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6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实验八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八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全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实现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2. 用电路模拟的方法,研究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同实验一。
三、实验内容
1. 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二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用电路模拟的方法予以实现;
2. 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三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通过电路模拟的方法予以实现。
四、实验原理(略)
五、实验步骤
请自行提出实验步骤,选择实验台上的通用电路单元设计并组建相应的模拟电路。
(K 值可参考取5,12,20等)。
完成实验报告,结合实验提出相应思考题。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一、极点配置原理1.性能指标要求n s t ζω4=;当Δ=0.02时,。
ns t ζω3= 当Δ=0.05时,2.极点选择区域主导极点:2111cos tan ξβξξ---==3.其它极点配置原则系统传递函数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如图(a )所示。
极点s 3距虚轴距离不小于共轭复数极点s 1、s 2距虚轴距离的5倍,即(此处,对应于极点s 1、s 2);同时,极点n s s ξω5Re 5Re 13=≥ξn ωs 1、s 2的附近不存在系统的零点。
由以上条件可算出与极点s 3所对应的过渡过程分量的调整时间为1351451s n s t t =⨯≤ξω式中是极点s 1、s 2所对应过渡过程的调整时间。
1s tn x o (t)(a )(b系统极点的位置与阶跃响应的关系图(b )表示图(a )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的分量。
由图可知,由共轭复数极点s 1、s 2确定的分量在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即主导极点。
因为它衰减得最慢。
其它远离虚轴的极点s 3、s 4、s 5所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衰减较快,它们仅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系统过渡过程进行近似分析时。
可以忽略这些分量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二、极点配置实例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设计1.1磁悬浮轴承系统工作原理图1是一个主动控制的磁悬浮轴承系统原理图。
主要由被悬浮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四大部分组成。
设电磁铁绕组上的电流为I0,它对转子产生的吸力F和转子的重力mg相平衡,转子处于悬浮的平衡位置,这个位置称为参考位置。
(a)(b)图1 磁悬浮轴承系统的工作原理Fig.1 The magnetic suspension bearing system principledrawing假设在参考位置上,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转子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向下运动,此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其参考位置的位移,控制器将这一位移信号变换成控制信号,功率放大器又将该控制信号变换成控制电流I0+i,控制电流由I0增加到I0+i,因此,电磁铁的吸力变大了,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控制器极点配置方法
控制器极点配置方法如果已知系统的模型或传递函数,通过引入某种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的极点可以移动到指定的位置,从而使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
这种方法称为极点配置法。
例6-12 有一控制系统如图6-38,其中,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稳定。
图6-38解:(1)校正前,闭环系统的极点:> 0因而控制系统不稳定。
(2)在控制对象前串联一个一阶惯性环节,c>0,则闭环系统极点:显然,当,时,系统可以稳定。
但此对参数c 的选择依赖于 a 、b 。
因而,可选择控制器,c 、d ,则有特征方程:当,时,系统稳定。
本例由于原开环系统不稳定,因而不能通过简单的零极点相消方式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其原因在于控制器的参数在具体实现中无法那么准确,从而可能导致校正后的系统仍不稳定。
例6-13 已知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要求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Gc(s) ,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统,闭环主导极点在处。
解:首先,通过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可以发现,如图6-39所示,其主导极点为:。
图6-39为使主导极点向左偏移,宜采用超前校正装置。
