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直线点式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说教材教材地位、作用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习直线方程知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们首次在方程与图像间建立起具体关系。
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迈出了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对后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掌握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直线方程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2)由已知条件求直线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有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在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维转换上有所欠缺,同时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2、教学方法: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教学。
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说学法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础上,探索新知。
学生回顾,并回答。
然后教师指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
2、直线经过点,且斜率为。
设点是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与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时,,即(1)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
3、(1)过点,斜率是的直线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使学生了解方学生验证,教师引导。
问题经过,斜率为的直线上吗?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form).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由。
5、(1)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2)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3)经过点且平行于轴(即垂直于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
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
6、例1的教学。
学会运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楚用点斜式公式求直线方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一个定点;(2)有斜率。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说课稿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说课稿一、引言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直线的方程是研究直线的重要基础,而其中的两点式和一般式是直线方程的常见表示方法。
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以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为重点,探索直线的方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的定义和原理;2.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的求解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1.1 定义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是指通过直线上两个已知点A和B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假设已知点A坐标为(x1, y1),点B坐标为(x2, y2),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以表示为:(x - x1)/(x2 - x1) = (y - y1)/(y2 - y1)1.2 求解思路1.根据已知点的坐标 (x1, y1) 和 (x2, y2)计算斜率 k = (y2 - y1)/(x2 - x1);2.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斜率,利用点斜式的一般形式 y - y1 = k(x - x1)得到直线方程。
2.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2.1 定义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指通过直线的一般表达式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一般式的表达形式为 Ax + By + C = 0,其中 A、B、C 是任意常数,A 和 B 不同时为零。
2.2 求解思路给定直线上一点 (x1, y1) 和该直线的斜率 k,求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的步骤如下:1.利用点斜式的一般形式 y - y1 = k(x - x1)将其转化为标准形式;2.将标准形式化简为一般式 Ax + By + C = 0。
四、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直线方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问学生如何用两点式确定直线方程、两点式和一般式有何异同之处等问题。
2. 解析法通过对两点式和一般式的定义和求解思路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应用方法。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三)教学设想,)上的任意一点,请之间的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x≠x0时,,即y–y0 = k (x–x0) (1)老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个方程.探索的能力,并体会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关系式,从而掌握根据条件求直线方程的方法轴所在直线轴所在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求得问题的解决.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6.例1. 直线l经过点P0 (–2,3),且倾斜角= 45°. 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直线l. 还有待已去求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斜式方程得的另一点y过:. 的条件是什的条件是什断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结论. 思考(1)l 1∥l 2时,k 1,k 2;b 1,b 2有何关系?(2)l 1⊥l 2时,k 1,k 2;b 1,b 2有何关系?在此由学生得出结论;l 1∥l 2k 1 = k 2,且b 1≠b 2;l 1⊥l 2k 1k 2 = –1.例2 解析:(1)若l 1∥l 2,则k 1 = k 2,此时l 1、l 2与y 轴的交点不同,即b 1 = b 2;反之,k 1 = k 2,且b 1 = b 2时,l 1∥l 2 .于是我们得到,对于直线 l 1:y = k 1x + b 1,l 2:y = kx + b 2 l 1∥l 2k 1 = k 2,且b 1≠b 2;l 1⊥l 2k 1k 2 = –1.程的角度判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进一步理解斜截式方程中k 例题例1 求倾斜角是直线的倾斜角的,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是.(1)经过点;(2)在y 轴上的截距是–5.【解析】∵直线的斜率,∴其倾斜角=120°由题意,得所求直线的倾斜角.故所求直线的斜率.(1)∵所求直线经过点,斜率为,∴所求直线方程是,即.