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
汉语史研究运用出土文献资料的几个问题
汉语史研究运用出土文献资料的几个问题黄德宽【摘要】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formation,transcribing,time and place of buri-al of the excavated text,as well as text replication,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xts in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excavated text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and of different types exhibit different data value. Not all"excavated texts"are"simultane-ous data".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excavated texts, in order to avoid falling into the"new material trap"in the use of excavated texts as the corpus.%出土文献形成、抄写、埋藏时代和地域以及文本流传转抄情况的确定,对汉语史研究语料的选择和运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出土文献其语料价值是有差异的,"出土文献"并非都相当于"同时资料".汉语史研究在运用出土文献作为语料时,要重视对出土文献的特点和属性的研究,以避免落入"新材料陷阱".【期刊名称】《语言科学》【年(卷),期】2018(017)003【总页数】9页(P235-243)【关键词】汉语史;出土文献;同时资料;语料地域性;语料价值【作者】黄德宽【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1 引言出土文献一般指考古新发现的各种文物上的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碑石文字、简帛文字等。
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楚辞学的新认识——兼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关系
年,陈寅恪先生在 《 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 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 题 ,则为 此 时代 学术 之新潮 流 。治学之 士 ,得预于 此潮流 者 ,谓之预 流 。其未得 预者 ,谓之未入 流 。 ”[ 2 ] 2 2 6 毫 无疑
问,王 氏敏 锐把握 了 “ 学术之 新潮流 ” ,并得 以 “ 预流” 。 王 氏据 甲骨 卜 辞考证 殷先公先 王 ,@ 厥功其伟 。尤其是揭破 了 《 楚辞 ・ 天 问》有关 王季、王亥 、王 恒、上 甲微 等殷先 公的谜 团,实扫千 古之积疑 。王 氏的相 关研究 ,实际上也开创 了先秦两汉 文学史 ( 包 括楚辞学 ) “ 新证 ”@ 研
1 9 2 5年暑 期 ,王 国维 先生发表 《 最 近二三 十年 中 中国新 发见之 学 问》① 的演 讲 ,开篇言 “ 古来新 学 问起 ,大 都 由于新发 见 ” ,【 l J 并胪列 1 9 世纪与 2 0世纪 之交所 发现 的 5项地下 材料 。② 在 发表这篇演 说后 不久 ,王 氏便开始 向清 华学 校 的学生讲 授 “ 古史 新证 ”等 课程 。其 中 《 古 史新证 》@ 讲义 对 中国古史研 究产 生 了深 远影 响 ,尤 其是 王 氏提 出的 “ 纸 之上材 料 ”与 “ 地下之 新材料 ”互相证释 的 “ 二 重证据 法 ” ,成为今 后古史研 究 的重要 范式 。1 9 3 0
关键词 :上博简 ;楚辞;出土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2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3 . 2 0 3 0 ( 2 0 1 3 ) 0 3 . 0 0 3 9 . 1 3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整理
敦煌遗书的主要形制与种类: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 册子装 3种。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 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雕版印刷品虽数量不 多,但均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实 物,其中以唐咸通九年 (868)雕印的《金刚经》 (现藏大英图书馆)最古。 敦煌遗书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 大类。其中宗教典籍约占80%。
出土文献整理
历代金石文献概况及其整理: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文为各种镂刻和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 即刻于石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 石阙等。对各种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 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门之学——金石学
出土文献整理
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 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 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 骨文中有“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 有简、牍。 帛指缣帛等丝织物,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 并用,但缣帛较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 存不易长久,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 西北出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
出土文献整理
