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论说文

合集下载

马说 唐代韩愈创作的论说文

马说 唐代韩愈创作的论说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作品原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词句注释马说:韩愈《昌黎先生集》中有《杂说四首》,这是第四篇。

原本无题,为近人所加。

“说”是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

伯乐:相传古之善相马者。

一说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有人说这就是孙阳,称孙阳伯乐。

再一说春秋末赵简子之臣邮无恤,字子良,号伯乐,亦称王良,善御马,又善相马。

《吕氏春秋·观表》论古之相马者说:“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方九堙,尤尽其妙矣。

”又一说,伯乐本星名,主管天马。

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仆役一类人的手中受辱。

祗,同“只”,只是。

一作“只”。

辱,受屈辱。

于,表被动。

奴隶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马夫、仆役一类人。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汉书·扬雄传》颜注曰:“骈,并也。

”槽枥(cáo lì):马槽。

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

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文言文中论说文知识
在文言文中,论说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义理进行阐述,并以“说”、“论”等形式来进行表述。

例如,《师说》一文就是韩愈对教师职业道理的阐述;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是他对捕蛇者以捕蛇为业的理由的论述。

当时的论说散文存在两种主要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二是有较为完整篇章结构的论说文,如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

这些文章通常会通过举例、答疑解难等方式来生动形象地阐释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当我们阅读和理解这类文章时,可以借助于课内学过的相关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发现并准确判断其论说形式,概括出其表达效果。

同时,构建历史情境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体验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
欧阳修的论说文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包含了他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

具体如下:
1.主张革新: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不仅
在文学上提出了新的理论,也在实践中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


提倡文道并重,强调散文要反映现实内容,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
为"弃百事不关于心"。

2.政论锋利:在《朋党论》中,欧阳修针对反对派对范仲淹等人的“朋
党”指责进行了有力回击,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
朋”,明确地承认朋党的存在并阐述其观点,展现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

3.抒情委婉:欧阳修的散文在表达方式上富有特色,常常通过迂回曲
折的方式抒发情感,如他的《醉翁亭记》通过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
写和自己享乐的心情叙述,表达了远离朝政纷扰、寄情山水之间的
情怀。

4.文笔流畅:欧阳修的散文语言明白易晓,流畅自然,且善于吸收骈
文的精华,使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他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古文运动的
理论成果,其文章既简而有法,又流畅自然。

欧阳修的论说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认识宋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窗口。

历史影响较大的论说文名篇包括楚辞

历史影响较大的论说文名篇包括楚辞

历史影响较大的论说文名篇包括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楚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共收录17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其中《离骚》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化名篇。

《离骚》是一篇辞赋,作者是楚怀王的大夫屈原。

屈原在楚国任职期间,因为忠诚于楚国,却遭到了宫廷内部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贬谪到汨罗江畔。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他创作了《离骚》。

《离骚》以屈原的心路历程为主线,描绘了他心灵的痛苦和迷茫。

诗中包含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诗中的“离骚”是一种抒发感情的表现形式,通过抒发个人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离骚》的语言极为优美,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例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识得哀乐之变,是为中庸之道。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在面临死亡时,心态应该如何调整,既要保持愉悦,又不能放纵,要有适度的悲伤,但不能过度悲伤,只有把握好哀乐之间的度,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离骚》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它以高度的艺术审美和哲学思辨为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除了《离骚》,楚辞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例如《九歌》中的《湘君》、《天问》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们描绘了楚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作为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论说文范文(优选十四篇)

论说文范文(优选十四篇)

论说文范文(优选十四篇)论说文范文(篇一)中国文学高深莫测,汉字又是那么博大精深。

令人叹为观止!文言文是体现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它不想白话文一样容易懂,同时白话文它比文言文要长,要广泛使用。