(2)∵所求直线的斜率是,在y轴上的截距为–5,∴所求直线的方程为,即【点评】(1)由于点斜式与斜截式方程中都是用斜率k来表示的,故这两类方程不能用于垂直于x轴的直线.如过点(1,2),倾斜角为90°的直线方程为x– 1 = 0.(2)截距和距离是两不同的概念,y轴上的截距是指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x轴上的截距是指直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若求截距可在方程中分别令x = 0或y = 0求对应截距.例2 直线l过点P(–2,3)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若P恰为线段AB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解析】设直线l的斜率为k,∵直线l过点(–2,3),∴直线l的方程为y–3 = k[x–(–2)],令x = 0,得y = 2k + 3;令y = 0得.∴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B(0,2k + 3). ∵AB的中点为(–2,3)∴∴直线l的方程为,即直线l的方程为3x– 2y +12 = 0.。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考察重点。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他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节课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掌握用点斜式和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过点0p ,斜率为k 的直线上每一点满足方程,满足方程的所有点都在直线上;领悟数形结合的意识,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对比,判断两直线平行与垂直,领悟数学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感受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思路。
三、重、难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内容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法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困难的情况,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法是:采用复习旧课,师生互动的方法来突出重点,以启发引导的手段指导学生学习来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直线所需的几何要素。
2.根据由图1描述两种情形的要素:1.α,1p ;αtan =k2.1p ,2p ;1212x x y y k --=3.(1)在图1中直接将点1p ,2p 分别改成0p ,p ;提问:如果知道直线 的斜率k 和点),(000y x p ,如何确定直线所有点),(y x p 的坐标x 与y 的关系?(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我将引导学生把点p 当做已知点,根据两种情形(1),(2)得出 00x x y y k --=从而进入新课。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0级数学本科(2)班的秦静宜。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学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其他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同时,同学们将迈出探究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对上述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
(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复习“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和斜率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2)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追求新知的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1)生理特点: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且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2)心理特点: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思维习惯还需教室的指导,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3)认知障碍:学生具有一定直观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但未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2、教学学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是能力与知识的有机形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说课稿陈龙清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9数学本科(1)班的陈龙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2节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
从本节来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方法与过程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确定教学难点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应用.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谈谈我的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提炼能力较差.分析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的纵坐标b称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方程y=kx+b由直线的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我们称这个方程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为斜截式.适用范围是斜率存在的直线
【知识运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1)经过点A(2,5),斜率是4;
(2)经过点B(2,3),倾斜角是45°;
2.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不存在的直线l如何表示?
3.经过定点(0,b)且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如何表示?
【知识讲解】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方程y-y0=k(x-x0)由直线上一定点P0(x0,y0)及斜率k确定,我们把这个方程称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适用于斜率存在的直线.
2.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课题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
学
目
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会应用.
3.掌握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了解截距的概念.
教学重点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步骤、内容、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问题导思】