什么是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 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 饰物等古代文物(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 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 来借助现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 代文献,主要有甲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 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整理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举例之一: 敦煌词的发现(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收 163首;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收1200多 首),改变了长期对词的起源和发展史的认识。 其说明在晚唐以前文人词尚不发达的二百多年 中,民间词创作已颇为繁盛。词首先兴起于民 间,且在词体、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文人 词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他认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古代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程,了解古代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出土文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土文献是指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古代文字记录的文物,包括文字记载的器物、文献碑铭、简牍等。
这些出土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古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本文将就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展开探讨。
出土文献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证据。
古代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支撑,而出土文献往往可以填补正史和编年体史书留下的空白,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
中国历史上的《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文字记载,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此可见,出土文献作为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料,有助于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出土文献可以帮助历史学家理清历史脉络,完善历史叙事。
古代历史往往包含着许多不同版本的叙述和记录,出土文献的发现往往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根据出土文献的记载,历史学家可以重新梳理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变迁、社会演变、文化传承等情况,从而更为全面地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出土文献的发现还可以帮助历史学家理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推断历史人物的真实行为和思想,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还原古代历史的全貌。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出土文献往往能够记录古代社会的各种制度、法律、政策等信息,为了解古代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出土文献还可以记录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的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出土文献中的诗歌、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还原古代文学风貌,了解古代人文精神;而出土文献中的法律、制度记录,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构架和社会秩序。
出土文献还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解开古代历史中的谜团,发现历史中的未解之谜。
《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 易》 周 是儒 家经 典 , 被列 为 群经 之首 。经学 与文 学本属 不 同 的领 域 , 又难 以 区隔 。《 易》 中 国文 但 周 与 学 的关 系十分 密切 , 但在 各种 版本 的《 中国文 学史 》 的地位并 不显 著 , 中 这是 一个 值 得探讨 的问题 。本 文拟
结合 近年来 出土《 》 文献 研究 , 易 学 阐述《 易 》 中 国文 学史 》 周 在《 中的定位 与 书写 。
时, 不但可 以看 出当 时的社会 背 景 , 而且语 言颇 为形象生 动 , 多用韵 。圈 文 研所 本分 析 了易 卦爻辞 的 比 又 ”(
喻、 描写 、 比兴等 手法 , 并认 为 :易卦爻 辞产 生于殷 商和 西周 , 中有一 些 《 “ 其 诗经 》 以前 的诗 歌 。”( ) 亦 嘲n 袁本
所 中国文学 史 编写组 编 著 的 《 中国文 学史 》 章培 恒 、 玉 明二 位先 生 主编 的 《 、 骆 中国文 学史 》袁 行 霈先生 主 、 编的《 中国文学史 》 于《 , 周易 》 皆未 辟有 专节 。游本 主要将 其放 于散 文发展 史 中来提 及 , 于第三 章《 先秦历 史 散 文》 之第 一节 《 商 至春秋 时 代 之散 文》 殷 中言及 :(易经》 有些 卦 、 “《 ) 爻辞 , 尤其 是 爻辞 , 在叙 述吉 凶的事 象
年 来 的 出土 《 学 文献 及 其 研 究 , 《 易》 中 国文 学 史 中的 定 位 与 书 写提 供 了新 的 可 能 性 。 易》 为 周 在 [ 键 词 】 《 易》 出土 《 学 文 献 ; 中 国文 学 史》 关 周 ; 易》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 1 62; 2 6 2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8 2 0 )2 5 - 6 1 0 - 6 X(0 9 0 - 1 0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回眸
说:
有孔 子壁 中书之 发 见 . 而后有 汉 以来 古文 学家 之 学。有赵 宋时 古器之 出土 。 而后 有 宋以来 古
器物 古文 字之 学。唯 晋 时汲 冢竹 书 出土后 , 因
播 学 院所 召开 的一 次学 术会议 —— “ 出土文献 与 中 国文学研 究学 术研讨 会 ” 。这 次 由北京广 播学 院语
实上 , 议 的召开 有着 十分深 远 的学 术背 景 。 会