文言文虽然不能像白话文易懂,易使用。

文言文虽然让我绞尽脑汁,但是我依然喜欢它——文言文!“文言文”我总是称它为“惊叹极了”,不知道我为什么称它为“惊叹极了”好像是被它的难处所惊倒了,还是被它的启发给怎赞叹到了极点。

难道说是“文言文”这三个字让我对它产生了满心的疑问,急切地想找到属于他的答案吗?又是对他的好奇心太大了吗?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没有人可以告诉我,我内心的.答案吗?难道只有它——文言文可以告诉我吗?我想让别人把内心的答案告诉我,让我肯定,能够让我放心,让我得到确实。

但是又有谁能告诉我他自己内心的答案吗?他可以有时给我一种解惑后云开雾散心情愉悦的感觉;有时给我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神志不清的感觉:有时给我一种前车之鉴的感觉;但偶尔会有一种刻骨铭心,不知所措的感觉……文言文总是给我有种车到山前必有路和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念,让我一直对他充满着信心,一直克服着文言文理解时的困惑与困难。

它就像正中午的太阳一样,给我温暖与光明并让我不再惧怕艰辛,因为付出汗水之后的才是真正的温暖;想也晚上的星星一样照亮着我,照亮着我走在的大街小巷:像夜晚上皎洁的明月,干净无一丝杂痕;像雨过天晴出现的彩虹,只要心中有所期望,才是永恒!它是我心灵上栖息的一块宝地,给我心灵上的创合贴,是我心灵上给予粮食的仓库。

净化、提纯、更是一种安慰!他总爱与我捉迷藏,像是上帝送我一生的玩伴。

一直鼓励着我,激励着我,像是上天眷顾着我,赐我一件宝物时时陪在我的身边,像是生活中的一块荒地,让我为他翻新;耕耘和种植。

啊!文言文,你究竟还有多少让我为你着迷、倾倒的呢?我多么地想知道你的奥妙。

我对你的惊叹又怎能让我满足的呢?你还有多少让我不知道的“秘密”呢?我猜想一定是“源源不断”的,不,是数不计数的!文言文你给我的惊叹真是让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又能用什么语言可以描述出来的呢?没有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因为你给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怎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呢?论说文范文(篇二)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这学期的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已经结束,回顾这两个多月来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小议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

小议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

小议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作者:庞瑜琨概要:古代论说文的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议论和说理形式流传至今,其中经典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对当今的广大高中生有着指导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古代论说文的教学,不仅要结合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突出古代论说文的重要现实意义。

古代论说的由来很复杂,是由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它从产生之始,便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给人类留下了绚丽的瑰宝。

古代论说文的由来主要是由政治变革、阶级矛盾、教育制度等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

古代的政权更迭频繁,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家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从而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现象,诸子百家的政治观点让论说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秦朝统一了六国,但其短暂的生命,让政治家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进而促使政治论说文进一步发展,之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治变革,让政治论说文的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唐宋期间,政治局面较稳定,人们的言论比较自由,政治论说文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人们了解了更多关于自由、民主的内容,使得论说文的内容也产生了变化,这便是政治变革为古代论说文提供的背景。

同时古代论说文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家孔子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在孔孟二位圣贤给后人留下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论说文的魅力。

古代论说文的特征古代论说文主要有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内容丰富、论证严谨等特征。

古代论说文的论点有时重点体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文章的的篇尾,还有的时候蕴含在全文当中。

古代论说文除了中心论点外,还会有一些分论点来支撑其中心论点,以求论证的更充分。

古代论说文的写作手法多变,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最为突出,使文章更具深意,同时,其他的写作手法贯穿其中,让文章更立体、生动。

古代论说文的内容涉及较广,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古代论说文中对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有很多的探讨,有的论述了自己的见解,有的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都具有加强的时代特征[1]。

汉代的论说文

汉代的论说文

汉代的论说文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此时的论说文也非常丰富多样。

汉代的论说文主要包括两类:辩论和议论。

辩论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两位或多位辩论者辩驳交锋,会有正方和反方,通过相互辩论来得出结论。