1.已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0的任意一点,那么x,y应满足什么关系?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重难点突破: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为切入点,先由学生自主导出“过某一定点的直线方程”,再通过组内分析、交流,找出所求方程的差异,明其原因,最终达成共识,得出直线的点斜式的形式及适用前提,最后通过题组训练,采用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的方式,引出斜截式方程,并通过多媒体演示“截距”与“距离”的异同,化解难点.【课前自主导学】课标解读1.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的推导过程.(难点)2.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会应用.(重点)3.掌握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了解截距的概念.(重点、易错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问题导思】1.已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0的任意一点,那么x,y应满足什么关系?【提示】y-y0=k(x-x0).2.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不存在的直线l能否用点斜式方程表示?如何表示?【提示】不能,x=x0.方程y-y0=k(x-x0)由直线上一定点P0(x0,y0)及斜率k确定,我们把这个方程称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适用于斜率存在的直线.直线的斜截式方程【问题导思】1.经过定点(0,b)且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如何表示?【提示】y=kx+b.2.方程y=kx+b表示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是距离吗?它的取值范围是什么?【提示】y轴上的截距b不是距离,它的取值范围是(-∞,+∞).3.对于直线l1:y=k1x+b1,l2:y=k2x+b2,①l1∥l2⇔________;②l1⊥l2⇔________.【提示】①k1=k2,且b1≠b2②k1k2=-11.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的纵坐标b称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方程y=kx+b由直线的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我们称这个方程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为斜截式.适用范围是斜率存在的直线.【课堂互动探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的方程(1)经过点A(2,5),斜率是4;(2)经过点B(2,3),倾斜角是45°;(3)经过点C(-1,-1),与x轴平行;(4)经过点D(1,1),与x轴垂直.【思路探究】注意斜率是否存在.若存在,方程为y-y0=k(x-x0);若不存在,方程为x=x0.【自主解答】(1)由点斜式方程可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5=4(x-2),即4x-y-3=0.(2)∵直线的倾斜角为45°,∴此直线的斜率k=tan 45°=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3=x-2,即x-y+1=0.(3)∵直线与x轴平行,∴倾斜角为0°,斜率k=0,∴直线方程为y+1=0×(x+1),即y=-1.(4)∵直线与x轴垂直,斜率不存在,故不能用点斜式表示这条直线的方程,由于直线所有点的横坐标都是1,故这条直线方程为x=1.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步骤如下:已知点A(3,3)和直线l的斜率k=34.求:(1)过点A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方程l1;(2)过点A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方程l2.【解】∵k=34,∴过点A且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的斜率为k1=34.过点A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为k2=-4 3.∴(1)直线l1的方程为y-3=34(x-3),即3x-4y+3=0.(2)直线l2的方程为y-3=-43(x-3),即4x+3y-21=0.直线的斜截式方程根据条件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1)斜率为2,在y轴上的截距是5;(2)倾斜角为150°,在y轴上的截距是-2;(3)倾斜角为60°,与y轴的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3.【思路探究】确定直线的斜率k―→确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得方程y=kx+b【自主解答】(1)由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方程可知,所求直线方程为y=2x+5.(2)∵倾斜角α=150°,∴斜率k=tan 150°=-3 3.由斜截式可得方程为y=-33x-2.(3)∵直线的倾斜角为60°,∴其斜率k=tan 60°=3,∵直线与y轴的交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3或b=-3.∴所求直线方程为y=3x+3或y=3x-3.1.本题(3)在求解过程中,常因混淆截距与距离的概念,而漏掉解“y=3x-3”.2.截距是直线与x轴(或y轴)交点的横(或纵)坐标,它是个数值,可正、可负、可为零.3.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不仅形式简单,而且特点明显,k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只要确定了k和b的值,直线的图象就一目了然.因此,在解决直线的图象问题时,常通过把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方程,利用k,b的几何意义进行判断.直线l与直线l1:y=2x+6在y轴上有相同的截距,且l的斜率与l1的斜率互为相反数,求直线l的方程.【解】由直线l1的方程可知它的斜率为2,它在y轴上的截距为6,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2,在y轴上的截距为6.由斜截式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y=-2x+6.平行与垂直的应用当a为何值时,直线l1:y=-x+2a与直线l2:y=(a2-2)x+2(1)平行?(2)垂直?【思路探究】已知两直线的方程,且方程中含有参数,可利用l1∥l2⇔k1=k2且b1≠b2,;l1⊥l2⇔k1·k2=-1求解.【自主解答】(1)要使l1∥l2,则需满足{a2-2=-1,2a≠2,解得a=-1.故当a=-1时,直线l1与直线l2平行.(2)要使l1⊥l2,则需满足(a2-2)×(-1)=-1,∴a=±3.故当a=±3时,直线l1与直线l2垂直.已知直线l 1:y =k 1x +b 1与直线l 2:y =k 2x +b 2.(1)若l 1∥l 2,则k 1=k 2,此时两直线与y 轴的交点不同,即b 1≠b 2;反之k 1=k 2且b 1≠b 2时,l 1∥l 2.所以有l 1∥l 2⇔k 1=k 2且b 1≠b 2.(2)若l 1⊥l 2,则k 1·k 2=-1;反之k 1·k 2=-1时,l 1⊥l 2.所以有l 1⊥l 2⇔k 1·k 2=-1.(1)已知直线y =ax -2和y =(a +2)x +1互相垂直,则a =________; (2)若直线l 1∶y =-2a x -1a 与直线l 2∶y =3x -1互相平行,则a =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a ·(a +2)=-1,解得a =-1.(2)由题意可知⎩⎨⎧-2a =3,-1a ≠-1,解得a =-23.【答案】 (1)-1 (2)-23误把“截距”当“距离”致误已知斜率为-43的直线l ,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6,求l 的方程.【错解】 设l :y =-43x +b ,令x =0得y =b ;令y =0得x =34b , 由题意得12·b ·⎝ ⎛⎭⎪⎫34b =6, ∵b >0,∴b =4,∴直线l 的方程为y =-43x +4.【错因分析】 上述解法的错误主要在于“误把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当作距离”.【防范措施】 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是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横、纵坐标,而不是距离,因此本题在先求得截距后,应对截距取绝对值再建立面积表达式.【正解】 设l :y =-43x +b ,令x =0得y =b ;令y =0得x =34b ,由题意得12·|b |·⎪⎪⎪⎪⎪⎪34b =6,∴b 2=16,∴b =±4. 故直线l 的方程为y =-43x ±4.小结1.建立点斜式方程的依据是:直线上任一点与这条直线上一个定点的连线的斜率相同,故有y -y 1x -x 1=k ,此式是不含点P 1(x 1,y 1)的两条反向射线的方程,必须化为y -y 1=k (x -x 1)才是整条直线的方程.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x =x 1.2.斜截式方程可看作点斜式的特殊情况,表示过(0,b )点、斜率为k 的直线y -b =k (x -0),即y =kx +b ,其特征是方程等号的一端只是一个y ,其系数是1;等号的另一端是x 的一次式,而不一定是x 的一次函数.如y =c 是直线的斜截式方程,而2y =3x +4不是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2024年《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_1
