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故事80篇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40个小学生国学经典小故事

140个小学生国学经典小故事

140个小学生国学经典小故事1、断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2、生命的价值——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

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

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篇字,拿去给⽗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个“⼤”字下⾯点了⼀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的那⼀点,对他说:“这⼀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和⽗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语】:《弟⼦规》中说:“勿⾃暴,勿⾃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暴⾃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学习,圣贤境界虽⾼,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2.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黄⾹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的⼈,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地照顾⽗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体温热被⼦后,再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那时候他只能⽤⾃⼰的⾝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亲晚上能很快⼊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亲去睡。

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也使他做⼈、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称“天下⽆双,江夏黄⾹”,被列为“⼆⼗四孝”之⼀。

【智慧⼩语】⽤孝顺的⼼对待⽗母,⽗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慈悲的⼼对待众⽣,众⽣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恭敬孝养⽗母的⼼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格外美好。

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篇一:国学故事国学故事墨子训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没面子过不去。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以致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听后,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的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

”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孔子学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

”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

”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国学经典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以简炼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哲理思想,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120个国学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大禹治水》在洪水泛滥的年代,大禹带领群众管理四方水患,耗费了九年心血,最终使得大地恢复了宁静与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干够战胜难点,取得成功。

2. 《尧舜禹治天下》尧舜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三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管理天下,用智慧和仁德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管理原则。

3. 《曹操与刘备》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名将,而刘备则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帝国的创立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性与意志。

4. 《关羽与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义兄弟,他们忠诚勇敢,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敌人。

5. 《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处不在”的观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才干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6. 《荀子劝学》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的观点,并主张通过教育来陶冶人的性情。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的思路。

7.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念。

这个故事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为我们解读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8.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性中善恶与爱恨纠缠的复杂情感,让人们思量人的内心与命运。

9. 《孙悟空与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

关于中国传统小故事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一)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

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二)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

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

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

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

国学小故事80篇

国学小故事80篇

国学⼩故事80篇1、⼦欲养⽽亲不待孔⼦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在哭,声⾳显得很悲哀。

孔⼦对驾车的⼈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前进⼀⼩段路后,便看到⼀个不寻常的⼈,⾝上挂着镰⼑,系着⽩带,在那⾥失声痛哭,然⽽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请问您是什么⼈呢?”那⼈回答:“我叫丘吾⼦。

”孔⼦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哽咽地说:“我此⽣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我未能尽到为⼈⾂的职责,这是我第⼆⼤过失;我⽣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过失。

”丘吾⼦⼜仰天悲叹道:“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想要奉养⽗母,⽗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世吧!”因此,丘吾⼦便投⽔⾃尽了。

孔⼦很感叹地对弟⼦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按】每⼀个⾚诚忠厚的孩⼦,都曾在⼼底向⽗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长,相信⽔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锦还乡的那⼀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法报答的恩情,忘了⽣命本⾝有不堪⼀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法重现的幸福,孝是⼀失⾜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母尽⼀份孝⼼,⼀定要抓紧啊!趁⽗母健在的光阴。

2、⼀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天,他⽗亲的⼀位⽼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下屋⼦,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大全

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大全

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大全【篇一】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唐朝有位知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著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进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兴奋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很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情愿拜您为师,请您告知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张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恳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今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到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美,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知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坚决果决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美丽。

【聪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运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假如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假如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担忧,心定不下来。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十分适合我们小朋友阅读,让其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欢迎阅读,。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1: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经典中国传统小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中)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中)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中)尹⽼师在线4⽉10⽇国学经典故事51.孟母择邻孟⼦,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的时候⽗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

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座⼭下,⼭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的样⼦,⼜烧纸⼜跪拜。

孟母怕⼉⼦误⼊歧途,就把家搬到⼈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学着吆喝卖⾁。

孟母⼗分担⼼,⼜把家搬到⼀个靠近学堂的地⽅,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的教导,学堂⾥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孟母终于满意了。

在孟母的努⼒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后来,他拜孔⼦的孙⼦⼦思为师,最后成为伟⼤的思想家,被⼈们誉为“亚圣”。