大家知道 , 所谓 出土文 献 , 指 在 墓穴 、 是 窖藏 、
洞 窟等地 下场 所发 现 的古 代文献 。 它的 载体主要 有
1 9世纪 末 期发 现 的敦煌 文 献及 甲骨资 料 。流 沙坠
简 也 间有 使用 。2 0世 纪前半 期 , 出土文 献 已经在 考
作 者 简 介 : 小 鸥 (9 9 ) 男 , 南 镇 平 人 , 国传 媒 大 学 文 学 院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研 究 方 向为 先 秦 文 学 和 中 国早 期 戏 剧 。 姚 14 一 , 河 中 博 主
刊 》 上 选 发 会 议 的 若 干 论 文 ,组 织 相 关 笔 谈 。
永 嘉之乱 , 其结果 不甚 显著 。 故 然杜预之 注《 左 传》 郭 璞之 注《 、 山海 经》 皆 曾引用其说 , 竹 , 而《
书纪年 》 所记 禹 、 、 尹事 迹 , 益 伊 至今 成 为 中 国
文 学上之 重 大 问题 。 然则 中国 书本上之 学问 , 有赖 于地 底之发 现 者 , 固不 自今 日始也 。 (近 《 二 三十年 中 中国新 发见之 学 问》 )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 统一的
考古历史文献与文学史料统一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中,一直依赖于传世文献,将分朝代的作家作品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而随着考古发现的成果不断增多,古代文学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首先,早期简帛和中古石刻文献的不断出土与公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古代甚至连司马迁都没有见过的史料,以这样的史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还原了很多历史事实,订正了许多传世文献的讹误。
就先秦两汉时期而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里耶秦简、尹湾汉简、马王堆帛书的发现,有力地推进了古代文学研究。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孔子诗论》的发现引起人们探讨以前没有注意过甚至隐藏在传世文献背后的一些研究断层,如诗与志的关系、诗与情的关系、诗与乐的关系等,使得《诗经》的阐释与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是众多新出简帛的发现扩充和拓展了“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自从20世纪初期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以后,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成为文史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盛行了一个多世纪。
进入21世纪之后,考古发现较20世纪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资料不断涌现,研究方法也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不断多元化。
三是运用考古文献研究文学的重要成果也不断涌现,除了对于《孔子诗论》的研究催生出众多学术论文之外,专题研究著作有黄灵庚的《楚辞与简帛文献》,综合研究著作有廖群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学研究》等。
就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而言,考古发现集中于石刻碑志。
这些新材料对于文学研究极为有用,即以碑志而言,不仅是历史材料,同时也是一种文体,广义地说从史料到文体都具有文学上的价值。
21世纪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文学研究,也有三个方面的推进。
一是填补了北朝文学的空白,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一直呈现着不平衡的局面,长期以来,重视南朝而忽略北朝,谈到北朝文学,也仅仅注意南朝归北的庾信、王褒等人的诗赋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为数不多的散文。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研究
因为这无形之中将大批能代表社会精英阶层文学趣味的作品样本弃之不顾。这或 许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取向和文学观有关。这种研究仍然过多着眼于所谓的经典 性名家名作,而且对于何谓文学采取一种以能否抒发个人情感为标志的现代观念。
o
由以上的考察和引证,对于北朝文学史的研究,要改变目前薄弱的局面,应该在 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32
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数量对照表
\
魏 西 东 宋齐梁 陈 后 北 东 北 西 北 闻 隋
朝伶\
书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晋晋
燕
魏
魏齐魏
周
目
日
汉魏南北 2
14
11
1
3l 44
12
221①
朝墓志集
4
释
六朝墓志 检要 汉魏南北 朝墓志汇 编
11
53
6 3 10 3
38 54 65 3 21 2
302
2 21 14 3 l 6 l 1 29 58 82 3 18 3
133
颇具文学色彩的作品: 君讳盛,字石德,安定临泾人也。水帝开其远源,稷君重以大业,迳百世而
必祀,历千载而承流。监公遥集文雅,腾华秘阁;天水剖符共治,政成大邦。自 时厥后,慕戎无旷.君禀灵秀出,与善俱生,乘道德以立身,体仁义而成性,怀 清明之质,抱柔惠之心,行不失准绳,动不逾规矩。是故朝廷谓之俊士,乡里称 为善人.学成名立,脱巾应务,释褐殿中将军.高祖兴阪泉之俊,誓丹水之师, 方欲清尘东国,澄氛南海,君应机效用,执弥戎行.。 再如《高猛妻元瑛墓志》:
一、北朝文学的重新审视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南朝与北朝文学一直呈现着不平衡的局面,长期以来, 重视南朝而忽略北朝,谈到北朝文学,也仅仅注意南朝归北的庾信、王褒等人的诗作 和《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为数不多的散文。即使是目前广为全国 高校使用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北朝文学置于隶属地位而非主流 文学,有关章节是这样处理的: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化 与文学。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第三节,庾信文章老更成。这样整个一部中国文 学史,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北朝文学。
