。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 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 应该自我(ought self):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 实际自我(actual self):目前实际的样子
2018/11/14
9
微笑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含义认为微笑是快乐或高兴等基本情 绪,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令人快乐的事都能使人微笑;另一种观 点认为微笑是一种沟通性的动作,而与基本情绪无关。Kraut和 Johnston(1979)做了一项实验,通过观察日常的人际接触,以 验证微笑的这两种含义。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做社 会接触,比如看他的朋友时便微笑;而逃避社会接触,比如看地 面时便不微笑。Kraut和Johnston据此推论说微笑并不全代表快 乐。研究者还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strike)后 有30%是时间在微笑,其他时候有23%的时间在微笑。微笑既是一 种沟通手段,也是快乐的表达,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一种沟 通技巧,而不仅仅是愉快情绪的一种实际信号。
2018/11/14
14
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 (self-guides)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 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比如 对财富的追求,即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自我,也 可能是我们所回避的。他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 (Disappointment/dissatisfaction/sadness),而不能缩小现 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激怒的 情绪(anxiety/threat/fear)。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Baumeister 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这些方法包 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 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 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 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 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诈骗别人的罪犯,会被判重刑 外表漂亮的人偷东西会被宽恕
2018/11/14
8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 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 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 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 振幅、速度、音质等。
非语言线索

距离(Distance)
姿势(Gestures) 目光(Eye contact)


Back to 10
2.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自 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社会 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与人的自我知觉有关, 这些概念包括:
2018/11/14
12
A 自我觉知
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 状态。Buss把这种状态分为内在自我觉 知(Private self-awareness)和公众 自我觉知(Public self-awareness), 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 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 在方面比较在意。
2018/11/14
2018/11效应(halo-effect) 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 ) 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 )
晕轮效应的证据(Dion 、Berscheid 、Walster 1972)
特质描述
人格的社会融洽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妻子) 称职的父母 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