(2)令超前校正装置,可采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相关参数:又其中、、、为待定系数。
进一步可得:即将代入式子可以得到:,,,。
进一步可得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如图6-39所示。
该校正装置与例6-7中由超前装置获取的校正装置结果基本相同,说明结果是正确的。
在matlab中,亦有相应的命令可进行极点配置,主要有三个算法可实现极点配置算法:Bass-Gura算法、Ackermann 算法和鲁棒极点配置算法。
这些算法均以状态空间进行表征,通过设定期望极点位置,获取状态反馈矩阵K。
下面通过示例介绍其中的一种算法。
例6-14 考虑给定的系统,其状态方程模型如下:,期望的闭环系统配置在,,,试设计其控制器。
解:可以使用下面的MATLAB语句来实现极点的配置:A=[0,1,0,0;0,0,-1,0;0,0,0,1;0,0,11,0]; B=[0;1;0;-1];eig(A)'ans =0 0 3.3166 -3.3166P=[-1;-2;-1+sqrt(-1);-1-sqrt(-1)];K=place(A,B,P)place: ndigits= 15Warning: Pole locations are more than 10% in error.K =-0.4000 -1.0000 -21.4000 -6.0000eig(A-B*K)'ans =-1.0000 - 1.0000i -1.0000 + 1.0000i -2.0000 -1.0000。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紫金学院计算机系实验报告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实验一 系统能控性与能观性分析1、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系统状态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理解;2.验证实验结果所得系统能控能观的条件与由它们的判据求得的结果完全一致。
2、实验内容:1.线性系统能控性实验;2. 线性系统能观性实验。
3、实验原理:系统的能控性是指输入信号u 对各状态变量x 的控制能力。
如果对于系统任意的初始状态,可以找到一个容许的输入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系统所有的状态变量转移到状态空间的坐标原点。
则称系统是能控的。
系统的能观性是指由系统的输出量确定系统所有初始状态的能力。
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系统的输出能唯一地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则称系统能观。
对于图10-1所示的电路系统,设i L 和u c 分别为系统的两个状态变量,如果电桥中4321R R R R ≠,则输入电压u 能控制i L 和u c 状态变量的变化,此时,状态是能控的;状态变量i L 与u c 有耦合关系,输出u c 中含有i L 的信息,因此对u c 的检测能确定i L 。
即系统能观的。
反之,当4321R R =R R 时,电桥中的c 点和d 点的电位始终相等, u c 不受输入u 的控制,u 只能改变i L 的大小,故系统不能控;由于输出u c 和状态变量i L 没有耦合关系,故u c 的检测不能确定i L ,即系统不能观。
1.1 当4321R RR R ≠时u L u i R R R R C R R R R R R R R L R R R R R R C R R R R R R R R L u i C L C L ⎪⎪⎪⎭⎫ ⎝⎛+⎪⎪⎭⎫ ⎝⎛⨯⎪⎪⎪⎪⎪⎭⎫+++-+-+-⎝⎛+-+-+++-=⎪⎪⎭⎫ ⎝⎛01)11(1)(1)(1)(143214343212143421243432121 (10-1)y=u c =[01]⎪⎪⎪⎭⎫⎝⎛c L u i (10-2)由上式可简写为bu Ax x+= cx y =式中⎪⎪⎭⎫ ⎝⎛=C L u i x ⎪⎪⎪⎪⎪⎭⎫+++-+-+-⎝⎛+-+-+++-=)11(1)(1)(1)(143214343212143421243432121R R R R C R R R R R R R R L R R R R R R C R R R R R R R R L A⎪⎪⎪⎭⎫⎝⎛=01L b 1] [0=c由系统能控能观性判据得][Ab brank =2 2=⎥⎦⎤⎢⎣⎡cA c rank故系统既能控又能观。
极点配置直接自校正控制最小相位确定性系统Word文档
%极点配置直接自校正控制(最小相位确定性系统)设被控对象为开环不稳定最小相位系统:()2(1) 1.1(2)(3)0.5(4)y k y k y k u k u k --+-=-+-期望传递函数分母多项式为:112()1 1.32050.4966m A z z z ---=-+ 取遗忘因子=1,期望输出y r (k )为幅值为10的方波信号。
clear all;close all;a=[1 -2 1.1];b=[1 0.5];d=3; %对象参数Am=[1 -1.3 0.5]; %期望闭环特征多项式na=length(a)-1;nb=length(b)-1;nam=length(Am)-1;nf=nb+d-1;ng=na-1;%确定多项式A0na0=2*na-nam-nb-1; %观测器最低阶次A0=1;for i=1:na0A0=conv(A0,[1 0.3-i*0.1]); %生成观测器endAA=conv(A0,Am);naa=na0+nam;nfg=max(naa,max(nf,ng)); %用于ufk, yuf更新nr=na0; %R的阶次L=400;uk=zeros(d+nb,1);ufk=zeros(d+nfg,1); %滤波输入的初值yk=zeros(max(na,d),1);yfk=zeros(d+nfg,1);yrk=zeros(max(na,d),1);yr=10*[ones(L/4,1);-ones(L/4,1);ones(L/4,1);-ones(L/4+d,1)] ;%RELS初值设定thetae_1=0.001*ones(nf+ng+2,1);P=10^6*eye(nf+ng+2);lambda=1; %遗忘因子for