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者时代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难点】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自主预习秀出风采】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因自幼生长与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
身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受到朝廷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辛词的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辛弃疾的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
爱情诗托意高远,别具特色。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1.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下片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全词内容,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作者借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少分析其中的三种。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当堂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恭维豪放派的代表。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提示: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A级)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答案:(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B级)答案: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答案:(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答案:3、总结整合:(D级)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____________ 词人。
字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 ,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_______________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___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 ) 玉簪( )螺髻( )鲈( )鱼堪脍( )倩( )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最新《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12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学习目标】4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5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6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78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9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自主学习】1011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13南飞14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15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16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17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18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19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2021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23、背景介绍:23《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24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25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2627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28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2930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31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32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33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34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 6 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水龙吟)【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抒情的写法,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提示与建议: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遥岑.()玉簪.()休说鲈鱼堪脍.()螺髻.()倩.()何人搵.()英雄泪尽.()西风尽.()早献愁供.()恨供.()认求田问舍.()舍.()生忘死2.看拼音,写汉字玉zān jiàn 越 zân 言市kuài kuài 炙人口狡kuàihuì菜 wân 泪 wēn 疫yùn 怒 yùn 藏3.解释词语(1)遥岑远目.(2)可惜..流年(3)倩.何人唤取(4)搵.英雄泪4.名句默写(1)遥岑远目,,。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音:
舞榭(xiè)封狼居胥(xū)佛(bì)狸祠(cí)下
注释:略
问题探究:
1.作者登上北固亭,面对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曾经在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歌颂和追慕他们的英雄业绩,抒发了“时无英雄”的感慨下阙借刘义隆仓促北伐,招致惨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
2.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3.串联典故,增强意蕴词的标题是“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所用典故应该和北固亭有关;但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4.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当堂检测:略
课外赏析:
(1)上片极写元宵灯会的盛况,用来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他“与众不同。
(2)孤高、淡泊的女性。
不慕灯火之热闹,不与笑语盈盈的众多女子在一起,而是独立于灯火阑珊之处。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马建民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明确: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无人会、登临意”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懈、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断鸿”
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明确:1)苍凉空阔的意境
2)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明确:用典(借典古抒情)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3.诵读全词并背诵【文学常识】一、有关文学常识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在上文了解宋词豪放派的基础上了解宋词婉约派婉约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婉约派词作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缠绵悱恻),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和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雨霖铃》、《踏莎行》(或《鹊桥仙》)、《声声慢》和《扬州慢》。
3.小结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特点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清丽含蓄,音调谐婉4.辛词名句识记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5.巩固诗词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学习过程】三、课文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 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四、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â)巷陌(xiàng 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cāng )可堪(kān )佛狸祠(fó或bì)拓跋焘(bá 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mó)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无觅:寻找不到气吞: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风流: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寻常:平常;普通草草:引申作草率马虎赢得:落得、剩得北顾: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可堪: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凭谁问:“难道(还有)谁会问?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赢得仓皇北顾北:名作状,向北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名作动,吃饭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动句)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倒装句)【合作探究】一、诵读课文。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16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解析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下面小编带来的《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温馨晨读 聾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ffl•哲思品悟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微感言:•佳句咀华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 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 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 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 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 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 16 辛弃疾词三首这很使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r自主积累全博现而釣取,厚积而薄发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V'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
2.理解词意,并能背诵默写。
3.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词人的情感。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辛弃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预习展示】1.通读全词,给下列划线词语注音。
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合作探究】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3.词的下片,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典故?结合这几个典故,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的关键词)。
..、选择4.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巩固达标】1.楚天千里清秋,。
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表现手法:3、总结整合: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诗歌(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背景介绍:《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
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
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
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
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
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上阙用了1、;2、。
下阕用了:1、;2、;3、。
(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D级)答案:【学习方法】: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三、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和。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赏析】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
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
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
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 .明丽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A.单调死板的B.富有生机的 C.赤地千里的 D.荒凉空旷的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A.惊诧的B.得意的 C.悲伤的 D.愤慨的二、名句衔接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豪放(风格)为主,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注音:遥岑(cén)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l ú)鱼堪脍( kuài ) 倩(qìng)何人唤取揾英雄泪( wèn )3、解释: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脍:把鱼肉切细倩:请托。
揾:擦拭。
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B级)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5)、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辅助分析: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 级)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