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离心方法加速Fe(OH)3胶体的聚沉的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作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作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854f7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a.png)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
胶体具有以下性质:1. 胶体粒子不易沉降;2. 胶体粒子在电场中会发生电泳现象;3. 胶体粒子具有丁达尔效应。
本实验采用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FeCl3溶液中的Fe3+与NaOH溶液中的OH-反应生成Fe(OH)3胶体。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显微镜等;2. 试剂:FeCl3溶液、NaOH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FeCl3溶液:称取0.1g FeCl3·6H2O,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2. 配制NaOH溶液:称取0.1g NaOH,加入50mL蒸馏水溶解;3. 将FeCl3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4. 在加热过程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同时不断搅拌;5. 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6. 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过滤,收集滤液;7. 将滤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胶体粒子的形态和大小;8. 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置于紫外线下观察,观察丁达尔效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经显微镜观察,胶体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具有明显的丁达尔效应;2. 分析:在实验过程中,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Fe(OH)3胶体,由于胶体粒子较大,不易沉降,因此可以观察到胶体粒子的存在。
在紫外线下观察,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产生丁达尔效应。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并观察到了胶体的基本性质;2. 本实验验证了胶体粒子的存在,加深了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对胶体的制备有较大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胶体的制备效果;2. 实验过程中,NaOH溶液的加入速度对胶体的制备也有一定影响。
制备胶体实验报告
![制备胶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990d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制备胶体的方法。
3. 学习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子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等。
本实验通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铁(FeCl3)、蒸馏水、氨水、氢氧化钠(NaOH)等。
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酒精灯、玻璃棒、磁力搅拌器、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在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3)停止加热,静置一段时间。
2. 观察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1)观察丁达尔效应:将氢氧化铁胶体置于暗箱中,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是否有光束通过。
(2)观察布朗运动:将氢氧化铁胶体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胶粒的运动情况。
(3)观察聚沉现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观察胶体是否聚沉。
3. 制备Fe(OH)3溶胶(1)在烧杯中加入约50ml蒸馏水,加热至微沸。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3)停止加热,静置一段时间。
4. 观察Fe(OH)3溶胶的性质(1)观察丁达尔效应:将Fe(OH)3溶胶置于暗箱中,用激光笔照射,观察是否有光束通过。
(2)观察布朗运动:将Fe(OH)3溶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胶粒的运动情况。
(3)观察聚沉现象:向Fe(OH)3溶胶中加入适量的氨水,观察溶胶是否聚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氢氧化铁胶体在暗箱中,用激光笔照射时,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效应,说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2. 在显微镜下观察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到胶粒的布朗运动,说明胶体具有布朗运动。
3.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到胶体聚沉,说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聚沉性质。
实验 Fe(OH)3溶胶的制备
![实验 Fe(OH)3溶胶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b7019e502e3f5727a5e96256.png)
实验四 Fe(OH)3溶胶的制备和纯化[实验目的]1 了解凝聚法制备胶体的原理;2 了解热渗析法对胶体进行纯化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原理]胶体溶液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其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 之间,其制备方法较多,本实验用FeCl 3水解制备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反应后得到的体系中,含有过量的电解质和杂质,它们影响胶体的稳定性,为了除掉过量的电解质和杂质,特用火棉胶制得的半透膜袋进行渗析,将小的无机分子从体系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胶体纯化的目的。
