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3.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 二) 微粒构成物质①查找一些常见物质的熔、沸点,并按熔点高低顺序列表。
②讨论: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替代?③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三) 认识化学元素①通过实验比较空气和水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②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
③写科普小论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 四) 物质组成的表示①查找常见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②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③收集有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资料。
1.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制作、并扫描概念图,准备绘制概念图的纸张。
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材分析:教材上只有88 页对单元小结的两个简单的物质构成及组成的表示构图。
希望运用概念图的复习、诊断、训练、反馈、评价功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重构。
教学设计:活动一:游戏与思考[ 师]《复习的作用》瞬时记忆游戏,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将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张图片,并停留十秒,然后请你复述出图片中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直观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第三单元复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等。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为每个小组提供适量的实践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报告、设计一个化学小游戏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郑淑玉[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变化和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之间的转化关系。
3、知道元素组成物质,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
2、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
[教学方法]基于智慧教室环境,运用智能手机结合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实施有效交互式教学。
结合情境创设,启发引导,讨论归纳,对比分析,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课堂互动采用趣味实验、分组PK、选词填空、、微课学习、趣味分类等多种形式。
[教学设备]智能手机、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设施(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等)。
[实验用品]小烧、胶头滴管、圆形滤纸、浓氨水、酚酞溶液。
2、待滤纸中间出现红色后取出滤纸,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变化?3、待取出的滤纸中间的红色消失后,再次将其盖在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口,观察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回答:盖在装有浓氨水的小烧杯口时滤纸中间出现红色,拿起来一段时间后红色消失,再盖上时中间又出现红色。
这是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它们总在不断地运动。
通过趣味实验启迪学生思维。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认识元素周期表;(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意义,梳理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掌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品质,保持学习化学的好奇心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化学式的意义及计算复习目录:1:点击教材2:知识回顾3:热点追踪4:难点解析5:复习总结6:链接中考。
学前准备:多媒体教学素材 板书设计:物质元素微粒化学式学习过程:《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老城中学赵莉现在同学们来看这三张图片,他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过渡)是的,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除了这三种物质之外,世间万物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面我们共同进行“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
【出示复习目标和复习目录】2.知识回顾物质元素微粒化学式2.知识回顾微粒离子原子分子你知道微粒有哪些特性吗?首先来看微观上,这些微粒有哪些特性呢?知识点:分子,原子及结构,离子和离子的形成的有关知识?2.知识回顾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决定原子质量(+)(-)原子离子又是怎么形成的?41页原子得失电子变成带电荷的离子。
得到电子变负电荷的阴离子,失去电子变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那除了钠离子、氯离子外,我们还学过其它离子常见离子和原子团:阳离子:钠离子_____镁离子_____铝离子____氢离子___亚铁离子____铁离子____铵根离子_____阴离子:氧离子____氯离子____硫酸根离子____ 氢氧根离子____碳酸根离子_____硝酸根离子_____Na +Mg 2+Al 3+H +NH 4+O 2-Cl -OH -CO 32-NO 3-SO 42-Fe 2+Fe 3+小结知识点:物质的构成情况,组成情况?2.知识回顾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分解得失电子失得电子构成二氧化碳金刚石氯化钠宏观组成微观构成元素接下来复习元素,什么是元素?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称为元素。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⒉知道原子的构成,能看懂简单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⒊知道元素及其分类、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及其联系,学会从微观角度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及有关的等量关系,了解离子的初步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掌握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及其单元格的含义。
学会梳理辨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及概括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2.核外电子排布、宏观和微观联系的建立。
3.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加深理解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掌握它们的区别及其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3.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能熟练运用。
教辅手段:导学案、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指导、巩固训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化学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到比较困难?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复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知道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并会利用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化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强化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2)纯净物与混合物;(3)化合物与元素化合物。
2. 基本粒子(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3)化学键的类型。
3. 物质结构与性质(1)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2)分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3)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4)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4.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1)化学反应的类型;(2)化学反应的本质;(3)物质转化规律。
5.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物质的应用领域;(3)物质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4)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结构的微观解释;(3)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物质转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与测验: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六、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1. 课时:本章复习共需4 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掌握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物质,如铁、砖块、空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
2.1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教师讲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包括物质的原子、分子构成,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是相互关联的。
2.2基本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教师讲解常见的基本物质种类和特性,包括金属、非金属和水等。
通
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并能够将其归类和描述。
3.实验活动(3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3.1实验一: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将金属导线分别与两个灯泡连接起来,然后将导线的另一端分别
与不同的物质接触,观察灯泡的亮度和闪烁情况,判断物质的导电性能。
3.2实验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取一些水,然后将不同物质加入水中进行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并用透明塑料杯盛装物质溶液,观察溶液的性质和颜色变化。
4.实验总结和讨论(20分钟)
5.拓展延伸(10分钟)。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初中化学_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前自学任务单(二)课中助学任务单(三)课后悟学任务单作业:对于不会的题目,课下可以继续观看视频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感悟做题和复习的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情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又多,又难,而且零散琐碎。
所以我复习时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分散、详细的复习单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整合知识点,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成网络图。
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达标。
我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学案设计的题量较大。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采用学生做完题后,直接下发答案,学生对答案,不会的先自己解决,在小组内请教同学解决,同学们解决不了老师最后解决。
甚至把一些难题讲解过程录成视频,供学生课下再学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效果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四第一轮复习,是初三第三单元的复习课。
前两个单元是从生活中了解几个化学反应的现象。
而从本单元开始,正式进入初级层次的化学学习,认识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以及如何计算。
如果本单元学不好的话,初四的化学方程式就不会。
所以本单元非常重要。
讲课反思时光飞逝,转眼又一届毕业生要进行中考。
中考之前又有一批老师准备中考攻略——复习课。
复习课设计的高效、有用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考试的成败。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而是知识在心中的有机重组。
复习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在课堂搭建有利于交流的互动平台。
遵循这两个原则,我设计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
我的复习课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详细、具体的回顾学习每个知识点。
第二课时在课前,学生先通过课前自学任务单,先观看“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各个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的简单视频,再动手去画一幅“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网络图,并练习解说自己的知识网络图。
