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2 区域发展阶段(2)教案 湘教版必修3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
上海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期末试卷(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目前世界上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变“油”技术,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
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 放射性污染B. 臭氧层空洞C. 酸雨、酸雾D. 重金属污染【答案】C【解析】放射性污染与排放放射性污染物质有关,故A项错误;臭氧层空洞与氟氯昂有关,故B项错误;硫和氮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与水分子结合会形成酸雨和酸雾,故C项正确;不会有重金属污染,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1、生态破坏:(1)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2、环境污染:2. 在甲、乙、丙、丁四点中,永远是地方时18:00日落的是A. 甲(15°N,l7°E)B. 乙(0°,121°E)C. 丙(46°S,0°)D. 丁(23.5°S,180°)【答案】B【解析】赤道上的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结合选项B项符合,其他各地不在赤道上,可以排除。
【点睛】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一、运用数轴法进行时间的计算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
其步骤为:1.画轴(1)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自西向东,西经度越来越小,东经度越来越大。
(2)中时区在中间,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自西向东,西时区数由12递减到1,东时区数由1增大到12。
2.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
例如:当东八区为6月9日20时时,求35°W的地方时。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区域经济联系练习(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同步练习(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同步练习(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同步练习(无答案)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20世纪90年代前期,在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以制鞋、灯饰、家具等为主;而到中期计算机外设部件则成为主导投资产业。
2000年以来,台湾开始将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脑等产业转移至祖国大陆。
读以上材料及“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地区分布变化图,”完成1~3题。
1.从产业部门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B.高科技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D.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2.从投资地域上看,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变化过程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长江三角洲B.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福建沿海转向珠江三角洲C.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向福建沿海D.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福建沿海、长江三角洲转向珠江三角洲3.关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由于产业外移,台湾经济有了产业升级的空间和机会②不可能在祖国大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③生产的产品完全用于外销④随着对祖国大陆投资的增加,台商出现了投资定居倾向⑤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主要动力是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市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③⑤4.山东省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使山东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A.热量更丰富B.地形更平坦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解析:选BC本题考查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该地的纬度较高,水热条件比不上纬度较低的丙地,但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C.选用优良品种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解析:选CD本题考查提高农作物单产的途径,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乙地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会增加玉米的总产量,但不能提高单产;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能提高单产。
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解析:选D本题以东北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日出时间判断,昼夜长短分布,内、外流区分界线以及河流凌汛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甲地虽然位于我国的最东端,但由于纬度高,冬季白昼短,故日出时间晚;漠河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我国内、外流区的分水岭是阴山;松花江干流纬度高,有结冰期,且自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流,所以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04.东北平原()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解析:选A本题以东北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东北平原地势、气候、农业生产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读图可知,辽河干流向南流并注入渤海湾,松花江干流流向东北,可以判断东北平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东北平原夏季为雨季,伏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地广人稀,有利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 新版 新人教版(1)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理科班)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道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图1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1.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①B.②C. ③D.④2. 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20℅,鼓励生育B.15℅,采取移民政策C.60℅,计划生育D.30℅,鼓励人员出国“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
据统计,2016年海南省的“候鸟老人”已超45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
读图2,据此完成3~4题。
3. 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 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 D.婚姻家庭4. 海南省的“候鸟老人”集中居住于海口、三亚两地,会促使当地A.人口合理容量增加 B. 第三产业发展C. 环境承载力提高D. 资源消耗降低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规模关系图(图3),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环境承载力④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6.图中反映了在同一生产力水平条件下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图4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A.一环路B.二环路C.三环路D.环城路8.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9.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②市中心交通拥堵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⑤市中心人口减少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④读图5“澳大利亚、中国局部区域图”,据此完成10~12题。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练习(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B.中国、季风区、福建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解析:根据题干信息,A、C有明确的界线,B界线不明显,A的范围最大,C的范围最小,B是一条分界线,可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B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第2~3题。
2.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划分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环境污染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解析:第2题,流域是按照河流的汇水范围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
第3题,从图中看出,乙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丙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丁位于黄河下游,经济比较发达,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答案:2.A 3.C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①为资金②为技术③为劳动力④为原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由区域的开放性可知,发达地区的优势表现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而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则表现在大量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上。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原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空间性原则B. 综合性原则C. 动态性原则D. 连续性原则2、题干: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