[实验步骤]1. Fe(OH)3 胶体的制备:在250ml 烧杯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在电炉上加热至沸,用玻璃棒搅拌,一滴一滴地慢慢滴加20%FeCl 3溶液(特别缓慢!),待溶液明显由黄色变为红棕色后,停止滴加,说明FeCl 3已经有部分水解生成了Fe(OH)3溶胶,停止加热;2 .半透膜的制备:将250ml 锥形瓶洗净、烘干(用电吹风),向锥形瓶中倒入若10ml 火棉胶溶液,转动锥形瓶,使火棉胶在瓶内壁形成均匀的薄膜。
将锥形瓶倒置倾去多余火棉胶,并让乙醚挥发完。
向瓶中加入蒸馏水,溶去剩余乙醚。
在瓶壁与膜之间注入蒸馏水,使膜脱落。
向做成的半透膜袋中注入蒸馏水,检查是否漏水。
如有漏洞,可擦干有漏洞处,用玻棒蘸火棉胶补好。
3. Fe(OH)3溶胶的纯化:将制得的Fe(OH)3 溶胶倒入半透膜袋中,按右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渗析,水温控制在60~70 ℃之间,不是地搅拌一下袋外的水。
刚开始渗析时由于离子浓度很大,换水的间隔时间可以稍短,约10-15 分钟换一次水;往后可约30分钟换一次水。
换水前应取1ml 水,分别用AgNO 3 溶液和KSCN 溶液检验Cl -和Fe 3+,直至都检验不出为止。
4. Fe(OH)3溶胶的老化:将纯化后的Fe(OH)3溶胶倒入250ml 清洁干燥的锥形瓶中,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老化,老化后的Fe(OH)3溶胶待作电泳实验时使用。
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
![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b2132928ea81c759f57836.png)
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作者:肖文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4期肖文敏(赤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从Fe(OH)3胶体的制备方面对Fe(OH)3胶体电泳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后,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关键词:Fe(OH)3;电泳;改进中图分类号:TQ3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7-0003-03Fe(OH)3胶体电泳实验是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关于胶体性质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ζ[1]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以及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胶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的关系.ζ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但是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等的影响[2].所以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比较模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谢祖芳等[3]从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稳定剂的用量和辅助液的选择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改进效果.杜宗辉[4]从电压、浓度及环境温度等方面对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为了减少实验时间,取得明显的实验现象,利于学生实验,我们从胶体的制备出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药品WY—2D电泳仪(南京多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ZDS—A型电导率仪(南京多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HJ—3恒温磁力搅拌器(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KDM型控温电热套(山东华鲁仪器公司).三氯化铁(AR),棉胶液(CP),氯化钠(AR),尿素(AR),蔗糖(AR),硫脲(AR).1.2 Fe(OH)3溶胶的制备[1]1.2.1 Fe(OH)3溶胶的制备将0.5g无水FeCl3溶于20ml蒸馏水中,在搅拌的情况下将上述溶液滴入350ml沸水中(控制在4min~5min分钟滴完),加热浓缩到160ml,即制得Fe(OH)3胶体.1.2.2 珂罗酊袋的制备将约15ml棉胶液缓慢倒入干净干燥的250ml锥形瓶内(倾倒时一定要顺着锥形瓶的壁慢慢倒入,以免产生小气泡影响渗析效果).小心转动锥形瓶使瓶内壁均匀铺展一层液膜(转动锥形瓶时始终保持向着一个方向转动),倾出多余的棉胶液,将锥形瓶倒置于铁圈上,待溶剂挥发完(此时胶膜已不粘手,用时大约15min),用蒸馏水注入胶膜与瓶壁之间,转动锥形瓶使胶膜与瓶壁分离,将胶袋从锥形瓶内取出,然后向胶袋内注入蒸馏水检查胶袋是否有漏洞,如果没有,则将胶袋浸入蒸馏水中待用.1.2.3 溶胶的净化将浓缩后的Fe(OH)3溶胶冷却至50℃转移到珂罗酊袋,用约50℃的蒸馏水渗析,约10min换水一次,渗析4次.此时就用到了控温磁力搅拌器,在搅拌的情况下渗析可以更好的对溶胶进行净化.然后分别向净化后的溶胶中加入尿素、蔗糖、硫脲待用.1.3 配制辅助液[1]将渗析好的Fe(OH)3胶体冷却至室温测其电导率,用KCl溶液和蒸馏水配置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的辅助液.1.4 测定Fe(OH)3电泳速度[1]用洗液和蒸馏水把电泳仪洗干净,三个活塞均需涂好凡士林.用少量的Fe(OH)3溶胶洗涤电泳仪2~3次,然后注入Fe(OH)3溶胶直至胶液面高出活塞少许,关闭活塞后倒掉多余的溶胶.用蒸馏水把电泳仪活塞以上的部分荡洗干净后在两管内注入辅助液至支管口,并把电泳仪固定在支架上.将两铂电极插入支管内并连接电源,打开支管间活塞使管内两辅助液面等高,关闭支管间活塞,缓缓开启胶体和辅助液之间的活塞(动作要慢,勿使溶胶液面搅动).然后打开稳压电源,将电压调至150V,观察溶胶液面移动现象及电极表面想象.记录30min内界面移动的距离.