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吸引和培养优秀学子,为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作出贡献。
为此,清华大学制定了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鼓励开放式的学习清华大学鼓励学生大胆开放,勇于探索,开放式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入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以达到学业成果和学术发展的综合提升。
实现学习成果,丰富学习过程,提升人才培养的效能,为学生的未来经历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坚持学术素质的提高清华大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
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处理问题,创新思维,博学多识,加强审美意识,培养深度学习能力,增强学术素质。
三、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清华大学大力开展创新实践,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提升自己的学术素质和实践能力。
开展多样的创新实践,如竞赛、课外实习、技能培训、科技创新等,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思维,积极进取,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学术能力。
四、倡导多元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视为自身重要的责任,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大力开展不同文化尊重有关的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清华大学把实践能力培养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坚持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之外,还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更好的运用实践方法,加强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积极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开展针对性的改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总结: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科学发展、责任担当”的教育理念,致力于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主张开放式的学习,提高学术素质,开展创新实践,唤起多元的人文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未来的学习成果和学术发展的综合提升。
高等教育学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在高等教育学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坚持专业方向与学生发展的结合,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坚持“学”与“术”之间的结合,强调掌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强调学习者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反思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判断能力、鉴赏与包容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1、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2、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4、课程教学与人的发展.三、教学计划:公共课程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9学分)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第一学期,3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二学期,2学分)3)第一外国语(第一、二学期,共4学分)2、全院必修课程:(9学分)1)教育学导论:理论、制度与历史(第一学期,3学分)2)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3学分)3)教育技术学基础(第一学期,2学分)4)讲座课(1学分)3、限选和任选课程:(20学分)专业课程按4个专业方向分为4组:1)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历史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必修)教育史类课程(必修一门)教育哲学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教育社会学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研究方法类(必选其中一门)发展与教育心理类(必选其中一门)2)高等教育的国际与比较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必修)教育史类课程(必修一门)国际比较教育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教育哲学类(必选一门)教育社会学类(必选一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类(必选一门)研究方法类(必选一门)3)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必修)教育史类(必修一门)教育管理与政策方向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教育哲学类(必选一门)教育社会学(必选一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类(必选一门)研究方法类(必选一门)4)课程教学与人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原理(必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类课程(必选二门以上)课程与教学类(必选一门)教育哲学类(必选一门)教育社会学(必选一门)研究方法(必选一门)四、关于各类课程内容的说明以下所列是是相关课程板块的核心课程,具体课程的开设,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博士生专项培养方案
一、方案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博士生,我校特制定本专项培养方案。
本方案旨在优化博士生培养体系,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良好学术道德的博士生;2.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博士生;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博士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培养原则1.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3. 学术自由,鼓励创新;4. 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
四、培养体系1. 学术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旨在提高博士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践项目等,旨在培养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科研创新体系:包括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导师指导等,旨在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
五、培养措施1. 实施导师制:每位博士生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等。
2.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科特点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
3. 强化科研训练:鼓励博士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4.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拓宽博士生学术视野。
5.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博士生勤奋学习、积极科研。
六、考核与评价1. 学术成果:博士生需在学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2. 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实践项目等环节,考核博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素质:考察博士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
七、保障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2. 优化资源配置,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实施。
通过本专项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1. 前言教育博士指导培养方案是为教育博士研究生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培养计划。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2. 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2.1 系统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和支持。
2.2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能力,能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3 创新精神和学术领导力教育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学术领导力,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3. 培养内容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学术课程学习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方法论课程。
其中,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方法论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统计学等。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2 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的教育课题,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环节,研究产出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3.3 科研能力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培养科研能力。
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也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其他专家学者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3.4 实践环节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可以选择参与教育实践项目、赴校外合作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提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5 学术论文写作教育博士研究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学术论文需要符合学术规范,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高等教育原理