汉代辩论的主题多样,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

其中最有名的辩论之一是刘向与贾谊的辩论。

刘向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贾谊是一位严辞犀利的辩论家。

他们两人曾在汉武帝面前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

刘向主张,君主应该倾听臣子的意见,贾谊则主张君主应该独断专行。

最后,贾谊被刘向说服,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议论则是指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辩证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

汉代的议论文往往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包括序言、叙述、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最有代表性的议论文之一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父亲在临终前对儿子的嘱咐和教诲,其中包括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和讨论。

这篇文章通过议论的形式,既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又鼓励读者思考和自己判断。

除了刘向、贾谊和司马相如之外,汉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论说文家,如贾思勰、班固等人,他们的论说文作品丰富多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代的论说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启发
和引导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辩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论说文简介

论说文简介

“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辩”是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原”是探源的意思。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

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唐代柳宗元的书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

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奏议从应用范围来说,可归应用文。

但就内容来说,大部分是议论文。

就语言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有好几种,下面介绍两种:1.疏。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2.表。

陈述某种情或意见。

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对策。

古代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称为“策问”,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做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古代论说文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

古代论说文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

古代论说文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一、高中阶段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应用从古代论说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单个字所表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和宽泛,因此思想层面会表现出含混不清的状态,从单音节词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多音节词,从而使语言的应用更准确。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词义过程中,除应当了解词语的含义,还应当注意作者主观层面的特别含义,即作者选词、用词过程中所赋予的主观情感、含义等;作者用词恰到好处,可以有效激发读者充分的想象,而读者也可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以此来丰富其内涵。

古代论说文的句子,通常是由很多个词连缀起来的,然而句子的意思却并非所有词义的简单相加。

古代论说文讲究的是条理性、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学习过程中,应当以字词为基础,重点审视句间、句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比如,苏教版高中教材《逍遥游》教学过程中,文章可谓捭阖,选材非常的广泛,令学生感到头疼、思绪混乱。

在此过程中,若能够以小大之辩作为切入点,则问题可迎刃而解。

何为"辩"?何为"小"?何为"大"?带着问题细读文本可知,蜩、朝菌、学鸠以及蟪蛄等为"小",鲲、冥灵、鹏以及大椿等为"大";所谓"辩",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无论是"小"者还是"大"者,在自然界中均"有所待",没有绝对的自由;进而可知,自然界万物尚且如此,人类社会也不例外。

由此可以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应当摆脱身心之羁绊,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幸福。

由此可见,古代论说文的作者观点多是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中心论点为突破口,细细地去品读文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中阶段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应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比较是理解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的了解万事万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引发思考。

试析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

试析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

试析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作者:秦皇良概要:古代论说文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部分,历经千年仍广为传诵。

高中教材中所选取的优秀的古代论说文都是经典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高中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古代论说文的生成是由外在的和内在的多重复杂因素建构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古代论说文虽说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它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发展。

我们常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学样式,古代论说文自从生成以来,历经时代的沉浮之后,在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展示出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用途,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1古代论说文的特点1.1论点鲜明,见解精深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其意思就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进行高度的抽象的概括,使得道理阐述的完满通达。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要求对事物的客观表象深入观察,由表象到本质,经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作者严密精当的论述,步步深入,清晰而透辟,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如黄宗羲的《原君》探求了君主的起源与职责,行文中作者将古今人君情况对比,后世人君的“作为”致使“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作者携以满腔的愤慨直指后世君主,得出中心论点“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独到的政治见解有启蒙和民主的色彩,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1.2题材广阔,选材丰富古代论说文写作的范围异常的宽泛,对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关心,还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进行探讨,这是其实用性的表现。

作者写作论说文一般都针对的是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针砭时弊,出谋划策,时代性特点突出。

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作;李贽的《童心说》就程朱理学僵化的思想走向衰落的现象,揭露道学对人的戕害;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表面上借江浙病梅现象盛行对文人画士进行批判,实质上是对没落的清王朝的鞭挞。

