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

合集下载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第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因素分析法与实验心理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究人格。

他认为纬度是人格研究的重要因素,纬度表示的是一个连续尺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这个连续纬度上占有特定位置。

经长期研究,他提出了人格的基本纬度的理论。

第二,人格的基本纬度。

A内向与外向
AA外向的人不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冲动、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冒险、粗心大意、爱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AB内向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具有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漠,不喜欢刺激,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地工作与生活,极少发脾气等人格特质。

B神经质和精神质
BA神经质又称情绪性,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艾森克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容易激动,喜怒无常等人格特质;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映缓慢而微弱,并且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具有稳定、温和、自制和不易焦虑等人格特质。

第三,艾森克认为特质只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的集合,用零散的特质描述人格不准确,不系统,因此应采用类型的概念。

类型是观察到人格特质的综合集。

为此,艾森克根据外向与内向和神经质(稳定与不稳定)这两个相互垂直的纬度,将人格划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向型,
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不稳定外向型。

人 格 理 论

人 格 理 论
2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 • 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 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 • 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1.1 人格特质理论
3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 根源特质又可以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 定,如有恒性等。卡特尔还提出了“多元抽象变异分析”,以确定各种特质中 遗传与环境因素分别影响的程度。
1.2 人格类型理论 (一)气质类型理论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可遏制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1.2 人格类型理论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 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 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 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1.1 人格特质理论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Tellegen)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即 人格的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① 正情绪性(PEM),标定词包括抑郁的、 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② 负价(NVA),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 的、凶暴的等;③ 正价(PVAL),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 等;④ 负情绪性(NEM),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⑤ 可 靠性(DEP),标定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⑥ 适宜 (AGR),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⑦ 因袭性 (CONV),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1)•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

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

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外倾)、N(神经质)和P(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

•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二 理论旳主要观点
(一)有关特质旳基本观点
1.特质旳定义 奥尔波特以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旳、一般旳、 现实焦点旳神经心理构造。
因为有特质,诸多刺激便等值起来,从而使人在 不同情况下旳适应行为和体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例如,一种具有"谦虚"特质旳人,对不同旳情境 也会作出类似旳反应。与领导一起工作时,体现为留 心、小心、顺从;在访友时,体现为文雅、克制、依 从;在遇见陌生人时,体现为笨拙、尴尬、害羞;在 和父母亲共进餐时,体现为热情、迎合;在同伴予以 赞扬时,体现为不愿露面、不愿为人注意等等。
他提出了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旳要求十分相同 旳健康人格旳六个特点:
(1)自我扩展旳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旳 范围极广。
(2)亲密旳人际交往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 旳关系是亲密旳,富有同情心,无占有感和嫉 妒心,能宽容自己与别人价值观旳差别。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 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防止旳冲突和挫折,经得起 一切不幸遭遇。他们还具有一种主动旳自我形 象。
中心特质 清高、率直、聪慧、 孤僻、内向、抑郁、 敏感
次要特质 冷酷
(二)人格动力观点
奥尔波特提出了理想旳动机理论旳四个要求: (1)必须认可动机旳现实性。反对S·弗洛伊德主义
以为小朋友时期旳动机决定人一生行为旳观点,主张 动机是目前旳动机,过去旳动机只有目前还存在才干 解释行为。 (2)必须认可几种动机旳同步存在。反对把动机归 纳为一种类型,如:“性”、“自我实现”“自卑” 等等。 (3)必须认可认知过程旳主要性。与前人不同,他 强调动机与认知过程旳亲密联络。以为不了解一种人 旳计划、意愿、价值观等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旳动机。 (4)必须认可每一种人具有独特旳动机模式。正如 两个人不会具有相同旳特质构造一样,两个人也不会 具有相同旳动机构造。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指一种学习理论,它认为,人格发展和行为是通过一些经过长期积累的、易于变化的、可以解释个体行为的“特质”来实现的。

它也被称为“个体差异理论”,因为它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发展。

人格特质理论的最早发起者是爱德华·卡尔森(Edward C. Carlson),他把人格定义为“一组个性特征和固有行为,其中每一项都可以用于解释个体的反应和行为”。

他的理论建立在认为,人格特质是可以测量的,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的一组有组织的特征。

他认为,这些特征是通过日常环境中的交互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理论也发展了许多。

现在,科学家们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会受到个体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格特质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还可以用来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格特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差异,以及个人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

