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
《稀缺》读后感范文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范文
本书是一名经济学家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编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稀缺为何会导致贫穷,如何摆脱贫穷。
什么是稀缺
稀缺不是客观物质的稀缺,而是一种让人产生紧迫感的稀缺心态。
短时间他会激励我们,让我们高产出工作,但长期来说,他是危害的,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稀缺的危害
导致管窥效应:就是只注意明显的事情,忽略了最重要的。
比如遇难的80%的.消防员都死在去火场的路上,因为他们忽略了系安全带。
导致借用:选择透支未来,但又还不上债,只能新债抵旧债。
比如裸贷的女大学生,毁了自己一辈子,或跳楼的人。
导致没有空余: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没有时间来调节自己。
比如网购时会左挑右选,为了10元的小利用上半小时甚至更多。
导致带宽不足:带宽说的是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等。
比如在考试前灌输一些负面消息,考试的成绩往往就很差。
防止稀缺
省下时间,不要想着自己缺什么;再穷也拿出一部分去理财,或学习;设置提醒自己的事情,不要把最重要的忘记了。
本书介绍完毕,我的观点,本书介绍了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怎么不穷上,但是做出的事情让自己更穷。
如果没有很强的资本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空下来,或者不要为了挣钱透支自己的身体等。
本书没有说怎么让我们变富有,只是不要让穷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
《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稀缺》的读后感1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
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
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
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
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
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的读后感2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
《稀缺》一书,让我深思了资源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通过多个实例,向我们揭示了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在各行各业的重要作用,以及稀缺资源的背景与作用。
从本书中,我学到了根据稀缺性而且协调分配资源,并以此改善决策的思路。
在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同时也应该考虑它对其他各方的影响、受益和冲突。
只有将资源分配方式进行合理地配置,才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需求。
此外,本书也告诉我,在稀缺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其他替代措施来满足对资源的需求。
例如,当发生水短缺时,可以采取雨水收集、微型湖泊技术等措施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通过这类替代措施的使用,将可以降低稀缺资源的利用,减轻长期依赖稀缺资源带来的压力。
总之,《稀缺》一书不仅提醒我们要重视资源的稀缺性,而且也应该采取更好的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资源,这对我们的未来有重要意义。
《稀缺》读后感2000字
四是节约带宽:减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不要为了省钱去浪费大把的时间,不要老想着自己缺的东西,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要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不过学习了稀缺之后发现,原来那就是管窥效应,上面说的就是负面的情况下,然而也有正面影响的一面。最大的感受就是处理平时很紧急重要的任务时,那时候的效率都很高,因为那时候都是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在一件事上,这就是管窥的好处所在,也就是所谓的“专注红利”。
然而在没有遇到《稀缺》这本书之前,对这些情况都是习以为常,不懂得扬长避短。
所谓稀缺,就是当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从而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态。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所言: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也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的心态。这一过程,从未意识到过,但却深深的影响着自己的是我们心智的容量,好比网速一样,它是我们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统称。当我们的带宽不足时,就会直接影响到认知和执行控制力。书中介绍到,穷人之所以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带宽不足,他们通常会忽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处理日常各种琐碎之事,或许就验证了那个成语-人穷志短!