A. 某一地区的特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特征B. 某一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C. 某一地区特有的植物名优品种,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D. 某一地区特有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3、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自然环境的差异B、经济结构的差异C、人口密度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4、在区域规划中,以下哪种方法主要用于识别区域内的主导因素?A、比较法B、归纳法C、系统分析法D、因素分析法5、区域的界线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主要体现在()。
A、自然区域B、工业区域C、行政区域D、农业区域6、具有相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区域称为()。
A、泛指区域B、自然区域C、功能区域D、同质区域7、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区域类型?A、城市化地区B、城乡结合部C、腹地D、边缘经济地带8、以下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错误的是:A、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多样性B、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的驱动力C、区域差异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不均衡D、区域差异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完全消除9、题干: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自然资源的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 文化习俗的差异D. 行政区划的差异 10、题干:在分析区域发展时,以下哪种方法不是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A. 空间自相关分析B. 空间统计分析C. 空间层次分析法D. 时间序列分析法11、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A、气候区B、经济区C、工业区D、政治区12、关于区域差异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区域差异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B、区域差异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导致的C、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与自然条件无关D、区域差异无法通过任何手段缩小13、以下是关于区域差异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区域差异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成的B. 社会经济活动不会改变区域差异C. 区域差异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改变D. 区域差异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可以完全消除14、下列关于区域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区域是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空间单元B. 区域可以分为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C. 区域类型是由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形成D. 区域类型的划分是绝对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15、以下哪项不属于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A. 地理环境差异B.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C. 社会文化差异D. 信息技术差异16、关于区域类型的划分,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按地理位置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B.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区域类型包括发达区域和发展中区域C. 按自然条件划分,区域类型包括湿润区域和干旱区域D. 以上都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下列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差异,请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优化练习鲁教版必修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的界线的是( )A.200 mm年等降水量线B.1月份0 ℃等温线C.太行山脉D.大兴安岭2.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土壤D.市场解析:不同的自然区域有不同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甲图反映的是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牧业景观。
第1题,考查我国牧业和种植业的界线,故选D项。
第2题,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区位因素是气候。
答案:1.D 2.B(2017·福建龙岩四校高二期中联考)读下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内蒙古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B.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C.区域界限模糊D.和其他省(区、市)没有任何联系4.下列不属于内蒙古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的特色品牌产业的是( )A.特色旅游业B.农畜产品加工业C.冶金、能源和化工工业D.水稻种植业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第3题,内蒙古区域界线明确;内蒙古区域内部自然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该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丰富;内蒙古与其他省(区、市)是相互联系的。
第4题,内蒙古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的特色品牌产业的是特色旅游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冶金、能源和化工工业,但是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3.B 4.D读图,回答5~6题。
5.两河口附近的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相同的限制性因素是( )A.雨热不同期B.水旱灾害频繁C.土地荒漠化D.风沙危害严重6.初冬和早春,②段易有凌汛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还可能发生在( )A.尼罗河B.密西西比河C.莱茵河D.叶尼塞河解析:第5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及河流的位置、流向判断,①河为恒河,②河为黄河,①河河口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②河河口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河口附近的平原区水旱灾害频繁。
(暑假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一、选择题1.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是()①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②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④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而且方向相反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是地球温度适宜的原因之一;地球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得地球引力适中,因此地球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充分。
这些均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故C正确。
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①错误。
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而且方向相同,④错误。
故A、B、D错误。
2. 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下列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不包含地球的是()A. 地月系B. 太阳系C. 河外星系D. 总星系【答案】C【解析】地球和其卫星月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
故C正确。
A、B、D均包含地球,错误。
3. 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A. 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B. 出现在日冕层C. 因为温度比周围大约低1500度,所以略显阴暗D. 活动周期为12年【答案】C【解析】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温度比周围低,略显阴暗,C正确;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4. 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氦和氮B. 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C.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D.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A错。
黑子、耀斑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极光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B错。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C错。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D对。
【考点定位】太阳大气的结构,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标志。
【名师点睛】太阳大气中,在不停进行着核聚变反应,由4个氢原子聚变成1个氦原子。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件湘教版选择性
(×) (×) (√) (×)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1.水污染与防治:
能力1 主要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2.大气污染与防治: (1)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 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2)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 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
(×) (√) (√) (√)
三、生态破坏 1.土地退化: (1)土地退化: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_生__产__力__衰减,包括 水土流失、_荒__漠__化__、_次__生__盐__碱__化__、沼泽化等。 (2)水土流失的危害。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得中游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②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沙化。 ③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④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多