2. 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4. 区域高等教育研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4 年,可申请延长,但最长不超过 6 年。硕
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5-7 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 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 学分。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 学分 ≥ 19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学分 1 学分
按硕 博连 读、 直攻 博研 究生 的要 求培 养, 符合 课程 免修 规定 的, 可申 请免 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 会议并提交论文 1 学分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1 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 1 学分 学位论文 15 学分
420.518 中外高等教育史 420.519 高等教育管理学 420.50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2 2 秋 32 2 秋 32 2 秋
教科院 教科院 教科院
必修≥ 8 学分 (硕士 研究生 阶段)
注
420.504 SPSS 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32 2 秋
教科院
明 全
420.522
比较高等教育(全英语课 程)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备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408.603 法论
18
1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
公 共
408.6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36
2
春/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究生阶 段必修
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大学和博导名单
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大学和博导名单简称四大元老:厦门大学-高教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高教所。
以上四所为最早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的高校。
到目前为止(2007年),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11所高校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它的主要挂靠教育学原理一级学科下,可以在高等教育学方面直接招生。
注意:以下所列的名单包括过去担任过博导或对高教学科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教界著名人物。
一、厦门大学(1986)潘懋元、王伟廉(已调汕大)、刘海峰、谢作栩、史秋衡、邬大光、张亚群、李泽彧王洪才二、北京大学(1990)汪永铨、闵维方、陈学飞、陈洪捷、喻岳青三、华东师范大学(1993)薛天祥、谢安邦、戚业国、唐玉光、(陈玉琨)、眭依凡(兼职)、许美德(兼职)四、华中科技大学(1996)朱九思、刘献君、姚启和、文辅相、杨叔子、蔡克勇、涂又光、陈昌贵、冯向东、沈红、张应强、张曙光、别敦荣、吴庭俊、李太平、周冶金、谢桂华(兼职)、王占军(兼职)五、南京师范大学(2001)胡建华六、北京师范大学(2003)钟秉林、王英杰、周作宇七、清华大学(2003)攀富珉、谢维和、史静寰、李虹八、华南师范大学(2003)卢晓中九、湖南师范大学(2003)张楚廷、雷鸣强、孙俊三、刘铁芳十、苏州大学(2003)(共有四名博导,除了周川,其他不带)周川十一、南京大学(2006)龚放、冒荣、桑新民、王运来、张红霞、汪霞十二、浙江大学(2006教育学一级学科点下设)顾建民、徐小洲(比较教育学)、方展画(比较教育学)十三、西南大学(?)周鸿、崔延强、易连云、顾海良十四、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十五、西北师范大学(2006教育学一级学科点下设)侯怀银十六、东北师范大学(2006教育学一级学科点下设)柳海民十七、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原理)赵文华、刘念才、刘少雪。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教育领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 实施步骤2.1 选拔合适的学生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选拔合适的学生。
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和潜力,表现出对教育领域的浓厚兴趣和热情;•拥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并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选拔过程可以包括面试、学术论文评审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以确保选拔到具备潜力和适合教育博士培养的学生。
2.2 设计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教育学科相关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研究方向的需要来确定。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或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但必须在指导下进行。
•学术交流: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通过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教学实践:学生需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助教、实习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3 导师指导和评估每个学生都应指定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和评估。
导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研究经验和良好的指导能力。
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导师应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
•学术指导:导师应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
•学术评估:导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论文评审、学术报告等。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
2.4 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特点:•独立性:学位论文应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1. 概述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帮助他们在教育领域深入探索并推动学科发展。
2.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承担教育学科研任务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教育学实践与应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必修课程:–教育学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选修课程:–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教育技术与创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研究项目•每位学生需参与至少2个教育学研究项目,其中一个可以是跨学科研究项目。
•学生需撰写并发表不少于2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1篇应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4. 培养过程学术指导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教师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每位学生的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并提供学术指导和评估。
学位要求•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完成研究项目,并通过答辩。
•撰写博士论文,并通过评审。
•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与研讨交流。
学习期限•全日制研究生:最短3年,最长5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最短4年,最长6年。
5. 招生要求•获得硕士学位,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科研潜力,具有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6. 培养成果评估•每年对学生进行学业进展和科研成果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奖学金、培养计划调整、学术指导等的依据。
以上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资料,旨在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培养指导和要求,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学研究人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总则-清华大学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名称
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物理
0703
化学(理学)
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10
生物学(理学)*
071001
植物学
071002
动物学
071003
生理学
071004
水生生物学
071005
微生物学
071006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学)
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
0831
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工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管理学)(不分设二级学科)*
1202
工商管理(管理学)*
120201
会计学
120202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学)*
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0808
电气工程(工学)*
080801