2024年《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2024年《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1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
直线作为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是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识记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2、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三、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四、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2、学法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职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
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1、温故知新上课前复习特殊角的正切值以及斜率的求法,为研究新课打下基础。
2、创设情境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则直线是唯一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3、探求新知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1《直線の點斜式方程》說課稿尊敬の各位老師:您們好!我是XX級數學(1)班のXX,今天我說課の內容是《直線の點斜式方程》,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對本堂課の內容進行簡要闡述:一、教材分析:《直線の點斜式方程》是選自人教A版新課標高中數學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第一課時,其主要內容是直線の點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如何確定一條直線の幾何要素之後,在一定の理論基礎上展開學習直線方程の。
在本節課の學習中,學生們將邁出探究解析幾何知識の第一步,在“數”和“形”之間建立聯系。
學好直線の方程,將為後面學習曲線與方程打下基礎;另外,直線の方程也是每年高考の必考內容之一,所以直線の方程是我這一章學習の重點之一。
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直觀感知能力,也具備一次函數和直線の斜率等知識儲備。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也已經學習了確定一條直線の幾何要素:直線上の一點和直線の斜率以及直線上の不同の任意兩點,那麼本節課可以在複習直線の斜率時引入,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課程標准,我制定了如下の三維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直線方程の點斜式、斜截式の形式特點和使用範圍;體會直線の斜截式方程與一次函數之間の關系;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已知直角坐標系內確定一條直線の幾何要素——直線上の一點和直線の傾斜角の基礎上,通過師生探討,得出直線の點斜式方程;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讓學生體會直線の方程與一次函數の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數形結合の思想,滲透數學中普遍存在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等觀點,使學生能用聯系の觀點看問題。
根據以上對教材の分析以及確定の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已有の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將確定本節課の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1) 重點:直線の點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 難點:直線の點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の應用。
通過以上の分析,我將確定本堂課の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自主學習。
李晓玲--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桓台一中李晓玲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②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在了解了倾斜角、斜率及其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具体地研究直线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续学习交点与距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线性规划等内容在知识准备与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及其求法。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直观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等相关知识,但未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抽象思维概括能力、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考虑问题思维不严密。
估计点斜式直线方程的推导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三、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掌握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会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并进行简单应用,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直观—抽象”,“一般—特殊”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归纳、类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与形的统一美,树立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法分析: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采用问题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等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享受成功体验。
五、过程分析:1、教学结构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约3分钟约10分钟约15分钟约10分钟约5分钟约2分钟2、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直线是点的集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用坐标表示,那么直线就用直线上所有点坐标所满足的关系来表示,我们称之为直线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桓台二中张晓娇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的说课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我的说课流程依次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线性规划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心理特征:高一学生感知数学依赖形象直观,缺乏函数与方程联系的观点。