大
(2)污染途径:水、空气、_土__壤__等。 (3)危害。
4.环境污染的治理: (1)难以根除的原因:随着市场需求、_经__济__发__展__、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 (2)治理措施。
节约型
污染 环境污染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单一,处理难度小。 ②固体废弃物通过影响水、空气、土壤等污染环境。 ③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可再利用。 ④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
(1)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主要由于 ( )
A.潮汐涨落的影响
B.流域降水集中
C.城区地形起伏小 D.河涌纵横交错
(2)适宜采用“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的河涌是 ( )
(暑期一日一练)2020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1)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在每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困难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主要发生在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以后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改良之后③开发的早期阶段④新中国成立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①商品粮基地②桑蚕基地③矿产资源开发基地④大豆生产基地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A、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少B、长江中下游平原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C、长江中下游平原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D、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条件差读我国某地区2006年5月14日与2008年5月14日两幅影像对比图,完成下列问题。
4、形成两幅影像所用到的最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5、对比两幅图可以得出,2008年5月份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不包括A、地震B、滑坡C、泥石流D、旱灾读我国某用户GPS信号接收机接收到的信息图,完成下列问题。
6、该用户GPS信号接收机接收到记号的卫星数目及记号最强的卫星编号分别是A、5 04B、8 28C、5 17D、8 327、从图中可以了解的信息除地理位置与海拔外,还有A、目的地B、天气状况C、交通拥堵情况D、行进方向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
与2004年相比,10年间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千米。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 湘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练习湘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单项选择题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区域是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据此回答1~2题。
1. 下列有关地理区域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 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 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 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
划分地理区域的意义是(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的差异、特点② 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③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经济④ 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
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地形和气候 B。
水文和植被C。
植被和土壤 D. 气候和农作物4. 下列对各自然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区是我国主要农耕分布区B. ①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C。
②区气候干旱D. ③区地势高,气候寒冷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由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和预期寿命三部分组成。
读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地区差异图,完成5~6题。
5. 有关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沿海省份全部高于内陆省份B。
湘教版地理三同步配套练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业Word版含解析
湘教版地理三同步配套练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课后篇巩固探究一、学业水平引导有人以经济地理为要紧基础,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七大经济区。
据此完成第1~2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畴和界线③区域相关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点完全一致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区域内部特点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点具有显著的性。
()A.相似差异B.绝对一致相似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解析: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其特点表现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畴和界线,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答案:1.A 2.A下图表示都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两者的差别。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景观复杂,都市景观简单B.乡村功能多样,都市功能单一C.乡村为都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D.都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都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要紧缘故是()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B.大都市经济进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C.大都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解析:第3题,从图中能够看出乡村为都市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都市为乡村提供日用品、工业品和第三产业多项服务。
第4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大都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等缘故,发达国家显现了逆都市化现象。
答案:3.D 4.C读甲、乙两类不同经济进展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图,完成第5~6题。
5.甲为西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A.巴西B.墨西哥C.美国D.英国6.乙为东半球某国,则其可能是()A.日本B.印度C.法国D.阿根廷解析:第5题,从图中能够看出,甲国的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例最高,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低,因而应属于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同步练测鲁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变化图,回答1~2题。
1.这里不可能接近()A.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B.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C.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2.明长城比秦长城的位置偏南,原因可能是()A.河流迁徙B.寒潮影响C.生产方式变化D.环境意识提高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3.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A.开垦土地、单产增加B.科学种田、提高单产C.退耕还林、耕地减少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4.图中①②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特点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多样性D.层次性5.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农林牧综合治理C.大力发展重工业D.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更肥沃B.热量更丰富C.降水更丰沛D.光照更充足7.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地带性植被改变D.自然灾害减少读海南岛有关资料及地图,回答8~10题。
8.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的地势特征是()A.西高东低B.北高南低C.四周高,中间低D.中间高,四周低9.琼中比东方降水量多的主要原因是()A.东方有寒流经过B.琼中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C.东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D.琼中属于热带雨林气候10.促使海南岛外运反季节瓜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决定性因素是()A.水热资源丰富B.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C.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D.市场需求量的增加11.下表为欧盟各国劳务成本(单位:欧元)比较表,这种劳务成本差异的影响可能有()国家劳务成本国家劳务成本国家劳务成本比利时41 552希腊19 080爱尔兰28 278丹麦38 857法国35 453意大利28 125瑞典38 136英国35 439西班牙23 638德国37 846荷兰34 128卢森堡35 803奥地利37 395芬兰33 188葡萄牙11 298和①会引起欧盟内部工人从南向北流动②会引起欧盟内部南北产业结构的差异③会促进欧盟内部商品从南向北流动④会引起欧盟内部自然资源从东向西流动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
2020年高二地理暑假作业16 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无答案)