k=1:Ltime(k)=k;y(k)=-a(2:na+1)*yk(1:na)+b*uk(d:d+nb);ufk(d)=-AA(2:naa+1)*ufk(d+1:d+naa)+uk(d); %滤波输入输出yfk(d)=-AA(2:naa+1)*yfk(d+1:d+naa)+yk(d);%递推最小二乘法phie=[ufk(d:d+nf);yfk(d:d+ng)];K=P*phie/(lambda+phie'*P*phie);thetae(:,k)=thetae_1+K*(y(k)-phie'*thetae_1);P=(eye(nf+ng+2)-K*phie')*P/lambda;%提取辨识参数be0=thetae(1,k);thetaeb(:,k)=thetae(:,k)/be0;Fe=thetaeb(1:nf+1,k)';Ge=thetaeb(nf+2:nf+ng+2,k)';Bm1=sum(Am)/be0; %确定多项式Bm'R=Bm1*A0;u(k)=(-Fe(2:nf+1)*uk(1:nf)+R*[yr(k+d:-1:k+d-min(d,nr));yrk( 1:nr-d)]-Ge*[y(k);yk(1:ng)])/Fe(1);%更新数据thetae_1=thetae(:,k);for i=d+nb:-1:2uk(i)=uk(i-1);enduk(1)=u(k);for i=max(d,na):-1:2 yk(i)=yk(i-1);yrk(i)=yrk(i-1); endyk(1)=y(k);yrk(1)=yr(k);for i=d+nfg:-1:d+1ufk(i)=ufk(i-1); yfk(i)=yfk(i-1); endendfigure(1);subplot(2,1,1);plot(time,yr(1:L),'r:',time,y);xlabel('k');ylabel('y_r(k),y(k)');legend('y_r(k)','y(k)');axis([0 L -20 20]);subplot(2,1,2);plot(time,u);xlabel('k');ylabel('u(k)');axis([0 L -5 5]);figure(2);plot([1:L],thetaeb(2:nf+ng+2,:));xlabel('k');ylabel('辨识参数f,g');legend('f_1','f_2','f_3','g_0','g_1');axis([0 L -1 1.5]);(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易杰
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实验课件,旨在介绍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知 识和实验操作,带您领略控制的魅力。
简介
本课件将介绍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并帮助您深入 理解相关知识。
目录
1.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2. 极点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4
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极点配置对系统性 能的影响。
总结
本课件介绍了状态空间模型和极点配置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实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控制 世界,从状态空间开始。
通过调整极点位置,改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3 极点配置的方法
使用数学方法或控制器设计技术调整极点位置。
实验操作步骤
1
实验硬件与软件环境搭建
准备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极点配置控制实验原理
2
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了解极点配置控制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为实验做好准备。
3
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
状态空间模型简介
状态变量定义
状态变量是描述系统动态特征 的变量,如位置、速度等。
状态空间方程
状态空间方程用于描述系统状 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转移矩阵
转移矩阵表示系统状态的演化 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极点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1 控制系统的极点
极点是系统传递函数的根,决定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2 极点配置的目标
自控原理实验极点配置
实验3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全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实现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2. 用电路模拟的方法,研究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二、实验设备1.THSSC-4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2.PC机一台(含上位机软件)、USB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接口线三、实验内容1. 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二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用电路模拟的方法予以实现2. 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三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通过电路模拟的方法予以实现四、实验原理由于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因而人们常把对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转化为一组希望的闭环极点。
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N阶系统,如果仅靠系统的输出量进行反馈,显然不能使系统的n个极点位于所希望的位置。