知识现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图象,上节课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即: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标定位,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根据三维目标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初步应用。
教师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给予学生足够的具体感知和丰富的练习,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现象到一般规律,促进学生理解。
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例3.如果直线l 沿x 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再沿y 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求直线l 的斜率.( -
3
1)
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前后联系、地位与作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除了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外探讨已知两点来求直线方程。
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最基本的,而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时,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已知的两点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在应用直线两点式方程及截距式方程应注意满足的条件。
(二)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两点式、截距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的几何意义.(2)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两点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斜率,然后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出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两点式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的互相联系性。
再根据截距的图像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两点间的中点公式。
难点: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和截距式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1)班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在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理想。
但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有一定要求,特别是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逐渐的引导。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关于两点式的推导以及斜率k不存在或斜率k=0时对两点式的讨论及变形.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由点斜式导出.若已知两点恰好在坐标轴上(非原点),则可用两点式的特例截距式写出直线的方程.由于由截距式方程可直接确定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的坐标,因此用截距式画直线比较方便.在解决与截距有关或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周长等问题时,经常使用截距式.但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时,有一个截距不存在;当直线通过原点时,两个截距均为零.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能用截距式.三维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两种形式求出直线的方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教学难点:关于两点式的推导以及斜率k不存在或斜率k=0时对两点式方程的讨论及变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请问点斜式方程是什么?点斜式方程是怎样推导的?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题:(1)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2)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思路2.要学生求直线的方程,题目如下:①A(8,-1),B(-2,4);②A(6,-4),B(-1,2);③A(x1,y1),B(x2,y2)(x1≠x2).(分别找3个同学说上述题的求解过程和答案,并着重要求说求k及求解过程)这个答案对我们有何启示?求解过程可不可以简化?我们可不可以把这种直线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y1≠y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②若点P1(x1,y1),P2(x2,y2)中有x1=x2或y1=y2,此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③两点式公式运用时应注意什么?④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a,0),与y轴的交点为B(0,b),其中a≠0,b≠0,求直线l 的方程.⑤a、b表示截距是不是直线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到原点的距离?⑥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哪些直线?活动: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求出直线方程.师生共同归纳:已知直线上两个不同点,求直线的方程步骤:a.利用直线的斜率公式求出斜率k;b.利用点斜式写出直线的方程.∵x 1≠x 2,k=1212x x y y --, ∴直线的方程为y-y 1=1212x x y y --(x-x 1). ∴l 的方程为y-y 1=1212x x y y --(x-x 1).① 当y 1≠y 2时,方程①可以写成121121x x x x y y y y --=--.② 由于②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因此叫做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注意:②式是由①式导出的,它们表示的直线范围不同.①式中只需x 1≠x 2,它不能表示倾斜角为90°的直线的方程;②式中x 1≠x 2且y 1≠y 2,它不能表示倾斜角为0°或90°的直线的方程,但②式相对于①式更对称、形式更美观、更整齐,便于记忆.如果把两点式变成(y-y 1)(x 2-x 1)=(x-x 1)(y 2-y 1),那么就可以用它来求过平面上任意两已知点的直线方程. ②使学生懂得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和当已知的两点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它的方程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发现当x 1=x 2时,直线与x 轴垂直,所以直线方程为x=x 1;当y 1=y 2时,直线与y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 1.③引导学生注意分式的分母需满足的条件.④使学生学会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理解截距式源于两点式,是两点式的特殊情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l 的方程?哪种方法更为简捷?然后求出直线方程.因为直线l 经过(a ,0)和(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a a xb y --=--000.① 就是by a x +=1.