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特质。

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好的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倡导一种独特的人格理论,它的核心是人格特质的概念。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包括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反应。

人格特质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

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这些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从而影响他的行为。

据研究,人格特质可以被分为六大类: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可靠性、开放性以及直觉性。

另一方面,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例如,一个外向的人可能更喜欢参加社交活动,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独处。

另一方面,一个可靠的人可能比较善于完成任务,而一个不可靠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逃避任务。

最后,人格特质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也受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个宜人性的人可能会更善于与他人相处,而一个社交环境不太友好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变得社交不良。

此外,一个人的行为也可能受到他的遗传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有效的人格理论,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他的人格特质来理解,而这些特质又受其遗传、环境
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人格特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影响他的行为。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人格特质论

人格特质论

• 谨慎性与人事选择相关很大。 Schmit(1993)
高严谨性(公正性)者被一致性评为优秀雇员。 个体在严谨性层面量表上的差异可用于预测不同 方面的工作成绩和表现。 Piedont
• 关于英国工商界人士的人格特征研究显示,尽 责性(谨慎性)、随和性和智慧是他们的三
大特征。这些进展性研究成果说明了人格对人员 选拔的重要性。Matthews和Oddy(1力,关心他人;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爱和同情; 3.自我接纳能力和安全感,有挫折容忍力,
积极的自我意象; 4.实际现实的知觉,真实的看待各种事物; 5.自我客观化,能洞察自己的能力与不足; 6.统一的人生哲学,有相当清晰的自我意向
和一套指导其行为的标准。
卡特尔人格特质的种类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对几种特质的解释:
• 共同特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 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 同的特质。
• 个人特质: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
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 行为的方方面面。
•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 重要的特质,每个人大约有5-10 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 孤僻等。
• 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 质,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 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人格动力——机能自主
机能自主(功能独立)与原先产生的需要没有关系, 好的动机理论要回答:
1.动机是现实的; 2.几种动机可以同时存在; 3.承认认知的重要性; 4.每个人有独特的动机形式。
认为成人的动机是变化的,是自我维持的同时系统, 由先前的系统发展而来,但机能上独立于它们。 个体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好奇、探索、自我实现。
素——精力充沛;愉快;信赖;情绪稳定;文雅; • 罗曼1963年重复此研究促进人格五因素研究; • 波哥塔——自信、智力、同一性、情绪、责任心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和独特的特点。

在心理学中,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是研究和描述不同人格特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常见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一、人格类型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些固定的、可测量的特质组成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Big Five)。

这一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的得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力,认为人格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通过揭示无意识的动机和冲突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类型。

3. 人格类型分类法人格类型分类法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

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法之一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MBTI将个体的人格类型划分为16个组合,基于个体对感知、理解、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倾向。

二、人格评估方法1. 自我报告量表自我报告量表是最常用的评估人格的方法之一。

通过填写问卷,个体可以自我评估自己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

其中最为经典的人格量表包括康奈尔大学人格测验(Cornell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2. 项目性测验项目性测验是通过对个体对不同情境或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

其中最为著名的项目性测验是罗夏赛克测试,该测试以图案的吸引和排斥为基础,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

3.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通过对个体的观察来评估其人格特征。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

行为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客观地了解个体的行为和人格特征。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特质以及这些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中的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格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特质组合,它通过构建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和行为模式来描述个体的心理特点。

在人格心理学中,五大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并成为了人类个体差异研究的核心。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和戴维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包括了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五个核心特质。

这些特质能够较为全面地描述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

下面将对这五大人格特质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特质是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描述了一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变化的积极态度。

高开放性的个体通常具有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和创新。

相反,低开放性的个体更喜欢稳定和经验丰富的事物,相对较为保守。

第二个特质是尽责性。

尽责性描述了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和组织能力。

高尽责性的人通常守时、自律、有目标并善于计划,他们更倾向于承担责任并始终坚持工作并取得成果。

反之,低尽责性的人可能较为随性,不够有条理和规划性。

第三个特质是外向性。

外向性描述了一个人与他人交往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高外向性的个体通常善于社交,对刺激有较高需求,并具有较高的活动水平。

他们富有热情、好社交,并且乐于与别人合作。

而低外向性的个体更喜欢独自活动,较为安静和内向。

第四个特质是宜人性。

宜人性主要描述了一个人的善良、友善和合作性。

高宜人性的个体通常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并具有较高的同理心。

他们富有同情心、宽容心,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而低宜人性的个体可能更加竞争性,较为自我中心和冷漠。