基于一个N阶系统有N个状态变量,如果把它们作为系统的反馈信号,则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就能实现对系统极点任意配置,这个条件就是系统能控。
理论证明,通过状态反馈的系统,其动态性能一定会优于只有输出反馈的系统。
设系统受控系统的动态方程为=Axbux+y=cx图3-1为其状态变量图。
图3-1 状态变量图令Kx r u -=,其中]...[21n k k k K =,r 为系统的给定量,x 为1⨯n 系统状态变量,u 为1×1控制量。
则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状态方程变为bu x bK A x+-=)( 相应的特征多项式为)](det[bK A SI --,调节状态反馈阵K 的元素]...[21n k k k ,就能实现闭环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图3-2为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方框图。
图3-2 引入状态变量后系统的方框图1. 典型二阶系统全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二阶系统方框图如3-3所示。
图3-3 二阶系统的方框图1.1 由图得)15.0(10)(+=S S S G ,然后求得:223.0=ξ,%48≈p δ同时由框图可得:2115.01)(X S X R =+- ,2110X X = 所以:R X X X 222212+--= R X X ⎥⎦⎤⎢⎣⎡+⎥⎦⎤⎢⎣⎡--=2022100[]X X y 011==1.2 系统能控性[]242200=⎥⎦⎤⎢⎣⎡-=rank Ab b rank 所以系统完全能控,即能实现极点任意配置。
(完整版)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一、极点配置原理1.性能指标要求2.极点选择区域主导极点:2111cos tanξβξξ---==图3.22 系统在S平面上满足时域性能指标的范围nstζω4=;当Δ=0.02时,。
nstζω3=当Δ=0.05时,3.其它极点配置原则系统传递函数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如图(a )所示。
极点s 3距虚轴距离不小于共轭复数极点s 1、s 2距虚轴距离的5倍,即n s s ξω5Re 5Re 13=≥(此处ξ,n ω对应于极点s 1、s 2);同时,极点s 1、s 2的附近不存在系统的零点。
由以上条件可算出与极点s 3所对应的过渡过程分量的调整时间为1351451s n s t t =⨯≤ξω 式中1s t 是极点s 1、s 2所对应过渡过程的调整时间。
图(b )表示图(a )所示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的分量。
由图可知,由共轭复数极点s 1、s 2确定的分量在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中起主导作用,即主导极点。
因为它衰减得最慢。
其它远离虚轴的极点s 3、s 4、s 5 所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衰减较快,它们仅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系统过渡过程进行近似分析时。
可以忽略这些分量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n x o (t)(a )(b )系统极点的位置与阶跃响应的关系二、极点配置实例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设计1.1磁悬浮轴承系统工作原理图1是一个主动控制的磁悬浮轴承系统原理图。
主要由被悬浮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四大部分组成。
设电磁铁绕组上的电流为I0,它对转子产生的吸力F和转子的重力mg相平衡,转子处于悬浮的平衡位置,这个位置称为参考位置。
(a)(b)图1 磁悬浮轴承系统的工作原理Fig.1 The magnetic suspension bearing system principledrawing假设在参考位置上,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转子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向下运动,此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其参考位置的位移,控制器将这一位移信号变换成控制信号,功率放大器又将该控制信号变换成控制电流I0+i,控制电流由I0增加到I0+i,因此,电磁铁的吸力变大了,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自动控制学生实验线性系统状态反馈及极点配置
实验报告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及极点配置一.实验要求了解和掌握状态反馈的原理,观察和分析极点配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察极点配置前系统极点配置前系统的模拟电路见图3-3-64所示。
图3-3-64极点配置前系统的模拟电路实验步骤: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1)将信号发生器<B1)中的阶跃输出0/+5V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r(t>。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3-64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3)虚拟示波器<B3)的联接:示波器输入端CH1接到A3单元输出端OUT<Uo)。
注:CH1选‘X1’档。
<4)运行、观察、记录:将信号发生器<B1)Y输出,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时<0→+5V阶跃),观察Y从0V阶跃+5V时被测系统的时域特性。
等待一个完整的波形出来后,点击停止,然后移动游标测量其调节时间ts。
