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现代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他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评价:首先,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这是明显错误的,我认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人格特质是会逐渐形成以及被影响的,其次,人格特质并没有首要和次要之分,我们的所有人格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格,也共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最后当然也有优点,那就是他的人格特质的分类方法说明了我们的各种人格特质中,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一样,故而称为“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评价:分类太繁琐,并且用人格表现来归类特质,没有强调生理基础的重要性,或者说,完全只在意了外部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的特点。但是一种表现可能是多种特质导致的,也可能反应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结果,所以存在误差。在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中,刘运芳说到卡
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局限:1)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所得到的人格特质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平均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平均趋向,而人实际上是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2)卡特尔的智慧液晶理论认为,人的智慧80%是液体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这一结论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明,而且,不利于鼓励人们后天努力。3)卡特尔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被精确预测的(第22卷2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2 NO.2 2002年4月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APR.2002评(孝感学院教育课部,湖北孝感432100))。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评价:这种人格理论的应用性较高,总结性也不错,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每个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五因素理论”,当然都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没有统一。
四、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 factor model)。这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