2001年以来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诗 经》 研 究、 出土 文献 与《 楚 辞》 研 究、 出土 文献 与 唐代 文 学研 究 、 出土文 献 与文 学 史研 究等 方 面 。 虽然近 十余 年 学 术界 利 用 出土文 献研 究 中国古代 文 学 , 取得 一 些有 目共 睹 的成 就 , 然而 。 研 究现 状 令 人 担 忧 。 存
纷 纷 利 用 出 土 文 献 研 究 中 国文 学 。本 文 试 图 对 2 o o 1 年 以来利 用 出土 文献 研 究 中 国古 代 文 学 的状
况进 行 回顾 与反 思 。
中 国新 发 见 之 学 问》 中说 : “ 古 来新 学 问起 , 大都 由
于新发 见 。有孔 子 壁 中书 出 , 而 后有汉 以来古 文 家 之学 : 有赵宋古 器 出, 而 后 有 宋 以 来古 器 物 、 古 文
2 ( 0 总 l 3 第 - 。 第 。
2 7 1期 )
A ’ C A D E M ’ I C— F O R U M ’
学 术 论 坛
NO. 8 , 2 0 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7 1 )
2 0 0 1年 以 来 出土 文 献 与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的 回 顾 与 反 思
在 的 问题 不 少。今后 , 研 究 者应 该密切 注视 出土 文献 , 拓 宽 古代 文 学研 究 的 范围 , 借 鉴 并吸纳 新 方法 , 还要
有严 谨 的治 学 态度 。
I 关键 词】出土文 献 ; 治 学态度 ; 研 究方 法 ; 古代 文 学研 究
I 作者 简 介】 洪树 华 , 山 东大 学 ( 威海) 文化 传播 学院副教 授 , 文 学博 士 , 山东 威海 2 6 4 2 0 9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的价值与走向
毕业 , 其中 , 有多 少人熟悉 这些 中 国古代 的经典 ?如果不 熟
悉 , 否谈 得 上 积极 运用 它们 ?这 种 全 民不 懂 中 国文 化 传 统 可
的现象 , 理应 引起 教育 部 门 的关 注。应考 虑设 置 相 应 的课
程 , 学 生 从 少 年 儿 童时 期 便 能 接 受 这 一 方 面 的教 育 。 这 是 让 关 乎 中 国人 人 文 性 格 养 成 的重 要 问题 当 今 我 国 这 方 面 的 教 育 还 远 远 没 能 开 展 起 来 , 温 还 在 冰 点 以 下 , 在 不 知 水 实
进行商业炒 作 , 确实 出现 了一些 闹剧 , 于是便 有人惊 呼“ 国学 热过头 了” 。我对这种 观点不 敢苟 同。在 旧中 国, 当时多数 人都是 文盲 , 然而 , 即使 在农村 , 和年龄稍 大的人讲 话 , 他们 还 能随时引用一些《 四书》、 五经 》 的 “ 日” 和你 讲论 《 里 子 来 对答 ; 历史发展至今天 , 号称全 民文 化普及率 怎么怎么 高 , 但
文艺复兴 , 曾经借 助过古 希腊 和古 罗马 的文化宝 库 ; 中华文 化的复兴 、 社会 主义新文 化 的创 造 , 也离不 开对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精神的追 寻。因此 , 我们 的研究 对象 , 是最 古老 的 民
族 文化 ; 我们从事 的研究 , 最前沿的学术课题 ; 是 我们 的工作 目的 , 为推进 民族 的复兴并参与创造 民族 的光辉未来 。 是
多 方 面 的 状 况 , 接 倾 听 那 一 代 民众 主 要 是 士 人 的 心 声 , 直 通 过 研 究 , 释 时 间 和 空 问 的距 离 , 接 与 之 进 行 对 话 , 多 么 消 直 是 珍 贵 。可 是 , 前 所 说 , 内真 正 懂 得 并 从 事 研 究 的人 实 在 如 国 少之又少 , 以至 于 有 的 学 者 不 无 担 忧 地 说 , 果 我 们 不 加 紧 如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涵盖了古代经典、现代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历史文学与文艺学。
历史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分类、研究和评价,通过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描绘等方面,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文艺学则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以及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与传承。
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着后世。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文精神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另一个重点是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现代化进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代作家和作品,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等。
这些作家提出了许多思想、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文化氛围以及个体生命的体验。
中国文学研究还致力于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发展。
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不仅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研究者通过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吸纳和理解,结合自身文化和传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的领域,通过对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发展演变,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第十章 出土文献整理
第二节 简帛文献
《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共六册,自1981年起文物出版社 陆续出版。 《郭店楚墓竹简》,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版。
第二节 简帛文献
第十章 出土文献整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简帛文献 敦煌文献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出土文献“自然发现”的历史概况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 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文献的概念比文物要窄得多。 文献学所言出土文献更主要指近代(1840)以来借助现 代田野考古手段从地下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献,主要有甲 骨文、金石文献、简帛文献及敦煌文献几大类别。 出土文献为表明文献发现方式的概念,而非一个历史时 代概念。出土文献并非近代才有,而是历史久远。