实验图像:由图得ts=3.880s2.观察极点配置后系统极点的计算:受控系统如图所示,若受控系统完全可控,则通过状态反馈可以任意配置极点。
受控系统设期望性能指标为:超调量M P≤5%;峰值时间t P≤0.5秒。
由因此,根据性能指标确定系统希望极点为:受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为:式中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受控制系统的可控规范形为:当引入状态反馈阵K K=[K0K1]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而希望的闭环系统特征多项为:令G K(S>的分母等于F#(S>,则得到K K为:最后确定原受控系统的状态反馈阵K:由于求得所以状态反馈阵为:极点配置系统如图所示:极点配置后系统根据极点配置后系统设计的模拟电路见下图所示。
要求反馈系数K1=10.9=R1/R3,R1=200K,则R3=18.3K,反馈系数K2=5.9=R1/R2,则R2=33.9K图3-3-66极点配置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实验步骤: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1)将信号发生器<B1)中的阶跃输出0/+5V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r(t>。
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4极点配置
假定方程式(5.82)所示系统的状态不是完全 可控的, 于是可控性矩阵的秩一定小于 n ,即
rank[H GH Gn1H] q n(5.84)
这意味着可控性矩阵中有q列线性独立的向量,定义
f 1
,f
2
,
,f
q
为q列线性独立向量,并选择
vq1, vq2 , vn 为 n q 个附加向量,于是得到一个满
秩的变换矩阵:
P
[f1
f 2
f q
vq1 vq2
vn ]
用矩阵P作为变换矩阵,并定义
P1GP Gˆ , P1H Hˆ
于是,有 GP PGˆ 或
[Gf1 Gfq Gvq1 Gvn ]
[f1 f2 fq vq1 vn ]Gˆ
因为,方程式(5.85)可以写成
[Gf 1 GfqGVq 1 GVn]
[ f 1
fqVq
1Vn]源自g11 g21g12 g22
g1q g2q
g1q1 g2q1
g1q2 g2q2
g1n
g2n
g
q1
gq2
gqq
gqq1
gqq2
gqn
0
0
0
gq1q1
gq1q2
gq
1n
0 0 0 gnq1 gnq2 gnn
(5.85)
H PHˆ [f1
f 2
f q
vq1
vn ]Hˆ
(5.86)
因为,这里有q个线性独立的向量
f 1
,f2
,
,f
q
,能够使用
凯莱一哈密顿(Cayley-Hamilton)定理表示为矩阵
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方法的研究
实验报告课程线性系统理论基础实验日期2016 年月日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名称状态反馈极点配制方法的研究评分批阅教师签字一、实验目的1.掌握状态反馈系统的极点配置;2.研究不同配置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原系统如图3—2所示。
图中,X1和X2是可以测量的状态变量.图3-2 系统结构图试设计状态反馈矩阵,使系统加入状态反馈后其动态性能指标满足给定的要求:(1) 已知:K=10,T=1秒,要求加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为:σ%≤20%,ts≤1秒.(12) 已知:K=1,T=0。
05秒,要求加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为:σ%≤5%,ts≤0.5秒。
状态反馈后的系统,如图3-3所示:图3—3 状态反馈后系统结构图分别观测状态反馈前后两个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检验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实验环境 MATLAB R2015B四、实验原理(或程序框图)及步骤 (1)实验原理一个受控系统只要其状态是完全能控的,则闭环系统的极点可以任意配置。
极点配置有两种方法:①采用变换矩阵T ,将状态方程转换成可控标准型,然后将期望的特征方程和加入状态反馈增益矩阵K 后的特征方程比较,令对应项的系数相等,从而决定状态反馈增益矩阵K;②基于Carlay-Hamilton 理论,它指出矩阵状态矩阵A 满足自身的特征方程,改变矩阵特征多项式)(A 的值,可以推出增益矩阵K ,这种方法推出增益矩阵K 的方程式叫Ackermann 公式。
五、程序源代码(1)num=[10];den=[1 1 10];[A,B,C,D]=tf2ss(num,den);p=eig(A)'P=[-3+sqrt(—142)/2;-3—sqrt(—142)/2;] K=place(A,B,P)p=eig(A—B*K)'sysnew=ss(A-B*K,B,C,D)step(sysnew/dcgain(sysnew))title('极点配置后系统阶跃响应’)num=[10];den=[1 1 10];[A,B,C,D]=tf2ss(num,den);step(A,B,C,D)title('极点配置前系统的阶跃响应’)(2)num=[1];den=[1 1 0.5];[A,B,C,D]=tf2ss(num,den);p=eig(A)’P=[—6+sqrt(-36);-6-sqrt(—36);]K=place(A,B,P)p=eig(A-B*K)'sysnew=ss(A—B*K,B,C,D)step(sysnew/dcgain(sysnew))title('极点配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num=[1];den=[1 1 0。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3其它极点配置原则
系统传递函数极点在s平面上的分布如图(a)所示。极点S3距
虚轴距离不小于共轭复数极点Si、S2距虚轴距离的5倍,即
Res^| 5Resi5n(此处,n对应于极点Si、S2);同时,极点Si、
S2的附近不存在系统的零点。由以上条件可算出与极点S3所对应的过
渡过程分量的调整时间为
°N2A I
式中,o为真空磁导率,N为线圈匝数,A为铁心与气隙的横截面面 积,I为电流,x为气隙大小.