最后一个特质是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描述了一个人对情绪起伏的程度和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高情绪稳定性的个体通常情绪稳定,较少焦虑和抑郁,并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

相反,低情绪稳定性的个体可能情绪波动较大,易受负面情绪影响。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客观、可操作、有效的量表来评估个体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也称为个性特质理论,是一种探索个体内外表现之间关联的心理学理论。

它试图通过观察个人的态度、行为和情绪,洞悉他们的真实生活倾向。

人格特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助于他们构建健康而充实的生活。

1. 一般来说,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基本特质如性格特征、情绪特征、交流能力和情感稳定性等构成的。

2. 根据人格特质理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

可以理解不同的人根据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常识建立的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3. 人格特质理论还提出,性格受遗传、社会环境和日常体验的双重影响。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由他的父母的遗传特征和其他社会经验共同构成。

4. 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性格主要体现在行为表现中,这些行为受到基础特质,如情绪特征和个性特征等的深刻影响。

5. 人格特质理论进一步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并根据他们的神经机制和心理变化而发生变化。

6. 人格特质理论还指出,每个人的性格有其独特的结构,它反映出其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观。

7. 人格特质理论是一种生动具体的理论,它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改善自我和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中各种关系都是互相交互作用的,不能单独解释但可以分析一个人的表现。

总之,人格特质理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建立健康的和有满足感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在人格心理学中,有一种常用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即“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以下五个维度来描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大人格特质覆盖了人类行为的广泛范围,对个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偏好有深刻的影响。

1. 外向性外向性是五大人格特质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维度。

外向的人通常喜欢社交活动,与人交往时表现得开朗和乐观。

他们热衷于结交朋友,擅长社交技巧,并且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

与外向相对的是内向性,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思考问题时更多倾向于内省和反思。

外向性在个体的社交行为、领导能力和情绪表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 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紧张,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相反,神经质低的人更加冷静、稳定,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

神经质与个体的情绪健康、应对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密切相关。

3. 开放性开放性是个体对新观念、新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更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热爱冒险和探索。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相对较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开放性低的人更喜欢传统稳定的事物和观念,对新的挑战抱有保守态度。

4. 宜人性宜人性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友善、和蔼和合作的特质。

宜人性高的人关心他人,喜欢帮助他人,乐于合作。

他们通常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在团队中扮演协调和凝聚力的角色。

相反,宜人性低的人更加自我中心,不易与他人相处并且表现出较高的竞争性和敌对性。

5. 尽责性尽责性指个体对任务和职责的承担和完成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他们通常勤奋努力、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并且更加注重细节和效率。

相反,尽责性低的人常常拖延任务、难以专注,并且容易对工作或活动失去兴趣。

以上五大人格特质,每一个都代表了人类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又称“五大人格特质”或“五倍体”,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胡佛卡特尔根据对数以万计的被试的性格测试结果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涵盖了胡佛卡特尔多年来测量性格的基本元素,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中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如工作环境、关系和职业选择等。

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五大离散的基本人格特质,这五大特质也称之为“五倍体”,它们分别是外向性(Extroversion),权威性(Conscientiousness),情感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以及独立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外向性是普遍概念,愿意与他人交往,具有热情和相信他人的特质。

权威性是社会期望意义上的概念,所有的职责都得以良好的负责任执行。

权威性的主要特征就是责任心和有组织。

情感性代表着对他人真诚处事,乐意为他人服务,乐于与他人分享,乐于提供帮助。

神经质指的是容易情绪化,情绪容易波动,很容易紧张、焦虑、憔悴。

最后,独立性代表着对新鲜-有趣的事物的开放态度,以及探索性的行为,喜欢发现新的思想和文化,在表达新的想法时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

因为胡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一种五基本维度性格衡量标准,可以使研究者更为客观地衡量个体的性格特征,其中外向性、权威性、情感性、神经质和独立性是五维度中最重要的。

五大特质中,外向性可以深刻地反映一个人激活一个人,并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使他能够有效地处理任务和参与社会实践;权威性指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他的有组织性和专注力,能够有效地完成成就目标,并达到更好的个人成果;情感性表现为一个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和睦相处,以及善待他人的特质;神经质表现为一个人对不同的情境及环境容易情绪化及易怒,易焦虑;独立性则指的是一个人的开放性,他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他有提出新的想法,能够为他人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