严一平《金文总集》,收金文拓本、摹本8000余件,台 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浙江古籍有翻印本。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1994 年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采录原拓本制版者8603件, 为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寰宇访碑录》,清孙星衍撰,邢澍订补,为收录石刻 较多的文献目录,著录周秦至清代石刻8000余种,包括 部分瓦当铭文。但收录石刻遗漏仍较多。罗振玉、赵之 谦、刘声木等各有补编。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含《孙子兵 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 春秋》及屈原、唐勒作品残简等。 1959-1972年在甘肃武威三次出土的汉简,以医学等科 技内容为主,称“武威汉简”。
古代文学研究中“同情之了解”和历史文献的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重视“文以载道”,提倡文学的社会功用,重视人生“三不朽”的永久
32
古籍整理研究舆中固古典文献争科建毅目傺翠衍研封畲渝文集
名声,所以它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石刻文献异常丰富。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欧阳修的《集 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洪适的《隶释》,以至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陆增祥的《八琼室 金石补正》等论著辑录了历史上丰富的石刻文献。20世纪以后,出土石刻文献尤其丰富。即以 汉魏六朝唐代为例,赵万里《汉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系统辑录了汉代至隋代墓志600余种,均 选用较好的拓本影印。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在前著基础上,增补了后来出土的墓志 加以整理出版,非常便于初学。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则辑求上述两书所未收 者231种。高文的《汉碑集释》专录汉碑,以有原石或有原拓的碑刻为主,凡60方,每方碑石 都有比较详尽的校释。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及续编则专录唐碑,约5000种,都是《全 唐文》所不曾收录的文字。近几年,由文物出版社主持出版的《新中国出土墓志》,收集建国之 后的出土墓志,搜罗宏富,又补上述著作之不足。比如说我们河北,《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卷》 对于研究河北的文学、文化就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如有效利用,这将是下一步地域文学、地域文 化研究的新的支撑点。 在此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石刻资料的结集出版往往滞后于原石发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 间,那么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其错后程度也就不言而喻。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现藏陕西碑林博物馆的唐代韦应物家族墓志(所见共四方:韦应物墓
把所见所闻加以归纳整理,写入《史记》之外,到历史遗迹中蕴含的历史基因与司马迁的学识储 备跨时空接榫时碰撞出来的心灵相通和情感认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现场感”,正是这种 “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历史碰撞,才确实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动力、催生出灵感。古代人生活有 其特定的情境,特定的现场,我们今天进行古代文学研究,通过研读典籍,通过消化吸收构建出 一种历史的情境,虽然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了研究对象的,但毕竟还只是现代人自己一方面 的建构,它还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不能因此而完全作到真正的“了解同情”古人,如果研究者
略述20世纪《诗经》史学研究
略述20世纪《诗经》史学研究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诗经》的著述非常之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亦层出不穷,但其史料价值从未被忽视。
拟将这一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众多论著做出适当的分类,并加以评述,使其更加了然。
关键词:20世纪;《诗经》;史学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62-02认识到《诗经》具有史料价值,古已有之,西汉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把《诗经》中所反映的有关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作为重要的史料来参考。
明代王阳明提出“五经皆史”。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论述过“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章史,固相终始”。
时至今日,历史学仍然是对《诗经》研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
20世纪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限于我国当时的历史情况,学术研究并非主流,其中著述,虽有论及,不能集中,这四十年间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论文也只有为数不多的7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对《诗经》进行文学解读的同时,研究者们也充分注意到《诗经》作为一部可靠的先秦典籍所具有的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80年代学术复苏期以后的《诗》学,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这两个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著述数量可观:单行本6部,论文101篇,其内容也并不单一乏味,有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可;有关于“史诗”问题探讨的;有对《诗经》中历史人物进行考证的;还有将史学与文学相结合,以《诗经》史学促进《诗经》文学的研究发展的。