设转子处于平衡位置时的气隙为go,当转子离开平衡位置向电磁 铁方向产生偏移量x,则通过减小流进绕组的电流i来调节使转子回 复到平衡位置,把电流表示成I 10i。在转子位移变化很小(xvvg。) 时,将其线性化得
FxKxx Kii(2)
3222
式中,Kx0A'1。为位移刚度系数;KiOAN2I0为电流刚度系数。
2g°2g°
其拉普拉斯变换为:
Fx(s) KxX(s) Kil(s)
2.电磁绕组端电压方程
由于常导电磁轴承的转子位移变化时,其自感系数也要变化,即
常导电磁轴承的线圈的电感系数是转子位移x的函数,因此其端电压
、极点配置原理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设计法
1•性能指标要求
Mp=占七x100%
当2 0.05时,ts
;当A=0.02时,tsFra bibliotek2.极点选择区域
K
_!VX
L
—gs0
J
1
1
1
1
1
J”
MM,
^2
0<f< L
* Jwd
主导极点:
s=coa
= lasjd
图3.22系统在S平面上满足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指导老师:姚唯成绩: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郁明非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全状态反馈系统的极点配置方法2.在 Simulink 仿真环境中,研究极点配置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一)实验内容1.一被控对象,其传递函数为10G ( s )( s 1)( s 2 )( s 3 )设计反馈控制器u=-kx ,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为12j 23,2 2 j 2 3 ,310 。
2.在 Simulink仿真环境下,用基本环节组成经过极点配置后的系统,通过图形观察环节,观察系统的各点响应。
(二)实验原理对一给定控制系统如果其状态完全可控,则可进行任意极点配置即通过设计反馈増益 K 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极点。
极点配置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变换矩阵T,使系统具有期望的极点,从而求出矩阵K ;第二种方法基于 Caylay-Hamilton 理论,通过矩阵多项式φ(a),可求出 K(这种方法称为 Ackermann 公式)。
在 MATLAB 中,利用控制系统工具箱函数 place 和 acker 进行极点配置设计。
三、主要仪器设备一台 PC 电脑, matlab 仿真软件, simulink 仿真环境四、实验源代码及实验结果function jidianpeizhinum=[10];den=[1,6,11,6];[A,B,C,D]=tf2ss(num,den);J=[-2-j*2*sqrt(3),-2+j*2*sqrt(3),-10];K=place(A,B,J);Ksys=ss(A-B*K,[0;0;0],eye(3),0);t=0:0.01:4;X=initial(sys,[1;0;0],t);x1=[1,0,0]*X';x2=[0,1,0]*X';x3=[0,0,1]*X';subplot(3,1,1);plot(t,x2);grid on ;title('Reponse to initial condition'); ylabel('x1');subplot(3,1,2);plot(t,x2);grid on ;ylabel('x2');subplot(3,1,3);plot(t,x3);grid on ;ylabel('x3');xlabel('t(sec)');实验结果K =8.000045.0000 154.0000实验验证:>>num=[10];>>den=[1 6 11 6];>>[A,B,C,D]=tf2ss(num,den);>>J=[-2-j*2*sqrt(3),-2+j*2*sqrt(3),-10];>>K=place(A,B,J)K =8.000045.0000 154.0000>>A1=A-B*K;>>sys=ss(A1,B,C,D);>>G1=zpk(sys);>>G1=zpk(sys)G1 =10----------------------(s+10) (s^2 + 4s + 16)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五、 simulink 仿真1.简单环节叠加仿真2.状态函数仿真六、心得、体会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状态反馈的概念,并且掌握了利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学会了用MATLAB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检查能控性 0 2500 =2 50 −2500 所以系统完全能控,即具备极点任意配置的条件。 rank b Ab = rank λ I−A = 可知,原系统中 ζω n = 25 若要极点配置后系统的响应时间是原系统的5,且为临界阻尼则 ζω n = 125 ζ = 1,ω n = 125 希望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s 2 + 250s + 15625 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s −50 sI − (A − bk) = 50 + 50k1 s + 50 + 50k 2 = s 2 + (50k 2 + 50)s + 2500k1 + 2500 = s2 + 250s + 15625 解得: k1 = 5.25,k 2 = 4 R1 = 3.81kΩ ,R 2 = 5kΩ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方框图为
15625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si505050k250s156255k引入状态反馈后的方框图为系统框图可简化为62515625250s15625250015625625系统存在稳态误差需要在通过一个增益进行补偿可以通过反馈环路外的反相放大器来实现这样就不会改系统的性能
实验十六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实验步骤
1、 按照系统模拟电路图搭建原系统的模型 2、 运放电压为±15V,输入正负方波的幅值为 0.5V,频率为 1Hz,测量输入 和输出波形,观察输出对输入的跟踪情况,以及系统的阶跃响应。 3、 按照系统模拟电路图搭建控制器的模型,加入到原系统中。 4、 同样的输入下测量输出波形,并与校正前的系统比较,看是否满足题目 要求,是否与仿真结果相同。 5、 如果与仿真结果有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作出调整。