电机与电器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培养方案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专业〕〔二〕学习年限 2-3 年〔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7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学科专业要求不少于19学分。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至少选1门,≥3学分)•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6061.0053) 3学分 (考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 (7061.0483) 3学分 (考试)(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6064.0012)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课〔不少于19学分〕1) 基础理论课〔10学分〕•教育研究基础 (*********) 2学分 (考试)•组织理论与教育管理 (7061.0373) 2学分 (考试) •教育研究方法(7061.0352) 2学分 (考试)•心理学专题研究 (7061.0342) 2学分(考试)•比较教育研究 (7061.0362) 2学分 (考试)2) 专业课〔≥9学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7061.0622) 2学分 (考试) •高等教育学 (7061.0323) 2学分 (考试)•公共经济学 (8059.0373) 3学分 (考试)•公共政策分析(7059.0193) 3学分 (考试)•社会心理学 (8061.0402) 2学分 (考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题研究(8061.0602) 2学分 (考试)•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能(8061.0612) 2学分 (考试) •第一外国语〔专业部分〕 (6999.0011) 1学分 (考试)•中外教育史研究(7061.0332) 2学分(考试)•比较德育专题研究(7061.0602) 2学分 (考试〕•教育统计学(8061.0622) 2学分 (考试)•管理经济学(7051.0133) 3学分(考试)•管理信息系统 (8051.0283) 2学分 (考试)•教育社会学 (8061.1322 )2学分 (考试)•心理咨询学 (8061.0442) 2学分 (考试〕•成功心理训练 (8061.1603) 3学分(考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8051.0082) 2学分 (考试) •运筹学〔A〕 (6051.0024) 2学分 (考试)•导师指定的其他相关课程3. 必修环节〔3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8075.0011) 1学分(考试) •学术活动〔69990031〕 1学分〔考查〕•社会实践〔69990041〕 1学分〔考查〕〔四〕论文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教育方向博士培养方案
教育方向博士培养方案
引言:
一、培养目标:
1.掌握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和领域前沿知识;
2.具备深入研究一个教育领域的能力;
3.具备教育研究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4.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具备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
(1)教育心理学;
(2)教育学概论;
(3)教育统计学;
(4)教育研究方法。
2.学科专业课程:
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可选择以下课程之一作为学科专业课程:(1)教育管理学;
(2)教育评价与测量学;
(3)教育技术学;
(4)教育经济学。
3.研究课程:
(1)研究设计与方法;
(2)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3)教学实践。
4.学术活动:
(1)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提高学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参与教育实验室或教育机构的研究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三、培养方式:
1.平台建设:建设一流的学科研究平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数据
资源。
2.导师指导: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长。
3.研究项目: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了解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
4.论文发表: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至少发表2篇学术论文。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清华大学一、培养目标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具备系统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有能力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独立、创新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具备广泛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在工程技术和科研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担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和高层次科研教学工作的工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 培养时间:3-5年2. 课程学习和考核:工程博士培养期间,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和考核。
3. 科研训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
4. 学位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 学位授予:经学校授予学位。
三、培养内容1. 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学位课程计划,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考核。
2. 科研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能力。
4. 学术活动:参与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讨论等。
5. 科研成果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并促进科研成果发表。
四、毕业要求1. 学位学分:完成学校规定学分要求。
2. 学位论文:撰写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3. 发表科研成果: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或以上的科研成果。
4. 学业考核: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考核。
五、培养流程1. 入学考核:通过考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入学考核。
2. 学期安排:按照学校规定的学期安排和学位课程计划进行学习。
3. 导师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
4. 论文答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后,学校授予工程博士学位。
六、师资力量清华大学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将动员学校和社会上的一切力量来支持博士培养工作,积极培养导师队伍,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博士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ll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ll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科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创新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掌握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2.具备独立开展教育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专门的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原创性的教育学理论,推动教育学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研究生应修习一定的专业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此外,研究生还应参加研究课程和学术研讨会。
2.学科研究: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学科研究,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学术论文。
3.学术活动: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以提高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4.实践教学:研究生应参与教学实践,如作为助教、辅助教师等,从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体系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学术研究阶段两个阶段。
1.学科基础阶段:学科基础阶段主要是通过修习基础课程和研讨会,建立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素养。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术研究阶段:学术研究阶段是研究生独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生应选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
四、研究生培养评估研究生的培养评估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学术研究表现评估和学科综合考核。
通过这些评估,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以上是一份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简要说明。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校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和要求。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
教育博士培养方案(二)教育博士培养方案1. 目标•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培养具备系统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育人才。
•培养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领军人才。
2. 培养内容•学术课程阶段–提供广泛而深入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等。
–强调研究方法和科学实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强化学术交流与写作能力。
•实践教学阶段–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校外实践等。
–提供教育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包括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项目管理等。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研究生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专职导师,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
–导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职业发展建议。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学术互动和学术合作关系。
3. 培养模式•全日制模式–学生全职参与学习和研究,完成课程和实践要求。
–学生可利用校内资源和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型企业合作模式–学生在合作企业获得实践机会,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学生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兼职培养模式–学生或在职教师参与培养,根据个人时间灵活安排学习进度。
–学生利用工作实践进行研究,提升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4. 培养评价•学术表现评价–学术课程阶段:学生论文、报告、学术演讲等评价。