② 注意:②这个方程形式对称、美观,其中a 是直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称a 为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简称横截距;b 是直线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称b 为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简称纵截距.因为方程②是由直线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方程②式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⑤注意到截距的定义,易知a 、b 表示的截距分别是直线与坐标轴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而不是距离.⑥考虑到分母的原因,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在x 轴上或y 轴上截距为0的直线的方程,即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讨论结果:①若x 1≠x 2且y 1≠y 2,则直线l 方程为121121x x x x y y y y --=--.②当x 1=x 2时,直线与x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x=x 1;当y 1=y 2时,直线与y 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 1.③倾斜角是0°或90°的直线不能用两点式公式表示(因为x 1≠x 2,y 1≠y 2).④b y a x +=1. ⑤a、b 表示的截距分别是直线与坐标轴x 轴交点的横坐标,与y 轴交点的纵坐标,而不是距离.⑥截距式不能表示平面坐标系下在x 轴上或y 轴上截距为0的直线的方程,即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应用示例思路1例1 求出下列直线的截距式方程:(1)横截距是3,纵截距是5;(2)横截距是10,纵截距是-7;(3)横截距是-4,纵截距是-8.答案:(1)5x+3y-15=0;(2)7x-10y-70=0;(3)3x+4y+12=0.变式训练已知Rt△ABC 的两直角边AC=3,BC=4,直角顶点C 在原点,直角边AC 在x 轴负方向上,BC 在y 轴正方向上,求斜边AB 所在的直线方程.答案:4x-3y+12=0.例2 如图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图1活动:根据A 、B 、C 三点坐标的特征,求AB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两点式;求BC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斜截式;求AC 所在的直线的方程应选用截距式.解:AB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两点式,得)5(3)5(030----=---x y ,即3x+8y+15=0.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斜截式,得y=-35x+2,即5x+3y-6=0. AC 所在直线的方程,由截距式,得25y x +-=1,即2x-5y+10=0. 变式训练如图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它的中心在原点,对角线在坐标轴上,求正方形各边及对称轴所在直线的方程.图2活动:由于正方形的顶点在坐标轴上,所以可用截距式求正方形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而正方形的对称轴PQ ,MN ,x 轴,y 轴则不能用截距式,其中PQ ,MN 应选用斜截式;x 轴,y 轴的方程可以直接写出.解:因为|AB|=4,所以|OA|=|OB|=2224=.因此A 、B 、C 、D 的坐标分别为(22,0)、(0,22)、(-22,0)、(0,-22).所以AB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22y x+=1,即x+y-22=0.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22y x+-=1,即x-y+22=0. CD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722-+-x=1,即x+y+22=0. DA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22722-+x=1,即x-y-22=0.对称轴方程分别为x±y=0,x=0,y=0.思路2例1 已知△ABC 的顶点坐标为A (-1,5)、B (-2,-1)、C (4,3),M 是BC 边上的中点.(1)求AB 边所在的直线方程;(2)求中线AM 的长;(3)求AB 边的高所在直线方程.解:(1)由两点式写方程,得121515+-+=---x y ,即6x-y+11=0. (2)设M 的坐标为(x 0,y 0),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 0=242+-=1,y 0=231+-=1, 故M (1,1),AM=22)51()11(-++=25.(3)因为直线AB 的斜率为k AB =2315+-+=-6,设AB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 则有k×k AB =k×(-6)=-1,∴k=61. 所以AB 边高所在直线方程为y-3=61(x-4),即x-6y+14=0.变式训练求与两坐标轴正向围成面积为2平方单位的三角形,并且两截距之差为3的直线的方程. 解:设直线方程为b y a x +=1,则由题意知,有21ab=3,∴ab=4. 解得a=4,b=1或a=1,b=4. 则直线方程是14y x +=1或41y x +=1,即x+4y-4=0或4x+y-4=0. 例2 经过点A(1,2)并且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有几条?请求出这些直线的方程.解:当截距为0时,设y=kx ,又过点A(1,2),则得k=2,即y=2x.当截距不为0时,设a y a x +=1或ay a x -+=1,过点A(1,2), 则得a=3,或a=-1,即x+y-3=0或x-y+1=0.这样的直线有3条:2x-y=0,x+y-3=0或x-y+1=0.变式训练过点A(-5,-4)作一直线l ,使它与两坐标轴相交且与两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5. 答案:2x-5y-10=0,8x-5y+20=0.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1、2、3.拓展提升问题:把函数y=f(x)在x=a 及x=b 之间的一段图象近似地看作直线,设a≤c≤b ,证明f(c)的近似值是f(a)+ab ac --[f(b)-f(a)]. 证明:∵A、B 、C 三点共线,∴k AC =k AB , 即ab a f b f ac c f c f --=--)()()()(. ∴f(c)-f(a)= a b a c --[f(b)-f(a)],即f(c)=f(a)+ab ac --[f(b)-f(a)]. ∴f(c)的近似值是f(a)+a b a c --[f(b)-f(a)].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直线方程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两种形式求出直线的方程.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正式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衡东县第一中学刘诗桂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学生在了解倾斜角、斜率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具体地研究直线方程。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和“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
这些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着“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直观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等相关知识,但未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抽象思维、概括能力、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考虑问题思维不严密。
估计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关系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及其求法。
