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全文编辑修改
❖ 4、《庄子》继承《老子》,说“道”是“自
❖ 5、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道之文”这种观点。 刘勰之后,唐代司空图作《诗品》,二十四诗品就是道的 二十四种外化形态。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是循环往复 的:“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是曰 复命”;他贵柔守静,提出“致虚极,守静 笃”的主张。此后,守虚静,抱元一,便成 为老庄玄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
2、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 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必须在 “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进 入“大明”境界。
❖ 刘禹锡提出创造意境的关键是要做到“境生于象 外” ,司空图要求诗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说的。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对言意关系认识影响之结果。
(一)哲学领域中言不尽意论
❖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提出除了文学的因素外,主 要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言不尽意的提出首先是 在哲学领域中而不是在文学范围内。哲学的分析加深了对言 意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学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理 论参考和认识方法。
(二)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
❖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文学创作中“象”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突出,文学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形象思 维,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被称为文学形象。在 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非常重视景、物、境,观物 取像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 刘勰的《物色》可以算作物象论的代表,同期梁简 文帝《答张缵示集书》、钟嵘《诗品序》都有相关 论述。他们从对创作过程分析中形成的关于言不尽 意的基本认识便构成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基本 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资料
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最新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中文本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举例(一):(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影响]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串讲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 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 学观念;
3.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 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4.精讲课与串讲课兼听 精讲课帮助大家粗线条理解课本,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串讲课精准抓住考点,利于提高通过率。 两者兼听,先精讲后串讲,听两遍课程更由于记忆。
四、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例题: “诗可以兴”出自于( ) A.《今文尚书》 B.《毛诗大序》 C.《左传》 D.《论语》
谢谢
第一章 先秦文论
第一章 先秦文论
一、单选及填空
1.《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 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2.《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3.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 文艺的教育作用。 4.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表明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4.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5.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6.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中国历代文论选
考试分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是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时代先后分先秦文艺思想、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隋唐文论、宋金 元文论、明代文论、清代文论、近代文论文论八部分。 其中两汉文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为重点,隋唐、宋金元、明、清、近代文论为 次重点,绪论和先秦文艺思想非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㈠ 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
言意关系的提出,本来并不是 文学创作理论问题,而是哲学 上的一种认识论。人的思维内 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充分最完 全的表述,这是和人能否正确 地认识客观世界相关连的。先 秦时代在言意关系上儒道两家 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 意。《周易•系辞》中说:“子云:‘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 尽其意。’”《系辞》所引是否确为孔子 所说,已经不可考。然而《系辞》作者讲 得很清楚,孔子认为要做到言尽意虽然很 困难,但圣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扬雄 曾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法言•问神》篇 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 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课程设计思想
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 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 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五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 文学研究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导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体裁文学的批评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学员在专科未 曾学过的学科。本学科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参考 学习指导中提供一些学习译文,作到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之令狐文艳创作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令狐文艳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课讲稿
《中国历代文论选》导学(讲稿)第一部分:绪论一、课程说明:(一)、“文论”——文艺理论,有关文艺(文学与艺术的统称)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历代”有古代()和近代。
(二)、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1、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
2、中国古代文论具有理性表白审美感受的性质:3、中国古代文论展示了比较全面的审美文化:(三)、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1、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3、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最动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不借助中国古代文论是作不到的。
4、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1、抓住重点,理性提炼;即抓住每个文论家作品后面的现代汉语[说明],并进行自我的有效的归纳。
2、借助注解,读懂原文;真正理解古代文论的精髓,只靠现代学者的简单提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重点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领会。
3、掌握原理,实现审美;可以也应该利用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古代文学的作品进行鉴赏,同时也应该仔细体会古人对古人作品的审美观点。
4、利用网络,充实学习;一些学习的资料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发布在网上,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积极上网学习。
5、思路清楚,有的放矢;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要对古代文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握,然后在一个时期中把握相对的重点。
(五)考试题型大体上会有:单项选择题18、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4、简答题5及论述题3。
比例大体为单项选择题18%,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12%,简答题30%,论述题30%。
(六)学时学分介绍:共15周,今年9周(11月----12月),明年6周;4学分,一周两次课,4节课,共60节课。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资料
名词解释 1.“思无邪”说: 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 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 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 接近于还 《诗》 以文学的本来面目, 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 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 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世 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 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 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 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 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 原则。 6. “养气”说: 《孟子·公孙丑上》 说: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 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 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 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 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 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 这里的 “气” 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 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 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7.“虚静”和“物化”说,这是 《庄子》的关于艺术创作的论述, 认为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理想的 境地。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 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 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 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 照,艺术创造也最为旺盛,而创作 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便进入了 《庄子》所谓的物化境界,也叫做 “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 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 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 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 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 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 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 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 “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 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 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 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 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 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 了理论基础。 9.“发愤著书书”说,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 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 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抱负, 他的 “发 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 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 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 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 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 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 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 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10.“讽谏”说:《毛诗大序》提 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 戒,故曰风。”此点充分肯定了文 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 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 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 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 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 据。“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 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 想上的。 11.“诗六义”说:《毛诗大序》 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 曰赋,三曰化,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 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 性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 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 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说具 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12.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强 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虽然在 情志关系上。《毛诗大序》是更重 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 与先秦“诗言志”的志接近,但它 正确也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 明对文字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 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 评的发展影响很大。 13. 疾虚妄说: 王充自述他写作 《论 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表明他 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观点。提倡 真实,反对虚妄,这也建立在其自 然论基础上,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 要是论理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 真实可信。 坚决反对 “奇怪之语” 、 “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 增益事实, 为美盛之语, 用笔墨者, 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对于 “增” , 王充反对妄增, 肯定妥增, 显然看到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 之用心。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 已涉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 之真辩证关系问题。 14.文体四科八体说:四科八体说 的文体论,说:“奏议宜雅,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体 裁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有不 同,这当时最早提出的对文体不同 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 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 一个新阶段。 特别是 “诗赋欲丽” , 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 学特征,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 特别深远的影响。 15.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 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论断, 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 体, 不可力强而致。 文章中的 “气” 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 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 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 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16.文章“十体”说:陆机在《文 赋》中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 括了其风格特征。 17.“诗缘情而绮靡”说:陆机在 《文赋》中论及各类文体的特征及 其艺术风格,把文体分十类,并具 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 “诗缘情而倚靡”说,陆机讲“诗 孔子在 《论语·为正》 中提出,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 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 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 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 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 激烈, 要委婉曲折, 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 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 “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 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 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 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 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 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 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 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 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 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 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 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 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 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 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 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 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 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答: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至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内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读有多方面的功用,核心的东西就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第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和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主张“中和之美”。
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
第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 (1)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考串讲笔记01.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先秦时期
更多自考(真题模考软件、笔记等)课程,请访问官网:/shop 1自考三件宝:真题模考软件、串讲笔记、历年真题及答案!爱考题软件商城:www.ikaoti.cn/shop一、先秦时期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先秦时期知识点不多,但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每年固定性必考题目占试卷篇幅较大,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这些题目均要加以练习。
第一节 《尚书·尧典》(1)《尚书》“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 ,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2)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例题】1、《尚书•尧典>:“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 “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解析】 直接考察的选择填空, 因此需要对上述内容需要再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掌握。
第二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之欧阳德创编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27430)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笔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
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
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
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第三节毛诗序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
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
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
《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西汉]司马迁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
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
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答:“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
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答: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
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
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
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3、总结“发愤著书”说。
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
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
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
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
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
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
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
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
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
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
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
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
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