古代论说文

古代论说文

古代论说文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

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理一者也。

”意思是说,所谓论说文,就是概括各种言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唯一的道理。

我国古代论说文体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实际上就是论说文。

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已具论说文雏形;及至《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各家著作,不仅多数篇章都已经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有的篇章还直接以“论”名题,如《庄子·齐物论》、《荀子·天论》等等。

今天看来,如按“论”的内容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政论、史论、学术论文三大类。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但古代对于论说文的划分,往往又因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分体,主要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

(1)“论”和“说”论和说,性质是相近的,但也有某些区别,所以古代是把它们分为两类的。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文字;而“说”是为了劝说人、打动人的,所以必须注重辞采。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论”着重于论理;“说”着重于说明、诠释。

从现存的文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文。

所谓“过秦”,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

该文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力取得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理天下,结果不免于一朝败亡。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在探讨国家的兴亡之理,以警戒后世,让后世治国者作为借鉴。

该文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行文波澜起伏,文笔淋漓酣畅,可谓滔滔万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

这充分代表了汉初政论文的风格。

荀子劝学全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全文及译文

荀子劝学全文及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

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一、作品原文劝学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4, 以为轮5,其曲中规6。

虽有槁暴7,不复挺者8,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9,金就砺则利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13,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14,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5。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6;吾尝跂而望矣17,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8。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9,而闻者彰20。

假舆马者21,非利足也2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3,而绝江河24。

君子生非异也25,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26,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27,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28,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9。

兰槐之根是为芷30,其渐之滫31,君子不近,庶人不服32。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33。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34。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35。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汉代论说文名词解释

汉代论说文名词解释

汉代论说文名词解释
汉代的论说文:论说文作为一种集实用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散文类别,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说文从其发端之始,就极富说教与议论色彩,但却是一种重在讲究语言艺术,论说技巧和以情动人的文章体式,这类文章或气势磅礴,或娓娓道来,或情真意切,或论辩娴熟,以不同的写作手法缔造了论说文的艺术取向,逐步形成了论说文的基本特征,是散文的一个重要门类。

本文立足于论说文的文体特征,以汉代的时代背景为依托,具体呈现汉代论说文的发展演变,力求全面而系统地探求论说文的文学审美价值。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论说文文体辨析与界定入手,以论与说,论与辩相近体式的比较分析,确定论说文文体概念,为后文的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简述汉前论说文发展的概况,从起源和创作两个方面加以初步探讨。

第三部分从汉初,汉中叶,汉末三个时期论说文不同的时代特色出发,以每一时期典型的论说文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每一时期论说文的典型特征。

第四部分从汉代论说文的艺术特征探求论说文的艺术审美特性,使汉代论说文的研究上升到审美层面,从而严格把握论说文这一文体的整体特征。

结语部分简要分析了论说文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论说文的影响以及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
论说类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阐述某个观点或道理,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有时也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

论说文的结构一般比较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论说类文言文的代表作品有《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其中《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论说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比较讲究文采和修辞手法,常常采用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论说文还强调文章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思想性,要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论说类文章仍然是比较常见的文体,包括议论文、杂文、随笔等。

论说类文章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能够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研究一、引言论说文是中学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篇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古代论说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论说文的教学,需要结合语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说文的特点,以及古代论说文的文化渊源和演变历程,探究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古代论说文的特点(1)文体严谨古代论说文以论证、辩证、反驳为主要特点。

这种论证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对论题深入的考虑和分析。

因此,古代论说文的文字要求精准、严谨、准确,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思想深刻古代论说文不仅要求文字严谨,更要求思想深刻。

古代论说文的作者必须对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文章中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

因此,古代论说文的精神内涵,极具启迪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形式多样古代论说文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议论、议论文、辩论、辩题、辩题论文、辞辩、策论、策论文、论说、论说文等等。

