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学设计反思《穷人》《在柏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73ad87283d049649a665827.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ca393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第1篇】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
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
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
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
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
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
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9ec60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3.png)
《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老妇人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2、教学难点领悟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以及作者通过简洁文字所传达的深沉情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文学特点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朗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小说的情感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
(2)提问学生对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奥莱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解小说《在柏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找出描写老妇人的语句,分析她的形象特点。
(2)探讨老妇人的言行背后所反映的心理状态。
5、探究主题(1)小组讨论: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2)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6、品味语言(1)赏析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气氛和表达情感。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战争的故事或文学作品。
(2)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和平。
8、课堂小结(1)总结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734e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f.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神态中感悟人物善良的品质,并做出评价。
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习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教学重点: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方法: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去朗读,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设计理念:对于这样一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的。
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平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
因此,教学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查阅作者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 出示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7自然段,教师可作两方面引导——①母爱是相通的,虽然贫穷,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对孩子强烈的爱。
②是啊,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这种本性的善良怎不令人感动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52043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第1篇】14. 在柏林【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
“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cb65b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练习续写课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
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
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年级《在柏林》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在柏林》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3d9f4a0029bd64793e2cdd.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在柏林说教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教法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edf26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fc733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e.png)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在柏林》的内容,了解柏林的风景和背景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不同地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柏林的风景和背景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柏林的认识和感受。
3. 教学准备•课文《在柏林》的复印件。
•预先准备好的问题,用于激发学生对柏林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的作文本和笔。
4.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柏林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景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例如:“你们对柏林了解多少?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柏林看看?”Step 2:阅读课文•教师读一遍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交替读。
•教师进行词汇和句子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Step 3:理解课文•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补充和纠正错误。
Step 4:写作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以《在柏林》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提示学生写作时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语法正确性。
Step 5:展示和反馈•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指出作文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教学延伸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性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柏林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图表材料,让他们通过图片和图表获得更直观的理解。
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课文的关注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accde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柏林》教学设计教材介绍: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感受微型小说构思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帮助学生树立珍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关注环境、人物和情节,了解这篇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2.教学难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战争的视频)同学们,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有什么感受?2.谁能说说我国古代有关战争的诗句呢?3.导入课题《在柏林》。
4.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反馈。
3.快速浏览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关键句,感战争苦1.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句子“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2.出示句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从他们的外貌特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36c2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二、理解课文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把这种善良读出来。
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
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68c05f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7.png)
《在柏林》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展开教学,以“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引导学生运用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材中的每一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为实现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服务的。
《在柏林》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先梳理情节,品读人物形象,感悟战争的残酷;再聚焦环境,通过阅读链接、想象补白等策略,引导学生阅读,感受战争的可怕。
二、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
《在柏林》这篇小说在构思表达上很有特色。
这种特色表达使文本的主题更加鲜明。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发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感受情节设置的曲折;关注文章结尾,感受这种“戛然而止”的表达效果。
在引导学生揣摩小说的表达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85d012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b.png)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课反省六年级语文教课设计《穷人》教课反省教课本课,我采纳抓要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诵来解决重难点 ; 启迪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色、思想质量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
使学生进一步意会到主人公美好意灵,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了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课的要点是培育学生拥有感觉、理解、赏识和评论的能力。
要提升阅读教课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课过程。
一、突出主体,着重层次突出主体性,把讲堂教课的过程变为在教师指导放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事例的整个教课过程力争让学生全员参加,全程参加,力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着重层次性,即“指引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比如在教课 1~2 节时,让学生找出描绘“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觉到的,而后指导朗诵,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推测”,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指引学生沿着这条思想门路,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一致观教者在整个教课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跨风式的内容剖析,也没有离开内容搞支离破裂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二者一致同来,教师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暖和”、“舒坦”这两个词语,第一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暖和、舒坦”,而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暖和、舒坦”,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领会“暖和”指什么 ? “舒坦”指什么 ? 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只是是孤零零的描绘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绘小屋外的吼叫大吼的北风,汹涌汹涌的海洋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一样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觉的联想,进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
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线也宽阔了。
三、朗诵训练,读出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爱学生的独到感觉,体验和理解,尊敬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尊敬个性就是尊再生命,在阅读教课中,建立富裕个性化的阅读教课,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4faf0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d.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质疑激趣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穷”的特点。
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四、体悟那四处流溢的“富有”1、师: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老师一遍遍地读着文章,分析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富有。
(学生讨论)2、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3、学生自由读全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4、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预设交流要点:(1)家的整洁与温馨。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
(3)夫妻不顾生活困难收养孤儿。
5、抓住课题,拓展升华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共18篇)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共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5526f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8.png)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反思〔共18篇〕篇1:六年级《穷人》教学反思六年级《穷人》教学反思在本课中,我采用抓重点词语进展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根底上,进展合理想象。
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妙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才能。
要进步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案例的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统一观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p ,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老师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络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答复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吼叫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化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
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老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
《在柏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在柏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2e892e0084254b35effd345d.png)
《在柏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编辑:指导:日期:《在柏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
“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 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a0d26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学习本课时,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分小组探究文章内容,尤其是重点讨论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以及课文采用的“留白”的艺术手法。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课文的深刻主旨,感受课文对战争的控诉,并能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第2篇】《在柏林》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篇微小说,篇短短的400多字,却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事也渴望和平。
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的跌宕起伏,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战争的理解,然后复习前面读《桥》和《穷人》这两篇小说的方法,抓住人物:老兵、老妇人、姑娘这几个人物,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谈体会,从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中了解人文的特点,如,从老妇人的“神志不清、数数中感受到了老人的“可伶”,从姑娘的“嗤笑---傻笑---不在笑”感受到了“惧怕”从老兵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了对人们的“同情”。
接着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故事情节从车厢中的平静---笑---寂静---静的可怕这样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也为理解“静的可怕”做了良好的铺垫,学完课文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不难理解。
整节课,大部分学生能够依据课文前的链接自读、探究,但是少数学生思维根本上,不肯动脑思考,看得出他们什么也没听懂,对于读小说的方法还是处于茫然之中,教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顾教学进程,而忽视了个性差异,教学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这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每个同学都能开口讲话,懂得了要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说。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交流和教师指导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分组练习时间不够用,很仓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及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及教学反思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5dce6e6529647d2628523f.png)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教学设计反思《穷人》《在柏林》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
【出示课件2】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1.我们先看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勤劳)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
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出示课件6】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第一层:焦急。
“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忐忑不安)(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
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出示课件9】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板书:非……不可)“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
(板书:善良)(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
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件10】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
“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
“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
但最终做出了决定。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
(板书:神态、言行)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
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
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
(板书:心地善良)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
”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