实验九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实 验 报 告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实验名称: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院 (系): 自动化 专 业: 自动化 姓 名: 学 号: 实 验 室: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2016年 4月 30日 评定成绩: 审阅教师: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实现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2. 用电路模拟的方法,研究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二、实验原理内容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二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用电路模拟的方法予予以实现; 理论证明,通过状态反馈的系统,其动态性能一定会优于只有输出反馈的系统。
设系统受控系统的动态方程为图6-1为其状态变量图。
图6-1 状态变量图令Kx r u -=,其中]...[21n k k k K =,r 为系统的给定量,x 为1⨯n 系统状态变量,u 为11⨯控制量。
则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状态方程变为相应的特征多项式为)](det[bK A SI --,调节状态反馈阵K 的元素]...[21n k k k ,就能实现闭环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图6-2为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方框图。
图6-2 引入状态变量后系统的方框图实验时,二阶系统方框图如6-3所示。
图6-3 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方框图如图6-4所示。
根据状态反馈后的性能指标:20.0≤p δ,s 5.0Tp ≤,试确定状态反馈系数K1和K2图6-4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二阶系统方框图三、实验步骤1. 引入输出单位反馈根据图6-3二阶系统的方框图,设计并组建该系统相应的模拟电路,如图6-9所示。
图6-9 引入状态反馈前的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在系统输入端加单位阶跃信号,虚拟示波器HBD-1观测c(t)输出点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测量其超调量和过渡时间。
2.引入状态反馈根据图6-4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二阶系统的方框图,设计并组建该系统相应的模拟电路,如图6-10所示。
图6-10 状态反馈后的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在系统输入端加单位阶跃信号,虚拟示波器HBD-1观测c(t)输出点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测量其超调量和过渡时间,然后分析其性能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实验设备
1. 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模拟装置 1 套。 2. 数字或模拟示波器 1 台。 3. 自行设计的状态反馈部分模拟电路。 4. 计算机 1 台。
五、实验步骤
自行设计。方案可采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模拟装置”作为原系统;自行设计搭 建的电路板作为状态反馈部分来实现。
其中:x 为状态向量,y 为输出向量,u 为输入向量;A、B、C 均为与系统的 结构和参数有关的系数矩阵。
如果对该状态空间模拟运用 Laplace 变换,可以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阵为: Y (s)[ X (s)]−1 = C(sI − A)−1 B = C adj(sI − A) B det(sI − A)
令性能指标: σ p ≤ 0.25 , t p ≤ 0.5s
−ξπ
由 σ p=e 1−ξ2 ≤ 0.25 ,选择 ξ= 1 =0.707
2
tp = ωn
π ≤ 0.5s ,选择ωn=10
1− ξ 2
/s
于是求得希望的闭环极点:
s1,2=-7.07 ± j7.07
(S1⋅2 = −ξωn ± jωn
1− ξ 2 = −7.07 ± j10
y
=
Cx
其中 v 为实际输入向量;K 为状态反馈系数矩阵。
此时系统的特征方程变为: sI − (A − BK) = 0
显然,选择合适的K值(K = [k1,k2,…,kn]),就可以使特征根 s1, s2 ,L, sn 为
任意希望值,即实现极点的任意配置。同时重新配置后的极点仍然只有n个(即状 态反馈不增加系统的阶次)。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全状态反馈的方法实现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2. 学会用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的方法,研究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
1. 用全状态反馈进行二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自行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模拟电 路系统予以实现。
2. 用全状态反馈进行三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并根据原理设计模拟实验电路予 以实现。
六、实验报告
1. 画出二阶和三阶系统的实验模拟电路图(包括电子装置中的电路和自行设计搭 建的反馈部分电路)。
2. 测量以上实验电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和动态性能。 3. 根据对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确定系统希望的特征多项式。 4. 令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特征多项式同希望的特征多项式相等,确定状态反馈
增益矩阵。 5. 画出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二阶和三阶系统的电路图,并由实验测量它们的阶跃响
[ ] 因为 Rank b Ab A2b = Rank⎢⎢0 10 - 70⎥⎥ = 3 ⎢⎣5 - 25 125⎥⎦
所以系统能控,其极点能任意配置。
集学科优势
求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设一组理想的极点为: s1 = −10, s2,3 = −2 ± j2
s
x
C
y
A
K
图 16-2 状态反馈控制系统方框图
集学科优势
求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对应于状态反馈时的(图 16-2)的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 Ax + Bu = Ax + B(v − Kx) = ( A − BK )x + Bv