启动开智模式——《稀缺》读后感2000字:
最近学习了一本很棒的书,书名叫《稀缺》,这本书我已经整体阅读学习了一遍,然后听了两遍元瑞老师在微信群里的解读,明白了一些本书中核心的观念。下面想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各种体会认知和感受,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5篇
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5篇第一篇:读《稀缺》有感:稀缺心态,防不胜防稀缺心态,防不胜防——读《稀缺》有感原创:善于思考的静气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
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
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
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
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
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
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
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1《稀缺》这本书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经典。
该书的主要作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领域中的著名人物。
在这本书中,塞德希尔不仅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稀缺”对于个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影响,同时也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为什么“稀缺心态”会导致个人众多的“低效、无能、非理性”的盲目视角和短视行为。
首先我们要知道,“稀缺”的概念其实是一种经济学的理解,代表客观资源相对由于主观欲望的有限性,归根结底是当今整个经济学所研究和破解的问题,而塞德西尔将它拓展到了心理学的层次即拥有的少于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
比如我们急着要完成的一件事却苦于时间不够;或者需要支付一笔必须的开销却手头紧张,都是所谓稀缺的表现。
它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高兴或者“压力山大”,而是因为它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我们很容易被“稀缺”心态干扰注意力和专注力以至于很难完成应该投入精力去解决的重要的事。
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我们每个人心智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稀缺会让我们的执行力减弱,从而导致心智的容量被占满,因此产生的借用行为又再次导致了更大的稀缺。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它产生的管窥负担,会让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也会让我们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有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由此可见,管窥心态会限制一个人的视野,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理性行为。
这是管窥所引发的后果,它让我们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在当下尽己所能解决,但这样的做法会给未来带来新的问题。
这些生活中种种的稀缺陷阱,都是源于我们将可预期事件当作突如其来的事件处理,从而不断加重了我们的负担。
所以,如何才能尽可能地摆脱稀缺并合理的享受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稀缺》读后感:稀缺心态
《稀缺》读后感:稀缺心态资源的稀缺是一个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时间、金钱、能力和社交需求等等;我以前认为缺时间,缺钱、缺能力和缺少社交是一种资源匮乏的问题,读过《稀缺》这本书后发现这更多的是个心理学问题。
也就是说稀缺心态比稀缺更加值得人重视,就像睡觉时害怕失眠的心态比失眠本身更让人睡不着觉。
由于致力于国际扶贫工作以及自己忙碌的工作安排,《稀缺》作者在书中主要针对金钱和时间的稀缺进行讨论。
但提出的“稀缺心态”这种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自我能力和社交需求的剖析。
本期短文将由以下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一,简单总结书中内容:时间和金钱的稀缺心态对人的短期好处以及长期危害;第二,小编将这一“稀缺心态”分析方法引申到能力稀缺和社交稀缺,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
时间和金钱的稀缺能引起短期的专注,比如人们往往在deadline之前做事会更加专注和高效,手头并不宽裕时往往更加愿意思考什么是必需品;也有人开玩笑说:英国人头脑最好用的时候就是快来不及的时候。
.但同时,稀缺会引发“管窥”,也就是当稀缺心态俘获大脑时,让我们容易忽略其他可能重要的事情。
文中举了一个关于消防员的事故案例,消防员能紧抓时间迅速赶往现场,但消防员在撞车事故中牺牲率极高,调查发现消防员经常因为专注赶往现场而忽略了系安全带。
稀缺心态是指当我们潜意识地将稀缺置于思想的中心时,而产生忽略其他的心理行为。
稀缺心态通过不断给大脑加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问题的心智能力就相应减少,从而增加心智的带宽负担,降低判断力和智商。
所谓心智带宽是指心智中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和逻辑推理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和执行控制力(计划、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时间的稀缺引起短视,而金钱的稀缺会引起借用;那么现在的稀缺引起将来更大的稀缺,从而不断循环将自己拉入稀缺陷阱,当我们为解决眼下的问题而过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这就是忙碌之人一直忙碌和缺钱之人一直缺钱的原因之一。
稀缺读书心得
稀缺读书心得•相关推荐稀缺读书心得(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稀缺读书心得(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稀缺读书心得1这两天一直在看《稀缺》这本书,整本书看完觉得还是挺震撼的。
表面写的是一种稀缺心态,实际上说的是贫穷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里的贫穷模式不单单是金钱上的贫穷,也包含了时间上的贫穷,也就是陷入了瞎忙的状态。
上一次有相同类似的阅读体验还要回到大学时代,有两本书,一本是《影响力》,另一本则是《无价》。
碰巧的是,这三本书都是由小红帽湛庐文化出版的。
贯穿于整本书的线索:1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名为稀缺的心态,或者说是稀缺的思维模式。
当我们的大脑被这种思维模式长期占据之后,它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从而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行为。
到这里,我们应该要清楚一个概念,何为“稀缺”?书里给了一个答案:拥有<需要。
当我们拥有的少于需要的,那么稀缺心态就会不自觉,不加意识地作用于大脑。
2 有了稀缺心态,就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专注红利”,另一种则是“管窥”。
专注红利是说当处在稀缺心态下,我们会保持专注,着眼于最紧迫并且是重要的事,能够高效的完成这些事,而管窥是指当我们全身心的专注某一件紧迫且重要的事时,会把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暂时搁置起来,甚至是完全忽略。
前者是利,后者是弊。
短期来看,利是要大于弊,而从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弊则大于利。
3 如何避免这种稀缺心态?靠的是自我控制和外部监督。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大量的实验以及案例,透过这些案例可以了解到稀缺心态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
我们总是看到了“管子”里的事,而看不到“管子”外的事,如果经常看到这些管子里事‘就会忽略到管子外的事。