用绳子和尺子量出两电极间的距离.1.5 Fe(OH)3溶胶ζ的求算[1]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尿素对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影响界面移动法测定溶胶电泳速度的困难之一是溶胶/辅助液界面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采用在溶胶中加入适量尿素可解决这一问题[5,6].对于Fe(OH)3胶体来说加入适量尿素[3]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尿素的加入对胶体的ζ电势产生影响.为此我们测定了加入尿素的量对实验现象以及ζ电势的影响(表1),我们发现最少加入2g尿素能得到很好的实验现象并且ζ值最大说明这时胶体最稳定,而且随着加入尿素量的增多ζ值越来越小,说明胶体随着尿素量的增多越来越不稳定.2.2 蔗糖对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影响界面移动法测定溶胶电泳速度的困难之一是溶胶/辅助液界面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对于Fe(OH)3胶体来说加入适量蔗糖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蔗糖的加入对胶体的ζ电势产生影响.为此我们测定加入蔗糖的量对实验现象以及ζ电势的影响(表2)我们发现随着加入蔗糖量的增多,ζ值有减少的趋势而且在加入3g时其ζ值最大,说明这时胶体最稳定.2.3 硫脲对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影响界面移动法测定溶胶电泳速度的困难之一是溶胶/辅助液界面模糊,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对于Fe(OH)3胶体来说加入适量硫脲后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硫脲的加入对胶体的ζ电势产生影响.为此我们测定加入硫脲的量对实验现象以及ζ电势的影响(表3)我们发现最少加入2g硫脲能得到很好的实验现象,当硫脲的量减少为1g时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随着加入硫脲量的增多ζ值变化不大,说明硫脲量的增多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不大.3 实验结论通过表1~3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制备胶体后加入尿素、蔗糖、硫脲后现象明显,界面清晰,并且加入2g尿素和3g硫脲时溶胶界面的移动速度最快,胶体最稳定,得到了很好的实验现象.同样,加入蔗糖也得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综上所述,在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实验时,加入尿素、蔗糖、硫脲都增大了胶体的密度,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参考文献:〔1〕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3-106.〔2〕付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9-441.〔3〕谢祖芳,陈希慧,晏全.对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03):83-84.〔4〕杜宗辉.提高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效果的再探索[J].考试周刊,2007.(49)92~93.〔5〕广西师范大学.基础物理化学实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53~255.〔6〕应礼文,胡学复,庄守端.投影试验之三—胶体的电泳[J].化学教育,1980(3):35~36.。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29b577f18583d049645981.png)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溶3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3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Fe(OH)3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的探讨
![“Fe(OH)3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dbfdb160740be1e650e9ad6.png)
子, 另一方面在分散介质中有 同种离子与前者处于吸附平衡的状态 。渗析时不是从核表面上 , 而是主要 从溶液中, 也就是从分散介质中洗去起稳定作用的电解质 , 对F e ( O H) 溶胶来说 , 透过薄膜 的就是 c l 一 和
F e O 离子 , 这个 过 程 破坏 了吸 附平衡 , 并 引起 F e O 离 子从 核 表 面上 解 吸 出来 , 核表面便被“ 裸露 ” 。 最 终 导 致溶 胶 聚沉 。 采 用 不 同量 的 F e C 1 水解 获 得不 同浓度 的 F e ( O H) 溶胶 , 因制 备 溶 胶 的 条件 不一 样 , 获得 的溶 胶 颗 粒 大小 、 形 状 也不 同 , 所 以核 表 面所 吸 附 的 F e O 、 胶粒吸附的 C l 一 的量也 不 一样 , 达 到 吸 附平衡 时 , 宏 观上
粘 度 。其 关 系 为 : ‘ =( K 仇 ) / ( e H) . 式 中: 为 分 散 介 质 的粘 度 ( P a ・ S ) ; £为 分 散 介 质 的相 对 介 电 常 数; 1 J 为 电泳 速 率 ( m/ s ) ; H 为 电位 梯 度 ( V / m) ;K为 与 胶 粒 形 状 有 关 的常 数 ( 对 于球 形 粒 子 K=5 . 4 × 1 0 m V ・ s ・ k g ~・ I n ~; 对 于棒 形 粒子 K_ - 3 . 6 × 1 0 加V ・ s ・ k g ~・ i n ~, 本实验 F e ( OH) , 溶胶 胶 粒 是棒 型 ) 。
由表 4 可知在电导率相等时 F e ( O H)
溶 胶 的浓 度 对 ∈电 位 值 影 响 较 大 , 表 明 电
一
表 4 不 同浓度 F e ( O H) 。 溶胶 测得 的 ∈电位 值
离心实验报告
![离心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509c6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2.png)
离心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离心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对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以了解离心力在物质分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并掌握离心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离心技术是利用离心机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使混合物中不同密度、不同大小的颗粒或溶质在离心管中按照不同的沉降速度进行分离的方法。