–研究课题:学术论文质量、学术发表情况、学术活动参与等评价。
•实践表现评价–实践教学阶段:实习、项目报告、实践总结等评价。
–教育实践成果:教育项目管理、领导能力发展等评价。
•导师评价–导师对学生学术研究和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建议。
5. 奖励与补助•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学术和实践表现出色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
•研究项目资助–学生参与教育科研项目可获得经费支持。
•专业实践支持–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可得到必要支持和补助。
以上是针对教育博士培养方案的一份相关方案资料,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人才。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育明考博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考博真题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清华大学教育学专业高等教育学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040100教育学(高等教育学)2015年4人2016年5人①101英语或103日语②632高等教育原理综合考试(面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清华大学教育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6: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5位导师:王晓阳、叶富贵、李曼丽、史静寰、谢维和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4、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大致相当于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水平。
5、同等学力考生在初试合格后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自然辩证法。
6、清华大学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有两个及以上学籍。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清华大学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
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清华大学教育学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4年公开招考(10人)直接攻博(5人)65人6:1高等教育学:外语≧55,专业课≧75或者外语≧50,专业课≧85;教育技术学:外语≧45,专业课≧85;教育经济与管理:外语≧55,专业课≧80;2015年公开招考(4人)直接攻博(5人)48人6:1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本表格不包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人数,教育博士专业学位10月份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λ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
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
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
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
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
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
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
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
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
笔试主要考核所需课程知识,口试主要考核学生研究能力。
考试内容覆盖三至四门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考试委员会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
普博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
直博生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进行资格考试。
4、社会实践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按照《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2篇论文发表在我校《人文社科各学科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2.12.版)收录的期刊上。
八、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
2、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学位论文应当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并注重学术理论的创新研究。
4、博士生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由院、所联合组成考查小组,综合考虑论文进展情况,合格者方可继续撰写论文。
5、博士生应于答辩前三个月,在本学科范围内报告已经基本完成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听取博士生指导小组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6、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安排,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附录:博士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普博士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0。
直博生应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一、普博生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60610033 3学分(考试)λλ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0学分)(1)基础理论课(3学分)教育文献研读 3学分(考试)λ(2)专业课(≧7学分)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 2学分(考试)λ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 2学分(考试)λ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 2学分λ(考试)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 2学分(考试)λ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学分(考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学分(考试)λ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λ3、必修环节(5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 1学分(考查)λλ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λ(99990061) 1学分(考试)社会实践λ(69990041) 1学分(考查)二、直博生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60610033 3学分(考试)λ自然辨证法(文科类)(60610053) 3学分(考试)λλ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 2学分(考试)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λ 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26学分)(1)基础理论课(16学分)高等教育学 70610323 2学分(考试)λ心理学专题研究 70610342 2学分(考试)λ教育研究方法λ 70610352 2学分(考试)中外教育史 70610332 2学分(考试)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70610362 2学分(考试)λ教育社会学 2学分λ(考试)组织理论与教育管理 70610373 2学分(考试)λλ教育文献研读 3学分(考查)教育统计学 80610622 1学分(考试)λ质性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学分(考试)λ社会心理学 80610402λ 2学分(考试)(2)专业课(10学分)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λ 2学分(考试)高等教育的哲学与社会基础 2学分(考试)λλ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分析 2学分(考试)大学心理学专题研究 2学分(考试)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学分(考试)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学分λ(考试)导师指定的其他课程λ3、必修环节(5学分)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69990021) 1学分(考查)λλ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学分(考查)资格考试λ(99990061) 1学分(考查)社会实践λ(69990041) 1学分(考查)4、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1)参考书目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989年。
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
沈红著《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劳伦斯.S.克莱曼著《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英)亚瑟。
小舍曼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伍双双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景莹等主编《大学管理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J.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迈克尔•夏托克编《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厄内斯特•博耶著《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Frank H. T. Rhodes, 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L. Cerych and P. Sabatier, Great Expectations and Mixed Perform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Europe, Trentham Book 1986.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Clark Kerr,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Burton R. Clark,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2)主要中外文学术期刊《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高教研究》World Education Report, UNESCO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UNDP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