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论说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论说文

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理一者也。”意思是说,所谓论说文,就是概括各种言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唯一的道理。

我国古代论说文体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实际上就是论说文。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已具论说文雏形;及至《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各家著作,不仅多数篇章都已经以论说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有的篇章还直接以“论”名题,如《庄子·齐物论》、《荀子·天论》等等。

今天看来,如按“论”的内容划分,一般可以分为政论、史论、学术论文三大类。“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但古代对于论说文的划分,往往又因题名和写作的角度分体,主要有论、说、辩、议、原、解、释等。

(1)“论”和“说”

论和说,性质是相近的,但也有某些区别,所以古代是把它们分为两类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文字;而“说”是为了劝说人、打动人的,所以必须注重辞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论”着重于论理;“说”着重于说明、诠释。

从现存的文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文。所谓“过秦”,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该文通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就在于秦以暴力取得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理天下,结果不免于一朝败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在探讨国家的兴亡之理,以警戒后世,让后世治国者作为借鉴。该文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行文波澜起伏,文笔淋漓酣畅,可谓滔滔万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这充分代表了汉初政论文的风格。

说,也称杂说,它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

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此外,古人还常常把某些读书心得、生活体验写成小文,称为“说”,一般说来,这是因为其内容带有阐释、解说,以至可备一说仅供参考的意思。如刘蓉的《习惯说》、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等。

(2)“辩”与“议”

“辩”被视为古代论说文中的一体,主要起自唐、宋以后。“辩”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如韩愈的《讳辩》和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韩问先引律,次引经,次引国家之典,层层诘辩,揭开了“卫道者”的假面具。柳文针对《吕氏春秋·重言篇》及《说苑·君道篇》所载周成王以桐叶封弟为戏,周公从而促成一事进行辩正,批驳所谓“天子不可戏”的谬说。

议,又称驳议,也是一种反驳、辩论性的文体。凡议政论事的文辞皆称为议。徐师曾《文体明辨》:“《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盖古者国有大事,必集群臣而廷议之,交口往复,务尽其情。”“议”即由群臣当廷口议,然后整理成文,而后才发展成为以文章来议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著名的有柳宗元的《守原议》。

(3)“原”与“解”

古代论说文中,专门有一种以“原”名篇的文章。“原”,是推本求源的意思,“原”体是论说文的一种,其特点是论述事物的本原而又致用于当今;如韩愈的《原道》就是首先给“道”下定义,重在从正心、诚意立论,以推原儒家之道来排斥道家佛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写有《原君》一文,它是在阐明君主职分的基础上,着重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政论文。

“解”,是指解释疑难性的文章。这类文章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假设问答,先假托有人提出某种疑问或疑惑,然后再加以解释,这类文章以汉代扬雄的《解嘲》开其先,另外有名的如韩愈的《进学解》。从内容上看,他们多为借问答方式,表白自己的身世,发泄某种不平,因为作者是由生活感受出发的,所以文学性较强。另有一类,则是解释某类问题或书中的某些语句而作,后者除用“解”

名篇外,也多用“释”,一般则为纯学术性的小文。

古代论说文阅读指南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中学舒蔚霄

【指导点例说】

古代论说文是古代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瑰宝。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它难度明显高于记人叙事类文言文。不过,只要我们掌握它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等特点,用“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就能化难为易。下面就这些要素做简要的分析:

要素一:论点。阅读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先要寻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其中直接表明观点的文章,阅读时可以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寻找到明确的论点。如阅读《谏逐客书》一文可以在全文的起始处找到主要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寡人之于国也》可以在全文的结尾处找到论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有时一篇议论文作者可以提出一个论点,还可以有几个分论点。如苏洵的《六国论》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下面还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但论点也能在开头找到。还有一类文章直接找论点没有任何迹象,所以就需自己去提取、概括。《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作者只记叙了赵威后向齐使提出的问题,而没有直接表达赵威后的观点,我们就需要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提取、概括出赵威后“以民为本”的论点。

要素二:论据。在找出和理解了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后,接着应该寻找作者为确立其论点,使用了哪些论据。论据就是论点的依据。论据可以是事实的材料,也可以是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还可以是统计数字之类。例如《五代史令官传序》一文,作者使用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兴国与覆灭的史实,就是以具体的事例作论据。特别是既有事实的材料,又有理论的材料,就可以使论据显得更充足有力。阅读时找到了论据,分析作者使用这些论据的目的,对文章的理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素三: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阅读论说文,在明白了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后,还应该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的。论证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大类型。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所以它们可以使用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