离心力的大小与离心机的转速(rpm)和旋转半径(r)有关,其计算公式为:F =mω²r,其中 F 为离心力,m 为颗粒质量,ω 为角速度(ω =2πn/60,n 为转速),r 为旋转半径。
在离心过程中,颗粒在离心管中的沉降速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以及介质的粘度等因素。
较大、较重、密度较高的颗粒沉降速度较快,会先沉淀到离心管底部;而较小、较轻、密度较低的颗粒沉降速度较慢,会在离心管上部形成上清液。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离心机:型号为_____,最高转速可达_____rpm,配备不同规格的离心管。
2、离心管:选用_____材质的离心管,容量分别为_____ml 和_____ml。
3、混合物样品:本次实验选用的混合物为_____,其中包含成分_____、_____和_____。
4、移液器:用于准确量取样品和试剂。
5、天平:用于称量样品质量。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离心机的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清洁离心机内部和离心管。
称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样品,根据实验要求计算所需的样品量。
2、样品处理将称取好的混合物样品加入适量的缓冲液或溶剂,充分搅拌均匀,以确保样品在离心管中分布均匀。
3、离心操作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
将处理好的样品小心地加入离心管中,注意不要超过离心管的最大容量,且要保持样品在离心管中的平衡。
将离心管对称放入离心机的转头中,关闭离心机盖子,启动离心机进行离心。
4、离心后处理离心结束后,待离心机完全停止转动,打开盖子,小心取出离心管。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6bec4506cc17552707220813.png)
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研究背景 (1)2.实验原理 (2)3.实验器材 (2)4.研究过程 (2)5.研究成果 (4)6.结束语 (5)参考文献 (5)Fe(OH)3胶体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摘要:本实验研究,探究改进了Fe(OH)胶体的制备,探究出了观察丁达尔现象的新方法,3并成功研制出了丁达尔效应观察仪。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使用仪器更简单,操作更简捷方便,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成功率,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关键词:Fe(OH)胶体制备丁达尔效应竖直路径观察仪31.研究背景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这种自然界的现象,便是丁达尔现象[1]。
这是因为云,雾,烟尘都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如图1所示)。
丁达尔现象从森林来到化学课本中,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26页[2],涉及Fe(OH)3胶体的制备[3]及丁达尔效应现象的观察实验,教科书上是这样描述实验步骤的:1、取一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2、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如图2所示)3、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13饱和溶液;(如图3所示)4、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5、把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观察。
(如图4所示)根据上述实验操作,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以下不足:1、用烧杯作反应容器,容积大,所需蒸馏水用量较多;2、由于蒸馏水较多,加热所需时间也较长(约需8~10分钟),课堂效率不高;3、两次加热,实验步骤繁琐,制取Fe(OH)3胶体的成功率不高;4、观察丁达尔现象不明显。
(效果如图4所示)2.实验原理1、2、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6285f41fad6195f302ba63e.png)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一、前言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a74b1f6caaedd3382c4d382.png)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时间的影响和用K2SO4溶液测聚沉值一、前言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Fe(OH)3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化学的胶体实验报告
![化学的胶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3e0d41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5.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胶体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胶体性质的观察与鉴定。
3. 了解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粒径一般在1-100nm之间。
胶体具有以下特性: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聚沉等。
本实验通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其性质,进一步研究胶体的特性。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器材: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滴管、滤纸、胶头滴管等。
2. 药品:FeCl3饱和溶液、蒸馏水、NaOH溶液、KCl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1)取一只洁净的烧杯,加入约50mL蒸馏水。
(2)加热至微沸。
(3)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4)停止加热,待胶体冷却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2. 观察胶体性质(1)丁达尔效应:用胶头滴管取少量胶体,置于暗室中,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光路。