比如穷人,他们由于收入比较少,所以在买东西时会更加在意价格,喜欢性价比,喜欢比价。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稀缺是什么呢?稀缺不是平常我们理解的资源匮乏。
本书的作者把稀缺定义为一种心态。
当我们处于稀缺中,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但是稀缺会导致我们的带宽会下降。
带宽是心智的一种容量。
带宽分为两种能力一种能力为认知能力,一种执行控制力。
有了稀缺就有权衡式思维。
你好比你要出去旅游,需要用行李箱装东西,你行李箱很小,但你要装的东西很多,你就要去权衡装那些东西。
装了这件东西你就不能装其他的东西。
其实权衡无处不在。
花钱的时候也是一种权衡,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我们的财富是一定的,当我们花了10元钱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少了10元钱,如果没有花这10元钱我们则可以把10元钱用到其他的地方。
花钱的时候只是金额太少使你感觉不到。
实际上是你的余闲替你买单。
余闲就是我们拥有很大的空间,没有稀缺就会有余闲,不存在稀缺的产物。
当你的行李箱足够大,你装完你所有的物品之后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一部分空间就是你的余闲。
有余闲就不需要权衡。
你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高收入购物者不会去记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需要记账,因为你根本不差钱,但实际上是余闲替你买了单。
有余闲你就不会去珍惜,你会比较随意地挥霍。
没有余闲你就会高效的利用剩余的资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行李箱。
有时间的行李箱,也有金钱的行李箱,也有热量的行李箱。
当我们的行李箱足够大的时候你总会随心所欲,当你的行李箱足够小的时候,你会格外的珍惜每一份资源,十分谨慎,不断的权衡。
穷人为什么穷,没有金钱上的余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穷人和富人都想要买一个价值3000元的小米8,如果穷人和富人都没有抵制住诱惑。
相同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富人有的是金钱的余闲,他只需要用余闲支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穷人就不一样,他必须用计划之内的金钱买单。
比如说他本来需要用这笔钱付孩子的学费,他现在可能就无法支付学费,导致孩子无法上学,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稀缺》读后感《稀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穆尔哈德·克文斯和埃尔德·扬由合作撰写的一本关于管理时间和资源的书籍。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稀缺资源对我们的生活和决策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稀缺问题。
读完《稀缺》,我深感自己在面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上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常常陷入到时间的稀缺之中。
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我们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总是希望一天能够多出几个小时。
然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不必要一味地追求时间的增加,而是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时间。
同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时间稀缺性”的存在,以免因为任务太多而不知所措。
我们应该学会优化时间利用的技巧,如任务拆分、优先级排序等,以便更好地调配并高效利用时间。
其次,《稀缺》还提出了资源稀缺对决策和思维的影响。
面对多元的选择和无尽的需求,我们常常无从抉择,陷入决策的稀缺陷阱。
本书中提到的一种解决方法是“隐性能见度”,即通过将决策清单可视化,明确任务和计划,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困惑和混乱。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跨域视野的重要性,即拓宽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做出更全面、准确的决策。
最后,《稀缺》还揭示了稀缺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资源的匮乏,我们通常会感到压力和焦虑,进而导致冲动和随意的决策。
书中提到了“穷人思维”的概念,即贫穷状态下的人更容易做出短期决策,而不顾及长远利益。
这一现象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面对稀缺时保持冷静、理性,不能让压力和焦虑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总之,读完《稀缺》,我对资源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稀缺不仅仅是时间和资源的问题,更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挑战。
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中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稀缺,实现时间和资源的有效管理,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这本书不仅对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可以对组织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稀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稀缺读后感1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的小标题所吸引。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似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安排满满的行程计划,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开始学习各种理财知识,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依然觉得钱包不够鼓,因此时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幸福,那造成贫穷和忙碌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按以往我们对于稀缺的理解,大多倾向于经济学的观点,即资源方面的稀缺。
而本书的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里所指的稀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于时间、金钱等资源的稀缺而引起的心态问题。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即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首先,稀缺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它导致的结果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利有弊。
比如,当时间稀缺时,有利的一面是人们可以获得短期的专注红利,在临近截止日期的一段时间内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
比如一场临近饭点的会议,论文送审前的挑灯夜战,都生动形象地诠释了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不利的一面是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这种负面后果称为管窥负担。
管窥心态会使视野变窄,使我们只关注那些紧迫的事情。
比如消防员赶赴火灾现场时不系安全带,职员忙于工作耽误了身体锻炼。
由于存在稀缺,人会有管窥心态。
管窥心态会导致短视,导致忽视未来。
其次,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
带宽在本书中指的是心智容量,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就像人的精力一样,带宽也是有限的。
带宽支撑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不论是读书、学习新技能、控制情绪或是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
几乎人类所有高级活动都需要带宽。