第二天上课时,展示知识网络图。
先以六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展示,评选出最优网络图。
再组间进行评选。
这时请每组设计出最优知识网络图的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并为大家讲解自己的网络图内容,之后组内的同学评价他的网络图之所以成为最优图的原因。
人教版九上化学 3.4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复习课定位)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第三单元的知识复习。
第三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
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节点。
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大量联系,可以举一反三,但学生刚接触无法融会贯通,也无法清晰地整理好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觉得第三单元难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学情分析1、化学和物理基本同一时间讲分子原子,在此之前学生极少微观感性认识,通过第三单元新课学习,学生只是初步建立微粒观。
2、本单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在不容易理解的基础上,大量陌生的名词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稳定结构”“核电荷数”等让学生容易混淆。
学生普遍存在听课能听懂,做题错得多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习题的提问形式偏注重理解,学生学习化学时间不长,累积的知识和感性经验有限,不容易通过大量例子多角度地理解概念,导致概念理解不透彻。
3、本单元重点较多但零散,学生做题时遇到的困难无法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知识的附着点,学生对概念之间是如何联系和发展的联系很模糊。
4、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第一、二单元的实验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跳入抽象概念的学习,与前两个单元的识记类内容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容易产生惧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1、回顾、进一步理解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
2、通过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变化为例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3、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离子的变化,而原子、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4、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有关问题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复习;2、理解物质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进一步建立起微粒观,并能运用微粒观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初中化学公开课教学教案《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构成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2)了解物质的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3)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巩固物质构成的知识点;(3)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构成微粒;(2)物质的分类;(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2)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知识点,巩固已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物质的构成微粒,通过示例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特点;(2)讲解物质的分类,明确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3)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钢铁生锈、中和反应等,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物质构成的理解;3. 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能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元素、化合物、晶体等。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2. 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构成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构成是什么。
2. 讲解:介绍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展示和解释。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构成的奥秘。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食盐的溶解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知识进行解释。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构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解释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物质构成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深入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相关企业,直观地了解物质构成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难点:
1、分子特征的探究,认识元素周期表。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商品标签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知识整理(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为辅)。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答的准!
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最外层电子等粒子种选择恰当的粒子填入下列空格处: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3)“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是的本质区别;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三]赛一赛,看谁答的快!
1、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一种由氢元素组成的新物质,其化学式为H3,在每个H3分子中有个氢,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据报道,某地发现一温泉,水温高达58℃。
经分析,该温泉属硅酸盐矿泉,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已知硅酸盐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硅酸的化学式为()
A、H2SiO4
B、H4SiO3
C、H2SiO3
D、Na2SiO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复习课)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化学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化学学习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物质构成的深层次知识,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尚需巩固和提升。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基础题:针对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设计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提高题:涉及物质的量、化学键等难点知识,设计计算题、分析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导入新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教学: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强调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化学符号:教授化学符号的书写规则,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能够分析常见物质的构成及性质与化学键的关系。
5.通过对物质构成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分析等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引导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食盐中的钠离子等,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在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但对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层面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以“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为主题,设计了一节实用性强的复习课。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有哪些实例?”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四)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与转化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主动探究分子、原子、离子在宏观物质中的存在及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掌握化学键的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物质构成原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3.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 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空间结构及性质。
5.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物质的转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与粒子的关系及性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3)化学键的类型、形成过程和作用。
(4)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5)物质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及性质差异。
(3)物质变化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实验法: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的奥秘。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与粒子、元素与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实验观察:进行晶体结构、物质变化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构成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吕伟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意义,梳理辨析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化学式的意义及延伸(即计算);
三、本单元教材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
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双基”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主要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
本单元的容较抽象,化学基本概念多,涵盖了全书基本概念的一半以上,没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
此外,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观念以及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容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管学生已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但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学生难于理解,教学会有相当的困难,事实证明,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极易形成第一次分化。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本单元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
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在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避免发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四个模块的复习,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双基,使凌乱、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知识的涵理解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吃透其实质,理解其外延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