(2)布朗运动:用胶头滴管取少量胶体,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3)聚沉现象:向胶体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聚沉现象。
3. 研究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1)温度对胶体性质的影响:将胶体置于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胶体性质的变化。
(2)pH值对胶体性质的影响:向胶体中加入不同pH值的溶液,观察胶体性质的变化。
(3)离子强度对胶体性质的影响:向胶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KCl溶液,观察胶体性质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到溶液呈红褐色,用滤纸过滤后,滤液呈红褐色。
2. 观察胶体性质(1)丁达尔效应:观察到激光笔照射后,胶体出现光路。
(2)布朗运动:观察到胶体颗粒在显微镜下呈现布朗运动。
(3)聚沉现象:向胶体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到胶体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沉淀。
3. 研究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1)温度对胶体性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胶体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沉淀。
(2)pH值对胶体性质的影响:随着pH值的升高,胶体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沉淀。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b6d9bef78a6529657d5306.png)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1.掌握凝聚法制备Fe(OH)32.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二.实验原理: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1 nm~1 μm之间。
由于本身的电离或选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如摩擦所致,胶粒表面带有一定量的电荷,而胶粒周围的介质中分布着反离子。
反离子所带电荷与胶粒表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系保持电中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和热扩散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和扩散层。
紧密层约有一到两个分子层厚,紧密附着在胶核表面上,而扩散层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离子的价态等)而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曼分布。
由于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的反离子结合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和胶粒作为一个整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
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滑移面,滑移与液体本体的电位差称为动电位(电动电位)或ζ电位,而作为带电粒子的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势 ,相当于热力学电势(如图23-1,图中AB为滑移面)。
图23-1 扩散双电层模型图23-2 电泳仪1-U形管;2、3、4-活塞;5-电极;6-弯管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还与ζ电位的大小有关。
而ζ电位不仅与测定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
ζ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其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胶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关系。
ζ电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
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
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Fe(OH)3胶粒的电泳速度然后计算出ζ电位。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精选全文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76326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01.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实验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测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1.实验药品: 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1mol/L HCl 溶液、蒸馏水、Na2SO4溶液
2.实验仪器: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丁达尔效应装置、玻璃棒、漏斗、滤纸、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思考与交流:
1、溶液、胶体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顺序是,三种分散系的稳定
性顺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2、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凝聚。
(2)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3)逐滴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4)FeCl3不能过量,因FeCl3本身是电解质,过量的FeCl3也能使胶体发生凝聚。
(5)不能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加热过度会使胶粒运动加快,发生凝聚。
3、下列事实与胶体的哪些性质有关
(1)用明矾净水
(2)河海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制造胶体实验报告