带宽减少,进而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下降。
在工作中,带宽不足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的下降。
稀缺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最近开始阅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记录其中一些有意思的话。
引言-资源稀缺并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稀缺是一种心态。
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1创意大爆发,是建立在成年累月的经验和辛劳的基础上的。
2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
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
3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
4专注于某项事物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5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
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6所有人,一旦深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
7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
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1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2当我们为了解决眼线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
3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
4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
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1冲动性存蓄
2解决稀缺问题要从富足入。
最新稀缺读书心得
稀缺读书心得(通用5篇)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
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
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
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
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
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
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
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
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稀缺》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拉里丹和普斯坦合著的一本书,描述了稀缺性如何影响个人的思维、行为和经济决策,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书的一个关键概念是“ 稀缺带来的偏见”,就是因感受到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有限而导致的一系列决策偏差。
例如,当我们面对工作、家庭和朋友三个角色时,某个角色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时间,而这常常导致我们忽略其他角色,这就是由于资源紧缺性带来的偏见。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我们经常忽略了它对我们的影响。
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解决方法,例如时间管理、多元化决策和创造价值的方法。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稀缺性的系统和惯例。
通过应用这些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资源紧缺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家庭和朋友等各个角色。
总的来说,我认为《稀缺》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解释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而这种洞察力和知识也可以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阅读,从中受益。
《稀缺》这本书是一本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穆拉里丹和普斯坦所撰写的书籍,它描述了稀缺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稀缺带来的偏见”,这意味着当我们感受到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有限时,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系列的决策偏差。
例如,在我们需要平衡工作、家庭和朋友等多个角色时,不同的角色需要的重心和时间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有效的分配和管理,那么往往会出现一些角色被忽略或是缺乏重视,这也是因为资源紧缺性带来的偏见。
在书中,作者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包括时间管理、多元化决策和创造价值等方面。
同时,作者也介绍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稀缺性的系统和习惯。
《稀缺》读后感
《稀缺》读后感浅谈《稀缺》一书摘要: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同运用。
不管是一直穷、一直忙,还是一直都穷忙,本质上看,都是由于稀缺心态(穷人思维)导致陷入稀缺陷阱。
正是由于我们将注意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了更为紧急的当下,从而造成对真正重要事情的忽视,以及未来发展机遇的错失。
认识到了稀缺的实质,也就为我们摆脱稀缺的恶性循环提供了可能。
关键字:稀缺;管窥;带宽引言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全书有下列重要概念和观点。
一、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1.1稀缺心态稀缺是常态。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的后果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当稀缺俘获了大脑,让我们一再萌生“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最终形成稀缺心态。
稀缺心态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影响是潜意识的。
稀缺心态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稀缺。
1.2专注红利稀缺会牢牢俘获我们的注意力,这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做事情会更有效率。
这就是所谓的“专注红利”,这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但是这种红利弊大于利,其实是我们的负担。
因为我们的思想被稀缺锁定了,只围绕着稀缺的事物打转,再没有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其他重要事物中。
也就是说,短期看来,专注红利让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
钱包里最后一点儿钱总是捂出汗来才舍得花,deadline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就是这个道理。
但长期看来,我们的损失更大,因为我们会忽视其他更需要关注的事情,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效。
没有钱,就没有心思去理财;没时间,就没有心思去做时间管理;没有朋友,更没有心思去社交拓展朋友圈。
于是陷入恶性循环...那么,稀缺究竟会产生那些严重后果呢?1.3稀缺会引发管窥现象管窥,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视野被限制了,如同通过管子看东西一样,看不到小小视野之外更为广大的情景和更为重要的事情。
