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资料讲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及“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陈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 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第5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形成特色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 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 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 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 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 族。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匈奴人建立的有三 个,氐人建立的有四个,羯人建立的有一个 ,鲜卑人建立的有七个,羌人建立的有一个 ,汉人建立的有三个。它们所占的地区遍及 个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宁夏及 四川、山东、江苏、安徽、辽宁、青海、内 蒙古等省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原地区的 全部都曾波及。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沙陀人在唐末颇为跋扈,在继唐而起的五 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沙陀人建立 的,以中兴唐朝出名的庄宗本身就是出自沙 陀人。所以有唐一代名义上是汉族统治,实 际上是各族参予的政权。从唐到宋之间的近 六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 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非汉族被当地 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当然融合的过程是 复杂的,但结果许多历史有记载的如鲜卑、 氐、羯等族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融合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更扩大了的 中原地区重又在隋唐两代统一了起来。 唐代的统治阶级中就有不少是各族的混 血.建国时,汉化鲜卑贵族的支持起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之他们在统治集团 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有人统计,唐朝 宰 相 369 人 中 , 胡 人 出 身 的 有 36 人 , 占 1/10。《唐书》还特辟专章为蕃将宣传。
第五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融合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
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 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 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 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教学目标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 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主题要点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
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4.教学把握
炎帝 黄帝 蚩尤
败
阪泉 之战
黄炎联盟
华夏族
汉族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格局
北京教科院 丁丁
1.概念理解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各 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 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
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 中华民族是一 体。
败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涿鹿 之战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其他部落
北京市第八中学亦庄分校 刘兴隆 《远古的传说》
(王肃)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 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民族 隔阂减少
北京四中 王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分散的多元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经过2000多年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汉族。
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汉族遍布各地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汉语逐渐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语言,由此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的骨架。
由于汉族的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定条件下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几千年的密切交往中,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传统文化使56个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民族———中华民族,因此也必然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传统。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专题0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A.强化君权,禁锢思想 C.监督地方,巩固统治
B.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汉族士人合作;
中考真题演练
(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 向发展
二: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
中华民族 阪泉之战 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
涿鹿之战
华夏族 中华民族
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联盟;在 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 “华夏族”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各民族走向大交融,华夏认同的出现。
中考真题演练
(2022·黑龙江鸡西)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
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C)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汉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朝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措施: (1)西汉: ①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②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 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③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 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 班超出使西域
三: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维护多元一体格局的措施: ①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 地区。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③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并设郡管理, 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精品课件
十二、瞻望前途精Biblioteka 课件谢谢!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黑陶文化
精品课件
长江中游
精品课件
长江下游
精品课件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精品课件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精品课件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 合
精品课件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 的血液
入主中原的执政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促进其他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
精品课件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精品课件
九、汉族的南向扩充
徐、舒、畬文化 越文化 楚文化
精品课件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羌族 藏族 彝族
精品课件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 特点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核心 2.少数民族聚居地面积居多,与汉族从事不同
的经济类型 3.个别民族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少数民族都
10.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精品课件
前言
1.定义中华民族 2.简述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精品课件
何为中华民族
精品课件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抽象
具体
精品课件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精品课件
二、多元的起源
多元论VS一元论 本土说VS外来说
精品课件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精品课件
彩陶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等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前 1.中言华中民华族民的生族存多空间元一体格局
2.多元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_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_传统文化论文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
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
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
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
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
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用文字来叙述时有时难于兼顾,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顾此失彼、方位错乱,时间上不免有前后交差、顺序倒置的缺点。
从四个关键词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
□ 文 / 龙成鹏【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影响。
不过,人们谈论这个理论模型的时候,往往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解读,对它的原义、提出的时代语境,要么不关注,要么有误读。
比如,有学者指出,该理论中的“多元”一词,很可能就会被一些人断章取义,甚至被用来消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梳理这些看着简单,实则深邃的理论成果。
——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整 体重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这里首先要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整体”,这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出发点,也是费孝通先生自己承认的理论贡献。
比如,1990年,国家民委组织了国内外30多位学者参与的关于这一理论的专题讨论会,会上费孝通先生讲述了他的理论初衷,乃是“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在谈到学者们对他的认可时,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我从朋友的反应中得到了鼓励。
鼓励不是来自我说明了中华民族形成的经过,而是提出了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整体观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p49、p50)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如何凝聚成一个民族,是需要学界群策群力的研究课题,他于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文,也只是“这个探索的初步尝试”;但是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民族,从整体出发探索它的过去与未来,是他坚信的中国民族研究的正确方向。
费孝通先生批评了当时主流的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认为民族研究理论上应该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当然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
但是,实际的研究工作,却只限于研究少数民族。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原本紧密的关系,从而妨害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p49)费孝通先生这个批评,在民族工作领域是很重要的提醒。
专题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交融
历史时期
相关史事
民族关系主要特征
通过册封、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少数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
明清
民族的联系
步巩固
近代 现代
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团结御侮,维护国 显示出强大的民族凝
家统一
聚力和向心力