智慧⼩语:“近朱者⾚,近墨者⿊”。

与什么样的⼈相处,常常会影响到学好三年不⾜,学坏⼀⽇有余。

因此,善于学习之⾃⼰。

也有说:学好三年不⾜,学坏⼀⽇有余。

⼈,会很谨慎地选择朋友,如蓬⽣⿇中,不扶⽽直。

《弟⼦规》中说:“能亲仁,⽆限好。

德⽇进,过⽇少。

不亲仁,⽆限害。

⼩⼈近,百事坏。

”意思是说:亲近仁德之⼈,亲近良师益友,可以提⾼我们的道德学问。

⽽与不善之⼈相处,便会受到影响,损伤道德。

52.三⼈⾏必有我师⼤教育家孔⼦是个善于学习的⼈,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次,孔⼦和学⽣们正在赶路,忽然⼀个⼩孩⼦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孩⼦正在路上⽤砖⽡⽯块垒⼀座“城池”呢。

孔⼦叫那个⼩孩让路,⽽⼩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想:确实不能把这孩⼦摆的城池当成玩具。

我这样想,可孩⼦不这样想啊。

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给问住了。

孔⼦⼗分感慨地对他的学⽣说:“三⼈⾏必有我师!这孩⼦虽⼩,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师了。

”智慧⼩语:“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是孔⼦的名⾔,出⾃《论语》。

要求⼈要谦虚好学,努⼒学习别⼈的优点,完善⾃⼰,取⼈之长补⼰之短!《弟⼦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当⾃砺。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那么有关儿童经典故事有哪些呢?儿童睡觉前最喜欢听故事。

讲什么故事最能使孩子满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国学经典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儿童国学经典故事篇一:买椟还珠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篇二:姜太公钓鱼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烂杀百姓。

纣王手下有个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走,隐居在渭水之滨。

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

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

一般人用弯钩钓鱼,弯钩上挂着鱼饵,然后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

国学经典故事大全【10篇】

国学经典故事大全【10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国学经典故事⼤全【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故事 孔⼦学琴 从前,孔⼦跟从师襄⼦学琴。

师襄⼦教了⼀⾸曲⼦后,孔⼦每⽇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天,师襄⼦说:“这⾸曲⼦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些⾼难度的技巧。

” ⼜过了许多天,师襄⼦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曲⼦的神韵。

” ⼜过了许多天,师襄⼦说:“你已领会了这⾸曲⼦的神韵,可以学新曲⼦了。

”孔⼦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个⼈,尚未深⼊他的内⼼世界。

” ⼜过了很多天,孔⼦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了。

这⼈长得⿊,⾝材魁梧,胸怀⼤志,要统⼀四⽅,⼀定是周⽂王。

”师襄⼦听后,⽴即离席⾏礼,说:“这⾸曲⼦就叫做《⽂王操》啊!” 【智慧⼩语】:学习需要⽤⼼专⼀,深⼊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或是深⼊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且学习也不是为别⼈学,是为我们⾃⼰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服务社会⽽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会⽤⼼投⼊,深⼊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废。

2.国学经典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董遇,⾃幼⽣活贫苦,整天为了⽣活⽽奔波。

但是,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见(xiàn)。

” ⼈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

附近的⼈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之余;阴⾬者,时之余。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小故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总会学有所成。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梓庆鬼斧神工【传统故事】春秋时,有一个叫梓庆的木匠,他技艺高超,制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

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头锯子。

这把锯子造型美观,上面的花纹纤巧,从没有一把锯子这么美。

每一个见过这把锯子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大家都不相信是梓庆做的,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这种极品。

鲁国国君听说后,也跑来欣赏。

他很惊奇,也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于是问梓庆:“你是不是会法术?这把锯子是不是用法术做成的?”梓庆笑了笑,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怎么会懂法术呢?”鲁国国君不相信他的话,接着又问:“那好,你告诉我他的制作过程。

”梓庆回答说:“做这把锯子之前,我先养神静气。

斋戒三天,以获得内心平静。

在这三天,我使自己摒弃掉对荣华富贵的渴求;然后再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杂念,忘掉技巧;接着再斋戒七天,这时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已经能做到‘不以物喜’。

我的眼中已没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影响到我的技艺了。

斋戒过后,我会去森林中寻找制作锯子的原料。

我仔细观察各种树木,以选择与锯子外形最匹配的。

而这时锯子的样子已经成竹在胸了。

只要选好木料,锯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

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想这大概就是制作出来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制作一样的原因吧,以一颗纯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

”国君听完,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何为“鬼斧神工”。

【】这个故事源于《》,旨在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神专注,摒除杂念,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

故事中的梓庆已达到这种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贵、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够做到心灵与自然的契合,制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锯子。

保持内心清净,不受世俗的干扰,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种境界也是为人处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按】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按】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

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按】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

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4、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按】: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按】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 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按】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按】《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按】《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按】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按】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按】:《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按】: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

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