这些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表现出了古代论说文的精髓和风格。

三、古代论说文的文化渊源和演变历程古代论说文不仅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更有其文化渊源和演变历程。

通过了解古代论说文发展的过程以及文化渊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教授古代论说文。

(1)流派渊源古代论说文源于战国时期的各种辩论,包括六墨(荀子、韩非子、墨子、名家、法家、道家),其中尤以韩非、荀子著述及其弟子地位为重要。

往后,古代论说文又在孔孟之学的影响下不断发展。

到了汉朝晓谕之“六义”宣讲之后,古代论说文才迎来了全面的鼎盛时期。

(2)演变历程在古代演变的过程中,论说文形式逐渐多样化,主题也逐渐转向了日常生活。

在汉朝的时候,司马迁的《史记》中留下了大量的论说文,并打下了历史地位,对于古代论说文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到了唐朝,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论说文逐渐式微,但是其对于文学的影响却持续着。

四、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1)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古代论说文的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其掌握严密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逐渐形成扎实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中论说文文言文

高中论说文文言文

高中论说文文言文
吾闻天下之事,有理则易行,无理则难成。

故议论文者,明理为先,而后方能言辞犀利,使人心悦诚服。

今欲论说文言文之美,愿以高中论说文为例,述之如次:
昔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斯言也,足见文章之重要。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文字,世代相传,久经考验。

其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如春水之源,滔滔而不息。

故学文言文者,宜先知其美,而后能爱之、乐之。

今夫高中论说文,其美何在?在于炼字、炼句、炼意。

炼字者,求其精确、生动;炼句者,求其流畅、优美;炼意者,求其深刻、独到。

夫炼字如炼金,去芜存菁;炼句如炼石,琢磨成器;炼意如炼心,明理为先。

三者合而为一,方为佳作。

夫文言之美,又在于意境之深远。

如李太白之《将进酒》,开首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又如杜工部之《登高》,结句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此皆文言之美也。

然文言之美,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

需平日多读、多写、多思。

多读则积厚流光,多写则熟能生巧,多思则触类旁通。

夫文言之美,亦在于此。

故吾以为:高中论说文之美在于炼字、炼句、炼意与意境之深远。

愿诸生勉之!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文言文写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调整。

)。

论说文素材精选

论说文素材精选

中国:1.司马迁在遭受了腐刑之后,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并且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

2. 晋代著名书法家王曦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3.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4.蒲松龄草亭问路。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5.海迪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6.我国当代数学家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成为最接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

7.巴金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8.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为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9.一次次夺冠,郭晶晶是“后伏明霞时代”跳水世界的女一号;奥运会单人冠军是郭晶晶眼前的目标,人们期待着她能开创自己的“郭晶晶时代”。

少年的时周恩来就立志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10.胜:年轻的时候就不满足于做一个佣耕者,有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1.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古代论说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代论说文的批判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批判性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古代论说文多以议论的形式呈现,通过作者的观点、论证和结论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阅读中需要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论证是否有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其次,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代论说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对古代论说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物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认知。

此外,批判性阅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代论说文通常运用辞章华丽、修辞手法巧妙的语言,通过对其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批判性阅读的实践,他们逐渐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准确把握论述的主旨,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和表达。

然而,在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代论说文的语言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和讲解。

其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观点或论证,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因此,对于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论说文的结构、观点和论证,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古代论说文批判性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批判性阅读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论说文》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对于论说文的理解。

他认为论说文是一种混合了议论和描写的文体,其中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以此为根据,通过论证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论说文,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文体中。

一、“明道论”法王安石认为,“明”是说清楚,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部阐述清楚,而“道”则是指事物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明道论”法就是通过阐明事物的本质和作用,来验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通过阐述事物的前因后果关系,或者是行为和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展开。