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

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

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 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

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1.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五大人格特质模型人格是指个体在某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上的相对一致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理论是对个体人格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的理论框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人格理论,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

五大人格特质模型是指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

这个模型源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以其简洁的分类和准确的描述成为了人格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对这五个人格特质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人格特质是开放性(Openness)。

开放性指的是个体对新鲜事物和经验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喜欢探索新领域,对于文化、艺术和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反,开放性低的人偏好传统、稳定的事物,对新鲜事物和想法比较抵触。

第二个人格特质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指的是个体的责任感和自律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倾向于勤奋、有条理并追求目标,他们通常非常注重细节并善于计划。

相反,尽责性低的人可能比较懒散、松散,并且容易放纵自己。

第三个人格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方式。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社交活动,乐于与他人交往,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而外向性低的人则比较内向,喜欢独立思考和独处,不太善于与陌生人建立联系。

第四个人格特质是宜人性(Agreeableness)。

宜人性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宜人性高的人倾向于友好、合作、乐于助人,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宜人性低的人可能相对冷漠、独立且不太愿意帮助他人。

最后一个人格特质是神经质(Neuroticism)。

神经质指的是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易怒和情绪波动大。

而神经质低的人则比较冷静、稳定和情绪平衡。

五大人格特质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它不仅可以用于描述个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量方法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量方法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量方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方式、思考模式、情感体验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人们对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以及人格测量方法。

一、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是最经典的人格理论之一,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不同的特质来描述。

戈登·阿勒波特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五个核心特质来解释,即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可以通过测量各种特质来揭示个体的人格特点。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念、期望和价值观来描述。

阿尔伯特·班德拉认为,人格可以通过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来解释。

此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信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3.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欲望、冲突和潜意识驱动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模型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以解释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冲突。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童年经验和潜意识内在冲突的影响。

二、人格测量方法1. 自陈式问卷自陈式问卷是人格测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个体需要通过对一系列陈述性问题进行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特点。

著名的自陈式问卷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和大五人格问卷。

这种方法可以量化个体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2. 项目测验项目测验是另一种常见的人格测量方法,个体需要对一系列看似没有明显关联的项目进行选择或判断。

著名的项目测验包括罗夏克墨菲测验和图形测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个体在项目选择上的倾向来洞察其潜在人格特点。

3. 行为观察行为观察是一种直接观察个体行为来推断其人格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其人格特质。

这种方法相对主观,并需要观察者对人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4. 神经生理测量神经生理测量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的生理反应来推测其人格特点。

(完整word版)人格特质理论

(完整word版)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Personality Trait Theory)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人格特质理论将特质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得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予一致的反应.但是特质理论最早却源于研究人格个别差异的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某一特征或者特质来描述人格.例如,如果某人迷恋权位则说他是权力型的人,如果某人看问题总是能够考虑到好的一面则认为他是乐观的人.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就属于最早的类型理论。

他根据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

体型说也是类型理论的一种.体型说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克瑞奇默(E. Kretschmer)的三分法,他将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企图分别以几种典型的性格归属具有某一种体型的人(如肥胖型与情绪不稳定相联系等)。

体型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尔顿(W。

H. Sheldon)则将体型分为内胚型、中胚型和外胚型,并分别以不同的性格进行归属(如快乐、喜好社交的属于内胚型;好动、侵犯属于中胚型;思维退缩属于外胚型等).体型与气质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但是,将人的气质类型归结于体型,是不科学的。

[1]与体液说和体型说不同的是建立在心理特质基础上的理论,称为心理类型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首创的。

他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

前者在性格上喜沉静,易羞怯;后者则好活动,喜社交。

此理论曾一度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研究.但是这种二分法不足以说明一般的人格问题,绝大多数人处于两极之间,因此不能采取以少数特质来解释人的全部行为。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的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戈登阿伦泰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即人们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五个核心人格特质来描述和解释。

这五个人格特质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神经质(Neuroticism)这个人格特质。

神经质是指个体情感的稳定性和情绪反应的程度。

神经质高的人容易情绪波动大,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应较为剧烈。

他们倾向于焦虑、担忧和紧张,更容易出现压力相关的心理和身体问题。

然而,神经质高的人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和反应敏感度,所以他们在一些需要情感共鸣和表达的艺术领域可能表现出优势。