【读书心得】《稀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稀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1️⃣ 引言:稀缺的双刃剑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稀缺”一词如同一面棱镜,既映射出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也折射出人类心智应对挑战的智慧光芒。
托马斯·杰弗逊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的著作《稀缺》,便是一次深刻探索个体如何在资源稀缺状态下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思维模式的旅程。
2️⃣ 稀缺心态的陷阱书中首先揭示了稀缺心态的核心——当个体面临资源(如时间、金钱)短缺时,会自动进入一种“专注红利”状态,即全神贯注于解决当前的稀缺问题。
然而,这种专注虽能短期内提升效率,却往往以牺牲长远规划和创造力为代价。
作者通过大量实验案例,如贫困家庭的财务决策、忙碌职场人的时间管理,生动展示了稀缺心态如何像一个隐形的牢笼,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与选择。
3️⃣ 带宽负担与心智残障进一步地,《稀缺》提出了“带宽”概念,即个体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心理容量。
稀缺会直接导致带宽减少,引发“心智残障”,使得人们在面对复杂决策时更易出错,甚至忽视重要信息。
例如,长期经济拮据的人可能因过度关注即时的金钱需求,而忽视了教育投资或健康维护,从而陷入“贫困陷阱”。
同样,时间稀缺的个体可能因忙于应对紧急任务,而忽视了个人成长与家庭关系,导致生活质量的全面下滑。
4️⃣ 应对策略:构建余闲与心智解放面对稀缺的挑战,书中提出了两大核心策略:一是构建“余闲”,即在资源充足时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无论是财务上的紧急基金,还是时间管理上的“无会议日”,都是有效减轻稀缺压力的方法。
二是通过“心智解放”,即在非稀缺状态下制定计划、培养习惯,以减少稀缺状态下的决策负担。
例如,定期审视财务目标、规划长期职业发展,可以帮助个体在资源紧张时仍能保持理性与远见。
5️⃣ 心得感悟:从稀缺到富足阅读《稀缺》,不仅是一次对经济学原理的深入理解,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不仅仅来源于物质的积累,更在于心智的自由与成长。
稀缺读后感:人生陷阱中的自我救赎
稀缺读后感:人生陷阱中的自我救赎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稀缺读后感:人生陷阱中的自我救赎,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能读到这本书是一种滑稽的缘分。
自告奋勇又自不量力。
自告奋勇的是参加了农经1班的读书会,自不量力的是读不通《稀缺》的大部分内容。
其实我以为还读《活着》诸如此类的书呢。
所以当拿到老师拿来这本崭新的《稀缺》时,我真的吓了一跳。
不是失望,是惊吓,我怕我读不好,对不起书。
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逼真的环境描写,我会沉醉吗?我会激动吗?读完《稀缺》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即使没有触人心动的文学描写,一本书它也是可以充满着人文情怀,它同样可以给你感动,给你热泪。
当我看见作者研究“稀缺”是想解决贫困问题时,当我跟着作者走进那些穷的人愚昧无地陷入稀缺心态死循环时,当我看见作者真诚地发出“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时;我不在自卑于自己对“稀缺”的理解有多深,我不在纠结到底在读书会上会不会丢人,我更多的是沉醉在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沉思在为什么他们就这么无知。
结果,我开始彷徨,我也是一个无知的人,我也有着稀缺心态,我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入稀缺陷阱,我即将变得贫穷,荒废我的人生。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我好像是这样啊!我好像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满足我自己想做去的事,我好像总在埋怨各种无聊的会议,各种繁杂的社团活动,然后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后知后知觉地明白,我有稀缺心态,稀缺俘获了我的注意力,在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在改变我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在俘获我的大脑!我过于专注那一两场的会议,那一两个活动,我忘记了自己在宿舍无聊抠脚打游戏,然后当事情扎堆,我开始抱怨没有时间!正应了一个朋友说的那样,穷人活该受穷,我活该平庸。
长沙地下通道买袜子的穷人就和书里印度卖菜的穷人是一样的,他们总是专注于今天多买点就好了,却总是没有发现这样改变不了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缺心态,防不胜防
——读《稀缺》有感
原创:善于思考的静气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
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
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
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
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
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
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
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
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
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
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
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
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
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
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
截止日期
(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
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
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
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
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
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
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
像失去了意义一样。
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
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
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
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
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
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
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
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
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
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
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
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
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
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