比如在论说文中,王安石用“攻击“的手法来帮助他明道论证“勤”这一主题。

他对于勤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并通过例证来展示勤的作用和价值,这样能够自然地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传奇”法“传奇”法指的是通过讲述传奇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方法依靠的是人们对故事情节的喜爱和对主角成功的钦佩,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比如王安石在文章中引用了《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作为例证,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三、“演绎”法王安石认为,《论说文》中的文章如果想要表达一个正确的观点,就需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来确保。

演绎法即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关系之上,通过事物的全部或部分属性来进行推理,以此从一个整体或部分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比较方法论性,通常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来使用。

四、“照应”法王安石认为对于论说文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证手法,需要通过援引经典典籍和先贤名言等直接或间接的引用来进行印证。

这种方法即是“照应”法。

在使用照应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能被经典典籍绑架,而是要适度的借鉴这些引言,以此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论说文的论证方法
王安石是中国宋代的著名理学大师,其论说文的论证方法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王安石的论证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举例论证
王安石在论说文中经常使用丰富的具体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他通过举例论证,使
得他的文辞更加具体、生动,并能够更好地让读者理解他的观点。

比如在《答石门飞雪》中,他列举了许多古今典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使得他的论证更加具体有力。

二、引经据典
王安石在论说文中常常引用古人的言论和典故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他通过引经据典来
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说服力。

比如在《明妃曲》中,他引用了古人的诗句
来反衬当时的社会风气,从而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三、分析论述
王安石在论说文中善于分析问题,深入剖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通过逻辑上的推
理和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他的论说文不仅有丰富的例证和引经据典,还有精密的分
析和论述。

四、批判对立观点
王安石在论说文中常常对立面观点进行批判,通过批判对立观点来展示自己观点的正
确性。

他通过与对立观点的对比与论证,提高了自己的论证的说服力。

在《讲学堂西调》中,他对当时的一些士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王安石的论说文的论证方法是具有深度和逻辑性的,他善于通过举例论证、引经据典、分析论述以及批判对立观点来展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取得了极高的说服力。

这种论
证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论说文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

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

“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理一者也。

”意思是说,所谓论说文,就是概括各种言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唯一的道理。

我国古代论说文体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实际上就是论说文。

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已具论说文雏形;及至《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各家著作,不仅多数篇章都已经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有的篇章还直接以“论”名题,如《庄子·齐物论》、《荀子·天论》等等。

今天看来,如按“论”的内容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政论、史论、学术论文三大类。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但古代对于论说文的划分,往往又因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分体,主要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

(1)“论”和“说”论和说,性质是相近的,但也有某些区别,所以古代是把它们分为两类的。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文字;而“说”是为了劝说人、打动人的,所以必须注重辞采。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论”着重于论理;“说”着重于说明、诠释。

从现存的文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文。

所谓“过秦”,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

该文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力取得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理天下,结果不免于一朝败亡。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在探讨国家的兴亡之理,以警戒后世,让后世治国者作为借鉴。

该文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行文波澜起伏,文笔淋漓酣畅,可谓滔滔万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

这充分代表了汉初政论文的风格。

说,也称杂说,它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

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

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

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此外,古人还常常把某些读书心得、生活体验写成小文,称为“说”,一般说来,这是因为其内容带有阐释、解说,以至可备一说仅供参考的意思。

如刘蓉的《习惯说》、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等。

(2)“辩”与“议”“辩”被视为古代论说文中的一体,主要起自唐、宋以后。

“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如韩愈的《讳辩》和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韩问先引律,次引经,次引国家之典,层层诘辩,揭开了“卫道者”的假面具。

柳文针对《吕氏春秋·重言篇》及《说苑·君道篇》所载周成王以桐叶封弟为戏,周公从而促成一事进行辩正,批驳所谓“天子不可戏”的谬说。

议,又称驳议,也是一种反驳、辩论性的文体。

凡议政论事的文辞皆称为议。

徐师曾《文体明辨》:“《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盖古者国有大事,必集群臣而廷议之,交口往复,务尽其情。

