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制作人: 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
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与苏轼并称为“”。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
有。
2、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
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玉簪.( ) 螺髻. (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
4、解释下列词语:
1、遥岑远目:
2、断鸿:
3、脍:
4、倩:
5、揾: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
喻。
(4)“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
人
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
者
的情态。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表现手法:
3、总结整合: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
(2)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
浚.()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
草草:北顾:
可堪:
3、背景介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上阙用了
1、
;
2、
。
下阕用了:
1、
;
2、
;
3、
。(这五个典故用原文的话答)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
下阙: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