![制造胶体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5e690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胶体的概念、性质和制备方法;2. 掌握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基本步骤;3. 掌握胶体的稳定性、分散性和沉降速度等性质;4.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分散体系,其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在1~1000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以下特点: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稳定分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粒子之间相互吸引,具有一定的粘弹性;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可以形成聚集体。
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典型的金属氢氧化物胶体,其制备原理是利用FeCl3与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OH)3胶体。
反应方程式如下:FeCl3 + 3H2O → Fe(OH)3 + 3HCl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FeCl3饱和溶液、蒸馏水、酚酞指示剂、稀HCl、NaOH溶液;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温度计、电子天平、移液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FeCl3饱和溶液:称取一定量的FeCl3固体,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制成饱和溶液;2.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在洁净的烧杯中加入约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3. 胶体的稳定性测试:将制备好的氢氧化铁胶体分为三份,分别加入酚酞指示剂、稀HCl和NaOH溶液,观察颜色变化,以判断胶体的稳定性;4. 胶体的分散性测试:用玻璃棒搅拌胶体,观察分散相粒子的运动情况,以判断胶体的分散性;5. 胶体的沉降速度测试:将胶体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沉降速度,以判断胶体的沉降速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成功,呈红褐色;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胶体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 加入稀HCl后,胶体颜色变为无色,说明胶体具有一定的粘弹性;4. 加入NaOH溶液后,胶体颜色变为红褐色,说明胶体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形成聚集体;5. 搅拌胶体时,分散相粒子运动较为剧烈,说明胶体具有一定的分散性;6. 静置一段时间后,胶体沉降速度较慢,说明胶体具有一定的沉降速度。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0343e8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5.png)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1、实验背景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1) 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 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 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 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
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
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
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
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
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
胶状沉淀实验报告(3篇)
![胶状沉淀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101d5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7.png)
第1篇实验名称:胶状沉淀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理解胶状沉淀的形成原理。
2. 掌握胶状沉淀的制备方法。
3. 学习观察和分析胶状沉淀的特性。
实验原理:胶状沉淀是指某些难溶物质在溶液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沉淀形态,其颗粒大小在1-1000纳米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能力。
胶状沉淀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溶液中的离子或分子在相互作用下发生聚沉,形成具有胶体性质的沉淀物。
实验材料:1. 氯化铁溶液2. 氢氧化钠溶液3. 滴定管4. 试管5. 移液管6. 玻璃棒7. 酒精灯8. 酒精9.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氯化铁溶液:取一定量的氯化铁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
2. 准备氢氧化钠溶液: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3. 滴定实验:将氯化铁溶液倒入试管中,用移液管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4. 观察沉淀形成: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记录沉淀形成的时间。
5. 加热实验:将含有胶状沉淀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沉淀的变化,记录沉淀的溶解情况。