⎨ ⎩
不难看出,该极点任意配置的基础是需要状态实际信息要反馈到输入,通过输 入来进一步影响状态、改善状态。如果输入不能影响状态(状态不可控),则反馈到 输入的状态实际信息是无用的,这就是极点任意配置的充要条件——状态必须完全 可控。
理论证明,通过状态反馈的系统,其动态性能一定要优于只有输出反馈的系统。 本实验分别研究二阶和三阶系统的状态反馈,有关设计和实验系统的实例参见 本实验附录。
图 16-4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二阶系统方框图
图 16-5 引入状态反馈前的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
其中:Rx1=50k
图 16-6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
Rx2=666.6k (6) 观察加状态反馈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 典型三统全阶系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
(1) 系统的方框图为:
集学科优势
统极点处于理想的位置(即实现最优控制),而且将增加系统的阶数(串联校正环节
本身具有 1 阶及以上的开环极点),系统控制的复杂度增加。
如果采用状态反馈的方式,则意味着将系统中所有 n 个状态均作为反馈变量,
反馈到系统的输入侧,通过输入变量 u 来改变系统的状态,系统的方框图变为图
16-2:
vu B
x& 1
(6)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模拟电路图如图 16-10 所示。
(16-4)
图 16-10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三阶系统模拟电路图
集学科优势
求改革创新
(1) 设计一个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考本实验附录),测取阶跃响应, 并与软件仿真结果相比较。
(2) 根据上面的典型三阶系统,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全状态反馈的增益矩 阵。
(3) 按确定的参数设计并连接系统的模拟电路,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 仿真结果相比较。
以上步骤中,测取阶跃响应操作方法可参照实验十一的步骤。
1− 1 =-7.07 ± j7.07) 2
集学科优势
求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希望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T (s) = (s + 7.07 − j7.07)(s + 7.07 + j7.07) = s2 +14.14s +100 (16-1)
(4) 确定状态反馈系数k1和k2: 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的特征方程式为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十六 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一、实验原理
由于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它的闭环极点在 s 平面上的位置,因而人
们常把对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转化为一组希望的闭环极点。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的 n
阶系统,如果仅靠系统的输出量进行反馈,显然不能使系统的 n 个极点位于所希望
即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et(sI − A) = sI − A = 0
方程的根就是系统的特征根 s 1 , s 2 , L , s n ,它们代表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主要
的动态性能。当这些根不在 s 平面上的希望位置时,系统就不会具有满意的性能。
采用串联校正的方法可以使极点位置发生变化以改善系统性能,但却不一定能使系
sI − (A − bK ) = s
−1
20 + 20k1 s + 20 + 20k2
= s2 + (20 + 20k2 )s + 20k1 + 20
(16-2)
由式(16-1)、 (16-2)解得: k1 = 4, k2 = −0.3
(5)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方框图和模拟电路图为图 16-4 和图 16-5。
⎡ x&1 ⎤ ⎡ 0 1
∴ x&
=
⎢ ⎢
x&2
⎥ ⎥
=
⎢ ⎢
0
−2
⎢⎣x&3 ⎥⎦ ⎢⎣− 5 0
C = y = [1 0 0]x
0 ⎤⎡ x1 ⎤ ⎡0⎤
2
⎥ ⎥
⎢ ⎢
x2
⎥ ⎥
+
⎢⎢0⎥⎥ R
− 5⎥⎦⎢⎣x3 ⎥⎦ ⎢⎣5⎥⎦
图 16-9 引入状态反馈后的三阶系统方框图
(4) 检查能控性:
⎡0 0 10 ⎤
集学科优势
求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参考步骤: 1. 典型二阶系统
(1) 设计一个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可参考本实验附录),测取阶跃响应, 并与软件仿真结果相比较。
(2) 根据上面的典型二阶系统,用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全状态反馈的增益矩 阵。
(3) 按确定的参数设计并连接系统的模拟电路,测取阶跃响应,并与软件 仿真结果相比较。 2. 典型三阶系统
的位置。基于一个 n 阶系统有 n 个状态变量,如果把它们作为系统的反馈信号,则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就能实现对系统极点任意配置,这个条件是系统能控。
u
B
x& 1
s
x
C
y
A
图 16-1 状态空间模型形式控制系统方框图
设图 16-1 所示的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 Ax + Bu
⎨ ⎩
y
=
Cx
所以: X&1 = X 2 , X& 2 = −20X1 − 20X 2 + 20R
X&
=
⎡0 ⎢⎣− 20
1⎤ − 20⎥⎦ X
+
⎡0⎤ ⎢⎣20⎥⎦ R
y = X1 = [1 0]X
(2) 检查能控性:
rank [b
Ab]
=
rank
⎡0 ⎢⎣20
20 ⎤ − 400⎥⎦
=
2
所以系统完全能控,即具备极点任意配置的条件。 (3) 由性能指标确定希望的闭环极点
求改革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指导书
附录(供实验设计参考) 1. 典型二阶系统全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设计及实验举例
二阶系统方框图如图 16-3 所示。
(1) 由图 16-3 得
图 16-3 二阶系统方框图
(R
−
X1)
1 0.05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