说课稿《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XX 级数学(1)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一、教材分析:《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选自人教A 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之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学习直线方程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知识的第一步,在“数” 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学好直线的方程,将为后面学习曲线与方程打下基础;另外,直线的方程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我这一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上的不同的任意两点,那么本节课可以在复习直线的斜率时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使用范围;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直线点式方程》
————————————————————————————————作者:————————————————————————————————日期: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是XX级数学(1)班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一、教材分析: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选自人教A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之后,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学习直线方程的。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
学好直线的方程,将为后面学习曲线与方程打下基础;另外,直线的方程也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直线的方程是我这一章学习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上的不同的任意两点,那么本节课可以在复习直线的斜率时引入,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
使用范围;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
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
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我将确定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为7个阶段: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2、探求新知
3、深入探究
4、例题讲解
5、课堂练习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
1、创设情境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的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探究过程变成一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定点000(,)P x y ,且斜率为k ,则直线的方程是确定的,那么该怎样求直线l 的方程?
2、探求新知
设点),(y x p 是直线l 上不同于点000(,)P x y 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
k=
x x y y -- ⇒ -y 0y =)(0x x k - ① 注意: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两点
(1)、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的直线l 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 (2)、坐标满足方程①的点都在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 的直线l 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
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
上述方程是由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所确定的,则称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
【思考】:在直角坐标平面上是不是所有的直线方程都可以用点斜式方程来表示呢?
答:不是。
因为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用到直线的斜率,有斜率存在的直线才能写成点斜式。
如果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其方程就不能用点斜式来表示。
3、深入探究
问题1、与X 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X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的特殊情况。
问题2、与Y 轴平行的直线的方程是什么?Y 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即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问题3、如果直线的斜率为k ,且通过),0(0b p ,求直线l 的方程? 根据题意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
b kx y x k b y +=⇒-=-)0( ②
我们把),0(0b p 的纵坐标b 叫做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即纵截距)。
方程②是由直线l 的斜率k 和它在y 轴上的截距b 所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简称斜截式。
注意:(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
(2)斜截式方程中的k 和b 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以及它的使用范围; (3)方程b kx y +=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0≠k 时,直线斜截式方程b kx y +=就是一次函数的表示形式。
4、例题探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点斜式与斜截式方程,我将和学生共同进行例题
探讨:
例1 直线l 经过点)3,2(0-p ,且倾斜角045α= ,求直线l 的方程? 解:因为直线l 经过点)3,2(0-p ,斜率145tan 0==k 代入点斜式方程得:523+=⇒+=-x y x y 例2 已知222111:,:b x k y l b x k y l +=+=,试讨论: (1) 1l ∥2l 的条件是什么? (2) 1l ⊥2l 的条件是什么?
(先让学生回忆前面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结论,最后再解)。
解 因为直线1l 的斜率为1k ,直线2l 的斜率为2k ,所以由两条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知,
1l ∥2l ⇔21k k =,且21b b ≠; 由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知, 1l ⊥2l 121-=⇔k k 。
5、课堂练习
了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我将在课堂上针对性的布置
3道练习题:
95P 练习1、2、3
6、课堂小结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将对本节课的
内容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2)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两种形式的方程并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7、作业
为了达到对新知识的及时巩固,我将作业布置为:
100
P习题3.2 )6)(5)(3)(2)(1(1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中黑板的特点,我将如下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课题
一、点斜式
(1)y-y0 = k (x-x0) (2)
二、斜截式
(1)y=kx+b
(2)
例1
例2
练习
95
P练习1、2、3
课堂小结
作业
100
P习题3.2
)6
)(
5
)(
3
)(
2
)(
1(
1
导入
复习
(1)(2)
000
(,)
P x y k P(x、y)
k=
x
x
y
y
-
-
)
,0(
b
p k
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