”“议”即由群臣当廷口议,然后整理成文,而后才发展成为以文章来议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著名的有柳宗元的《守原议》。

(3)“原”与“解”古代论说文中,专门有一种以“原”名篇的文章。

“原”,是推本求源的意思,“原”体是论说文的一种,其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原而又致用于当今;如韩愈的《原道》就是首先给“道”下定义,重在从正心、诚意立论,以推原儒家之道来排斥道家佛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写有《原君》一文,它是在阐明君主职分的基础上,着重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政论文。

“解”,是指解释疑难性的文章。

这类文章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假设问答,先假托有人提出某种疑问或疑惑,然后再加以解释,这类文章以汉代扬雄的《解嘲》开其先,另外有名的如韩愈的《进学解》。

从内容上看,他们多为借问答方式,表白自己的身世,发泄某种不平,因为作者是由生活感受出发的,所以文学性较强。

另有一类,则是解释某类问题或书中的某些语句而作,后者除用“解”名篇外,也多用“释”,一般则为纯学术性的小文。

古代论说文阅读指南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中学舒蔚霄【指导点例说】古代论说文是古代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瑰宝。

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它难度明显高于记人叙事类文言文。

不过,只要我们掌握它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等特点,用“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就能化难为易。

下面就这些要素做简要的分析:要素一:论点。

阅读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要寻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

其中直接表明观点的文章,阅读时可以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寻找到明确的论点。

如阅读《谏逐客书》一文可以在全文的起始处找到主要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寡人之于国也》可以在全文的结尾处找到论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有时一篇议论文作者可以提出一个论点,还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如苏洵的《六国论》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下面还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

但论点也能在开头找到。

还有一类文章直接找论点没有任何迹象,所以就需自己去提取、概括。

《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作者只记叙了赵威后向齐使提出的问题,而没有直接表达赵威后的观点,我们就需要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提取、概括出赵威后“以民为本”的论点。

要素二:论据。

在找出和理解了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后,接着应该寻找作者为确立其论点,使用了哪些论据。

论据就是论点的依据。

论据可以是事实的材料,也可以是理论的材料。

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还可以是统计数字之类。

例如《五代史令官传序》一文,作者使用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兴国与覆灭的史实,就是以具体的事例作论据。

特别是既有事实的材料,又有理论的材料,就可以使论据显得更充足有力。

阅读时找到了论据,分析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目的,对文章的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素三: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阅读论说文,在明白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后,还应该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论证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所以它们可以使用许多共同的论证方法。

这些基本的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

在一篇议论文中可以只侧重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方法。

关于驳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反驳的着眼点,也即反驳的靶标问题。

因为议论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所以反驳时,可以选中任何一个部分作为靶标,可以反驳论点,可以反驳论据,也可以反驳论证。

【阅读例文一】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新五代史》【阅读指导】本文开篇就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明确立论的依据;接着具体分析论据。

先说庄宗恪守父命,终于报仇雪恨,夺得天下,证明“成由人盛亦由人”。

次写庄宗逸豫致败,由盛而衰,终失天下,国破家亡,证明“衰也由人,败也由人”。

由此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点明上文所说“人事”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盛衰由人的道理;最后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样高度概括的语言结尾,把庄宗的教训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深化了中心,并收束全篇。

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同时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

【实战演练】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及凯旋而纳.之。

二、翻译题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阅读与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所引发的经验教训是什么?3.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4.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有何作用?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推本求原。

2. 捆绑;绳索;用木匣子装。

3.或,还;推究本原。

4.全,所有的。

5.放回。

二、翻译题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自己被杀死,国家被灭亡,被天下人所耻笑。

2.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灾祸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累积而成的,而聪明勇敢的人也常常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情所困扰。

三、阅读与思考1.盛衰在于人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

本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对比鲜明,抑扬有致。

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使中心论点发人深省,令人信服。

4.将本文所讲述的道理进一步推而广之。

【阅读例文二】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