第二个人格特质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社交活动和刺激的需求程度。

外向性高的人喜欢与人交往,容易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和外向的特点。

他们愿意成为注意的焦点,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并且往往有较高的社交技巧。

外向性高的人也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有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第三个人格特质是开放性(Openness)。

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奇和变化的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的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对艺术、文化和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更有创造力,对于理解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更强。

开放性高的人往往喜欢独立思考,追求个人成长和内在满足。

第四个人格特质是宜人性(Agreeableness)。

宜人性是指个体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倾向。

宜人性高的人善良、慷慨、信任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和帮助他人。

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要,表现出温和、友好和有利于集体的行为。

宜人性高的人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

最后一个人格特质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是指个体对目标和责任的承担程度。

尽责性高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和高度的自律性,他们善于计划、组织和坚持。

人格特质学说

人格特质学说

人格特质学说如下是有关人格特质学说: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897年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蒙特祖玛,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其兄F.H.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会心理学》(1924)。

一、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奥尔波特相信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无意识的本能冲动。

他认为人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之发生改变,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人们不仅寻求减少紧张,也会寻求新异紧张刺激。

2.奥尔波特坚信,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

3.奥尔波特主张自由是相对的,他承认自由意志,同时又认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着差异。

4.奥尔波特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确立并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总之,奥尔波特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二)人格界定奥尔波特归纳了六类人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

”(三)人格结构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

他首次对特质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类。

1.特质概念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

(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

(2)特质具有可预测性。

特质被看作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

人格的特质理论

人格的特质理论
责任心
指个体对任务的胜任力和责任感,表现为自律、谨慎、 有条理和成就导向等特点。
外倾性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外倾性相似,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 积极投入程度,表现为热情、活力、自信和社交等特点 。
宜人性
指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和合作性,表现为友善、信任、利 他和同理心等特点。
神经质
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相似,指个体情绪的稳定性 和调节能力,表现为焦虑、抑郁、敏感和多疑等特点。
调整交往方式
根据他人的人格特质,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和沟 通策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冲突
在了解双方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寻找解决人际冲 突的有效方法,化解矛盾,增进理解。
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措施
自我认知与接纳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人格特质,避免自我否定 和过度追求完美。
情绪管理与调节
根据自身特质,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 情绪的稳定和积极。
3
指导实践
人格特质理论在教育、职业选择、心理咨询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指导实践并提升 个体生活质量。
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人格特质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 卷调查、心理测量、实验法等,通过 这些方法可以收集到关于个体人格特 质的大量数据。
应用领域
人格特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组织管理中的员工选拔与培训、 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诊断与治疗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研究等。
早期经历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亲子 关系、创伤事件等,对个 体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深 远影响。
重要事件
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失 业、离婚等,可能导致个 体人格特质的改变。
学习与成长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 习、适应环境,从而形成 和改变自身的人格特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现代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1897-1967)的人格特质论(trait theory),系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但他反对弗洛伊德虚幻式的人格结构看法。

他认为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

他将人的特质分为以下三大类:
1. 首要特质
所谓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2. 中心特质
所谓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如林黛玉的清高、聪明、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中心特质。

3. 次要特质
所谓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

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评价:首先,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征,这是明显错误的,我认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人格特质是会逐渐形成以及被影响的,其次,人格特质并没有首要和次要之分,我们的所有人格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格,也共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最后当然也有优点,那就是他的人格特质的分类方法说明了我们的各种人格特质中,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一样,故而称为“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这16种人格特质是:
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评价:分类太繁琐,并且用人格表现来归类特质,没有强调生理基础的重要性,或者说,完全只在意了外部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的特点。

但是一种表现可能是多种特质导致的,也可能反应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结果,所以存在误差。

在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中,刘运芳说到卡
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局限:1)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所得到的人格特质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平均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平均趋向,而人实际上是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

2)卡特尔的智慧液晶理论认为,人的智慧80%是液体智力,是由遗传决定的,这一结论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明,而且,不利于鼓励人们后天努力。

3)卡特尔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可以被精确预测的(第22卷2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2 NO.2 2002年4月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APR.2002评(孝感学院教育课部,湖北孝感432100))。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被称为“大五人格”。

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评价:这种人格理论的应用性较高,总结性也不错,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每个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五因素理论”,当然都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没有统一。

四、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 factor model)。

这三个因素是:
①外倾性 (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③精神质 (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