6. 冷却实验:将加热后的试管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观察沉淀的变化,记录沉淀的重新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1. 在滴定实验中,观察到溶液中迅速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沉淀形成时间为X分钟。
2. 在加热实验中,观察到胶状沉淀逐渐溶解,溶解时间为X分钟。
3. 在冷却实验中,观察到溶液中重新出现红褐色胶状沉淀,沉淀重新形成时间为X分钟。
实验分析:1.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由于氢氧化铁的溶解度较小,因此在溶液中形成了红褐色胶状沉淀。
2. 加热实验中,氢氧化铁沉淀在高温下溶解,说明氢氧化铁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3. 冷却实验中,溶液中重新出现胶状沉淀,说明氢氧化铁在室温下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胶体聚沉的方法及原理
![胶体聚沉的方法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8d820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6.png)
胶体聚沉的方法及原理
胶体聚沉的方法及原理有以下三种:
1.加入电解质。
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这时由于粒子的布朗运动,在相互碰撞时,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
3.加热胶体。
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
胶体聚沉的三个方法
![胶体聚沉的三个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da3da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b.png)
胶体聚沉的三个方法
1、加入电解质。
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这就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总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使它们失去了保持稳定的因素。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也可以起到和加入电解质同样的作用,使胶体聚沉。
如把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中,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
3、加热胶体,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碰撞机会增多,而使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弱,即减弱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胶体凝聚。
如长时间加热时,Fe(OH)3胶体就发生凝聚而出现红褐色沉淀。
实验32 Fe(OH)3 溶胶的聚沉值、ξ电势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实验32 Fe(OH)3 溶胶的聚沉值、ξ电势及粒径分布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2773862da417866fb84a8eb2.png)
实验32 Fe(OH)3 溶胶的聚沉值、ξ电势及粒径分布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制备Fe(OH)3 溶胶并将其纯化。
2.测量Fe(OH)3 溶胶的聚沉值、ξ电势及粒径的分布。
3.分析影响聚沉值及ξ电势的主要因素。
二、原理胶体溶液是分散相线度为1nm~100 nm的高分散多相体系。
胶核大多是分子或原子的聚集体,由于其本身电离或与介质磨擦或因选择性吸附介质中的某些离子而带电。
由于整个胶体体系是电中性的,介质中必然存在与胶核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称为反离子),反离子中有一部分因静电引力的作用,与吸附离子一起紧密地吸附于胶核表面,形成了紧密层。
于是胶核、吸附离子和部分紧靠吸附离子的反离子构成胶粒。
反离子的另一部分由于热运动以扩散方式分布于介质中,故称为扩散层。
扩散层和胶粒构成胶团。
扩散层与紧密层之交界区称为滑动面,滑动面上存在电势差,称为ξ电势。
此电势只有在电场中才能显示出来。
在电场中胶粒会向正极(胶粒带负电)或负极(胶粒带正电)移动,称为电泳。
ξ电势越大,胶体体系越稳定,因此ξ电势大小是衡量溶胶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ξ电势的大小与胶粒的大小、胶粒浓度,介质的性质、成分、pH值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从能量观点来看,胶体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高分散度体系界面能特别高,胶核有自发聚集而聚沉的倾向。
但由于胶粒带同种电荷,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对地稳定存在。
在实际中有时需要胶体稳定存在,有时需要破坏胶体使之发生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来中和胶粒所带电荷,降低ξ电势。
一定量某种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该电解质的聚沉值。
聚沉值、ξ电势和胶粒粒径的测量常用比较纯净的溶胶,这就要求对溶胶进行纯化。
本实验采用渗析法,即通过半透膜除去溶胶中多余的电解质达到纯化目的。
三、仪器与试剂稳流稳压电泳仪1台,0~300V;电泳管1支;250ml、800ml烧杯各1个;10ml、100ml量筒各1个;1ml移液管2支,5ml移液管1支,10ml移液管4支;150 ml棕色试剂瓶1个;150ml大口锥瓶1个;25ml 试管6支,试管架1个;电导率仪1台;直径为2 cm长约4cm的空心玻管1根;棉线,细铜线、直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用离心方法加速Fe(OH)3胶体的聚沉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是否能用物理方法(离心)加速胶体的聚沉。
实验原理:在离心条件下,高速的转动会给胶体带来宏观上的动能,而在具备了宏观上的动能后,胶体微粒所含能量增加,会导致微粒之间碰撞时更易结合成大分子颗粒而
导致聚沉。
实验仪器:TGL-16A台式高速离心机一台,50ml量筒一支,药匙一支,100ml烧杯一个,玻璃试管一支,三脚架一个,酒精灯一个,胶头滴管一支,离心管若干。
实验药品:蒸馏水,c=1.12*10^(-2)mol/L的Fe(OH)3胶体20ml。
实验步骤:
1.将离心机开启,空转10min,以预热机器内部,控制温度变量。
2.用胶头滴管吸取1ml Fe(OH)3胶体置于离心管中,将离心管盖盖好,放入离心机内。
3.开启离心机,将转速调至600r/min,保持5min,并将其标记为①号,观察其现象。
对5号实验进行了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