一、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可(一)中国最古的史料20世纪初以胡适、钱玄同、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提倡的疑古、辨伪精神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潮流风尚,《诗经》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史辨派1926年至1941年连续出版的丛刊《古史辨》中,第三辑下编完全是讨论《诗经》的。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综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旨在简要总结、概述20世纪中国各人文学科研究的学术史成果。
徐中玉、钱谷融先生主编的文学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2021年底出版。
[1]该书编写于上个世纪末。
作为徐先生硕士弟子,我当时曾参写过其中一些词条。
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此书出版一再延期。
大约五六年前,因徐先生年事已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托人请我执笔,代写前言中概述本书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词条的部分。
前言中概述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词条的部分,由钱谷融先生弟子殷国明教授执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汗牛充栋,20世纪百年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成果体量巨大。
在150万字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文学卷》中,叙写这部分成果的词条就占了近60%的篇幅。
如何在前言有限的篇幅内合理地概述这些成果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困难的写作任务。
我只好把当时正在研究的项目搁下来,全心全意地沉潜到该书约90万字的词条中,玩味、甄别,筛选、提纯,寻找最佳的叙述门径,最后确定,按照先总后分、断代为经、点面结合、以面为主、详略结合的原则,删繁就简加以综论,力图让读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窥见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术成果的全貌。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主要是由《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来体现的。
20世纪是中国文学史学科从诞生到繁盛的时期,出现了若干部同类著作。
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个人撰著,新中国成立后多为集体工程。
其中可圈可点者、发生较大影响的有黄人的《中国文学史》(20世纪初)、胡适的《白话文学史》(1928)、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60年代上半叶出版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写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9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章培恒和骆玉明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以及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
试论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
试论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作者:王文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出土文献是文献研究的重要资料,极具价值。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探寻出土文献对《史记》研究的价值体现,发现出土文献可以解决研究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史记》研究提供依据;纠正《史记》中的错误;扩充了原有的《史记》文献资料范围。
关键词:出土文献;文献价值;《史记》;《编年记》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1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07一、前言在20世纪之前,学者们研究文献典籍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之间互相佐证。
有力的支撑材料大部分是由出土材料提供的;在文献研究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考证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学者们利用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①对《史记》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多,如陈直的《史记新证》、韩兆琦的《史记笺证》等。
二、出土文献为《史记》的研究提供的佐证(一)名称的来源时间司马迁的《史记》原本并不是“史记”,“史记”一词本为古代历史类典籍的统称③。
司马迁的《史记》名称产生时间也有多达数种说法。
根据《隶释》④中记载的“秦东门”与《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三十五年秦始皇在东海胸界中立石,建立秦东门的事情相对应。
据考证,在“东海庙碑”中记录的就是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这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史记》的名称的最早的一条文献。
陈直在其著作《太史公书名考》中也有相关记录。
⑤(二)内容涉及体例学界有不少学者对司马迁将陈涉归为世家而引发争议。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星运行位置。
在纪年表中,大概在秦二世的时期上记载“张楚”,其后为汉代的纪年。
“张楚”在《刑德泄书的干支表》中得到了印证。