十六、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卷一、单选题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以单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这种指标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B.区域均占有一定的空间,有明确的区位特征C.区域内部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D.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2、有关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不正确叙述是[ ]A.乡村地域为农业生产活动,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B.城镇地域的发展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C.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D.通常乡村地域的范围比城镇地域的范围小得多3、有关区域的叙述,错误是( )A.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B.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内部特征也不完全一样D.区域特征与其区位没有关系4、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A.行政区B.自然带C.热量带D.干湿地区5、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是没有联系的B.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6、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问题。
小题1:决定甲、乙、丙、丁四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水文B.气候和地貌C.土壤和植被D.地形和植被小题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风沙、盐碱、旱涝B.乙-洪涝、风沙、低温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小题3:关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和乙区域之间没有整体性的特征B.乙区域与丙区域之间有相对一致性C.丙区域与丁区域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D.丁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甲区域7、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B.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一定是明确的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8、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暑假一日一练)2020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0X3=60分)1.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据此回答下题。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A. 平均温度过低B. 平均温度过高C. 温度变化无常D. 昼夜温差过大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图中所示的黑子相对数变化周期约为( )A. 7年B. 11年C. 17年D. 19年3.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B.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C.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D.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4.图中显示,60°~70°N,166°W~41°E测站测得年均降水量与黑子相对数的关系( ) A. 呈正比 B. 呈反比 C. 呈正相关 D. 呈负相关5.北京和东莞两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东莞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东莞D.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中的“地”所在的纬线是:A. 赤道B. 极点C. 回归线D. 极圈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太阳发脾气”时可能导致( )①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②信鸽迷途③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④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8.到下列哪个国家旅行有可能欣赏到因“太阳发脾气”而形成的空中梦幻景观( )A. 加拿大B. 英国C. 意大利D. 巴西南京青奥会,于 2014 年 8 月 16日 20 时在中国南京开幕,8 月 28 日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
并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
教学活动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二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5.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问题:避免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合理利用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避免因工程建设和采矿扰动地层,导致地震等。
【讲授】活动三
【活动3】(教材第11-12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①资源枯竭;②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③环境污染加重。
2.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基本消失;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3.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限制性因素:①能源等矿产资源不足;②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③交通拥堵;④用地紧张;⑤环境污染严重。
措施: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改善市内交通运输条件;④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⑥引进新的技术;⑧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讲授】总结区域发展的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区域发展的过程:
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空间上,由点到线再到面。
1.初期阶段。
是指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在此阶段,区域的发展往往是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或人文资源(如技术)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在这个阶段,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短期内也不会受到明显破坏。
特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
人地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在区域的中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人地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生态关系也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在此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地关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转型阶段
指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
在区域的衰落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其他区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等),增长速度衰退,效益降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
表现: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4、再生阶段:
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活力。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区域发展措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活动】比较
【承转】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相似,我国东北工业基地也是以重工业为主,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
阅读P9-10《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读“美国东部工业分布图”和“我国东北工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工业区,简述两大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
(2)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相同,我国东北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
试分析两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
(3) 应采取哪些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答案:(1)共同的区位优势:工业起步较早,技术力量雄厚;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周围地区的农业基础较好;水陆交通便利
(2)衰落的原因:煤、铁等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
(3)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措施:
1.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2.更新设备,提高工艺技术,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4.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6.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
7.利用沿边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投身国际市场。
【总结】由此可以得出区域整治的一般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加大科技革新;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开放等。
【讲授】板书
【板书】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1、初期阶段
2、工业化阶段(成长阶段、衰退阶段)
3、综合发展阶段(再生阶段)
二、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资源:区域发展的物资基础环境:对区域发展有制约作用
三、区域整治的一般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加大科技革新;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对外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