1951 年 西 藏 和 平 解 放 ;实 行 民 族 区 域 自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治制度;[广西2023.34(3)]实施西部大开 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战略等
历史时期
概况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
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 现代
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
针指导下,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
两岸人民的共识
台湾 (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 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3)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认识】(1)新疆、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中央政权如何更迭,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从未改变。 (2)我国历代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摘编自贾益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凝聚自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的 “制度安排”。(1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2分) “制度安排”: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认识:中华民族各民族 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国家大一统时代,采取更加积极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断增强民 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回答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多元一体格局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
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六大特点: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族团,后是汉族。
汉族人主要聚居在农业地区,但也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
2、汉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民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牧业,在统一体内形成内容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类型。
3、除回族、畲族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汉语已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
4、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5、中华民族成员众多,人口规模大小悬殊,是个多元的结构。
6、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继而形成长城内外北牧南耕(农)的两大统一体,后又以汉族为特大核心,通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通商等,将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近代则在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
在中华民族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结构,各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记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记录一、书籍概述引言:简要介绍了中国民族学的基本概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中国民族概述:详细介绍了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梳理,使读者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
包括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形成等。
文化传承与交融:探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现象。
分析了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现实构建与挑战: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展望了未来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起源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格局。
理论背景则是基于对中国各民族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系的认知。
中华民族多元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种多元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尽管中华民族具有多元性,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种一体性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共同历史的认知、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
多元性和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而一体性则为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格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用“民族聚居区”来代替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中的“共同的地域”,认为“共同的语言”在中国也不能完全符合中国实际,这其中涉与“共同语言”共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西方民族理论中把“共同的地域”作为民族特征,和政治观念中把国家和领土密切结合在一起时分不开的。
正式因为这个概念,使民族要和国家结合成为民族国家,进而要求国家领土的完整,这不就是当前西方民族纠纷连绵不断,民族战争未息的一个原因么?序P9 民族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是在历史运动中变化的,要理解当前的任何民族决不能离开它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
序P10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这个论点后被连开先生引申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
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
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所以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序P1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P3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
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的人,如果不与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称中华民族格局。
它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的差异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包括: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自主地安排和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自主地管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积极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各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六、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九、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源于汉朝。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东南设立乐游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园里,他看到的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4个民族友好相处的情景。
后来,在他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盛大开展,这样,人们便把聚居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少数民族亲切地合称为“中华民族”,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民族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研究》
小组作业
组长:黄令
成员:王艳柯涛涛刘红娥沈海燕谢爱历马伏荣王玉尧王海宁
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摘要:对中华民族中的多元的描述,费孝通先生是以“时空”两个坐标为线索,描述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民族的融合以及同一地域在不同时期民族被融合的不同情况,揭示了多元的复杂性,进而显示出“多元”形成一体的复杂历程。
费先生还想试图探讨出是否在多元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体的进程会无限的加快,以及在一体进程的加快的状况下是否多元的势头会被削弱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多元,时空,一体
中华民族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多元指五十多个民族单位,一体指多元的融合。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大多数民族的形成基本一致,从分裂,经历融合,到消亡,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若干个民族汇集,融合形成华夏族,在其拥有了东亚平原之后被称为汉族,汉族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以及其被融合到其他民族,自觉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
一、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新石器文化多元的交融和汇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起点,文化的交融为民族的交融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河中游的文化受到下游文化的交融,如河南龙山文化受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在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渗入黄河上游,在接触到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后,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
另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多多少少是相互影响形成的。
分散在各地区的文化虽有交融,但整体上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基础,华夏
收了各族的人成为统治阶层;从唐到宋,许多非汉族被汉人融合成为汉人。
(2)北方民族政权交替为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打下基础金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其后的一段时间,为汉族向南扩张积聚了力量;鲜卑族建立魏国统一中原北部地区,为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提供了便利;后来建立金的女真人改用汗姓发展到后来女真人和建立辽的契丹人有部分融合汉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形成的回族大量和汉族通婚,通用汉语;当元和清朝灭亡后,大量的蒙古人和满人融合在汉族之中,表现为蒙古族和汉族通婚,两种不同血统融合;汉族建立明朝时,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的汉化。
三、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充实了多元的基础
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由于天灾人祸自愿流亡去的。
移入其他民族地区的汉人和当地民族通婚,过了若干个年代,就融合与当地民族了,例如高昌国的汉人胡化,而在唐朝征服后,设西周,又被回纥占领,后来就融入维吾尔族;在明朝以前迁入云南的汉人大都融合于当地各民族了,迁居于大理洱海地区的汉人成了白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西部的民族流动,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生活在西部的羌人和周人部落有婚姻关系,并和中原一直保持着
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西夏政权被蒙古人击败后羌人的下落在资料中就不长出现了,可能是和当地的汉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实际上羌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在藏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藏语和羌语之前存在密切关系,羌人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彝语的来源。
西部的民族流动实际上有六个民族的流动,一是壮侗语族的民族很有可能是由东南沿海迁移而来的,二是从北方迁入的彝语系统的民族,三是本地区的土著民族,四是从中原来的移民,楚国的庄乔带兵进入滇池地区,五是以上各种人的混血,六是说南亚语系的民族可能是从境外迁入的。
另外生活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并入了汉族。
不论是汉族吸收其他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融于其他民族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中的“多元”都在顽强存在并且其形成都具有复杂性,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另一部分“一体”也在和多元的交替中坚强的进行着。
参考文献: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附录: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一仰韶文化,二河南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序列是青莲岗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山东龙山文化,一岳石文化;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序列是河姆渡文化,一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序列是大溪文化,一是屈家岭文化,一青龙山文化。
注:本文章归本小组全体成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