出土文献为学界争论的陈涉收录在世家的问题提供支撑材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一、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创刊。
这个小小的刊物创造了石破天惊的举动,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既是呼唤“文学革命”的最初舞台,又是培育新文学创作的第一个园地,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创作群体,最早的白话新诗,白话体散文,白话小说和话剧剧本都是在这个摇篮里诞生的。
2、《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发表于1917年1月的《新青年》上,胡适在文章中针对中国旧文学的八大罪状,具体阐述了他的“八事”。
在阐述中击中了旧文学的种种弊害,触及到文学的真实性、独创性、时代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特别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比晚晴白话文运动时期的主张更富于彻底性,因而此文成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正式的宣言书。
3、《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军”的大旗,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陈文以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的进化为参照系,其动机是想让文学的革命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民族性格、伦理道德等一切事物革命的先导,他认为中国旧文学所包含的陈腐的思想内容与国民劣根性互为因果,所以革新政治就必须要革新与之相关的文学。
4、初期创作尝试(1)《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从审美角度来看,《尝试集》的艺术价值远远低于它的文学史价值,胡适本人缺乏诗人的禀赋,他的诗体解放,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尝试集的开拓性贡献有三:一是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不避俗字和口语;二是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三是破坏格律,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2)《终身大事》胡适作品,1919年3月,胡适推出了中国话剧剧本的开山之作《终身大事》(发表于1919年3月《新青年》第六卷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文学剧本)剧本把老少两代在婚姻问题上的矛盾安排在一个半新半旧,中西合璧的家庭里,使戏剧冲突的内涵超出了一般的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主题范围,作品在形式上显然深受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但在内容上切中五四时期青年最关心的时代问题,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年,王国维受清华学生会邀请作公开讲演时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现之金石书籍,于学术之大有关系者,尚不予焉。
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
”[i]一代大师王国维在本世纪前期就敏锐地觉察到出土文献对中国学问的影响,并在此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在文物考古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古文献,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当代一些卓有成就的学者实际上都在利用着出土文献。
正因为如此,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个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自然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
本文主要谈三个问题:一、出土文献本身即为文学作品,如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于文学史的认识;二、大批与文学相关的出土文献,如何从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深化并扩展着我们的文学研究;三、本世纪的出土文献,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一
说起一个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最直接的当然是一批早已佚失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了。
它不仅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情况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以往的文学史的认识。
在这方面,敦煌文学的发现,早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实。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写经、文书和文物共4万余件,敦煌文学尽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已经让那些慧眼识珠的学者们惊叹不已了。
因为那里面不但包括了歌辞、诗歌、变文、话本小说、俗赋、词、文和其它文体的大量作品,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大都是早已失传、多少代已经无人知晓的文学珍品。
例如,《云谣集》本是晚唐时编选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歌辞集,早于《花间集》和《尊前集》,是当时社会流传的比较完备的歌辞选本。
它的发现,就是我国词史上的一件大事,为研究词的起源、词的形式和词的创作等问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
所以,早在1917年,当朱孝臧得到董康欧游时所录《云谣集》伦敦本之录文和吴伯宛本石印本之董康录本后,就把它印入《彊村丛书》,并对之大加推崇,说它“其为词朴拙可喜,洵依声椎轮大辂,且为中土千年来未睹之秘籍。
”[ii]
不过,国内学者最早关注它的,可能还是王国维。
1909年,罗振玉等人将所得部分敦煌书卷编为《敦煌石室遗书》,法国人伯希和回国后,同年又从法国寄给罗振玉一些敦煌写卷照片,其中就有《云谣集杂曲子》,但罗氏没有注意。
王国维则敏锐地看到了它的巨大文献价值,在1913年所写的《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中就说:“上虞罗氏藏唐写《春秋后语》有背记,……末有词三阕;前二句不著调名,观其句法,知为《望江南》,后一阕则《菩萨蛮》也。
……据此则《望江南》、《菩萨蛮》二词,开元教坊固已有之。
”[iii]1919年,当他看到了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从欧洲抄录的《云谣集》部分文字之后,又进而指出这些曲子“固开元教坊之旧物”,并与郭茂倩《乐府诗集》、《花间集》等同调名之作做比较,得出“盖诗家务尊其体,而乐家只倚其声”等初步结论。
[iv]
正因为《云谣集杂曲子》有如此重大的价值,所以,早在1932年,郑振铎先生在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就热情洋溢地写道:“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汉文卷子里,有《云谣集杂曲子》一种,……这是真正的民间的词,我们不能不特别加以注意的。
”[v]他又在《云谣集杂曲子》校跋中写道:“唐五代词存于今者,于《花间》、《尊前》及《二主词》、《阳春集》外,寥寥可数。
今此本复现人间,可称研究唐五代词者的大幸!抑其中作风尽多沉郁雄奇者,不全是靡靡之音。
苏辛派的词,我们想不到在唐五代的时候已经有人在写作了。
这个发见,是可以使论词的人打破了不少的传统的迷障的。
”[vi]可见,正是《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知道了唐代的这些优秀歌词作品,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看法。
正因为如此,自罗、王、朱等人之后,刘复、龙沐勋、杨铁夫、吴伯宛、董康、郑振铎、冒广生、唐圭璋、王重民、任二北、俞平伯、张次青、蒋礼鸿、饶宗颐、潘重规、沈英名、孙其芳等人,都对它进行研究。
[vii]其中王重民、任二北、唐圭璋、饶宗颐、潘重规、沈英名等人取得的成就更大。
[viii]
《云谣集杂曲子》共30首作品,只是敦煌文学里曲子词中的一小部分,现在搜集最全的敦煌曲子词,以张璋、黄畲编辑出版的《唐五代词》为最,共收录作品494首。
又据刘尊明提供的信息,由中华书局约请曾昭岷等人合作编纂的新编《全唐五代词》,共收录作品633首,其中199首为“性质较明确的敦煌曲子词作品”,434首“为存疑待考的敦煌曲子词作品”。
[ix]这633首作品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作品本身的解读。
用任二北的话说:“综观五百余词内,国计民生所系,人情物理所宣,范围已不为不广:儒道释三教皆唱也;文臣、武将,边使、番酋,侠客、医师,工匠、商贾,乐人、伎女,征夫、怨妇,……无不有辞也。
除诡喻淫虐一端,视元曲犹逊外,其它皆无多让。
此犹见于西陲一隅之所能储者耳,当时四方天下之乐曲,倘合而观之,其所涵盖孕育者为如何,当不难由此度之。
”[x]唐圭璋则说:“自唐词发现后,足以解决词学上之疑问甚多。
如词为诗馀之说,词起于中唐之说,慢词创自柳永之说,唐人无双调《望江南》之说,李白不能作《菩萨蛮》之说,杜牧不能作《八六子》之说,皆可以不攻自破。
”另外,从《云谣集》等作品中,唐圭璋还归结出调与题合、二令慢词兼有、单双叠兼有、字数不定、平仄不拘、韵脚不拘、平仄通叶、用方言、不限闭口韵、入叶去上、上叶入、叙事等要点,并最后指出:“此外敦煌所出唐词,如《望江南》、《菩萨蛮》,可证唐词原有衬字;《鹊踏枝》有两‘语’字,两‘里’字,可证唐词不避重复;《杨柳枝》用绝句,于每句之后,添入四字或五字,可证唐词有和声;《鹊踏枝》上叠人恨鹊语,下叠鹊答人语,可证唐词的自序,亦有对话,开曲之先例。
词曲并源于隋唐音乐,故观此集,不独可辨词学演进之趋势,亦可窥词曲沟通之消息也。
”[xi]
其实,我们上引任二北、唐圭璋先生所言,已是几十年前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从敦煌曲子词中所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举例来讲,如王小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借重于敦煌曲子辞提供的新材料。
如作者在本书第三章《曲子》的结尾中这样写道:“在隋唐五代,曲子是联系其它各种音乐体裁的一个中心环节。
……每一种流行的音乐作品,都有两方面特征:第一,它有比较成熟而稳定的曲体,否则它就不能流行;第二,它在流行中必须获得各种演唱手段的补充,否则它就会僵化。
因此,曲体基本稳定,声情表现丰富,是曲子的又一个特色。
这就决定了曲子辞的依调填辞的特色。
……敦煌曲子辞可以看作是这种因声度词的文学的代表。
”“……而在敦煌写本和《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酒泉子》、《回纥》、《献忠心》、《苏莫遮》、《临江仙》、《春光好》等一大批无名氏曲子辞,赖有写本和内容的时代特征而被发现。
《教坊记》所载的数百调名、《敦煌歌辞总编》所载的数十首盛唐杂言曲子,揭明了盛唐杂言曲子的盛况。
”[xii]至于敦煌诗歌、变文、话本小说、俗赋、词文和其它文体的发现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并不亚于曲子辞。
限于篇幅,我们在? 饫锊辉傧晔觥?nbsp;
除了敦煌文学之外,近百年来出土的另一批重要的文学文献,当数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了。
如果说,敦煌文献主要集中于唐代,对于唐宋文学的研究具有更大的价值,那么,由于马王堆帛书至迟也是汉文帝十二年之前的文献,它对于先秦文学的研究就有着更大的意义。
马王堆出土帛书文献,经专家考定共有28种,计12万余字,其中和文学关系密切的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本、《黄帝四经》等。
先秦本是文史哲不分的时代,上述作品,在客观上就不仅是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同时也是文学史研究的著作。
帛书《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记事年代分别相当于《左传》和《战国策》,其记事与文笔却与二书略有不同,使我们对于先秦历史散文的写作整体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
了解。
特别是《战国纵横家书》,在写作艺术上与《战国策》相似又别有一番情趣,同样可视为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同时,它的发现,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一段历史事件,如关于苏秦事迹的新的了解;甚至更正原来历史文献中的一些错误,如《战国策》中的触詟应为触龙。
而通过帛书研究,我们可知最初的《老子》也许正应该是《道经》在后,《德经》在前。
因为帛书《老子》的编排顺序正是如此,这与《韩非子》一书中《解老》、《喻老》先解《德经》后喻《道经》正好相同。
至于黄老帛书四篇《经法》、《经》、《称》、《道原》的思想体系,正属于汉初以前的黄老之学。
[xiii]利用这些新材料重新认识先秦文学,正在显现出一种新的气象。
举例来讲,在郑杰文的《战国策文新论》一书中,《战国纵横家书》等出土文献就已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xiv]
与马王堆帛书的发现一样引起学术界巨大轰动,并将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近年来郭店楚简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